一种三层复合的鞋底及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21598发布日期:2022-10-25 17:40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层复合的鞋底及鞋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鞋业制造领域,尤其是涉及的是一种三层复合的鞋底及鞋。


背景技术:

2.鞋子是指穿在脚上,用来保护足部,便于行走的穿着物,由皮革、布帛、胶皮等材料制成,有着悠久的发展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穿在脚上的鞋子越来越重视,不论是在外观方便,还是舒适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以至使鞋企们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前行,出厂产品也种类繁多。
3.当前鞋子的鞋底一般是一体成型式鞋底,此类鞋底生产出来的后多数鞋底较硬,不具有防滑性,从而导致在用户穿着时,下雨天很容易发生打滑现象,在运动时较硬的鞋底提供不了弹性,进而造成用户在穿着鞋子过程中脚感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说明书以及其他说明书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三层复合的鞋底,采用三层复合鞋底进行嵌套,提升鞋底的防滑效果,在运动时通过三层复合鞋底提升鞋子的舒适性,使用户在穿着时脚感提升。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三层复合的鞋底及鞋,包括复合鞋底,复合鞋底内设置有中间层,中间层上方设置有最里层,中间层下方设置有最外层,最外层内包括发泡外底,发泡外底上开设有开槽,发泡外底内开设置有凹环,发泡外底上设置有防滑纹理,凹环中内设有套柱。复合鞋底采用三层嵌固,最外层采用pu材质,具有轻薄、耐折、密度大、延展性好等诸多优点,在穿着时鞋体弹性提高,在日常生活运动、行走时舒适度提升。
7.在一些实施例中,最外层与最里层相嵌套,最外层与最里层之间间隙嵌固有中间层。最外层分布于中间层下方,与地面接触,之间间隙中嵌固有最里层,通过三层重叠来为鞋体提供舒适性。
8.在一些实施例中,凹环中的套柱与上方中间层相嵌套。套柱上方与中间层内部相嵌套,使得相连的过程中更加精准,相连更加稳定。
9.在一些实施例中,发泡外底采用pu材质,前掌加宽,后跟收缩。发泡外底具有强度高,薄而有弹性,柔软滑润,透气透水性好,并可防水等优点,低温下仍具有较好的抗张强度和曲扰强度,同时前脚掌加宽,提高接触面积,后跟收缩后加厚提升鞋底弹性。
10.在一些实施例中,中间层为碳板,最里层为泡棉。中间层为碳板具有明显较其他材料降低鞋的重量,鞋底有很高的弹性,在大运动量下使鞋底不变形,最里层由泡棉制造而成,具备防水防火防水、地面防滑、抗静电,耐性强、等众多优点。
11.在一些实施例中,述防滑纹理采用菱形格状,防滑纹理遍布最外层底面。防滑纹理分布于最外层底面,行为菱形格状,在较滑地面上通过防滑纹理增加与地面的摩擦性,提升防滑效果。
12.在一些实施例中,开槽为不等距四边形。开槽分布于最外层内,贯穿于最外层,形成呈不等距四边形,在受到压力时,最外层向开槽内挤压,提供拓展空间,提升最外层弹性。
13.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三层复合鞋底的鞋,具体包括鞋体,鞋体表面覆盖有透气网,鞋体上缠绕有鞋带,鞋体内部缝接有鞋舌,鞋体下方设置有复合鞋底。鞋体在底部的复合鞋底配合下使鞋体的穿着脚感提升,使得长时间运动时脚底板不会出现酸累。
14.在一些实施例中,鞋带贯穿于鞋舌与鞋体上。鞋带贯穿于鞋舌与鞋体之间,供使用者在穿着鞋子时的松紧固定,同时能在鞋带的限制下将鞋舌固定于使用者脚面上方,防止鞋舌左右移动。
15.在一些实施例中,透气网采用针织蚕丝网布。鞋体表面覆盖有透气网,透气网采用针织蚕丝网布有利于鞋体内部散热,同时可以将内部热气排出,给鞋体实现高效通气。
16.本技术的使用方法:
17.本技术的复合鞋底分为三层,通过最外层、中间层、最里层,嵌套胶合固定,底部的发泡外底由前脚掌加宽,提高接触面积,后跟收缩后加厚提升鞋底弹性,在提升弹性的同时配合底面的防滑纹理进行提升防滑效果,防止在复合鞋底在于地面接触时的防滑能力,于其余层相接时,凹环上的套柱起到精准对位,中间层的碳板,降低鞋的重量,鞋底有很高的弹性,最后将组装好的复合鞋底与鞋体缝合,鞋体上的鞋舌配合鞋带贯穿相接,透气网为鞋体提供透气,构成完整鞋子,供用户穿着。
18.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9.本技术通过鞋体与复合鞋底相连固定形成鞋子,在最外层发泡外底的结构配合下提升鞋底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加上开设的开槽,在穿着时能够为发泡外底提供收缩空间,增加弹性,底面的防滑纹理起到鞋子的防滑功效,配合上中间层的碳板,材料降低鞋的重量,在大运动量下,不易使鞋底变形,最后结合最里层,嵌套粘胶固定,形成三层式复合鞋底,大大提升了用户在穿着鞋子过程中的脚感舒适性。
20.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21.无疑的,本技术的此类目的与其他目的在下文以多种附图与绘图来描述的较佳实施例细节说明后将变为更加显见。
22.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个或数个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示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23.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共同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
24.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附图是示意性的,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个或数个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此类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三层复合的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三层复合的鞋底中复合鞋底的侧剖视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三层复合的鞋底中最外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三层复合的鞋底中最外层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30.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31.1、鞋体;
32.2、鞋舌;
33.3、鞋带;
34.4、透气网;
35.5、复合鞋底;
36.51、最外层;511、发泡外底;512、开槽;513、凹环;514、套柱;515、防滑纹理;
37.52、中间层;
38.53、最里层。
具体实施方式
39.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但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40.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1.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注明直接连接则说明连接地两个主体之间并不通过过渡结构构建连接关系,只通过连接结构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3.参照图1-4,图1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三层复合的鞋底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三层复合的鞋底中复合鞋底的侧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三层复合的鞋底中最外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三层复合的鞋底中最外层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4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三层复合的鞋底。一种三层复合的鞋底,包括复合鞋底5,复合鞋底5内设置有中间层52,中间层52上方设置有最里层53,中间层52下方设置有最外层51,最外层51内包括发泡外底511,发泡外底511上开设有开槽512,发泡外底511内开设置有凹环513,发泡外底511上设置有防滑纹理515,凹环513中内设有套柱514。
45.鞋体1下方缝合有复合鞋底3,上方鞋带3贯穿于鞋体1表面和鞋舌2之间,通过透气网4对鞋体1进行通风散热,复合鞋底5采用三层,由嵌套粘胶的方式将最外层51、最里层52、中间层53固定在一起,然后在缝线的配合下与鞋体1相连接,起到对鞋体1的固定,下表面防滑纹理515提供防滑功效,发泡外底511上表面凹环513中套柱514起到相接。
46.参照图1,图1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三层复合的鞋底的结构示意图。
4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鞋体1下方缝合有复合鞋底5,鞋体1表面缝合有透气网4,鞋体1上缠绕有鞋带3,鞋带3下方设置有缝合于鞋体1表面的鞋舌2。
48.鞋体1上方开设透气网4,透气网4采用针织网布,笼罩于鞋体1表面,鞋舌2在鞋带3的固定下固定于鞋体1正中位置,鞋带3防止鞋舌2偏移,最后于下方复合鞋底5进行缝合固定,将复合鞋底5与鞋体1组成完整的鞋子。
49.参照图2,图2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三层复合的鞋底中复合鞋底的侧剖视结构示意图。
5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复合鞋底5内设置有中间层52,中间层52上方设置有最里层53,中间层52下方设置有最外层51。
51.最外层51采用pu材质,具有轻薄、耐折、密度大、延展性好等诸多优点,中间层52为碳板具有明显较其他材料降低鞋的重量,鞋底有很高的弹性,在大运动量下使鞋底不变形。最里层53由泡棉制造而成,具备防水防火防水、地面防滑、抗静电,耐性强、等众多优势,最里层53。
52.参照图3、4,图3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三层复合的鞋底中最外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三层复合的鞋底中最外层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5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最外层51内包括发泡外底511,发泡外底511上开设有开槽512,发泡外底511一面开设置有凹环513,发泡外底511另一面设置有防滑纹理515,凹环513中内设有套柱514。
54.发泡外底511前脚掌加宽,提高接触面积,后跟收缩后加厚提升鞋底弹性,凹环513上的套柱514有利于与其余层进行嵌套相连,使衔接嵌套更加对位,连接更加紧实。
55.参照图1-4,图1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三层复合的鞋底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三层复合的鞋底中复合鞋底的侧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三层复合的鞋底中最外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的一种三层复合的鞋底中最外层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56.复合鞋底5分为三层,通过最外层51、中间层52、最里层53,嵌套胶合固定,底部的发泡外底511由前脚掌加宽,提高接触面积,后跟收缩后加厚提升鞋底弹性,在提升弹性的同时配合底面的防滑纹理515进行提升防滑效果,防止在复合鞋底5在于地面接触时的防滑能力,于其余层相接时,凹环513上的套柱514起到精准对位,中间层52的碳板,降低鞋的重量,鞋底有很高的弹性,最后将组装好的复合鞋底5与鞋体1缝合,鞋体1上的鞋舌2配合鞋带3贯穿相接,透气网4为鞋体1提供透气。
57.应该理解的是,本技术所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这里所公开的特定处理步骤或材料,而应当延伸到相关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理解的此类特征的等同替代。还应当理解的是,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味着限制。
58.说明书中提到的“实施例”意指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或特性包括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说明书通篇各个地方出现的短语或“实施例”并不一定均指同一个实施例。
59.此外,所描述的特征或特性可以任何其他合适的方式结合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在上面的描述中,提供一些具体的细节,例如厚度、数量等,以提供对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明白,本技术无需上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细节便可实现或者也可采用其他方法、组件、材料等实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