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53519发布日期:2022-08-24 08:57阅读:87来源:国知局
吹风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吹风机,属于风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吹风机是一种常用的洗护工具,其不仅体积较小,且风力较大,能够轻松达到用户所需风力。
3.现有技术中,吹风机通常包括风筒和握持部以及发热件、气流发生件以及驱动板等。且驱动板设置于风筒的尾部,以导致驱动板的散热效果差;另一方面,将驱动板设置在风筒尾部,还会使得整个吹风机的重量集中在风筒上,导致整个吹风机在拿取时重心不稳,使得用户握持感不佳。
4.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快、重心稳、握持感较佳的吹风机。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吹风机,包括:
7.机壳,包括握持壳体及与所述握持壳体连通的风筒壳体;所述握持壳体具有进风口,所述风筒壳体具有出风口;
8.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握持壳体内,包括适于产生气流的气流发生件及与所述气流发生件连接的驱动板;以及
9.其中,所述驱动板靠近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握持壳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气流发生件位于所述驱动板的上方。
10.可选地,上述的吹风机,所述握持壳体具有与风筒壳体连通的安装口,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握持壳体远离所述安装口的一端;
11.至少部分所述驱动板设置在所述进风口处。
12.可选地,上述的吹风机,所述握持壳体具有侧壁,所述进风口形成在所述侧壁上;
13.于所述握持壳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驱动板的底端高于所述进风口的底端设置,或,所述驱动板的底端与所述进风口的底端齐平设置。
14.可选地,上述的吹风机,所述握持壳体具有底壁,所述进风口形成在所述底壁上;
15.所述驱动板的底端与所述进风口接触,或所述驱动板的底端与所述进风口存在间距。
16.可选地,上述的吹风机,所述握持壳体设置有若干个通孔,所述若干个通孔作为所述进风口。
17.可选地,上述的吹风机,所述吹风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进风口处的过滤件。
18.可选地,上述的吹风机,所述气流发生件的中心线与所述握持壳体的中心线趋于重合或重合。
19.可选地,上述的吹风机,所述吹风机还包括位于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的加热
件,至少部分所述加热件设置在所述握持壳体内。
20.可选地,上述的吹风机,所述吹风机还包括位于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的加热件,所述加热件设置在所述风筒壳体内。
21.可选地,上述的吹风机,所述吹风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风筒壳体内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与所述风筒壳体之间形成有环形腔,所述环形腔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
22.所述加热件套设在所述固定件上,且位于在所述环形腔内。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将驱动板靠近进风口设置,以使得从进风口进入至握持壳体内后经过驱动板,以将驱动板的热量带走,增加驱动板的散热效果;
24.另一方面,通过将气流发生件设置在驱动板的上方,以使得从进风口进入握持壳体内的气流先经过驱动板,再经过气流发生件,以防止气流经过气流发生件后的热气流经过驱动板,以此进一步提高驱动板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一个实施例所示的吹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图1所示的吹风机的剖面图;
28.图3为图2所示的吹风机的部分放大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另一实施例所示的吹风机的剖面图。
30.附图标记说明:
31.1-机壳,11-握持壳体,111-进风口,112-侧壁,113-底壁,12-风筒壳体,121-出风口;
32.2-驱动组件,21-气流发生件,22-驱动板;
33.3-加热件;
34.4-固定件;
35.5-环形腔;
36.6-挡风件,61-本体部,62-延伸部,63-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39.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
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40.实施例1
41.请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所示的吹风机,其适于对头发、衣物等进行风干和干燥等,在此不对其应用场景做具体限定。
42.吹风机包括机壳1及设置在机壳1内的驱动组件2。其中,机壳1包括供用户握持的握持壳体11及与握持壳体11连通的风筒壳体12。
43.握持壳体11具有进风口111,风筒壳体12具有出风口121。其中,握持壳体11具有与风筒壳体12连通的安装口(未标号),进风口111设置在握持壳体11远离安装口的一端,以使得吹风机外界的空气能够通过进风口111进入至握持壳体11内经过驱动组件2以将驱动组件2的产生的热量带走并从出风口121流出。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将驱动组件2设置在握持壳体11内,以使得整个吹风机的重心落在握持壳体11上,从而使得用户拿取时更加省力,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44.本实施例中,吹风机还包括设置在进风口111处的过滤件(未图示),以防止外界空气中的杂物进入至握持壳体11内。具体的,该过滤件设置在握持壳体11内并贴合进风口111设置或设置在握持壳体11外贴合进风口111设置都可以实现对外界空气的过滤,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握持壳体11上还设置有若干通孔,若干个通孔作为上述进风口111,以使得吹风机外部的空气由若干通孔经过过滤件后进入至握持壳体11内。本实施例中,该过滤件可以为金属格网或过滤网等。
45.请参见图2,驱动组件2包括气流发生件21,该气流发生件21适于产生气流,以将外界的空气通过进风口111吸入至握持壳体11内。具体的,该气流发生件21包括电机以及与电机连接的叶轮。具体的,叶轮设置在电机的下方并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以使得电机转动并带动叶轮旋转产生吸力,进而将外界的空气通过进气口吸入至握持壳体11内。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气流发生件21的中心线与握持壳体11的中心线趋于重合或重合,以使得吹风机的整体重心更稳,防止用户在拿取时偏重。在其他实施例中,气流发生件21还可以为风机,即将电机与叶轮一体设置等,在此不对其进行具体限定,只要能够产生上述效果即可。
46.吹风机还包括与握持壳体11连接的若干安装件(未图示),若干安装件之间形成有安装腔(未标号),相邻两个安装件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气流发生件21安装在安装腔内,以防止气流发生件21发生晃动;从进风口111进入的空气通过气流通道进入至风筒壳体12内并从出风口121流出。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安装件的位置与叶轮的位置不会形成干涉。
47.驱动组件2还包括与气流发生件21连接的驱动板22,驱动板22靠近进风口111设置。其中,驱动板22上设置有若干元器件,其内设置有现有程序,以驱动气流发生件21工作。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驱动板22靠近进风口111设置为驱动板22相对于气流发生件21来说,靠近进风口111设置。
48.具体的,至少部分驱动板22设置在进风口111处,以使得吹风机外界的空气在气流发生件21的作用下由进风口111处进入至握持壳体11内,外部的空气直接经过工作中的驱动板22,以将驱动板22产生的热量带走后从出风口121流出,增加散热板的散热效果。需要
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于握持壳体11的高度方向上,气流发生件21位于驱动板22的上方,以使得从进风口111进入至握持壳体11内的气流能够先经过驱动板22,再经过气流发生件21,以防止气流经过气流发生件21后的热气流经过驱动板22,以此进一步提高散热板的散热效果。
49.本实施例中,握持壳体11具有侧壁112,进风口111形成在侧壁112上。于握持壳体11的高度方向上,驱动板22的底端高于进风口111的底端设置,或驱动板22的底端与进风口111的底端齐平设置,以使得从进风口111进入的空气能够经过全部的驱动板22,以此增大驱动板22与空气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驱动板22的散热,提高散热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握持壳体11具有底壁113,进风口111形成在底壁113上。此时,驱动板22的底端与进风口111接触或驱动板22的底端与进风口111之间存在一定的间距。吹风机外部的空气通过进风口111进入至握持壳体11内,并流经整个驱动板22以将驱动板22产生的热量带走后从出风口121流出。
50.请参见图2和图3,吹风机还包括加热件3,该加热件3适于对其周围的气体进行加热,其中,该加热件3设置在进风口111与出风口121之间,以使得吹风机外侧的空气在气流发生件21的作用下通过进气口进入至机壳1内,并流经加热件3以对其周围的气流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气流从出风口121流出,以使得用户得到所需要的热风,对目标物进行风干或干燥。
51.请参见图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部分加热件3设置在握持壳体11内,即,于握持壳体11的高度方向上,加热件3、气流发生装置及驱动板22从上往下依次排布设置。外部空气从进风口111进入至握持壳体11内,依次经过驱动、气流发生件21并将其各自产生的热量带走再流经加热件3,加热件3将其周围的空气加热后从出风口121流出。本实施例中,将加热件3设置在握持壳体11内,一方面可以使得经过加热件3的气流能够均匀的被加热件3加热;另一方面,将加热件3设置在握持壳体11内还可以使得加热件3的重心也落在握持壳体11内,便于用户的拿取使用。
52.请参见图2和图3,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加热件3设置在风筒壳体12内。吹风机外部的空气从进风口111进入至握持壳体11后,经过驱动板22和气流发生件21后进入至风筒壳体12内并经过加热件3,加热件3将周围的空气进行加热并从出风口121流出。
53.具体的,吹风机还包括设置在风筒内的固定件4,且固定件4与风筒壳体12之间形成有环形腔5,该环形腔5连通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21。加热件3套设在固定件4上,且位于环形腔5内,以使得从握持壳体11内流出的气体进入至环形腔5内,加热件3对其周围气体进行加热后从出风口121流出。
54.环形腔5具有靠近握持壳体11的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出风口121位于第二端上。本实施例中,吹风机还包括挡风件6,该挡风件6位于环形腔5的第一端。具体的,挡风件6包括本体部61以及与本体部61连接的延伸部62和连接部63。其中,挡风件6具有朝向出风口121设置的第一侧面以及与第一侧面相背设置的第二侧面,连接部63沿第一侧面朝向出风口121的方向突伸形成。延伸部62沿挡风件6的下端朝向第二侧面的方向延伸形成,以使得握持壳体11内的部分气流直接进入至环形腔5的底部,另一部分气流沿着延伸部62以及第一侧面进入至环形腔5的顶部及侧部,从而使得握持壳体11内的气流可以均匀的进入至环形腔5内,以得到均匀的热气流。
55.吹风机还包括隔热件(未图示)。该隔热件适于防止加热件3的热量传递至机壳1上烫伤用户或损坏风筒壳体12内的其他结构。具体的,该隔热件设置在加热件3与机壳1之间和/或设置在加热件3与固定件4之间。本实施例中,该隔热件可以设置为石棉、云母片等。在其他实施例中,该隔热件也可以为其他隔热材料,在此不对其做具体限定。亦或者,直接将固定件4设置为隔热材料,此时,需要在固定件4包括设置在其外侧的固定部,加热件3套设在固定部上,且加热件3与风筒壳体12之间具有距离不接触,也可以达到上述效果。
56.综上,该吹风机在进行工作时,在气流发生件的作用下,吹风机外部的气体从进风口进入至握持壳体内,首先经过驱动板以将驱动板产生的热量带走,具有微热量的气流通过气流通道后经过加热件,加热件将其周围的气体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气流沿风筒壳体和出风口流出,以得到用户所需的热气流。
57.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将驱动板设置在握持壳体内且靠近进风口处,以使得从进风口进入的外部空气能够经过整个驱动板,以将驱动板产生的热量带走,加快驱动板的散热效果,提高吹风机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将驱动板设置在握持壳体内,还可以使得吹风机的重心落在握持壳体上,使得吹风机的整体重心较稳。
58.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