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25373发布日期:2022-08-31 04:37阅读:60来源:国知局
紧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紧固装置,且尤其是有关一种能收放系线的紧固装置。


背景技术:

2.在日常生活中,常使用绳子及系带等线体来收束物品,最常见的收束手段是利用线体来回穿梭于物品上的孔洞,再以绳结固定,例如绑绳鞋类等。但是此种收束手段容易因为外力因素而导致绳结松脱,不仅必须重绑绳结,也因为无法稳固地收束物品而带来许多的不便。
3.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有业者发展出简易束线机构,其包含一壳体,一掣动单元及一弹簧,壳体上具有穿孔供线体通过,其透过弹簧与掣动单元之间的作用力使线体被夹在掣动单元及壳体之间而达到紧固效果,按压弹簧改变掣动单元位置即可拉动线体改变长度。但,此种束线机构是透过弹簧的复位力来提供紧固力,仍然容易因为振动或外力因素而使线体松脱,且此种束线机构并无空间容纳线体,因此线体外露也容易造成危险。
4.是以又有业者发展出另一种可旋转收束并固定线体的扣具,其线体可容置在扣具内部,且透过内部构件的机械力干涉使得线体长度可以被调整,同时调整收束的紧度。然而,此种扣具一般包含外壳及金属制成的旋钮,重量较重且成本较高。
5.有鉴于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遂成相关业者努力的目标。


技术实现要素:

6.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紧固装置,其包含一外壳单元、一线盘以及一旋钮。外壳单元包含一容置空间,线盘位于容置空间且供一系线卷绕。旋钮盖设于外壳单元且包含一主体及一外环,主体包含一顶部,顶部为复合材料顶部,外环套设于主体,且外环为金属外环。其中,转动旋钮带动线盘于一束紧方向上转动,以收束系线。
7.借此,透过让旋钮包含外环与主体,并让外环由金属制成而主体由其他材质制成,可在维持结构强度的同时减少重量及成本。
8.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紧固装置,其中,主体可包含至少一径向卡凸,外环可包含至少一径向凹槽,前述至少一径向卡凸容设于前述至少一径向凹槽。
9.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紧固装置,其中,主体可包含至少一轴向肋条,外环可包含至少一轴向剖沟,前述至少一轴向肋条容设于前述至少一轴向剖沟。
10.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紧固装置,其中,外壳单元可包含一嵌合部,主体可包含一扣合部,嵌合部与扣合部耦合,使主体连接于外壳单元。
11.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紧固装置,其中,主体可还包含一罩部,罩部位于外壳单元与顶部之间,且罩部为塑胶罩部。
12.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紧固装置,其中,外环可包含一上挡部,上挡部自外环的一上端缘径向朝内凸出,上挡部呈环状,且顶部夹于上挡部与罩部之间。
13.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紧固装置,其中,顶部具有均匀的一厚度,且顶部的一上表面
与外环的一上端缘之间的距离大于0。
14.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紧固装置,其包含一外壳单元、一线盘、一掣动单元以及一旋钮。外壳单元包含一容置空间,线盘位于容置空间且供一系线卷绕。掣动单元位于线盘的上方,旋钮盖设于外壳单元且包含一主体及一外环,主体包含一顶部,顶部为碳纤维复合材料顶部,外环套设于主体,且外环为金属外环。其中,旋钮作动使掣动单元沿一轴向定位于一第一位置或一第二位置,掣动单元位于第一位置时,转动旋钮带动线盘于一束紧方向上转动,以收束系线。
15.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紧固装置,其中,主体可包含至少一径向卡凸,外环可包含至少一径向凹槽,前述至少一径向卡凸容设于前述至少一径向凹槽。
16.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紧固装置,其中,主体可包含至少一轴向肋条,外环可包含至少一轴向剖沟,前述至少一轴向肋条容设于前述至少一轴向剖沟。
17.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紧固装置,其中,主体可还包含一罩部,罩部位于外壳单元与顶部之间,且罩部为塑胶罩部。
18.依据前述实施方式的紧固装置,其中,外环可包含一上挡部,上挡部自外环的一上端缘径向朝内凸出,上挡部呈环状,且顶部夹于上挡部与罩部之间。
附图说明
19.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紧固装置的立体图;
20.图2绘示图1实施例的紧固装置的一爆炸示意图;
21.图3绘示图1实施例的紧固装置的另一爆炸示意图;
22.图4绘示图1实施例的紧固装置的一剖面示意图;以及
23.图5绘示图1实施例的紧固装置的另一剖面示意图。
24.【符号说明】
25.100:紧固装置
26.200:外壳单元
27.210:环壁
28.220:底座
29.230:容置空间
30.240:咬合齿
31.250:嵌合部
32.300:线盘
33.310:第二结合齿
34.400:掣动单元
35.410:环体
36.411:中心孔
37.412:外周面
38.420:棘臂
39.430:卡部
40.440:导引部
41.450:第一结合齿
42.451:外齿面
43.452:第一直面
44.500:旋钮
45.510:主体
46.511:径向卡凸
47.512:轴向肋条
48.513:扣合部
49.514:中心凸柱
50.515:螺旋轨道
51.516:顶部
52.517:罩部
53.520:外环
54.521:径向凹槽
55.522:轴向剖沟
56.523:上挡部
57.600:连接单元
58.611:通孔
59.610:止挡盘
60.620:螺杆
61.d1:距离
62.i1:轴向
63.r1:释放方向
64.r2:束紧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65.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阅读者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例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已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并且重复的元件将可能使用相同的编号或类似的编号表示。
66.此外,本文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用语只是用来描述不同元件或成分,而对元件/成分本身并无限制,因此,第一元件/成分亦可改称为第二元件/成分。且本文中的元件/成分/机构/模块的组合非此领域中的一般周知、常规或已知的组合,不能以元件/成分/机构/模块本身是否为已知,来判定其组合关系是否容易被技术领域中的通常知识者轻易完成。
67.请参阅图1、图2及图3,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紧固装置100的立体图,图2绘示图1实施例的紧固装置100的一爆炸示意图,图3绘示图1实施例的紧固装置100的另一爆炸示意图。紧固装置100包含一外壳单元200、一线盘300以及一旋钮500。外壳单元200包含一容置空间230,线盘300位于容置空间230且供一系线(未绘示)卷绕。旋钮
500盖设于外壳单元200且包含一主体510及一外环520,主体510包含一顶部516,顶部516 的材质为复合材料,外环520套设于主体510,且外环520的材质为金属。其中,转动旋钮500带动线盘300于一束紧方向r2上转动,以收束系线。
68.借此,透过让旋钮500包含外环520与主体510,并让外环520由金属制成而主体510由其他材质制成,可在维持结构强度的同时减少重量及成本。后面将详述紧固装置100的细节。
69.紧固装置100的外壳单元200可包含一环壁210、一底座220以及多个咬合齿240,环壁210界定出容置空间230且包含上开口(未标示)及下开口(未标示),底座220可拆地组合于环壁210以封闭下开口,前述多个咬合齿240位于环壁210且朝向容置空间230。
70.外壳单元200可还包含一嵌合部250(标于图4),旋钮500可包含一扣合部513,嵌合部250与扣合部513耦合,使主体510连接于外壳单元200。其中,嵌合部250是位于环壁210的上端且呈槽状结构,扣合部513是位于主体 510的内壁下端且呈凸块结构,如此使嵌合部250与扣合部513凹凸配合,而能让主体510盖设于环壁210以封闭上开口。
71.外环520的材质可例如是铝、铜、锌或其合金,其具有重量轻的优点;顶部516的复合材料可例如为碳纤维复合材料,而具有重量轻及高强度的优点。此外,旋钮500的主体510可还包含一罩部517,罩部517位于外壳单元200 与顶部516之间,且罩部517的材质为塑胶。而在本实施侧中,虽罩部517 与顶部516可分离,但在其他实施例中,罩部与顶部可以是使用包射而成型为一体,而使主体为包含不同材料的一件式构件,且顶部与罩部的材质也不限于上述,而可为非金属材料制成或其他种类的复合材料制成,而外环亦可使用其他金属材质,不以此为限。
72.外环520可包含一上挡部523(标示于图4),上挡部523自外环520的一上端缘径向朝内凸出,上挡部523呈环状,且顶部516夹于上挡部523与罩部 517之间。顶部516可具有圴匀的一厚度,且顶部516的一上表面(未标示)与外环520的上端缘之间的距离d1(标示于图4)大于0。换句话说,顶部516与罩部517组于外环520内时,顶部516会低于外环520。
73.又,旋钮500的主体510可还包含至少一径向卡凸511,外环520可包含至少一径向凹槽521,前述至少一径向卡凸511容设于前述至少一径向凹槽 521。此外,主体510可还包含至少一轴向肋条512,外环520可还包含至少一轴向剖沟522,前述至少一轴向肋条512容设于前述至少一轴向剖沟522。
74.更仔细地说,径向卡凸511及轴向肋条512的数量为均三,三径向卡凸511与轴向肋条512交错间隔设置于罩部517的外壁,至少一轴向剖沟522的数量为三且位于外环520的内壁,外环520的内壁可凹设一内环槽,由三个轴向剖沟522与内环槽连通且将内环槽分为三段并形成三径向凹槽521,以分别配合三径向卡凸511。
75.借此,径向卡凸511与径向凹槽521配合可使主体510与外环520组合,而轴向肋条512及轴向剖沟522的配合,可避免外环520与罩部517发生相对转动,且能更有效地传递使用者的操作力。更进一步地,外环520可包含多个防滑部(未标示),而能增加使用者握持时的摩擦力。
76.紧固装置100可还包含一掣动单元400,掣动单元400位于线盘300的上方,旋钮500作动使掣动单元400沿一轴向i1(标示于图4)定位于一第一位置或一第二位置,掣动单元400位于第一位置时,转动旋钮500带动线盘300 于束紧方向r2上转动,以收束系线,而掣动
单元400位于第二位置时,允许线盘300释放系线。
77.详细而言,掣动单元400可包含一环体410、三棘臂420、三卡部430及三导引部440,环体410包含一中心孔411供主体510的中心凸柱514插入配合,三棘臂420间隔外凸于环体410,三卡部430分别设置于三棘臂420上,而三导引部440用以与主体510的螺旋轨道515配合。
78.掣动单元400可还包含多个第一结合齿450,线盘300包含多个第二结合齿310,掣动单元400位于第一位置时,前述多个第一结合齿450与前述多个第二结合齿310啮合。其中,各第一结合齿450是一体成型于环体410且朝线盘300凸出,各第一结合齿450的一外齿面451自环体410的一外周面412 一体朝下延伸,也就是说,二相对的外齿面451之间的距离等于外周面412 的外径。各第一结合齿450可包含第一直面452,第一直面452与轴向i1概呈平行,而各第二结合齿310亦包含对应第一直面452的第二直面(未标号),而当掣动单元400朝束紧方向r2转动时,由第一直面452推抵线盘300的第二直面,如此可有助于掣动单元400的转动力传递。
79.此外,紧固装置100可还包含一连接单元600,其连接旋钮500的主体510 且限位于线盘300。仔细而言,连接单元600包含一止挡盘610以及一螺杆620,止挡盘610包含一通孔611,止挡盘610对应插入线盘300的中央贯孔(未标示),螺杆620由下往上穿入止挡盘610的通孔611以锁入中心凸柱514,借此让螺杆620限位于止挡盘610,且让止挡盘610限位于线盘300,如此可组合旋钮 500、掣动单元400及线盘300。
80.请参阅图4及图5,并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其中图4绘示图1实施例的紧固装置100的一剖面示意图,图5绘示图1实施例的紧固装置100的另一剖面示意图。如图4所示,此时掣动单元400位于第一位置,掣动单元400 的第一结合齿450与线盘300的第二结合齿310啮合,棘臂420可对应咬合齿 240。使用者握住外环520朝束紧方向r2转动旋钮500,可连动掣动单元400,并让棘臂420的远端不断脱离咬合齿240,而能使线盘300朝束紧方向r2转动以收束系线。而当使用者停止施力后,棘臂420的远端啮合咬合齿240,以阻止线盘300朝释放方向r1转动,此时系线无法被释放。
81.反之,如图5所示,当使用者欲释放系线时,可握住外环520朝释放方向 r1转动旋钮500,此时受限于棘臂420远端与咬合齿240的啮合关系,掣动单元400无法跟随旋转,故导引部440受螺旋轨道515导引而沿轴向i1上升并切换至第二位置,此时掣动单元400的第一结合齿450与线盘300的第二结合齿310分离,线盘300未受限制,拉动系线即可使线盘300朝释放方向r1 转动,而能释放系线。此外,棘臂420远端可仍与咬合齿240啮合,而因第一结合齿450与线盘300的第二结合齿310已分离,故掣动单元400不会影响线盘300。又,掣动单元400位于第二位置时卡部430可与咬合齿240咬合,如此当使用者朝束紧方向r2转动旋钮500时,可有助于使掣动单元400下降回至第一位置。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掣动单元400位于第一位置时卡部430 不会与咬合齿240咬合,而不影响线盘300往束紧方向r2转动。
82.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