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防脱脚且易穿的透湿防水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47210发布日期:2022-09-27 20:35阅读:91来源:国知局
可防脱脚且易穿的透湿防水鞋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鞋子,特别是涉及一种可防脱脚且易穿的透湿防水鞋。


背景技术:

2.如图1、2所示,现有的针织袜鞋一般包含有一3d袜状针织鞋面1、一固设于该3d袜状针织鞋面1内并具有一穿入口201的鞋状内套2,及一固设于该3d袜状针织鞋面1底侧的鞋底3。
3.该3d袜状针织鞋面1整体一般是由弹性纱编织而成,整体弹性佳的该3d该袜状针织鞋面1虽可对使用者的足部提供良好的包覆性,但是,由于该3d袜状针织鞋面1在该鞋状内套2的穿入口201的前、后方向上与左、右方向上均具有弹性,欠缺拘束性,因此,在穿着活动时,使用者的足部有时即会发生意外脱出该鞋状内套2的穿入口201的脱脚情形。


技术实现要素:

4.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先前技术的至少一个缺点的可防脱脚且易穿的透湿防水鞋。
5.于是,本实用新型可防脱脚且易穿的透湿防水鞋,包含一鞋面单元、一鞋状内套单元、一接着层,及一鞋底。
6.所述鞋面单元界定出顶端呈开放状且底端呈封闭状的内部空间,并包括鞋面裁片,及鞋舌块,所述鞋面裁片具有开口凹缘,所述开口凹缘围绕出脚踝开口,及与所述脚踝开口连通的脚背缺口,所述鞋舌块沿着所述开口凹缘车缝在所述鞋面裁片,所述鞋舌块具有环带部,及从所述环带部朝前凸出的舌形部,所述环带部遮闭所述脚踝开口,并具有鞋口周缘,所述舌形部封闭所述脚背缺口,所述内部空间形成由所述环带部所围绕出的入鞋口,所述鞋舌块是弹性材质,所述鞋舌块具有大于所述鞋面裁片的弹性。
7.所述鞋状内套单元设置于所述内部空间内,并包括鞋状内套,所述鞋状内套包括车缝在所述环带部的顶连接端部,所述鞋状内套并具有位于外侧的透湿防水层,所述鞋状内套界定出顶端呈开放状且底端呈封闭状的穿着空间,所述穿着空间形成与所述入鞋口连通的穿入口。
8.所述接着层固接于所述鞋面单元的内表面与所述鞋状内套单元的外表面之间。
9.所述鞋底固设于所述鞋面单元的底部。
10.本实用新型可防脱脚且易穿的透湿防水鞋,所述鞋状内套的顶连接端部是反折至所述穿着空间之外。
11.本实用新型可防脱脚且易穿的透湿防水鞋,所述鞋面单元还包括滚边条,所述滚边条沿着所述开口凹缘车缝在所述鞋面裁片,并包覆所述开口凹缘。
12.本实用新型可防脱脚且易穿的透湿防水鞋,所述鞋面单元还包括两块鞋眼片,及鞋带,所述鞋眼片车缝于所述鞋面裁片并位于所述鞋舌块的舌形部的两侧,每一鞋眼片具有数个鞋带穿孔,所述鞋带能拆卸地穿设于所述鞋眼片的鞋带穿孔。
13.本实用新型可防脱脚且易穿的透湿防水鞋,所述鞋面裁片的材质是不具弹性的网布,所述鞋舌块的材质是弹性纱,所述鞋舌块具有拨水性。
14.本实用新型可防脱脚且易穿的透湿防水鞋,所述鞋面裁片包括主面部,及两个对称地设置于所述主面部的两侧并与所述主面部一体连接的侧翼部,所述主面部具有所述开口凹缘、前外凸弧缘、两个互相对称的后端对接缘,及两个互相对称且分别与所述后端对接缘连接的后连接缘,所述开口凹缘连接于所述后端对接缘之间并相反于所述前外凸弧缘,每一侧翼部具有侧边对接缘、连接于所述侧边对接缘与所述前外凸弧缘之间的前弧形缘,及连接于所述侧边对接缘与各自的后连接缘之间的后弧形缘,所述后端对接缘互相对接并车缝在一起,所述侧翼部的侧边对接缘互相对接并车缝在一起,所述侧翼部的前弧形缘与所述前外凸弧缘对接并车缝在一起,所述侧翼部的后弧形缘分别与所述后连接缘对接并车缝在一起,所述鞋舌块的环带部还具有相反于所述鞋口周缘的前连接缘,及两个连接于所述前连接缘与所述鞋口周缘之间的侧端缘,所述鞋舌块的舌形部从所述前连接缘朝前凸出,并具有舌形周缘,所述前连接缘与所述舌形周缘位于所述鞋面裁片的内侧,且低于所述开口凹缘,所述侧端缘分别对应于所述后端对接缘,所述侧端缘互相对接并车缝在一起。
15.本实用新型可防脱脚且易穿的透湿防水鞋,所述鞋面单元还包括后跟提带,及后跟补强片,所述后跟提带对应于所述侧端缘与所述后端对接缘,而车缝在所述鞋舌块的环带部与所述鞋面裁片的主面部,所述后跟补强片车缝在所述鞋面裁片的主面部并对称于所述后端对接缘。
16.本实用新型可防脱脚且易穿的透湿防水鞋,所述鞋状内套还具有里布层、表布层,及设置于所述里布层与所述表布层之间的支撑层,所述透湿防水层固设于所述表布层的外表面。
17.本实用新型可防脱脚且易穿的透湿防水鞋,所述鞋状内套单元还包括防水组,所述鞋状内套是由一块内套裁片车缝制成,所述防水组具有数条防水条,所述防水条固接于所述透湿防水层的外表面,以覆盖所述鞋状内套的车缝处。
18.本实用新型可防脱脚且易穿的透湿防水鞋,还包含黏合层,所述黏合层固接于所述鞋面单元的底部与所述鞋底的顶部之间。
19.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本实用新型的鞋面单元利用所述鞋舌块具有大于所述鞋面裁片的弹性的设计,所述鞋舌块可让所述鞋面单元在所述鞋状内套的穿着空间的穿入口的前后方向上保持弹性,所述鞋面裁片则可让所述鞋面单元在所述鞋状内套的穿着空间的穿入口的左右方向上产生拘束性,如此,当使用者在穿着本实用新型时,即可利用双手拉开所述鞋舌块的环带部,扩大所述鞋面单元的入鞋口在前后方向上的开口宽度,而增加入鞋角度,以便于使用者将足部穿入所述鞋面单元的入鞋口,而在使用者将足部经由所述鞋面单元的入鞋口穿入所述鞋状内套的穿着空间的过程中,所述鞋舌块的舌形部的弹性也可让使用更容易地将足部完全套入所述鞋状内套的穿着空间内,此后,弹性小于所述鞋舌块的鞋面裁片可在所述鞋状内套的穿着空间的穿入口的左右方向上对使用者的足部产生拘束性,以防止使用者的足部在穿着活动时意外地脱出所述鞋状内套的穿着空间的穿入口,本实用新型不但在穿着时好入脚,而且不会轻易发生意外脱脚的问题。
附图说明
20.图1是现有一种针织袜鞋的一立体外观图;
21.图2是该针织袜鞋的一分解立体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可防脱脚且易穿的透湿防水鞋的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外观图;
23.图4是该实施例的一分解立体图;
24.图5是该实施例的一鞋面单元的一鞋面裁片、一鞋舌块、一滚边条与两块鞋眼片的一分解立体图;
25.图6是一类似于图5的视图,说明该滚边条车缝在该鞋面裁片上;
26.图7是一类似于图6的视图,说明该鞋舌块车缝在该鞋面裁片与该滚边条上;
27.图8是一类似于图7的视图,说明所述鞋眼片车缝在该鞋面裁片上;
28.图9是该鞋面裁片与该鞋舌块弯折并被初步车缝成该鞋面单元的雏型的一立体示意图;
29.图10是一类似图9的视图,说明该鞋面裁片完成车缝;
30.图11是该实施例的一组合剖视图;
31.图12是沿着图11中的线
ⅹⅱ‑ⅹⅱ
所截取的一剖视图;
32.图13是图11的一不完整的部分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34.参阅图3、4、5,为本实用新型可防脱脚且易穿的透湿防水鞋100的一实施例,该透湿防水鞋100包含一鞋面单元10、一鞋状内套单元20、一接着层30(见图13)、一鞋底40,及一黏合层50(见图13)。
35.该鞋面单元10界定出一顶端呈开放状且底端呈封闭状的内部空间60,并包括一鞋面裁片11、一滚边条12、一鞋舌块13、两块鞋眼片14、一鞋带15、一后跟提带16,及一后跟补强片17。在本实施例中,该鞋面裁片11的材质是不具弹性的网布,且该鞋面裁片11具有拨水性,此为现有技术中的已知材料。
36.如图5、6所示,该鞋面裁片11包括一主面部18,及两个对称地设置于该主面部18的两侧并与该主面部18一体连接的侧翼部19。
37.该主面部18具有一前外凸弧缘181、一开口凹缘182、两个互相对称的后端对接缘183,及两个互相对称且分别与所述后端对接缘183连接的后连接缘184,该开口凹缘182连接于所述后端对接缘183之间并相反于该前外凸弧缘181。
38.每一侧翼部19具有一侧边对接缘191、一连接于该侧边对接缘191与该前外凸弧缘181之间的前弧形缘192,及一连接于该侧边对接缘191与各自的后连接缘184之间的后弧形缘193。
39.该滚边条12沿着该开口凹缘182车缝在该鞋面裁片11,并包覆该开口凹缘182。在本实施例中,该滚边条12是利用一车缝线121车缝在该鞋面裁片11。
40.如图5、6、7所示,该鞋舌块13沿着该开口凹缘182车缝在该鞋面裁片11与该滚边条12,该鞋舌块13具有一环带部131,及一从该环带部131朝前凸出的舌形部132。该鞋舌块13是弹性材质,且具有拨水性,该鞋舌块13具有大于该鞋面裁片11的弹性,在本实施例中,该
鞋舌块13的材质是弹性纱,此为现有技术中的已知材料,该鞋舌块13是利用一车缝线137车缝在该鞋面裁片11与该滚边条12。
41.该环带部131具有一鞋口周缘133、一相反于该鞋口周缘133的前连接缘134,及两个连接于该前连接缘134与该鞋口周缘133之间的侧端缘135,该鞋舌块13的舌形部132从该前连接缘134朝前凸出,并具有一舌形周缘136。
42.如图7、8所示,所述鞋眼片14车缝于该鞋面裁片11并位于该鞋舌块13的舌形部132的两侧,每一鞋眼片14具有数个鞋带穿孔141(见图3),该鞋带15(见图3)能拆卸地穿设于所述鞋眼片14的鞋带穿孔141。
43.如图8、9、10所示,当要将该鞋面裁片11与该鞋舌块13车缝成为立体形状时,该主面部18的所述后端对接缘183互相对接并车缝在一起,该鞋舌块13的该环带部131的所述侧端缘135分别对应于该主面部18的所述后端对接缘183,所述侧端缘135互相对接并车缝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侧端缘135与所述后端对接缘183是利用同一道车缝线车缝在一起。
44.所述侧翼部19的侧边对接缘191互相对接并车缝在一起,所述侧翼部19的前弧形缘192与该前外凸弧缘181对接并车缝在一起,所述侧翼部19的后弧形缘193分别与所述后连接缘184对接并车缝在一起。
45.如图10、11、12所示,在此情形下,包覆该开口凹缘182(见图5)的该滚边条12可沿着该开口凹缘182(见图5)围绕出一脚踝开口185,及一与该脚踝开口185连通的脚背缺口186,该鞋舌块13的环带部131的前连接缘134与该舌形部132的舌形周缘136位于该鞋面裁片11的内侧,且低于该开口凹缘182,该环带部131遮闭该脚踝开口185,该舌形部132封闭该脚背缺口186,该内部空间60形成一由该环带部131所围绕出的入鞋口61。
46.如图9、10、11所示,该后跟提带16对应于所述侧端缘135与所述后端对接缘183,而车缝在该鞋舌块13的环带部131与该鞋面裁片11的主面部18,该后跟补强片17车缝在该鞋面裁片11的主面部18并对称于所述后端对接缘183。
47.如图11、12、13所示,该鞋状内套单元20设置于该内部空间60内,并包括一鞋状内套21,及一防水组22(见图4)。
48.该鞋状内套21包括一顶连接端部211。
49.该鞋状内套21并具有一里布层212、一表布层213、一设置于该里布层212与该表布层213之间的支撑层214,及一固设于该表布层213的外表面而位于外侧的透湿防水层215。在本实施例中,该支撑层214是一种编织于该里布层212与该表布层213之间的直立绒层,但是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变化例中,该支撑层214也可以是一种泡绵层。
50.该鞋状内套21界定出一顶端呈开放状且底端呈封闭状的穿着空间24,该穿着空间24形成一与该入鞋口61连通的穿入口241,在本实施例中,该鞋状内套21的顶连接端部211是反折至该穿着空间24之外,并利用一车缝线25车缝在该环带部131。
51.在本实施例中,该鞋状内套21是由一块内套裁片23(见图4)车缝制成,该防水组22具有数条防水条221(见图4),所述防水条221固接于该透湿防水层215的外表面,以覆盖该鞋状内套21的车缝处。
52.该接着层30固接于该鞋面单元10的内表面与该鞋状内套单元20的外表面之间,使该鞋面单元10与该鞋状内套单元20紧密贴合,在本实施例中,该接着层30的材质是热熔胶,
此为现有技术中的已知材料。
53.该鞋底40固设于该鞋面单元10的底部。
54.该黏合层50固接于该鞋面单元10的底部与该鞋底40的顶部之间,在本实施例中,该黏合层50的材质是接着剂,此为现有技术中的已知材料。
55.经由以上的说明,可再将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归纳如下:
56.一、本实用新型透湿防水鞋100的鞋面单元10利用不具弹性的鞋面裁片11搭配具弹性的鞋舌块13的设计,该鞋舌块13可让该鞋面单元10在该鞋状内套21的穿着空间24的穿入口241的前后方向上保持弹性,该鞋面裁片11则可让该鞋面单元10在该鞋状内套21的穿着空间24的穿入口241的左右方向上产生拘束性,如此,当使用者在穿着本实用新型透湿防水鞋100时,即可利用双手前后拉开该鞋舌块13的环带部131,扩大该鞋面单元10的内部空间60的入鞋口61在前后方向上的开口宽度,而增加入鞋角度,以便于使用者将足部穿入该鞋面单元10的内部空间60的入鞋口61,而在使用者将足部经由该鞋面单元10的内部空间60的入鞋口61穿入该鞋状内套21的穿着空间24的过程中,该鞋舌块13的舌形部132的弹性也可让使用更容易地将足部完全套入该鞋状内套21的穿着空间24内,此后,不具弹性的鞋面裁片11可在该鞋状内套21的穿着空间24的穿入口241的左右方向上对使用者的足部产生拘束性,以防止使用者的足部在穿着活动时意外地脱出该鞋状内套21的穿着空间24的穿入口241,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透湿防水鞋100不但在穿着时好入脚,而且不会轻易发生意外脱脚的问题。
57.二、本实用新型透湿防水鞋100的鞋状内套21的顶连接端部211是反折至该穿着空间24之外,并利用该车缝线25车缝在该鞋舌块13的环带部131,从内部看来,该车缝线25会隐藏在该鞋状内套21与该鞋舌块13之间,如此,不但可简化本实用新型透湿防水鞋100内部的车缝痕迹,增加质感,且可有效避免该车缝线25在穿着过程中被磨损。
58.三、本实用新型透湿防水鞋100利用该车缝线25将该鞋状内套21的顶连接端部211车缝在该鞋舌块13的环带部131,该车缝线25大部分是在该环带部131上沿着该滚边条12的上缘延伸,在视觉上会产生隐蔽的效果,只有在该环带部131朝向该脚背缺口186的前侧会看到该车缝线25小部分的车缝痕迹,可有效提升外观质感。
5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可防脱脚且易穿的透湿防水鞋,不但在穿着时好入脚,且不会发生意外脱脚的问题,所以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60.以上所述者,只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