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53158发布日期:2022-12-07 02:16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包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包。


背景技术:

2.背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物品,能够在人们旅行、上班时便于日常用品的携带,提升人们出行时的便利性。
3.目前现有的背包通常包括主包以及分别设置于主包宽度方向两侧的两个收纳袋;人们将大部分物品放置于主包内部后,一些体积较小、需要频繁使用的小型物件可以存放于两侧的收纳袋中,从而方便小型物件的拿取。然而,小型物件存放于收纳袋后容易将收纳袋向外撑开,此时整个背包的整体宽度增大,人们背戴背包行走时收纳袋的外表面容易与外界物体发生刮擦,从而导致收纳袋内部的小型物件受压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减少小型物件受压损坏的情况发生,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包。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背包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背包,包括背包本体,所述背包本体设置有两个第一收纳袋,两所述第一收纳袋分别位于背包本体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背包本体内部具有可启闭的第一置物腔,所述背包本体的顶部设有连通于第一置物腔的开口;所述开口的内侧缝接有第二收纳袋;所述开口外侧设有用于启闭开口的布盖。
7.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背包在使用时,人们可以将硬质、受压不易损坏的小型物件放置于第一收纳袋中,而质地较软、受压易损坏的小型物件可以存放于第二收纳袋中。通过将背包本体顶部的布盖打开,小型物件通过开口存放于第二收纳袋内部后,小型物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能够向下撑开第二收纳袋,使得第二收纳袋完全进入第一置物腔内;然后将布盖闭合,此时布盖将开口完全遮盖住,第二收纳袋内部的小型物件将第二布盖撑开的可能性较低,从而在人们背戴背包时能够减少第二收纳袋内部的小型物件与外界物体发生刮擦的情况,降低小型物件受压损坏的可能性。
8.可选的,所述第一置物腔的内侧面固定有两条弹性带,两所述弹性带分别位于第一收纳袋的两相对侧;其中一所述弹性带的自由端固定有第一连接部件,另一所述弹性带的自由端固定有用于与第一连接部件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件。
9.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当受压易损坏的小型物件放置于第二收纳袋时,将弹性带的第一连接部件与另一弹性带的第二连接部件相互连接固定,此时两条弹性带能够共同作用并将第二收纳袋固定住,减少人们背戴背包行走时第二收纳袋在第一置物腔内左右晃动的情况,进而降低第二收纳袋内部的小型物件与第一置物腔内的其它物品发生撞击的可能性。
10.可选的,所述第二收纳袋远离开口的一侧设有夹层,所述夹层内部设置有缓冲气囊,所述缓冲气囊的外侧连接有用于对缓冲气囊进行充气的充气机构。
11.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当受压易损耗的小型物件放置于第二收纳袋后,通过充气机构对缓冲气囊进行充气,充气完成的缓冲气囊能够在人们背戴背包行走、第二收纳袋与第一置物腔内的其它物品发生撞击时起到缓冲、卸力的作用,从而对第二收纳袋内部的小型物件起到保护的作用。
12.可选的,所述充气机构包括打气球以及连接于打气球的连接气管,所述连接气管远离打气球的另一端连接于缓冲气囊;所述连接气管内部固定有单向气芯,所述打气球内部的气体通过单向气芯进入缓冲气囊内部。
13.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当需要对缓冲气囊进行充气时,人们可以用手握持打气球并反复挤压打气球,打气球受压收缩后内部空气能够进入连接气管并最终通过单向气芯进入缓冲气囊内部,从而逐渐使缓冲气囊充气膨胀。
14.可选的,所述缓冲气囊的外侧设有用于排气的排气孔,所述排气孔匹配安装有气孔塞头,所述气孔塞头与缓冲气囊之间连接有连接条。
15.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当人们不需要在第二收纳袋中存放小型物件时,将气孔塞头从排气孔拔出、并将缓冲气囊内部的气体通过排气孔排出,此时缓冲气囊处于收缩状态,有利于减少第二收纳袋所占用的第一置物腔的空间,增大第一置物腔内所能存放的物品数量。
16.可选的,所述背包本体的侧面缝接有副袋,所述副袋与背包本体之间形成有第二置物腔,所述第二置物腔的外侧设有用于启闭第二置物腔的第一拉链。
17.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副袋与背包本体的侧面形成第二置物腔,第二置物腔也能够用于存放物品,有利于增加该背包所能存放的物品数量,方便人们的出行。
18.可选的,所述副袋远离背包本体的一侧设有与第二置物腔相连通的竖袋口,所述竖袋口的延长方向呈竖直设置;所述竖袋口安装有第二拉链,当所述第二拉链将竖袋口关闭时,所述第二拉链的拉链头位于副袋的底部。
19.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当第二置物腔内装满物品、而人们想要拿取存放于第二置物腔底部的物品时,通过拉开第二拉链能够打开第二置物腔的底部区域,人们可以将置于第二置物腔底部的物品经由竖袋口取出,提高人们拿取物品的便利性。
20.可选的,所述副袋远离背包本体一侧的内侧面缝接有弹性网布,所述弹性网布与副袋的缝接线分别设置于弹性网布的顶部边缘和底部边缘。
21.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当人们拉开第二拉链以打开竖袋口时,弹性网布的设置能够起到固定第二置物腔内部物品的作用,减少内部物品从竖袋口意外掉出的可能性;另外,弹性网布与副袋的缝接线位于弹性网布的顶部边缘和底部边缘,此时弹性网布的左右两侧均能够形成供人们的手部穿过的通道,人们可以通过该通道拿取第二置物腔内部的物品。
22.可选的,所述背包本体的表面设有有机硅涂层。
23.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有机硅涂层的设置能够提高背包本体的拒水效果,减少背包本体吸收过量水分、水分渗入背包本体内部的可能性。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5.1.通过于背包本体顶部设置第二收纳袋,受压易损坏的小型物件放置于第二收纳袋后能够向下撑开第二收纳袋并使第二收纳袋完全位于第一置物腔内,有利于减少第二收
纳袋内部的小型物件与外界物体发生刮擦的情况,降低小型物件受压损坏的可能性;
26.2.通过设置缓冲气囊,缓冲气囊充气后能够对第二收纳袋内的小型物件起到保护的作用,减少第二收纳袋内部的小型物件与第一置物腔内的其它物品发生撞击、出现损坏的可能性;
27.3.通过设置竖袋口和第二拉链,人们通过拉开第二拉链能够打开第二置物腔的底部区域,而置于第二置物腔底部的物品能够经由竖袋口取出,提高人们拿取物品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实施例中第一置物腔打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本实施例中布盖打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32.图5是本实施例中充气机构与缓冲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33.图6是图5中b处的放大图;
34.图7是本实施例中第二置物腔打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35.附图标记说明:1、背包本体;11、第一收纳袋;111、第四拉链;12、第一置物腔;121、第三拉链;13、开口;14、限位带;2、第二收纳袋;21、底袋;22、内袋;23、缓冲气囊;24、气孔塞头;241、连接条;3、布盖;31、第五拉链;4、弹性带;41、第一连接部件;42、第二连接部件;5、充气机构;51、打气球;52、连接气管;6、副袋;61、第二置物腔;62、第一拉链;63、竖袋口;631、第二拉链;64、弹性网布。
具体实施方式
36.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7.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背包。
38.参照图1、图2,一种背包,包括背包本体1,背包本体1的表面涂设有有机硅涂层,用于提高背包本体1的拒水能力。背包本体1内部具有第一置物腔12,第一置物腔12的顶部安装有用于启闭第一置物腔12的第三拉链121;背包本体1的背面固定有两条用于使人们背戴背包本体1的背带。背包本体1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收纳袋11,每一第一收纳袋11均靠近于背包本体1的底部;第一收纳袋11的顶部边缘安装有用于启闭第一收纳袋11的第四拉链111。
39.参照图2、图3,背包本体1的顶部开设有开口13,开口13与背包本体1内部的第一置物腔12相连通;背包本体1的内顶侧设有第二收纳袋2,第二收纳袋2用于存放受压易损坏的小型物件。
40.参照图3,本实施例的第二收纳袋2采用涤纶布料加工制成,第二收纳袋2包括与开口13形状相适配的底袋21以及缝接于底袋21周侧边缘的内袋22,内袋22远离底袋21的侧边边缘缝接于背包本体1的内顶侧,且内袋22与背包本体1的缝接线包围设置于开口13的外周侧。背包本体1的顶部还缝接有布盖3,布盖3覆盖于开口13,且布盖3与开口13之间连接有用于启闭开口13的第五拉链31。
41.参照图4、图5,本实施例的底袋21由两层涤纶布料缝接制成,使得底袋21内部形成
有夹层;家层内部夹设有缓冲气囊23,缓冲气囊23的外侧连接有用于对缓冲气囊23进行充气的充气机构5。
42.参照图4、图5,充气机构5包括打气球51和连接气管52,其中连接气管52的一端连接于缓冲气囊23,连接气管52的另一端穿过底袋21并位于第一置物腔12内;第一置物腔12的内侧面设有限位带14,限位带14延长方向的两端分别缝接于第一置物腔12的内侧面,使得限位带14与第一置物腔12侧壁之间形成有通道,连接气管52穿设于通道后能够固定于第一置物腔12的内侧面。
43.参照图4、图5,打气球51连接于连接气管52远离缓冲气囊23的一端,本实施例的打气球51为内部中空设置的软球壳,打气球51的侧面设置有多个与内部相连通的微孔;连接气管52内部还固定有单向气芯,单向气芯位于连接气管52靠近缓冲气囊23的一端,单向气芯的设置使得空气只能依次经由打气球51、连接气管52、单向气芯并最终进入缓冲气囊23内部。
44.当易损坏的小型物件通过开口13放入第二收纳袋2后,小型物件在自身重力下将第二收纳袋2向下撑开并完全位于第一置物腔12内部;此时人们握持打气球51并反复挤压打气球51,可以逐渐将空气挤入缓冲气囊23内部。当人们背戴背包行走时,缓冲气囊23能够减弱第二收纳袋2内部的小型物件与第一置物腔12内部的物品之间的撞击力,起到保护第二收纳袋2内部小型物件的作用。
45.参照图6,缓冲气囊23的外侧面还设有排气孔,排气孔内匹配安装有气孔塞头24,当缓冲气囊23未使用时,将气孔塞头24从排气孔内拔出,能够将缓冲气囊23内部的气体排出,从而减少缓冲气囊23所占用的第一置物腔12的空间。本实施例的气孔塞头24与缓冲气囊23之间连接有连接条241,连接条241采用橡胶材料加工制成,用于减少气孔塞头24拔出后意外掉落、丢失的可能性。
46.参照图4,第一置物腔12的内侧面固定有两条弹性带4,两条弹性带4分别位于第一收纳袋11的两相对侧;每一弹性带4均一端缝接于第一置物腔12的内侧面,每一弹性带4远离自身与第一置物腔12缝接位置的一端设置为自由端,其中一条弹性带4的自由端固定有第一连接部件41,另一条弹性带4的自由端固定有第二连接部件42,第一连接部件41能够与第二连接部件42相互连接固定。
47.参照图4,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部件41和第二连接部件42分别设置为插扣的子母扣件,有利于提高两条弹性带4之间的连接稳固性;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件41和第二连接部件42还可以是魔术贴的子母贴,也可以是工字扣的子母扣,但凡能够起到将两条弹性带4相互连接的作用即可。两条弹性带4相互连接后能够共同固定住第一收纳袋11,从而减少第一收纳袋11任意晃动的情况,进一步降低第一收纳袋11内部的小型物件由于碰撞出现损坏的可能性。
48.参照图1、图7,背包本体1的正面缝接有副袋6,副袋6的形状与背包本体1的形状相匹配;副袋6与背包本体1之间形成有第二置物腔61,副袋6的顶部边缘安装有由于启闭第二置物腔61的第一拉链62。
49.参照图1、图7,副袋6远离背包本体1的一侧开设有竖袋口63,竖袋口63贯穿于副袋6并与第二置物腔61相连通;竖袋口63安装有用于启闭竖袋口63的第二拉链631,当第二拉链631将竖袋口63闭合时,第二拉链631的拉链头位于副袋6的底部,使得人们拉动第二拉链
631打开竖袋口63时能够率先打开第二置物腔61的底部区域,方便人们拿取放置于第二置物腔61底部的物品。
50.参照图1、图7,副袋6远离背包本体1一侧的内侧面缝接有弹性网布64,弹性网布64挡住竖袋口63,用于减少内部物品从竖袋口63意外掉出的可能性。本实施例中弹性网布64与副袋6的缝接线设有两条,两条缝接线分别位于弹性网布64的顶部边缘和底部边缘,而弹性网布64的作用两侧均形成供人们手部穿过的通道,当竖袋口63打开时人们可以将手部穿过竖袋口63和通道并拿取第二置物腔61内部的物品,提高人们拿取第二置物腔61底部物品的便利性。
51.以上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