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架雪车钉鞋鞋楦

文档序号:31137848发布日期:2022-08-16 19:34阅读:45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架雪车钉鞋鞋楦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制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钢架雪车钉鞋鞋楦。


背景技术:

2.鞋楦是设计和制作鞋子的基础,而鞋楦的形态和人体足部的解剖结构是高度相关的。人体足部在完成不同的动作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姿态,以适应不同的运动特征,提高运动成绩。钢架雪车运动员在起跑阶段,上身前倾并单手推动钢架雪车。由于钢架雪车车身较矮,运动员在助跑出发环节,身体姿势前倾,在整个足部支撑期,足后跟都与冰面保持30
°
以上的夹角。目前市面上的钢架雪车钉鞋的后跷角度在20
°
左右,不能适应钢架雪车运动员实际蹬离冰面时的蹬离角度的要求,削弱了蹬离动作时前掌的稳定性和足后跟的支撑力,影响比赛成绩。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架雪车钉鞋鞋楦,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能够与运动员运动时的足部动作姿态相适应,保证了运动时前足的稳定性和后足的支撑力。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钢架雪车钉鞋鞋楦,包括鞋楦本体,所述鞋楦本体的底面形成有楦前掌面,所述楦前掌面上设有前掌着地点,所述鞋楦本体底面的楦底后端点到所述楦前掌面的切线与所述楦前掌面上过所述前掌着地点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25
°‑
35
°

6.优选的,所述鞋楦本体的底面还形成有楦后跟面和楦腰窝面,所述楦腰窝面的一端与所述楦前掌面连接,所述楦腰窝面的另一端与所述楦后跟面连接,所述鞋楦本体底面的楦底后端点到所述楦前掌面的切线为第一切线,过所述第一切线且与所述楦前掌面相切的平面为第一平面,所述楦腰窝面的最凹点到所述第一平面之间的距离为3mm-8mm。
7.优选的,所述鞋楦本体底面的楦底前端点和所述前掌着地点的连线与所述楦前掌面上过所述前掌着地点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0
°‑5°

8.优选的,所述鞋楦本体的踵心凸度为1mm-2mm。
9.优选的,所述鞋楦本体的前掌凸度为3mm-5mm。
10.优选的,所述鞋楦本体底面的内边沿上与足部第一跖趾关节对应的点为第一跖趾关节部位点,所述鞋楦本体底面的内边沿上与足大踇趾对应的点为踇趾部位点,与所述楦前掌面的内边沿相切且与所述楦后跟面的内边沿相切的切线为所述所述鞋楦本体底面的内轮廓切线,所述第一跖趾关节部位点和所述踇趾部位点的连线与所述内轮廓切线之间的夹角为5
°‑
10
°

11.优选的,所述鞋楦本体底面的外边沿上与足部第五跖趾关节对应的点为第五跖趾关节部位点,所述鞋楦本体底面的外边沿上与足小踇趾对应的点为小趾部位点,与所述楦前掌面的外边沿相切且与所述楦后跟面的外边沿相切的切线为所述所述鞋楦本体底面的
外轮廓切线,所述第五跖趾关节部位点和所述小趾部位点的连线与所述外轮廓切线之间的夹角为20
°‑
30
°

12.优选的,所述鞋楦本体的踵心凸度为2mm。
13.优选的,所述楦腰窝面的最凹点到所述第一平面之间的距离为5mm。
14.优选的,所述鞋楦本体的前掌凸度为3mm。
15.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架雪车钉鞋鞋楦,在标准位时过所述楦后跟面远离所述楦前掌面的一端的端点且与所述楦前掌面相切的平面与所述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
°
,能够与运动员运动时的足部动作姿态相适应,保证了运动时前足的稳定性和后足的支撑力。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架雪车钉鞋鞋楦与常规钢架雪车钉鞋鞋楦的结构对比示意图(实线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架雪车钉鞋鞋楦的侧视图,虚线为常规钢架雪车钉鞋鞋楦的侧视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架雪车钉鞋鞋楦的仰视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架雪车钉鞋鞋楦的后视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架雪车钉鞋鞋楦的前视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钢架雪车钉鞋鞋楦的俯视图;
23.图中:100、钢架雪车钉鞋鞋楦;1、鞋楦本体;2、楦前掌面;201、连接曲面;202、楦底前端点;3、前掌着地点;4、楦后跟面;401、楦底后端点;5、楦腰窝面;6、第一切线;7、第一跖趾关节部位点;8、踇趾部位点;9、内轮廓切线;10、第五跖趾关节部位点;11、小趾部位点;12、外轮廓切线;13、楦底中线;14、跖趾线;15、楦面;1501、楦内侧面;1502、楦外侧面;16、楦统口;θ1、后跷角;θ2、前跷角;α、踇趾偏移角;β、小趾偏移角;a、踵心凸度;b、前掌凸度;c、底心凹度。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架雪车钉鞋鞋楦,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能够与运动员运动时的足部动作姿态相适应,保证了运动时前足的稳定性和后足的支撑力。
2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7.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钢架雪车钉鞋鞋楦100,包括鞋楦本体1,鞋楦本体1的下表面为鞋楦本体1的底面,鞋楦本体1的底面形成有楦前掌面2,楦前掌面2为鞋楦本体1底面上与前脚掌对应的部位,楦前掌面2上设有前掌着地点3,鞋楦本体1底面的楦底后端点401到楦前掌面2的切线与楦前掌面2上过前掌着地点3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25
°‑
35
°
,优选为30
°
。前掌着地点3与水平面相切时鞋楦的摆放位置为标准位,使得在标准位时鞋楦本体1底面的楦底后端点401到楦前掌面2的切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5
°‑
35
°
。具体的,楦前掌面2靠近楦腰窝面5的一端具有连接曲面201,在标准位时鞋楦本体1底面的楦底后端点401到连接曲面201的切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5
°‑
35
°
,即后跷角θ1为25
°‑
35
°
。能够与运动员运动时的足部动作姿态相适应,保证了运动时前足的稳定性和后足的支撑力。
28.鞋楦本体1的底面还形成有楦后跟面4和楦腰窝面5,楦腰窝面5的一端与楦前掌面2连接,楦腰窝面5的另一端与楦后跟面4连接,鞋楦本体1底面的楦底后端点401到楦前掌面2的切线为第一切线6,过第一切线6且与楦前掌面2相切的平面为第一平面,楦腰窝面5的最凹点到第一平面之间的距离为3mm-5mm,即底心凹度c为3mm-5mm。底心凹度c设计符合脚型规律和弓形的变化规律,有利于提高穿著的舒适度,同时能够提高运动时的支撑性。
29.鞋楦本体1底面的楦底前端点202和前掌着地点3的连线与楦前掌面2上过前掌着地点3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0
°‑5°
,即前跷角θ2为0
°‑5°
,优选为0
°
。能够增加鞋与冰面的接触面积,提高鞋子的抓冰力。
30.鞋楦本体1的踵心凸度a为1mm-2mm。具体为:鞋楦本体1底面上与人脚后跟受力的中心部位相对应的部位为鞋楦本体1底面的踵心部位,鞋楦本体1底面的踵心部位向远离鞋楦本体1的侧面的一端凸出;过踵心部位的中心点且与楦底中线13垂直的平面与鞋楦本体1底面的内外边沿的两个交点为第一交点和第二交点,踵心部位的中心点到第一交点和第二交点连线的距离为1mm-2mm。通过这样的设计既可以符合脚型特点提高舒适度又可以让脚掌有个定位槽使脚不易向外侧滑移,从而提高鞋的稳定性。
31.鞋楦本体1的前掌凸度b为3mm-8mm。具体为:前掌着地点3到过前掌着地点3且垂直于楦底中线13的平面与鞋楦本体1底面的内外边沿的两个交点的连线的距离为3mm-8mm。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鞋的舒适度和稳定性。
32.鞋楦本体1底面的内边沿上与足部第一跖趾关节对应的点为第一跖趾关节部位点7,鞋楦本体1底面的内边沿上与足大踇趾对应的点为踇趾部位点8,与楦前掌面2的内边沿相切且与楦后跟面4的内边沿相切的切线为鞋楦本体1底面的内轮廓切线9,第一跖趾关节部位点7和踇趾部位点8的连线与内轮廓切线9之间的夹角为5
°‑
10
°
,即踇趾偏移角α为5
°‑
10
°
,优选为8
°
。能够增加足大踇趾的包裹性,有利于蹬离冰面时进行发力。
33.鞋楦本体1底面的外边沿上与足部第五跖趾关节对应的点为第五跖趾关节部位点10,鞋楦本体1底面的外边沿上与足小踇趾对应的点为小趾部位点11,与楦前掌面2的外边沿相切且与楦后跟面4的外边沿相切的切线为鞋楦本体1底面的外轮廓切线12,第五跖趾关节部位点10和小趾部位点11的连线与外轮廓切线12之间的夹角为20
°‑
30
°
,即小趾偏移角β为20
°‑
30
°
,优选为25
°
。能够增加足小踇趾的包裹性,防止蹬离冰面时足底压力中心向外侧偏移。
34.优选的,鞋楦本体1的踵心凸度a为2mm。
35.优选的,楦腰窝面5的最凹点到第一平面之间的距离为3mm-5mm。
36.优选的,鞋楦本体1的底心凹度c为5mm。
37.前掌着地点3具体为:楦底后端点401与足部第二踇趾对应的部位点(楦底前端点202)的连线为楦底中线13,第一跖趾关节部位点7和第五跖趾关节部位点10的连线为跖趾线14,楦底中线13与跖趾线14的交点为前掌着地点3。
38.鞋楦本体1还楦面15,楦面15为鞋楦本体1的侧曲面;与脚背内侧对应的楦面15为楦内侧面1501,与脚外侧面对应的楦面15为楦外侧面1502。鞋楦本体1对应小腿部位设有楦统口16。
39.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