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带及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30063发布日期:2022-12-03 00:57阅读:37来源:国知局
连接带及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带及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穿戴产品尤其是智能手表为例的这类穿戴产品可谓日新月异,为适应不同场合,用户常常需要调整智能穿戴产品的松紧程度,但是当前大部分智能手表的表带采用孔扣式,为了保持强度,相邻两个孔有一定的间距,经常会出现前一个孔扣上太紧,后一个孔扣上太松的情况,这可能会影响智能手表传感器的读取精度,比如心率、血氧传感器等,用户体验感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带及可穿戴设备,能够实现可穿戴设备的松紧程度的自由调节。
4.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带,用于可穿戴设备,所述连接带包括连接件、第一带体、第二带体和限位组件,连接件设有通道,第一带体连接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可穿戴设备的设备本体之间,第二带体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带体的第一端用于连接至所述可穿戴设备的设备本体,所述第二带体的第二端可穿设于所述通道与所述连接件可拆卸连接,当所述第二带体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件连接时,所述连接带和所述可穿戴设备的设备本体围合形成环状结构,限位组件活动安装于所述连接件,所述第二带体的第二端穿设于所述通道时夹设于所述限位组件与所述连接件之间,可通过调节所述限位组件在所述连接件的位置以夹紧或松开所述第二带体的第二端。
5.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本体和上述的连接带,所述连接带和所述设备本体围合形成环状结构。
6.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带及可穿戴设备,通过可活动的限位组件的设置,能够实现可穿戴设备的松紧程度的自由调节,方便操作,且结构简单、易加工、成本低,易于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未安装第二带体的结构示意图。
1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件与限位组件结构示意图。
11.图4为图3所示结构未安装固定轴的结构示意图。
12.图5为图3所示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1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件与限位组件的侧视示意图。
14.图7为图6所示结构的a-a处的剖面示意图。
15.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限位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16.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17.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间轴、第一弹性件与第一活动件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间轴的结构示意图。
19.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活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活动件的剖面示意图。
21.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活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活动件的剖面示意图。
23.图中,100、连接带;10、连接件;11、通道;12、第一侧壁;13、第二侧壁;14、第三侧壁;15、导槽;16、固定轴;17、第一安装孔;18、第二安装孔;20、第一带体;30、第二带体;40、限位组件;41、活动结构;411、中间轴;4111、第一轴体;4112、第二轴体;4113、第三轴体;4114、第一端面;4115、第二端面;4116、第一平面;412、第一活动件;4121、第一台阶孔;4122、第二台阶孔;4123、第一螺纹孔;4124、第一挡墙;4125、第一内端面;4126、第二平面;413、第二活动件;4131、第三台阶孔;4132、第四台阶孔;4133、第二螺纹孔;4134、第二挡墙;4135、第二内端面;4136、第三平面;414、第一推动件;4141、第一按压端;415、第二推动件;4151、第二按压端;42、弹性件;42a、第一弹性件;42b、第二弹性件;43、第一间距;44、第二间距;45、第三间距;46、凸起;47、凹槽;1000、可穿戴设备;200、设备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应当理解,在此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如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
26.还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27.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带及可穿戴设备。其中,该连接带可以运用于可穿戴设备中,用于调节可穿戴设备的松紧,可穿戴设备可以是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腰带和智能戒指等。
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0.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带100,用于可穿戴设备1000,连接带100包括连接件10、第一带体20、第二带体30和限位组件40,连接件10设有通道11,第一带体20连接于连接件10与可穿戴设备1000的设备本体200之间,第二带体30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带体30的第一端用于连接至可穿戴设备1000的设备本体200,第二带体30的第二端可穿设于通道11与连接件10可拆卸连接,当第二带体30的第二端与连接件10连接时,连接带100和可穿戴设备1000的设备本体200围合形成环状结构,限位组件40活动安装于连接件10,第二带体30的第二端穿设于通道11时夹设于限位组件40与连接件10之间,可通过调节限位组件40在连接件10的位置以夹紧或松开第二带体30。
3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带体30的第二端可穿过通道11并与第一带体20部分重叠,可以通过调节第一带体20与第二带体30的相对位置以调节环状结构的周长,从而调节可穿戴设备1000的松紧,当用户通过环状结构对可穿戴设备1000进行穿戴时,可以先调节限位组件40的位置以松开第二带体30,然后调节第二带体30的位置至穿戴的合适松紧程度时,再调节限位组件40的位置以夹紧第二带体30,从而固定第二带体30以使第一带体20与第二带体30保持相对位置。通过可活动的限位组件40的设置,能够实现可穿戴设备1000的松紧程度的自由调节,方便操作,且上述设置结构简单、易加工、成本低,易于广泛推广。
32.示例性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带100运用于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时,可以自由调节松紧程度,以使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紧贴用户皮肤,提升传感器的读取精度,比如心率、血氧传感器等,提升用户体验感。
3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连接件10包括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和第三侧壁14,第一侧壁12与第二侧壁13间隔设置,第三侧壁14连接于第一侧壁12与第二侧壁13之间,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和第三侧壁14围合形成通道11,限位组件40活动连接于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3之间,可通过调节限位组件40与第三侧壁14的间距以夹紧或松开第二带体3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与第三侧壁14构成一半包围结构,结构简单,第二带体30被夹紧时,第三侧壁14紧贴第二带体30对应位置的上表面,限位组件40紧贴第二带体30对应位置的下表面,从而固定第二带体30,当需要夹紧第二带体30时,调节限位组件40在连接件10的位置以使限位组件40与第三侧壁14之间的间距减小,从而实现夹紧第二带体30,当需要松开第二带体30时,调节限位组件40在连接件10的位置以使限位组件40与第三侧壁14之间的间距增大,从而实现松开第二带体30。通过上述设置,能够实现可穿戴设备1000的松紧程度的自由调节,方便操作,且上述设置结构简单、易加工、成本低,易于广泛推广。
3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9所示,连接件10还包括导槽15,第一侧壁12与第二侧壁13均设有导槽15,且第一侧壁12与第二侧壁13的导槽15相对设置,限位组件40的一端滑动连接于第一侧壁12的导槽15,限位组件40的另一端滑动连接于第二侧壁13的导槽15;其中,导槽15具有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导槽15的第一端与第三侧壁14之间的间距大于导槽15的第二端与第三侧壁14之间的间距,限位组件40移动至导槽15的第二端时与第三侧壁14配合夹紧第二带体30,限位组件40移动至导槽15的第一端时松开第二带体30。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组件40从导槽15的第一端移动至导槽15的第二端时,导槽15与第三侧壁14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通过导槽15的设置可以方便限位组件40调节在连接件10的位置,以实现可穿戴设备1000的松紧程度的连续自由调节。如图4所示,限位组件40位于导槽
15的第二端,当需要夹紧第二带体30时,可以调节限位组件40沿导槽15移动至导槽15的第二端,从而实现夹紧第二带体30,当需要松开第二带体30时,可以调节限位组件40沿导槽15移动至导槽15的第一端,从而实现松开第二带体30。
35.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9所示,导槽15的第二端自导槽15的第一端往第三侧壁14的方向倾斜设置,以便于限位组件40在沿导槽15移动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与第三侧壁14之间的间距,以便于实现可穿戴设备1000的松紧程度的连续自由调节。
3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9所示,导槽15为弧形结构,以便于限位组件40的滑动以调节位置,从而实现可穿戴设备1000的松紧程度的连续自由调节。
3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图8所示,限位组件40包括活动结构41和弹性件42,活动结构41沿第一方向延伸,活动结构41第一方向的一端滑动连接于第一侧壁12的导槽15,活动结构41第一方向的另一端滑动连接于第二侧壁13的导槽15,第一方向为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3的排布方向;弹性件42设于活动结构41,弹性件42用于在无外力作用下提供弹力以使活动结构41沿第一方向伸长,以增加活动结构41与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固定活动结构41的位置,以方便固定夹紧第二带体30,弹性件42还用于在外力作用下弹性压缩以使活动结构41沿第一方向缩短,以减少活动结构41与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方便活动结构41移动,以便于松开第二带体30。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弹性件42的设置,可以在无外力作用下提供弹力以使活动结构41第二方向的两端分别顶住第一侧壁12与第二侧壁13,以防止活动结构41移动,从而使活动结构41可以稳定的配合第三侧壁14夹紧第二带体30,当需要调节限位组件40的位置时,可以通过外力压缩弹性件42,以带动活动结构41第二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分离,从而可以移动活动结构41至松开第二带体30。
3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图10-图11所示,弹性件42设有两个,两个弹性件42分别为第一弹性件42a和第二弹性件42b,活动结构41包括中间轴411、第一活动件412和第二活动件413,中间轴411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活动件412可活动套设于中间轴411朝向第一侧壁12的一端,第一弹性件42a设于中间轴411与第一活动件412之间,第一活动件412能够在无外力作用下通过第一弹性件42a的弹力驱使往第一侧壁12的方向移动至挤压第一侧壁12,以及在外力作用下克服第一弹性件42a的弹力并往远离第一侧壁12的方向移动至与第一侧壁12产生间距,第二活动件413可活动套设于中间轴411朝向第二侧壁13的一端,第二弹性件42b设于中间轴411与第二活动件413之间,第二活动件413能够在无外力作用下通过第二弹性件42b的弹力驱使往第二侧壁13的方向移动至挤压第二侧壁13,以及在外力作用下克服第二弹性件42b的弹力并往远离第二侧壁13的方向移动至与第二侧壁13产生间距。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两个弹性件42以及第一活动件412和第二活动件413的设置,可以从活动结构41的第一方向的两端共同调节活动结构41的伸长或缩短,以使平衡活动结构41第一方向的两端的伸缩,以便于通过外力控制活动结构41并调节活动结构41的移动,从而便于实现夹紧或松开第二带体30。
3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图8所示,活动结构41还包括第一推动件414和第二推动件415,第一推动件414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活动件412,第一推动件414的另一端伸出于第一侧壁12外侧形成第一按压端4141,第一按压端4141在无外力作用下与第一侧壁12具有间距,第一推动件414用于供用户按压以推动第一活动件412往远离第一侧壁12的方向移动,
第二推动件415的一端连接于第二活动件413,第二推动件415的另一端伸出于第二侧壁13外侧形成第二按压端4151,第二按压端4151在无外力作用下与第二侧壁13具有间距,第二推动件415用于供用户按压以推动第二活动件413往远离第二侧壁13的方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推动件414与第二推动件415的设置,可以方便用户按压以使活动结构41第一方向的两端与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分离,从而便于活动结构41沿导槽15移动。当活动结构41需要固定位置时,只需松开第一推动件414和第二推动件415,在第一弹性件42a与第二弹性件42b的弹力作用下以限制活动结构41的移动。使用时,将第二带体30的第二端穿设于通道11至合适位置,通过按压第一推动件414与第二推动件415并将活动结构41移动至导槽15的第二端,以夹紧第二带体30固定位置,当需要松开第二带体30时,通过按压第一推动件414与第二推动件415并将活动结构41往导槽15的第一端的方向移动,以松开第二带体30。
4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图10-图11所示,中间轴411包括第一轴体4111、第二轴体4112和第三轴体4113,第一轴体4111、第二轴体4112和第三轴体4113均沿第一方向延伸,且第一轴体4111、第二轴体4112和第三轴体4113的横截面面积依次减小,第二轴体4112与第三轴体4113均设有两个,第一轴体4111分别朝向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的两端均具有第一端面4114,两个第二轴体4112的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一轴体4111两端的第一端面4114,两个第二轴体4112的另一端均具有第二端面4115,两个第三轴体4113的一端分别连接于两个第二轴体4112的第二端面4115,两个第三轴体411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一活动件412和第二活动件413,其中,如图12-图13所示,第一活动件412朝向第一轴体4111的一侧设有连通的第一台阶孔4121和第二台阶孔4122,第一活动件412朝向第一侧壁12的一侧设有第一螺纹孔4123,第一推动件414连接于第一活动件412的第一螺纹孔4123,第一活动件412的第二台阶孔4122位于第一台阶孔4121与第一螺纹孔4123之间,且第一活动件412的第二台阶孔4122与第一螺纹孔4123之间具有第一挡墙4124阻隔;第二活动件413与第一活动件412对称设置,如图14-图15所示,第二活动件413朝向第一轴体4111的一侧设有连通的第三台阶孔4131和第四台阶孔4132,第二活动件413朝向第二侧壁13的一侧设有第二螺纹孔4133,第二推动件415连接于第二活动件413的第二螺纹孔4133,第二活动件413的第四台阶孔4132位于第三台阶孔4131与第二螺纹孔4133之间,且第二活动件413的第四台阶孔4132与第二螺纹孔4133之间具有第二挡墙4134阻隔。
41.示例性地,如图12-图15所示,第二台阶孔4122的横截面面积小于第一台阶孔4121的横截面面积,第四台阶孔4132的横截面面积小于第三台阶孔4131的横截面面积,第一活动件412的第一台阶孔4121朝向第二台阶孔4122的一端具有第一内端面4125,第二活动件413的第三台阶孔4131朝向第四台阶孔4132的一端具有第二内端面4135,如图8所示,靠近第一侧壁12的第三轴体4113插入第二台阶孔4122内并与第一挡墙4124相对,第一弹性件42a套设于靠近第一侧壁12的第三轴体4113并位于第一台阶孔4121内,第一弹性件42a的一端抵接于第一内端面4125,第一弹性件42a的另一端抵接于朝向第一侧壁12的第二轴体4112的第二端面4115,第二弹性件42b套设于靠近第二侧壁13的第三轴体4113并位于第三台阶孔4131内,第二弹性件42b的一端抵接于第二内端面4135,第二弹性件42b的另一端抵接于朝向第二侧壁13的第二轴体4112的第二端面4115。
42.示例性地,如图11-图15所示,两个第二轴体4112的相对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平面
4116,第一台阶孔4121相对的两侧对应靠近第一侧壁12一侧的第二轴体4112设置有与第一平面4116配合的第二平面4126,第三台阶孔4131相对的两侧对应靠近第二侧壁13一侧的第二轴体4112设置有与第一平面4116配合的第三平面4136。由于第一平面4116与对应的第二平面4126和第三平面4136的作用,以使第二轴体4112与第一轴体4111之间只能沿径向移动而不能相对转动,以便于活动结构41沿第一方向伸缩。
43.安装时,可以先将第一弹性件42a、第二弹性件42b、第一活动件412以及第二活动件413安装于中间轴411,然后捏住两端的第一活动件412和第二活动件413,以使第一活动件412与第二活动件413向中间内缩,方便装入连接件10,然后使第一螺纹孔4123和第二螺纹孔4133分别对准第一侧壁12和第二侧壁13的导槽15,以使第一螺纹孔4123和第二螺纹孔4133外漏,将第一推动件414从第一侧壁12外侧拧紧于第一螺纹孔4123,将第二推动件415从第二侧壁13外壁拧紧于第二螺纹孔4133,拧紧后第一推动件414顶在第一挡墙4124上,第二推动件415顶在第二挡墙4134上,此时第一弹性件42a与第二弹性件42b均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弹性件42a的一端顶在第一内端面4125,第一弹性件42a的另一端顶在朝向第一侧壁12的第二轴体4112的第二端面4115,第二弹性件42b的一端顶在第二内端面4135,第二弹性件42b的另一端顶在朝向第二侧壁13的第二轴体4112的第二端面4115。从而将中间轴411、第一弹性件42a、第二弹性件42b、第一活动件412、第二活动件413、第一推动件414以及第二推动件415连接形成长条形的活动结构41。
44.示例性地,如图8和图11所示,第一活动件412套设于中间轴411时,第一活动件412的一端与第一侧壁12相对,第一活动件412的另一端与第一轴体4111朝向第一侧壁12的第一端面4114相对,同样地,第二活动件413套设于中间轴411时,第二活动件413的一端与第二侧壁13相对,第二活动件413的另一端与第一轴体4111朝向第二侧壁13的第一端面4114相对。在无外力作用下,由于第一弹性件42a的的弹力作用,以推动第一活动件412的一端挤压第一侧壁12并使第一活动件412的另一端与第一转轴朝向第一侧壁12的第一端面4114之间产生第一间距43,同时带动第一按压端4141与第一侧壁12之间产生第二间距44,此时,朝向第一侧壁12一侧的第三轴体4113的端部与第一挡墙4124之间产生第三间距45;同样地,由于第二弹性件42b的的弹力作用,以推动第二活动件413的一端挤压第二侧壁13并使第二活动件413的另一端与第一转轴朝向第二侧壁13的第一端面4114之间产生第一间距43,同时带动第二按压端4151与第二侧壁13之间产生第二间距44,此时,朝向第二侧壁13一侧的第三轴体4113的端部与第二挡墙4134之间产生第三间距45。通过设置长度尺寸,以使第二间距44大于第一间距43,且第二间距44大于第三间距45,以实现在中间轴411与第一活动件412或第二活动件413抵接时,第二间距44也不会为零,即第一按压端4141不会顶住第一侧壁12的外表面,第二按压端4151不会顶住第二侧壁13的外表面,避免影响活动结构41的移动,以便于活动结构41沿导槽15滑动。
45.需要移动活动结构41时,只需要按住两端的第一按压端4141和第二按压端4151,活动结构41由于第一弹性件42a与第二弹性件42b的作用会压缩变短,以使第一活动件412与第一侧壁12分离,第二活动件413与第二侧壁13分离,以使活动结构41能够沿导槽15自由滑动。
4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42a与第二弹性件42b均可采用弹簧,第一推动件414与第二推动件415可采用螺钉,便于安装使用,成本低,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可以实现上述
功能的零件。
4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图8、图12-图15所示,活动结构41的外周面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凸起46和/或凹槽47。示例性地,活动结构41的外周面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凹槽47,凹槽47沿活动结构41的周向设置成一圈,多圈凹槽47沿活动结构41的轴向间隔设置,相邻的凹槽47之间设有凸起46,以使活动结构41的外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纹理,以增加与第二带体30之间的摩擦力,便于对第二带体30进行位置固定。具体地,在第一轴体4111、第一活动件412和第二活动件413的外周面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凸起46和/或凹槽47,可以理解地,活动结构41外周面的凸起46和/或凹槽47也可以采用其它排布方式,能够实现增加与第二带体30之间的摩擦力即可。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连接件10还包括固定轴16,固定轴16沿第一方向延伸,固定轴16的一端连接于第一侧壁12,固定轴16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侧壁13,第一带体20连接于固定轴16。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固定轴16的设备便于第一带体20与连接件10的装配。
4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9所示,第一侧壁12的一端与第三侧壁14连接,第一侧壁12的另一端往垂直于第三侧壁14的方向延伸,第一侧壁12远离第三侧壁14的一端设有第一安装孔17,固定轴16的一端安装于第一安装孔17;第二侧壁13的一端与第三侧壁14连接,第二侧壁13的另一端往垂直于第三侧壁14的方向延伸且与第一侧壁12并行设置,第二侧壁13远离第三侧壁14的一端设有第二安装孔18,固定轴16的另一端安装于第二安装孔18。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安装孔17与第二安装孔18的设置,以使固定轴16安装于连接件10远离第三侧壁14的一侧,以留出足够的空间,避免对活动结构41的移动产生干涉。
50.示例性地,安装时,将安装了限位组件40的连接件10通过固定轴16与第一带体20装配一起,再将第一带体20与第二带体30安装于设备本体200上,将第二带体30的第二端穿过通道11至合适位置,按住活动结构41两端的第一推动件414和第二推动件415,以便于将活动结构41往导槽15的第二端的方向移动,以夹紧第二带体30,此时通过活动结构41外周面的纹理以使第二带体30能够更加稳定的固定位置,当需要松开第二带体30时,只需要按住活动结构41两端的第一推动件414和第二推动件415,将活动结构41往导槽15的第一端的方向移动,以松开第二带体30,方便调整第二带体30与第二带体30的相对位置。
5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可穿戴设备1000,包括设备本体200和上述的连接带100。设备本体200是可穿戴设备1000的主要功能部件,示例性地,可穿戴设备1000可以是智能手表,设备本体200为智能手表的表盘。
52.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