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组件及吹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48047发布日期:2022-11-11 20:05阅读:68来源:国知局
风道组件及吹风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风道组件及吹风机。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吹风机壳体风道腔大部分形状为圆柱体,在临近出风口处风道腔体变小,最后风从变小口处的出风口吹出。现有的吹风机的出风方式都是在临近出风口处横截面骤变,因此在吹风机的风道内腔气流容易产生紊流,并产生较大的噪音,最终影响吹风机的整体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明显降低出风噪音、结构简单合理的风道组件及吹风机。
4.一种风道组件,所述的风道组件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内设有过风腔,所述壳体组件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与所述过风腔连通;电机组件,所述电机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上,所述电机组件位于所述过风腔内,所述电机组件用于将外界的空气经所述进风口吸入过风腔内,并使所述过风腔内的空气经所述出风口输出至壳体组件外;导风件,所述导风件位于所述过风腔内,所述导风件位于所述电机组件与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导风件靠近所述壳体组件内壁的一侧形成有第一直线段、第一弧线段以及第二直线段,所述第一弧线段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直线段以及所述第二直线段,所述第二直线段位于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侧。
5.本技术公开的风道组件,壳体组件内设有过风腔,壳体组件上设有与过风腔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壳体组件的过风腔内装设有电机组件和导风件。导风件设置在电机组件和出风口之间。当电机组件工作时,电机组件将壳体组件外部的空气通过进风口吸入至过风腔内,然后在电机组件和导风件的配合下形成高速风。导风件靠近壳体组件内壁一侧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直线段、第一弧线段以及第二直线段。上述结构的导风件与壳体组件的内壁相配合,从而使过风腔被调整形成具有多个气流方向以及气流直径的过风风道。其中导风件的第一直线段与壳体组件配合形成具有第一横截面直径的过风风道,第一横截面的直径比过风腔的直径小,从而提前改变过风腔的过风面积。随后在第一弧线段与壳体组件的配合下,过风腔内的气流方向发生调整,并逐步调整为与出风口的位置及方向一致。接着,第二直线段与壳体组件配合,使过风腔调整为具有第二横截面的过风风道,此时过风风道的第二横截面直径与出风口的直径相当(直径一致或相差不大)。通过在出风口处将过风风道的截面直径设置成与出风口的大小相匹配,减少出风的阻碍,减少了过风腔内的气流紊乱。同时,过风风道的第一横截面与第二横截面错位设置,从而避免气流通过的横截面骤变的问题,能够明显降低气流紊乱的风险,进而有效降低风道的出风噪音。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件包括导风支架以及导风座,所述导风支架设置在所述导风座上,所述导风座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一侧,所述导风座靠近所述壳体组件内壁
的一侧上设有所述第二直线段,所述导风支架靠近所述壳体组件内壁的一侧上分别设有所述第一直线段以及第一弧线段。
7.上述的风道组件进一步限定了导风件包括导风支架和导风座,通过导风支架与导风座的配合形成导风件上的第一直线段、第一弧线段以及第二直线段,从而使导风件的制造工艺更加简单,方便生产。
8.可选地,在第一直线段与第一弧线段之间设置第一斜面段,从而延长第一直线段与第一弧线段之间的过渡,进而延长过渡的过风风道,使过风风道的方向调整更灵活。可选地,第一斜面段与第一直线段之间通过圆弧或圆角进行过渡,从而使气流在过风腔内的角度调整更顺畅。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支架靠近所述壳体组件内壁的一侧上还设有第二弧线段,所述第二弧线段与所述第一直线段远离所述第一弧线段的一端连接。
10.上述的风道组件进一步限定了:导风支架远离第一弧线段的一端还设有第二弧线段,从而使过风腔被进一步调整为具有三段以上不同横截面直径的过风风道,可以对过风腔内的气流通过不同风段后进行有效梳理,从而减少了紊流的产生,并有效降低过风噪音。
11.可选地,在第一直线段与第二弧线段之间设置第二斜面段,从而延长第一直线段与第二弧线段之间的过渡,进而延长过渡的过风风道,使过风风道的方向调整更灵活。可选地,第二斜面段与第一直线段之间通过圆弧或圆角进行过渡,从而使气流在过风腔内的角度调整更顺畅。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弧线段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直线段之间的夹角为5
°
~85
°

13.上述的风道组件进一步地通过将第二弧线段设置为与第一直线段呈一定夹角,从而形成过风腔的第一次横截面变小的调整。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座上设有限位凸筋,所述导风支架设置在所述导风座上时,所述导风支架与所述限位凸筋抵接。
15.上述的风道组件进一步限定了:导风支架设置在导风座上时,通过导风座上的限位凸筋对导风支架进行限位,从而提高风道组件的结构稳定性。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座上设有限位凹槽,所述导风支架设置在所述导风座上时,所述导风支架的部分插设在所述限位凹槽上。
17.上述的风道组件进一步限定了:导风支架设置在导风座上时,通过导风座上的限位凹槽,将导风支架的部分插设于限位凹槽内,从而实现导风支架的定位,进而提高风道结构的稳定性。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座与所述壳体组件一体成型。通过将风道组件中导风座与壳体组件一体成型,从而简化了风道组件的结构,简化生产工艺,降低装配难度,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以及提高风道组件的结构稳定性。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座上设有限位凸柱,所述导风支架内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设有安装孔,所述导风支架设置在所述导风座上时,所述限位凸柱插设于所述安装孔上。
20.上述的风道组件进一步限定了导风支架设置在导风座上时,导风座上的限位凸柱能穿设导风支架的安装腔内,并且限位凸柱能插入安装孔内,从而实现导风座与导风支架
之间的固定装配。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直线段的长度为2mm~10mm。
22.上述的风道组件进一步限定了:第二直线段的长度为2mm~10mm,从而更好地保证过风腔横截面调整后的有效过渡。
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直线段与所述出风口轴向距离为2mm~30mm。
24.上述的风道组件进一步限定了第二直线段与出风口之间间隔距离为2mm~30mm,从而使导风件与出风口之间更好地过渡与配合,减少出风阻碍,进一步减少噪音。
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弧线段中点的切线与所述第一直线段之间的夹角为95
°
~175
°

26.上述的风道组件进一步地通过设置第一直线段与第一弧线段中点切线的夹角为95
°
~175
°
,从而形成过风腔的第二次横截面变小的调整,并使经调整后的过风腔的横截面的直径逐渐与出风口的直径接近相等。
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靠近所述导风件的一侧上形成有第三直线段、第四弧线段以及第五弧线段,所述第四弧线段分别与所述第三直线段以及所述第五弧线段连接,所述第五弧线段位于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侧。
28.上述的风道组件进一步限定了:壳体组件靠近出风口处设置第五弧线段,第三直线段、第四弧线段、第五弧线段与导风件之间配合形成第二横截面的过风腔的出风段。可选地,导风件的第一弧线段或第二直线段与壳体组件的第四弧线段配合,形成出风段的其中一部分,壳体组件的第五弧线段与导风件的第二直线段配合形成出风段的另外一部分,从而使导风件对过风腔横截面的调整与壳体组件对过风腔横截面的调整在空间上错位形成,减少了紊流的产生,有利于降低噪音。
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弧线段的半径为5mm~20mm。优选地,第四弧线段的半径为10mm。上述的第四弧线段的半径设置能够使过风风道的收窄更平滑顺畅,更有利于降低出风噪音。
3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五弧线段的半径为5mm~20mm。优选地,第五弧线段的半径为10mm。上述的第五弧线段的半径设置使出风口处的出风段的直径更顺畅地接近出风口的大小,有利于减少出风阻碍,降低噪音。
3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弧线段与所述第五弧线段连接处的切点延长线与所述第三直线段的夹角为30
°
~60
°
。优选地,所述第四弧线段与所述第五弧线段连接处的切点延长线与所述第三直线段的夹角为45
°
,从而使过风风道内的气流能更顺利地引导至出风口处,有利于减少出风噪音。
3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风道组件还包括第四直线段,所述第四直线段与所述第五弧线段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直线段与所述第三直线段之间的夹角为5
°
~30
°
。优选地,第四直线段与第三直线段之间的夹角为10
°
,从而使过风风道内的气流能更顺利地引导至出风口处,有利于减少出风噪音。
3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件与所述壳体组件之间配合形成过风风道,所述过风风道至少具有第一横截面和第二横截面,所述导风件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侧与所述壳体组件配合形成所述第一横截面,所述导风件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侧与所述壳体组件配合形成所述第二横截面,所述第一横截面的直径小于所述过风腔的直径,所述第二横截面的
直径与所述出风口的直径相当。
34.上述的风道组件中,导风件与壳体组件相互配合形成过风风道,导风件在远离出风口或靠近电机组件的一侧与壳体组件相配合,形成具有第一横截面直径的过风风道的一部分,且第一横截面的直径比过风腔的直径小,从而提前改变过风腔的横截面直径。与此同时,在导风件靠近出风口或远离电机组件的一侧与壳体组件相配合,形成具有第二横截面直径的过风风道的一部分,且第二横截面的直径与出风口的直径一致或相差不大,从而通过在出风口处将过风风道的截面直径设置成与出风口的大小相匹配,减少出风的阻碍,减少了过风腔内的气流紊乱。同时,过风风道的第一横截面与第二横截面错位设置,从而避免气流通过的横截面骤变的问题,能够明显降低气流紊乱的风险,进而有效降低风道的出风噪音。
35.可选地,过风风道包括进风段、过渡段以及出风段,过渡段分别与进风段以及出风段连通,进风段位于靠近电机组件一侧,出风段位于靠近出风口一侧,第一直线段与壳体组件配合形成进风段,进风段设有第一横截面,第二直线段与壳体组件配合形成出风段,出风段设有第二横截面,第一弧线段与壳体组件配合形成过渡段。通过将过风风道设置为具有三段不同截面直径的错开设置的风段,可以对过风腔内的气流通过不同风段后进行有效梳理,并将气流的结构最终调整为与出风口大小接近的出风形式,从而减少了紊流的产生,并有效降低过风噪音。
36.一种吹风机,包括:前述任意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过风腔内,所述加热组件靠近所述出风口;手柄组件,所述手柄组件与所述壳体组件连接。
37.本技术第二方面公开的一种吹风机,通过设置前述任意一项的风道组件可以对在临近出风口处过风腔的内径变化在空间上错位设置,提前改变过风腔的横截面,避免骤变,并且通过产生多次的风道腔横截面的变化,减少了紊流产生和降低了噪音,从而提升了吹风机的性能。
附图说明
38.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风道组件的剖视图;
39.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导风支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40.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导风支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41.图4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组件与导风座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42.图5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组件与导风件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43.图6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组件与导风件装配后的结构剖视图;
44.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吹风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5.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吹风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46.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吹风机的剖视图。
47.其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48.1壳体组件,11第三直线段,12第四弧线段,13第五弧线段,14第四直线段,
49.101过风腔,102进风口,103出风口,104过风风道,1041进风段,1042过渡段,1043出风段;
50.2电机组件;
51.3导风件,31导风支架,311第一直线段,312第一弧线段,313第二弧线段,32导风座,321第二直线段,
52.301安装腔,302限位凹槽,303安装孔;
53.4限位凸筋;
54.5限位凸柱;
55.6加热组件;
56.7手柄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57.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58.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59.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风道组件及吹风机。
60.如图1、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风道组件,包括:壳体组件1,壳体组件1内设有过风腔101,壳体组件1上设有进风口102和出风口103,进风口102和出风口103与过风腔101连通;电机组件2,电机组件2设置在壳体组件1上,电机组件2位于过风腔101内,电机组件2用于将外界的空气经进风口102吸入过风腔101内,并使过风腔101内的空气经出风口103输出至壳体组件1外;导风件3,导风件3位于过风腔101内,导风件3位于电机组件2与出风口103之间,导风件3靠近壳体组件1内壁的一侧形成有第一直线段311、第一弧线段312以及第二直线段321,第一弧线段312分别连接第一直线段311以及第二直线段321,第二直线段321位于靠近出风口103的一侧。
61.本技术公开的风道组件,壳体组件1内设有过风腔101,壳体组件1上设有与过风腔101连通的进风口102和出风口103。壳体组件1的过风腔101内装设有电机组件2和导风件3。导风件3设置在电机组件2和出风口103之间。当电机组件2工作时,电机组件2将壳体组件1外部的空气通过进风口102吸入至过风腔101内,然后在电机组件2和导风件3的配合下形成高速风。导风件3靠近壳体组件1内壁一侧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直线段311、第一弧线段312以及第二直线段321。上述结构的导风件3与壳体组件1的内壁相配合,从而使过风腔101被调整形成具有多个气流方向以及气流直径的过风风道。其中导风件3的第一直线段311与壳体组件1配合形成具有第一横截面直径的过风风道104,第一横截面的直径比过风腔101的直径小,从而提前改变过风腔101的过风面积。随后在第一弧线段312与壳体组件1的配合下,过风腔101内的气流方向发生调整,并逐步调整为与出风口103的位置及方向一致。接着,第二直线段321与壳体组件1配合,使过风腔101调整为具有第二横截面的过风风道,此时过风风道的第二横截面直径与出风口103的直径相当(直径一致或相差不大)。通过在出风口103处将过风风道的截面直径设置成与出风口103的大小相匹配,减少出风的阻碍,减少了过风腔101内的气流紊乱。同时,过风风道的第一横截面与第二横截面错位设置,从而避免气流
通过的横截面骤变的问题,能够明显降低气流紊乱的风险,进而有效降低风道的出风噪音。
62.如图1至图6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导风件3包括导风支架31以及导风座32,导风支架31设置在导风座32上,导风座32位于出风口103的一侧,导风座32靠近壳体组件1内壁的一侧上设有第二直线段321,导风支架31靠近壳体组件1内壁的一侧上分别设有第一直线段311以及第一弧线段312。
63.上述的风道组件进一步限定了导风件3包括导风支架31和导风座32,通过导风支架31与导风座32的配合形成导风件3上的第一直线段311、第一弧线段312以及第二直线段321,从而使导风件3的制造工艺更加简单,方便生产。
64.可选地,在第一直线段311与第一弧线段312之间设置第一斜面段,从而延长第一直线段311与第一弧线段312之间的过渡,进而延长过渡的过风风道,使过风风道的方向调整更灵活。可选地,第一斜面段与第一直线段311之间通过圆弧或圆角进行过渡,从而使气流在过风腔101内的角度调整更顺畅。
65.如图3、图6所示,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导风支架31靠近壳体组件1内壁的一侧上还设有第二弧线段313,第二弧线段313与第一直线段311远离第一弧线段312的一端连接。
66.上述的风道组件进一步限定了:导风支架31远离第一弧线段312的一端还设有第二弧线段313,从而使过风腔101被进一步调整为具有三段以上不同横截面直径的过风风道,可以对过风腔101内的气流通过不同风段后进行有效梳理,从而减少了紊流的产生,并有效降低过风噪音。
67.可选地,在第一直线段311与第二弧线段313之间设置第二斜面段,从而延长第一直线段311与第二弧线段313之间的过渡,进而延长过渡的过风风道,使过风风道的方向调整更灵活。可选地,第二斜面段与第一直线段311之间通过圆弧或圆角进行过渡,从而使气流在过风腔101内的角度调整更顺畅。
68.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弧线段313所在平面与第一直线段311之间的夹角为5
°
~85
°

69.上述的风道组件进一步地通过将第二弧线段313设置为与第一直线段311呈一定夹角,从而形成过风腔101的第一次横截面变小的调整。
70.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风座32上设有限位凸筋4,导风支架31设置在导风座32上时,导风支架31与限位凸筋4抵接。
71.上述的风道组件进一步限定了:导风支架31设置在导风座32上时,通过导风座32上的限位凸筋4对导风支架31进行限位,从而提高风道组件的结构稳定性。
72.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风座32上设有限位凹槽302,导风支架31设置在导风座32上时,导风支架31的部分插设在限位凹槽302上。
73.上述的风道组件进一步限定了:导风支架31设置在导风座32上时,通过导风座32上的限位凹槽302,将导风支架31的部分插设于限位凹槽302内,从而实现导风支架31的定位,进而提高风道结构的稳定性。
74.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风座32与壳体组件1一体成型。通过将风道组件中的导风座32与壳体组件1一体成型,从而简化了风道组件的结构,简化生产工艺,降低装配难度,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以及提高风道组件的结构稳定性。
75.如图2、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风座32上设有限位凸柱5,导风支架31内设有安装腔301,安装腔301内设有安装孔303,导风支架31设置在导风座32上时,限位凸柱5插设于安装孔303上。
76.上述的风道组件进一步限定了导风支架31设置在导风座32上时,导风座32上的限位凸柱5能穿设导风支架31的安装腔301内,并且限位凸柱5能插入安装孔303内,从而实现导风座32与导风支架31之间的固定装配。
77.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直线段321的长度为2mm~10mm。
78.上述的风道组件进一步限定了:第二直线段321的长度为2mm~10mm,从而更好地保证过风腔101横截面调整后的有效过渡。
79.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直线段321与出风口103轴向距离为2mm~30mm。
80.上述的风道组件进一步限定了第二直线段321与出风口103之间间隔距离为2mm~30mm,从而使导风件3与出风口103之间更好地过渡与配合,减少出风阻碍,进一步减少噪音。
81.如图1、图3、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弧线段312中点的切线与第一直线段311之间的夹角为∠a,∠a为95
°
~175
°

82.上述的风道组件进一步地通过设置与第一直线段311与第一弧线段312中点切线的夹角∠a为95
°
~175
°
,从而形成过风腔102的第二次横截面变小的调整,并使经调整后的过风腔101的横截面的直径与出风口103的直径接近相等。
83.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靠近导风件3的一侧上形成有第三直线段11、第四弧线段12以及第五弧线段13,第四弧线段12分别与第三直线段11以及第五弧线段13连接,第五弧线段13位于靠近出风口103的一侧。
84.上述的风道组件进一步限定了:壳体组件1靠近出风口103处设置第五弧线段13,第三直线段11、第四弧线段12、第五弧线段13与导风件3之间配合形成第二横截面的过风腔101的出风段。可选地,导风件3的第一弧线段312或第二直线段321与壳体组件1的第四弧线段12配合,形成出风段的其中一部分,壳体组件1的第五弧线段13与导风件3的第二直线段321配合形成出风段的另外一部分,从而使导风件3对过风腔横截面的调整与壳体组件1对过风腔101横截面的调整在空间上错位形成,减少了紊流的产生,有利于降低噪音。
85.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弧线段12的半径为5mm~20mm。优选地,第四弧线段12的半径为10mm。上述的第四弧线段12的半径设置能够使过风风道的收窄更平滑顺畅,更有利于降低出风噪音。
86.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五弧线段13的半径为5mm~20mm。优选地,第五弧线段的半径为10mm。上述的第五弧线段13的半径设置使出风口103处的出风段的直径更顺畅地接近出风口的大小,有利于减少出风阻碍,降低噪音。
87.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弧线段12与第五弧线段13连接处的切点延长线与第三直线段11的夹角为30
°
~60
°
。优选地,第四弧线段12与第五弧线段13连接处的切点延长线与第三直线段11的夹角为45
°
,从而使过风风道内的气流能更顺利地引导至出风口处,有利于减少出风噪音。
88.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的风道组件还包括第四直线段14,第四直线段14与第五弧线段13靠近出风口103的一端连接,第四直线段14与第三直线段11之间的夹角为5
°

30
°
。优选地,第四直线段14与第三直线段11之间的夹角为10
°
,从而使过风风道内的气流能更顺利地引导至出风口处,有利于减少出风噪音。
89.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风件3与壳体组件1之间配合形成过风风道104,过风风道104至少具有第一横截面和第二横截面,导风件3远离出风口103的一侧与壳体组件1配合形成第一横截面,导风件3靠近出风口103的一侧与壳体组件1配合形成第二横截面,第一横截面的直径小于过风腔101的直径,第二横截面的直径与出风口103的直径相当。
90.上述的风道组件中,导风件3与壳体组件1相互配合形成过风风道104,导风件3在远离出风口103或靠近电机组件2的一侧与壳体组件1相配合,形成具有第一横截面直径的过风风道104的一部分,且第一横截面的直径比过风腔101的直径小,从而提前改变过风腔101的横截面直径。与此同时,在导风件3靠近出风口103或远离电机组件2的一侧与壳体组件1相配合,形成具有第二横截面直径的过风风道104的一部分,且第二横截面的直径与出风口103的直径一致或相差不大,从而通过在出风口处将过风风道104的截面直径设置成与出风口103的大小相匹配,减少出风的阻碍,减少了过风腔101内的气流紊乱。同时,过风风道104的第一横截面与第二横截面错位设置,从而避免气流通过的横截面骤变的问题,能够明显降低气流紊乱的风险,进而有效降低风道的出风噪音。
91.可选地,如图1所示,过风风道104包括进风段1041、过渡段1042以及出风段1043,过渡段1042分别与进风段1041以及出风段1043连通,进风段1041位于靠近电机组件2一侧,出风段1043位于靠近出风口103一侧,第一直线段311与壳体组件1配合形成进风段1041,进风段1041设有第一横截面,第二直线段321与壳体组件1配合形成出风段1043,出风段1043设有第二横截面,第一弧线段312与壳体组件1配合形成过渡段1042。通过将过风风道104设置为具有三段不同截面直径的错开设置的风段,可以对过风腔101内的气流通过不同风段后进行有效梳理,并将气流的结构最终调整为与出风口103大小接近的出风形式,从而减少了紊流的产生,并有效降低过风噪音。
92.一种吹风机,如图7、图8、图9所示,包括:前述任意一项的风道组件;加热组件6,加热组件6位于过风腔101内,加热组件6靠近出风口103;手柄组件7,手柄组件7与壳体组件1连接。
93.本技术第二方面公开的一种吹风机,通过设置前述任意一项的风道组件可以对在临近出风口103处过风腔101的内径变化在空间上错位设置,提前改变过风腔101的横截面,避免骤变,并且通过产生多次的风道腔101横截面的变化,减少了紊流产生和降低了噪音,从而提升了吹风机的性能。
94.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9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