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适应运动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09534发布日期:2023-01-13 03:47阅读:34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适应运动鞋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鞋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适应运动鞋。


背景技术:

2.运动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根据人们参与运动或户外活动的特点而设计制造;在走路过程中,运动鞋既能保护人们的双脚,同时还能减少运动的劳累度,这就涉及到鞋底的结构形状以及材料的好坏。
3.现有的运动鞋对鞋帮松紧度的调节主要依靠鞋带束缚,通过鞋带绑扎使鞋帮能够贴合于人体的脚部,从而适应不同穿着者的脚部尺寸。
4.然而,现有的运动鞋对鞋帮鞋口位置的松紧度的调节能力有限,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使鞋帮本体的鞋口具有束口的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适应运动鞋。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自适应运动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自适应运动鞋,包括鞋帮本体,所述鞋帮本体开设有供人体脚部伸入的鞋口,所述鞋帮本体位于人体的脚背部固定有鞋舌,所述鞋帮本体位于鞋舌的两侧交叉穿设有鞋带;所述鞋帮本体位于鞋口的两侧均设置有鞋绳,所述鞋绳具有供鞋带穿绕的第一通道。
8.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鞋绳的设置,鞋带绑扎时,将鞋带穿绕于位于鞋帮本体鞋口两侧的鞋绳,绑扎固定后的鞋带能够将鞋绳朝靠近鞋带的一侧拉扯,拉扯力能够使鞋口跟随鞋带实现束口的效果,使鞋帮本体的侧壁更加贴合于人体的脚踝部,从而提高对人体脚腕的保护效果及鞋帮本体的穿戴舒适度。
9.可选的,所述鞋舌的外表面缝接固定有固定带,所述固定带具有多个供鞋带穿过的第二通道。
10.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固定带的设置,鞋带对鞋帮本体进行绑扎时穿过固定带的第二通道,鞋带能够将鞋舌束缚于人体的脚背部;同时鞋带和固定带的配合能够起到固定鞋舌的作用,减小穿着者在运动时鞋舌任意偏移而影响整体美观度的可能性。
11.可选的,所述鞋舌包括第一鞋舌和第二鞋舌,所述固定带缝接于第一鞋舌,所述第二鞋舌位于第一鞋舌远离固定带的一侧。
12.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第一鞋舌和第二鞋舌的设置,鞋带对鞋帮本体绑扎固定后,第二鞋舌能够自适应穿着者的脚腕,穿着者在户外活动过程中,鞋帮本体鞋口的内侧壁和第二鞋舌能够始终贴合于穿着者的脚腕,降低砂石或雨水通过鞋口与脚腕之间的间隙进入鞋内的风险。
13.可选的,还包括有鞋底本体,所述鞋底本体包括鞋尖部、脚掌部、脚跟部以及脚尾部;所述脚掌部的底面和脚跟部的底面均凸出设置有多个第一防滑块,所有第一防滑块分布于鞋底本体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
14.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第一防滑块的设置,能够提高鞋底本体底面的粗糙度,从而提高穿着者踩踏地面时鞋底本体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另一方面,将第一防滑块设置于鞋底本体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能够使鞋底本体的两侧接触地面时更加稳定,减小穿着者行走时发生侧滑的可能性。
15.可选的,每一所述第一防滑块的底面均开设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呈u型状设置且排水槽两端的槽口均延伸至鞋底本体的外侧。
16.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排水槽的设置,排水槽的两端槽口延伸至鞋底本体的外侧,使得排水槽能够起到引流的效果,穿着者踩踏积水路面时,排水槽能够将雨水向鞋底本体的两侧向外排出,有效防止雨水残留于鞋底本体底面,提高鞋底本体的防滑性。
17.可选的,所述鞋尖部的底面凸出设置有第一耐磨垫,所述第一耐磨垫的底面凸出设置有多个第二防滑块。
18.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穿着者行走过程中,对鞋尖部的磨损比较大,通过第一耐磨垫的设置,提高鞋尖部的耐磨效果;另一方面,通过第二防滑块的设置,能够增加耐磨部的粗糙度,提高整体结构的防滑性。
19.可选的,所述第二防滑块呈棱锥状设置。
20.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将第二防滑块的形状设置为棱锥形,穿着者行走在泥地等场合时,棱锥形能够插入泥地里,从而增加鞋尖部的抓地力,进一步提高整体结构的防滑性。
21.可选的,所述鞋帮本体位于鞋舌的两侧均固定有多个连接绳,每一连接绳均有供鞋带穿设的第三通道。
22.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连接绳的设置,连接绳用于供鞋带交叉穿设,避免在鞋帮本体上开设鞋眼孔而造成鞋眼孔开裂的情况发生,提高鞋帮本体的使用寿命。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鞋绳的设置,鞋带交叉穿设时穿过鞋绳的第一通道并绑扎固定后,能够将鞋绳朝靠近鞋舌的一侧拉扯,从而使鞋帮本体鞋口的侧壁更加贴合于人体的脚腕,起到束口的效果,提高鞋帮本体的穿着舒适度;
25.2.通过第一防滑块的设置,能够提高鞋底本体宽度方向的两侧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减小穿着者行走时发生侧滑的可能性;
26.3.通过第二防滑块的设置,第二防滑块呈棱锥状设置,能够提高整体结构的抓地力,从而提高鞋底本体的防滑性。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体现鞋底本体底面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鞋帮本体;11、鞋口;12、鞋舌;121、第一鞋舌;122、第二鞋舌;13、鞋带;2、鞋绳;21、第一通道;3、固定带;31、第二通道;4、鞋底本体;41、鞋尖部;42、脚掌部;43、脚跟部;44、脚尾部;5、第一防滑块;51、排水槽;6、第一耐磨垫;61、第二防滑块;7、连接绳;71、第三通道;8、第二耐磨垫;81、防滑纹。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自适应运动鞋。
32.参照图1,一种自适应运动鞋,包括鞋底本体4以及固定于鞋底本体4上的鞋帮本体1;鞋帮本体1开设有供穿着者脚部伸入的鞋口11。
33.参照图1,鞋帮本体1位于人体的脚背部固定有鞋舌12,鞋帮本体1位于鞋舌12的两侧均缝接固定有多个连接绳7,所有连接绳7沿鞋帮本体1的长度方向分布;本实施例中,每一连接绳7的两端缝接于鞋帮本体1,从而形成第三通道71,两排连接绳7的第三通道71之间交叉穿设有位于鞋舌12上方的鞋带13;如此设计,连接绳7能够避免在鞋帮本体1开设鞋眼孔而造成鞋眼孔开裂的可能性,提高鞋帮本体1的使用寿命。
34.参照图1,鞋帮本体1位于鞋口11的两侧均缝接固定有鞋绳2,本实施例中,鞋绳2的两端缝接于鞋帮本体1从而形成供鞋带13穿绕的第一通道21;如此设计,鞋带13穿设第一通道21并绑扎固定后,鞋带13能够将鞋绳2朝靠近鞋舌12的一侧拉扯,使本帮本体鞋口11的内侧壁更加贴合于人体的脚腕处,从而提高鞋帮本体1对人体脚腕的保护支撑效果,降低人体脚腕扭伤的可能性。
35.参照图1,鞋舌12的外表面固定有固定带3,固定带3的长度方向与鞋舌12的长度方向一致;本实施例中,固定带3与鞋舌12之间通过缝接固定并形成多个供鞋带13穿过的第二通道31;如此设计,鞋带13穿过固定带3的第二通道31并绑扎固定后,鞋带13和固定带3能够起到固定鞋舌12的作用,减小穿着者运动使鞋舌12随意移动而降低整体结构美观度的可能性。
36.参照图1,鞋舌12包括第一鞋舌121和第二鞋舌122,固定带3缝接于第一鞋舌121;第二鞋舌122位于第一鞋舌121远离固定带3的一侧;如此设计,鞋带13绑扎固定后,第二鞋舌122能够保持贴合于人体的脚腕,从而使鞋帮本体1鞋口11的内侧壁与第二鞋舌122共同保持贴合于穿着者的脚腕,降低穿着者户外活动时砂石或雨水进入鞋帮本体1内部的可能性。
37.参照图1、图2,鞋底本体4包括鞋尖部41、脚掌部42、脚跟部43以及脚尾部44,脚掌部42的底面和脚跟部43的底面均凸出设置有第一防滑块5,第一防滑块5设置多个并分布于鞋帮本体1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滑块5与鞋底本体4一体成型设置。
38.参照图2,每一第一防滑块5的底面均开设有排水槽51,本实施例中,排水槽51的形状设置为u型状结构,排水槽51的两端均延伸至鞋底本体4的外侧;如此设计,排水槽51能够增加防滑块的表面粗糙度;另一方面,穿着者行走在积水的地方时,雨水能够在排水槽51的导流作用下从鞋底本体4的两侧向外排出,减小雨水残留于鞋底本体4底面的可能性,提高鞋底本体4的防滑性。
39.参照图2,鞋尖部41的底面粘接固定有第一耐磨垫6,第一耐磨垫6远离鞋底本体4的一侧一体成型有第二防滑块61,第二防滑块61呈棱锥状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二防滑块61设置多个并分布于第一耐磨垫6的底面;如此设计,棱锥状的第二防滑块61远离鞋底本体4的一侧形成尖端,穿着者行走在泥地等场合时,第二防滑块61的尖端能够插入泥土内,能够增加鞋底本体4的抓地力,从而进一步提高鞋底本体4的防滑性。
40.参照图2,脚尾部44的底面粘接固定有第二耐磨垫8,第二耐磨垫8的底面开设有防
滑纹81,防滑纹81的槽口延伸至鞋帮本体1宽度方向的两侧;本实施例中,防滑纹81设置多条并沿鞋底本体4的长度方向均布。
4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自适应运动鞋的实施原理为:通过在鞋帮本体1鞋口11的两侧设置供鞋带13穿绕的鞋绳2,鞋带13绑扎后能够将鞋口11的内侧壁朝靠近鞋舌12的一侧拉扯,从而使鞋口11的内侧壁更加贴合于人体的脚腕,实现束口的效果,提高对人体脚腕的保护效果及穿着穿戴舒适度;通过第一防滑块5的设置,能够提高鞋底本体4底面的粗糙度,从而提高鞋底本体4宽度方向的两侧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降低穿着者发生侧滑的可能性。
42.以上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