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81883发布日期:2023-03-29 17:16阅读: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鞋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


背景技术:

2.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鞋底是一双鞋子最重要的部件,其不仅起到最主要的防护作用,且鞋子的弹性、防滑性及舒适度都取决于鞋底的结构及材料。
3.为了提高行走时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力,降低行走时地面对足部关节的冲击,尤其是在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中,鞋底要提供一定的弹力,一般市场上的运动鞋底部的韧性和弹性较差,使得鞋底很容易磨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及运动鞋,在运动员行走或者运动过程中,脚部对鞋底本体施加的作用力时能够起到缓震、回弹作用,提高鞋底本体的舒适性。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包括大底、中底和支撑部件,所述大底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表面,所述支撑部连接在所述中底的下方;所述大底包括第一防滑部、以及第二防滑部;所述第一防滑部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覆盖前脚掌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二防滑部设置在所述大底的触地面,且覆盖后跟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一防滑部与所述第二防滑部之间不连接,且彼此间隔预设距离以形成支撑区域,所述支撑部对应覆盖在所述支撑区域中;所述第一防滑部上设置若干个形状近似波浪形状的第一条状凸起,彼此平行地并排分布在所述第一防滑部的触地面,所述若干个第一条状凸起的触地端高度基本一致;相邻两个第一条状凸起之间所形成的凹槽内还分布若干个第一条状通孔;所述第二防滑部上设置若干个形状近似波浪形状的第二条状凸起,彼此平行地并排分布在所述第二防滑部的触地面,所述若干个第二条状凸起的触地端高度基本一致;相邻两个第二条状凸起之间所形成的凹槽内还分布若干个第二条状通孔;所述中底包括外环部、防护部;所述外环部设置在所述大底上,所述防护部设置在所述外环部上,且对应后跟边缘的位置进行设置;所述外环部的表面设置若干个彼此平行、并排分布的条状凸起,每个所述条状凸起包括第一凸起、第二凸起以及第三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为长条状凸起,以脚尖为起点、以足弓对应的位置为终点,沿着所述外环部的表面向足弓区域延伸进行分布;所述第二凸起为近似半圆形状的条状凸起,以所述第一凸起的终点为起点,以所述防护部对应的区域为终点,在所述足弓对应的区域向远离触地面的方向弯曲进行分布;所述第三凸起为长条状凸起,以所述第二凸起的终点为起点,以后跟中轴线的位置为终点,沿着所述外环部的表面进行延伸分布。
6.其中,所述第一防滑部中开设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靠近脚尖区域的一端封闭,靠近足弓区域的一端开放;所述第二防滑部中开设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靠近后跟区域
的一端封闭,靠近足弓区域的一端开放;所述第一通槽开放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通槽开放的一端、以及所述支撑区域共同形成一连通的区域;所述第一通槽内部填充设置第一支撑部件,所述第二通槽内部填充设置第二支撑部件。
7.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件、第二支撑部件均由md材料制成。
8.其中,所述支撑部设置若干个条状凸起,所述条状凸起的延伸方向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平行;所述支撑部由tpu材料制成。
9.其中,所述若干个第一条状通孔的尺寸不同,靠近脚尖、足弓区域分布的第一条状通孔的尺寸小于分布在前脚掌中心区域的第一条状通孔的尺寸;所述若干个第二条状通孔的尺寸不同,靠近后跟边缘区域分布的第二条状通孔的尺寸小于分布在后跟中心区域的第二条状通孔的尺寸。
10.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包括鞋带、以及紧密贴合所述鞋带下侧设置的鞋面;在所述鞋面内部预留有鞋眼扣,并且所述鞋眼扣的内部贯穿连接有鞋带,所述鞋面的下侧紧密贴合有鞋舌的上侧,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运动鞋底。
11.其中,所述鞋面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前片,所述前片的内部缝合固定有网面,所述鞋面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后跟;在所述鞋面的外侧设置第一固定部件,所述第一固定部件沿着所述中底的外侧边缘向所述前片延伸设置,覆盖在所述鞋面的外侧;在所述鞋面的内侧设置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沿着所述中底的内侧边缘向所述前片延伸设置,覆盖在所述鞋面的内侧。
12.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件近似“7”字形状,一端与所述前片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环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件由tpu材料制成;所述第二通孔近似“7”字形状,一端与所述前片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环部连接。
13.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上还开设若干个第一通孔,所述鞋面对应所述第一通孔的区域被设置为网面。
14.其中,在所述鞋面的外侧,所述前片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之间的区域通过贴膜压凹工艺设置第一贴膜;在所述鞋面的内侧,所述前片与所述第二通孔之间的区域通过贴膜压凹工艺设置第二贴膜。
15.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及运动鞋底,在所述大底上设置彼此距离预设距离的第一防滑部和第二防滑部,且将支撑部设置在由所述预设距离形成的支撑区域中,由于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所述支撑部能够起到稳定鞋底的作用,防止鞋底随着运动员的脚部作出各种动作时而产生过度的、任意方向上的弯折,从而带来脚部损伤风险的问题。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上还设置若干个条状凸起,能够更进一步地增强所述支撑部的稳定性,以及随着脚部作出动作而产生弯折后能够一方面顺应运动导致的弯折趋势,另一方面也能够在弯折时保持一定的稳固性和回弹性。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的外侧结构示
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的内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首先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到的现有技术名词进行如下解释。
22.md底也叫phylon底,俗称飞龙,可以减少脚的负担,而且这种材质虽然有比较软,弹性效果又好,防震效果也非常的不错,但在碰到高温时,md底的这种鞋子容易收缩,还会起皱。
23.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tpu是由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或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等二异氰酸酯类分子和大分子多元醇、低分子多元醇(扩链剂)共同反应聚合而成的高分子材料。tpu具有卓越的高张力、高拉力、强韧和耐老化的特性,是一种成熟的环保材料。其具有其它塑料材料所无法比拟的强度高、韧性好、耐磨、耐寒、耐油、耐水、耐老化、耐气候等特性,同时他具有高防水性透湿性、防风、防寒、抗菌、防霉、保暖、抗紫外线以及能量释放等许多优异的功能。
24.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25.请同时参阅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底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运动鞋底100,包括大底1、中底2、支撑部3;其中,所述大底1连接在中底2的下方,所述支撑部3连接在所述中底2的下方。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大底1由耐磨橡胶制成;所述中底由md材料制成。
26.所述大底1包括第一防滑部11、以及第二防滑部12;其中,所述第一防滑部11设置在所述大底1的触地面,且覆盖前脚掌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二防滑部12设置在所述大底1的触地面,且覆盖后跟对应的区域;所述第一防滑部11与所述第二防滑部12之间不连接,且彼此间隔预设距离以形成支撑区域13;所述支撑部3对应覆盖在所述支撑区域13中。
2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防滑部11中开设第一通槽110,其中,所述第一通槽110靠近脚尖区域的一端是封闭的,靠近足弓区域的一端是开放的;所述第二防滑部12中开设第二通槽120,其中,所述第二通槽120靠近后跟区域的一端是封闭的,靠近足弓区域的一端是开放的;所述第一通槽110开放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通槽120开放的一端、以及所述支撑区域13共同形成一个连通的区域。
28.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部3由tpu材料制成。
29.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3设置若干个条状凸起30,所述条状凸起30的延伸方向与脚尖至后跟延伸方向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条状凸起30的数量为3。
30.如上所述,在所述大底1上设置彼此距离预设距离的第一防滑部11和第二防滑部12,且将支撑部3设置在由所述预设距离形成的支撑区域13中,由于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
所述支撑部3能够起到稳定鞋底的作用,防止鞋底随着运动员的脚部作出各种动作时而产生过度的、任意方向上的弯折,从而带来脚部损伤风险的问题。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3上还设置若干个条状凸起30,能够更进一步地增强所述支撑部3的稳定性,以及随着脚部作出动作而产生弯折后能够一方面顺应运动导致的弯折趋势,另一方面也能够在弯折时保持一定的稳固性和回弹性。
31.所述第一防滑部11上设置若干个第一条状凸起111,其中,所述第一条状凸起111的形状近似波浪形状,彼此平行地并排分布在所述第一防滑部11的触地面,相邻两个第一条状凸起111之间所形成的凹槽内还分布若干个第一条状通孔112;其中,所述若干个第一条状通孔112之间的距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所述若干个第一条状通孔112的尺寸不同,靠近脚尖、足弓区域分布的第一条状通孔112的尺寸小于分布在前脚掌中心区域的第一条状通孔112的尺寸。
32.所述第二防滑部12上设置若干个第二条状凸起121,其中,所述第二条状凸起121的形状近似波浪形状,彼此平行地并排分布在所述第二防滑部12的触地面,相邻两个第二条状凸起121之间所形成的凹槽内还分布若干个第二条状通孔122;其中,所述若干个第二条状通孔122之间的距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所述若干个第二条状通孔122的尺寸不同,靠近后跟边缘区域分布的第二条状通孔122的尺寸小于分布在后跟中心区域的第二条状通孔122的尺寸。
33.所述若干个第一条状凸起111的触地端高度基本一致;所述若干个条状凸起121的触地端高度基本一致。
34.如上所述,所述大底1设置第一防滑部11、第二防滑部12,且所述第一防滑部11、第二防滑部12上均平行地并排分布条状凸起,在相邻两个条状凸起之间形成的凹槽内还分布若干个条状通孔,一方面能够增强鞋底的防滑性能,并且鞋底随着运动员的脚部作出各种动作时能够产生各个方向的摩擦力;另一方面,在第一防滑部11、第二防滑部12上分别设置第一通槽110和第二通槽120,同时又在相邻两个条状凸起之间形成的凹槽内还分布若干个条状通孔,能够减少第一防滑部11和第二防滑部12所使用的材料,从而减轻大底1的重量,能够提高运动鞋的轻便性能,以进一步地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
3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槽110内部填充、设置第一支撑部件113,在所述第二通槽120内部填充、设置第二支撑部件123;所述第一支撑部件113、第二支撑部件123均由md材料制成。
36.如上所述,所述第一支撑部件113、支撑部3、以及第二支撑部件123共同构成所述鞋底100的稳定支撑部件,由前脚掌、经由足弓、延伸至后跟,能够进一步加强稳定鞋底的作用。
37.所述中底2包括外环部21、防护部22,其中,所述外环部21设置在所述大底1上,所述防护部22设置在所述外环部21上,且对应后跟边缘的位置进行设置。
38.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护部22由tpu材料制成。
39.所述外环部21的表面设置若干个彼此平行、并排分布的条状凸起210,其中,每个所述条状凸起210包括第一凸起210a、第二凸起210b以及第三凸起210c,所述第一凸起210a为长条状凸起,以脚尖为起点、以足弓对应的位置为终点,沿着所述外环部21的表面向足弓区域延伸进行分布,所述第二凸起210b为近似半圆形状的条状凸起,以所述第一凸起210b
的终点为起点,以所述防护部22对应的区域为终点,在所述足弓对应的区域向远离触地面的方向弯曲进行分布,所述第三凸起210c为长条状凸起,以所述第二凸起210b的终点为起点,以后跟中轴线a-a的位置为终点,沿着所述外环部21的表面进行延伸分布。
40.如上所述,对应前脚掌区域、后跟区域分布的所述条状凸起210,为长条状凸起且彼此之间近似平行地分布,对应足弓区域分布的条状凸起210,为近似半圆形的凸起,从而在前脚掌、后跟区域形成平行支撑的区域,在足弓区域形成向上支撑的区域,以满足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脚掌着地的受力趋势,从而起到精准地支撑功能。
41.请同时参阅图4~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缓震回弹功能的运动鞋的结构示意图。
42.所述运动鞋200,包括鞋带41,所述鞋带41的下侧紧密贴合有鞋面42,且鞋面42的内部预留有鞋眼扣43,并且鞋眼扣43的内部贯穿连接有鞋带41,所述鞋面42的下侧紧密贴合有鞋舌44的上侧。
43.所述鞋面42的前侧固定连接有前片421,且前片421的内部缝合固定有网面422;所述鞋面42的后侧固定连接有后跟423。
44.所述防护部22的一部分覆盖在所述外环部21上,另一部分覆盖在所述后跟423上。
45.在所述鞋面42的外侧设置第一固定部件424;具体地,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24沿着所述中底2的外侧边缘向所述前片421延伸设置,覆盖在所述鞋面42的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24近似“7”字形状,一端与所述前片42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环部21连接。
46.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25由tpu材料制成。
4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24上还开设若干个第一通孔4240,所述鞋面42对应所述第一通孔4240的区域被设置为网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通孔4240的形状近似梯形。
48.在所述鞋面42的外侧,所述前片421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24之间的区域通过贴膜压凹工艺设置第一贴膜426。
49.在所述鞋面42的内侧设置第二通孔425,所述第二通孔425沿着所述中底2的内侧边缘向所述前片421延伸设置,覆盖在所述鞋面42的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通孔425近似“7”字形状,一端与所述前片42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环部21连接。所述鞋面42对应所述第一通孔4240的区域被设置为网面。
50.在所述鞋面42的内侧,所述前片421与所述第二通孔425之间的区域通过贴膜压凹工艺设置第二贴膜427。
51.利用本实用新型,在所述大底上设置彼此距离预设距离的第一防滑部和第二防滑部,且将支撑部设置在由所述预设距离形成的支撑区域中,由于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所述支撑部能够起到稳定鞋底的作用,防止鞋底随着运动员的脚部作出各种动作时而产生过度的、任意方向上的弯折,从而带来脚部损伤风险的问题。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上还设置若干个条状凸起,能够更进一步地增强所述支撑部的稳定性,以及随着脚部作出动作而产生弯折后能够一方面顺应运动导致的弯折趋势,另一方面也能够在弯折时保持一定的稳固性和回弹性。
5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
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