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冲击安全防护结构及防护手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401345发布日期:2023-06-08 14:27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冲击安全防护结构及防护手套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安全防护用具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冲击安全防护结构及防护手套。


背景技术:

1、人们在运动以及在完成一些具有危险性工作时,会遇到由于撞击、冲击等外力造成意外伤害,因此在工作、运动中尽可能的穿戴一些防护用具,如手套、防护服、安全帽、安全鞋、运动护具等来保护自身肢体安全。防护用具为了预防可能的伤害,会在相应的容易伤害的部位增加缓冲块,来吸收一部份冲击、撞击能量,达到缓冲、消除冲击对人体的伤害。现有的防护用具主要通过采用改性材料制成的防护结构或增加防护结构的厚度来增加防护材料的抗冲击性,其中,采用改性材料是通过改变防护结构制成材料的分子结构,即使用更高抗冲击性能的材料,这种方式虽然能直接提高防护用具的抗冲击能力,但是产品加工的难度大,研发成本和生产成本较高;而增加材料的厚度是扩大冲击距离,缓冲力量传递时间,来减少减缓力量对人体的伤害,但由于厚度增大会导致防护用具的重量增大,相应也增加了人体劳动负荷,且防护用具过大,穿戴使用不方便,运动、劳动等的不灵活。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抗冲击安全防护结构及防护手套,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

2、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抗冲击安全防护结构,包括多个抗冲击单元,多个所述抗冲击单元分布在同一平面上,所述抗冲击单元包括内外设置的形变缓冲层和抗冲击表层,所述抗冲击表层为硬胶材料制成,所述形变缓冲层为软质弹性材料制成。

4、优选的,所述抗冲击表层与所述形变缓冲层为一体注塑或滴塑成型。

5、优选的,所述抗冲击单元的截面为环状。

6、优选的,相邻的所述抗冲击单元之间设有变形缝隙。

7、优选的,所述形变缓冲层的厚度为1~3mm,抗冲击表层的厚度为2~10mm。

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抗冲击防护手套,包括防护结构以及手套,所述手套包括手指部、关节部和手掌部,所述关节部设在所述手指部与所述手掌部之间,所述防护结构粘接在所述手指部和所述手掌部上。

9、优选的,还包括指部缓冲块,所述指部缓冲块设在所述手指部的一端。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1.通过设置多个截面为环状的抗冲击单元,当防护结构在受到冲击或撞击时,位于同一受冲击平面上的多个抗冲击单元同时发生变形,尽可能吸收更多的冲击力。

11、2.抗冲击单元包括由硬胶材料制成的抗冲击表层和软质弹性材料制成的形变缓冲层,采用硬度较高的抗冲击表层作为受冲击平面,避免撞击能力直接传递到人体,经过抗冲击表层撞击缓冲后的冲击能量传递至较软质的形变缓冲层中,从而使形变缓冲层发生压缩形变来吸收剩余的冲击能量。

12、3.抗冲击单元的截面为环状,且相邻的抗冲击单元之间设有变形缝隙而无填充物,由此让出抗冲击单元受压变形空间,且在相同厚度及相同材料的条件下,减少了防护结构的整体重量,增加了手套等防护产品使用的灵活性。与现有防护用具的防护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防护结构在相同的厚度下吸能效果提升了15%~40%。



技术特征:

1.一种抗冲击安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抗冲击单元,多个所述抗冲击单元分布在同一平面上,所述抗冲击单元包括内外设置的形变缓冲层和抗冲击表层,所述抗冲击表层为硬胶材料制成,所述形变缓冲层为软质弹性材料制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安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冲击表层与所述形变缓冲层为一体注塑成型或微量滴塑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安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冲击单元的截面为环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安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抗冲击单元之间设有变形缝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安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形变缓冲层的厚度为1~3mm,抗冲击表层的厚度为2~10mm。

6.一种抗冲击防护手套,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防护结构以及手套,所述手套包括手指部、关节部和手掌部,所述关节部设在所述手指部与所述手掌部之间,所述防护结构粘接在所述手指部和所述手掌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抗冲击防护手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指部缓冲块,所述指部缓冲块设在所述手指部的一端。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抗冲击安全防护结构及防护手套,包括多个抗冲击单元,多个抗冲击单元分布在同一平面上,抗冲击单元包括内外设置的形变缓冲层和抗冲击表层,抗冲击表层为硬胶材料制成,形变缓冲层为软质弹性材料制成。通过设置多个抗冲击单元,当防护结构在受到冲击或撞击时,位于同一受冲击平面上的多个抗冲击单元同时发生变形,尽可能吸收更多的冲击力。相同厚度及相同材料的条件下,减少了防护结构的整体重量,增加了手套等防护产品使用的灵活性。与现有防护用具的防护结构相比,本技术的防护结构在相同的厚度下吸能效果提升了15%~40%。

技术研发人员:肖先文,夏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佛山市威尔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29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