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粘弹性块元件的中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821306发布日期:2024-04-30 17:30阅读:9来源:国知局
具有粘弹性块元件的中底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于跑鞋的缓冲系统,特别地涉及用于跑鞋的中底。


背景技术:

1、现有技术水平中已知大量具有不同缓冲系统的跑鞋。其中鞋底在足跟区域中具有凝胶芯以保证在落足(即,踩踏)期间的竖直缓冲的运动和休闲鞋是广泛使用的。另外,通过在外底与内底之间,在足跟区域中放置单独的弹簧元件,还实现竖直缓冲性能的改进。

2、虽然上文提到的鞋底改进鞋的竖直缓冲性能,但不能令人满意地实现对水平地作用在鞋底和鞋上的力的令人满意的缓冲。尤其是在倾斜路线上,具有大的水平分量的力另外增强,且由于缺少足够的缓冲,它们呈现频繁出现膝关节和髋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中的一个。因此,期望允许改进缓冲的中底。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大体的目标是提高关于用于跑鞋的中底的现有技术水平,且优选地提供允许改进缓冲的中底,特别为水平地作用在鞋上且因此作用在跑步者的足部上的力的缓冲。在有利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中底,其不仅提供改进的缓冲,而且提供稳固的站立和足踏。在另外的有利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中底,其允许足够的缓冲且另外防止在推蹬期间的主要能量损失。

2、大体的目标由独立权利要求的主题实现。另外的有利的实施例由从属权利要求和总体的公开内容得出。

3、在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跑鞋的中底,其在纵向方向、竖直方向和横向方向上延伸。中底包括在竖直方向上界定中底的顶层和基层、在纵向方向上界定中底的足跟边缘和鞋底末端,以及在横向方向上界定中底的内侧和外侧。换句话说,沿纵向方向,中底从足跟边缘延伸到鞋底末端。在竖直方向上,中底从基层延伸到顶层。在横向方向上,中底从内侧延伸到外侧。中底还包括沿中底的纵向方向相继地布置(即,连续地布置)的多个单独的粘弹性块元件。粘弹性块元件由多个缝隙来彼此分离。多个缝隙中的每个缝隙在横向方向上从中底的内侧延伸到中底的外侧。此外,粘弹性块元件和缝隙构造成使得当暴露于在跑步期间出现的相对于中底的纵向方向作用的力时,中底的基层和顶层沿中底的纵向方向相对于彼此剪切(即,能剪切),从而减小在直接相邻的粘弹性块元件之间的距离,例如在至少两个或所有的直接相邻的粘弹性块元件之间的距离。由于基层相对于顶层的剪切功能,直接相邻的粘弹性块元件之间的距离(即:对应的缝隙)减小,其允许不仅有效地吸收竖直力,而且特别地吸收相对于中底和跑步者的足部的纵向方向水平地作用的力,其因此防止髋关节和膝关节损伤的出现。

4、粘弹性块元件典型地可包括30至60asker c、特别为40至50asker c的硬度。

5、在一些实施例中,粘弹性块元件可为弹性块元件。

6、典型地,缝隙中的至少一些或全部各自在横向方向上通过整个中底从中底的内侧延伸到外侧。

7、粘弹性块元件典型地相对于中底的竖直方向从顶层突出。单独的粘弹性块元件是由对应的缝隙来在空间上彼此分离且因此典型地可彼此独立地移动的元件。缝隙典型为空的(即,未填充的)。块元件典型地从中底的内侧完全延伸到外侧。然而,这不排除粘弹性块元件可沿横向方向分为两个或更多个部分,例如由在中底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的槽。然而,沿纵向方向,粘弹性块元件可由两个缝隙界定,对于中底的最后的粘弹性块元件和第一粘弹性块元件,分别地由缝隙和足跟边缘或者缝隙和鞋底末端界定。因此,用语“直接相邻的粘弹性块元件”是指沿纵向方向相继地布置且通过对应的缝隙分离的两个粘弹性块元件。

8、在其中中底是跑鞋的部分的操作状态(即,穿着状态)中,缝隙朝地面开放。然而,缝隙不是贯通的缝隙,即,它们不从基层完全延伸到顶层(分别突出中底)。缝隙从基层开始且朝顶层延伸,但典型地不达到顶层。缝隙典型地由两个直接相邻的粘弹性块元件限定。

9、在一些实施例中,缝隙中的每个具有在中底的外侧上的开口和在中底的内侧上的开口。

10、如本公开内容中使用的方向指示要如下理解:中底的纵向方向l由从足跟区域(分别从足跟边缘)到前足区域(分别到鞋底末端)的轴线来描述,且因此沿中底的纵向轴线延伸。中底的横向方向t横向于纵向轴线且基本平行于中底的底层(或在操作状态中基本平行于地面)延伸。因此,横向方向沿中底的横向轴线延伸。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竖直方向v表示在内底的方向上或在操作状态中在穿着者的足部的方向上从中底的底层到顶层的方向,且因此沿中底的竖直轴线延伸。纵向方向、竖直方向和横向方向可全部垂直于彼此。中底的外侧是在足跟边缘与鞋底末端之间的中底的外周边,其在穿着状态中靠置穿着者的足部的外脚背。中底的内侧是指在足跟边缘与鞋底末端之间的中底的内周边,其与外侧相反地定位。因此,在一对穿着的跑鞋中,两个跑鞋的内侧面向彼此,且外侧背离彼此。此外,中底典型地可沿纵向方向分为前足区域、足跟区域以及布置在前足区域与足跟区域之间的中足区域。例如,前足区域从鞋底末端相对于(即,相反于)纵向方向延伸到中底的在纵向方向上的总长度的30-45%。足跟区域例如从足跟边缘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到中底在纵向方向上的总长度的20-30%。中足区域直接在足跟区域与前足区域之间延伸,使得中足区域的纵向方向上的长度构成总长度的剩余部分,特别为总长度的15-50%。

11、在一些实施例中,中底可包括沿中底的纵向方向相继地布置的至少3个、至少4个、至少5个、至少6个、至少7个、至少8个、至少9个或至少10个粘弹性块元件。因为两个粘弹性块元件由缝隙来彼此分离,中底可包括至少2个、至少3个、至少4个、至少5个、至少6个、至少7个、至少8个或至少9个缝隙。在特定的实施例中,中底可包括3个至16个之间的粘弹性块元件以及因此2个至15个之间的缝隙,特别为8个至12个之间的粘弹性块元件以及因此7个至11个之间的缝隙。

12、中底(且特别为粘弹性块元件)可完全地或部分地(特别为它的大部分—即,超过它体积的50%)由泡沫聚合物制成。特别的合适的材料包括乙烯-乙酸乙烯酯、热塑性聚氨酯、聚烯烃、聚酯、聚酰胺、聚醚嵌段酰胺和其混合物。

13、在一些实施例中,中底可为单件式中底。在其它实施例中,中底可为两件式中底。两件式中底可例如包括中底上部部分和中底下部部分,其布置在彼此上方(即,其在竖直方向上布置在彼此上方)。还可为可能的是,额外的鞋底元件布置在中底上部部分与中底下部部分之间,诸如弹性刚性板。备选地,中底上部部分可直接布置在中底下部部分的顶部上。在某些实施例中,多个缝隙或这些缝隙中的至少一些缝隙延伸通过中底下部部分到中底上部部分中。

14、在一些实施例中,中底(以及在特定的实施例中,中底上部部分和中底下部部分也)可具有30至60asker c、特别为40至50asker c的硬度。

15、在一些实施例中,粘弹性块元件和缝隙中的一些或全部构造成使得当暴露于在跑步期间出现的相对于中底的纵向方向作用的力时,中底的基层和顶层沿中底的纵向方向相对于彼此剪切,直到直接相邻的粘弹性块元件接触彼此,特别地在分离(即,最初分离)直接相邻的粘弹性块元件的缝隙闭合的情况下。两个直接相邻的粘弹性块元件的接触导致摩擦锁定。这为跑步者提供稳定效果,且允许在不损失太多能量的情况下有效地推蹬。在跑步期间作用的力可通过本文中相对于图5所描述的过程来确定。

16、在一些实施例中,粘弹性块元件和缝隙构造成使得在将1000n至1700n的竖直力施加到中底上时,出现25%至50%的竖直变形,即,中底的沿竖直方向的竖直延伸部的变形。所理解的是,该变形是相对于无应力状态测量的。在某些实施例中,中足区域中的粘弹性块元件和中足区域中的缝隙构造成使得在将1500n至1700n的竖直力施加到中底上时,出现40%至50%的竖直变形,即,中底的沿竖直方向的竖直延伸部的变形。在某些实施例中,足跟区域中的粘弹性块元件和足跟区域中的缝隙构造成使得在将1000n至1200n的竖直力施加到中底上时,出现20%至30%的竖直变形,即,中底的沿竖直方向v的竖直延伸部的变形。这些力和变形可通过本文中相对于图5所描述的过程来获得。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缝隙在基层处的开口在纵向方向上向对应缝隙的端部偏移。即,对应缝隙的端部布置成比基层处的开口更接近于鞋底末端。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粘弹性块元件包括在纵向方向上界定粘弹性块元件的前侧面以及相对于纵向方向界定粘弹性块元件的后侧面。因此,粘弹性块元件的前侧面可布置成比该粘弹性块元件的后侧面更接近于鞋底末端。反之亦然,粘弹性块元件的后侧面可布置成比该粘弹性块元件的前侧面更接近于足跟边缘。侧面典型为表面,特别为平面的表面。粘弹性块元件的至少一部分或至少两个或至少三个或至少大部分(即,超过50%)或全部的前侧面和后侧面从基层在竖直方向上朝中底的顶层且在纵向方向上朝鞋底末端延伸,特别为线性地延伸。换句话说,此类粘弹性块元件的每个缝隙从它在基层处的对应的原始位置竖直地朝它的端部位置延伸,它的端部位置在纵向方向上定位成比原始位置更接近于鞋底末端。在某些实施例中,对应的粘弹性块元件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延伸使得对应的缝隙各自在沿中底的纵向方向和垂直于中底的横向方向的截面中,既沿中底的竖直方向又沿中底的纵向方向延伸。

19、在一些实施例中,粘弹性块元件的至少一部分或至少两个或至少三个或至少大部分(即,超过50%)或全部各自在沿中底的纵向方向和垂直于中底的横向方向的截面中具有梯形、特别为平行四边形的形状。然而,典型地,如本文中使用的梯形形状可排除矩形或方形形状。因此,两个相邻边之间的角度典型地不是90°。

20、在一些实施例中,粘弹性块元件中的至少一个或至少两个或至少三个或至少大部分(即,超过50%)或全部的前侧面和后侧面布置成平行于彼此。

2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粘弹性块元件的前侧面和直接相邻的第二粘弹性块元件的后侧面(其定位成比第一粘弹性块元件更接近于鞋底末端)各自包括对应的形状。此类对应的形状成形为彼此互补,分别地构造成使得它们可在它们的整个表面上(特别地以同等的方式)接触彼此。示例是凸出形状的球形前侧面和互补形状的凹形后侧面。当缝隙完全闭合且侧面接触彼此时,此类实施例能够实现额外的形状锁定或至少更高的摩擦锁定,从而允许稳固的站立和足踏。

2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粘弹性块元件的前侧面平行于直接相邻的第二粘弹性块元件的后侧面延伸,第二粘弹性块元件定位成比第一粘弹性块元件更接近于鞋底末端。这保证两个对应的粘弹性块元件可在整个前和后侧面上接触彼此。

23、在一些实施例中,粘弹性块元件中的每个的长度(即,在它的前侧面与后侧面之间的距离)在5mm至30mm之间,特别地在15mm与25mm之间。

24、在一些实施例中,粘弹性块元件中的每个的长度可沿纵向方向从粘弹性块元件到粘弹性块元件变化或保持恒定。

25、在一些实施例中,粘弹性块元件的后侧面与基层之间的角度在纵向方向上(即,从中底的足跟边缘到鞋底末端)从一个粘弹性块元件到接下来的相邻的粘弹性块元件变化。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粘弹性块元件的后侧面与基层之间的角度可从足跟末端沿纵向方向从一个粘弹性块元件到直接相邻的一个粘弹性块元件首先减小或保持恒定,直到在中足区域中和/或前足区域中达到最小角度,且然后在粘弹性块元件的后侧面与基层之间的角度可朝鞋底末端增加或保持恒定。此类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水平缓冲效果可在其中最需要它的区域中增加。此外,后侧面与基层之间的角度越小,对应的相邻的粘弹性块元件越容易彼此进行接触,从而允许有效缓冲。在特定的实施例中,后侧面与基层之间的角度可从足跟末端沿纵向方向从一个粘弹性块元件到直接相邻的一个粘弹性块元件首先减小或保持恒定,直到在中足区域中达到最小角度,且然后粘弹性块元件的后侧面与基层之间的角度可朝鞋底末端增加。在某些实施例中,前足区域中的粘弹性块元件的后侧面与基层之间的角度在60°与90°之间,特别地在65°与85°之间。因此,在此类实施例中,此类粘弹性块元件中的对应两个之间的缝隙几乎在竖直方向上延伸。这允许提供稳定的站立,且因此提供有效推蹬。

26、在一些实施例中,粘弹性块元件的前侧面与基层之间的角度在从中底的足跟边缘到鞋底末端的纵向方向上从一个粘弹性块元件到接下来的相邻的粘弹性块元件变化。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粘弹性块元件的前侧面与基层之间的角度可从足跟末端沿纵向方向从一个粘弹性块元件到直接相邻的一个粘弹性块元件首先增加或保持恒定,直到在中足区域中和/或前足区域中达到最大角度,且然后粘弹性块元件的前侧面与基层之间的角度可朝鞋底末端减小或保持恒定。此类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水平缓冲效果可在其中最需要它的区域中增加。此外,前侧面与基层之间的角度越大,对应的相邻的粘弹性块元件越容易彼此进行接触,从而允许有效缓冲。在特定的实施例中,粘弹性块元件的前侧面与基层之间的角度可从足跟末端沿纵向方向从一个粘弹性块元件到直接相邻的一个粘弹性块元件首先增加或保持恒定,直到在中足区域中达到最大角度,且然后粘弹性块元件的前侧面与基层之间的角度可朝鞋底末端减小。在某些实施例中,前足区域中的粘弹性块元件的前侧面与基层之间的角度在90°与120°之间,特别地在90°与115°之间。因此,在此类实施例中,此类粘弹性块元件中的对应两个之间的缝隙几乎在竖直方向上延伸。这允许提供稳定的站立,且因此提供有效推蹬。

27、在一些实施例中,后侧面与基层之间的角度在15°至<90°之间,特别地在25°至65°之间。

28、在一些实施例中,前侧面与基层之间的角度在165°至>90°之间,特别地在155°至115°之间。

29、在一些实施例中,缝隙具有变化的深度(即,沿纵向方向从缝隙到缝隙)。这意味着,第一缝隙可具有第一深度,第一深度在第一缝隙上恒定,且定位成比第一缝隙更接近于鞋底末端或更接近于足跟边缘的第二缝隙可具有第二深度,第二深度在第二缝隙上恒定,但第二深度不同于第一深度。例如,每个缝隙可具有与任何其它缝隙不同的深度。也可为可能的是,某些缝隙具有相同的深度,而仅一些其它缝隙或仅单个其它缝隙具有不同的深度。如技术人员所理解的,深度是从缝隙在基层处的原始位置(即,它的开口)到对应缝隙的端部位置的距离,该端部位置更接近于顶层且典型地还在纵向方向上偏移。

30、在某些实施例中,缝隙的深度可首先沿纵向方向从一个缝隙到接下来的一个缝隙增加或保持恒定,直到在中足区域中和/或前足区域中达到最大深度,且然后缝隙的深度可朝鞋底末端减小或保持恒定。

31、在一些实施例中,缝隙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单个缝隙)、缝隙的大部分(即,超过50%的缝隙)或全部缝隙的深度大于中底的厚度的30%,特别地大于50%。中底的厚度是指中底的基层与顶层之间沿竖直方向的距离。在某些实施例中,缝隙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单个缝隙)、缝隙的大部分(即,超过50%的缝隙)或全部缝隙的深度在中底的厚度的50%与95%之间,特别地在50%与90%之间,特别地在60%与90%之间。

32、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单个缝隙的深度或缝隙的大部分的深度为至少5mm,特别为至少7mm,特别为至少10mm,特别为至少20mm。

33、在一些实施例中,粘弹性块元件中的至少一些或全部是大块粘弹性块元件,即,它们本身在中底的内侧上和外侧上闭合。

34、在一些实施例中,由缝隙沿中底的外侧或沿中底的内侧限定的总闭合面积与总开放面积之间的比率在0.95:0.05至0.75:0.25之间,特别地在0.92:0.08至0.88:0.12之间。即使跑步者不移动而是站立不动,此类比率提供用于足够稳定的站立,而且允许在跑步期间对水平作用力的足够的阻尼。

35、在一些实施例中,中底还包括弹性刚性板。弹性刚性板可为不可压缩的。此类板可在中底的纵向方向和/或横向方向上至少沿50%、特别地沿至少60%、特别地沿至少75%、特别地沿至少85%、特别地沿90%、特别地沿95%或沿100%延伸。与中底的其余部分相比,弹性刚性板典型地更硬且因此更刚性。此类板的效果是推进效果,因为板在足踏时弹性变形并因此收紧,并在推蹬时恢复到它原始的非收紧的状态。

36、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刚性板的弯曲强度可在300mpa至13000mpa之间。

37、在一些实施例中,与中底的其余部分相比,弹性刚性板可具有更高的刚度。

38、弹性刚性板典型地可具有0.5mm至3mm、特别为0.8mm至2mm的厚度。

39、弹性刚性板可例如由热塑性聚氨酯、聚烯烃、聚酯、聚酰胺、聚醚嵌段酰胺、碳或其组合来制成。

40、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刚性板可在竖直方向上界定中底。因此,在此类实施例中,中底的顶层由弹性刚性板的顶层形成。

41、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刚性板将中底分成中底上部部分和中底下部部分,其中,弹性刚性板在竖直方向上布置在中底上部部分与中底下部部分之间。沿中底的竖直方向(即,如从基层看到的),首先布置中底下部部分,随后是弹性刚性板,随后是中底上部部分。将板布置在中底下部部分与中底上部部分之间具有以下优点:中底上部部分朝刚性且因此较硬的板提供缓冲效果。

42、中底下部部分和中底上部部分可由相同或不同的材料制成,和/或可具有相同或不同的硬度。

43、中底上部部分和中底下部部分可单独生产并通过材料锁定(例如通过胶合和/或焊接)连接。

44、中底上部部分和/或中底下部部分可各自具有沿纵向方向变化的厚度。在某些实施例中,中底上部部分的厚度和中底下部部分的厚度沿中底的纵向方向相反地变化,例如,如果中底上部部分的厚度变得更大,则中底下部部分的厚度变得更小,且反之亦然。

45、在一些实施例中,缝隙中的至少一些(而可选地不是全部)或同样地全部缝隙各自从中底下部部分延伸到中底上部部分中。在此类实施例中,缝隙可由弹性刚性板中断。因此,中底下部部分中的缝隙的下部部分可朝刚性板延伸,且中底上部部分中的缝隙的上部部分可从刚性板朝中底的顶层延伸。

46、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刚性板在沿中底的纵向方向和垂直于中底的横向方向的截面中形成凸出地指向中底的基层的弯曲。该弯曲优选地布置在中底的前足区域和/或中足区域中。此类弯曲具有以下优点:弹性刚性板在推蹬期间的推进效果显著增加。

47、在一些实施例中,粘弹性块元件布置成使得直接相邻的粘弹性块元件的至少一部分(即,至少一个或至少两个或大部分(即,至少50%)或全部)之间的缝隙在沿中底的纵向方向和垂直于中底的竖直方向的截面中线性或非线性地延伸,特别地以人字形延伸。

48、在一些实施例中,中底可包括沿中底的纵向方向的至少部分延伸的槽,例如至少从足跟区域延伸到中足区域中且可选地延伸到前足区域中。该槽典型地可朝中底的基层开放,分别地在操作(即,穿着)状态中朝地面开放。此类槽显著地增加单独的粘弹性块元件的可移动性,因为它将每个对应的粘弹性块元件分成两个部分,即,外侧部分和内侧部分。

49、在某些实施例中,槽包括v形截面,其特别地朝基层开放,分别地在操作状态中朝地面开放。

50、在一些实施例中,粘弹性块元件布置成使得直接相邻的粘弹性块元件的至少一部分之间的缝隙在沿中底的纵向方向和垂直于中底的竖直方向的截面中线性或非线性地延伸,特别地以人字形延伸。

51、在一些实施例中,粘弹性块元件在沿中底的纵向方向和垂直于中底的竖直方向的截面中线性或非线性地延伸,特别地以人字形延伸。

52、特别地,缝隙中的至少一些或全部可在中底的横向方向上平行于彼此延伸。

53、在一些实施例中,缝隙中的每个的宽度(即,两个直接相邻的块元件之间的距离)在2mm至15mm之间,特别地在4mm至8mm之间。

54、在一些实施例中,缝隙的宽度可沿鞋底的纵向方向从缝隙到缝隙变化。

55、在一些实施例中,缝隙中的一些或全部的宽度可沿横向方向(特别地从鞋底的外侧到中心和/或从鞋底的内侧到中心)减小。

56、在一些实施例中,缝隙中的每个的深度对宽度的比率在20:100至2000:100之间,优选地在750:1000至750:100之间。

57、典型地,缝隙中的每个的宽度从缝隙到缝隙变化仅至多20%,特别地至多15%,特别地至多10%,特别地至多5%。

58、在一些实施例中,中底还包括(分别地限定)沿中底的横向方向延伸(特别地从中底的内侧延伸到外侧)的一个或多个通道。相比于缝隙,通道如它在本文中使用的那样沿纵向和竖直的方向(分别地沿由纵向和竖直的方向限定的平面)完全闭合。缝隙在中底中沿纵向和/或竖直的方向(分别地在由纵向和竖直的方向限定的平面中)具有至少一个开口。一个或多个通道可具有在中底的内侧处的内侧开口和/或在中底的外侧处的外侧开口。此类通道具有以下优点:一方面可进一步减少中底的重量,同时增加中底的缓冲效果。

59、在某些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通道在沿纵向方向和垂直于横向方向的截面中具有伸长的形状。因此,此类通道的截面在由纵向方向和竖直方向限定的平面中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长度,该长度大于沿另一方向(即,第二方向)延伸的宽度。

60、在某些实施例中,此类通道中的一个或多个各自沿竖直方向布置在两个相邻的粘弹性块元件所限定的缝隙上方,且优选地还与两个相邻的粘弹性块元件所限定的缝隙对准。所理解的是,缝隙和通道由中底材料来彼此分离。在特定的实施例中,通道是伸长的且呈现缝隙的延续。这意味着,通道具有与缝隙相同的宽度,且后通道壁与限定缝隙的对应的粘弹性块元件的前侧面对准,且前通道壁与限定缝隙的其它对应的粘弹性块元件的后侧面对准。明显,由于上文的定义,通道和缝隙仍由中底材料来彼此分离。所理解的是,前通道壁沿纵向方向布置成比该通道的对应后通道壁更接近于鞋底末端。呈现缝隙的延续的通道优选地布置在前足区域中。此类通道具有以下优点:在它们下方的缝隙必然更短,这允许更稳定的推蹬。然而,同时,通道仍允许有效缓冲相对于纵向方向作用的力。然而,因为通道在由纵向方向和竖直方向限定的平面中完全闭合,故实现更稳定的站立,其为跑步者提供更受控的感觉和更强大的推蹬。

61、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通道相对于多个缝隙偏移地布置。特别地,一个或多个通道在竖直方向上布置在多个缝隙上方,但在纵向方向上向多个缝隙偏移。在特定的实施例中,相对于多个缝隙偏移布置的一个或多个通道也可为缝隙而不是通道。如果通道是缝隙,则这些缝隙可称为“顶层缝隙”,而从基层朝顶层延伸且朝地面和/或基层开放的多个缝隙可称为“基层缝隙”。顶层缝隙典型地朝中底的顶层开放。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通道和多个缝隙在纵向方向上交替布置。因此,除了第一个和最后的通道和/或缝隙之外,每个缝隙沿纵向方向布置在两个通道之间,和/或每个通道沿纵向方向布置在两个缝隙之间。

62、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通道可从外侧到内侧完全穿透中底。

63、另一方面涉及包括根据本文中描述的实施例中的任何的中底的鞋。

64、在一些实施例中,鞋还可包括覆盖中底的基层的至少部分或全部的外底。外底可例如由热塑性聚氨酯或橡胶(特别为天然橡胶)制成。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底可为连续的且特别地可延伸,例如在若干个粘弹性块元件上连续地延伸。因此,在此类实施例中,此类粘弹性块元件之间的缝隙可由外底覆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