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温度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793080发布日期:2024-01-23 12:13阅读:33来源:国知局
可穿戴温度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人体穿戴的包体或服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穿戴温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1、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的不断增加。人们对可穿戴式空气及温度调节装置(制冷服装等)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尤其对于在极端高温条件下工作或活动的人群,以及户外运动爱好者甚至是暑期的出行者,一款价格低点,轻便有效,并且应用范围广泛的可穿戴制冷产品,成为期待已久的需求。

2、当前现有的可穿戴式空气及温度调节装置主要有佩戴风扇的空调服装,通过冷却水循环降温的水冷式背包(背心),通过使用帕尔贴元件的电子方式降温的背心(或背包)等几种形式。当前,许多可穿戴式空气及温度调节装置的价格普遍较高,且实际使用效果并不理想,如或制冷加热效果效率较低,或使用时间较短,或使用前后准备工作繁杂,或使用场景受限等,无法给使用者带来充分的温度调节感受,无法满足使用者上述的普遍需求。

3、其中,佩戴风扇的空调服装的工作原理局限于通过大风量的通风使汗液蒸发带来降温效果,其存在以下缺点:1.出汗本身会消耗使用者的体力,且当气温超过35摄氏度时感觉的热风并不舒适,会增加使用者的烦躁感;2.风扇的大风量使用造成的噪音很大;3.服装因鼓风膨胀影响外观,且一定程度上造成动作不便;4.无法与防坠落安全带共用,背负物品或坐在靠背椅上(如吊车叉车推土机拖拉机等作业车辆的座椅)时应为风道堵塞会严重影响使用后果;无法与使用者的日常服装配合使用等。

4、现有的可穿戴式温度调节装置,也存在冷却水循环的方式降温的方法(如水冷背包、背心),其同样存在缺点:1.使用时间短,在没有冷媒的时候便完全不能使用;2.冷却管接触面积不大而且冷却面积集中,造成身体不同区域的冷热反差感强烈;3.易结露凝露,导致身体不适感增强。

5、通过使用帕尔贴元件的电子方式降温的背心(或背包)缺点是:1.价格较昂贵;2.使用时间较短需要大容量的充电电池续航;3.区域过小得不到充分的温度调节效果。

6、总的来说,可穿戴式空气及温度调节服装领域取得了一些显著进展,但仍然面临挑战。未来的发展可能包括更低的成本、更广泛的应用领域以及更佳使用效果方面进行改进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穿戴温度调节装置,以消除或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个或更多个缺陷。

2、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可穿戴温度调节装置,所述可穿戴温度调节装置包括穿戴主体;其中,所述穿戴主体具有风扇安装部和冷热源安装部,所述风扇安装部用于安装风扇;所述冷热源安装部用于安装冷热源,所述冷热源用于对所述风扇导入蓄温区的气流进行制冷或加热;所述穿戴主体为自形成腔体风道的腔体结构,其具有进风口、安放冷热源后的腔体形成的所述蓄温区以及至少一个出风口,空气被风扇从所述进风口导入到所述腔体风道,经过冷热源后被制冷或加热形成调温气流,调温气流被腔体风道导流至所述出风口,以作用于穿戴者;所述腔体风道还包括抗压风道,所述抗压风道至少设置于所述腔体风道的部分腔体段,在所述腔体风道被挤压的状态下,所述抗压风道用于保证所在腔体段的贯通。

4、所述抗压风道至少设置于所述腔体风道的部分腔体段,在所述腔体风道被挤压的状态下,所述抗压风道用于保证所在腔体段的贯通。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腔体风道和所述抗压风道自所述进风口经由所述蓄温区后连通至所述出风口,所述出风口配置为朝向穿戴者的调温区域。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扇安装部的位置设置于所述进风口,或者设置于所述腔体风道内的与所述进风口具有设定距离的位置。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包括第一组出风口和第二组出风口,所述调温区域包括第一调温区域和第二调温区域,所述第一组出风口配置为朝向穿戴者的第一调温区域,所述第二组出风口配置为朝向穿戴者的第二调温区域,所述第一组出风口和第二组出风口通过热对流方式实现温度传递。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温区域为穿戴者的头颈部,所述第二调温区域为穿戴者的腋下部。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穿戴主体内形成有感温区,所述穿戴主体内形成有感温区,所述感温区与穿戴者的第三调温区域接触,使穿戴主体通过温度传导方式与穿戴者的第三调温区域实现温度传递。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调温区域为穿戴者的肩部、背部和腰部的至少一个。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腔体结构内设置有支撑体,所述支撑体具有一定高度,且与所述抗压风道相邻设置,用于支撑所述抗压风道。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为多孔支撑结构,所述支撑体通过内部气孔与所述蓄温区或腔体风道连通,使得经过冷热源的调温气体能均匀漫布在支撑体的多孔结构内并传导至所述感温区。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的宽度小于所述穿戴主体对应位置的宽度,使得所述支撑体的侧壁与所述穿戴主体的对应侧的腔体内壁之间具有空隙,所述空隙形成至少部分所述抗压风道。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设置有多个,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体之间具有空隙,所述空隙形成至少部分所述抗压风道。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抗压风道还可包括设置于所述穿戴主体内的气管。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腔体结构内设置有支撑体,所述支撑体具有一定高度且充满于所述腔体风道,所述支撑体内具有孔隙,使得所述支撑体自形成所述抗压风道。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穿戴主体包括底部复合层和顶部复合层,所述底部复合层为所述穿戴主体面向穿戴者的一侧,所述顶部复合层为所述穿戴主体背离穿戴者的一侧,所述底部复合层和顶部复合层连接,以围成腔体。

18、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穿戴主体的横截面上,所述底部复合层的宽度小于所述顶部复合层的宽度,使得所述顶部复合层向其两侧或远离所述底部复合层的方向拱起,形成至少部分所述腔体风道。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穿戴主体至少在所述出风口的位置设置有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出风口,使其始终保持敞开状态,并维持所需的出风角度。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为卡紧设置于所述穿戴主体内的半管结构或全管结构;

21、在所述半管结构为半圆管形状的情况下,半圆管的弧面抵于所述出风口所在穿戴主体的边缘部上。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穿戴主体的出风口和所述支撑件对应位置通过卡紧设置的固定件连接。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部复合层包括自外向内逐层布置的外表层、保温层和第一密闭层,所述保温层用于防止冷热源的温度向外流失,所述第一密闭层用于防止所述穿戴主体的腔体内的调温气流溢出。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部复合层包括透气层和第二密闭层,所述第二密闭层用于防止所述穿戴主体的腔体内的调温气流溢出,所述透气层用于与穿戴者接触,以传递温度。

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包括背部支撑体和肩部支撑体,所述背部支撑体布置于所述穿戴主体的背部的中间位置或两侧,所述抗压风道位于所述背部支撑体的两侧或中央;所述肩部支撑体位于所述穿戴主体的肩部的远离穿戴者颈部的一侧,所述抗压风道及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穿戴主体的肩部的面向穿戴者颈部的一侧以及穿戴者腋下。

26、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风扇安装部设置有一个的情况下,所述风扇安装部位于下部的中间位置;在所述风扇安装部设置有两个的情况下,所述风扇安装部分别位于下部的两侧对称位置。

2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通过第二密闭层或透气布料固定设置于所述穿戴主体的腔体内靠近穿戴者身体的一侧。

2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由第二密闭层包紧缝合于所述穿戴主体上,所述第二密闭层上开有若干内部气孔。

2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热源为冷源或热源,包括了冷饮、热饮、冰袋保冷剂、暖宝和热电效应器件的至少一种。

3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穿戴主体为马甲、背心、背包和腰包中的任意一种款式结构。

31、本发明的可穿戴温度调节装置,沿着腔体风道的空气流通方向,将冷热源置于风扇的下游,自进风口被风扇导入腔体内的空气,经冷热源所在的蓄温区进行温度调节后变为低于外界环境的冷风或高于外界环境的热风,可以在风道内输送至一个或多个出风口,通过热对流的方式(即气流直吹)给穿戴者的第一调温区域进行降温或增温。可穿戴温度调节装置设置有抗压风道,抗压风道至少设置于所述腔体风道的部分腔体段,在所述腔体风道被挤压的状态下,所述抗压风道用于保证所在腔体段的贯通。可将抗压风道设置于容易被挤压的部位,如对应于穿戴者的关节、肩部、背部中间位置等特定区域;该抗压风道可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穿戴者劳作方式等不同进行匹配设计。

32、本发明的附加优点、目的,以及特征将在下面的描述中将部分地加以阐述,且将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研究下文后部分地变得明显,或者可以根据本发明的实践而获知。本发明的目的和其它优点可以通过在书面说明及其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具体指出的结构实现到并获得。

33、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的是,能够用本发明实现的目的和优点不限于以上具体所述,并且根据以下详细说明将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能够实现的上述和其他目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