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热装置与吹风装置分离拼接式高速风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555902发布日期:2024-04-09 17:46阅读: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热装置与吹风装置分离拼接式高速风筒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吹风筒产品的,尤其是涉及一种发热装置与吹风装置分离拼接式高速风筒。


背景技术:

1、吹风筒属于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电器设备,其主要包括电机以及发热丝,用于对空气进行快速加热并将空气以一定的速度吹出。

2、相关技术中,常用的吹风筒通常包括一个筒状风道、一个便于人体握持的把手,发热丝和通过电机驱动的风扇安装在风道中,气流由风道后端的进风口处进入,依次经过风扇叶片、发热丝后,形成一股加热气流后,再由风道前端的出风口处吹出。

3、然而,目前此类吹风筒的发热丝与电机以及风扇通常采用一体式设计,发热丝与电机以及风扇一同安装于风道中,使得吹风筒的体积过大,不便于携带。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改善现有的目前此类吹风筒的发热丝与电机以及风扇通常采用一体式设计,发热丝与电机以及风扇一同安装于风道中,使得吹风筒的体积过大,不便于携带的现象,本技术提供一种发热装置与吹风装置分离拼接式高速风筒。

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发热装置与吹风装置分离拼接式高速风筒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发热装置与吹风装置分离拼接式高速风筒,包括风筒本体,所述风筒本体包括吹风筒以及可拆卸连接于吹风筒的出风端的发热筒,所述吹风筒与所述发热筒相连通,所述吹风筒的出风端与所述发热筒的进风端插接配合,且所述吹风筒的出风端与所述发热筒的进风端螺纹连接;所述高速风筒还包括用于开启或关闭加热模式的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控制模块以及加热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控制输入加热模块的通断,所述加热模块用于加热吹出的风,所述控制模块设置于所述吹风筒,所述加热模块设置于发热筒,当所述吹风筒与发热筒螺纹连接时,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加热模块电性连接。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发热筒可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的螺纹配合可拆卸设置于吹风筒,当需要发热筒固定连接于吹风筒时,将发热筒靠近吹风筒的一端对准吹风筒的一端并插接进吹风筒的一端,接着扭紧发热筒,使得内螺纹与外螺纹通过螺纹配合,从而固定连接吹风筒与发热筒。本技术通过将吹风部分与发热部分相分离分别安装在发热筒与吹风筒中,再通过设置内螺纹与外螺纹的方式来使得发热筒与吹风筒之间实现可拆卸连接,并且通过设置控制模块和加热模块,既实现了吹风筒对风的加热功能,又使得发热筒可从吹风筒上拆卸下来,从而减小风筒本体的体积,便于携带。

5、优选的,所述吹风筒的出风端开设有两个导电槽,两个所述导电槽内均设置有用于导电的弹片,所述发热筒的进风端设置有两块用于分别与加热模块的正极端口以及负极端口相连接的金属片,两块所述金属片用于在发热筒与吹风筒螺纹连接时,分别一一对应与两块所述弹片触点连接。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两块金属片与两块弹片分别一一对应接触时,加热模块的正极端口和负极端口分别与两块弹片电性连接。

7、优选的,所述吹风筒的出风端还设置有两个金属触点,所述控制模块设置有第一控制极和第二控制极,两个所述金属触点分别一一对应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极和第二控制极,所述发热筒靠近吹风筒的一端设置有两个分别用于与两个金属触点相接触的导电针,两个所述导电针分别与两个金属触点一一对应接触连接时,所述加热模块的通断受控于所述控制模块。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两个导电针分别与两个金属触点一一对应接触时,加热模块的通断受控于所述控制模块。

9、优选的,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用于接入供电电源的电源单元、用于控制加热模块通断的控制单元以及电性连接于电源单元和控制单元的光耦,所述光耦用于接收来自电源单元的供电信号,响应于供电信号以启动控制单元,从而控制加热模块的通断。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电源单元接收到电源发出的电信号后,电源单元向光耦发出供电信号,光耦接收到供电信号后即启动控制单元,从而控制加热模块的通断。

11、优选的,所述加热模块包括发热丝,所述发热丝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金属片一一对应连接,所述发热丝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极以及所述第二控制极通过所述金属触点与所述导电针触点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两个金属触点与两个导电针一一对应触点连接时,加热模块的通断受控于控制模块,当控制模块输出控制信号以控制加热模块被导通时,发热丝即被导通,从而将电信号转化为热信号将吹出的风加热。

13、优选的,所述电源单元包括供电回路,所述供电回路的正极和负极分别对应与所述吹风筒出风端的两个弹片连接,所述电源单元还包括负载电阻,所述负载电阻的两端分别与供电回路的正极和负极连接,所述光耦的发光部的两端设置于所述负载电阻与供电回路的负极之间,且所述光耦的发光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负载电阻及所述供电回路的负极。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光耦的发光部响应于电源单元发出的供电信号,当电源输出电信号时,供电回路被导通且输出供电信号,供电信号经过负载电阻后被传输至光耦的发光部。

15、优选的,所述控制单元包括与所述光耦的受光部电性连接的控制回路,所述控制回路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极和第二控制极,所述第二控制极与所述光耦的受光部之间设置有用于控制加热模块的通断的控制件。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光耦的发光部接收到供电信号后会向受光部传输光信号,光耦的受光部响应于光耦的发光部发出的光信号后向控制件传输电信号,控制件响应于光耦的发光部发出的电信号后即向加热模块发出控制信号,以控制加热模块的通断。

17、优选的,所述控制件包括可控硅,所述可控硅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极与所述第二控制极连接,所述可控硅的门极与所述光耦的受光部的负极连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控硅响应于光耦的受光部所发出的电信号,光耦的受光部将电信号传递给可控硅的门极,从而使可控硅向加热模块传输控制信号,加热模块响应到可控硅传递的控制信号即被导通,使得发热丝发热。

19、优选的,所述吹风筒一侧设置有用于方便使用的把手,所述把手包括滑移部与折叠部,所述滑移部的截面呈t形设置,所述吹风筒开设有与滑移部滑移配合的t形滑槽,所述折叠部设置有转动轴,所述滑移部开设有转动孔,所述转动轴穿设于转动孔且转动设置于转动孔,所述吹风筒开设有用于收纳折叠部的收纳腔,所述折叠部可转动至收纳腔内并卡接配合于收纳腔。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移部用于在t形滑槽中滑移,当滑移部在t形滑槽中滑移时可带动把手移动,从而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把手在吹风筒上的位置,转动轴与转动孔的转动配合使得折叠部转动连接于滑移部,收纳腔用于收纳折叠部,当需要对折叠部进行收纳时,转动折叠部至折叠部卡接配合于收纳腔即可。

21、优选的,所述折叠部开设有方形槽,所述滑移部包括连接端,所述连接端伸入方形槽内并与所述方形槽卡接配合,所述连接端一侧固定设置有连接块,所述折叠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方形槽相连通,所述连接块的一端位于所述凹槽中,所述凹槽内滑移设置有控制杆,所述控制杆的一端位于折叠部外,所述控制杆开设有让位槽,所述让位槽与方形槽相连通,所述让位槽一侧设置有斜槽面,所述连接块位于凹槽内的一端抵接于所述斜槽面,所述控制杆与所述凹槽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凹槽的内壁,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控制杆,所述斜槽面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抵接于连接块。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转动折叠部以对把手进行收纳时,先将控制杆朝向凹槽内按压,使得控制杆向凹槽内移动,从而使连接块不再抵接于斜槽面,且使连接块位于让位槽中,此时转动折叠部至收纳腔即可。限位板用于限制连接块,使得连接块不能发生转动,从而使得折叠部不能发生转动。本技术在不使用把手时,可将把手收纳在收纳腔中,以此代替传统的固定于吹风筒的把手,由此使得对吹风筒的体积进行了进一步的减小,更便于携带。

23、1.当需要发热筒固定连接于吹风筒时,将发热筒靠近吹风筒的一端对准吹风筒的一端并插接进吹风筒的一端,接着扭紧发热筒,使得内螺纹与外螺纹通过螺纹配合,从而固定连接吹风筒与发热筒,当需要将发热筒拆下以减小风筒本体的体积时,拧下发热筒即可,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控制模块和第二控制模块使得发热丝与电机以及风扇分别安装在发热筒与吹风筒中,来代替传统的一体式设计,既实现了吹风筒对风的加热功能,又使得发热筒可从吹风筒上拆卸下来,从而减小风筒本体的体积,便于携带;

24、2.当需转动折叠部以对把手进行收纳时,先将控制杆朝向凹槽内按压,使得控制杆向凹槽内移动,从而使连接块不再抵接于斜槽面,且使连接块位于让位槽中,此时转动折叠部至收纳腔即可。本技术在不使用把手时,可将把手收纳在收纳腔中,以此代替传统的固定于吹风筒的把手,由此使得对吹风筒的体积进行了进一步的减小,更便于携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