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收缩的附加行李箱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及方法

文档序号:629268阅读:17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收缩的附加行李箱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行李箱,更具体说是涉及一种新的、改进的附加行李箱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及方法,该装置装于一主行李箱上,用于至少将此主行李箱固定于另外的物体上或是将一附加行李箱与主行李箱一起运输。
本发明的背景过去习惯上,运送行李是利用一搬运提手来提起行李。然而,近来,特别是对于大件行李或是那些适于携带重的物件的行李,行李箱上安装上行走轮,并用一种附加的导向提手或用拖拉系带来推或拉在轮子上的行李。这种带行走轮的行李因其可相对轻易地运送更大的重物而获得了相当的肯定。
为了进一步发挥带行走轮的行李的长处,已研制出一些用于在带行走轮的主行李箱上固定一附加行李箱的装置以使数个行李箱能同时运输。
附加行李固定装置已为旅行者所广泛接受,因为它们可使旅行者轻易地同时运送不止一件行李。代替用手来提两件行李箱,旅行者可将一附加行李箱固定于一带行走轮的行李箱上,就在地上拖着此带行走轮的行李箱,从而用最小的力气就可以一次运送二个行李箱。这种附加行李固定装置可取得的成效包括,能运送行李通过门,穿行于拥挤的通道以及运行长的距离而不使旅行者感到负担。
起初,附加行李箱固定装置使用定长的或可伸长的带缠绕于此附加行李箱和带行走轮的行李箱的一部分而将此二行李箱固定在一起。然而,这些带子,通常不是永久性地连接在此带行走轮的行李箱上的。错放带子,难于调整带子长短,要另外存放带子所带来的不便,以及遗失带子等的可能性都是妨碍使用这些单独的带子的因素。
同样,像带子或钩子一类的固定在此主行李箱上的可拆卸装置也曾被用于将附加行李箱固定在一主行李箱上。然而,可拆卸的装置也不能使用户完全满意。在主行李箱内放入此可拆卸的装置是一种不方便的事,因为此装置耗费有用的存储空间,有时在主行李箱被堆放起来时还不易取出。由于存取受限,从而为拆卸和在别处存放它带来不便,况且此装置还容易被错放了地方。
永久性地固定于主行李箱上,用以携带附加行李的装置也涉及是否方便使用的问题。当永久性的固定装置没有用于固定一附加行李箱时,它们常会从此箱中伸出,造成断裂、阻碍或要不然钩住别的物体的危险。此固定装置在主行李箱上的永久性也使箱子难于存放。
对上述固定装置的许多共同的困难涉及调整此固定装置以适应不同大小的各种附加行李箱。通常,固定装置在包括有系带或带有钩子系带的情况下,此系带必须是可调节的。调节带子常常需要控制带子并需要钩环或扣环装置。控制的所需程度时常使使用者难于使用方便的方法来调节。特别是如果使用者带着手套或携带着别的物件的话。
使用固定在主行李箱外面的钩子固定装置不提供任何调节以适应各附加行李箱的不同大小。因为钩子是不可调节的,所以附加行李箱时常被固定在主行李箱上的并不是最适于平衡和方便运输的位置。
对前述许多固定装置来说另外的共同不便之处涉及不使用时存放此装置的问题。通常,此固定装置在存放之前必须拆下,折叠或以另外一种不方便的办法加以处理。任何存放此固定装置的困难都降低它的综合效用。
在附加行李箱的携带能力是通常的行李特性的同时,行李的安全性也变得更加重要。在旅行过程中会发生许多行李箱易被偷窃的情况。当行李箱无人看管或旅行者的注意力被转移时,行李有时就会被偷。在旅行过程中的某些情况下行李必然会没人看管,如买票的时候,去厕所,或去餐馆吃饭时。此外,尽管行李有人看管,旅行者的注意力也常会从行李上转移开,打电话,打个盹,阅读或与别人交谈以打发时光都足以转移旅行者的注意力使行李箱被偷。
已研制出行李箱所用的安全装置,以力图解决与行李偷窃相关的问题。使用安全装置,旅行者可以更放心地任由行李无人照管。安全装置通常是将行李箱固定到任何适宜的物体上,如椅子、柱子或别的行李箱上。安全装置提供了充分的安全性以防止可能的小偷,从而使旅行者放心。
最早的安全装置是与行李箱分离的。通常,安全装置包括一定长的、柔软的细长元件,此元件有一可松开地固定于行李箱外面的端部,还有一自由端缠绕于一物体上而后再返回到行李箱或其自身而加以紧固。虽然使用中有效,但此分离式的安全装置在使用、存放和再取用上都是不方便的。例如,在不用时,此分离式的安全装置必须存放在一不影响行李使用的地方,还必须便于存取以使旅行者需要时能使用此装置。还有,它们必须固定于箱外,且必须将一分离的锁具固定于自由端,用于再连接到箱子或此元件上。
近来,行李箱安全装置已更便于存放和使用。安全装置发展为可以从主行李箱伸出或缩入主行李箱,使得此安全装置容易地被旅行者取出使用。此种后来类型的行李箱安全装置已使行李箱安全装置由于减少了必须存放分离的物件和将其从不方便的地点收回的麻烦而对消费者来说更有吸引力。
正是针对这些考虑以及其他与先有技术的行李箱安全装置和附加行李固定装置有关的背景资料演变出本发明的重大改进措施。
本发明的概述本发明的重要方面之一是涉及可永久性地固定于主行李箱上以避免错放或丢失的一种附加的行李箱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此装置可伸长到适合于各种不同类型及大小的附加行李箱所需要的程度,它可以独立于主行李箱的拖拉提手和相似物的其它功能而使用,它是可自动缩回的,当不使用时可将其缩回以避免不方便、断裂、暴露或类似的问题,它能够锁在任意的伸出或缩回的位置上,同时能用于将此主行李箱固定于至少一物体上。
根据这些以及其他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新的、改进的附加行李箱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及其相关的方法,以用于将一附加的行李箱固定于一主行李箱以支撑在其外表面上或被外表面所支撑,和用于将此主行李箱至少固定于一物体上。
固定于此主行李箱上的附加行李箱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将一附加行李箱支撑在此主行李箱上,并将主行李箱固定于一物体上。此固定装置包括一离合装置,一细长的、柔软的带子,带子具有一固定连接于离合装置的内端和固定于一钩子的外端,离合装置受偏压将柔软的带子拉到离合装置之上并将钩子收回到离合装置。邻近此离合装置可转动地安装一外盖,此外盖具有一可选择的开启位置,在该位置钩子及带子是容易取用的,以及具有一可选择的关闭位置,在该位置当带子缩回到离合装置上时此外盖覆盖住离合装置和带子或钩子。
此外盖在开启位置与离合装置接合以放开离合装置从而带子可从此离合装置中伸出。此外盖在闭合位置与离合装置接合以阻止离合装置运动并固定带子的伸出部分的长度。一锁扣装置定位于外盖内,用以在闭合位置上将此外盖锁定。
具体说,此外盖可选择地有第一和第二开启位置,在该位置钩子和带子是容易取使用的。此外盖在第一位置与离合装置接合以放开带子,使得带子能从此离合装置内伸出。此外盖在第二位置与离合装置接合以收回此带子从而带子被拉进离合装置直至绷紧为止。
此离合装置包括一弹簧加载的可转动的轴,带子的内端连接于此轴并将带子缠绕于轴上;还包括一齿轮和棘轮组件,固定地连接于此轴上。一卡爪可转动地装于此离合装置上,外盖于第一位置时转动此卡爪从齿轮和棘轮组件上脱离,使轴转动以使带子伸出。一棘爪也是可转动地装于此离合装置上,外盖位于第二位置时转动此棘爪从齿轮和棘轮组件上脱离,使此弹簧加载的轴转动以进一步伸展此带子或收回此带子。此外盖于闭合位置与卡爪及棘爪脱离,卡爪和棘爪被偏移以与齿轮和棘轮组件接合并阻止轴转动。
在一种实施方案中,此固定装置包括一外壳,它确定一容纳腔,容纳腔再存放离合装置和带子。此外盖处于闭合位置时覆盖容纳腔,而于开启位置时露出容纳腔。在带子端部的钩子能被放进容纳腔之内与离合装置接合,此时外盖就能在闭合位置上锁住以将钩子,从而也将带子固定在容纳腔之内。如果带子绕一固定物,如灯杆或另外的行李箱,环绕起来,然后把钩子锁在容纳腔内,于是此装置就相当于一安全系带。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新的、改进的附加行李箱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的组装方法。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通过将轴的第一端部插入齿轮和棘轮组件的一个轴向凹槽而将一细长轴安装于一齿轮和棘轮组件上;将一柔软带子的第一端部连接于此细长的轴上并将其缠绕在轴上以形成包括此带子、轴、以及齿轮和棘轮组件的第一个部件;通过将此第一部件穿过一个组成此外壳的第一、二端部中的第一端部上的开口插入而将此第一个部件安装在外壳内;将此外壳的二端部拼合以形成此外壳,同时将此轴的第二端穿过位于外壳的第二端部的开口而插入;将一弹簧盒安装于轴的第二端部上;可转动地将一卡爪安装于此第一端部,处于可与此齿轮和棘轮组件接合和脱离的位置;可转动地将一棘爪安装到第一端部,处于可与此齿轮和棘轮组件接合和脱离的位置;将一个确定一个基部和二个细长臂的护罩装接于此外壳的周边,此基部和臂环绕着外壳;以及可转动地将一个具有侧向相对并向外伸出销柱的外盖固定在此护罩的臂上。
可结合参看下面简要概括的附图、随后的目前本发明优选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以及附加的权利要求而对本发明及其范围获得更完整的理解。
附图的简要描述

图1是一带行走轮的行李箱透视图,箱子带有本发明的附加行李箱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图中示出的是不在使用中的固定装置。
图2是图1所示带行走轮的行李箱的放大的部分透视图,说明一外盖、外盖上的一碰锁、一护罩、一钩子、一带子、以及一离合装置。
图3是类似于图2的放大的部分透视图,说明一离合装置和内端连接于离合装置,外端连接于钩子的伸长的带子。
图4是一类似图3的放大的部分透视图,说明此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承载一附加的行李箱,以及由此带行走轮的行李箱中伸出的一拖拉提手。
图5是一透视图,关于此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承载一附加的行李箱的另一应用。
图5A是透视图,关于此固定和系固装置承载一附加的行李箱的又另一应用。
图6是如图5所示的带行走轮的行李箱的一个透视图,说明使用此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将带行走轮的行李箱和附加的行李箱固定于一物体上。
图7是此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的一个分解图。
图8是此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在闭合及收回位置的一个放大的正视图。
图9是基本上取自图8中线9-9的平面的此固定和系固装置的一个放大的截面图,说明装接在此离合装置的轴上的一个盘绕弹簧。
图10是基本上取自图8中线10--10所在的平面的此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的一个截面图,说明此缠绕于一轴上的带子以及围绕并接合离合装置的钩子。
图11是基本上取自图8中线11--11的平面的此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的一个截面图。
图12是基本上取自图5中线12--12的平面的此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的一个放大的截面图,说明当用带子承载一附加的行李箱时此钩子与离合装置的接合情况。
图13是基本上取自图8中线13--13的平面的此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的一个放大的截面图,说明外盖闭合时卡爪和棘爪与离合装置的齿轮和棘轮组件的接合。
图14是基本上取自图3中线14--14的平面的此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的一个截面图,说明当外盖在第一开启位置时外盖上的各凸轮表面与卡爪和棘爪的接合。
图15是基本上取自图2中线15--15的平面的此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的一个截面图,说明当外盖在第二开启位置时外盖的各凸轮表面与卡爪和棘爪的接合。
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种形式的附加行李箱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22,固定于一主行李箱24上,如图1至6所示。此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包括一外壳26,一带28,一钩32,一离合装置34以及一外盖36。确定一容纳腔38的外壳26固定于主行李箱24上。此离合装置34能绕外壳26内的一纵向轴而转动。
带28是一细长的、柔软的元件,具有相对的内和外端42、44。带28的内端42连接于离合装置34上,以使带28在收回或伸出时能在离合装置上缠绕或展开。钩32确定一个通常是取J形的刚性的元件,连接于带28的外端44上。带28和钩32在操作上通过自离合装置上展开或缠绕于其上而可相应地自容纳腔38中伸出或收回。
综合参看图1和10,当不使用此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时,带28和钩32被装在容纳腔38之内,处于收回的位置。在收回位置上,此带28在容纳腔38之内缠绕于离合装置34上,而钩32装在带28上,有利于带及钩的方便存放。外盖36可转动地装接于外壳26的一上部边缘48,并能转到基本上覆盖此容纳腔的闭合位置而不用考虑带28和钩32的位置。外盖36可利用一锁扣装置46而锁定在闭合位置上。
为了伸出带28,必须打开外盖36以使离合装置34能转动,使带28和钩32从围绕离合装置34的状态中展开。当带及钩伸出后,它们可用于将一附加的行李箱52固定于此主行李箱24上,如图4、5和5a所示,为了安全起见,将此主行李箱或附加行李箱固定于物体54上,如图6所示,离合装置34可使带28调节至所需的长度。可让外盖36开着以露出容纳腔38,但最好在带28和钩32伸出时将外盖关上,覆盖住此容纳腔,如图4至6所示。
综合参看图4、5和5a,此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作为附加行李箱固定装置的功能至少有三方面。第一方面是用钩32接合一附加行李箱的一部分,如提手56,从而吊住此附加的行李箱52。此附加的行李箱52同样也可以直接用带28吊起来。例如,将带28从离合装置34伸出一段长度以围绕附加的行李箱52的一部分,而钩32则放回容纳腔38内与离合装置34接合。于是,当外盖36闭合时,此附加的行李箱52就牢固地固定在主行李箱24上,如图5所示。另外,可将带28从离合装置34上伸出一段长度,围绕在附加的行李箱52的一部分上,再将钩32可松开地挂到装在伸出的提手62上的横杆58之上,如图5a所示。
参看图6,此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22也能起一种安全装置的作用。如果用户希望把此主行李箱24紧固在一物体54上,如灯柱,带28可以从离合装置34中伸出并绕在物体54上,然后与钩一起置回于容纳腔之内以和离合装置34接合。接着再将外盖36关闭并锁上,禁止未经允许的人打开容纳腔38,将钩32从离合装置上脱开。带28可以从另外的附加行李52的提手56中,或者任何别的合适的部分中穿过,以同时固定若干个行李箱。
此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22的功能集中表现在,带28和钩32从离合装置34中伸出,以及此离合装置与外盖36之间的相互配合上。外盖36的位置控制着离合装置34,继而离合装置又控制着带28及钩32的伸与缩。当外盖转到第一开启位置64时,如图14所示,离合装置34使带和钩从容纳腔38中伸出而不能缩回容纳腔38。当外盖36转至第二开启位置66时,如图15所示,离合装置34受偏压以收回此带,直至带28不剩下松弛部分为止。在外盖处在第二位置时,如前所述,承受收回偏压,此带也可进一步被拉伸。当外盖36在如图13所示的闭合位置时,此离合装置34消除了带28作任何进一步的伸出和回缩的可能。于是带28和钩32就能吊住一附加的行李箱52(图4、5、5A)或能牢固地将主行李箱24固定在一物体54上(图6)。
此行李箱24可以是一种普通的硬皮的手提箱,有一由两个相同的基本上刚性的外壳72所形成的主体68,每一外壳有一外表面73,如图1所示。每一外壳有一大的侧面板74和四个垂直边板76。一个连接于下部边板76的铰链(未示出)可转动地连接着外壳72。一搬运提手78固定于一个外壳72或固定在顶面边板76上的中心部位,以便用惯常的方式来携带行李箱24。
一对滚动行走轮82可转动地装于边板76之一的底部。行走轮82与支承表面,如地板相接合,使行李箱24被滚动而不必用手提着,悉随用户选择。此拖拉提手62可有选择地在侧面板74处从箱子内部伸出或缩进去,如图1和5所示。当拖拉提手62伸出时,可依靠行走轮82拖拉或者快捷地操纵此主行李箱24。当用户不依靠行走轮操纵此行李箱24时,拖拉提手62可缩回以便存放。
经过对本发明的总的结构及功能加以解释之后,现在将对此附加的行李箱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22的结构细节,如图2至图15所示,进行描述。此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装在或邻近地装在此主行李箱24的一个大的面板74与一个顶部的边板76的交界处,如图1至5所示。
参看图7,外壳26包括相对的端部84、86和一护罩90。端部84包括基壁88,后壁92,和一侧壁94。此侧壁有一内表面96和一外表面98,侧壁确定一周边为104的圆形开口102。一圆柱形壁106大体上垂直于此侧壁94的外侧98而延伸,并连接于此开口102的周边104。此圆柱形壁106有一近端108,连接于侧壁94的外侧98上,和一远端110,从此近端向远处伸出。若干相似取向的L形的槽口112(图7中示出了2个)于圆柱形壁106内形成,并在远端110处开口。在此侧壁94的上部114处,确定一向内并向上开口的凹槽116,其上有一从此凹槽116的前壁122处垂直向后延伸的唇部118,侧壁94的内表面96也确定一圆柱形凹槽168,位于凸缘128之下,从外表面98伸出(未画出)。
端部84的后壁92确定一整体成形的上部124和下部126,二者会合形成向前伸出盖在基壁88上的凸缘128。后壁92的上部呈一很小的弧形,而此后壁92的下部126则呈很大的弧形或凹形。基壁88和后壁92确定一连续的内缘132。若干细长的柱形销轴134固定地连接于此内缘132并从该处垂直伸出。内缘132确定一细长的凸起物136,沿着几乎是内缘132的全长垂直地自内缘132伸出。一接片138与后壁92整体成形,与此后壁92的上端142相邻,并从此上端142向上延伸。第一部分84的基壁88确定一前缘144。一接片146与基壁88整体成形并从靠近此内缘132与前缘144的交界处向下延伸。一中空的柱形销轴145从侧壁94的外表面98垂直地向外延伸。此中空销轴确定一有内螺纹的柱形腔147。
外壳26的另一端部86包括一基壁88′,一后壁92′和一侧壁94′。侧壁94′有一内表面96′和一外表面98′。侧壁94′确定一周边为104′的圆形的开口102′。壁148固定地沿此开口102′的周边104′部分连接,并从此外表面98′垂直地向外延伸以形成一部分圆柱。壁148有一近端152,连接于侧壁94′的外表面98′,以及一远端154。一端壁156固定地连接于壁148的远端154并沿着此远端在其间延伸以部分地覆盖在侧壁94′上的开口102′。一轴向的圆形开口158穿过端壁156而形成。
一实心圆柱形销轴162和一中空柱形销轴164各自从侧壁94′的外表面98′垂直地向外延伸。此中空圆柱形销轴164确定一有内螺纹的柱形腔166。
后壁92′确定一整体成形的上部124′和下部126′,二者会合形成一向内部延伸的凸缘128′(未画出)在横向与壳26的第一部分84上的凸缘128相对应。一接片138′与后壁92′整体成形,与此后壁92′的上端142′邻接,并从此上端142′向上延伸。一向内并向上开口的凹槽116′成形于此侧壁92的上部114′处,并有一向后延伸的唇部118′覆盖着此凹槽116′的一部分。此凹槽116′在横向与在另一部分84上形成的相应的凹槽116相对。
仍参看图7再综合地参看图10及11,此基壁88′和后壁92′一起形成一连续的内缘132′。一细长的凸起物136′由此内缘132′向内延伸。若干凹槽172(未画出)沿着内缘132′形成以安放位于相应部位的相对的第一端部84的销轴134。端部86的基壁88′确定一前缘144′。一接片146′与此基壁88′整体成形并从此基壁88’向下延伸,与内缘132′和前缘144′的交界处相邻接。侧壁94′的内表面96′确定一在位置上与端部84的侧壁上形成的柱形凹槽168是相对应的横向相对的柱形凹槽168′。此柱形凹槽168′从侧壁94′的外表面98′向外延伸。
护罩90通常是U形的,它确定一基部174,与两个横向相对的向上延伸的臂176整体成形。每一臂176有一远端178,并且每一臂均呈相似的弧形。每一向上延伸的臂在其远端178各确定一向内开口、横向相对的槽口182。横向相对地向下延伸的接片184,每一个均确定若干开口186,并整体成形于臂176的远端178。接片188自每一臂176的远端178处垂直向上伸出。各接片188彼此横向相对,每一接片确定一开口192。一套环194从护罩90的基部174中心处向后延伸,并确定一垂直取向的开口196。
参看图7和11,在组装端部84、86和护罩90以形成外壳26的过程中,此端部84和端部86沿内缘132、132′排列取向彼此相接合。部分84上的向内延伸的销轴134被安放于在另一端部86内形成的凹槽172内,同时凸起物136,136’沿着部分84、86两者的内缘132、132′彼此重叠并接合,以提供部分84和86各自相对其另一部分的位置稳定性。
当部分84和部分86接合在一起时,它们形成了由基壁88、88′,后壁92、92′和相对的侧壁94、94′所确定的容纳腔38。容纳腔38的后壁和基壁是此二端部84和86的后壁92、92′和基壁88、88′的简单组合。
护罩90装在外壳26上面,帮助将此二部分84、86固定在一起。当部分84、86固定在一起时从基壁88、88′伸出,向下垂挂的接片146、146′彼此相邻接。此相邻接的接片146、146′紧密地安装在由护罩90的基部174上的向后延伸套环194所形成的孔口196之内。护罩90的臂176弹性地弯曲,横向彼此分开,以使护罩90的孔口186能安放此向外延伸的销轴145和164,它们用于与一紧固件187相连接,该件穿过孔口186而被插入并分别被拧入此向外延伸的销轴145和164内有螺纹的柱形腔147和166内。接片146和146′被嵌固在孔口196内,而当臂176弯回其正常位置时,销轴145、164则安放于开口186之中。于是部分84和86就一起被锁定以形成此容纳腔38。
当组装此外壳26时,拉杆193横越容纳腔38延伸。此拉杆193包括一细长的柱形杆195,195具有相对的端部197、199,每一端部被安放在外壳26的部分84和86的侧壁94、94′的内表面96、96′上形成的各柱形凹槽168中的一个凹槽之内。此凹槽168将拉杆固定在适当位置上。
参看图7、9、12和13,离合装置34包括一细长的,大体上是柱形的刚性轴198,该轴具有相对的第一和第二端部202、204;一齿轮和棘轮组合的组件206,固定于此轴198的第一端部202处;以及一弹簧盒207,固定于此轴的第二端部204。一刚性的盘208以固定的垂直取向,同心地固定于此轴,此刚性盘邻近第二端部但隔开一定间距。具有二种宽度214、216的槽沟212沿轴向在此轴固定盘208的地方以外将此轴截开为两部分。较大的宽度214位于轴198的一侧,而较小的宽度216位于此轴的相对的一侧。
此齿轮和棘轮组合的组件206包括一大体上是圆形的棘轮218,218与一齿轮222整体成形,后者与圆盘226整体成形。此棘轮218具有锯齿形齿220,而齿轮222则为方形的齿224。圆盘226确定一光滑的周边228。此棘轮218,齿轮222和盘226对于同一轴线都是同心的。
盘226面对着此齿轮和棘轮组件206的内侧232取向,而棘轮218则面向此齿轮和棘轮组件206的外侧234取向,从而把齿轮222夹在二者当中。此齿轮和棘轮组件206的内侧232确定一轴向柱形凹槽236。此齿轮和棘轮组件206的外侧234确定一轴向定位的柱形的伸出部238。在此齿轮和棘轮组件206的内侧232上的轴向定位的柱形凹槽236有一成形于其一端上的接片242(图11)。将轴198的第一端部202安放于此凹槽236内并保持固定的转动方位,因为当轴被插入凹槽236时在凹槽236内的接片242与在轴198的第一端部202上的槽沟212相接合。
参看图7和图13--15,此齿轮和棘轮组件206还包括一卡爪244和一棘爪246。此卡爪244可松脱地接合此齿轮222,而此棘爪246则可松脱地接合此棘轮218,下文将给予更详细的描述。卡爪244包括一中空的柱形枢转轴承体248,248带有一大体上沿径向从此轴承体248延伸的臂252。一第二直杠杆臂254大体上沿径向从此轴承体248延伸。臂252大体呈L形,具有一固定连接于柱形轴承体248上的近端256和一确定一接片262的远端258,262与此臂252的长度基本上成直角延伸。一销轴264能固定地连接于此L形臂252的远端258,并从此远端向外延伸。
棘爪246包括一中空的柱形枢转轴承体266,266具有一弧形的臂268,268沿径向从此轴承体266延伸。一直的杠杆臂272也大体上沿径向从此轴承体266延伸。此弧形的臂268确定一固定连接于此柱形轴承体266上的近端274以及一相对的远端276。此弧形臂268的远端276确定一从臂268延伸的接片278。一销轴282能固定地连接于此弧形臂268的远端276并从此远端向外延伸。此齿轮和棘轮组件206,当其固定于轴198和组装入此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22时,是可转动地定位于此部分的柱形壁148之内,并部分地被端壁156所覆盖着,如下文所述。
卡爪244的柱形轴承体248可转动地安放从第二部分86的侧壁94′的外侧98′向外延伸的中空柱形销轴164。棘爪246的中空柱形轴承266可转动地安放从第二部分86的侧壁94′的外表面98′延伸的实心柱形销轴162以形成一可转动的关系。用这种方式连接时,卡爪244和棘爪246与齿轮222和棘轮218接合。下文将进一步加以描述。
一处于拉伸状态的弹簧284固定于从卡爪244的远端258伸出的销轴264和从棘爪246的远端276伸出的销轴282之间。此拉伸弹簧284作用是使L形臂252和弧形臂268的远端258及276彼此相向地偏移,此点将在下文进一步描述。
综合参看图7、9和11,弹簧盒207固定于轴198的端部204,与棘轮和齿轮组件相对。弹簧盒207包括一位于中空的、具有一内端292和外端294的筒形容器288之内的弹簧286。此筒形容器288的外端294确定一壁296,296具有一沿轴向定位的穿过其上形成的开口298。筒形容器288的内端292是开口的,露出弹簧286。弹簧286是一螺旋弹簧,包括一有一外端304和一内端306的带状金属302。弹簧286绕一轴同心的螺旋缠绕,并被限定在筒形容器288之内。弹簧286的外端304被卷起,与形成于筒形容器288的壁上的槽口308的边缘相接合以在其上固定弹簧286。将弹簧286的内端306弯曲形成一接片312。当弹簧286被盘绕起来并置于此筒形容器288内时它是加载的。若干键314从筒形容器288的壁上径向向外伸出,下文将进一步加以描述。
弹簧盒207连接于轴198的第二端部204上。在此弹簧内端306的接片312被插入轴的第二端部204的槽沟212内。弹簧286对于轴198的作用在下文加以更详细描述。
综合参看图3、7和10,带28是一细长的柔软的元件,最好是用纺织尼龙带来制成。带28的内端42自身交叠并缝合以确定一折边316,其厚度约为带28的其余部分厚度的两倍。通过将带28穿过轴198的槽沟212插入而将带的内端42可松开地连接于轴198上,并将带28的内端42的折边316放置在轴198的槽沟212的较大宽度214之内,于是折边316与槽沟212的较大宽度214和槽沟212的较窄的宽度216之间的交界处相接合,并限制带28穿过槽沟212作任何进一步的移动。从而带28就被固定于轴198上并能在轴绕其纵向轴线转动时缠绕在轴198上。在离合装置34放入容纳腔38之前先将带28连接于轴198之上。带28的外端44固定连接于钩32。
钩32具有大体上刚性的J形,确定一顶部317和基部319。此J形确定一外凸的外侧318,一内凹的内侧322,和侧向相对的边缘324。此钩确定一成形于顶部317附近的指孔开口326。
参看图7和图10--15,外盖36包括一个具有一上表面329,下表面330,以及一基部332的刚性板328。此基部332有向下垂挂的、横向相对的伸出部334,334中之一形成一组凸轮表面336、336′,如下文进一步描述。此向下垂挂的伸出部334每一个确定一向外延伸的柱形销轴338。每一所述销轴338可转动地安放于从护罩90的臂176向上伸出的接片188中形成的相应部位的开口192中。于是外盖36就可转动地连接于护罩90上,并可从板328基本上覆盖着容纳腔38的闭合位置转到至少一个开启位置。
一碰锁327可松脱地将外盖36固定在闭合位置,如图10和12所示。此碰锁327被嵌置在外盖36内。在一个最佳实施例中,此外盖36的上表面329确定一浅的凹槽342,凹槽具有一基壁344,一后壁346,一前壁348和相对的侧壁352。一压板358装在此凹槽342的诸壁之内,并确定一后缘362,一前缘364,以及相对的侧缘366。此压板358被安装于凹槽之内,可围绕其后缘362转动。
一对碰锁钩376可转动地安装于此刚性板328上,并从其下表面330下垂。此对碰锁钩位于横向相对的位置上,当外盖在闭合位置时与形成于侧壁94、94′的顶部的相对的凹槽116和116′相对应(图2)。此碰锁钩包括一主体378,它确定一向下垂挂的L形的伸出部384。
此碰锁钩376被偏移到一向前的位置,如图9和图10所示。当用户在压板358的前缘364向下压,推动此压板358时,压板358与此碰锁钩376接触并转动此碰锁钩376,致使L形臂384移向一向后的位置。当用户松开此压板358时,此碰锁钩又转回到向前的位置。
通过将L形臂384与部分覆盖着开口凹槽116和116′的唇部118和118′相接合就将外盖36可松脱地锁住于闭合位置上。当压板358被压下,导致此L形臂386向后转动时,此L形臂384脱离唇部118、118′并使外盖36转向至少一个开启位置。
当外盖转向闭合位置时,碰锁钩自动地与唇部118、118′再接合。每一碰锁钩376的L形臂384确定一面向下的有角度的表面394。每一个唇部118和118′各自确定一面向上的有角度的表面396。当外盖转向闭合位置时,此有角度的表面394与有角度的表面396接合,使L形臂向后方转动。当外盖处于闭合位置时,此有角度的表面394和396松开;同时此L形臂384转回到向前的位置并与唇部116和116′接合,使得外盖固定在闭合并锁住的位置上。
此锁扣装置46包括由钥匙筒402来推动的滑块398(图7)。当将一钥匙(未画出)插入此钥匙筒402时,此钥匙筒402能转动以使滑块398处于阻止此压板358下压的位置。于是,下压压板358就不会造成碰锁钩376向后转动而与唇部118和118′脱离。
如图9所示,当弹簧盒207被安装在轴198上时,此弹簧盒207通常就被安放于柱形壁106之内。在安装此弹簧盒207到轴198上时,轴198的第二端部204穿过外壳26的端部84的侧壁94上的开口102而插入。轴198的端部204上的槽沟212与成形于弹簧内端306的接片312相接合,之后再将从筒形容器288伸出的栓柱314插入形成于壁106上的L形槽口之内。由于弹簧286的内端306通过接片312与在轴198上的槽沟212接合而固定在一确定的位置,所以此筒形容器288就能绕其纵向轴线转动,或是进一步对此弹簧286加载(即缠绕)或是对此弹簧卸载(即松开)。
一旦负载被调整到所需的强度水平,此弹簧盒207就进一步被推到轴198上,同时键314对准槽口112并被插入其中,如图9所示。键314在槽口112内的接合固定了弹簧盒207在筒形容器壁106之内的方位并在此已确定的强度水平上调定弹簧286上的负载。键314与槽口112的接合为通常所谓的“卡口式安装”。
此筒形容器有一滚花的外表面289以使用户在调整弹簧盒上的负载时能够容易地握住此筒形容器。此动力弹簧盒的筒形容器的端壁也可确定若干开口(未示出)用于安放相应的工具元件(未画出)以便用户利用工具而不是使用手指来调整动力弹簧盒上的负载。
参看图11,当离合装置34与外壳26组装时,轴198横越此外壳26的容纳腔延伸。靠近此轴第二端部204安装的盘208的外围边404延伸进入此容纳腔,以及在齿轮和棘轮组件内侧的盘226的周边的一部分也延伸进此容纳腔38。在组装外壳26时拉杆193越过容纳腔38延伸。
综合参看图10、12和13,带28从轴198向后并向下伸出成环,以便环绕此拉杆193,再向前从此容纳腔38伸出。此种穿绳顺序有助于保证带28从轴198平滑伸出和收回。此拉杆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带不正确地缠绕在轴上的可能性,如缠的不紧或侧向不齐。通过向着外壳后部并从外壳前部离开校调此附加行李箱的重力方向,此拉杆193还能帮助支承附加行李箱52的重量。
继续参看图11,通过被架设在相应开口156和298的轴198的第一端部202和第二端部204,将此轴198转动地支承于容纳腔38之内。如前所述,第一端部202固定于齿轮和棘轮组件206之内,在齿轮和棘轮组件206的外侧234的柱形伸出部分238可转动地插入并穿过开口158。通过可转动插入并穿过确定于弹簧盒207的筒形容器288内的开口298的办法,将轴的第二端部204可转动地加以支承。轴198的二端有效地被架设在各自的开口158和298内,使轴198能绕其纵向轴线转动以从其上收回和伸出此带。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的操作过程,现在描述此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的组装过程。
首先,通过将带28的内端42插入轴198的槽沟212而将带28固定于轴198。最好,接着就将带28缠绕在轴198上,如图10所示。通过将轴198的第一端部202插入成形于齿轮和棘轮组件内侧232上的轴向凹槽236而将齿轮和棘轮组件206固定于轴198。轴198内的槽沟212与成形于凹槽236内的接片242接合以阻止轴198独立于齿轮和棘轮组件206转动。
其次,设置部分84和86的方位以使其分别沿着内缘132和132′而彼此接合,形成确定容纳腔38的外壳26。当部分84和86被组合在一起时,带着齿轮和棘轮组件206的轴198和拉杆193就在容纳腔38之内了。当部分84和86被连接在一起时,分别将此拉杆193的相对端197和199插入柱形凹槽168和168′内,于是拉杆193就被保持在适当的位置上。同样,当部分84和86被连在一起时,此齿轮和棘轮组件穿过成形在侧壁94′上的开口102′而插入。成形于此齿轮和棘轮组件206的外侧234的柱形伸出部分238,也被插入开口158之中,158成形于从开口102′向外伸出的壁148的端壁156之上。此伸出部分238可转动地架设于此开口158内。
再将弹簧盒207安装在轴198的第二端部204上。弹簧286被放置在此弹簧盒207内,从而弹簧286的第二端部204就被安放在成形于此弹簧盒207的端壁296上的轴向开口298内。弹簧286的内端306被放置在利于和轴相接合的位置上。此外弹簧盒207与轴198的第二端部204的定位要能保证弹簧286的内端306上的接片312,当轴198穿过弹簧插入时,与槽沟212接合。一旦弹簧286的内端306接合于槽沟212后,如前所描述的,此弹簧盒207就能绕其轴线转动使弹簧286加载或卸载。
然后,此弹簧盒207进一步安装于轴198的第二端部204上,使键314与成形于柱形壁106上的L形槽口相接合。键314接合于L形槽口112内,形成卡口式安装,将弹簧盒207固定在柱形壁106内并且使弹簧盒不能从轴198上拉出或转动以致影响加于弹簧286上的负载。轴198的第二端部204可转动地架设在298开口内,开口支承着轴198并使轴可在其内转动。
再把卡爪244和棘爪246分别可转动地安装在中空的柱形销轴164和实心柱形销轴162上,以分别与齿轮222和棘轮218相接合。再将弹簧284从自卡爪244伸出的销轴264固定到自棘爪246伸出的销轴282上,以偏移卡爪和棘爪使其分别与齿轮222和棘轮218相接合。
接着将护罩90放置在部分84和86上,帮助将端部固定在一起,并同时可转动地接合外盖以使外盖能从闭合位置转到开启位置64和66。从每一端部84和86伸出的相邻的接片146和146′定位于从此护罩的基部伸出的套环194内形成的开口196内。护罩90的两个臂176被弯曲分开以使成形于自臂176伸出的接片184上的开口186与中空的销轴145和164(在卡爪244的外侧)对准。接着将紧固件187穿过每个开口186插入并将其旋拧入销轴内以把护罩90接合到部分84和86上。此销轴162被插入在棘爪246的外侧上的185开口之中。
当将臂174向外弯曲时,成形于外盖36的基部332的销轴338的取向与成形于从臂174向上伸出的接片188内的开口192对准。当松开臂174恢复其正常位置时,销轴338可转动地插入开口192形成一外盖能转动的转动接合。
于是,此附加的行李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22组装好并随时可安装到一主行李箱24上去。
在操作过程中,此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22能够实现若干功能,每一功能都与外盖36、离合装置34和带28及钩32之间的互相配合有关。综合参看图9至图14,图中示出了这些元件间的不同的相互配合。如图10所示,在闭合位置上,带28的全部长度都缠绕在轴198上,且钩32置于容纳腔38之内,使此钩的凹形内侧322围绕着缠在轴上的带。钩的侧向边缘324与伸进此容纳腔的盘208、226的部分相接合。
在收回位置上,钩32的基部319在轴198之下并朝向拉杆406向后延伸。一包括连接在钩32的基部319处的带28的一个环的指环对着容纳腔38的前部向外伸出,以为用户配备一方便的提手,用以在要使用此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时将钩32拉出容纳腔38。
在闭合位置上,外盖36转入一向下的位置,基本上覆盖容纳腔38,同时也覆盖着带28和钩32,如果它们在内的话。在此闭合位置,外盖36是锁住的,不能被打开,除非推动压板358将碰锁钩376从凹槽116内松脱出来才行。通过推动此锁扣装置46可将外盖36锁住在闭合位置上,如前所述,此锁扣装置使压板358不起作用。
如图13所示,当外盖36在闭合位置时,从外盖36基部332下垂的二凸轮表面336、336′均不能分别与任一杠杆臂254、272接合。由于凸轮表面336、336′和杠杆臂254、272之间没有接合,所以此L形臂252和弧形臂268的远端258、276被拉力弹簧284拉动而彼此相向偏移,分别与齿轮222和棘轮218相接合。特别是,与方形切齿的齿轮222相接合的卡爪244的远端258阻止轴198绕其轴线作任一方向的转动。
为了将带28和钩32从容纳腔38取下,用户必须将外盖36转到第一开启位置64(图14)或是第二开启位置66(图15)中的任一位置。由于外盖是开着的,用户能从容纳腔38内取出钩32和带28。如图14所示,在第一开启位置64上,外盖上的凸轮表面336接合着卡爪244的杠杆臂254并使卡爪绕其枢转接合点248转动而将L形臂252的远端258从与方形切齿的齿轮222的接合中脱离。此脱离使带28能被抽出,并从轴198上展开,导致轴以图14来看沿反时针转动。棘爪246与鲨鱼齿棘轮218接合不会影响带28从轴198上展开,因为棘爪246的远端276沿着每个轮齿220的缓坡滑动以使轴198能绕其纵向轴以反时针方向转动。当带28被抽出,并且轴198以反时针方向转动时,弹簧286被卷紧,使弹簧上的负载增加。这个在弹簧上增加的负载接着又加大了力图使轴198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以收回带28的力。
当外盖36被转向第一开启位置64时,棘爪246阻止轴198从图14来看作顺时针方向的转动。棘爪246的远端276与阻止轴198顺时针转动的鲨鱼齿棘轮218的各齿220上的陡的表面接合。
通过顺时针方向驱动轴198而使弹簧286收回带28,外盖36必须转到第二个再开启的位置66处,如图15所示。处于第二个再开启位置的外盖36进一步转动,超过第一开启位置64所在的位置而达到一相对此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22来说近乎垂直或超过垂直的方位。外盖36的基部32在外盖处于第二开启位置66时与接片138、138′接合。此接片138、138′限制外盖作任何进一步的开启。将外盖36转到这一位置就使得在外盖36上的凸轮表面336′与棘轮246上的杠杆臂272接合,而同时第一凸轮表面336继续与卡爪244上的杠杆臂254接合。凸轮表面336′与杠杆臂272的接合,使得棘爪246绕其枢转接合点266转动并使棘爪246的远端276从此鲨鱼齿棘轮218上脱离。由于棘爪246和卡爪244二者均不各自与棘轮218和齿轮222相接合,于是弹簧286就能使轴198顺时针转动而将带28收回并将它缠绕在轴198上,直至带28完全收回而没有任何松弛部分,并能使外盖36转回到第一开启位置64,或使外盖36关上。
此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22使用户能以下列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来携带附加的行李箱52。参看图4,第一种方式是用钩32来吊住此附加的行李箱。用户首先将外盖36转至第一开启位置64,使凸轮表面336与杠杆臂254相接合,后者使卡爪244从齿轮222上脱离并使带28能被抽出。将带28从离合装置34抽出一适当的长度并关闭外盖36,使第一凸轮表面336与杠杆臂254脱离和使拉伸弹簧284偏移卡爪以与方形切齿齿轮222接合。于是带28伸出的长度就被固定了。然后将钩32与附加行李箱52的一个部分接合,以支承此附加行李箱的重量。
参看图5,第二种携带附加行李箱52的方式是将带28环绕此附加行李箱52的一部分并将钩32放回到此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22的容纳腔38内。此钩32围绕着轴198,而钩32的侧边324支承于从侧壁94、94′向内延伸的盘208、226的内缘上。钩32的顶部317与从容纳腔后壁92、92′向前伸出的凸缘128接合(图12)。顶部317和凸缘128的接合有助于防止轴198承担一个或多个附加行李箱52的全部重量。关上外盖36,如上面所描述的,再固定带28的长度。
参看图5A,吊住一附加行李箱52的第三种方式需将钩32和带28从容纳腔38抽出,环绕此附加行李箱52的一部分,向上延伸到与拖拉提手62相邻的横杆58处,再将此钩固定于其上。关上外盖36,将带28的长度固定在该位置上。
在所有三种固定情况中,带28和钩32都能通过将带28和钩32从附加行李箱上脱离并转动外盖36到第二开启位置66的办法而将它们送回到容纳腔38内的收回位置上,在此第二开启位置66,外盖上的第二凸轮表面336′与棘爪246上的杠杆臂272接合,使棘爪246从此鲨鱼齿棘轮218脱离,后者继而使弹簧286将轴198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并将带28缠于轴198上而收回带。同样,在附加行李箱被固定后也可通过将外盖转到第二开启位置的办法来缩短带28的长度。
此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22也可用作一种安全装置,将外盖36转至第一64或第二66开启位置中的任一位置,从容纳腔38内抽出带28和钩32,将其环绕在一物体54上,将钩32放回容纳腔38,关上外盖36,再推动锁扣装置46即可完成此任务。于是钩32被锁在容纳腔38内,不打开外盖36就不能拆下此钩。如前所述,钩32与离合装置34接合,并如图12所示的形成钩32在容纳腔38内的一种可靠的约束。带28还能穿过或围绕若干别的物体54来环套以一次固定不止一个行李箱。
本发明的目前最佳实施例及其许多改进措施已相当详细地加以描述了。这种描述是以最佳例子的方式完成的。然而,应该理解本发明的范围是由随后的权利要求来确定,而不是必须通过对此最佳实施例的详尽的描述来确定。
权利要求
1.一种附加行李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用于在主行李箱上吊住一附加行李箱,和用于至少将此主行李箱紧固于一物体上,所述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被装于此主行李箱上,它包括一个离合装置;一条细长的、柔软的具有一内端及一外端的带,此内端固定地连接于此离合装置;一个连接于带的外端的钩;此离合装置受偏压时将此柔软的带拉到此离合装置上并将钩收回到此离合装置;一个邻近离合装置可转动地安装的外盖,并且此外盖有一可选择的开启位置,在此位置上钩及带是易于取用的,还有一可选择的闭合位置,在此位置外盖在带被收回到离合装置上的情况下覆盖着此离合装置和带或钩;此外盖在开启位置与此离合装置接合以松开此离合装置,从而带可从此离合装置拉出和延伸;此外盖在闭合位置与此离合装置接合以使离合装置保持固定,从而此带的伸出部分被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加行李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还包括一个在外盖内的锁扣装置,用于在闭合位置上将此外盖锁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加行李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特征在于此外盖有可选择的第一和第二开启位置,在此位置钩和带是易于取用的;此外盖在第一开启位置与此离合装置接合以松开此带,从而此带可从此离合装置伸出;以及此外盖在第二开启位置与此离合装置接合以收回此带,从而带被拉到此离合装置上直至带绷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附加行李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特征在于,此离合装置还包括一弹簧加载的可转动的轴,带的内端连接在轴上并且带缠绕于轴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附加行李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特征在于,所述离合装置还包括一个固定地连接于所述轴上的齿轮和棘轮组件;一个可转动地安装于此离合装置上的卡爪,外盖在第一开启位置上转动卡爪与此齿轮和棘轮组件脱离,以使轴转动,使带伸出;一个可转动地安装于此离合装置上的棘爪,外盖在第二开启位置上转动此棘爪与齿轮和棘轮组件脱离,以使弹簧加载的轴转动,以进一步延伸或收回此带;以及此外盖在闭合位置上与卡爪和棘爪脱离,卡爪和棘爪被偏移与齿轮和棘轮组件接合并阻止轴转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附加行李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还包括一个在外盖内的锁扣装置,用于在闭合位置上将外盖锁定。
7.一种附加行李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用于在主行李箱上吊住一附加的行李箱,和用于至少将此主行李箱紧固于一物体上,所述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被装于此主行李箱上,它包括一个确定一容纳腔的外壳;一个定位于此容纳腔内的离合装置;一条细长的、柔软的具有一内端和外端的带,此内端固定地连接于此离合装置;一个连接于带的外端的钩;一个外盖,可转动地连接于与容纳腔相邻的外壳上,外盖具有一可选择的第一和第二开启位置,在该位置可进入容纳腔,还具有一可选择的闭合位置,在该位置,外盖覆盖着容纳腔,此外盖在第一和第二开启位置上与离合装置接合,当在闭合位置时,与离合装置脱离;以及特征在于,在闭合位置上,带的伸出部分被固定,特征还在于,在第一开启位置,带可从离合装置伸出,特征还在于,在第二位置上,带可从此离合装置伸出和收回于其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附加行李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特征在于,此离合装置是弹簧加载的,以便当外盖在第二开启位置时自动将带收回到离合装置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附加行李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特征在于,此离合装置还包括一个可转动的轴,带于其上缠绕和展开。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附加行李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特征在于,此离合装置还包括一个固定地连接于所述轴上的齿轮和棘轮组件。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附加行李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特征在于,所述离合装置还包括一个可转动地连接于外壳上的卡爪,外盖在第一和第二开启位置上与此卡爪接合使卡爪与齿轮和棘轮组件脱离,以使轴转动将带伸出;一个可转动地连接于外壳上的棘爪,外盖在第二开启位置上与此棘爪接合使此棘爪与齿轮和棘轮组件脱离,以使轴转动将带伸出或收回;以及此外盖在闭合位置上与卡爪脱离使卡爪与齿轮和棘轮组件接合并阻止轴转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附加行李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特征在于,外盖还包括一板和一从板上延伸的基部,当外盖在第一开启位置时,此基部与卡爪接合,而当外盖在第二开启位置时,此基部与棘爪和卡爪接合。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附加行李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特征在于,外盖还包括一个自基部向下垂挂的第一凸轮表面;一个自基部向下垂挂的第二凸轮表面;并且特征在于当外盖在第一开启位置时,此第一凸轮表面与卡爪相接合,特征还在于,当外盖在第二开启位置时,第二凸轮表面与棘爪相接合而第一凸轮表面继续与卡爪相接合。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附加行李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特征在于,离合装置还包括一细长的、可转动的轴,带于轴上被缠绕或展开;以及一个连接于轴上的弹簧盒,以提供转动的偏压。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附加行李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还包括一个弹簧盒,它包括一个中空的筒形容器,此容器确定一槽沟并具有一个确定一轴向开口的端壁;若干从此容器径向延伸的键;一个定位于所述容器内的盘绕弹簧,此盘绕弹簧包括一段以同心圆自身缠绕的带状金属,此盘绕弹簧确定一个内端和一个外端,外端置于所述槽沟内,内端弯折过来形成一接片;以及特征在于,此离合装置还包括一细长的、可转动的轴,带于轴上被缠绕和展开,此轴基本上沿其长度方向确定一个槽沟,特征在于,此接片与轴内的槽沟接合,以便在穿过弹簧而安放轴时,在轴和弹簧之间提供一转动的偏压,以及此轴被进一步安放入此轴向开口以将弹簧盒固定于此轴。
16.一附加行李箱和安全系固装置,用于至少将一个附加的行李箱吊在一主行李箱上,并用于至少将此行李箱紧固于一物体上,所述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装于此主行李箱上,它包括一个确定一容纳腔的外壳;一个定位在容纳腔内的离合装置;一条具有一个内端和一个外端的细长的、柔软的带,此内端固定地连接于此离合装置并可从其上伸出和收回;一个外盖,可转动地连接于此与容纳腔相邻接的外壳上,并具有一可选择的第一和第二开启位置,于此位置容纳腔是可进入的,还有外盖覆盖此容纳腔的一可选择的闭合位置,外盖在第一和第二开启位置上与此离合装置接合,而在闭合位置与此离合装置脱离;以及特征在于,在闭合位置上,带的长度被固定,特征还在于,在第一开启位置,带可以从离合装置伸出,特征还在于,在第二开启位置,带从离合装置伸出和收回于其上。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附加行李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还包括一固定连接于带的外端的钩,此钩为一大体是刚性的J形,确定一顶部和一基部,一上部凸形表面,一下部凹形表面,以及一对侧向相对的边缘。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附加行李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特征在于,此离合装置还包括一个可转动的细长的轴,此轴具有第一和第二相对的端部,带可在轴上缠绕和展开,一个固定地装接于轴的第一端部处的齿轮和棘轮组件,和一个固定地装接于轴的第二端部处的确定一周边的刚性圆盘;以及特征在于,当此离合装置被安放于此钩的凹入的表面内时,钩的相对的侧向边缘沿着一个侧边与此离合装置接合,而沿着另一个侧边与盘的周边接合。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附加行李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特征在于,所述外盖还包括一个有一个选择的锁定和一个非锁定的状态的锁扣装置,当外盖在闭合位置时,此锁扣装置可被锁定。
20.一种行李箱,能够携带附加的行李箱,而且还能被紧固于一物体上,此行李箱包括一个有一外表面的主体,所述外表面确定一内腔,所述主体有一可选择的可张、可合的开口,以能进入此内腔;一个固定地连接于所述主体的提手,用于搬运此行李箱;以及一个安装于所述主体上的附加行李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一个确定一个容纳腔的外壳;一个定位于容纳腔内的离合装置;一条具有一个内端和一个外端的细长的、柔软的带,内端固定地连接于此离合装置;一个连接于带的外端的钩;一个外盖,可转动地连接于与容纳腔相邻的外壳上,并具有一个可选择的第一和第二开启位置,在该位置容纳腔是可进入的,还具有一可选择的闭合位置,在该位置外盖覆盖着容纳腔,外盖在第一和第二开启位置上与离合装置接合,在闭合位置与离合装置脱离;以及特征在于,在闭合位置带的伸出长度被固定,特征还在于,在第一开启位置带可从离合装置伸出,特征还在于,在第二开启位置带可从离合装置伸出和收回于其上。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行李箱,特征在于,所述行李箱放在一支承面上,此行李箱还包括一对安装于所述外壳并可选择地与所述支承面接合以将所述外壳沿支承面运输的行走轮。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行李箱,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包括,两个外壳,每一外壳有一个侧向面板和四个边板,边板与所述侧向面板整体成形并基本上与侧向面板相垂直地延伸,所述四个边板确定一周边;所述外壳可松开地沿着所述周边连接;以及所述装置邻近所述侧向面板和四个边板之一的交界面装于所述外壳。
23.一种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用于将一物体紧固于一搬运器,所述系固装置包括一条具有一内端和一外端的细长的、柔软的带;连接于带的内端的装置,用于将带收回进入外壳;连接于带的外端的装置,用于将带的外端扣紧到此物体上或用于将带环绕此物体扣紧并将外端扣回到所述收回装置;离合装置,用于松开所述收回装置,从而带可从外壳被拉至一伸出的位置,并用于接合所述收回装置以使带在外壳内保持一固定的位置或从外壳伸出;以及覆盖装置,用于控制使用所述收回装置,以及用于控制所述离合装置,当所述覆盖装置处于一开启位置时,许可使用和松开所述收回装置,当处于一闭合位置时,阻止使用所述收回装置并与所述收回装置接合,这样在此开启位置,此扣紧装置和带可伸出而被扣紧于一物体,在闭合位置,此扣紧装置和带与在那里扣紧的物体保持于一固定的位置上。
24.如权利要求23及另外所述的装置用于在闭合位置锁住覆盖装置的装置。
25.一种用于组装一附加行李箱固定和安全系固装置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将轴的第一端部插入齿轮和棘轮组件的一个轴向凹槽,将一细长的轴装在齿轮和棘轮组件内;将一柔软的带的第一端部连接于此细长的轴并将此带缠绕于此轴上,以形成包括带、轴以及齿轮和棘轮组件的第一分组件;通过将第一分组件穿过组成外壳的第一、第二端部中的第一端部上的开口,将此第一分组件装入一外壳;将此外壳的二端部拼合以形成此外壳并同时穿过在此外壳的所述第二端部的开口插入所述轴的第二端部;将一弹簧盒装于所述轴的所述第二端部;将一卡爪可转动地装于所述第一端部,处于能与所述齿轮和棘轮组件接合和脱离的位置;将所述棘爪可转动地装于所述第一端部,处于能与所述齿轮和棘轮组件接合和脱离的位置;将一个确定一基部和二细长的臂的护罩连接于所述外壳的周边,所述基部和所述臂围绕着所述外壳;以及将一个具有侧向相对并向外延伸的销轴的外盖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护罩的臂上。
全文摘要
一种固定装置(22)包括一个离合装置(34),一细长的、柔软的带(28),带(28)具有一个固定于此离合装置(34)的内端,和一个连接于一个钩(32)上的外端,此离合装置(34)被加载弹簧偏压时将带(28)拉到离合装置(34)上并将钩(32)收回到此离合装置(34)。一外盖(36)可转动地安装,与此离合装置(34)相邻接,外盖有一开启位置,在该位置上钩(32)和带(28)是可够到的,还有一闭合位置,在该位置上外盖(36)在带(28)被收回到此离合装置(34)上的情况下覆盖着此离合装置(34)和带(28)或钩(32)。外盖(36)在开启位置上与离合装置(34)相接合以松开此离合装置(34),从而带(28)能从此离合装置(34)伸出,以及在闭合位置上与离合装置(34)接合,以阻止此离合装置(34)运动并将带(28)的伸出部分的长度固定。
文档编号A45C13/28GK1160991SQ96190869
公开日1997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1996年6月6日 优先权日1995年6月7日
发明者L·J·德利曼, D·G·艾利斯, D·W·菲兹, J·S·格雷格, R·希拉尔特, W·L·金, J·C·诺德马克, R·佩德拉尔, R·M·特斯曼, 小·C·F·译扎 申请人:新秀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