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折伞具的伞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29632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折伞具的伞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折伞具的伞骨。
无论是艳阳高照的晴天,亦或阴雨绵绵的雨天,伞具几乎成为日常生活中随身携带的物品之一,而为了方便携带,伞具的长度要短、体积要小方得以便于携带收藏,而一般的伞具多以将伞骨多折化的方式来达到缩小伞具的长度及体积的目的,而以目前多折伞具来说,计有三折、四折及五折等多种伞具,就以折数最多的五折伞具来说,如


图18所示,一般的五折伞具由内支骨a、副支骨b、内主骨c、内中主骨d、内连系骨、中主骨e、中连系骨、外中主骨f、外连系骨、外主骨g等枢接组成,其中该中主骨e的内端部枢接内中主骨d及内连系骨,而外端部枢接外中主骨f及外连系骨,并于内中主骨d及外中主骨f的间枢接中连系骨,又该外主骨g枢接外连系骨及外中主骨f的外端部,由此可知伞骨的基本结构是以平形四边形的连杆所构成,因此,当伞骨收合时,伞骨即依序由内向外从内支骨a、副支骨b、内主骨c、内中主骨d、中主骨e、外中主骨f、外主骨g排列叠成,并如
图19所示,而由于为多折伞骨并以重叠的方式由内向外排列,因此,伞骨收合后的体积更显庞大,无法缩小伞骨收折后的体积。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折伞具的伞骨,其收合时以侧偏向内交叠斜收,从而缩小整个伞骨收合后的体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折伞具的伞骨,其包含有内主骨、内支骨、副支骨、内中主骨、内连系骨、中主骨、中连系骨、外中主骨、外连系骨、外主骨及套接于内中主骨上的偶合器,其中该中主骨内端部的中接头枢接内中主骨及内连系骨的外端侧。而中主骨的外端部则枢接外中主骨内侧的外中接头及外连系骨的内端侧,又该外主骨内侧的外接头枢接外连系骨及外中主骨的外端部,其中该中主骨内端侧的中接头与内中主骨外端侧的枢接处具有一歪偏部,并于该中主骨的中间位置具有一段斜收部,又于该外主骨内侧的外接头与外中主骨外端侧的枢接处亦具有一歪偏部,在伞骨收合后,该中主骨由内端侧中接头的歪偏部的端缘抵靠在内中主骨的末端侧而依序偏向内收合,而外主骨亦由其内侧的外接头的歪偏部端缘顶靠在外中主骨的末端侧而偏向内收合,收折后的伞骨的外接头收偏于中接头的一侧,且伞骨的外中接头亦收偏于内中接头的一侧,即伞骨整体有次序地侧偏向内交叠斜收而缩小伞骨收合后的体积,且该中主骨上设置的斜收部在收合时避开内中主骨背侧及其上的偶合器而使伞骨收合后的体积更小。
为使本实用新型更加明确详实,将由以下详细的说明使之明确,并佐以相关附图,使其技术内容及结构空间形态更加明确详实。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五折伞具的伞骨半张开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2A、2B、2C分别为图2中A、B、C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伞骨侧偏向内收折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于收折后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外中主骨与其它伞骨的组合实施例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偶合器的实施例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之外中主骨装设偶合器并与其它伞骨的组合实施例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外中主骨与其它伞骨的组合实施例图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外中主骨与其它伞骨的立体分解图。
图9A、9B、9C分别为图9中D、E、F处的剖面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外中主骨与其它伞骨收折的侧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外中主骨装设偶合器并与其它伞骨的组合实施例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外中主骨与其它伞骨的组合实施例图三。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外中主骨与其它伞骨的立体分解图。
图13A、13B分别为
图13中G、H处的剖面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外中主骨与其它伞骨收折的侧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外中主骨不装设连系片并与其它伞骨的立体分解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四折伞具的实施例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用于三折伞具的实施例图。
图18为习知的五折伞具的伞骨半张开的侧视图。
图19为习知的五折伞具的伞骨收折的示意图。
首先请参阅
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由内主骨1、内支骨2、副支骨3、内中主骨4、内连系骨5、中主骨6、中连系骨7、外中主骨8、外连系骨9、外主骨10及偶合器11等构件组成,而依本实用新型的构件分布,以内主骨1及内支骨2的内端侧分别枢接于伞具的上、下巢上,再将副支骨3的内端缘枢接于内支骨2的中段,而后使内支骨2的外端侧枢接于内主骨1的中段,再依序将内主骨1及副支骨3的外端侧分别枢接于内中主骨4内侧的内中接头40上,内中主骨4也以其外端侧枢接于中主骨6内端侧的中接头61,且内中主骨4的中段并设有一偶合器11,用以束紧接设于内主骨1外端侧及中主骨6内端侧间的内连系骨5,使伞骨具有较佳的挠弹性,再依序将中主骨6内端部的中接头61枢接内中主骨4及内连系骨5的外端部,而中主骨6的外端部则枢接外中主骨8的外中接头81及外连系骨9,该外中主骨8为一实心的扁细圆杆体,于其内端弯曲成一倒勾状的外中接头81,并于弯曲处的内端侧形成一枢接孔811,又于倒勾状外中接头81的末端亦设有一冲孔812,另可于外中接头81的侧边装设一连系片82,该连系片82上开设有两圆孔821、821′,使该两圆孔821、821′可与外中接头81上的枢接孔811及冲孔812相对应枢合,该冲孔812则枢接在中主骨6的外侧端,又枢接孔811则枢接在中连系骨7的外侧末端,而中连系骨7的内侧端则枢接在内中主骨4的外端上,另该外主骨10内侧的外接头101则分别枢接外连系骨9及外中主骨8外端部的扁平部8 3;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该中主骨6内端侧的中接头61与内中主骨4外端侧的枢接处具有一歪偏部62,如图2A所示,并于该中主骨6的中间适当位置具有一段斜收部63,如图2B所示,又于该外主骨10内侧的外接头101与外中主骨8外端侧的枢接处亦具有一歪偏部102,如图2C所示,以使伞骨收合时,该中主骨6由歪偏部62的端缘抵靠在内中主骨4的末端侧而顺势偏向内收合,而外主骨10亦由其内端侧的外接头101的歪偏部102端缘顶靠在外中主骨8的末端扁平部83而顺势侧偏向内收合,如图3所示,伞骨的外接头101将收偏于中接头61的一侧,伞骨的外中接头81亦收偏于内中接头40的一侧,如此使伞骨整体得以侧偏向顺序内交叠斜收,而得以缩小伞骨收合后的体积,且由中主骨6中间适当位置具有斜收部63的设计而使中主骨6可避开内中支骨4上的偶合器11,而使伞骨收合后的交叠体积变得更小,如图4所示。
另请参阅图5所示,该外中主骨8的外中接头81亦可设计成一小圆弧84,于该小圆弧84内圈形成一套孔85,且该小圆弧84向外延伸一扁平部86,于扁平部86上有一穿孔87,而该套孔85枢接中主骨6的外端部,穿孔87则枢接中连系骨7,此为另一种外中主骨8的形式。
再请参阅
图1所示套设在内中主骨4上的偶合器11,于内中主骨4中间的适当位置凸设两凸块41,而于两凸块41之间套置一环状的偶合器11,该内连系骨5则穿设在偶合器11内,以使内连系骨5具有弯曲挠弹性,以利于伞骨的开合;另请参阅图6所示,该偶合器11亦可直接由内中主骨4上延伸一片体42,并且该片体42向内弯设,而得以形成偶合器11′,因此在内中主骨4上即无外凸的偶合器11,从而使伞骨收合后的体积更小。
另请参阅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更可于呈圆细杆状的外中主骨8的中间适当位置形成两扁平状的扣部88,而于两扁平状扣部88之间套置环状偶合器11,而该外连系骨9则穿置在偶合器11内,使伞骨结构上的内连系骨5及外连系骨9具有较佳的弯曲挠弹性,从而利于伞骨开合。
请参阅图8、9所示,该外中主骨8可设计成一断面呈U型的伞骨,而于该外中主骨8内端侧的外中接头81与中主骨6外端侧的枢接处形成一歪偏部813,如图9A所示,并于该外中主骨8的中间适当位置也形成一段斜收部814,如图9B所示,而该外主骨10内侧的外接头101与外中主骨8外侧的枢接处亦有歪偏部102的设计,如图9C所示,从而当伞骨收合时,该外中主骨8内侧由外中接头81的歪偏部813端缘顶靠在中主骨6的外端部而向侧边歪偏收合,而该外主骨10亦由内端侧外接头101的歪偏部102端缘顶靠在外中主骨8的外端部而斜向收合,如
图10所示,使伞骨整体得以侧偏向内交叠斜收,从而缩小伞骨收合后的体积,且由外中主骨8中段位置适当设计的斜收部814更加偏斜越过中主骨6的背侧,从而使伞骨收合后的体积更小。
请参阅
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除于内中主骨5上设偶合器外,亦可在中主骨6或外中主骨8上加设偶合器,以用于较大型伞具上,增加其开伞的挠弹性,如
图11所示,在断面呈U型的外中主骨8中间适当位置处设两凸点881,并于两凸点881之间套置一偶合器11,并将外连系骨9穿置在偶合器11内,使伞骨结构上的内连系骨5及外连系骨9具有较佳的弯曲挠弹性,使当用于较大型的伞具上时有较佳的挠弹性,此种双偶合器的设计,可在内中主骨、中主骨及外中主骨上任择其二配置偶合器,甚或三主骨皆配设偶合器,不做刻意的限定。
请参阅
图12、13所示,该中主骨6亦可设计成一细直圆杆状,而于其内端侧枢接U形断面的中接头61′,该中接头61′与内中主骨4外端侧的枢接处具有歪偏部62′,如
图13A所示,且该中主骨6的外端侧设计呈一扁平端64;另该外中主骨8亦可设计成一细直圆杆状,并于该外中主骨8的内端侧枢接一亦呈U形断面的外中接头81′,该外中接头81′与中主骨6外端侧的扁平端64的相枢接处亦具有歪偏部813′,如
图13B所示,并于该外中主骨8的外中接头81′与中主骨6的扁平端64枢接处装设一连系片80,以作为加强枢接处的强度,当伞骨收合时,该中主骨6由中接头61′的歪偏部62′端缘抵靠在内中主骨4的外端部,可向内中主骨的侧边偏斜收折,而该外中主骨8则由其内端侧的外中接头81′的歪偏部813′端缘顶靠在中主骨6外端侧的扁平端64,而向中主骨的侧边斜偏收合,如
图14所示,使伞骨整体得以侧偏向内交叠斜收,以缩小伞骨收合后的体积,此为另一种中主骨6及外中主骨8的实施例;另外,若中主骨6外端侧枢接处的强度足以负荷伞骨的张合,则可不使用连系片80,如
图15所示。
此外,本实用新型于伞骨接头设歪偏部、于伞骨适当位置处设斜收部的设计,也可应用于三折及四折伞具上。如
图16所示的四折伞具实施例,其由内主骨O、内连系骨P、内支骨Q、内中主骨R、偶合器S、中挠性连系骨T、内接头U、外中主骨V、外连系骨W、外接头X及外主骨Y组构成,在此实施例中,可在内接头U及外接头X的枢接处设歪偏部,并于外中主骨V上的适当部位设一段斜收部,也可达到使伞骨收合体积缩小的效果。另如
图17所示的三折伞具实施例,其由内主骨O、内支骨P、内连系骨Q、内接头R、中主骨S、中连系骨T、外接头U及外主骨V构成,于此实施例中,也可在内接头R及外接头U上的枢接处分设歪偏部,于中主骨S上的适当部位设一段斜收部,同样可使伞骨的收合体积达最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构造往昔所无,且确实能达成上述的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多折伞具的伞骨,其包含有内主骨、内支骨、副支骨、内中主骨、内连系骨、中主骨、中连系骨、外中主骨、外连系骨、外主骨及套接于内中主骨上的偶合器,其中该中主骨内端部的中接头枢接内中主骨及内连系骨的外端侧,而中主骨的外端部则枢接外中主骨内侧的外中接头及外连系骨的内端侧,又该外主骨内侧的外接头枢接外连系骨及外中主骨的外端部,其特征在于该中主骨内端侧的中接头与内中主骨外端侧的枢接处具有一歪偏部,并于该中主骨的中间位置具有一段斜收部,又于该外主骨内侧的外接头与外中主骨外端侧的枢接处亦具有一歪偏部,在伞骨收合后,该中主骨由内端侧中接头的歪偏部的端缘抵靠在内中主骨的末端侧而依序偏向内收合,而外主骨亦由其内侧的外接头的歪偏部端缘顶靠在外中主骨的末端侧而偏向内收合,收折后的伞骨的外接头收偏于中接头的一侧,且伞骨的外中接头亦收偏于内中接头的一侧,即伞骨整体有次序地侧偏向内交叠斜收而缩小伞骨收合后的体积,且该中主骨上设置的斜收部在收合时避开内中主骨背侧及其上的偶合器而使伞骨收合后的体积更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折伞具的伞骨,其特征在于该外中主骨为一实心的扁细圆杆体,而于其内端弯曲成一倒勾状的外中接头,于弯曲处的内端侧形成一枢接孔,又于倒勾状外中接头的末端设有一冲孔,另可于外中接头的侧边装设一连系片,该连系片上开设有两圆孔,该两圆孔与外中接头上的枢接孔及冲孔相对应枢合,该冲孔的位置则枢接在中主骨的外侧端,该枢接孔的位置则枢接在中连系骨的末端。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折伞具的伞骨,其特征在于该外中主骨的外中接头亦可设计成一小圆弧,于该小圆弧内圈形成一套孔,并由该小圆弧向外延伸一扁平部,于扁平部上设有一穿孔,该套孔枢接中主骨的外端部,该穿孔则枢接中连系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折伞具的伞骨,其特征在于可直接由内中主骨上延伸一片体,并且该片体向内弯设而形成该偶合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折伞具的伞骨,其特征在于该呈细圆杆状的外中主骨的中间位置形成两扁平状的扣部,而于两扁平状的扣部之间套置环状偶合器,该外连系骨穿置在该偶合器内。
6.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多折伞具的伞骨,其特征在于该偶合器可设于内中主骨、中主骨及外中主骨上的适当位置处,或任择二主骨设置偶合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折伞具的伞骨,其特征在于该外中主骨可设计成一断面呈U型的伞骨,并在该外中主骨内端侧用以枢接中主骨外端侧的外中接头的枢接处形成一歪偏部,且该外中主骨的中间位置也形成一段斜收部,该外主骨内端侧的外接头与外中主骨外端侧的枢接处亦设有歪偏部,在伞具收合时,伞骨依序侧偏向内交叠斜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折伞具的伞骨,其特征在于该断面呈U型的外中主骨可于其中间位置设两凸点,并于两凸点之间套置偶合器,并将外连系骨穿置在偶合器内。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折伞具的伞骨,其特征在于该中主骨亦可设计成一细圆直杆,而于其内端侧设有U形断面的中接头,该中接头用以枢接内中主骨外端侧的枢接处可具有歪偏部,又该中主骨的外端部呈一扁平端;另该外中主骨亦设计成一细圆直杆,于其内端部也装设U形断面的外中接头,其与中主骨外端的扁平端枢接处亦设有歪偏部,并于该外中主骨内侧的外中接头与中主骨外侧的扁平端之间的枢接处装设一加强连系片。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折伞具的伞骨,其特征在于该接头的歪偏部及伞骨斜收部的设计亦可使用于四折伞具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折伞具的伞骨,其特征在于该接头的歪偏部及伞骨斜收部的设计亦适用于三折伞具的伞骨及接头上。
专利摘要一种多折伞具的伞骨,于中主骨内端侧的中接头设有一歪偏部,并与内中主骨的外端侧枢接,在该中主骨的中间位置处设一段斜收部,于外主骨内端与外中主骨外端枢接的外接头上也设一歪偏部,伞骨收合后,该中主骨及外主骨由各自的歪偏部端缘分别抵靠在内中主骨及外中主骨末端侧上而偏向内收合,使伞骨整体依序以侧偏向内交叠斜收,且由中主骨上的斜收部使中主骨避开内中主骨的背侧及其上的耦合器,使伞骨收合后的体积更小。
文档编号A45B19/10GK2245372SQ9620935
公开日1997年1月22日 申请日期1996年4月23日 优先权日1996年4月23日
发明者刘福田 申请人:刘福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