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罩杯部的衣服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223255阅读:来源:国知局
如金属或塑料等,作为线材套14,可以采用纺织物或编织物等柔软材料。
[0023]基体部3由基体布12 (参照图2)构成,基体布12例如在由裸天竺棉7天竺)等具有伸缩性(特别是左右方向的伸缩性)的纺织物或编织物等材料形成的表面布上用薄罗纱(Y 一年七' ”卜)等无(难)伸缩性的材料做里衬,整体上不具有伸缩性或具有难伸缩性。基体部3的上边缘部3a呈沿罩杯部2的下边缘部2c的弯曲状,被缝接至罩杯部2的下边缘部2c。在基体部3的下边缘部3b上,也可以设置例如由松紧带等长度方向上尤其伸缩性尚的材料构成的调整部。该情况下,基体部3的伸缩性及还原性被提尚。
[0024]背部4例如由弹性网布等具有伸缩性的材料形成。背部4的基端侧从基体部3的肋部连续,向着背面侧带状地延伸。在背部4的背面侧的端部上设置有钩扣7。借助该钩扣7,左右背部4互相能自由地解开和扣上。
[0025]例如将像纺织物那样的布料成形为带状,将其缝制从而形成吊带部5。被用于吊带部5的纺织物等材料优选为长度方向上具有伸缩性的材料。吊带部5挂在罩杯部2和背部4之间,构成所谓的肩带。吊带部5的一端在正面侧被连结至罩杯部2的肋侧的上方,吊带部5的另一端在背面侧被连结至背部4的上边缘部。
[0026]接着,对上述罩杯部2和基体部3的结合结构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图2是图1中的I1-1I方向的剖视图。
[0027]如该图所示,在该罩杯部2和基体部3的结合结构8中,从表面侧向肌肤侧,依次配置有基体布12、表面侧布13、线材套14、肌肤侧布15及肌肤侧斜裁带(八'< 7只尹一7°)16。基体布12的上边缘部12a具有被折回至肌肤侧的折回部分12b。折回部分12b的下端位置与表面侧布13的下端位置是大致同一位置(相对于缝接部对齐的状态)。
[0028]线材套14被配置于表面侧布13和肌肤侧布15之间。线材套14的比中央部14a更靠下方侧的部分,呈伸出至比表面侧布13的下端位置更靠下方的位置的状态。线材套14的下端位置及肌肤侧布15的下端位置彼此是大致同一位置,并且都位于比表面侧布13的下边缘位置更靠下方的位置。出于确保罩杯部2的下边缘部2c的刚性的观点考虑,隔着肌肤侧布15,肌肤侧斜裁带16被配置于线材套14的相反侧(肌肤侧)。
[0029]在结合结构8中,缝接各构成要素的缝接部A,更具体地说,具有第I缝接部Al?第4缝接部A4。第I缝接部Al缝接表面侧布13和基体布12的折回部分12b。第2缝接部A2具有缝接部分A2a和缝接部分A2b,所述缝接部分A2a在第I缝接部Al的下方侧将基体布的折回部分12b和线材套14的上边缘部14b以夹着表面侧布13的方式缝接在一起,所述缝接部分A2b缝接基体布12和线材套14的中央部14a。
[0030]第3缝接部A3将基体布12和肌肤侧布15的下边缘部15a以夹着线材套14的下边缘部14c的方式缝接在一起。此外,第4缝接部A4具有缝接部分A4a和缝接部分A4b,所述缝接部分A4a在第2缝接部A2的缝接部分A2a的下方侧,将基体布12和肌肤侧斜裁带16的上边缘部16a以夹着基体布12的折回部分12b、表面侧布13、线材套14的上边缘部14b和肌肤侧布15的方式缝接在一起,所述缝接部分A4b在比第3缝接部A3更靠下方侧的位置,将基体布12和肌肤侧斜裁带16的下边缘部16b以夹着线材套14的下边缘部14c和肌肤侧布15的方式缝接在一起。
[0031]借助这样的缝接部A,线材套14在表面侧布13和肌肤侧布15之间,以不露出至罩杯部2的表面侧的状态被连结于罩杯部2及基体部3。此外,被封入至线材套14中的线材部件17位于第4缝接部A4的缝接部分A4a和第2缝接部A2的缝接部分A2b之间,呈在线材套14内偏置于上边缘部14b侧的状态。
[0032]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带有罩杯部的衣服I中,封入有线材部件17的线材套14被配置于表面侧布13和肌肤侧布15之间。因此,借助缝接部A,线材套14被缝接至表面侧布13、肌肤侧布15及基体布12上,在该状态下,线材套14由表面侧布13及基体布12覆盖,不露出至罩杯部2的表面侧,所以能够避免受到由于线材套14露出所产生的设计上的限制。此外,在该带有罩杯部的衣服I中,线材部件17在线材套14内偏置于上边缘部14b侦U。由此,在穿着状态下,线材部件17变得易于沿着穿着者的胸部的下轮廓,能够适宜地缓和线材部件17的肌肤触感。
[0033]此外,在带有罩杯部的衣服I中,线材套14的下边缘位置及肌肤侧布15的下边缘位置位于比表面侧布13的下边缘位置更靠下方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借助第I缝接部Al~第4缝接部A4,基体布12、表面侧布13、线材套14、肌肤侧布15及肌肤侧斜裁带16互相被缝接。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以第I缝接部Al、第2缝接部A2、第3缝接部A3及第4缝接部A4的顺序进行缝接,能够缩短线材套14的缝接所需要的时间。
[0034]第2实施方式
图3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带有罩杯部的衣服的第2实施方式的要部剖视图。该图所示的带有罩杯部的衣服21的罩杯部2与基体部3的结合结构28和第I实施方式不同。
[0035]在该结合结构28中,缝接部B具有与第I实施方式不同的第I缝接部Bl~第4缝接部B4。第I缝接部BI缝接线材套14的中央部14a和肌肤侧布15。第2缝接部B2缝接表面侧布13和基体布12的折回部分12b。第3缝接部B3在第2缝接部B2的下方侧,将基体布12和肌肤侧布15的下边缘部15a以夹着基体布12的折回部分12b、表面侧布13和线材套14的上边缘部14b的方式缝接在一起。
[0036]第4缝接部B4具有缝接部分B4a和缝接部分B4b,所述缝接部分B4a在第3缝接部B3的下方侧,将基体布12和肌肤侧斜裁带16的上边缘部16a以夹着基体布12的折回部分12b、表面侧布13、线材套14的上边缘部14b和肌肤侧布15的方式缝接在一起,所述缝接部分B4b将基体布12和肌肤侧斜裁带16的下边缘部16b以夹着线材套14的下边缘部14c和肌肤侧布15的方式缝接在一起。
[0037]借助这样的缝接部B,线材套14在表面侧布13和肌肤侧布15之间,以不露出至罩杯部2的表面侧的状态被连结于罩杯部2及基体部3。此外,被封入至线材套14中的线材部件17位于第4缝接部B4的缝接部分B4a和第I缝接部BI之间,呈在线材套14内偏置于上边缘部14b侧的状态。
[0038]在这样的带有罩杯部的衣服21中,封入有线材部件17的线材套14也被配置于表面侧布13和肌肤侧布15之间。因此,借助缝接部B,线材套14被缝接至表面侧布13、肌肤侧布15及基体布12上,在该状态下,线材套14由表面侧布13及基体布12覆盖,不露出至罩杯部2的表面侧,所以能够避免受到由于线材套14露出所产生的设计上的限制。此外,在该带有罩杯部的衣服21中,线材部件17也在线材套14内偏置于上边缘部14b侧。由此,在穿着状态下,线材部件17变得易于沿着穿着者的胸部的下轮廓,能够适宜地缓和线材部件17的肌肤触感。
[0039]此外,在带有罩杯部的衣服21中,线材套14的下边缘位置及肌肤侧布15的下边缘位置位于比表面侧布13的下边缘位置更靠下方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借助第I缝接部Bl~第4缝接部B4,基体布12、表面侧布13、线材套14、肌肤侧布15及肌肤侧斜裁带16互相被缝接。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以第I缝接部B1、第2缝接部B2、第3缝接部B3及第4缝接部B4的顺序进行缝接,能够缩短线材套14的缝接所需要的时间。
[0040]第3实施方式图4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带有罩杯部的衣服的第3实施方式的要部剖视图。该图所示的带有罩杯部的衣服31的罩杯部2与基体部3的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