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98958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其包含鞋身、鞋板、鞋跟、连动件及鞋底层。鞋板位于鞋身的一侧,且包含前支架与后支架,后支架枢接前支架,后支架相对鞋身的一侧具有枢接座。鞋跟的一端枢接枢接座。连动件位于后支架的那侧,且分别枢接前支架与鞋跟。鞋底层覆盖鞋板与连动件,鞋底层相对鞋身的一面具有容置槽,容置槽用以容置鞋跟。借此,本实用新型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可降低使用者通过手部拉出鞋跟,进而造成手部脏污的机会。
【专利说明】
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鞋子,且特别涉及一种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
【背景技术】
[0002]现代女性为了注重礼仪或让身材看起来较高挑,现代女性外出时会穿着高跟鞋,但在长时间下穿着高跟鞋时,人体脚部常常导致水肿或扭伤脚踝,不但易摔跤,且久穿脚踝易变形影响健康,进而带来不适的经验。为此,使用者只能选择较低高度的高跟鞋,或者只能另外携带平底鞋以便交替更换。
[0003]尽管市面上已具有高跟鞋可移除鞋跟的设计,然而,由于高跟鞋一经使用后,鞋跟或鞋底层上难免沾粘泥污或异物,在移除鞋跟时,都需以手部触碰鞋跟或鞋底层,造成使用者手指脏污。
[0004]所以,如何研发出一种解决方案以改善上述所带来的缺失及不便,实乃相关业者目前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借以解决【背景技术】所述的问题,意即,降低使用者通过手部拉出鞋跟,进而造成手部脏污的机会。
[0006]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此种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包含鞋身、鞋板、鞋跟、连动件及鞋底层。鞋板位于鞋身的一侧,其包含前支架与后支架,后支架枢接前支架,后支架相对鞋身的一侧具有枢接座。鞋跟的一端枢接枢接座。连动件位于后支架的那侧,且连动件分别枢接前支架与鞋跟。鞋底层覆盖枢接座、鞋板与连动件,并且鞋底层相对鞋身的一面具有容置槽,容置槽用以容置鞋跟。
[0007]所以,当穿入本实施方式的鞋时,使用者的脚部大致位于鞋板上。如此,当使用者抬起脚跟部分以弯折脚趾部分时,本实施方式通过弯折鞋板,便能在枢转前支架与后支架的同时,同步转出隐藏于鞋内的鞋跟,不需通过手部拉出鞋跟,进而降低脏污手部的机会。
[0008]在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本实施方式的鞋还包含弹性元件。弹性元件连接鞋板与鞋跟,用以带动鞋跟转出容置槽之外,或者,带动鞋跟转入容置槽内。
[0009]在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本实施方式的鞋还包含锁扣机构。锁扣机构连接鞋跟与枢接座至少其中一个,用以固定位于容置槽内的鞋跟以及固定转出容置槽外的鞋跟。
[0010]在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锁扣机构包含止挡元件、弹簧与操作部。止挡元件可滑动地位于鞋跟上。弹簧连接止挡元件与鞋跟,用以将止挡元件回复至原位。操作部连接止挡元件,且操作部自容置槽暴露于鞋子外。所以,当止挡元件抵靠枢接座,枢接座止挡鞋跟转动;当操作部连动止挡元件离开枢接座,鞋跟可自由地转动。
[0011]在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枢接座的一面具有内腔,锁扣机构具有弹性肋,弹性肋一体成型地位于鞋跟的那端。所以,当弹性肋经暂时形变而移至枢接座的外侧时,枢接座抵靠弹性肋并止挡鞋跟朝第一方向转动;反之,当弹性肋经暂时形变而移入内腔内时,内腔的内侧抵靠弹性肋并止挡鞋跟朝与第一方向反向的第二方向转动。
[0012]在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锁扣机构包含止挡元件、弹簧与操作部。止挡元件可滑动地位于枢接座上。弹簧连接止挡元件与枢接座,用以将止挡元件回复至原位。操作部连接止挡元件,并且自鞋底层邻接后支架的一侧暴露于鞋子之外。所以,当止挡元件抵靠鞋跟,止挡元件止挡鞋跟转动;反之,当操作部连动止挡元件离开鞋跟,鞋跟可自由地转动。
[0013]在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鞋跟的那端具有凹槽,锁扣机构具有弹性肋,弹性肋一体成型地位于枢接座的一端。所以,当弹性肋经暂时形变而移至凹槽外侧时,弹性肋抵靠鞋跟的那端并止挡鞋跟朝第一方向转动;反之,当弹性肋经暂时形变而移入凹槽时,凹槽的内侧抵靠弹性肋并止挡鞋跟朝与第一方向反向的第二方向转动。
[0014]在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鞋跟的另一端为自由端。鞋跟的自由端在容置槽内接触鞋底层。
[0015]在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后支架依据第一枢轴相对前支架枢转,鞋跟依据第二枢轴相对后支架枢转,连动件的一端依据第三枢轴相对前支架枢转,连动件的另一端依据第四枢轴相对该鞋跟枢转。此时,第一枢轴、第二枢轴、第三枢轴与第四枢轴相互平行,并且第四枢轴介于第二枢轴与后支架之间。
[0016]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此种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包含鞋身、鞋底层与连杆结构。鞋底层相对鞋身的一面具有容置槽。连杆结构介于鞋身与鞋底层之间,连杆结构包含前支架、后支架、支撑件与连动件。前支架枢接后支架与连动件,支撑件位于容置槽内,且支撑件的一端枢接连动件与后支架。如此,当枢转后支架以缩小前支架与后支架的夹角时,支撑件受到后支架与连动件的连动而转出容置槽。
[0017]在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本实施方式的鞋还包含弹性元件。弹性元件连接后支架与支撑件,用以带动支撑件转出容置槽之外,或者,带动支撑件转入容置槽内。
[0018]在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本实施方式的鞋还包含锁扣机构。锁扣机构连接支撑件与后支架至少其中一个。锁扣机构用以固定位于容置槽内的支撑件以及固定转出容置槽外的支撑件。
[0019]在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锁扣机构包含止挡元件、弹簧与操作部。止挡元件可滑动地位于支撑件上。弹簧连接止挡元件与支撑件,用以将止挡元件回复至原位。操作部连接止挡元件,且操作部自容置槽暴露于鞋子之外。所以,当止挡元件抵靠后支架,后支架止挡支撑件转动;当操作部连动止挡元件离开后支架,支撑件可自由地转动。
[0020]在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后支架相对鞋身的一面还包含内腔。锁扣机构具有弹性肋。弹性肋一体成型地位于支撑件的那端。所以,当弹性肋经暂时形变而移至内腔外侧时,后支架抵靠弹性肋并止挡支撑件朝第一方向转动;反之,当弹性肋经暂时形变而移入内腔内时,内腔内侧抵靠弹性肋并阻止支撑件朝与第一方向反向的第二方向转动。
[0021]在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锁扣机构包含止挡元件、弹簧与操作部。止挡元件可滑动地位于后支架相对鞋身的一侧。弹簧连接止挡元件与后支架,用以将止挡元件回复至原位。操作部连接止挡元件,并且自鞋底层邻接后支架的一侧暴露于鞋子之外。所以,当止挡元件抵靠支撑件,止挡元件止挡支撑件转动;反之,当操作部连动止挡元件离开支撑件,支撑件可自由地转动。
[0022]在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支撑件的那端具有凹槽。锁扣机构具有弹性肋。弹性肋一体成型地位于后支架相对鞋身的一侧。所以,当弹性肋经暂时形变而移至凹槽外侧时,弹性肋抵靠支撑件的那端并止挡支撑件朝第一方向转动;反之,当弹性肋经暂时形变而移入凹槽时,凹槽的内侧抵靠弹性肋并止挡支撑件朝与第一方向反向的第二方向转动。
[0023]在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支撑件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支撑件的自由端在容置槽内接触鞋底层。
[0024]在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支撑件为鞋跟、辅助轮或鞋钉。
[0025]在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后支架依据第一枢轴相对前支架枢转,支撑件依据第二枢轴相对后支架枢转,连动件的一端依据第三枢轴相对前支架枢转,连动件的另一端依据第四枢轴相对该支撑件枢转。此时,第一枢轴、第二枢轴、第三枢轴与第四枢轴相互平行,并且第四枢轴介于第二枢轴与后支架之间。
[00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可降低使用者通过手部拉出鞋跟,进而造成手部脏污的机会。
[0027]以上所述仅是用以阐述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功效等等,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图式中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0028]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图式的说明如下:
[0029]图1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的外观示意图;
[0030]图2A绘示图1的局部分解图;
[0031]图2B绘示图2A的局部Ml的放大图;
[0032]图3绘示图2A的A-A线段的局部剖视图;
[0033]图4至图6绘示图1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的操作示意图;
[0034]图7绘示图6的局部M2的剖视图,其剖面方向与图3相同;
[0035]图8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的剖视图,其剖面位置与图3相同;
[0036]图9A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处于平底鞋模式的局部剖视图,其剖面位置与图3相同;
[0037]图9B绘示图9A的鞋子处于有跟鞋模式的局部剖视图;
[0038]图1OA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处于平底鞋模式的局部剖视图,其剖面位置与图3相同;
[0039]图1OB绘示图1OA的鞋子处于有跟鞋模式的局部剖视图。
[0040]图1lA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处于平底鞋模式的局部剖视图,其剖面位置与图3相同;以及
[0041]图1lB绘示图1lA的鞋子处于有跟鞋模式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以下将以图式公开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到,在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并非必要的,因此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另外,为了便于读者观看,图式中各元件的尺寸并非依实际比例绘示。
[0043]图1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10的外观示意图。图2A绘示图1的局部分解图。图2B绘示图2A的局部Ml的放大图。如图1至图2B所示,此种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10包含鞋身100、鞋板200、鞋跟300、连动件400及鞋底层500。鞋板200位于鞋身100的一侧。鞋跟300、连动件400与鞋底层500皆位于鞋板200背对鞋身100的一侧。鞋板200包含前支架210与后支架220。后支架220枢接前支架210。后支架220相对鞋身100的一侧具有枢接座230。鞋跟300的一端枢接后支架220的枢接座230。连动件400的两个相对端分别枢接前支架210与鞋跟300。鞋底层500覆盖鞋板200与连动件400,并且鞋底层500开设有容置槽510,容置槽510位于鞋底层500相对鞋身100的一面,用以露出并容置鞋跟300,甚至露出并容置鞋跟300的全部。
[0044]由于前支架210、后支架220(包含枢接座230)、鞋跟300与连动件400相互枢接以共同形成连杆结构(如四连杆结构),当枢转前支架210或后支架220时,通过后支架220与连动件400的连动,鞋跟300能够被同步转入容置槽510,或转出容置槽510之外,以达轻易地变更为有跟鞋模式或平底鞋模式的目的,不需通过手部拉出鞋跟300,进而降低脏污手部的机会。
[0045]具体来说,如图2A与图2B所示,鞋板200具有相对配置的上侧面201与下侧面202。鞋身100位于鞋板200的上侧面201。鞋跟300、连动件400与鞋底层500皆位于鞋板200的下侧面202。由于后支架220枢接前支架210的一侧,后支架220得以依据第一枢轴Rl相对前支架210枢转。鞋跟300呈长柱状,包含相对的第一端301与第二端302,其中鞋跟300的第一端301为自由端,鞋跟300的第二端302枢接后支架220离开前支架210的一端,使得鞋跟300得以依据第二枢轴R2相对后支架220枢转。连动件400的两个相对端分别枢接前支架210与鞋跟300,使得连动件400得以依据第三枢轴R3相对前支架210枢转,依据第四枢轴R4相对鞋跟300枢转。需了解到,第一枢轴Rl、第二枢轴R2、第三枢轴R3与第四枢轴R4的轴向彼此相互平行,但却不彼此共轴。此外,第四枢轴R4介于第二枢轴R2与后支架220之间。
[0046]图3绘示图2A的A-A剖视图。如图2B与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更详细地,后支架220具有枢接座230。枢接座230包含座体231、两个枢接翼232与内腔233。座体231设置于后支架220相对鞋身100的一面,且伸入鞋跟300的第二端302的凹陷槽303内。此两个枢接翼232彼此相互间隔,以供鞋跟300的第二端302通过第二枢轴R2枢接至这些枢接翼232上。内腔233形成于座体231内,且介于这些枢接翼232之间。
[0047]如图2B所示,连动件400包含长型板体410、第一开口 411及第二开口 412。第一开口411与第二开口 412分别形成于长型板体410的两个相对端。前支架210的一侧局部地伸出凸耳211。凸耳211位于第一开口 411内,使得长型板体410具有第一开口 411的那端通过第三枢轴R3枢接至凸耳211上。第二开口 412呈狭长状,形成于长型板体410相对第三枢轴R3的一端。第二开口 412用以容置鞋跟300与枢接座230,使得长型板体410具有第二开口 412的那端通过第四枢轴R4枢接至鞋跟300的第二端302ο需了解到,第四枢轴R4并未连接枢接座230。
[0048]此外,如图3所示,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10还包含锁扣机构600。锁扣机构600连接鞋跟300,可滑动地抵靠枢接座230,用以适时地禁止鞋跟300转动,以固定鞋跟300的位置。更详细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锁扣机构600包含第一止挡元件610、第一弹簧620与第一操作部630。第一止挡元件610可滑动地位于鞋跟300上。例如,第一止挡元件610位于鞋跟300的第二端302的凹陷槽303内,且第一止挡元件610的一端伸出凹陷槽303外。第一弹簧620连接第一止挡元件610与鞋跟300,用以将第一止挡元件610回复至原位,例如,第一弹簧620位于凹陷槽303内,且第一弹簧620的一端抵靠凹陷槽303的内部,第一弹簧620的相对端抵靠第一止挡元件610。第一操作部630连接第一止挡元件610且随第一止挡元件610连动。第一操作部630自鞋底层500暴露于鞋子10外,举例而言,第一操作部630为推钮或拉杆,从鞋跟300的破口 304露出,且自容置槽510暴露于鞋子之外,以供使用者通过第一操作部630移动第一止挡元件610。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其他选择中,只要能连动第一止挡元件610,第一操作部也可能从鞋底层或鞋身的破口露出于鞋跟外。
[0049]所以,当第一弹簧620迫使第一止挡元件610回到原位(图3),使得第一止挡元件610抵靠枢接座230外侧时,枢接座230止挡鞋跟300并限制鞋跟300转动,进而使鞋子10保持处于平底鞋模式。反之,当第一操作部630压缩第一弹簧620并连动第一止挡元件610以离开枢接座230时,锁扣机构600释放对鞋跟300的限位,也即,枢接座230不再限制鞋跟300转动,进而使鞋子10得以进入有跟鞋模式。
[0050]此外,如图3,此种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10还包含扭簧700。扭簧700位于鞋板200相对鞋身100的一侧,且扭簧700的两个相对端分别连接鞋板200(枢接座230)与鞋跟300。当鞋跟300转入容置槽510内且暂时受到锁扣机构600的卡固时,扭簧700经压缩后得以储存复位弹力。更具体地,扭簧700内形成可供第二枢轴R2穿过的中空通道710。扭簧700的两个相对簧臂720分别连接鞋板200与鞋跟300。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扭簧700也可以改为伸缩弹簧等其他弹性元件。
[0051]再者,图4至图6绘示图1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10的操作示意图。需了解到,为了能清楚辨识鞋子内部元件的动作,特此将在图4至图6中的鞋底层500采局部透视,并非代表即为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的侧视外观。
[0052]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枢接座230通过固定元件110(如固定钉)固定至后支架220。鞋身100与鞋板200共同定义一空间100S。此空间100S用以容纳人体单一脚部800。鞋身100例如为完全或部分包覆脚部800的材料,且前支架210用以承载人体脚部800的脚趾部分810。后支架220用以承载人体脚部800的脚跟部分820。需了解到,鞋身泛指所有鞋子的外观种类,本实用新型不限于图中所展示的样式。
[0053]如此,当欲使鞋子10从平底鞋模式进入有跟鞋模式时,如图4所示,使用者首先手动操作锁扣机构600以释放对鞋跟300的限位;接着,如图5所示,使用者抬起脚跟部分820以弯折脚趾部分810,使得脚跟部分820通过鞋身100将后支架220朝第一转动方向Cl相对前支架210枢转,以缩小前支架210与后支架220的夹角Θ,所以,通过后支架220的带动,连动件400与鞋跟300会朝第一转动方向Cl相对前支架210枢转,以致鞋跟300的第二端302转出容置槽510。同时,由于释放后的扭簧700得以放出复位弹力,复位弹力得以带动鞋跟300转出容置槽510外,并将鞋跟300—步到位地转到可支撑鞋子10的定位(图6),此时鞋子10处于有跟鞋模式。
[0054]需了解到,图7绘示图6的局部M2的剖视图,其剖面方向与图3相同。如图7,在鞋子10进入有跟鞋模式时,由于第一止挡元件610恰伸入内腔233并抵靠内腔233内壁,使得座体231以及扭簧700的扭力足够阻挡第一止挡元件610(即鞋跟300)朝第二转动方向C2转动,迫使鞋子10保持于有跟鞋模式。
[0055]反之,当欲使鞋子10进入平底鞋模式时,参阅图5,在使用者手动操作锁扣机构600以释放对鞋跟300的限位后,使用者以踩压鞋跟300的方式,使得鞋跟300改朝第二转动方向C2转动进而转入容置槽510内。同时间下,如图3,当恰回到原位的第一止挡元件610顶靠枢接座230的座体231外侧克服了扭簧700的回复力,鞋跟300被限制不得转出,进而使鞋子10进入平底鞋模式。此时,前支架210与后支架220因此增大了夹角Θ,使得鞋板200变得较为平坦(图4)。
[0056]此外,如图1,为了更降低脏污手部的机会,当鞋子10处于平底鞋模式时,位于容置槽510内的鞋跟300的第一端301接触鞋底层500,更降低了使用者以手部拉出鞋跟300的意愿。
[0057]图8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11的剖视图,其剖面方向与图3相同。图8的鞋子11与图3的鞋子10大致相同,其差异其中之一为,图3的扭簧700正向安装于鞋跟300与鞋板200之间,意即,扭簧700的两个簧臂720皆朝向鞋跟300延伸,所以,图3的扭簧700的复位弹力能够自动带动鞋跟300转出容置槽510外;反之,如图8所示,另一实施方式的扭簧700A反向安装于鞋跟300与鞋板200之间,意即,扭簧700A的两个簧臂720A皆背向鞋跟300延伸。更具体地,扭簧700A内形成可供第二枢轴R2穿过的中空通道710A。扭簧700A的两个相对簧臂720A分别连接鞋板200与鞋跟300。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扭簧也可以改为伸缩弹簧等其他弹性元件。
[0058]所以,当图8的扭簧700A经压缩后,即扭簧700A的两个相对簧臂720A彼此接近,得以储存复位弹力。此复位弹力能够带动鞋跟300转入容置槽510内,以便将鞋跟300隐藏于鞋子11内。
[0059]图9A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12处于平底鞋模式的剖视图,其剖面位置与图3相同。图9B绘示图9A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12处于有跟鞋模式的剖视图。图9A的鞋子12与图3的鞋子10大致相同,其差异其中之一为,锁扣机构601位于枢接座230上,而非鞋跟300。
[0060]更详细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锁扣机构601包含第二止挡元件611、第二弹簧621与第二操作部631。第二止挡元件611可滑动地位于枢接座230上,例如,第二止挡元件611位于枢接座230的空间槽234内,且第二止挡元件611的一端伸出空间槽234外。第二弹簧621连接第二止挡元件611与枢接座230,用以将第二止挡元件611回复至原位,例如,第二弹簧621位于空间槽234内,且第二弹簧621的一端抵靠空间槽234的内部,第二弹簧621的相对端抵靠第二止挡元件611。第二操作部631连接第二止挡元件611且随第二止挡元件611连动。第二操作部631自鞋底层500暴露于鞋子12外,举例而言,第二操作部631为推钮或拉杆,从鞋底层500的破口 501暴露于鞋子12外,破口 501位于鞋底层500邻接后支架220的一侧。
[0061]所以,如图9A,当第二弹簧621迫使第二止挡元件611回到原位,使得第二止挡元件611抵靠鞋跟300外侧时,此时,第二止挡元件611抵靠鞋跟300的第二端302的凸挡块305,以阻挡鞋跟300转出容置槽510,进而使鞋子10保持处于平底鞋模式。如此,若使用者通过第二操作部631移动第二止挡元件611离开鞋跟300时,第二止挡元件611便释放对鞋跟300的限位,使得鞋跟300可自由地被扭簧700带动,进而使鞋子12得以进入有跟鞋模式(如图9B)。此时,当第二弹簧621迫使第二止挡元件611回到原位,使得第二止挡元件611恰伸入凸挡块305的凹槽306内,并抵靠鞋跟300的凹槽306内侧时,第二止挡元件611阻挡鞋跟300并限制鞋跟300的转动,进而使鞋子12保持处于有有跟鞋模式。
[0062]图1OA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13处于平底鞋模式的剖视图,其剖面位置与图3相同。图1OB绘示图1OA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13处于有跟鞋模式的剖视图。图1OA的鞋子13与图3的鞋子10大致相同,其差异其中之一为,图1OA的锁扣机构仅具有弹性肋311,而不具有止挡元件、弹簧与操作部。弹性肋311固设于鞋跟310的第二端302,朝相对鞋跟310的第一端301的方向伸出。弹性肋311例如一体成型地位于鞋跟300的第二端302。
[0063]如此,如图1OA至图1OB的顺序,当弹性肋311经暂时变形而移入内腔233内,反之,如图10B,当弹性肋311经暂时形变而移至枢接座230的外侧时,枢接座230抵靠弹性肋311并止挡鞋跟310朝第一方向转动(图10A)。
[0064]如此,如图1OA至图1OB的顺序,在使用者提供足够外力枢转后支架220以让鞋跟310转出容置槽510后,由于弹性肋311为具有弹性的肋体,弹性肋311可经产生暂时变形便可移入内腔233内,不需另以手动方式释放对鞋跟310的限位,便可让鞋子13进入有跟鞋模式。此时,内腔233的内侧抵靠弹性肋311并止挡鞋跟310朝第二方向C2转动。反之,如图10A,在使用者提供足够外力将鞋跟310转入鞋内时,同理,由于弹性肋311为具有弹性的肋体,弹性肋311可经产生暂时变形便可移出内腔233外,不需手动释放对鞋跟310的限位,便可让鞋跟310进入平底鞋模式。此时,枢接座230外侧抵靠弹性肋311以止挡鞋跟310朝第一方向Cl转动。
[0065]图1lA绘示依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14处于平底鞋模式的剖视图,其剖面位置与图3相同。图1lB绘示图1lA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14处于有跟鞋模式的剖视图。图1lA的鞋子14与图1OA的鞋子13大致相同,其差异其中之一为,图1lA的弹性肋235固设于枢接座230的一端,朝鞋跟320的方向伸出。弹性肋235例如一体成型地位于枢接座230的一端。
[0066]如此,当弹性肋235经暂时形变而移至鞋跟300的第二端302所形成的凹槽306外侧时,弹性肋235抵靠鞋跟320的凸挡块305外侧以阻挡鞋跟320朝第一方向C2转动;反之,当弹性肋235经暂时形变而移入鞋跟320的第二端302所形成的凹槽306时,凹槽306的内侧抵靠弹性肋235以便止挡鞋跟320朝第二方向C2转动。
[0067]应了解到,以上所举鞋跟300、连动件400、前支架210、后支架220、第一枢轴至第四枢轴Rl?R4、枢接座230、锁扣机构600、弹性肋311的数量均仅为例示,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视实际需要,弹性调整以上数量。
[0068]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鞋跟300、310的形式不限为任何外型或功能的支撑件,只要在转出后能够于鞋子底部支撑人体脚部的脚跟部分,例如非鞋跟的支撑件(如辅助轮或鞋钉)都在本实用新型所欲保护的范围内。
[0069]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经以实施方式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变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主权项】
1.一种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包含: 鞋身; 鞋板,其位于所述鞋身的一侧,且包含前支架与后支架,所述后支架枢接所述前支架,所述后支架相对所述鞋身的一侧具有枢接座; 鞋跟,所述鞋跟的一端枢接所述枢接座; 连动件,其位于所述后支架的所述侧,且分别枢接所述前支架与所述鞋跟;以及鞋底层,其覆盖所述鞋板与所述连动件,所述鞋底层相对所述鞋身的一面具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用以容置所述鞋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还包含: 弹性元件,其连接所述鞋板与所述鞋跟,用以带动所述鞋跟转出所述容置槽之外,或者,带动所述鞋跟转入所述容置槽内。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还包含: 锁扣机构,其连接所述鞋跟与所述枢接座至少其中一个,用以固定位于所述容置槽内的所述鞋跟以及位于所述容置槽外的所述鞋跟。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机构包含: 止挡元件,其能够滑动地位于所述鞋跟上; 弹簧,其连接所述止挡元件与所述鞋跟,用以将所述止挡元件回复至原位;以及 操作部,其连接所述止挡元件,并且自所述容置槽暴露于所述鞋子之外; 其中,当所述止挡元件抵靠所述枢接座,所述枢接座止挡所述鞋跟转动,当所述操作部连动所述止挡元件离开所述枢接座,所述鞋跟能够自由地转动。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枢接座的一面具有内腔,所述锁扣机构具有弹性肋,所述弹性肋一体成型地位于所述鞋跟的所述端; 其中,当所述弹性肋经暂时形变而移至所述枢接座的外侧时,所述枢接座抵靠所述弹性肋并止挡所述鞋跟朝第一方向转动,当所述弹性肋经暂时形变而移入所述内腔时,所述内腔的内侧抵靠所述弹性肋并止挡所述鞋跟朝与第一方向反向的第二方向转动。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机构包含: 止挡元件,其能够滑动地位于所述枢接座上; 弹簧,其连接所述止挡元件与所述枢接座,用以将所述止挡元件回复至原位;以及操作部,其连接所述止挡元件,并且自所述鞋底层邻接所述后支架的一侧暴露于所述鞋子之外; 其中,当所述止挡元件抵靠所述鞋跟,所述止挡元件止挡所述鞋跟转动,当所述操作部连动所述止挡元件离开所述鞋跟,所述鞋跟能够自由地转动。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鞋跟的所述端具有凹槽,所述锁扣机构具有弹性肋,所述弹性肋一体成型地位于所述枢接座的一端; 其中,当所述弹性肋经暂时形变而移至所述凹槽外侧时,所述弹性肋抵靠所述鞋跟的所述端并止挡所述鞋跟朝第一方向转动,当所述弹性肋经暂时形变而移入所述凹槽时,所述凹槽的内侧抵靠所述弹性肋并止挡所述鞋跟朝与第一方向反向的第二方向转动。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鞋跟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鞋跟的所述自由端在所述容置槽内接触所述鞋底层。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架依据第一枢轴相对所述前支架枢转,所述鞋跟依据第二枢轴相对所述后支架枢转,所述连动件的一端依据第三枢轴相对所述前支架枢转,所述连动件的另一端依据第四枢轴相对所述鞋跟枢转,其中所述第一枢轴、所述第二枢轴、所述第三枢轴与所述第四枢轴相互平行,并且所述第四枢轴介于所述第二枢轴与所述后支架之间。10.一种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包含: 鞋身; 鞋底层,所述鞋底层相对所述鞋身的一面具有容置槽;以及 连杆结构,其介于所述鞋身与所述鞋底层之间,所述连杆结构包含前支架、后支架、支撑件与连动件,所述前支架枢接所述后支架与所述连动件,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容置槽内,且所述支撑件的一端枢接所述连动件与所述后支架; 其中,当枢转所述后支架以缩小所述前支架与所述后支架的夹角时,所述支撑件受到所述后支架与所述连动件的连动而转出所述容置槽。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还包含: 弹性元件,其连接所述后支架与所述支撑件,用以带动所述支撑件转出所述容置槽之夕卜,或者,带动所述支撑件转入所述容置槽内。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还包含: 锁扣机构,其连接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后支架至少其中一个,用以固定位于所述容置槽内的所述支撑件以及位于所述容置槽外的所述支撑件。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机构包含: 止挡元件,其能够滑动地位于所述支撑件上; 弹簧,其连接所述止挡元件与所述支撑件,用以将所述止挡元件回复至原位;以及 操作部,其连接所述止挡元件,并且自所述容置槽暴露于所述鞋子之外; 其中,当止挡元件抵靠所述后支架,所述后支架止挡所述支撑件转动,当所述操作部连动所述止挡元件离开所述后支架,所述支撑件能够自由地转动。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架相对所述鞋身的一面还包含内腔,所述锁扣机构具有弹性肋,所述弹性肋一体成型地位于所述支撑件的所述端; 其中,当所述弹性肋经暂时形变而移至所述内腔的外侧时,所述后支架抵靠所述弹性肋并止挡所述支撑件朝第一方向转动;当所述弹性肋经暂时形变而移入所述内腔内时,所述内腔的内侧抵靠所述弹性肋并止挡所述支撑件朝与第一方向反向的第二方向转动。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机构包含: 止挡元件,其能够滑动地位于所述后支架相对所述鞋身的一侧; 弹簧,其连接所述止挡元件与所述后支架,用以将所述止挡元件回复至原位;以及 操作部,其连接所述止挡元件,并且自所述鞋底层邻接所述后支架的一侧暴露于所述鞋子之外; 其中,当所述止挡元件抵靠所述支撑件,所述止挡元件止挡所述支撑件转动,当所述操作部连动所述止挡元件离开所述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能够自由地转动。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的所述端具有凹槽,所述锁扣机构具有弹性肋,所述弹性肋一体成型地位于所述后支架相对所述鞋身的一侧; 其中,当所述弹性肋经暂时形变而移至所述凹槽外侧时,所述弹性肋抵靠所述支撑件的所述端并止挡所述支撑件朝第一方向转动,当所述弹性肋经暂时形变而移入所述凹槽时,所述凹槽的内侧抵靠所述弹性肋并止挡所述支撑件朝与第一方向反向的第二方向转动。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支撑件的所述自由端在所述容置槽内接触所述鞋底层。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为鞋跟、辅助轮或鞋钉。19.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变更鞋种类的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架依据第一枢轴相对所述前支架枢转,所述支撑件依据第二枢轴相对所述后支架枢转,所述连动件依据第三枢轴相对所述前支架枢转,所述连动件依据第四枢轴相对所述支撑件枢转,其中所述第一枢轴、所述第二枢轴、所述第三枢轴与所述第四枢轴相互平行,并且所述第四枢轴介于所述第二枢轴与所述后支架之间。
【文档编号】A43B21/42GK205585433SQ201620216949
【公开日】2016年9月21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1日
【发明人】江宗儒, 黄雅芬
【申请人】江宗儒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