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7507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制剂,具体地说是一种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药制剂。
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阻断和逆转性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是预防胃癌发生的关键,但至今尚无一种理想药物。大量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胆汁反流在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根除幽门螺杆菌,阻止胆汁反流无疑是阻断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目前用于幽门螺杆菌的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德诺等因其副作用和价格问题影响了应用范围,用于胆汁反流的消胆胺也因其有异常气味决定了它的应用范围。
有人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维甲酸逆转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有一定作用,但此类药因其副作用大,仍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国外有人利用被导入治疗基因的细胞在体内持续高效的产生细胞因子而发挥抗肿瘤作用,或者通过基因技术把目的基因选择性导入肿瘤细胞,在合适条件下,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然而,由于针对肿瘤细胞的基因治疗,因基因传染及外源性目的基因在细胞内表达的随机性所造成的安全性等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
目前,现代医学对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仍是采取追踪观察,一旦发现有癌变倾向,则考虑手术治疗。
近年来,运用中医药理论对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日趋深入。
单兆伟氏对75例病人的证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萎缩性胃炎“痞满“的积分最高。1989年,全国脾胃病学术委员会将萎缩性胃炎定为胃痞。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医内科学》“痞满”篇有“心下,即胃脘;心下痞,即胃痞”的论述。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近年来较一致的认为系因饮食、烟酒、情志、脾胃虚弱而发生的一种本虚标实,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气滞血瘀的复杂病症。治疗方法有辨证论治,基本方加减和固定方3种。
董建华氏分气阴两虚,虚火灼胃,脾胃虚弱3型治疗154例,癌前病变改善率95.76%,消失率52.12%。
王文仲氏以软坚散结方治疗115例,显效100例,好转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3%。
吴滇氏用健胃合剂治疗61例,治愈9例显效31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8%。
胡玲氏用胃炎消治疗19例,并与维酶素治疗的15例作对照,治疗组总有效率89.47%,对照组66.6%。
以上各报道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有的病例观察没能设对照组,这与临床研究应遵循的随机、均衡、对照的原则相差较大,因而结果的可信度欠高。
第二、纳入观察病例标准不统一,不少文献将肠上皮小肠型化生与轻度不典型增生亦作为观察对象是不恰当的。
第三、没能将本病归于中医学的哪一种“病”或“症”而选方用药,所用方药多是根据个人经验或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确定,缺乏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用药原则。
第四、疗效判断标准不一致有的以症状变化为指标,有的以胃镜诊断为指标。我们认为应以病理形态学改变与临床证候改变综合判断。
第五、观察指标、动物造模方法相对滞后。多数文献报道中病理检查仍停留在镜下肉眼观察,有的动物造模仍沿用物理方法。目前,病理诊断已发展至以计算机为辅助诊断手段的形态定量诊断。而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细胞代谢变化,胃癌异常基因表达又往往较形态改变更早一步。本研究旨在解决这些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药制剂。
本发明的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药制剂,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药剂黄连15-25份、黄芩15-25份、清半夏13-23份、干姜5-10份、木香25-36份、当归28-37份、党参45-55份、甘草5-8份。
本发明的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药制剂,各原料的重量配比是黄连18-22份、黄芩17-23份、清半夏15-20份、干姜8-10份、
木香20-30份、当归24-30份、党参40-50份、甘草7-8份。
本发明的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药制剂,其中各原料的重量配比是黄连20份、黄芩23份、清半夏18份、干姜10份、木香30份、当归30份、党参50份、甘草8份。
本发明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药制剂是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说剂型。
本发明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药制剂是散剂或胶囊。
本发明的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药制剂,先将当归、木香提取挥发油,黄连用70%的乙醇提取2次,提取液浓缩成稠膏备用。
本发明的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药制剂,将当归、木香及黄连提取后的药渣与处方中其他药材水煎煮3次,每次1.5小时,合并滤液,减压浓缩成稠膏,再与黄连乙醇提取膏合并干燥成干膏,将干膏粉碎成细粉加入适量糊精制成颗粒,在颗粒干燥加入当归木香的挥发油便为成品。
理论研究张仲景《伤寒论》日“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并指出该病病机为正虚邪陷,升降失调,拟定了寒热并调、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所创半夏泻心汤乃治胃痞之祖方,一直为后世医家所赏用。
李士材指出“邪留在心下故曰泻心。泻心者必佐以苦,是以黄连为君,黄芩为臣;散痞者必以辛为主,是以半夏、干姜为佐;阴阳不交日痞,欲通上下,交阴阳者,必和其中,中者,脾也,脾不足者,以甘补之,故以人参、甘草、大枣为使,以补中气,中气安和,则水升火降,痞满自消。”国内名医单兆伟氏对75例萎绾性胃炎患者的证候进行统计分析。认为胃脘痞满的积分最高,与疼痛、暖气等对比,有显著性差异。(摘自单兆伟,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治疗体会,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7,5(4);193)。
综上所述,胃痞康颗粒能祛除外邪,益气健脾,辛开苦降,畅通气机,切中胃痞(萎缩性胃炎)之病机,是以有效。
临床研究1、采用随机分组双盲对照法,将符合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诊断标准的病人,按住院或门诊号末两位数字结合就诊日期,根据随机分配卡法分为甲乙两组每组30例。
2、双盲对照甲组口服胃痞康颗粒1号,乙组口服胃痞康颗粒2号(两种药物中,一种为胃痞康颗粒,一种为三九胃泰冲剂分装而成,两种药物的外观、包装、口服剂量、每日次数及疗程一致,两种冲剂均每日3次,每次6g,开水冲服,连服3月为1疗程。
观察期间,不得服用其他治疗胃病的药物,比较两组用药前后各项客观指标的变化。
3、“揭盲”条件观察结束,观察结果按甲组。乙组分别进行总结和统计分析之后,再由第三者揭示甲、乙两组中间何组为观察组,何组为对照组。
药理学研究以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采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造模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模型,观察胃痞康颗粒与三九胃泰冲剂在降低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发生率方面的作用强度,及对大鼠胃粘膜螺旋样菌的清除力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工艺、质量标准研究处方黄连20份、黄芩23份、清半夏18份、干姜10份、木香30份、当归30份、党参50份、甘草8份。
以上8味,按《新药审批办法》研制成颗粒剂。
一、主要技术路线1、胃癌癌前病变诊断标准(参照全国胃癌协作组病理组制订的“胃病病理检查及诊断规范”中所定的”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分级标准”);(1)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标准粘膜颜色改变正常为橘红色,萎缩时呈灰白、灰黄、灰或灰绿色同一部位的粘膜深浅不一致,红色强的地方也带灰白色,一般灰黄或灰白的地方可有略隆起的小红点或红斑存在;萎缩粘膜的范围可以是弥漫的也可以是局部的,甚至是小灶性的,粘膜变薄而凹陷,境界常不明显。
血管透见萎缩初期可见到粘膜内小血管;重者可见到粘膜下的大血管如树枝状,暗红色,有时优如在粘膜表面上,易与皱襞相混;胃底、贲门的血管正常时也可见到。观察血管进要掌握好内压力。
萎缩性胃炎也可合并浅表性胃炎,腺萎缩后腺窝可增生延长或有肠上皮化生而看到过形成的表现,粘膜层变厚,此时不能看到粘膜下血管,只见粘膜表面粗糙不平、颗粒或结节僵硬感,光泽也有变化。
(2)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①固有腺体萎缩,减少1/3以内者为轻度,减少1/3-2/3者为中度,减少2/3以上者为重度。
②粘膜肌层增厚。
③可有肠上皮化生或幽门腺化生。
④固有膜炎症。
⑤可有淋巴滤泡形成。
(3)胃粘膜慢性炎症分级标准轻度炎性细胞浸润位于胃小凹底部以上。
中度炎性细胞浸润深达腺体固胡膜。
轻度异型增生1/腺管的形状及结构轻度不规则;2/细胞呈高柱状,胞浆内有分泌空泡,细胞间有杯状细胞;3/核排列致密,位于细胞下半部;4/核呈长圆形或杆状,体积稍大,深染,无异型性。
中度异型增生1腺管的形状及结构不规则;2细胞呈柱状,胞浆内分泌空泡减少或消失,杯状细胞甚少见;3核呈棒状,增大,深染,但无明显异型性;4核密集成堆,排列稍紊乱。
重度异型增生;1腺管的形状和结构紊乱;2细胞呈柱状或方状,分泌空泡几乎完全消失,不见杯状细胞;3核浆比例明显增大;4核呈杆状或圆形,明显增大,染色深浅不一致,排列紊乱。
二、纳入病例标准符合上述中、重度异型增生诊断标准,和/或不完全大肠型肠上皮化生,且符合中医寒热错杂、气滞血瘀证型,年龄在18-65岁之间,自愿接受临床观察的患者。
三、排除病例标准1/合并有严重心、肺、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精神病患者。
2/年龄小于18岁,大于65岁;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3/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待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四、观察指标1、主证胃脘痞满、食欲不振、隐痛和兼证及舌脉变化情况。
2、复查胃镜(采用动态录象,记录胃粘膜变化及胆汗反流情况),病理检查(采用四点法取活组织),常规染色镜检与查幽门螺杆菌(HP)。
3、安全性指标血、尿、粪常规检查及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8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辩证和疗效标准”。
近期临床治愈;①主要症状消失,次症消失或基本消失;②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③活体组织检查证实异型增生复常或消失。
显效①临床主要症消失,次症基本消失;②胃镜复查,粘膜急性炎症其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③活体组织检查证实异型增生减轻两个级度以上(含两个级度)。
有效①主要症状明显减轻;②胃镜复查,粘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③活体组织病理证实异型增生减轻。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
恶化①主症和次要症状明显加重;②胃粘膜病变范围扩大达1/2以上;③活检病理异型增生上升一个级度或出现胃癌早期改变。
统计学处理方法胃镜、胃粘膜病理学检查用卡方检验,肝功能、尿素氮、肌酐等结果用T检验。
五、药理学研究①实验动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周龄210只,拟购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繁育中心。
②造模药物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拟购自北京生化试剂公司;雷尼替丁粉末,拟购自上海第六制药厂;③治疗药物本发明的中药制剂商品名“胃痞康”颗粒样品,由山东中医药大学制药厂提供,每袋6g。
④对照药物三九胃泰冲剂,南方制药厂出品。
六、实验方法将上述大鼠随机分为6组,第1组为空白对照组,第2组为实验造模组,第3组为三九胃泰对照组,第4-6组分别为本发明的中药制剂“胃痞康”颗粒分低、中、高3种剂量组。各组大鼠分笼饲养,每笼4-5只。实验开始,2-6组大鼠每天自由饮用浓度为50微克/ml的MNNG溶液,喂食含0.01%雷尼替丁的标准颗粒状饲料。(购自山东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共20周之后,改饮用自来水与喂标准颗粒饲料。第3-6组大鼠于实验第31周开始治疗用药,4-6组大鼠每日每只分别灌饲“胃痞康”颗粒混悬液2ml,每ml含生药量分别为0.5g、1.5g、4.5g,共10周。三九胃泰对照组每日每只大鼠灌饲三九胃泰混悬液2ml;每2ml含生药0.5g,共10周。于实验第41周,处死全部动物,取出胃,沿大弯侧剪开,清除内容物,用清水冲洗后,观察胃粘膜改变,于胃窦部小弯侧剪取1.5cm×1cm大小的组织条,10%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厚5微米常规HE染色,置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胃粘膜癌前病变与胃癌的发生率,及胃螺旋样菌的分布情况。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体重)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病变发生率)采用四格表资料的确切概率法。
七、实验大鼠胃粘膜细胞核DNA含量、形态参数及倍体分布的检测随机由每组各取5只大鼠的胃粘膜标本作feulgen染色。参照国际细胞学会为细胞图象分析仪(lmage cytormetrylCM)作细胞学样品的DNA含量测定与倍体分析推荐的标准,应用MPZAS-500多媒体彩色病理图文分析仪进行DNA分析。
八、实验大鼠胃粘膜扫描电镜观察随机从每组各取5只大鼠的新鲜胃组织,用2.5%戊二醛(0.1mol磷酸缓中液配成PH7.2)固定12个小时,经0.1mol磷酸缓冲液洗3次,每次20分钟,再用1%锇酸固定1.5小时,用0.1mol磷酸缓冲液洗20分钟(中间换2-3次新液),经上升浓酒精脱水,常规临界点干燥,IB-5离子溅射仪镀铂,用日立S-570扫描电镜观察并拍照。
急性毒性试验1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取SWlSS系健康小鼠40只,拟购于山东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体重19+-1g,雄雌各半,随机分为大小两个剂量组。将胃痞康加适量水调均成混悬液0.67g/ml(每毫升含生药量0.735g)。按0.8mg/只和0.5ML/只的容积将受试药物分别按组一次灌胃后,观察动物反应情况,每天观察两次,连续7天。
2最大耐受量(MTD)的测定动物品系、体重、性别、来源、分组同上。受试药物同上。分给予最大容量0.8mL/只和0.5ml/20g/日(55.28g/kg)。求出药的最大耐受量(MTD)。
慢性毒性试验选健康Wistar品系大鼠(5周龄)60只,来源同上,休息70+-10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大剂量组21.4g/kg(相当于临床剂量的50倍),小剂量组2.14g/kg(相当于临床剂量的5倍)及对照组。每组灌服相应药物及生理盐水,连续24周。用药期及可逆性观察期,观察动物体重、外观、行为。最后一次给药后24小时,每组活杀部分动物(2/3-1/2,雌雄各半)。检测血液学指标,肝、肾功能和主要脏器的病理组织学检查。余下动物继续观察3周,考察停药后动物恢复情况。
九、质量标准部分1、工艺流程当归、木香提取挥发油,黄连70醇提取2次,提取液浓缩成稠膏,上两项的药渣,再与处方中其他药材水煎煮3次,每次1.5小时——合并滤液——减压浓缩成稠膏,与黄连乙醇提取膏合并——干燥成干膏——成细粉加入适量糊精——制成颗粒——干燥——加入挥发油——成品。
2、质量研究以盐酸小檗碱为标准品,采用薄层扫描法,对君药黄连进行含量测定。
3、稳定性研究样品在正常室温下储存,生产当月对其性状、水分、粒度、含量、卫生等逐项观察、试验并记录,作为零月的结果,以后每月考察1次,连续3月。并于第6个月及第12个月各考察一次,共进行6次全面考察。
典型病例例1张某,女,58岁,病案号67266,已婚,汉族,研究员,工作单位山东省农药研究所,邮政编码250016。
主诉上腹部痞闷,堵塞感,食欲不振反复发作10年,加重半月。病史;近10年来经常因情绪不畅,饮食,劳累诱发上腹部近心窝处痞满,进餐后加重,伴有暖气,有时恶心,不吞酸,曾多次胃镜检查,均诊为萎缩性胃炎,服“三九胃泰”等药效不显,于98年12月30日入院。
查体体温36.8℃,脉搏80次/分,呼吸取19次/分,血压15/11KPa脉细弦滑,舌质暗红,舌苔黄稍腻。心肺(一),腹部平坦,质软,肝脾肋下未扪及,剑突下稍有压痛。
实验室检查大小便常规(一),心电图大致正常。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萎缩性胃炎中度伴中度不典型增生,W-S染色,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
诊断中医胃痞。西医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
治疗停服其它治疗胃病药物,服用本发明的中药制剂,每天3次,每次1袋。服药5天,上腹部痞满减轻,食欲增进,持续服药3个月(1疗程)。上述症状消除。复查胃镜萎缩性胃炎(轻度),病理未见不典型增生,W-S染色幽门螺杆菌阴性。服药期间,病人没有不良反应,复查大、小便常规(一),心电图正常。
疗效判定显效。
例2盖某,男,38岁,病案号64312,已婚,干部,汉族,工作单位山东省竞击学校,邮码250019。
主诉上腹部痞闷,隐痛,食欲不振反复发作6年,加重10天。
病史6年来常因情志不畅,劳累,烟酒过量诱发上腹部近心窝处痞闷,餐后加重,饭量下降2/5,曾多次胃镜检查,均诊为“萎缩性胃炎”,经服“胃复春”等药效不显。于1996年1月10号入院。
查体体温36.4℃,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6/12KPa脉细弦,舌质暗红,舌苔黄腻。心肺(一),腹部平坦,质软,肝脾肋下未扪及,腹部无压痛,未扪及包块。
实验室检查大小便常规(一),心电图正常。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委缩性胃炎(中度)中度肠上皮化生。
诊断中医胃痞西医西医萎缩性胃炎。
治疗停用其它治疗胃病药物,服用本发明的中药制剂,每次1袋,每天3次冲服。服药1周上腹部痞闷,食欲不振好转。连续服药1疗程(3个月)上述症消除,服药期间无不良反应。复查大小便常规(一),心电图正常。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萎缩性胃炎(轻度),未见肠上皮化生。
疗效判定显效。
例3于某,男,60岁,已婚,工程师,汉族,工作单位山东省电影机械学校,邮码250014。
主诉;上腹部痞满,隐痛,食欲不振反复发作7年,加重10天。
病史近7年来常因情志不畅,疲劳,饮食不节诱发上腹部痞满,隐隐作痛,饭量下降,多次胃镜检查均诊为“萎缩性胃炎”,经服快胃片“维酶素“等,药效不显。
查体体温36.5℃,脉搏75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4/10KPa,脉弦滑,舌苔黄稍腻。心肺(一),腹部质软,肝脾肋下未扪及,无明显压痛,未及包块。
实验室检查大小便常规(一),心电图正常。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萎缩性胃炎(中度),不典型增生中度。
诊断中医胃痞。西医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
治疗停服其他治疗胃病药物,服用本发明的中药制剂,每次1袋,每天3次冲服。服药1周,上腹部痞满减轻,食欲增进,连续服药3个月(1疗程),上述症状消失,服药期间未见不良反应。检查大小便常规(一),心电图正常。复查胃镜浅表性胃炎;病理诊断,萎缩性胃炎(轻度),未见不典型增生。
疗效判定;显效。
例4林某,男60岁,已婚,干部,汉族,工作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邮码250014。
主诉上腹部痞闷,食欲不振伴暖气、恶心反复发作5年。
病史近5年来常因劳累,吃食粗糙食品诱发上腹部痞闷,堵塞感,饮食量下降,有时暖气不畅,恶心。多次胃镜检查均诊为“萎缩性胃炎”,曾服“维酶素”‘三九胃泰’等药效不显。
查体体温36.5℃,脉搏75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5/9KPa,脉弦滑,舌苔黄稍腻。心肺(一),腹部平坦,无明显压痛区,肝脾肋下(一),未及包块。
实验室检查大小便常规(一),心电图电轴左倾。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萎缩性胃炎(中度),不典型增生中度。
诊断中医胃痞。
西医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治疗停服治疗胃病的其他药物,服用本发明的中药制剂,每次1袋,每天3次冲服。服药5天,上腹部痞满减轻,食欲增进,连续服药3个月(1疗程),上述症状消失。经复查血、尿、便常规未见异常。ALT,Cr未见异常,心电图左倾。复查胃镜;浅表性胃炎;病理诊断,萎缩性胃炎(轻度),未见不典型增生。
疗效判定;显效。
例6;某,男,34岁,工人,已婚,汉族,工作单位济南市共交公司。邮码250019。
主诉上腹部痞闷,堵塞感,食欲不振反复发作1年。
病史近年来经常因劳累,烟酒过量,情绪不畅诱发上部痞闷,堵塞感,饮食量下降。曾服“胃复春”维酶素“等药效不显。
查体体温36.8℃,脉搏75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5/10KPa,脉弦滑,舌苔黄稍腻。心肺(一),腹部质软,肝脾肋下(一),未扪及包块,剑突下稍有压痛。
实验室检查大小便常规(一),心电图正常。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萎缩性胃炎伴中度肠上皮化生,LO-S染色HP(+)。诊断中医胃痞。西医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
治疗停服治疗胃病的其他药物,服用本发明的中药制剂,每次1袋,每天3次冲服。服药4天,上腹部痞满食欲不振好转,连续服药3个月(1疗程),上述症状消除。复查大小便常规(一),心电图正常。复查胃镜浅表性胃炎;病理诊断,萎缩性胃炎(轻度),未见不典型增生。LO-S染色HP(一)。
疗效判定;显效。
例7董某,女,62岁,已婚,汉族,农民,家庭住址济南市商河县城关镇,邮码256005 。
主诉上腹部痞闷,食欲不振,暖气,恶心反复发作10年,加重月余。
病史近10年来常因情绪不畅,劳累诱发上腹部痞满不适,有时暖气,恶心,进餐后加重,饮食量下降1/5左右。
查体体温35.6℃,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5/11KPa,脉细弦,舌苔黄腻。心肺(一),腹部质软,剑突下稍有压痛。肝脾肋下(一),来扪及包块。
实验室检查大小便常规(一),心电图正常。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萎缩性胃炎(中度)伴中度肠上皮化生。
诊断中医胃痞。
西医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
治疗服用本发明的中药制剂,每次1袋,每天3次冲服。服药1周上腹部痞满减轻,食欲增进,连续服药3个月(1疗程),上述症状消除。复查大小便常规(一),心电图正常。复查胃镜;浅表性胃炎;病理诊断,萎缩性胃炎(轻度),来见肠上皮化生。
疗效判定;显效。
例8杨某,男,58岁,已婚,农民,汉族,住址山东省龙口市城关镇,邮码2655701。
主诉上腹部痞闷,食欲不振,口粘,恶心反复发作10年。
病史近10年来常因情绪不畅,烟酒过量,劳累诱发上腹部痞满,食欲不振有时口粘无味,恶心。
查体体温36.5℃,脉搏75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5/9KPa,脉细滑,舌苔黄腻。心肺(一),腹部平坦,质软,无明显压痛区,未扪及包块。
实验室检查大小便常规(一),心电图正常。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萎缩性胃炎(中度)不典型增生。
诊断中医胃痞。西医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治疗服用本发明的中药制剂,每次1袋,每天3次冲服。服药1周上腹部痞满减轻,连续服药3个月(1疗程),上述症状消失。服药期间无不良反应复查血,尿,便常规未见异常,ALT20,Cr40mmll/l,心电图正常。复查胃镜浅表性胃炎;病理萎缩性胃炎(轻度),未见不典型增生。
疗效判定;显效。
例9王某,男,64岁,已婚,汉族,农民。住址山东省平邑县城关镇,邮码273300。
主诉上腹部痞满,食欲不振,暖气不畅反复发作10年。
病史近10年来经常因情绪不畅,劳累诱发上腹部痞满,食欲不振,无明显腹痛,不吐酸。
查体体温36.5℃,脉搏7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6/10KPa,脉弦滑,舌苔黄腻。心肺(一),腹部平坦,无明显压痛区,未扪及包块实验室检查大小便常规(一),心电图正常。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萎缩性胃炎(重度),中度异型增生。
诊断中医胃痞。
西医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
治疗服用本发明的中药制剂,每次1袋,每天3次冲服。连续服药3个月(1疗程)后复查胃镜萎缩性胃炎;病理萎缩性胃炎(中度),未见不典型增生。服药期间,无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后,复查大小便常规(一),血常规均在正常范围,ALT、Cr无异常,心电图正常。
疗效判定;显效。
例10胡某,男,47岁,已婚,汉族,工人,工作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供电局,邮码255200。
主诉上腹部痞满,隐痛,食欲不振,反复发作5年。
病史5年来经常因情绪不畅,劳累诱发上腹部痞满不适,暖气、纳呆,不吐酸。无明显疼痛,曾服“快胃片”“维酶素”等药效不显。
查体体温36.5℃,脉搏75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5/9KPa脉象弦滑,舌苔黄腻。心肺(一),腹部质软,无明显压痛区,未扪及包块。
实验室检查大小便常规(一),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萎缩性胃炎中度肠上皮化生。
诊断中医胃痞。
西医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
治疗停用治疗胃病药物,服用本发明的中药制剂,每次1袋,每天3次冲服。连续服药3个月(1疗程)后复查胃镜浅表性胃炎;病理萎缩性胃炎(轻度),未见肠上皮化生。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复查血、尿、便常规无异常,ALT、Cr均在正常范围,心电图正常。
疗效判定;显效。
本发明的一种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药制剂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服用方便,服后无不良反应,患者喜欢接受等特点,因此本成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在中医临床领域广泛推广。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药制剂,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药剂黄连15-25份、黄芩15-25份、清半夏13-23份、干姜5-10份、木香25-36份、当归28-37份、党参45-55份、甘草5-8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药制剂,各原料的重量配比是黄连18-22份、黄芩17-23份、清半夏15-20份、干姜8-10份、木香20-30份、当归24-30份、党参40-50份、甘草7-8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药制剂,其中各原料的重量配比是黄连20份、黄芩23份、清半夏18份、干姜10份、木香30份、当归30份、党参50份、甘草8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制剂是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说剂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剂型是散剂或胶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先将当归、木香提取挥发油,黄连用70%的乙醇提取2次,提取液浓缩成稠膏备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将当归、木香及黄连提取后的药渣与处方中其他药材水煎煮3次,每次1.5小时,合并滤液,减压浓缩成稠膏,再与黄连乙醇提取膏合并干燥成干膏,将干膏粉碎成细粉加入适量糊精制成颗粒,在颗粒干燥加入当归木香的挥发油便为成品。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药制剂,其药剂是以黄连15—25份、黄芩15—25份、清半夏13—23份、干姜5—10份、木香25—36份、当归28—37份、党参45—55份、甘草5—8份等中药处方为原料根据每味中药的不同特性,先经过挥发、溶剂提取、煎煮等预处理后,按比例与时间,再经过浓缩、风干及灭菌制成颗粒状。本发明的一种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药制剂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制作方法独特,治疗效果显著、服用方便、无不良反应,患者喜欢接受等特点,因此该中药制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在中医临床领域广泛推广。
文档编号A61P1/00GK1306846SQ00110849
公开日2001年8月8日 申请日期2000年1月21日 优先权日2000年1月21日
发明者姚保太 申请人:姚保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