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入自锁式髓内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5133阅读:5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旋入自锁式髓内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骨外科修复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病人长管状骨骨折修复、固定用髓内钉。
在日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常常会发生意外事故造成人肢体骨折,如运动过程中造成的骨折;交通事故中造成的骨折等,尤以长管状骨的骨折最为常见。自髓内钉和交锁钉问世以来,虽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本身存在的弊端在临床应用中显得越来越突出。目前常用的带锁髓内钉,国外产品有Grosse-Kempf钉、Klemm-Schellmann钉、Brooker-Wills钉、Huekstep钉、Russell-Taylor钉等,国内改进产品有叶子交锁加压髓内钉、鱼口交锁髓内钉、全锁髓内钉、非扩髓肱骨内锁髓内钉和国内设计产品有髓内扩张自锁髓内钉以及分叉交锁髓内钉等,但这些髓内钉多采用钉入法入钉,部分为横向交锁固定。由于打入法进钉时断端震动大,易造成再次骨折。而横向交锁固定,如G-K钉,术中需要X线监控和瞄准装置定位,其手术器械和手术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技术难度大,要作六处皮肤切口和骨性钻孔。采用横向双交锁静力固定,虽然具有较强的抗短缩、抗分离强度,但应力遮挡,应力集中易造成金属断裂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小直径非扩髓交锁钉,早期负重的金属折断率高达14-20%。由此可见,现行传统的髓内钉存在可能造成二次骨折,而且操作复杂,手术过程往往需要X光设备监控,尚不能完全适应临床需要,也难以在手术条件简陋的基层医疗机构推广普及等缺陷。为此,本设计人根据股骨、胫骨、肱骨的解剖特点与共性,针对目前交锁钉存在的不足,曾研制出了一种可旋入式进钉的髓内钉(专利号为99231383.x),取得了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在该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人又进一步研制开发出了一种结构更加简单,操作更简便灵活的旋入自锁式髓内钉,手术过程可以不用X线设备监控,具有更为广泛的临床适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固定疗效可靠,适应性更广的旋入自锁式髓内钉。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由主钉和锁针两部分组成,主钉的一侧设有过轴心的开口槽,槽自钉的后端部延伸至钉的前部螺纹段,槽的末段呈弧形导向至钉的侧壁,主钉的前后两端部分别设有不同螺纹深度,不同螺距,不同锥形的螺纹段;主钉的后端设有旋入施力槽口和连接螺孔,以适应与施力手柄的连接;锁针为一侧为钝边呈直形,另一侧为锐边分段呈不同形状,前端收向直边的斜钝边为针尖,中段与直边基本平行的直锐边段为针体,后端呈外展的翼形锐边为针翼,后端靠近直边侧设有打拔孔。
由于本实用新型主钉的后端采用了沉头式结构的施力槽和连接螺孔,使得主钉置入髓内后尾端与骨端面平齐,易于手术操作与固定。旋入进钉和髓内填充纵向交锁固定模式,消除了不利应力的干扰。旋入进钉时,断端无震动,其断端的通过率明显优于打入式进钉。髓内填充式纵向交锁,术中无需X线设备和瞄准器定位,不扩髓,也不需要另作多处皮肤切口或骨性钻孔,很大程度上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小了手术创伤。尤其肱骨旋入自锁钉的螺纹效应可起到显著的断端加压和防止分离的作用,旋入进钉固定早、中期可由相对静力性固定变为动力性固定,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防止金属疲劳断裂。
以下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附图所示。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钉之整体结构半剖主视图;图2为
图1之A-A向视图;图3为主钉后端部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锁针之整体结构主视图;图5为图4之B-B向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置入髓内之工作状态示意图。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分为主钉1和锁针7两部分。主钉1与锁针7组合使用,髓腔内交锁固定。
图1-3示出了主钉1的结构。主钉1的一侧设有过轴心的开口槽2,槽2自钉的后端部延伸至钉的前部螺纹段,槽2的末段呈弧形导向至钉的侧壁,主钉1的前后两端部分别设有不同螺纹深度,不同螺距,不同锥形的螺纹段。主钉1的后端设有沉入式旋进施力槽口3和连接螺孔4,以适应与施力手柄的连接。
其中前段锥螺纹段5长46-60m,螺纹深0.8-1.2mm,螺距5mm,呈弹头状,有利于旋入髓腔;后段螺纹段6长40-50mm,螺纹深0.8-3mm,螺距4mm,螺纹由浅变深呈锥形,有助于嵌入骨端松质骨,并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主钉1上槽2的宽度为2.8-3mm,其深度系根据主钉1的直径确定的,一般为Φ/2+1.5mm。槽2在距主钉1前端5-80mm处逐渐变浅斜出导向侧壁。槽2的长度根据主钉1的长度确定,长度260mm以下的主钉,槽2的长度为主钉1长度减5mm;260mm以上的主钉,主钉长度每增加10mm,槽长相应增加4-6mm。
图4、5示出了锁针7的结构。锁针7为一侧为钝边呈直形,另一侧为锐边分段呈不同形状,前端收向直边的斜钝边为针尖,中段与直边基本平行的直锐边为针体,后端约50mm处刃侧逐渐外展呈翼状为针翼。尾端的打拔孔8可与打拔器连接。
锁针7的厚度为2.6-2.8mm,其宽度需根据主钉1的直径大小来确定,一般针体为Φ/2+2.5mm,针翼为Φ/2+6mm+1。
使用时,锁针沿主钉的侧槽进入髓腔,锁针的后端与主钉的后端平行,其上的打拔孔(8)与主钉上的施力槽口(3)呈贯通关系。
本实用新型通常采用不锈钢和钛合金材料制作,如V-2932Φ16.317L。
本实用新型分为Ⅰ型和Ⅱ型,基本结构如图所示。不同型号的髓内钉主要适应股骨、胫骨、肱骨等不同的要求。主钉长200-420mm,直径为7-11mm。锁针比主钉长约10mm。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主钉与锁针被置入骨内时的工作状态。主钉与锁针呈纵向交锁,牢牢固定于髓腔内。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与工作过程主钉借助螺纹旋入髓腔,其钉尖呈一定的锥度,有利于减小进钉时的阻力,旋入骨折的远端,将钉置入后,主钉通过两端的螺距差起到有限的加压作用。锁针沿主钉槽进入髓腔,置入后,其后端翼刃嵌入近端骨质,远端沿斜槽穿出、分叉,并刺入远端骨质;锁针分叉后,使远端径线增大,并向侧方崩开,使全段侧刃卡住髓腔内壁,形成自锁。旋入钉属于髓内填充式纵向双交锁固定,它利用钉两端的螺纹与双向自锁起到加压、抗短缩、抗分离和抗旋转的作用。
临床应用证明,采用本实用新型治疗骨折的总愈合率为100%,平均愈合时间为16周。半年内骨折愈合率为95%,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4.6%,无继发骨折短缩分离和金属断裂现象发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是一种比较理想和最具前途的髓内固定器,其操作简便,手术创口小,适用广泛,特别是手术中可以不需要手术牵引床和X线监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临床推广价值。推广本实用新型必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权利要求1.一种旋入自锁式髓内钉,由主钉和锁针两部分组成,主钉(1)的一侧设有过轴心的开口槽(2),槽(2)自钉的后端部延伸至钉的前部螺纹段(5),槽(2)的末段呈弧形导向至钉的侧壁,主钉(1)的前后两端部分别设有不同螺纹深度,不同螺距,不同锥度的螺纹段(5、6);锁针(7)为一侧为钝边呈直形,另一侧为锐边分段呈不同形状,前端收向直边的斜钝边为针尖,中段与直边基本平行的直锐边为针体,后端呈外展的翼形锐边为针翼,后端靠近直边还设有一打拔孔(8),其特征是主钉(1)的后端设有沉入式旋进施力槽口(3)和连接螺孔(4),以适应与施力手柄的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入自锁式髓内钉,其特征是主钉(1)前段(5)为锥螺纹段呈弹头形,长40-60mm,螺纹深0.8-1.2mm,螺距5mm;后段(6)螺纹段呈锥形,长40-50mm,螺纹深0.8-3mm,螺距4mm。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入自锁式髓内钉,其特征是主钉(1)长200-420mm,直经为7-11mm,锁针(7)比主钉长约10mm。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入自锁式髓内钉,其特征是主钉(1)侧面之槽(2)的深度系根据其直径确定的,为Φ/2+1.5mm,宽度为2.8-3.0mm。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入自锁式髓内钉,其特征是锁针(7)的厚度比槽(2)的宽度小0.1-0.2mm,即2.6-2.8mm;锁针(7)的宽度根据主钉(1)的直径大小来确定,针体为Φ/2+2.5mm,针翼Φ/2+6mm+1。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入自锁式髓内钉,其特征是槽(2)的长度根据主钉(1)的长度确定,长度260mm以下的主钉,槽(2)的长度为主钉(1)长度减5mm;260mm以上的钉,主钉(1)长度每增加10mm,槽(2)的长度相应增加4-6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旋入自锁式髓内钉,由主钉和锁针两部分组成。主钉(1)的一侧设有过轴心的开口槽(2),主钉(1)的后端设有旋入施力槽口(3)和一段内螺孔(4),前后两端部分别设有技术参数不同的螺纹段(5、6);锁针(7)为一侧为钝边呈直形,另—侧为锐边分段呈不同形状为针尖、针体和针翼,后端设有打拔孔(8)。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手术中可以不需要手术牵引床和X线监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临床推广价值。
文档编号A61B17/72GK2449672SQ0024506
公开日2001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00年11月29日 优先权日2000年11月29日
发明者熊鹰 申请人:熊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