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闭式引流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0287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胸腔闭式引流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胸腔引流管存在以下缺点一、插入患者胸腔后需要将其缝合在胸壁上加以固定,而取下时还需要拆线;二、置管深度不易掌握;三、易滑脱,其容易引起患者的皮下气肿或开放性气胸;四、进行取样、冲洗、注射药物工作都要从管壁上穿刺,不仅操作相当繁琐,而且破坏了引流管。由此,给医护人员带来了诸多不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胸腔闭式引流器,它能够解决插入患者胸腔后需要缝合固定、置管深度难掌握、易滑脱,进行取样、冲洗、注射药物工作操作繁琐、损坏引流管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胸腔闭式引流器,它有引流管,引流管上有彼此相通的前口及后口,引流管上连接有气囊,设置在引流管内的气管与气囊相连接,引流管前部有冲洗孔,设置在引流管内的冲洗管与冲洗孔相连接,充气阀与气管相连接,冲洗阀与冲洗管相连接。
为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来完成引流管前端为锥形,其顶端上设置有前口。引流管前部设置有至少一个侧口。引流管前部设置有气孔,气管与气孔相连接,气孔被气囊包容。气管及冲洗管的尾部分别穿过引流管尾部的管壁并与其相连接。引流管上套装有弹性环。胶贴与弹性环相连接。引流管壁上从气囊后边沿处向后设置有刻度标尺。
本实用新型能够产生的有益效果因在引流管上设置有气囊和胶贴,当其穿入患者胸腔后向气囊内充气,使其在胸腔内壁处充盈,并将胶贴粘贴在胸腔外壁皮肤上,以此起到固定、止血、不易滑脱作用;因在引流管壁上设置有刻度标尺,它能够很容易掌握其置管深度;因在引流管前部设置有冲洗孔,其能够进行取样、冲洗、注射药物工作,并无须损坏引流管。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胸腔闭式引流器,它有引流管1,引流管1上有彼此相通的前口13及后口9,引流管1上连接有气囊3,设置在引流管1内的气管7与气囊3相连接,引流管1前部有冲洗孔12,设置在引流管1内的冲洗管11与冲洗孔12相连接,充气阀8与气管7相连接,冲洗阀10与冲洗管11相连接。引流管1前端为锥形,其顶端上设置有前口13。引流管1前部设置有至少一个侧口2。引流管1前部设置有气孔4,气管7与气孔4相连接,气孔4被气囊3包容。气管7及冲洗管11的尾部分别穿过引流管1尾部的管壁并与其相连接。引流管1上套装有弹性环5。胶贴6与弹性环5相连接。引流管1壁上从气囊3后边沿处向后设置有刻度标尺14。
制作时,按上述要求加工好各种零部件组装即可。使用时,先在患者胸腔某处切口,再将本实用新型前部置入其内,通过充气阀8向气囊3内充气,使其在胸腔内壁充盈,再将胶贴粘贴在胸腔外部的皮肤上将本实用新型固定,将引流管1的后口9接引流瓶即可。若需进行取样、冲洗、注射药物等工作时,可通过冲洗阀10操作即可。本实用新型未详细描述的技术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权利要求1.胸腔闭式引流器,它有引流管(1),引流管(1)上有彼此相通的前口(18)及后口(9),其特征在于引流管(1)上连接有气囊(3),设置在引流管(1)内的气管(7)与气囊(3)相连接,引流管(1)前部有冲洗孔(12),设置在引流管(1)内的冲洗管(11)与冲洗孔(12)相连接,充气阀(8)与气管(7)相连接,冲洗阀(10)与冲洗管(11)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闭式引流器,其特征在于引流管(1)前端为锥形,其顶端上设置有前口(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闭式引流器,其特征在于引流管(1)前部设置有至少一个侧口(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闭式引流器,其特征在于引流管(1)前部设置有气孔(4),气管(7)与气孔(4)相连接,气孔(4)被气囊(3)包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闭式引流器,其特征在于气管(7)及冲洗管(11)的尾部分别穿过引流管(1)尾部的管壁并与其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闭式引流器,其特征在于引流管(1)上套装有弹性环(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胸腔闭式引流器,其特征在于胶贴(6)与弹性环(5)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闭式引流器,其特征在于引流管(1)壁上从气囊(3)后边沿处向后设置有刻度标尺(14)。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胸腔闭式引流器,它有引流管,引流管上有彼此相通的前口及后口,引流管上连接有气囊,设置在引流管内的气管与气囊相连接,引流管前部有冲洗孔,设置在引流管内的冲洗管与冲洗孔相连接,充气阀与气管相连接,冲洗阀与冲洗管相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插入患者胸腔后需要缝合固定、置管深度难掌握、易滑脱,进行取样、冲洗、注射药物工作操作繁琐、损坏引流管的问题。
文档编号A61M1/00GK2507465SQ0126927
公开日2002年8月28日 申请日期2001年11月2日 优先权日2001年11月2日
发明者李晓华, 薛守祥, 陈来芳, 卢兆桐 申请人:李晓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