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可吸收交锁髓内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骨科创伤和矫形手术中的可吸收交锁髓内钉。
2、带锁髓内钉和不带锁髓内针需要2~7个手术切口,而且需要在骨折愈合做第二次手术,将金属髓内钉(针)取出来,增加病人第二次手术的痛苦及手术治疗费用。
3、带锁髓内钉需要体外瞄准器,并且其远端的锁钉孔常常瞄准困难,延误大量的手术时间,增加出血量,增加非创作伤区域的创伤。
4、不带锁髓内针常出现分离移位,而带锁髓内钉常出现应力遮挡,均影响骨折愈合。
5、金属髓内钉(针)由于刚度、弹性模型比人体骨大,因此植入骨内后往往改变骨骼原来的应力线,而使骨骼错误改进,而取出髓内钉(针)后,骨骼又必须按照原来本身的力学要求再一次改建重塑,这些均影响骨骼的力学强度,易致再次骨折。
6、金属髓内钉(针)容易疲劳而断裂,影响固定效果,取出时亦较困难。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吸收交锁髓内钉,其选用新的可吸收高分子材料,克服金属材料存在的缺点,而具有足够的抗折、抗弯、抗拉强度,并在骨折术或矫形术后骨愈合后而逐步溶解吸收。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之结构示意图。
参阅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髓内钉(1)的外型为梅花柱型,直径为10mm,长度为50mm。在其主干上可有4个钻孔(3),钻孔(3)的直径小于髓内钉(1)的直径,钻孔(3)的直径小于髓内钉(1)的直径,钻孔(3)内可安装交锁钉(2)。
本实用新型以聚酰胺高分子聚合材料,经过树脂纤维热压而制成髓内钉和交锁钉。
髓内钉(1)的作用是保持骨折的对线和部分对位状态,而交锁钉(2)则主要时保持骨折的对位状态。以便骨折断端的充分接触而促进骨折的愈合。同时,因髓内钉(1)和交锁钉(2)均有很好的抗压、抗弯、抗拉功能,使得骨折断端之间既避免应力遮挡,又保持一定的相对微动以促进骨折处的骨痂形成,加快骨折的愈合。这也是本实用新型主要优点之一。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是,在骨折愈合后开始降解吸收,不需做第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材料,减少一次手术的痛苦及费用。第三个优点是与传统的金属交锁髓内钉的安装手术相比,只需在骨折处切开,不需在骨折的两端靠近关节的部位切开6个切口(这6个切口是用来打入交锁髓内钉、装瞄准器、定位器及4个交锁钉)。这样,术后早期活动疼痛程度大大减轻,术后疤痕减少,可增加邻近关节活动度,以避免一些医源性创伤,增加骨折后肢体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第四个优点是有机材料,不影响患者的CT、核磁共振等项目的检查,也不受机场等安全检查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适合于所有管状骨折及矫形手术,如股骨、胫腓骨、肱骨、尺桡骨、指(趾)骨、掌骨、跖骨骨折及矫形术。
权利要求1.一种可吸收交锁髓内钉,其特征在于它由髓内钉和交锁钉所构成,髓内钉的直径在1~60mm之间,长度在5~500mm之间,在其主干的不同方向上可有钻孔,钻孔的直径小于髓内钉的直径,钻孔内可安装不同直径的交锁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收交锁髓内钉,其特征在于髓内钉的外形可为多棱柱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收交锁髓内钉,其特征在于髓内钉的外形可为圆柱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收交锁髓内钉,其特征在于髓内钉的外形可为椭圆柱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收交锁髓内钉,其特征在于髓内钉的外形可为梅花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吸收交锁髓内钉,其特征在于髓内钉的外形可为混合型。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骨科创伤和矫形手术中的可吸收交锁髓内钉。它由髓内钉和交锁钉所构成,髓内钉的外形可分为多棱柱型、圆柱型、椭圆柱型、梅花柱型或混合型,髓内钉的直径在1~60mm之间,长度在5~500mm之间,在其主干的不同方向上可有钻孔,钻孔的直径小于髓内钉的直径,钻孔内可安装不同直径的交锁钉。该产品具有足够的抗压、抗弯、抗拉强度,应用于骨折术或矫形术中,加快骨折愈合。
文档编号A61B17/68GK2522040SQ0127154
公开日2002年11月27日 申请日期2001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01年12月31日
发明者徐栋梁, 刘建宇, 彭兆声 申请人:徐栋梁, 深圳善航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