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0608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钳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窥镜检查与内窥镜下手术等所用的钳子。特别是有关这种钳子的手柄部的改进。
背景技术
迄今,例如在内窥镜手术中,对于组织的夹持、剥离、切除等作业,都采用钳子来取代外科医生以手来进行的方式。一般地说,这种钳子包括插入体内的细长轴部、在轴部前端且具有联杆机构的前端工作部、在轴部后端的用于操作前端工作部的手柄部,通过操作手柄部使轴部内的杆往复运动,就能驱动前端工作部。
根据手术中的用途,存在着上述前端工作部形状不同的多种钳子,如用于夹持组织的夹持钳子、用于进行剥离的剥离钳子等。以胆管摘除术为例,剥离钳子用于胆管与胆管动脉的剥离或暴露等作业。这种剥离作业占用了手术时间中很大一部分,手术医生需要反复操作手柄部。因此,使手柄部具有良好操作性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作为这种钳子的手柄部结构,已知有例如实开平1-133907号公报与特开平4-246349号公报中所述。实开平1-133907号公报中所述钳子的手柄部是由相互进行相对运动的一对操作部件构成。在前侧的操作部件中设有突出向前方的突出部,在此突出部的前端设有朝上下方向延伸出可由除姆指以外的手指抠持的延伸部,在后侧的操作部件则由为姆指接触的突起环件构成。特开平4-24 63 44号公报中所述的钳子的手柄部是由固定手柄部与回转手柄部两者构成,固定手柄部中形成有无名指抠持的环状部,回转手柄部中则形成有姆指抠持的环状部。
上述这些公报中所记载的钳子都能让拇指钩合到可动的环形部中,可通过活动拇指进行操作。
但上述既有的钳子在进行重复性操作时,姆指必须频繁地活动且姆指是抠入到可动环状部之内,因而会给从事手术的医生带来疲劳与疼痛。除此,在使姆指活动时是难以只使姆指移动而不让其他手指运动的,这样就会使必须固定的固定侧的手柄部(操作部件)也一起运动。从而会使前端工作部产生晃动等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让施术者长时间使用也不会带来疲劳与疼痛,且能容易地操作和保持稳定的钳子。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具有轴部、位于轴部前端部的前端工作部、位于轴部的后端用于操作此前端工作部的手柄部的钳子,具备下述特征上述手柄部包括握持部、设于此握持部前后且能相对于握持部出没的按钮部,通过分别推压此前后的按钮部,可使前端工作部在多种状态之间变换。
施术者在握住上述握持部的状态下,通过用手指按压前后按钮部能操作前端工作部。即使在反复进行操作时也不会发生疲劳,而手柄部也能在不勒住手指的情形下使用。由于能握住所述握持部,即使是为了推压按钮部而移动一个手指时,也能使握持部不动地保持稳定而可防止前端工作部发生晃动。特别是在以手掌握持此握持部时,能够高度地保持稳定。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使设于上述握持部前后的按钮部形成于能摆动地安装于此握持部上的杠杆的前端部与后端部上。
由于前后按钮部是形成于杠杆的后端部与前端部上,故可减少部件数量,使结构简单、例如能由通过上述轴内与前端工作部连接的联杆与此杠杆的摆动端连接,通过按钮的操作使杠杆摆动而可让前端工作部在多种状态之间变换。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施术者在握住握持部的状态下能以手指推压前后按钮部来操作前端工作部,因而即使是反复操作也不会产生疲劳,也能够在使用中不令手柄部勒住手指、由于能握住握持部,即使因为推动按钮部而运动手指,也可使握持部不动地保持稳定而能防止前端工作部晃动。
附图简述图1是示明本发明的钳子的实施形式的侧视图。
图2是图1中钳子的后视图。
图3是图1中钳子的手柄部的透视图。
图4是图1中钳子的分解透视图。
图5(a)是包含图1中轴部的一部分剖面的侧视图,图5(b)是表明前端工作部的颚部张开状态的放大图。
图6表明图1中手柄部的第一握持部壳体的内部。
图7表明图1中手柄部的第二握持部壳体的内部。
图8表明图1中第一杠杆壳体的内部。
图9表明图1中第二杠杆壳体的内部。
图10示明手柄部的内部结构,表明了前端工作部的颚部的封闭状态。
图11示明手柄部的内部结构,表明了前端工作部的颚部的张开状态。
发明的实施形式下面参考


本发明的实施形式,而以下的实施形式并不限制本发明。
图1概示本发明的钳子1的整体结构,钳子1包括通过套管插入体内的轴部10、位于轴部10前端的前端工作部20、在轴部10后端用于操作前端工作部20的手柄部30。
轴部10如图5所示,主要包括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中空管形成的套13、沿套13内不能相对于套13转动但可往复运动的贯通此套13的杆12、由包覆套13外侧的绝缘材料组成的包覆管11。轴部10与旋钮16一起结合于手柄部30上。
前端工作部20具有联杠机构21、连接到联杠机构21上的一对颚部22。这对颚部22由支承销14可旋转地支承于套13的前端上。此联杠机构21连接到杆12的一端上,对应于杠12在轴部10内的往复运动而工作,以进行这对颚部22的开闭。
手柄部30主要包括由相互组合的第一握持壳体32和第二握持壳体34组成的握持部36、由相互组合的第一杆壳体41和第二杆壳体44构成可相对于握持部36摆动的杠杆40。
构成握持部36的第一握持壳体32(参照图6)与第二握持壳体34(参照图7)在它们的下部分别形成有用于为施术者的手指枢合的环形部32a、34a,而这两者便构成了环形部36a(参照图1)。此外,与环部32a、34a相邻地形成有适于为施术者的手掌握住的握定部32b、34b,这两者相组合而构成了握定部36b。握定部36b如图3中清楚地表明的,与在握定部36b更上方的握持部36这部分相比,成为厚度大具有稳定感的部分。在握定部32b、34b更下方的下端部则形成有适合小姆指抠住的卡止部32d、34d,将其组合构成卡止部36d。
杠杆40是第一杠杆壳体42(参照图8)与第二杠杆壳体44(参照图9)组合成的整体,第一握持部壳体32内形成的销32c可滑动地插入第一杠杆壳体42与第二杠杆壳体44中分别形成的圆弧孔42a、44a中,而在第一握持部壳体32与第二握持部壳体34中分别形成有销支承部32e、34e,当其中嵌入了在第一杠杆壳体42与第二杠杆壳体44的外侧的上端部上形成的突出设置的销42b、44b时,此杠杆40就能安装成能够以突出设置的销42b、44b为中心相对于握持部36摆动。此杠杆40的前端部与后端部可从握持部36的前后分别突出,突出的部分构成后按钮部40a与前按钮部40b。杠杆40相对于握持部36摆动后,后按钮部40a与前按钮部40b便相对于握持部36出没。
在上述套13的底部安装着杆固定件60、61,固定件60、61能回转地卡止于握持部36的前端开口部中。旋钮16与杆固定件60、61连接,旋钮16与轴部10能整体地相对于握持部36回转。另一方面,杆12的底部从握持部36的前端开口部插入握持部36内后,便在握持部36内与通电板17接触。通电板17与电极棒18连接,在电灼时通过杆12通电至颚部。此外,杆12底部的端部上安装着由相互组合的半球体66、67构成的球体68。在插入于握持部36内的杠杆40的第一杠杆壳体42与第二杠杆壳体40的上部,形成有用于支承上述球体68的凹部42c与凹部44c。杠杆40以杆12的基端部为旋转中心而转动。这样,与杠杆40的摆动相配合,能使杠12在握持部36内往复运动。
下面说明取以上结构的钳子的作用。在标准的使用方式下,施术者以中指与无名指抠合握持部36的环形部36a,以此两指握住握定部36b的前方,以拇指握住握定部36b的后方,用手掌握住握定部36b的侧面保持住手柄部30。食指处于自由状态,或运动以使旋钮16转动,或是取配合到前按钮部40b上的状态。现在如图10所示,杆20后退,使前端工作部20的一对颚部22、22闭合。在此状态下,使姆指离开握定部36b,以姆指将后按钮部40a推压向前方,于是杠杆40的第一杠杆壳体42、第二杠杆壳体44的圆弧孔42a、44a相互相对于销32c滑动,而杠杆40相对于握持部36摆动。随着杆40的摆动,安装于杠杆40上部的杆12前进。与此相对应,前端工作部20的颚部22、22打开。由于将后按钮部40a推向前方,使后按钮部40a退隐到握持部36内,而让前按钮部40b从握持部36中突出(图11)。
然后在颚部22、22再次闭合时,以食指将前按钮部40b压向后方。于是杠杆40向与先前相反的方向摆动,安装于杠杆40的前端部上的杆12后退。相应地,前端工作部20的颚部22、22闭合。由于将前按钮部40b推向后方,前按钮部40b退隐到握持部36内,而后按钮部40a从握持部36突出,返回到图10的状态。
在由姆指与食指进行上述操作时,由于其他手指与手掌紧紧地握住握持部36b,即使姆指与食指运动,也能使握持部36不动地保持稳定,从而能防止前端工作部20晃动。由于只需用姆指与食指推压后按钮部40a与前按钮部40a,即使是重复进行操作也不会疲劳,使用中手柄部不会勒住手指。
由于能够在只是使杠杆40在握持部36中摆动的条件下来构成后按钮部40a与前按钮部40b,故可使结构简单。此外,上述实施形式是在设定为剥离钳子的情形下进行说明的,但显然可不局限于此而能够同样地适用于夹持钳子、切除钳子等。
权利要求
1.一种钳子,它具有轴部、处于轴部的前端部的前端工作部、在轴部的后端部处用于操作此前端工作部的手柄部,其特征在于,上述手柄部包括握持部、设于握持部前后能相对于握持部出没的按钮部,通过分别推压此前后按钮部,可使前端工作部于多种状态之间变换。
2.权利要求1所述的钳子,其特征在于,设于上述握持部前后的按钮部形成于可摆动地安装于握持部上的杠杆的后端部与前端部上。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操作者即使长期使用也不易有疲劳感,容易操作且能保持稳定的钳子,具有轴部(10)、位于轴部(10)前端部处的前端工作部(20)、位于轴部(10)的后端部处用于操作此前端工作部(20)的手柄部(30)。手柄部(30)包括握持部(36)、设于握持部(36)的前后能相对于握持部(36)出没的后按钮部(40a)与前按钮部(40b)。通过分别推压前、后按钮部(40a、40b)可以驱动前端工作部(20)。
文档编号A61B17/28GK1408321SQ0214377
公开日2003年4月9日 申请日期2002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01年9月28日
发明者土田道博, 糸永胜悟, 芝干雄 申请人:有限公司英普类思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