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用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6291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穿着用物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穿着用物品。特别涉及幼儿用尿布(包含内裤型)、大人用尿布(包含内裤型)、失禁内裤或女性用生理处理用内裤。
背景技术
现在,作为一次性内裤型的体液吸收性穿着用物品,有幼儿用的内裤型尿布和排泄内裤、失禁内裤、身体障碍女性用生理处理内裤等的产品,上述穿着用物品中,在外装片的接触肌肤侧安装吸收体(例如,特开平9-567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上述穿着用物品中,特别是生理处理用内裤中,强烈期望整个吸收体对于整个大腿间的密着性。本发明是对应上述期望而做出的,提供一种吸收体相对于整个大腿间的密着性良好的穿着用物品。并且,期望一种穿着时外观漂亮的穿着用物品。因此,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穿着时外观漂亮的穿着用物品。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第1方面提供一种穿着用物品,其特征在于,在吸收体的背面侧的横向大致中央位置处,设置以规定的长度大致呈直线形延伸的第1弹性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穿着用物品,通过在吸收体的背面侧的大致中央位置处设置大致呈直线形的第1弹性构件,借助该第1弹性构件的收缩作用,吸收体的接触肌肤侧的中央部以规定的长度凸起,使得吸收体相对于大腿间中央部的密着性良好。
上述第1弹性构件若设置为从直线接近部分的前端以前扩形向前方延伸,通过前扩形的第1弹性构件的收缩作用,吸收体的肌肤接触侧的前部呈前扩形凸起,则相对于大腿间前部的密着性良好。另外,上述第1弹性构件若设置为从直线接近部分的后端以后扩形向后延伸,通过后扩形的第1弹性构件的收缩作用,吸收体与肌肤接触侧的后部呈后扩形凸起,相对于大腿间后部(臀部的谷间)密着性良好。
在上述吸收体的背面侧的横向两侧位置上,若设置以规定的长度大致呈直线形延伸的第2弹性构件,则通过第1、第2弹性构件的相互收缩作用,吸收体与肌肤接触一侧的中央部以规定的长度凸起较多。上述吸收体具有底片、顶片和吸收芯,上述第1构件或/及第2弹性构件优选是设置在两重的底片间。优选是在上述吸收体的两侧设置立起护围。
外装片设计成在前腹部和背后部之间的大腿部两侧形成腿用开口部,上述吸收体优选为安装在外装片的肌肤接触侧的大腿部处。
另外,上述吸收体可更换地安放在无吸收体的外装片(内裤或尿布等)上,也可更换地重叠安放在一次性内裤型的吸收体上。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穿着用物品,在肌肤接触侧安装有吸收体的外装片的横向大致中央位置处,设置在纵向以规定的长度大致呈直线形延伸的第1弹性构件。在一次性内裤型的外装片的大致中央位置处,设置大致呈直线形的第1弹性构件,通过该第1弹性构件的收缩作用,外装片的肌肤接触侧的中央部以规定的长度凸起,吸收体的与肌肤接触侧的中央部也以规定的长度凸起,使得吸收体相对于大腿间中央部的密着性良好。
上述第1个弹性构件若设置为从直线接近部分的前端以前扩形向前方延伸扩展,则通过前扩形的第1弹性构件的收缩作用,外装片的肌肤接触侧的前部呈前扩形凸起,吸收体的肌肤接触侧的前部随之呈前扩形凸起,使得大腿前部的密着性良好。上述第1弹性构件若设置为从直线接近部分的后端以后扩弯曲形向后方延伸,则通过后扩形的第1弹性构件的收缩作用,外装片的肌肤接触侧的后部呈后扩形凸起,吸收体与肌肤接触一侧的后部随之呈后扩形凸起,使得大腿间后部(臀部的谷间)的密着性良好。


图1是吸收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2(a)是具有第1弹性构件的吸收体的立体图,(b)是(a)的俯视图,(c)是具有第1、第2弹性构件的吸收体的立体图,(d)是(c)的俯视图。
图3是吸收体,(a)是使吸收体伸长状态的平面状态的立体图,(b)是立体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一次性内裤的分解立体图。
图5(a)~(d)是表示各个腿用弹性构件的设置例的俯视图。
图6是一次性内裤的分解立体图。
图7(a)~(c)是表示各个腿用弹性构件的设置例的俯视图。
图8(a)~(c)是表示各个腿用弹性构件和适合身体用弹性构件19的设置例的俯视图。
图9(a)~(d)是表示各个前腹部和背后部的形状、身体用弹性构件和绕腿用弹性构件19的设置例的俯视图。(e)是表示S切的要点的俯视图。
图10是图4的一次性内裤,(a)是前面侧立体图,(b)是背面侧立体图,(c)是主要构件的截面图。
图11是图6的一次性内裤,(a)是前面侧立体图,(b)是背面侧立体图,(c)是主要构件的截面图。
图12是第1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内裤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第2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内裤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图12的一次性内裤,(a)是前面侧立体图,(b)是背面侧立体图,(c)是主要构件的截面图。
图15是图13的一次性内裤,(a)是前面侧立体图,(b)是背面侧立体图,(c)是主要构件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作为穿着用物品的吸收体1基本由两片底片2(A,B)、吸收芯3、顶片4和左右一对立起护围5构成。上述底片2(A,B)至少一方由液体不透过性材料构成,作为液体不透过性材料适合选用合成树脂制薄膜和疏水性无纺布,作为液体透过性材料适合选用无纺布,在两片重叠粘接的底片2(A,B)间,设置后述的第1弹性构件9。另外,即使吸收体1中的底片2(A,B)不是液体不透过性材料,而是在吸收芯3的下面配置别的液体不透过性材料的薄片也可。
上述吸收芯3由天然纸浆纤维、合成树脂纤维及/或高吸水性树脂材料等构成。上述顶片4由液体透过性无纺布构成。上述左右一对的立起护围5由具有疏水性或防水性的合成树脂无纺布构成,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护围用弹性构件6以伸长的状态粘接在自由端部5a上。该弹性构件6的材质可利用聚氨脂、天然橡胶和薄膜等,弹性构件6的形状可利用线形、带形等,不限定使用一根可使用多根。另外,后述的第1、第2弹性构件9、10等的各弹性构件也同样。
另外,上侧的底片2(A)的上面粘接有吸收芯3,并且在上侧的底片2(A)的上面粘接顶片4以便把该吸收芯3包裹起来,通过在其两侧部分粘接立起护围5的基部5b,可完成吸收体1。在上述两片重叠地粘接的底片2(A,B)间,第1弹性构件9以伸长的状态设置在其中。第1弹性构件9在吸收体1的横向大致中央位置处,在一定的间隔H1内,以规定的长度H2按照接近并延伸的方式形成左右一对设置的接近部分9a。上述间隔H1适宜为5~50mm,上述长度H2适宜为100~350mm(幼儿用为50~250mm)。
如图1所示,第1弹性构件9设置为从接近部分9a的前端以前扩形向前方F延伸,形成前扩部分9b。另外,第1弹性构件9设置为从接近部分9a的后端以后扩形向后方B延伸,形成后扩部分9c。该前扩部分9b和后扩部分9c可为大致V字形或为弯曲形。另外,如图1的右下部分及图2(c)、图2(d)所示,在使吸收体1伸展的状态下,在吸收体1的横向两侧位置上,以伸长的状态设置左右一对的第2弹性构件10,以便使其以规定的长度H3大致直线形地延伸。上述长度H3虽以不使第1弹性构件9的前扩形部分9b和后扩形部分9c交叉的长度为宜,但也可使其交叉地构成。
根据如上构成的吸收体1,在吸收体1的背面侧的大致中央位置上,设置大致直线形的第1弹性构件9而形成接近部分9a,如图3(a)所示,通过该接近部分9a的第1弹性构件9的收缩作用,因为吸收体1与肌肤接触侧的中央部以规定的长度H2呈山形凸起,故吸收体1相对于大腿间中央部的密着性良好。
另外,因第1弹性构件9设置成从直线形部分的后端以后扩形向后方延伸而形成后扩部分9c,故通过该后扩部分9c的第1弹性构件9的收缩作用,吸收体1与肌肤接触侧的后部呈后扩形凸起,所以相对于大腿间后部的(臀部的谷间)密着性良好。
另外,因第1弹性构件9设置成从接近部分9a的前端以前扩形地向前方延伸而形成前扩部分9b,通过该前扩部分9b的第1弹性构件9的收缩作用,吸收体1与肌肤接触一侧的前部呈前扩形凸起,则相对于大腿间前部的密着性良好。
结果,整个吸收体1相对于整个大腿间的密着性良好,且体液吸收非常迅速而完全无侧漏的担心。
另外,若在吸收体1的背面侧的横向两侧位置上,设置以规定的长度H3大致呈直线形延伸的第2弹性构件10,通过第1、第2弹性构件9、10的相互收缩作用,吸收体1与肌肤接触一侧的中央部以规定的长度H2较高地凸起,由此相对于大腿间中央部的密着性非常良好。另外,第1弹性构件9虽以接近部分9a、前扩部分9b与后扩部分9c的组合为最适合,但也可只有接近部分9a,另外,也可为接近部分9a与前扩部分9b的组合或接近部分9a与后扩部分9c的组合。
另外,第1、第2弹性构件9、10虽可设置在吸收体1的吸收芯3和一片底片2之间,也可设置在两重的底片2(A、B)之间,通过流水线生产很容易实现。
再者,若在吸收体1的两侧设置立起护围5,能够可靠地防止从吸收体1两侧的侧漏。
上述吸收体1可更换地安放在无吸收体1的外装片(内裤或尿布等)中,也可更换地重叠安放在一次性内裤型的吸收体上,下面用图4~图11说明将吸收体1的一部分凸起的方法应用于一次性内裤或生理用品(以下,仅指内裤)中的例子。
即,如图4及图10所示,内裤15的外装片16例如由透气性无纺布构成,外面侧片16A和肌肤侧片16B形成内裤的外形,前腹部P和背后部Q之间的大腿部R两侧处形成腿开口部S。另外,外面侧片16A及/或肌肤侧片16B优选为透气性无纺布。
在上述2片重叠粘接的外面侧片16A和肌肤侧片16B之间,在前后端部上以伸长的状态设置腰用弹性构件17,并且在腿开口部S的周围设置腿用弹性构件18。上述吸收体1和肌肤侧片16B的大腿部R粘接。另外,以肌肤侧片16B为内侧将外装片16在大腿部R处折叠,通过接合两边部16a,完成内裤15。
即使是如上构成的内裤15也和上述吸收体1中所说明的一样,整个吸收体1相对于整个大腿间的密着性良好,体液吸收非常迅速且完全无侧漏的担心。
图5是表示腿用弹性构件8的设置例,(a)为将腿开口部S设置成圆弧形的例子,(b)为在大腿部R处以O字形交叉以便使左右的腿开口部S连续的例子,(c)为在大腿部R处不交叉以便使左右的腿开口部连续的例子,(d)为在大腿部R处以X字形交叉以便使左右的腿开口部S连续的例子。这样,若在外装片16的腿开口部S处设置腿用弹性构件18,则可限制大腿部R的下滑,可使吸收体1整体相对于整个大腿间的密着性良好,由此,可不需要立起护围5。
在图4、图5及图10的实施方式中,腿开口部S与外装片16的外面侧片16A、肌肤侧片16B在前腹部P和背后部Q之间的大腿部R两侧构成一体,但是也可如图6、图7及图11的实施方式那样构成。即,内裤15可构成为在前腹部P和背后部Q上具有外面侧片16A和肌肤侧片16B,但在大腿部R处无外装片16。例如图9所示,吸收体1安装在用于紧密粘贴在大腿间的有弹力的带上。上述两片重叠粘接的外面侧片16A和肌肤侧片16B之间,在前后端部以伸长的状态设置腰用弹性构件17,并且在内侧端部以伸长的状态设置腿用弹性构件18。上述吸收体1跨过前腹部P和背后部Q粘接在它们的肌肤侧片16B上,在吸收体1本体上形成大腿部R和腿开口部S。使肌肤侧片16B置于内侧、将外装片16在吸收体1的大腿部R处折叠,通过接合两边部16a,完成内裤15。
即使是如上构成的内裤15也和上述吸收体1中所说明的一样,吸收体1整体相对于整个大腿间的密着性良好,体液吸收非常迅速且完全无侧漏的担心。
图7表示设置前腹部P和背后部Q的形状及腿用弹性构件18的例子,(a)是前腹部P和背后部Q为长方形且在纵向以直线形设置腿用弹性构件18的例子,(b)为前腹部P和背后部Q为台形且沿台形设置腿用弹性构件18的例子,(c)为前腹部P和背后部Q为台形且在纵向以直线形设置腿用弹性构件18的例子。另外,作为吸收体1,虽使用设置第2弹性构件10的类型,第2弹性构件10也可以发挥作为腿用弹性构件18的作用。
图8是在图7(a)~(c)的腿用弹性构件18的设置例之上设置适合身体用的弹性构件19的例子,并且在吸收体1下几乎不设置腿用弹性构件18和适合身体用弹性构件19。另外,17是腰用弹性构件。为制造图7(a)及图8(b)所示的穿着用物品,外装片被切成两片,得到前腹部P和背后部Q。之后,使前腹部P与背后部Q分离,按照在前腹部P与背后部Q之间架桥的方式配置吸收体并固定,为形成一定的区域,即作成穿着用物品,以规定的间隔切断前腹部P及背后部Q。另外,在切断前腹部P及背后部Q之前,将吸收体折成两折,将前腹部P与背后部Q重叠,为了在一个个穿着用物品上区域化,以一定的间隔将前腹部P与背后部Q粘接也可。
在制造图7(b),图7(c),图8(b)及图8(c)所示的穿着用物品时,在固定上述吸收体的工序后,切断前腹部P及/或背后部Q的一部分T也可。即,可切断前腹部P及/或背后部Q的一部分T,也可只切断前腹部P的一部分T(图中未示出),或只切断背后部Q的一部分T(图中未示出)。与图7(a)及图8(a)所示的穿着用物品同样,切断一部分T后,以规定的间隔切断前腹部P及背后部Q,从而完成穿着用物品。
图7(b),图7(c),图8(b)及图8(c)所示的穿着用物品,一部分T的切断线t虽为直线,但切断线t不限定于直线。例如,切断线t可为曲线或曲线与直线的集合线。因为这可提高腿开口部形状的自由度。
另外,吸收体如图7及图8所示,不限定于设置第2弹性构件10。因此,在切断一部分T的时候,切断吸收体的一部分也可。由此,通过切断吸收体的一部分,可使大腿下部变窄,可使穿着用物品的外观大大改善。特别是对于大人用的内裤型尿布来说,外观好很重要。这是从使用者穿着穿着用物品外出的机会比较多的角度考虑的。
另外,切断一部分T的时间,只要在以规定的间隔切断前腹部P及背后部Q之前,并不限定于上述时间。例如,可在吸收体配置前,切断前腹部P及/或背后部Q的一部分T,也可在外装片被切成两片前切断前腹部P及/或背后部Q的一部分T。
图9是表示设置前腹部P、背后部Q的形状和适合身体用弹性构件19、腿用弹性构件20的例子。前腹部P和背后部Q如图9(e)所示,将外装片16在纵向呈蛇行状切分成两部分,并将该切分的外装片分别沿线a切开,通过使该切片的相位错开半个间距,可制作前腹部P和背后部Q(所谓S切)。
图9(a)~(c)是使用上述S切后的前腹部P和背后部Q的图。图9(a)为没有在吸收体1的下面设置适合身体用弹性构件19的图。另外,17为腰用弹性构件。图9(b)为在前腹部P和背后部Q的绕腿护围处设置绕腿弹性构件20的图,而在吸收体1的下面几乎不设置绕腿弹性构件20。图9(c)为在前腹部P和背后部Q的绕腿护围处设置绕腿弹性构件20,而在吸收体1的下面几乎不设置绕腿弹性构件20,且在吸收体1的中央部配置宽度略窄地形成的弯曲形腿部褶皱21的图。图9(d)为在S切变形(没有相位组合)的前腹部P和背后部Q的绕腿护围处设置绕腿弹性构件20而在吸收体1的下面几乎不设置绕腿弹性构件20的图。另外,吸收体1形成台形(锥形)。
图1~图11的实施方式是在吸收体1上设置弹性构件9(根据需要增加第2弹性构件10),但如图12~图15所示实施方式,可在外装片16上设置第1弹性构件9(第2弹性构件10)。该情况下,虽然基本应用不在吸收体1上设置第1弹性构件9(第2弹性构件10)的类型,但即使使用设置第1弹性构件9(第2弹性构件)的类型也没有妨碍。
图12及图14为第1例,内裤15的外装片16由透气性无纺布构成,外面侧片16A和肌肤侧片16B形成内裤的外形,前腹部P与背后部Q之间的大腿部R两侧形成腿开口部S。第1弹性构件9以伸长的状态设置在上述两片重叠粘接的外面侧片16A和肌肤侧片16B之间。
第1弹性构件9在吸收体1的横向大致中央位置上,在一定的间隔H1内,以规定长度H2按照接近状态延伸地左右一对地设置,并形成接近部分9a。上述间隔H1适宜为5~50mm,上述长度H2适宜为100~350mm(幼儿用为50~250mm)。图12所示的第1弹性构件9从接近部分9a的后端以后扩形向后方B延伸地设置,形成后扩部分9c。
另外,第1弹性构件9设置为从接近部分9a的前端向前方F延伸,可形成前扩部分9b。该前扩部分9b与后扩部分9c可呈大致V字形也可为弯曲形。上述吸收体1粘接在肌肤侧片16B的大腿部R处。将肌肤侧片16B置于内侧,将外装片16在吸收体1的大腿部R处折叠,通过接合两边部16a,完成内裤15。
根据如上构成的第1例的内裤15,因在外装片16的大致中央位置处,设置接近形的第1弹性构件9而形成接近部分9a,与图3所示的吸收体1同样,通过该接近部分9a的第1弹性构件9的收缩作用,外装片16的肌肤侧的中央部以规定的长度凸起,吸收体1的肌肤侧的中央部以规定的长度H2呈山形凸起,因此吸收体1相对于大腿间中央部的密着性良好。
另外,因第1弹性构件9设置为从接近部分9a的后端以后扩形向后方延伸形成后扩部分9c,因为由该后扩部分9c的第1弹性构件9的收缩作用,外装片16的肌肤侧的后部呈后扩形凸起,吸收体1的肌肤侧的后部随之以后扩形凸起,则相对于大腿间后部(臀部的谷间)的密着性良好。
再者,第1弹性构件9设置为从接近部分9a的前端以前扩形向前方延伸形成前扩部分9b,通过该前扩部分9b的第1弹性构件9的收缩作用,外装片16的肌肤侧的前部呈前扩形凸起,吸收体1的肌肤侧的前部随之可呈前扩形凸起,则相对于大腿间前部的密着性良好。结果,吸收体1全体相对于整个大腿间的密着性良好,体液吸收非常迅速且全无侧漏的担心。
图13及图15是第2例,内裤15的外装片16由透气性无纺布构成,外面侧片16A与肌肤侧片16B形成内裤的外形,前腹部P与背后部Q之间的大腿部R两侧处形成开口部S。第1弹性构件9以伸长的状态设置在上述两片重叠粘接的外面侧片16A与肌肤侧片16B之间。第1弹性构件9在吸收体1的横向大致中央位置处交叉,以规定的长度H2大致呈直线形地延伸且左右一对对称地设置,从而形成接近部分9a。上述长度H2适宜为100~350mm(幼儿用为50~250mm)。另外,各第1弹性构件9设置为从接近部分9a的前端以前扩形向前方F延伸,形成前扩部9b,并且从接近部分9a的后端以后扩形向后方B延伸,形成后扩部分9c。上述吸收体1粘接在肌肤侧片16B的大腿部R处。以肌肤侧片16B为内侧将外装片16在吸收体1的大腿部R处折叠,通过接合两边部16a,完成内裤15。
即使如上构成的第2例的内裤15也与图12及图14第1例的内裤15同样,吸收体1整体对于整个大腿间的密着性良好,体液吸收非常迅速且全无侧漏的担心。
在上述第2例的内裤15中,沿前腹部P、背后部Q和开口部S的第1弹性构件9的前扩形部分9b与后扩形部分9c的一部分作为腰用弹性构件及腿用弹性构件的一部分发挥作用。
如以上说明,本发明的穿着用物品,通过在吸收体的背面侧的大致中央位置上设置大致直线形的第1弹性构件,通过该第1弹性构件的收缩作用,吸收体的肌肤侧的中央部以规定的长度凸起,因为吸收体相对于大腿间中央部的密着性良好,体液吸收非常迅速且全无侧漏的担心。
另外,第1弹性构件设置为从接近部分的前端呈前扩形向前方延伸,通过前扩形的第1弹性构件的收缩作用,吸收体的肌肤侧的前部以前扩形凸起,相对于大腿间前部的密着性良好。
另外,第1弹性构件设置为从接近部分的后端呈后扩形向后方延伸,通过后扩形的第1弹性构件的收缩作用,吸收体的肌肤侧的后部以后扩形凸起,相对于大腿间后部(臀部)的密着性良好。特别是如将上述构成并用,则吸收体整体相对于整个大腿间的密着性良好,体液吸收迅速且完全无侧漏的担心。
另外,在吸收体的背面侧的横向两侧位置上设置以规定的长度大致直线形地延伸的第2弹性构件,通过第1、第2弹性构件的相互收缩作用,吸收体的肌肤侧的中央部以规定的长度呈较高凸起,则相对于大腿间中央部的密着性良好。
另外,吸收体具有底片、顶片和吸收芯,第1弹性构件或/及第2弹性构件设置在两重底片间,利用生产线可容易地进行生产。
再者,在吸收体的两侧设置立起护围,可确实地防止由吸收体两侧的侧漏。
另外,在前腹部与背后部间的大腿部两侧设置形成腿用开口部的外装片,若吸收体安装在外装片的肌肤侧的大腿部,则可构成一次性内裤的类型。
本发明的其他的穿着用物品,通过在一次性内裤型的外装片的大致中央位置上设置大致直线形的第1弹性构件,通过该第1弹性构件的收缩作用,外装片的肌肤侧的中央部以规定的长度凸起,吸收体的中央部的肌肤侧的中央部随之也以规定的长度凸起,因此吸收体相对于大腿间中央部的密着性良好,体液吸收非常迅速且完全无侧漏的担心。
另外,第1弹性构件若设置为从接近部分的前端以前扩形向前方延伸,通过前扩形的第1弹性构件的收缩作用,外装片的肌肤侧片的前部以前扩形凸起,吸收体的肌肤侧的前部随之呈前扩形凸起,则相对于大腿间前部的密着性良好。
另外,第1弹性构件若设置为从接近部分的后端以后扩形向后方延伸,通过后扩形的第1弹性构件的收缩作用,外装片的肌肤侧片的后部以后扩形凸起,吸收体的肌肤侧的后部随之呈后扩形凸起,则相对于大腿间后部(臀部)的密着性良好。特别是如果并用上述构成,则吸收体整体相对于整个大腿间的密着性良好,体液吸收迅速且完全无侧漏的担心。
权利要求
1.一种穿着用物品,其特征在于,在吸收体的背面侧的横向大致中央位置处,设置以规定的长度大致呈直线形延伸的第1弹性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着用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弹性构件设置为从直线接近部分的前端以前扩形向前方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穿着用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弹性构件设置为从直线接近部分的后端以后扩形向后方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穿着用物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收体的背面侧的横向两侧位置处,设置以规定的长度大致呈直线形延伸的第2弹性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穿着用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体具有底片、顶片和吸收芯,所述第1弹性构件或/及第2弹性构件设置在两片重叠的底片间。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穿着用物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收体的两侧设置立起护围。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穿着用物品,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在前腹部与背后部之间的大腿部两侧形成腿用开口部的外装片,所述吸收体安装在外装片的肌肤侧的大腿部。
8.一种穿着用物品,其特征在于,在肌肤侧安装有吸收体的外装片的横向大致中央位置处,设置在纵向以规定的长度大致呈直线形延伸的第1弹性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穿着用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弹性构件设置为从直线接近部分的前端以前扩形向前方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穿着用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弹性构件设置为从直线接近部分的后端以后扩形向后方延伸。
11.一种穿着用物品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为得到前腹部及背后部,将外装片切断成两片的工序;将所述前腹部与所述背后部分离的工序;按照在所述前腹部与所述背后部之间架桥的方式,配置并固定吸收体的工序;以及为形成一定的区域,以规定的间隔切断所述前腹部及所述背后部的工序,通过将所述前腹部及/或所述背后部的一部分切断,而形成腿用开口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穿着用物品,通过在吸收体(1)的背面侧的大致中央位置处,设置大致直线形的第1弹性构件(9),并且设置前扩部分(9b)以便使其从第1弹性构件(9)的直线接近部分(9a)的前端以前扩形向前延伸,和后扩形部分(9c)以便使其从直线接近部分(9a)的后端以后扩形向后延伸,通过第(1)弹性构件(9)的收缩作用,吸收体(1)相对于大腿间中央部、前部及后部的密着性良好,吸收体整体相对于整个大腿间的密着性良好。
文档编号A61F5/44GK1496724SQ20031010171
公开日2004年5月19日 申请日期2003年10月21日 优先权日2002年10月23日
发明者仓田修平 申请人:株式会社瑞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