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医逐瘀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73092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中医逐瘀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治疗中医血瘀证的药物,具体地说是用中草药为原料制备的中成药。
背景技术
中医学上所称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瘀滞于经脉、脏腑,或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消散排出,留滞于机体某处所表现的病机。导致血瘀的病因可有多种。诸如以下种种伤病都可以归入中医所称血瘀证的范畴外伤引起的颅脑损伤、肢体损伤(骨折等)、脏器损伤,出现充血、瘀血、出血、水肿及血栓形成等病理变化;因手术、外伤、腹膜炎等原因引起的粘连性肠梗阻,表现腹胀、腹痛拒按;晚期肝硬化出现腹胀、腹水、上消化道出血;颅脑损伤后的头痛、昏迷、癫痫、运动障碍,甚至植物人状态,等等。
现代医学对上述诸多病种分别有一些不同的治疗方法,也有不同的疗效。同时也在治疗周期、疗效高低、方便程度等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现代医学因其理论体系与中医学不同,并没有统治上述范畴各病的药物或方法。传统中医对于血瘀证的治疗一般采用辨证施治的规则。历代中医界不乏治疗血瘀证的名医高手,但那都是中医师随人而异的处方治疗,尚无普遍有效的中成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中药天然药物为主制备的药物制剂,用其抢救和/或治疗属于中医血瘀证的多种外伤及其后遗症有较好疗效。
本发明药物制剂是由以下重量配比(重量份)的原料药制作的救必应25~28一枝黄花20~23鸡眼草6~8反背红4~6本发明原料药用量最佳配比为救必应26一枝黄花21鸡眼草7反背红5所述救必应为冬青科植物铁冬青(Ilex rotunda Thunb.)的树皮或根皮;
一枝黄花为菊科植物一枝黄花(Solidago decarrens Lour.)的地上部分;鸡眼草为豆科植物鸡眼草[Kummerowia Striata(Thunb.)Schindl]的全草;反背红亦名血盆草(Salvia cavaleriei Levl.)。
本发明的四种原料药均系天然植物,可以制作为药剂学上所说的各种剂型。优选的是酊剂,其次为粉剂。
制作酊剂的方法为,将各原料药分别粉碎后混合一起,以含乙醇溶液浸泡7~14天。之后以文火煮沸4~5分钟。冷却后挤压得药液,再以加热催乙醇挥发方法,调乙醇浓度在5度以下,过滤即为酊剂成品。
用以浸泡药粉的容器优选陶瓷容器;用以浸泡药粉的乙醇溶液优选米酒;所用米酒的乙醇浓度优选20~40度;米酒用量为,每1000克药粉用米酒2500~2800毫升。按上述优选方案实施,最后产出的酊剂成品(容积)量,约相当于所用米酒(容积)量的80%~90%,乙醇浓度在5度以下。通常根据所用不同酒精浓度米酒(容积)量与产出酊剂的(容积)的比例可以推算出酊剂所含酒精浓度的大体范围,必要时可以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乙醇含量。
除酊剂外,以本发明各原料药配以制药可接受的载体,采用通常的工艺方法,还可以加工制作成粉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型冲剂及其他适用剂型。
使用方法以上各种剂型一般作内服,成人每日用量相当于生药50~300克,分2~8次服用。还可将酊剂与粉剂混合后作外敷使用。
1、内服(1)酊剂口服成人常用量为每次口服30~60毫升,每天服用3~8次。首次口服量可以加倍。通常连续服用3天为一疗程,根据病情发展决定下一疗程的开始和用量。
(2)粉剂煎服取粉剂50克,纱布包好,加水煎煮,水开后2分钟停火,取药汁加低度酒10克,也可同时加放白糖,口服;之后按上述煎煮方法再作二煎口服,此为一剂。成人日服1~2剂。
2、外敷用酊剂和粉剂混合,拌成糊状装入纱布袋,制成药垫、药褥、药枕、长药袋或其他适用形状,敷贴于需要治疗的伤病部位。头颅、脊柱、颈椎、躯干、四肢等部位均可使用。
本发明组方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散瘀消肿、舒筋活络、软坚散结、促进新陈代谢等功能,服后全身发热,周身血液循环加快,脏腑瘀血状况自然缓解。本发明逐瘀药适用于抢救治疗颅脑外伤所致的早期昏迷和晚期植物态生存等症。对脊髓损伤、陈旧性骨折、久治不愈的手术后遗症所造成的肠胃粘连以及肝硬化等病症也有较好疗效。因本发明药物分化瘀血功能强劲,发明人在数十年应用实践中,未曾有任何病人发生股骨头坏死并发症。
本发明逐瘀药的良好效果从以下实验实施例中得到证实。
实验实施例1 抢救和治疗14例颅脑外伤患者本组14例颅脑外伤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4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64岁,平均年龄32.8岁。其中以20~31岁年龄段占大多数,计有10例。从受伤原因分析为,遭遇车祸7例,高处跌落5例,遭受锐器打击2例。在伤后数分钟至数日内的急性期就诊者5例;在伤后数月的后遗症期就诊者9例。
本组病例虽有几例伴有肢体的软组织损伤甚或骨折,但不严重,伤情主要在颅脑部,主要表现为神经科的症状体征,可以归入中医“血瘀证”范畴。
急性期就诊的5例均有程度不等的昏迷,脉象沉而细弱。在判明没有大量失血、无重要脏器损伤的前提下,对其即刻经鼻饲管灌注按本文实施例1方法制备的逐瘀药酊剂40~50毫升,以后每隔2小时灌注一次,每次灌注酊剂20~30毫升。同时对伴有肢体伤情者作相应急救处理。本组5例昏迷伤者分别在用药后1~3小时意识开始恢复,能够说话。约在用药后5~8小时对外界反应逐步正常。意识恢复后停止鼻饲管灌注药物,改为口服,每日3次,每次口服酊剂40~50毫升。经5~7天后伤者精神、体力恢复基本正常,认定为痊愈。
本组病例中以昏迷为主要表现,呈植物人状态者5例,早期均曾在相当级别的医院确诊为脑挫裂伤,分别经抢救治疗数十天后生命体征稳定但依然昏迷不醒来本部就诊。就诊时距离受伤日的间隔时间分别为35~112天。就诊时意识丧失,四肢绵软无力,大小便失禁,只能喂饲流食。接诊后予鼻饲管灌注按本文实施例1方法制备的逐瘀药酊剂,每次40~50毫升,每日4次。同时使用按实施例4方法制备的药枕外敷于头部,3~5天更换一次。本组5例分别在用药后14~25天可观察到肌张力有所恢复,再经数日后肢体有轻微抽动;分别在用药后20~50天意识恢复;恢复自主排便的时间较意识恢复的时间稍晚1~4天。5例病例分别在实施治疗30~55天后基本复原停止用药。经3个月~2年随访观察,恢复良好。
本组病例中以频繁发作的继发性癫痫为主要表现者4例。该4例早期均曾有昏迷,经抢救治疗1~6个月,意识恢复,早期症状基本消失,但遗留癫痫发作,每日发作1~4次。接诊后予本发明逐瘀药治疗,2例予口服按本文实施例1方法制备的酊剂,每次40~50毫升,每日3次。另2例予口服按本文实施例3方法制备的胶囊剂,每日用药量相当于生药200克,分4次服用。同时使用按实施例4方法制备的药枕,于每日睡眠时垫于头部。另在非睡眠时每日将药枕置于头部外敷1~2次,每次1~2小时。每周更换药枕一次。该4例经治疗6~10天后癫痫发作次数开始减少。以连续7天没有癫痫发作作为治愈标准,本组4例分别经42~60天治愈。
实验实施例2 治疗粘连性肠梗阻26例本组26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58岁。全组病例均有腹部手术史;临床表现以腹痛拒按为主要特征,其疼痛为阵发性疼痛或为持续性疼痛伴有阵发性加剧,触之有明显压痛;同时有不同程度腹胀、恶心、呕吐、肛管排气排便停止等症状;血液检查白细胞高于正常者19例;X线透视所有病例均见有气液平面,大部分病人有结肠或小肠肠管扩张,可以按现代医学确诊为粘连性肠梗阻。按中医辨证,根据固定部位的腹部疼痛,拒按,腹部病理性膨隆,脉涩,可以成立“血瘀证”诊断。
本组病例应用本发明药物为主,辅以一般支持疗法。一般治疗措施有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发热及白细胞增高者酌用抗生素。本组所有病例经口服或经鼻胃管灌入按本文实施例1方法制备的逐瘀药酊剂,每次30~40毫升,每日3~4次。在肠梗阻症状完全缓解后继续用药3天以维持疗效。
治疗结果本组判断肠梗阻缓解的标准为,腹痛和腹部压痛明显减轻甚或消失,恶心、呕吐停止,肛管排气排便恢复。本组26例中22例经治疗后肠梗阻缓解,缓解率为84.6%,与目前医疗界常用的多种方法相比,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另4例(占15.4%)在治疗过程中腹痛或其他临床症状加剧,或者出现腹膜炎体征,转入上级医院行手术治疗。
本组经治疗后肠梗阻缓解的22例中,12小时内出现缓解者3例,12~24小时出现缓解者8例,24~36小时出现缓解者9例,36小时以上出现缓解者2例。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制取酊剂按比例量称取救必应、一枝黄花、鸡眼草、反背红四种原料药,分别粉碎后混合各药粉,置入陶瓷容器中,加入30度米酒密封浸泡10天。米酒用量为每1000克药粉加入米酒2800毫升。10天后开启密封容器,以文火煮沸5分钟。冷却后置布袋中挤压得药液约2500毫升,再行文火加热催酒精挥发,达药液剩约2400毫升,过滤即为酊剂成品,酒精度约在5度以下。
实施例2 制取粉剂按相应的重量比例称取救必应、一枝黄花、鸡眼草和反背红四种原料药,将原料药救必应、一枝黄花、鸡眼草、反背红分别粉碎,过100~120目筛,按比例称重,混合均匀,分装,即为成品。
实施例3 制取胶囊按相应的重量比例称取救必应、一枝黄花、鸡眼草和反背红四种原料药,将各药加水浸泡2小时后煎煮2次,每次1小时,过滤取煎煮液,合并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1.10(50℃测定),用70%乙醇沉淀的方法去除水提液杂质,减压回收乙醇。真空干燥成干浸膏,粉碎,过筛,干燥(60℃以下),装胶囊。
实施例4 制备外敷剂使用按实施例1方法制备的酊剂200克和按实施例2方法制备的粉剂400克混合,拌成糊状,装进如A4纸大小纱布袋中,制成药垫,用于头颅、脊柱、颈椎、躯干、四肢等部位外敷。
权利要求
1.一种中医逐瘀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制成的药剂救必应25~28 一枝黄花20~23鸡眼草6~8反背红4~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逐瘀药,其特征在于,各原料药的用量配比为,救必应26一枝黄花21鸡眼草7反背红5。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逐瘀药,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药剂是酊剂或者粉剂。
4.权利要求1或2所述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各原料药分别粉碎后以米酒浸泡7~14天,之后煮沸4~5分钟,挤压得药液,再以加热催酒精挥发,调酒精度5度以下,过滤制为酊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以浸泡药粉的米酒为20~40度米酒。
6.如权利要求4所述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以浸泡药粉的米酒的用量为,每1000克药粉用米酒2500~2800毫升。
7.如权利要求4所述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以浸泡药粉的容器为陶瓷制品。
8.权利要求1或2所述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各原料药分别粉碎后混合成粉剂,取其一部分以米酒浸泡7~14天后煮沸4~5分钟,挤压得药液,再以加热催酒精挥发,调酒精度5度以下,过滤制为酊剂;将酊剂与另一部分粉剂混合拌成糊状,装入纱布袋制成外敷用药垫。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医逐瘀药,它由救必应、一枝黄花、鸡眼草、反背红四种中药材组成。可以配制成酊剂、粉剂等多种剂型。配制酊剂的方法为,将原料药粉碎后以米酒浸泡7~14天,之后煮沸取药液,调酒精度5度以下,过滤制为酊剂。
文档编号A61P25/00GK1555842SQ20031012384
公开日2004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03年12月31日
发明者周德义, 周开能 申请人:周德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