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腹泻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77302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治疗腹泻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医药配置品,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治疗腹泻类疾病的医药配置品。
背景技术
腹泻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在儿童中的发病率极高,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夏秋季节更是腹泻的高发期。腹泻就是大便次数增多、大便不成形,或稀水样便、或混有粘液、浓血便。小儿腹泻可以分成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感染性腹泻已有固定的名称,例如杆菌性痢疾、霍乱、鼠伤寒;其他细菌、病毒、真菌及一些病原不明的感染,一律诊断为小儿肠炎;由于体质、饮食因素、食物过敏等引起的腹泻称为腹泻。
小儿腹泻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危及生命。腹泻的并发症也很多,例如营养不良、消化道感染、皮肤化脓感染、尿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等。因此。我国对小儿腹泻的治疗非常重视,采取了早期诊断、科学治疗、提高治愈率和降低并发症等措施。尽管如此,仍有部分患者久治不愈、长期腹泻。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腹泻,特别是对久治不愈的小儿腹泻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无副作用的治疗腹泻的中药。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是肉桂0.2-0.4份、附子4-6份、干姜4-6份、谷芽4-6份、山楂8-12份、茯苓8-12份、黄莲2-4份、煮夏4-6份和陈皮2-4份的水提取物。
将各原料按比例混合后加入占原料药重量3-5倍的水,加热至沸腾,煮制30-40分钟,滤出药液后,再加入占原料药重量3-5倍的水,煮制20-30分钟,滤出药液,将两次所得药液混合浓缩制成产品。
本发明中的肉桂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干姜具有温中祛寒的功效;附子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本发明将这些药物与其他药物相混合,各成分之间相互配合,可以达到温补脾胃、散寒、止痛、止泻的目的。用于治疗久治不愈的脾虚形腹泻及伤食型腹泻具有良好的效果。经临床对120例患者的试用观察,治愈90例、治愈率可达75%,有效9例、占7.5%,总有效率可达82.5%。本发明还具有无毒副作用的优点。
(四)具体实施方案下面举例对本发明作更详细的描述按肉桂0.2-0.4份、附子4-6份、干姜4-6份、谷芽4-6份、山楂8-12份、茯苓8-12份、黄莲2-4份、煮夏4-6份和陈皮2-4份的的比例将各原料混合,加入占原料药重量3-5倍的水,加热至沸腾,煮制30-40分钟,滤出药液后,再加入占原料药重量3-5倍的水,煮制20-30分钟,滤出药液,将两次所得药液混合浓缩制成产品。
按肉桂0.3份、附子5份、干姜5份、谷芽5份、山楂10份、茯苓10份、黄莲3份、煮夏5份和陈皮3份的的比例将各原料混合,加入占原料药重量3-5倍的水,加热至沸腾,煮制30-40分钟,滤出药液后,再加入占原料药重量3-5倍的水,煮制20-30分钟,滤出药液,将两次所得药液混合浓缩制成产品。
按肉桂0.3克、附子5克、干姜5克、谷芽5克、山楂10克、茯苓10克、黄莲3克、煮夏5克和陈皮3克的比例将各原料混合,加入220克的水,加热至沸腾,煮制30-40分钟,滤出药液后,再加入200克的水,煮制20-30分钟,滤出药液,将两次所得药液混合浓缩至50-60毫升,制成产品。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腹泻的中药,其特征是它是肉桂0.2-0.4份、附子4-6份、干姜4-6份、谷芽4-6份、山楂8-12份、茯苓8-12份、黄莲2-4份、煮夏4-6份和陈皮2-4份的水提取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腹泻的中药,其特征是它是肉桂0.3份、附子5份、干姜5份、谷芽5份、山楂10份、茯苓10份、黄莲3份、煮夏5份和陈皮3份的水提取物。
全文摘要
本法发明提供的是一种治疗腹泻的中药。它是肉桂0.2-0.4份、附子4-6份、干姜4-6份、谷芽4-6份、山楂8-12份、茯苓8-12份、黄莲2-4份、煮夏4-6份和陈皮2-4份的水提取物。本发明可以达到温补脾胃、散寒、止痛、止泻的目的。用于治疗久制不愈的脾虚形腹泻及伤食型腹泻具有良好的效果。经临床对120例患者的试用观察,治愈90例、治愈率可达75%。有效9例、占7.5%,总有效率可达82.5%。
文档编号A61P1/00GK1778385SQ200410044068
公开日2006年5月31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19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19日
发明者邵理, 周凤云, 邵义强 申请人:邵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