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灌注红外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4146阅读:5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灌注红外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灌注红外加热器,是一种用于热疗和化疗中药液循环加热的装置。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加热器是热灌注的热疗和化疗仪器的关键装置,对热灌注仪器中药液的加热效率和控温过程非常重要。热灌注的热疗和化疗仪器要求加热器升温和降温都快,即热容量小,控温精度高。而且热灌注的热疗和化疗仪器要求输液管道是无菌的,往往采用一次性的输液管道,因此要求加热采取非接触式加热,对于管道要求更换方便。目前热灌注的加热器的主要方式有水浴箱热交换、药袋整体加热、电热丝加热和微波加热。这些方法都存在一些不足,如水浴箱热交换加热效率低,控制精度不高,其加热是把水箱中的水加热后,再由水去加热输液管中的药液,这样开始时水箱中水不易很快加热,一旦水箱中的水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就不易冷却下来,而且输液管在水箱中更换不方便。电热药袋整体加热等方式导致系统热容量增大,温控快速性差且易出现过冲。微波药袋整体加热,液温不均匀,温控准确性和稳定性不佳。以上各种加热方式尤其不能实现温度实时调节,难满足热灌注治疗的温度精度,同时这些加热方式的管道更换均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热灌注红外加热器,可用于对向病人体内灌注的药液进行加热控温,其加热效率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安全。
为实现这样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热灌注红外加热器包括红外加热管、绕管支架、硅橡胶输液管、用于隔热的反射罩、底座及加热管固定支架,绕管支架两端可拆卸的固定在底座上,红外加热管位于绕管支架的中心并固定在底座一端的加热管固定支架上,输液管螺旋状的平绕在绕管支架上,绕管支架外侧有隔热的反射罩固定在底座上。
本实用新型的输液管采用医用硅橡胶管,螺旋状地平绕在绕管支架上,红外加热管处于螺旋状的硅橡胶输液管中间,利用红外辐射从径向四周对流经输液管中的药液进行非接触式间接加热,由绕管支架外侧的反射罩隔绝红外加热管的热量向外辐射,输液管中用于对病人热灌注的循环药液经红外加热管加热后再注入人体。控制红外电加热管的开关,可保证药液温度相对恒定在所需的某一温度点上,达到治疗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绕管支架可以方便的从底座上取下,平绕在绕管支架上的输液管也同样可以方便的从绕管支架上取下,这种灵活的结构便于医生护士更换输液管,保证整个液路无菌和不与外界其它器件接触,杜绝交叉感染。采用红外加热管从内部非接触式加热以及外侧反射罩反射内部红外线,即提高了加热效率,又隔绝热量向外辐射。采用红外电加热管对输液管道进行非接触式幅射加热,加热升温快,降温也容易,可以高精度地控制温度。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于腔内肿瘤和炎症等病症的治疗。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侧视图。
图1、图2中,1为红外加热管,2为绕管支架,3为输液管,4为反射罩,5为底座,6为加热管固定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如图1图2所示,包括红外加热管1,绕管支架2,输液管3,反射罩4,底座5和加热管固定支架6,绕管支架2两端可拆卸的固定在底座5上,红外加热管1采用单端电极的红外加热管,位于绕管支架2的中心并固定在底座一端的加热管固定支架6上,输液管3螺旋状的平绕在绕管支架2上,绕管支架2外侧有隔热的反射罩4固定在底座5上。
红外加热管1从径向四周对绕在绕管支架2上的输液管3中的药液进行间接加热。反射罩4的镜面可以采用不锈钢板构成,可反射内部红外加热管1向外辐射的红外线。绕管支架2可从底座5上取下,把输液管3螺旋状地平绕在绕管支架2上后放回到反射罩4内侧,固定在底座5上。输液管3中用于对病人热灌注的循环的药液流经红外加热管1后被加热,通过控制红外加热管1的开关可保持注入和循环的药液温度相对恒定在43~45℃的范围内的某一温度点上,并可持续循环30~180分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热灌注红外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红外加热管(1),绕管支架(2),输液管(3),反射罩(4),底座(5)和加热管固定支架(6),绕管支架(2)两端可拆卸的固定在底座(5)上,红外加热管(1)位于绕管支架(2)的中心并固定在底座一端的加热管固定支架(6)上,输液管(3)螺旋状的平绕在绕管支架(2)上,绕管支架(2)外侧有隔热的反射罩(4)固定在底座(5)上。
专利摘要一种热灌注红外加热器,包括红外加热管、绕管支架、硅橡胶输液管、用于隔热的反射罩、底座及加热管固定支架,硅橡胶输液管螺旋状地平绕在绕管支架上,红外加热管位于绕管支架的中心,绕管支架外侧有隔热的反射罩。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灵活,输液管更换容易,采用红外电加热管对输液管进行非接触式辐射加热,由反射罩隔绝热量向外辐射,输液管中的热灌注循环药液经红外加热管加热后再注入人体,保证药液温度相对恒定在所需的某一温度点上,达到治疗效果。
文档编号A61M5/44GK2695006SQ20042002192
公开日2005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15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15日
发明者潘钢, 陈亚珠, 白景峰 申请人:上海交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