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动态稳定骨或骨断片、特别是胸椎椎骨体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0365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动态稳定骨或骨断片、特别是胸椎椎骨体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动态稳定骨或骨断片、特别是胸椎椎骨体(Rückenwirbelkrpern)的装置,其包括至少一个可固定在椎骨体上的纵向支持器。
动态的特别是从后面实施的固定所适用的主要症状是老年和/或疾病引起的脊椎柱结构的完整性的衰退(退化),以及在椎间盘、韧带组织、小面关节(Fazettengelenke)和/或软骨下的骨(subchondralenKnochen)的区域内的发炎和/或受伤。
后置的动态固定系统的功能是,改进所涉及的脊椎柱节段中的运动模式,使得因化学刺激(核材料与神经组织接触)和/或机械刺激(过度活动性)引起的疼痛消失并且仍保持或重新建立组织的新陈代谢。
已有的关于从后置的动态固定系统的临床经验,如例如在EP 0669 109 B1中和在手册“外介体(Fixateur externe)”(作者B.G.Weber和F.Magerl,斯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Verlag)1985年,第290-366页)中所描述的,表明后面的(后置的)动态固定的优点是,在弯曲方面是柔性的而在压缩(折叠)、剪切和转动方面是刚性的。因此一个系统关于屈曲必须按最大变形而关于折叠、剪切和转动必须按最大负荷确定尺寸。为了使其可以协调各种相互矛盾的条件。纵向支持器有利地由一种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强力的塑料制造。由于与钛和钢相比强力的塑料的很低的弹性模量可以将纵向支持器比通常临床使用的金属钢和钛构成为较厚的,而不丧失其柔性,这对剪切阻力和折叠阻力产生有利的影响·临界的折叠负荷Pkr=const.×E×φ4·临界的剪切力Qkr=const.×τmax×φ2·临界的弯曲αkr=const.×σmax×1/E×1/φ
上列公式表明,为了满足关于变形和强度的不同的准则,材料特性、弹性模量和直径可以起怎样的作用。
在将生物相容的强力塑料应用于纵向支持器的情况下其问题是,其不同于金属的纵向支持器只是在很费事的情况下例如加热的情况下可以就地持久地弯曲。
可以弯曲纵向支持器的可能性特别在经由椎弓根螺钉的后面的稳定的情况下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因为通过蒂梗部(椎弓根)拧紧入椎骨体的椎弓根螺钉由于解剖学的条件常常并不能对准。为了仍能尽可能无应力地使纵向支持器与各椎弓根螺钉相连接,必须就地可以使纵向支持器的形状匹配于椎弓根螺钉的位置和对准方向。在多轴的椎弓根螺钉中限定纵向支持器在一个平面上弯曲,而在单轴的椎弓根螺钉中必须使纵向支持器三维弯曲。
EP 0 690 701 B1中建议动态固定系统的另一实施形式。该所述系统包括一连接杆,其各端可固定在两邻接的椎骨体上并且具有一弯曲的中间部分,从而其在规定的限定内是弹性挠曲的。此外连接杆关于其成型是不变的。
在WO 01/45576 A1中也建议一种动态稳定系统,其包括一纵向支持器,后者具有两金属的末端部分,其可固定于两邻接的椎弓根螺钉的钉头内的互补的各容纳开口中。在两末端部分之间设有一沿纵向方向弹性挠曲的关节体,其优选由弹性挠曲的材料构成。纵向支持器的两末端部分是刚性的。除该关节体外还建议在两椎弓根螺钉之间的弹性带的装置,其平行于关节体延伸。
在该实施形式中关节体关于其纵向延伸在制造方面也是预定的,亦即不变的。最后还应指出按照FR 2 799 949的结构,其特征在于,纵向支持器构成为弹簧元件,例如曲折形弯曲的片簧的形式。
在按照WO 98/22033 A1的结构中纵向支持器也包括一弹簧元件,其保持其在制造方面预定的形状。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特别是,提供一种用于动态稳定骨或骨断片、特别是胸椎椎骨体的装置,其包括至少一个可固定在椎骨体上的纵向支持器,其可以毫不费事地匹配于植入时的不同的情况,而不失去动态特性。
该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所表明的特征来达到,其中优选的结构细节描述于诸从属权利要求中。因此本发明的核心在于,至少一个纵向支持器,其例如固定在两邻接的椎弓根螺钉之间,构成使其通过施加一预定的弯曲力可从一第一形状状态“A”塑性变形到一可选择的第二形状状态“B”,其中为此需要的弯曲力明显大于在生物体内出现的最大力。但在各稳定的形状状态内纵向支持器应该可弹性弯曲,而且在通过固定系统与椎骨柱节段之间的机械相互配合给出的限度内,其限定一所谓“弹性弯曲范围”。
在这方面应该指出,本发明的装置原则上也适用于从前面实施的植入,特别对于向前偏移所涉及的椎骨柱节段的转动点的情况。
本发明的装置的一特别有利的实施形式通过一金属杆在中心插入纵向支持器中来解决由生物相容的强力塑料制成的纵向支持器的弯曲问题。其中金属杆必须一方面如此之细,以使其临界的弯曲角大于和等于已稳定的椎骨在与动态固定系统相联系的情况下出现的最大弯曲角,而另一方面金属杆如此之粗,以使纵向支持器在就地弯曲以后可以保持形状稳定。
为了调准一预定的弯曲弹性,可设想,中心金属杆是多层包皮的,其中各个层的特征是具有完全特别相互匹配的弹性模量。
DE 93 08 770 U1中描述了一种包括一金属芯的塑料杆。该塑料杆用作为试验杆或模板,以便使纵向支持器的形状可以最好地匹配于椎弓根螺钉的位置和对准方向。为此试验杆必须可以用手就地在病人中成形。相应地试验杆包括一软的塑料(例如硅酮)和一可容易塑性变形的金属杆(例如纯铝)。当试验杆具有如纵向支持器相同的外径时,试验杆精确地体现其形状,这是必要的,以便可以将纵向支持器无应力地插入椎弓根螺钉中。
由于上述条件,本发明与按照DE 93 08 770 U1的方案的区别在于,
a)至少一个纵向支持器通过施加一预定的弯曲力可从一第一形状状态“A”塑性变形到一第二可选择的形状状态“B”,其中为此需要的弯曲力明显大于在体内出现的最大力,以及b)但至少一个纵向支持器在各稳定的形状状态内可弹性变形,而且在通过固定系统与椎骨柱节段之间的机械相互配合给出的限度内,其限定一所谓“弹性弯曲范围”。
优选地,本发明采用的纵向支持器的弯曲弹性限定成使其在一端夹紧时在一形状稳定的状态内可弹性偏转5°至12°、特别约8°的角度。
为了开始上述的疼痛缓和和治疗过程,至少一个纵向支持器必须构成使其相对于在体内出现的压缩力和剪切力尽可能是刚性的并且由纵向支持器和固定装置构成的结构基本上是抗扭的。
本发明的纵向支持器可以a)构成为扁平带式的或条状的,或b)具有旋转对称的圆形的、多边形的或椭圆形的横截面,其中横截面在纵向支持器的纵向方向沿全长保持不变,按可数学描述的规律变化和/或阶跃式变化。
此外应该注意,纵向支持器的尺寸确定成在上述“弹性弯曲范围”内其表面应力始终低于动态的断裂应力。这特别适用于由芯子和包皮构成的纵向支持器的各个部件。
如果至少一个由生物相容的塑料制成的纵向支持器设计成使其具有如通常用于融合(Fusionen)的金属纵向支持器相同的形状,则动态的固定系统可以随时转换为一融合的固定系统,即由一金属的并因此刚性的纵向支持器取代动态的纵向支持器,而不必更换椎弓根螺钉,并且反之亦然。
此外目的是,提供一种动态的稳定系统,其基于以下的基本考虑在当前的情况这关系到开发一种动态的可从后面插入的椎弓根螺钉系统(Pedikelschraubensystem),其不融合病理改变的脊椎柱节段,而是在其功能上针对支撑所涉及的结构。
如开头所述,动态的系统所适用的主要症状是在椎间盘、韧带组织、小面关节和/或软骨下的骨的区域内的疾病、发炎和/或受伤。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在所涉及的区域内改变承载模式时要至少不恶化病理的状态。理想的是治愈,但这至少对于退化型的疾病几乎不再是可能的。
待开发的动态的系统的目的不仅应保持病理的状态或甚至于实现治愈,而且与涉及的结构一起形成支持结构的新陈代谢的装置。
一旦从后面插入一椎弓根螺钉系统,就使涉及的运动节段的转动点从椎间盘自动向后移动,其仍可是那样柔性的。转动点向后移动直到进入后面的小面关节的区域内按照病理学具有下列效应1.疼痛源“后面的小面关节”按照向后移动的转动中心相对于后面的小面关节的位置和系统的轴向可压缩性,关节中的运动被或多或少显著地减小。由此创造可以恢复退化性的改变的关节的前提条件,即通过将缺少的透明样的关节软骨至少理论上由纤维形成的软骨取代(索尔特氏(Salter)的被动运动原理)。但用于恢复的先决条件是,可以无应力地插入该系统。
2.疼痛源处于椎间盘、脊椎前凸和椎间盘高度的“后面的环”在后面的环中由于创伤的发展或退化性的改变可能出现裂缝。这些裂纹常常在核处开始并且总是继续向环的外面的受神经支配的边缘扩展。磁共振成象(MRI)可以识别在上述裂缝的区域内的液囊。这些所谓“热点”可能是在后面环的区域内的发炎过程的指征。发炎特别可能出现于这样的区域内,在那里从外面长入的肉芽组织和/或神经也从内部通过裂缝进入挤压环的核材料内(生理的疼痛)。通过核材料的不断的蠕变(残余塑性流动)持续地促进这种发炎过程。但为了产生疼痛,理论上不一定需要发炎,而一液囊在传入的神经上的机械压力就可单独引起疼痛。一适当的稳定可以停止发炎过程并且甚至于治愈。在这方面得出以下考虑通过脊椎柱节段的转动点的向后的移动,显著地减小其在屈曲和伸展方面的运动范围并且使作用到椎间盘上的轴向力沿整个的椎间盘均匀地分布。借此在病人的“球形的”屈曲/伸展时核材料不再移来移去,亦即其较少地通过在后面环中的裂纹向发炎中心挤压激发发炎过程的核材料。因此创造了先决条件,即可以治愈发炎并且可以开始修复过程。
3.“初期的椎间盘凸出”问题在一椎间盘凸出中存在核与环的周围之间的连接。因此核材料能够通过环的裂纹不断地蠕变。在一核切开术中不仅切除了流出的材料也切除了核中的材料,切除后者是为了避免二次椎间盘凸出。因此在手术上加大了后面的环的损伤。
在这里脊椎柱节段的转动点的向后移动也减小核材料的蠕变。椎间盘凸出可以不再增加并且未被在手术上切除的流出的材料被装入囊内和由身体再吸收,这可以在后面的环上发生修复过程。
因此一动态的系统在初期的椎间盘凸出时至少在理论上的优点是,可以使手术的影响是最小的(其不需要硬膜外腔的开口和不需要环的损伤)。借此可以为椎间盘的治疗和功能恢复创造最好的条件。
4.疼痛源“椎间盘的后面的环”(椎间盘萎陷)环的离层会引起后面的环中的疼痛。当核脱水和椎骨盘相应地萎陷时,就会出现后面的环的离层。通过转动点在后面的小面关节的后面的区域内的向后的移动,减小后面的环的区域内的压力,这阻止后面的环的其他的离层。由此为环的治愈/愈合创造了先决条件,自然假定环具有相应的治愈能力。
5.疼痛源“顶盖/软骨下的骨”利用MRI有可能检测在椎骨体的软骨下的骨中的液体容积内的变化。特别也可以确定骨质的顶盖的硬化的变化,其预示椎间盘的营养供给出现瓶颈或停滞。顶盖的硬化的变化几乎是不可逆的。预示椎间盘的退化性的“下沉”。
也可规定一提高的液体容积。对此具有两种解释a)软骨下的区域内的发炎,其导致发炎疼痛。
b)由于在椎骨柱的骨质的顶盖中的连接通道的“堵塞”引起的后滑/堆积(由于硬化的变化等引起的)。
只要未永久损伤相应的组织,就可以通过适当的措施消除上述炎症。
在后一情况下,至少在理论上由于后滑提高的压力在软骨下的骨中导致对传入的神经的机械刺激(机械的疼痛)。可降低软骨下的区域内的压力的措施即使不能完全使机械疼痛消失,至少也可以减小这种疼痛。问题的原因还在于在后一情况下只可很难地消除。
转动点在后面的小面关节的后面的区域内的向后移动不仅使得椎间盘的负载减轻,而且也使得位于下面的软骨下的骨的负载减轻。因此利用一适当的动态的固定为缓和疼痛和在软骨下的骨的区域内发炎的情况下甚至于为治愈创造了先决条件。
6.疼痛源“神经根”在神经根上的机械压力导致向下肢辐射的麻木和肌虚弱,但不导致疼痛。当发炎造成核材料通过在后面的环中的裂缝排出并压到神经根上时才产生疼痛(坐骨神经痛等)。
在这里脊椎柱节段的转动点的向后移动也减小激发发炎过程的核材料的蠕变。借此创造了先决条件,即可以治愈炎症并且在后面的环中可以开始某种修复过程。甚至可设想,当没有新的核材料蠕变时消除椎间盘凸出。
7.“脊椎柱骨折”问题在脊椎柱骨折中一般涉及相关的节段的颅侧的椎骨体和所属的椎间盘。由于血液的通畅,利用今天的和开头所述的固定技术椎骨体的骨质的治疗不再成为问题。不同于椎骨体,由于缺乏的血液的通畅,椎间盘的治疗基于其他的规律并且可惜意味着较长时间。从一刚性的后面的固定向一柔性的后面的固定的转换约6个月以后实现椎间盘的负载减轻并允许某些局部运动。按照负载减轻的大小和剩余的运动范围,假定椎间盘由邻接的椎骨的软骨下的区域的供应未受干扰(例如由于在软骨下的骨的区域内的骨痂形成),则为椎间盘的治疗创造了先决条件。
在一后面插入的动态的系统中造成的相关的脊椎柱节段的转动点的后面的移动,如以上所述,实现受创伤的椎间盘的负载减轻,并且还允许一对于椎间盘的营养供给重要的轴向变形。
因此关于上述的考虑,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通过一相关的脊椎柱节段的转动点的向后的移动使相关的椎间盘的后面的环静止,其结果是,相应减少核材料的往后流出,其中同时一种对于椎间盘的营养供给重要的轴向变形应该是可能的,而且使椎间盘和配属的顶盖在相当大程度上均匀地受压。因此其目的也是,提供一种充分的动态的稳定系统,借其以预定的方式向后移动相关的脊椎柱节段的转动点。
因此按照本发明的系统的特征应该首先是,一方面最灵巧的结构和操作技术以及具有一动态的系统的优点而另一方面最佳地确定一预定的脊椎柱节段的后面的转动点。
按照本发明,该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3的特征来达到,并且不仅独立于权利要求1至12而且还特别是与之组合。
因此从医学上看可以绝对有利的是,骨固定装置,例如椎弓根螺钉具有纵向支持器容纳开口或切口,其对置的末端的轴向间距是可变的,特别是可调的,从而可以调整纵向支持器离椎骨体的相应不同的间距。借此可以例如各自调整后面的转动点。这种考虑的最简单的实施形式在于,先对准固定各椎弓根螺钉,其具有不同高度的螺钉头,在其中构成纵向支持器容纳切口。一可选择的实施形式包括相对于椎弓根螺钉杆轴向可变的螺钉头,其中例如将螺钉头拧到螺钉杆上并且借助于锁紧螺钉可以各自的高度固定。
也可设想,准备好具有可套装和/或可焙烧到螺纹杆上的螺钉头的椎弓根螺钉,各螺钉头具有不同高的纵向支持器容纳开口。其中应该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外科手术医生在定位一椎弓根螺钉以后,事后不再必须将其较深或较高地放置(具有松弛的危险),以便使纵向支持器离开椎骨体预定的间距。仅仅需要更换螺钉头或在高度上加以调整。
以下借助附图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稳定系统的一个实施例。其中

图1 一包括四个椎骨体的椎骨节段的后视图,其具有该节段的后置的稳定装置;图2 按图1的装置向图1中纵向线2-2的侧视图;以及图3 按照本发明构成的圆杆形式的纵向支持器,部分地剖视,部分地为透视图并且以放大的比例绘出。
图1和2中示出一脊椎柱的一部分,其中各个椎骨体以字母“V”标记。脊椎柱以字母“S”标记。
各个椎骨体“V”是后置稳定的,而且为此椎弓根螺钉从后面拧入四个椎骨体“V”内。各螺钉头分别具有容纳开口或切口用以容纳一杆形的纵向支持器11,纵向支持器11,如特别由图3可看到的,构成圆杆式的并且夹紧固定于椎弓根螺钉10的螺钉头中。按这种方式和方法可以稳定包括四个椎骨体“V”的脊椎柱节段。各纵向支持器11设计成使其通过施加一预定的弯曲力可从相当于图1和2所示的一第一稳定的形状状态塑性变形到一第二可选择的稳定的形状状态。但在植入状态内纵向支持器应该可弹性弯曲,而且在预定的限度内,如前面所述。由此达到一预定的脊椎柱节段的动态稳定,并且具有以上所述的全部优点。
具体地,在所示实施形式中纵向支持器11设有一金属的、特别是钛或钛合金的芯子12,其由一与人体相容的塑料13包皮。纵向支持器11的可塑性变形性主要由金属芯子确保,而在变形的状态下的弹性主要由塑料包皮13决定。上述的纵向支持器11的弯曲弹性以双箭头14示于图2中。其限定成使纵向支持器11在一端夹紧时其在一形状稳定的状态内可弹性偏转5°至12°、特别是约8°的角度(双箭头14)。
在这方面还应指出,所述的装置可以包括纵向支持器连接装置,借其可相互连接至少两个纵向支持器部分。纵向支持器连接装置可以例如具有两个对置的纵向支持器容纳开口或切口,其中可分别嵌入一纵向支持器的末端部分并且可借助于一夹紧螺钉等固定之。
各纵向支持器连接装置可以构成刚性的或优选也是弯曲弹性的。其使纵向支持器可以部分地植入并且最后各自稳定一脊椎柱节段。
由图1和2还可得知,一脊椎柱节段的稳定借助于本发明的装置始终这样实现,即柔性只预设在一屈曲和伸展的范围内。借此显著地减小作用在顶盖和椎间盘上的压力,而不失去对于椎间盘的营养供给的重要的轴向变形。
当然所述纵向支持器还必须这样构成,即使其可以在一预定的高于解剖学的或在体内的最大的力的作用下持久地变形。在植入过程以外实现这种变形,其中这种变形应该是在没有特殊的辅助装置情况下亦是可能的。该变形“当场”由外科手术医生完成。
纵向支持器不仅在其纵向方向而且在其横向方向相对于解剖学上通常的剪切力是稳定的,亦即是不挠曲的。此外常常值得期望的是,将纵向支持器构成为抗扭的,以便确保相关的脊椎柱节段基本上只绕一向后移动的转动点照例大致水平延伸。如以上所述,纵向支持器可以构成扁平带式的或条状的。在所述实施形式中植入圆杆形的纵向支持器。
关于本发明的纵向支持器的弯曲弹性还应指出,开头所述的角度范围针对纵向支持器的一长度而言,该长度相当于两邻接的椎骨体之间的间距,亦即约2-6cm、特别是约4-5cm的间距。
此外关于优选的实施形式参阅按照权利要求16-18中的内容,据此例如芯子可以构成扁平带式的或条状的,而且具有等于/小于纵向支持器的相应的尺寸的宽度。当然这种构型主要用于扁平带式的纵向支持器。
扁平带式芯子的宽度和/或高度可以沿纵向支持器的长度、至少沿其一纵向部分连续地或阶梯式地变化。
对于旋转对称的芯子与此有关的参阅权利要求17。
特别是原则上也可设想,芯子的直径至少部分地连续增大或缩小,从而芯子具有楔形状或圆锥形状。也可设想芯子的阶梯式变化的直径,其中在后一情况下在一阶梯区域内成圆角过渡,以便减小或完全避免阶梯引起的应力。
或者,也可设想在阶梯式过渡的区域内构成一内角倒圆,以便排除应力。
全部在申请文件中公开的特征,只要到目前为止其单独或组合相对于现有技术是新的,就都作为本发明请求专利保护的内容。
附图标记清单10椎弓根螺钉11纵向支持器12芯子13塑料包皮14双箭头15稳定系统S 脊椎柱V 椎骨体
权利要求
1.用于动态稳定骨或骨断片、特别是胸椎椎骨体(V)的装置,其包括至少一个可固定在椎骨体(V)上的纵向支持器(11),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纵向支持器(11)构成为,通过施加一预定的弯曲力可使其从一稳定的第一形状状态“A”塑性变形到一可选择的稳定的第二形状状态“B”,但纵向支持器在第一状态下和第二状态下均可在预定的限度(弹性弯曲范围)内弹性弯曲。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纵向支持器(11)在一端夹紧时在一长度上的形状稳定的状态“A”或“B”内可弹性偏转5°至15°、特别是约8°的角度,其中所述长度相当于两邻接的椎骨体之间的间距或约2至5cm。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纵向支持器(11)构成为不仅相对于解剖学上通常的纵向剪切力而且相对于解剖学上通常的横向剪切力都是稳定的或不挠曲的。
4.按照权利要求1至3之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纵向支持器(11)构成基本上抗扭的。
5.按照权利要求1至4之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纵向支持器(11)构成扁平带式的或条状的。
6.按照权利要求1至4之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纵向支持器(11)构成旋转对称的。
7.按照权利要求1至4之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纵向支持器(11)是空心的,特别构成为空心杆。
8.按照权利要求1至7之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纵向支持器(11)包括一特别可塑性变形的金属的、特别是钛或钛合金的芯子(12),其由与一人体相容的、特别保证在一稳定的形状状态内的弹性的塑料(3)包皮。
9.特别是按照权利要求1至8之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纵向支持器(11)的尺寸确定成在弹性弯曲范围内使其表面应力始终低于动态断裂应力。
10.按照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一包括芯子(12)的纵向支持器中,该芯子(12)和包皮(13)的尺寸确定成在弹性弯曲范围内使芯子(12)和包皮(13)的表面应力均低于相应的动态断裂应力。
11.按照权利要求8至10之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芯子(12)是多层包皮的。
12.按照权利要求1至11之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骨固定装置,特别是椎弓根螺钉(10),在其上可固定各个纵向支持器(11)。
13.按照权利要求1至12之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纵向支持器连接装置,借其至少可相互连接两个纵向支持器部分。
14.按照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纵向支持器连接装置具有两个对置的纵向支持器容纳开口,其中可分别嵌入一纵向支持器的末端部分并且可借助于一夹紧螺钉等夹紧元件固定之。
15.按照权利要求1至14之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骨固定装置具有纵向支持器容纳开口,其对置的末端的轴向间距是可变的,从而纵向支持器(11)离椎骨体(V)的相应不同的间距是可调的。
16.按照权利要求8至15之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芯子(12)构成扁平带式的或条状的,而且其宽度小于/等于纵向支持器的相应的尺寸。
17.按照权利要求8至15之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芯子(12)是旋转对称的、特别是圆形的,而且沿纵向支持器的长度或具有不变的直径或具有变化的直径。
18.按照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芯子的直径至少部分地连续增大或缩小和/或阶梯式变化,其中,在后一情况下,在一阶梯区域内的各过渡分别构造为低应力的、特别是倒圆的结构。
全文摘要
用于动态稳定骨断片、特别是胸椎椎骨体(V)的装置,其包括至少一个可固定在椎骨体(V)上的纵向支持器(11)。至少一个纵向支持器(11)构成为,通过施加一预定的弯曲力可使其从一第一稳定的形状状态塑性变形到一第二可选择的稳定的形状状态,但在第一状态下和第二状态下均可在预定的限度内弹性弯曲。优选纵向支持器(11)包括一金属的芯子(12),其具有塑料包皮(13)。
文档编号A61B17/70GK1700890SQ200480000985
公开日2005年11月23日 申请日期2004年5月5日 优先权日2003年6月12日
发明者J·F·施拉普夫, M·沙尔 申请人:斯特拉泰克医学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