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穿型一次性穿戴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1660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套穿型一次性穿戴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尿液及其它身体排出物的吸收和保持的套穿型一次性穿戴物。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已知套穿型一次性穿戴物。该物品具有腰开口、一对腿开口、前腰区域、后腰区域和在这些腰区域之间延伸的胯部区域。胯部区域沿着折叠引导线在横向上向内折叠(参见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物品包括在前和后腰区域之间延伸并且在其内具有吸液芯的体液吸收区、在吸收区的纵向相对端的外部在横向上延伸一对端翼片、在吸收区的横向相对侧边缘外部延伸的一对侧翼片以及在侧翼片上纵向延伸的一对阻挡翼片。在前和后腰区域延伸的侧翼片沿着在纵向间断布置的多个结合线在这些侧翼片的侧边缘附近进行重叠并且永久结合在一起。
每个阻挡翼片包括近侧部分、位于相应端翼片上并且在横向上向内皱缩的一对纵向相对端,以及在这些端之间在纵向上延伸的远侧部分。该远侧部分提供有收缩地附着于其上的可伸展弹性件,并由此通常偏置以沿着其近侧边缘升高到侧翼片以上。
胯部区域形成有一对折叠引导线,每个引导线以V形从在胯部区域的横向中心线上的点朝向相应的侧翼片发散。在每个V形折叠引导线和侧翼片的相联系的侧边缘之间限定的大致三角形部分沿着这些折叠引导线在物品的横向上向内卷起。通过卷起胯部区域的这些大致三角形部分,胯部区域中的体液吸收区的横向尺寸能够减小以确保吸收区能够整洁地接收在穿戴者的胯部区域内。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申请No.2003-10244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物品的情况下,位于一部分胯部区域上的相应阻挡翼片的远侧部分沿着折叠引导线与胯部区域的该部分一起在物品的横向上向内卷起,使得这些远侧部分中每一个基本上以V形在物品的横向上向内弯曲。然而,靠近近侧部分延伸的远侧部分的区域会朝向吸收区保持皱缩。因此,不能够期望这些区域作用为抵抗体液的阻挡层,并且在最坏情况下,体液会泄漏超出阻挡翼片。另外,当阻挡翼片在物品的横向上向内弯曲时,在阻挡翼片的顶点之间的距离不可避免地减小。这也会导致体液泄漏超出阻挡翼片。而且,皱缩的远侧部分的区域会部分地覆盖吸收区并且不可接受地约束期望的吸收功能。
在上面已经描述的问题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改进的套穿型一次性穿戴物,使得吸收区可以整洁地接收在穿戴者的胯部区域内并且位于物品胯部区域内的相应阻挡翼片的远侧部分可以充分地作用为抵抗身体排出物的阻挡层,而没有远侧部分会约束吸收区的期望的吸收功能的忧虑。
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本发明,通过包括如下的套穿型一次性穿戴物而获得上面阐述的目的前腰区域;相对前腰区域的后腰区域;在这些腰区域之间延伸的胯部区域;腰开口;一对腿开口;在前和后腰区域之间延伸的吸收区;在吸收区的纵向相对端的外部在横向上延伸的一对端翼片;在吸收区的横向相对侧边缘的外部在纵向上延伸的第一和第二侧翼片;在第一侧翼片的侧部上在纵向上延伸的第一阻挡翼片;在第二侧翼片的侧部上在纵向上延伸的第二阻挡翼片,这些第一和第二阻挡翼片中每一个包括在纵向延伸的近侧部分、位于端翼片上并且在横向上在向内和向外中之一皱缩的纵向相对端、以及弹性可伸展和收缩并且在纵向相对端之间延伸的远侧部分、以及第一和第二阻挡翼片的远侧部分,上述远侧部分通常偏置以在吸收区的侧边缘附近延伸的近侧边缘上升高到吸收区以上,以便形成抵抗身体排出物的阻挡层。
该物品进一步包括胯部区域在其纵向中间区形成有在横向上从第一阻挡翼片的近侧边缘附近朝向第一侧翼片的侧边缘发散的第一折叠引导线和在横向上从第二阻挡翼片的近侧边缘附近朝向第二侧翼片的侧边缘发散的第二折叠引导线,并且在该胯部区域中,由第一折叠引导线和第一侧翼片的侧边缘所限定的第一部分在物品的横向上沿着第一折叠引导线向内卷起,以及由第二折叠引导线和第二侧翼片的侧边缘所限定的第二部分沿着第二折叠引导线向内卷起,而第一和第二阻挡翼片的远侧部分在纵向上几乎线性延伸而不在物品的横向上向内卷起。没有远侧部分会朝向吸收区皱缩的忧虑。阻挡翼片的远侧部分整体上升高到吸收区以上。该物品没有第一和第二阻挡翼片的远侧部分的远侧边缘会彼此变得更近的忧虑,并且不可能远侧部分会覆盖吸收区。
本发明包括下面的优选实施例。
在纵向上延伸的可伸展弹性件收缩地附着到第一和第二阻挡翼片的远侧部分上。当弹性件在纵向上收缩时,该远侧部分沿着近侧边缘升高到吸收区以上。
该物品进一步包括在第一阻挡翼片的外部在纵向上延伸的第三阻挡翼片和在第二阻挡翼片的外部在纵向上延伸的第四阻挡翼片,第三和第四阻挡翼片中每一个包括在纵向上延伸的近侧部分、位于端翼片上并且在横向上在向内和向外中之一皱缩的纵向相对端、以及弹性可伸展和收缩并且在纵向相对端之间延伸的远侧部分、以及第三和第四阻挡翼片的远侧部分,它们通常偏置以在位于第一和第二侧翼片内的其近侧边缘上升高到这些侧翼片以上,并且在胯部区域中,第三和第四阻挡翼片的远侧部分在物品的横向上沿着第一和第二折叠引导线与第一和第二部分一起向内卷起。第三和第四阻挡翼片的远侧部分的折叠区域从外部与第一和第二阻挡翼片的远侧部分进行接触,并由此支撑第一和第二阻挡翼片的远侧部分。
在纵向上延伸的可伸展弹性件收缩地附着到第三和第四阻挡翼片的远侧部分上。当弹性件在纵向上收缩时,该远侧部分沿着近侧边缘升高到吸收区以上。
该物品包括面向穿戴者皮肤的透液表面薄片、背向穿戴者皮肤的不透液背面薄片和放在这些薄片之间的吸液芯,其中芯放置在吸收区内。身体排出物能够可靠地通过表面薄片由芯吸收并且包含在吸收区内。
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套穿型一次性穿戴物提供如下的不同优点当胯部区域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向内卷起时,没有第一和第二阻挡翼片的远侧部分整体上会朝向吸收区皱缩的忧虑。这是因为这些远侧部分不向内卷起而是保持基本上线性的。第一和第二阻挡翼片的远侧部分在相应的近侧边缘上整体上升高到吸收区以上,并且作用为抵抗身体排出物的阻挡层。从而即使当身体排出物在横向上在吸收区扩散时也能够可靠地防止身体排出物流出远侧部分并因此在胯部区域侧漏。当衣物穿在穿戴者身体上时在第一和第二阻挡翼片的远侧部分之间的距离不减小,并因此没有身体排出物会排放到阻挡翼片外部的忧虑。第一和第二阻挡翼片的远侧部分不覆盖吸收区,并且不可能吸收区的期望的吸收功能会受远侧部分限制。
在使用物品使得第三和第四阻挡翼片放于第一和第二阻挡翼片之上的情况下,在胯部区域的第一和第二部分中延伸的第三和第四阻挡翼片的远侧部分在横向上与第一和第二部分一起向内卷起。以此方式折叠的第三和第四阻挡翼片的远侧部分的区域从外部与第一和第二阻挡翼片的远侧部分相接触,以便支撑第一和第二阻挡翼片的远侧部分。以此方式,可靠地防止第一和第二阻挡翼片的远侧部分在物品的横向上向外皱缩。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穿戴物的实例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物品的局部剖面、展开平面图,其中该物品的前和后腰区域沿着其拆开的侧翼片拆开。
图3是沿着图1中的线III-III截取的截面图。
图4是示出图1的物品的透视图,其具有从腰开口上看时的腰开口。
图5是沿着图2中的线V-V截取的截面图。
图6是沿着图2中的线VI-VI截取的截面图。
图7是沿着图2中的线VII-VII截取的截面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穿戴物的另一实例的透视图。
图9是示出图8的物品的局部剖面、展开平面图,其中该物品的前和后腰区域沿着其拆开的侧翼片拆开。
图10是沿着图8中的线X-X截取的截面图。
图11是示出图8的物品的透视图,其具有从腰开口上看时的腰开口。
图12是沿着图9中的线XII-XII截取的截面图。
图13是沿着图9中的线XIII-XIII截取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1A短裤型一次性穿戴物1B短裤型一次性穿戴物2透液表面薄片3不透液背面薄片4吸液芯5前腰区域6胯部区域7后腰区域8纵向相对端9端翼片10侧边缘11第一侧翼片12第二侧翼片13第一阻挡翼片14第二阻挡翼片
17腰开口18腿开口22近侧部分23纵向相对端24远侧部分25近侧边缘26远侧边缘27可伸展弹性件28纵向中间区29侧边缘30第一折叠引导线31侧边缘32第二折叠引导线33第一部分34第二部分37第三阻挡翼片38第四阻挡翼片39固定侧向段40纵向相对固定端41可移动段42近侧边缘43远侧边缘44可伸展弹性件45体液吸收区S1最小横向尺寸S2最小距离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通过下面给出的描述将会更完全地理解根据本发明的套穿型一次性穿戴物的细节。
图1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穿戴物的实例的穿戴物1A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图1的物品1A的展开平面图,其中该物品的侧翼片11、12彼此拆开,图3是沿着图1中的线III-III截取的截面图,以及图4是示出图1的物品1A的透视图,其具有从以该方式加宽的腰开口上看时加宽的腰开17。在图1和2中,横向由箭头L表示并且纵向由箭头M表示。这里使用的词语表面和背面薄片2、3的“内表面”指代其面向芯4的表面,并且这里使用的词语这些薄片2、3的“外表面”指代其不面向芯4的表面。
物品1A包括透液表面薄片2、不透液背面薄片3和放置在表面和背面薄片2、3之间的吸液芯4。物品1A限定前腰区域5、相对于前腰区域5的后腰区域7和在这些腰区域5、7之间延伸的胯部区域6。
物品1A具有其中芯4的功能有效用于吸收和保持身体排出物的吸收区45、在吸收区45的纵向相对端8的外部(对应于芯4的纵向相对端4a)在横向上向外延伸的一对端翼片9、在吸收区45的横向相对侧边缘10的外部(对应于横向相对侧边缘4b)在纵向上向外分别延伸的第一和第二侧翼片11、12、在第一侧翼片11的侧部上在纵向上延伸的第一阻挡翼片13和在第二侧翼片12的侧部上在纵向上延伸的第二阻挡翼片14。吸收区45在前和后腰区域5、7之间延伸。
在胯部区域6,侧翼片11、12表现为在尿布1A的横向上向内凸的圆弧。从而,物品1A在其展开状态具有大致沙漏状平面形状。在前和后腰区域5、7延伸的各个侧翼片11、12的部分沿着在纵向间断布置的多个结合线16在其侧边缘附近重叠并永久结合在一起,并且从而分别形成腰开口17和一对腿开口18。
表面薄片2由亲水纤维无纺织物形成。背面薄片3由复合薄片形成,该复合薄片包括在尺寸及形状上基本相同的一对疏水纤维无纺织物层19、20和具有比无纺织物层19、20的面积更小的诸如塑料薄膜21之类的矩形可透气不透液薄片21。这些薄片19、20、21的各个表面彼此相对通过合适的胶粘剂彼此永久结合在一起。
芯4具有在纵向上相对长的大致矩形形状并且放在吸收区45内。芯4通过在横向上延伸以限定吸收区45的纵向相对端8的纵向相对端4a和在纵向上延伸以限定吸收区45的横向相对侧边缘10的横向相对侧边缘4b而成形。芯4永久结合到表面薄片2的内表面上以及结合到背面薄片3的内表面上(也即,结合到薄膜21的内表面上)。
芯4包括微粒或纤维超级吸收聚合物和短纤浆纤维的混合物或者微粒或纤维超级吸收聚合物、短纤浆纤维和热塑合成树脂纤维的混合物,在任何情况下,压缩到期望厚度。从而,芯4具有比表面和背面薄片2、3更高的硬度。优选地,芯4完全由诸如薄纱纸或者亲水纤维无纺织物之类的透液薄片包裹,以便防止芯4脱离其初始形状和/或防止聚合物减少。聚合物可以从如下构成的组中选择淀粉基聚合物、纤维素基聚合物和合成聚合物。
第一和第二阻挡翼片13、14中每一个包括在前和后腰区域5、7之间在纵向上延伸的近侧部分22、位于相应的端翼片9上并且在物品1A的横向上向外皱缩的纵向相对端23以及在这些纵向相对端23之间在纵向上延伸的远侧部分24。远侧部分24具有在吸收区45的侧边缘10的外部(在芯4的侧边缘4b的附近)直接延伸的近侧边缘25和相对于近侧边缘25的远侧边缘26(参见图3),并且远侧部分24沿着上述近侧边缘25升起。在纵向延伸的可伸展弹性件27在其远侧边缘26附近收缩地附着到远侧部分24上。弹性件27永久地结合到远侧部分24上,使得弹性件27由远侧部分24的一部分包裹。当弹性件27在纵向上收缩时,远侧部分24沿着近侧边缘25升高到吸收区45以上并由此形成抵抗身体排出物的阻挡层。
在图2中将会看到,胯部区域6在其纵向中间区28形成有在横向上延伸以便从第一阻挡翼片13的近侧边缘25的附近发散到侧翼片11的侧边缘29的第一折叠引导线30以及在横向上延伸以便从第二阻挡翼片14的近侧边缘25的附近发散到第二侧翼片12的侧边缘31的第二折叠引导线31。更具体地说,第一折叠引导线30从第一阻挡翼片13的近侧边缘25附近朝向第一侧翼片11发散以描绘出大致的V形,并且第二折叠引导线32从第二阻挡翼片14的近侧边缘25附近朝向第二侧翼片12发散以描绘出大致的V形。这里使用的术语“近侧边缘25附近”意味着除了近侧边缘25之外稍微从近侧边缘25朝向侧翼片11、12偏离的位置,以及在吸收区45的横向上从近侧边缘25向内稍微偏离的位置。
胯部区域6形成有在第一折叠引导线30和第一侧翼片11的侧边缘29之间限定的大致三角形的第一部分33以及在第二折叠引导线32和第二侧翼片12的侧边缘31之间限定的大致三角形的部分34。在胯部区域6,第一部分33在物品1A的横向上沿着第一折叠引导线30向内卷起,并且第二部分34在物品1A的横向上沿着第二折叠引导线32向内卷起。从图4中明显看到,位于胯部区域6的纵向中间区28的第一和第二阻挡翼片13、14的远侧部分24在物品1A的横向上不向内卷起。因此,远侧部分24在物品1A的横向上不向内弯曲而是在纵向上延伸以便分别描绘出大致的直线。换句话说,远侧部分24在物品1A的横向上不向内弯曲而是延伸以便分别描绘出大致的U形。
芯4的侧边缘4b的附近以及全部在第一和第二部分33、34延伸的阻挡翼片13、14的近侧部分22在物品1A的横向上与第一和第二部分33、34一起沿着第一和第二折叠引导线30、32向内卷起。
在物品1A中,在胯部区域6的纵向中间区28中的吸收区45的横向相对侧边缘10之间的最小横向尺寸S1优选处在4到9cm的范围内,并且在胯部区域6的纵向中间区28中的相应远侧部分24的远侧边缘26之间的最小距离S2优选处在3到8cm的范围内。如果横向距离S1超出9cm,当物品1A穿在穿戴者身体上时吸收区45将不可能整洁地接收在穿戴者的胯部区域内,并且由于芯4的相对高硬度放在吸收区45内的芯4会增加吸收区45的体积,引起穿戴者遭受不舒服的感觉。除了这种不便之外,当在穿戴者的胯部区域内挤压胯部区域6时,吸收区45将形成有多个不规则折痕,并且这些折痕将必然地降低吸收区45的身体排出物的吸收功能。如果最小距离S2小于3cm,另一方面,在相应的远侧部分24的远侧边缘26之间的距离将会比穿戴者的胯部区域的横向尺寸更小,导致如下可能性身体排出物会适当地排放在应当在相应的远侧部分24的远侧边缘26之间暴露的吸收区域45上,以及身体排出物会至少部分地排放在阻挡翼片13、14的外侧上。
为了从图2示出的展开状态获得图1示出的物品1A,在表面薄片2在内部的情况下可以在胯部区域6附近折叠物品1A,使得前和后腰区域5、7彼此面对,然后在前和后腰区域的侧翼片11、12可以在其侧边缘15的附近永久地彼此结合。现在胯部区域6的第一部分33可以在物品1A的横向上沿着第一折叠引导线30向内卷起,并且胯部区域6的第二部分34可以在物品1A的横向上沿着第二折叠引导线32向内卷起。
图5是沿着图2中的线V-V截取的截面图,图6是沿着图2中的线VI-VI截取的截面图,并且图7是沿着图2中的线VII-VII截取的截面图。
端翼片9中的每一个使得其大部分由背面薄片3形成。在端翼片9中,表面薄片2的纵向相对端2a在纵向上延伸稍微超出芯4的纵向相对端4a,并且背面薄片3的纵向相对端3a在纵向上延伸超出表面薄片2的端2a。构成背面薄片3的薄片21在纵向上延伸超出芯4的端4a大致等于表面薄片2的端2a延伸超出芯4的端4a的尺寸的尺寸。
在横向上延伸的多个腰弹性件35收缩地附着在每个端翼片9上。这些腰弹性件35放置在构成背面薄片3的薄片19、20之间并且永久地结合到彼此相对的这些薄片19、20的相应表面上。位于相应端翼片9上的相应阻挡翼片13、14的纵向相对端23永久地结合在吸收区45的侧边缘10附近延伸的近侧部分22上(参见图7)。可选择地,位于相应端翼片9上的相应阻挡翼片13、14的纵向相对端23可以在吸收区45的侧边缘10附近永久地结合在表面薄片2的外表面上,同时这些端23在物品1A的横向上向内皱缩。
侧翼片11、12主要包括背面薄片3和阻挡翼片13、14。在侧翼片11、12中,表面薄片2的侧边缘2b在横向上向外延伸稍微超出芯4的侧边缘4b,并且背面薄片3的侧边缘3b以及相应阻挡翼片13、14的近侧部分22向外延伸超出表面薄片2的侧边缘2b。构成背面薄片3的薄片21向外延伸超出芯4的侧边缘4b大致等于表面薄片2的侧边缘2b向外延伸超出芯4的侧边缘4b的尺寸的尺寸。
在侧翼片11、12中,表面和背面薄片2、3的侧边缘2b、3b以及阻挡翼片13、14的近侧部分22分别重叠在一起,其中翼片13、14的近侧部分22沿着其侧边缘2b、3b永久地结合在表面和背面薄片2、3的相应外表面上,并且表面薄片2的内表面沿着其侧边缘2b、3b永久地结合在背面薄片3的内表面上(具体地结合到薄片21的内表面上)。
在纵向上延伸的腿弹性件36收缩地附着到侧翼片11、12上。这些腿弹性件36放置在构成背面薄片3的薄片19、20之间并且永久地结合到彼此相对的这些薄片的相应表面上。
胯部区域6的第一和第二部分33、34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折叠引导线30、32向内卷起,并且由此能够减小在其纵向中间区28中的胯部区域6的横向尺寸。从而当物品1A穿在穿戴者身体上时胯部区域6的吸收区45整洁地接收在穿戴者的胯部区域内,并且如下是不可能的放在吸收区45内的芯4会增加该区45的体积并且由于增加的硬度物品1A会给穿戴者不舒服的感觉。即使当在穿戴者的胯部区域挤压胯部区域6时,如下也是不可能的吸收区45会形成有多个不规则折痕并且区45的吸收功能会由此下降。
在胯部区域6的第一和第二部分33、34向内卷起的同时,第一和第二阻挡翼片13、14的远侧部分24几乎线性地延伸而不受该卷起影响。因此,没有远侧部分24会朝向吸收区45皱缩的忧虑,而现有技术的物品传统上是这种情况。在尿布1A的情况中,阻挡翼片13、14的远侧部分24整体上升高到吸收区45以上,并由此有效地用作抵抗身体排出物的阻挡层,使得即使身体排出物在横向上在吸收区45扩散,也不可能身体排出物会流出远侧部分24并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在胯部区域6中身体排出物的任何侧漏。
物品1A没有如下的忧虑当物品1A穿在穿戴者身体上时,相应阻挡翼片13、14的远侧部分24的远侧边缘26会彼此更接近,并因此身体排出物会排放在阻挡翼片24的外侧上。而且,如下是不可能的远侧部分24会覆盖吸收区45并且吸收区45期望的吸收功能会由远侧部分24约束。从而排放在穿在穿戴者身体上的物品1A上的身体排出物能够通过表面薄片2可靠地由芯4吸收并包含在其内。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例的穿戴物1B的透视图,图9是示出当局部剖开时图8的物品1B的展开平面图,其中侧翼片11、12拆开,图10是沿着图8中的线X-X截取的截面图以及图11是示出图8的物品1B的透视图,其具有从以此方式加宽的腰开口17上看时的腰开口17。在图8和9中,横向由箭头L表示并且纵向由箭头M表示。
物品1B包括透液表面薄片2、不透液背面薄片3和放置在表面和背面薄片2、3之间的吸液芯4。物品1B限定前腰区域5、相对于前腰区域5的后腰区域7和在这些腰区域5、7之间延伸的胯部区域6。物品1B具有其中芯4的期望功能有效用于吸收和保持身体排出物的吸收区45、在吸收区45的纵向相对端8的外部在横向上向外延伸的一对端翼片9、在吸收区45的横向相对侧边缘10的外部在纵向上向外分别延伸的第一和第二侧翼片11、12、在第一侧翼片11的侧部上在纵向上延伸的第一阻挡翼片13和在第二侧翼片12的侧部上在纵向上延伸的第二阻挡翼片14。吸收区45在前和后腰区域5、7之间延伸。
物品1B具有在第一侧翼片11的侧部上在纵向上延伸的第一和第三阻挡翼片13、37以及在第二侧翼片12的侧部上在纵向上延伸的第二和第四阻挡翼片14、38。在前和后腰区域5、7中的侧翼片11、12在其横向相对的侧边缘15的附近重叠在一起并且沿着在纵向间断布置的多个结合线16在其侧边缘15附近结合在一起,并由此形成腰开口17和一对腿开口18。
表面和背面薄片2、3和芯4由和图1所示的尿布1B所使用的材料一样的材料制成。芯4放在吸收区45内并通过在横向上延伸以限定吸收区45的纵向相对端8的纵向相对端4a和在纵向上延伸以限定吸收区45的横向相对侧边缘10的横向相对侧边缘4b而成形。芯4永久结合到表面薄片2的内表面上以及结合到背面薄片3的内表面上(也即,结合到薄膜21的内表面上)。
第一和第二阻挡翼片13、14中每一个包括在前和后腰区域5、7之间在纵向上延伸的远侧部分22、位于相应的端翼片9上并且在物品1B的横向上向外皱缩的纵向相对端23以及在这些纵向相对端23之间在纵向上延伸的远侧部分24。远侧部分24具有直接在吸收区45的侧边缘10内(在芯4的侧边缘4b的附近)延伸的近侧边缘25以及相对于近侧边缘25的远侧边缘26(参见图10),并且远侧部分24沿着上述近侧边缘25升起。在纵向延伸的可伸展弹性件27在其远侧边缘26附近收缩地附着到远侧部分24上。弹性件27永久地结合到远侧部分24上,使得弹性件27由远侧部分27的一部分包裹。当弹性件27在纵向上收缩时,在胯部区域6延伸的远侧部分24沿着近侧边缘25升高到吸收区45以上并由此形成抵抗身体排出物的阻挡层。
第三阻挡翼片37在第一阻挡翼片13外放在第一侧翼片11的上面并且邻接第一阻挡翼片13。第四阻挡翼片38在第二阻挡翼片14外放在第二侧翼片12的上面并且邻接第二阻挡翼片14。
第三和第四阻挡翼片37、38中每一个包括在前和后腰区域5、7之间在纵向上延伸的近侧部分39、位于相应的端翼片9上并且在物品1B的横向上向外皱缩的纵向相对端40以及在这些纵向相对端40之间在纵向上延伸的远侧部分41。远侧部分41具有均位于侧翼片11、12上的近侧边缘42以及相对近侧边缘42的远侧边缘43(参见图10)。在纵向延伸的可伸展弹性件44沿着远侧边缘43收缩地附着到远侧部分41上。第三和第四阻挡翼片37、38的远侧部分41通常偏置以在相应的近侧边缘42上升高到侧翼片11、12以上。
在图9中将会看到,胯部区域6在其纵向中间区28形成有在横向上延伸以便从第一阻挡翼片13的近侧边缘25的附近发散到侧翼片11的侧边缘29的第一折叠引导线30以及在横向上延伸以便从第二阻挡翼片14的近侧边缘25的附近发散到第二侧翼片12的侧边缘31的第二折叠引导线31。更具体地说,第一折叠引导线30从第一阻挡翼片13的近侧边缘25附近朝向第一侧翼片11的侧边缘29发散以描绘出大致的V形,并且第二折叠引导线32从第二阻挡翼片14的近侧边缘25附近朝向第二侧翼片12发散以描绘出大致的V形。
胯部区域6形成有在第一折叠引导线30和第一侧翼片11的侧边缘29之间限定的大致三角形的第一部分33以及在第二折叠引导线32和第二侧翼片12的侧边缘31之间限定的大致三角形的部分34。在胯部区域6,第一部分33在物品1B的横向上沿着第一折叠引导线30向内卷起,并且第二部分34在物品1B的横向上沿着第二折叠引导线32向内卷起。在第一和第二部分33、34延伸的第三和第四阻挡翼片37、38的远侧部分41在物品1B的横向上沿着第一和第二折叠引导线30、32与第一和第二部分33、34一起向内卷起,并且向内弯曲以便在物品1B的横向上分别描绘出大致的V形。
从图11中将会明显看到,在胯部区域6的纵向中间区28,位于该区28的第一和第二阻挡翼片13、14的远侧部分24在物品1B的横向上不向内卷起。因此,远侧部分24在物品1B的横向上不向内弯曲而是在纵向上延伸以便分别描绘出大致的直线。位于第一和第二部分33、34的芯4的侧边缘4b的附近以及阻挡翼片13、14、37、38的近侧部分22、39在物品1B的横向上沿着第一和第二折叠引导线30、32与第一和第二部分33、34一起分别向内卷起。在胯部区域6中,第三和第四阻挡翼片37、38的远侧部分41的折叠区与第一和第二阻挡翼片13、14的远侧部分24相接触(参见图10)。
在胯部区域6的纵向中间区28中,在吸收区45的横向相对侧边缘10之间的最小横向尺寸S1以及在第一和第二阻挡翼片13、14的相应远侧部分24的远侧边缘26之间的最小距离S2与图1所示的物品1A的尺寸相同。通过图10所示的其展开状态获得图8的物品1B的顺序与已经结合图3描述的顺序相同。
图12是沿着图9中的线XII-XII截取的截面图,以及图13是沿着图9中的线XIII-XIII截取的截面图。
端翼片9中的每一个使得其大部分由背面薄片3形成。在端翼片9中,表面薄片2的纵向相对端2a在纵向上延伸稍微超出芯4的纵向相对端4a,并且背面薄片3的纵向相对端3a在纵向上延伸超出表面薄片2的端2a。在端翼片9中,表面薄片2的纵向相对端2a和背面薄片3的纵向相对端3a平放在一起并且相应的内表面永久地结合在一起。在横向上延伸的多个腰弹性件35收缩地附着在每个端翼片9上。位于相应端翼片9上的第一和第二阻挡翼片13、14的纵向相对端23在吸收区45的侧边缘10附近永久地结合到表面薄片2的外表面上,同时位于端翼片9的侧部上的第三和第四阻挡翼片37、38的纵向相对侧向段40永久地结合到位于端翼片9上的固定端39上(参见图13)。
可选择地,位于相应端翼片9上的第一和第二阻挡翼片13、14的纵向相对端23可以永久地结合到在吸收区45的侧边缘10附近延伸的近侧部分22上,并且在物品1B的横向上向外皱缩。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如下的实施例也是可能的,其中位于相应端翼片9上的第三和第四阻挡翼片37、38的纵向相对端40永久地结合到在吸收区45的侧边缘10附近延伸的近侧部分22上,同时这些端23在物品1B的横向上向内皱缩。
侧翼片11、12主要包括背面薄片3和阻挡翼片37、38。在侧翼片11、12中,表面薄片2的侧边缘2b在横向上向外延伸稍微超出芯4的侧边缘4b,并且背面薄片3的侧边缘3b以及相应阻挡翼片37、38的近侧部分39向外延伸超出表面薄片2的侧边缘2b。
在侧翼片11、12中,表面和背面薄片2、3的侧边缘2b、3b以及阻挡翼片37、38的近侧部分39分别重叠在一起,其中翼片37、38的近侧部分39沿着其侧边缘2b永久地结合在表面薄片2的外表面上,沿着其侧边缘3b永久地结合在背面薄片3的内表面上。阻挡翼片13、14的近侧部分22永久地结合在表面薄片2的外表面上。在纵向上延伸的腿弹性件36收缩地附着到侧翼片11、12上。
在物品1B中,胯部区域6的第一和第二部分33、34分别沿着第一和第二折叠引导线30、32向内卷起,并且由此能够减小在其纵向中间区28中的胯部区域6的横向尺寸。从而当物品1B穿在穿戴者身体上时胯部区域6的吸收区45整洁地接收在穿戴者的胯部区域内,并且如下是不可能的放在吸收区45内的芯4会增加该区45的体积并且由于增加的硬度物品1B会给穿戴者不舒服的感觉。即使当在穿戴者的胯部区域挤压胯部区域6时,也没有如下可能性吸收区45会形成有多个不规则折痕并且区45的吸收功能会由此而下降。
在胯部区域6的第一和第二部分33、34向内卷起的同时,第一和第二阻挡翼片13、14的远侧部分24几乎线性地延伸而不受该卷起影响。因此,没有远侧部分24会朝向吸收区45皱缩的忧虑。在尿布1B的情况中,第三和第四阻挡翼片37、38的远侧部分41在横向上与第一和第二部分33、34一起向内卷起,并且这些远侧部分41的折叠区从外部与阻挡翼片13、14的远侧部分24进行接触,并由此支撑阻挡翼片13、14的远侧部分24。以此方式,可靠地防止第一和第二阻挡翼片13、14的远侧部分24在物品1B的横向上向外皱缩。
在物品1B中,第一和第二阻挡翼片13、14的远侧部分24整体上升高到吸收区45以上,并由此有效地用作抵抗体液的阻挡层。也即,即使身体排出物在横向上在吸收区45扩散,也不可能身体排出物会流出远侧部分24并能够可靠地防止在胯部区域6中身体排出物的任何侧漏。物品1B没有如下的忧虑当物品1B穿在穿戴者身体上时,相应阻挡翼片13、14的远侧部分24的远侧边缘26会彼此变得更接近,并因此身体排出物会排放在阻挡翼片13、14的外侧上。而且,远侧部分24不覆盖吸收区45,因此如下是不可能的吸收区45期望的吸收功能会由远侧部分约束。从而排放在穿在穿戴者身体上的物品1B上的身体排出物能够通过表面薄片2可靠地由芯4吸收并包含在其内。
表面薄片2的原材料可以从由具有多个孔的疏水纤维无纺织物和具有多个细孔眼的塑料薄膜构成的组中选择。背面薄片3的原材料可以由如下构成的组中选择透气疏水纤维无纺织物、透气不透液塑料薄膜和包括彼此层叠的两个透气疏水纤维无纺织物层的复合无纺织物,以及包括彼此层叠的疏水纤维无纺织物和透气不透液塑料薄膜的复合薄片。作为阻挡翼片13、14、37、38的原材料,可以使用与用于背面薄片3的材料相同的材料。无纺织物可以从通过如下方式获得的织物中选择纺成带的、针冲孔的、熔融吹制的、热粘合的、纺成粘合的以及化学粘合的加工过程。
作为背面材料3和阻挡翼片13、14、37、38的原材料,也能够使用复合无纺织物(SM无纺织物或者SMS无纺织物),该复合无纺织物由具有高防水的熔融吹制纤维无纺织物和在熔融吹制纤维无纺织物的至少一侧上层叠的具有高强度以及高柔性的纺成粘合纤维无纺织物构成。
亲水纤维无纺织物可以由合成纤维、半合成纤维和再生纤维中任一种制成,上述每一个改性为变成亲水或组合纤维。疏水纤维无纺织物可以由合成纤维形成并且可以在其内包含均处理变成防水的半合成纤维或再生纤维。虽然未说明,合成纤维可以从聚酯、聚丙稀腈、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稀和聚苯乙烯基纤维构成的组中选择。合适有用的合成纤维进一步包括芯鞘型组合纤维、并肩型组合纤维、通心纤维、微孔纤维和粘合型组合纤维。
表面和背面薄片2、3的彼此永久结合、阻挡翼片13、14、37、38到表面和背面薄片2、3的永久结合、芯4到表面和背面薄片2、3的永久结合以及弹性件27、35、36、44到背面薄片3和阻挡翼片13、14、37、38的永久结合可以使用适当的粘合剂或者诸如热密封和超声波密封之类的结合技术而获得。热熔粘合剂、丙稀酸粘合剂和合成橡胶粘合剂作为粘合剂。优选地,粘合剂可以按照从螺旋图案、Z字形图案、打点图案和带形图案构成的组中选择的合适图案施加在表面和背面薄片2、3以及阻挡翼片13、14、37、38上。
权利要求
1.一种套穿型一次性穿戴物,包括前腰区域;相对前腰区域的后腰区域;在所述腰区域之间延伸的胯部区域;腰开口;一对腿开口;在所述前和后腰区域之间延伸的吸收区;在所述吸收区的纵向相对端的外部在横向上延伸的一对端翼片;在所述吸收区的横向相对侧边缘的外部在纵向上分别延伸的第一和第二侧翼片;在所述第一侧翼片的侧部上在纵向上延伸的第一阻挡翼片和在所述第二侧翼片的侧部上在纵向上延伸的第二阻挡翼片,所述第一和第二阻挡翼片中每一个包括在纵向延伸的近侧部分、位于所述端翼片上并且在横向上在向内和向外中之一皱缩的纵向相对端、以及弹性可伸展和收缩并且在所述纵向相对端之间延伸的远侧部分、以及所述第一和第二阻挡翼片的远侧部分,上述远侧部分通常偏置以在所述吸收区的侧边缘附近延伸的近侧边缘上升高到所述吸收区以上,以便形成抵抗身体排出物的阻挡层;所述胯部区域在其纵向中间区形成有在横向上从所述第一阻挡翼片的近侧边缘附近朝向所述第一侧翼片的侧边缘发散的第一折叠引导线和在横向上从所述第二阻挡翼片的近侧边缘附近朝向所述第二侧翼片的侧边缘发散的第二折叠引导线;以及在所述胯部区域中,由所述第一折叠引导线和所述第一侧翼片的侧边缘所限定的第一部分在所述物品的横向上沿着所述第一折叠引导线向内卷起,并且由所述第二折叠引导线和所述第二侧翼片的侧边缘所限定的第二部分沿着所述第二折叠引导线向内卷起,而所述第一和第二阻挡翼片的远侧部分在纵向上几乎线性地延伸而不在所述物品的横向上向内卷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物,其中,在纵向上延伸的可伸展弹性件收缩地附着到所述第一和第二阻挡翼片的远侧部分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物,其中,所述物品进一步包括在所述第一阻挡翼片的外部在纵向上延伸的第三阻挡翼片和在所述第二阻挡翼片的外部在纵向上延伸的第四阻挡翼片,所述第三和第四阻挡翼片中每一个包括在纵向上延伸的近侧部分、位于所述端翼片上并且在横向上在向内和向外中之一皱缩的纵向相对端、以及弹性可伸展和收缩并且在所述纵向相对端之间延伸的远侧部分、所述第三和第四阻挡翼片的远侧部分,上述远侧部分通常偏置以在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侧翼片内的其近侧边缘上升高到这些侧翼片以上,并且在所述胯部区域中,所述第三和第四阻挡翼片的远侧部分在所述物品的横向上沿着所述第一和第二折叠引导线与所述第一和第二部分一起向内卷起。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穿戴物,其中,在纵向上延伸的可伸展弹性件收缩地附着到所述第三和第四阻挡翼片的远侧部分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物,其中,所述物品包括面向穿戴者皮肤的透液表面薄片、背向穿戴者皮肤的不透液背面薄片和放在这些薄片之间的吸液芯,并且其中所述芯放置在所述吸收区内。
全文摘要
一种套穿型一次性穿戴物(1A)具有在第一侧翼片(11)的侧部上在纵向上延伸的第一阻挡翼片(13)和在第二侧翼片的侧部上在纵向上延伸的第二阻挡翼片。胯部区域(6)形成有从第一阻挡翼片(11)的近侧边缘(25)附近朝向第一侧翼片(11)的侧边缘(29)发散的第一折叠引导线(30)和从第二阻挡翼片的近侧边缘附近朝向第二侧翼片的侧边缘发散的第二折叠引导线。在该胯部区域(6)中,第一部分(33)在物品(1A)的横向上沿着第一折叠引导线(30)向内卷起,并且第二部分在物品的横向上沿着第二折叠引导线向内卷起,但是第一和第二阻挡翼片(13)的远侧部分(24)基本上线性地延伸而不在物品(1A)的横向上向内卷起。
文档编号A61F13/496GK1802137SQ20048001594
公开日2006年7月12日 申请日期2004年6月23日 优先权日2003年6月23日
发明者大坪俊文 申请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