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式人工椎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6358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框架式人工椎体的制作方法
所属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学领域的骨科内固定装置,尤其是能替代椎体,纠正脊柱畸形、固定和维持脊柱稳定、重建椎体的骨性结构的框架式人工椎体。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脊柱肿瘤、骨折、结核和畸形等疾病的手术治疗需要内固定,其中包括人工椎体的固定。手术方式是将有病的椎体切除,安装上一个钛合金的人工椎体替代物,同时外加一个侧方或后方的辅助内固定器达到治疗目的。但这些固定缺乏促进骨形成的生物性能,本身固定强度较差,手术复杂,病人的身体损伤较大,经济负担较重等。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以往的生物性能和骨结构形成欠佳,增加脊柱的固定强度,简化手术操作,减小手术的损伤等并发症,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框架式人工椎体,其不仅能克服上述缺点,而且可以促进骨形成,纠正畸形,固定并维持脊柱的稳定,重建椎体的骨性结构。不需要外加辅助内固定器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框架式人工椎体由两端的带翼“马蹄”形托板和中间的可调立柱组成,可调立柱由珊栏式套筒、粗中轴和细中轴组成。其表面喷有羟基磷灰石有利于促进骨细胞的生长。带翼“马蹄”形托板上,有一枚纵行的螺丝钉,两枚横行的螺丝钉,三枚螺丝钉在固定的椎体中相互交锁,形成立体固定。另外两个锥形尖桩也有增加固定作用。带翼“蹄形”托板似莲藕根的截面,有多个孔,且“蹄形”板小于固定的椎体,有利于植骨与固定椎体及周围骨膜广泛接触融合;防止托板沉入椎体和被矫正的脊柱畸形复发。托板的侧块较低有利于与残余的半椎体固定。在侧块上,两根横行固定螺丝钉之间有一个锁钉,防止固定螺钉退出。纵行固定螺钉与粗、细中轴在两端托板的轴套中形成杵臼关节,使托板与中轴有10度以内的活动,给植骨创造一个力学环境,有利于植骨成活和成骨作用。珊栏式套筒旋转使两端的中轴自动撑开,可进一步的撑开椎体矫正脊柱畸形。珊栏式套筒采取无死腔的珊栏式,有利于腔内外植骨。各部件之间都有锁,防止相对运动导致的不良后果。多孔的带翼“蹄形”托板和珊栏式立柱组成一个框架结构的支撑固定装置包埋于植骨中,椎体的骨性结构重建以后,增加脊柱固定的强度。如果说重建的椎体是一栋楼房,那么框架式人工椎体恰似楼房的框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替代椎体且不需要另加固定器,纠正脊柱的畸形,固定和维持脊柱的稳定,重建椎体的骨性结构。提高人工椎体的生物性能,促进骨结构形成,增加固定强度,简化手术操作,减小手术的损伤等并发症,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各主要部件。
A、带翼“蹄形”托板的三维剖面构造图。
B、可调式立柱的珊栏式套筒和两端的粗、细中轴剖面构造图。
C、带翼“蹄形”托板的横行固定螺丝钉剖面构造图。
D、带翼“蹄形”托板的纵行固定螺丝钉剖面构造图。
图2、框架式人工椎体组装整体剖面构造图。
图中1.带翼“蹄形”托板,2.轴套,3.平行固定螺丝钉孔,4.莲藕根形孔,5.锥形尖桩,6.轴套中孔,7.侧块锁钉孔,8.珊栏式套筒,11.粗中轴,12.细中轴,13.纵行固定螺丝钉,14.横行固定螺丝钉。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图1中,粗中轴(11)和细中轴(12)能旋入珊栏式套筒(8)内,粗中轴(11)和细中轴(12)的另一端与带翼“蹄形”托板(1)通过锁钉相连到轴套(2)。横行固定螺丝钉(14)通过平衡固定螺钉孔(3)固定于椎体上。纵行固定螺丝钉(13)通过轴套中孔(6)固定于椎体上。
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在手术中,两端带翼“蹄形”托板(1)首先放入上下固定的椎体上,专用脊柱撑开矫形器撑开椎体,矫正脊柱畸形,并使两端带翼“蹄形”托板(1)的锥形尖桩(5)刺入上下椎体,安装上下纵行固定螺丝钉(13)和横行固定螺丝钉(14),纵行固定螺丝钉(13)和两枚横行固定螺丝钉(14)在固定椎体中通过各自特制螺纹相互自动锁住,达到完美的三维牢固固定。再整体放入可调立柱(8、11、12),旋转珊栏式套简(8)撑开细中轴(12)和粗中轴(11),进一步纠正脊柱畸形,且维持撑开和纠正的畸形。在轴套(2)中,纵行固定螺丝钉(13)与粗中轴(11)细中轴(12)形成杵臼关节,使带翼“蹄形”托板与可调立柱(8、11、12)有5度的微动,造成力学环境,有利于重建骨性结构。人工椎体的框架表面喷有羟基磷灰石有利于骨生长,框架内外均植入自体骨或带有各种骨形成因子人工骨。
权利要求
1.一种框架式人工椎体,带翼“蹄形”托板通过轴套与粗、细中轴相连,粗、细中轴能旋入珊栏式套筒内。其特征是表面喷涂羟基磷灰石的框架结构,可调立柱有撑开作用;两枚横行固定螺丝钉和一枚纵行固定螺丝钉在椎体中相互交锁固定;纵行固定螺丝钉与粗、细中轴在轴套中形成杵臼关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式人工椎体,其特征是在两端,带翼“马蹄”形托板上,有多个孔,且“马蹄”形板小于固定的椎体,带翼“马蹄”形托板和珊栏式立柱组成一个框架结构,表面喷有羟基磷灰石,包埋于植骨中,有利于植骨与固定椎体及周围骨膜广泛接触融合,促进骨细胞的生长;防止托板沉入椎体和被矫正的脊柱畸形复发。椎体的骨性结构重建以后,增加固定的强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式人工椎体,其特征是一枚纵行的螺丝钉,两个横行螺丝钉,在固定椎体中相互交锁形成立体固定,另两个锥形尖桩增加固定强度。在侧块上有一枚锁钉,防止固定螺丝钉退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式人工椎体,其特征是纵行固定螺丝钉与粗、细中轴在轴套中形成杵臼关节,使带翼“马蹄”形托板与中轴有10度以内的活动,给植骨创造一个力学环境,有利于植骨成活和成骨作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式人工椎体,其特征是可调立柱由中间的珊栏式套筒和两端的粗、细中轴组成,珊栏式套筒旋转使两端的中轴自动撑开,可进一步的撑开椎体矫正脊柱畸形。
全文摘要
一种能够替代椎体,纠正脊柱畸形,固定和维持脊柱的稳定,重建椎体的骨性结构的可撑开的框架式人工椎体,用于治疗脊柱肿瘤、骨折、结核和畸形等疾病。其带翼“马蹄”形多孔托板和珊栏式可调立柱组成一个框架结构,表面喷有羟基磷灰石,提高的生物性能,促进骨结构形成。有一枚纵行松质骨螺丝钉,两枚横行的螺丝钉,在固定椎体中相互交锁形成立体固定,增加固定强度。纵行固定螺丝钉与粗、细中轴形成杵臼关节,给植骨创造一个力学环境,有利于植骨成活和成骨作用。可提高生物性能,简化手术操作,减小手术的损伤等并发症,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
文档编号A61B17/70GK1846641SQ20051005665
公开日2006年10月18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12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12日
发明者王永清 申请人:王永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