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972298阅读:4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物组合物,尤其涉及一种以中草药为原料制备而成的治疗慢性胃炎及预防胃前期癌变的中药组合物,以及该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属于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消化系统疾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较为常见的疾病,约占临床受检患者的13%,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升高。胃粘膜上皮在遭到反复的损害后使得粘膜的固有腺体萎缩或消失,产生病变。严重的萎缩性胃炎常伴见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有可能发展成为胃癌,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被认为是胃癌发生的一种渐进过程,所以近年来人们将萎缩性胃炎称为胃癌癌前疾病的一种。胃癌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约有15~16万人死于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于各种恶性肿瘤之首。由于对胃癌的病因还没有完全清楚,故人们实施针对胃癌病因的一级预防非常困难。及早地防治胃粘膜向癌变方向转化,成为人们近年来的研究重点。胃粘膜萎缩是胃粘膜病变的重要阶段,及早地治疗胃粘膜的萎缩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是目前消化系统疾病临床治疗学的重要内容。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脘痞满、堵闷不适、食后加重,或兼见胀痛等特点,按祖国医学理论分析,属于痞满、胃痛的范畴。
痞满之病,最早出现于《内经》,称“否”、“满”、“否塞”、“否膈”。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云“脏寒生满病”;至真要大论》云“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这些均是指胸膈痞闷,心下痞塞的概念。东汉张仲景明确提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至其成因,仲景认为主要伤寒病太阳阶段,医早下之,正虚邪驺,升降失调所致。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痞候》提出“八痞”、“诸痞”之名,说明引起痞的原因非止一端,概其病机,却不外乎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血气壅塞、不得宣通。宋.朱丹溪《丹溪心法.痞》云“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金元李东垣大倡脾胃之说,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指出痞满之患与脾胃虚弱有密切关系。至明清时代对痞满的认识更为详尽,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痞》在前人基础上,痞与胀进行了鉴别,认为胀在腹中,其病有形,痞在心下,其病无形。《景岳全书.痞满》对本病的辨证颇为明晰,“痞者,痞塞不开之谓也,满者,胀满不行之谓之也。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所以痞满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邪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李中梓云“有湿热太甚,--为痞者,分消上下,与湿同治”,林佩琴云“暴怒伤肝,气逆而痞”等。在治疗原则方面,仲景首倡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以五泻心汤为治疗痞满诸证,辨证明确,立方精当,一直为后世医家所袭用。林佩琴在《类证治裁.痞满》中对论治尤详,提出“伤寒(热病)之痞,从外之内,故宜苦泄,杂病之痞,从内之外,故宜辛散”,并将杂病之痞满分为胃口寒滞停痰、饮食寒凉伤胃、脾胃阳微、中气久虚、精微不化、脾虚失运、胃虚气滞等若干证型,指出其亦有寒热虚实之别,宜分类治之,条分缕析,因证选方,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综观历代医家对痞满的论述,可以看出痞满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饮食不节、起居无时、寒气伤中、表邪内陷、湿热内侵、情志不和、痰气搏结以及脾胃虚弱为患,病位多在脾胃,且涉及肝;治疗方面,强调虚则宜补、实痞当泻的治方原则。
然而,目前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学的研究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西医治疗多以缓解症状为主,对于已经发生萎缩的胃粘膜并无改善作用,可以说只治标,不治本。临床上已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成药有很多品种,诸如三九胃泰颗粒(其主要原料有三叉苦、九里香、两面针、木香、黄芩、茯苓、地黄、白芍)、温胃舒颗粒(其配方主要有以下药材党参、炙黄芪、附子(制)、肉桂、补骨脂、肉苁蓉(制)、白术(炒)、山药、山楂(炒)、乌梅、砂仁、陈皮)、养胃舒颗粒,(其配方主要有以下药材党参、白术(炒)、黄精(蒸)、山药、北沙参、乌梅、玄参、菟丝子、干姜、陈皮、炒山楂)、摩罗丹(其配方主要有以下药材百合、麦冬、石斛、茯苓、白术(麸炒)、乌药、白芍、三七、延胡索(醋炙)、鸡内金(炒香)、玄参、当归)、胃乃安胶囊(其配方主要有以下药材黄芪、三七、红参、珍珠层粉、人工牛黄)、胃复春片(其配方主要有以下药材人参、香茶菜、枳壳(炒)、正胃片,其配方主要有以下药材猴耳环、陈皮、七叶莲、木香、甘草、氢氧化铝、氧化镁、次硝酸铋)、养胃颗粒(其配方主要有以下药材黄芪、党参、陈皮、香附、白芍、山药、乌梅、甘草)、胃乐新颗粒(其配方主要有以下药材猴头菌)、复方田七胃痛胶囊(其配方主要有以下药材三七、延胡索、香附、吴茱萸、川楝子、白芍、白及、枯矾、氧化镁、碳酸氢钠等)、胃痛宁片(其配方主要有以下药材蒲公英、龙胆、甘草干浸膏、小茴香油、天仙子浸膏、氢氧化铝)、胃乐舒口服液(其配方主要有以下药材猴头菌浓缩液、蜂王浆)。上述这些中成药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均有一定的疗效,但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疗效不确切、不能标本兼治等缺陷,所以研制一种疗效确切、标本兼治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是目前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首先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疗效确切、标本兼治的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并具有预防胃前期癌变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首先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途径来实现的一种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并具有预防胃前期癌变作用的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太子参90-110份、石斛40-60份、三七4-6份、莪术30-50份、郁金30-50份、白芍30-50份、白花蛇舌草56.67-76.67份、蒲公英73.33-93.33份、半枝莲40-60份、甘草10-30份。
优选的,各原料药的重量份为太子参100份、石斛50份、三七5份、莪术40份、郁金40份、白芍40份、白花蛇舌草66.67份、蒲公英83.33份、半枝莲50份、甘草20份。
本发明人通过多年的临床研究,结合现代的研究成果,总结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理特点为正虚(主要是气阴两虚)瘀热为患,在此基础上,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以益气养阴、理气化瘀、清热散结为主要治则的本发明药物组合物,试用于临床,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在遭到反复的损害后使得粘膜的固有腺体萎缩或消失,产生病变。严重的萎缩性胃炎常伴见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痞满、堵闷不适、食后加重、或兼见有胀痛等,按祖国医学理论辨病应属于“胃痞”、“胃脘痛”等疾病的范畴,其病位在脾胃,与肝相关连,正虚(主要是气阴两虚)瘀热是其主要的病理基础。脾胃位居中州,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升降相宜,则气机升降运行正常,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得其充养而正常运作。脾胃升降调和,以肝主疏泄正常为前提,疏泄有度,则升降调和。若表邪内陷、七情失和、饮食不节、湿浊内阻、痰气搏结、脾胃虚弱,致脾胃升降失常,常致痞满之证发生,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云“太阴所至,为积饮否膈”,《证治汇补.痞满》云“痞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运而成,处于心下,位于中央,填满痞塞,皆湿土之为病也”。脾胃气阴亏虚,气虚则脾运失健,阴亏则胃失滋润,脾胃升降痞塞而为痞满堵闷不适之症,得食则更致健运失常,故而食后加重。病变日久,病必入络而成瘀滞之患。正虚邪毒易侵,瘀滞日久,邪毒内生,邪热更致脾胃升降受阻,加重痞满堵闷不适证。
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以益气养阴、理气化瘀、清热散结为治则,选用太子参、石斛、田七、莪术、郁金、白芍、蛇舌草、蒲公英、半枝莲、甘草等组成,方中太子参、石斛养阴益胃以为君,理脾胃之虚,目标在于治本;配田七、莪术、郁金、白芍理气化瘀以为臣,瘀滞得去,则升降可复;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半枝莲清热化毒宁胃以为佐,标本同治;甘草调和诸药。方中诸药相和,共奏益气养阴、理气化瘀、清热散结之功效。
本发明所用到的原料药均可从普通医药商店购买得到,其规格符合国家医药标准。
本发明药物活性组分可以加入制备不同剂型时所需的各种辅料,例如崩解剂、润滑剂、黏合剂等,以常规的中药制剂方法制备成任何一种常用的口服制剂,例如可以是丸剂、胶囊剂、片剂、散剂、颗粒剂或口服液等,优选为颗粒剂。
优选的,一种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按下述重量份称取各原料太子参90-110份、石斛40-60份、三七4-6份、莪术30-50份、郁金30-50份、白芍30-50份、白花蛇舌草56.67-76.67份、蒲公英73.33-93.33份、半枝莲40-60份、甘草10-30份;(2)取莪术、郁金提取挥发油后,药渣加水煎煮,煎煮液离心,取上清,得提取液A;(3)取太子参、石斛、白芍、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半枝莲、甘草加水煎煮,合并煎液、滤过,得提取液B;(4)将三七用乙醇回流提取,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得提取液C;(5)合并上述提取液A、B、C,减压浓缩,离心,取上清,得提取液D;(6)取莪术、郁金挥发油,加入提取液D中,得药物制剂中间体,再经制剂成型工艺制成成品;或者提取液D经干燥后制得的干浸膏粉,再制成制剂中间体,加入莪术、郁金挥发油,混匀,干燥,经制剂成型工艺制成成品。
上述制备方法中,其中步骤(2)中优选将莪术和郁金的药渣加8~15倍重量水煎煮1~3小时;步骤(3)中将太子参、石斛、白芍、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半枝莲、甘草优选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8~15倍重量水煎煮1~3小时,第二次加8~15倍重量水煎1~3小时;步骤(4)中优选将三七用50%~90%乙醇回流提取3次;第一次4~8倍重量50%~90%乙醇提取1~3小时,第二次4~8倍重量50%~90%乙醇提取1~3小时,第三次4~8倍重量50%~90%乙醇提取1~3小时。
用法与用量本发明药物的用药量取决于具体剂型,以及病人的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等因素。作为指导颗粒剂,成人每次口服7g,每日3次,三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1-3个疗程。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进一步描述本发明,应该理解的是,这些实施例仅用于例证的目的,决不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颗粒剂的制备按下述重量称取各原料太子参10000g、石斛5000g、三七500g、莪术4000g、郁金4000g、白芍4000g、白花蛇舌草6667g、蒲公英8333g、半枝莲5000g、甘草2000g;将上述十味药材经洗净、净制处理;取莪术、郁金以水蒸汽提取方法提取挥发油后,药渣加8倍重量水煎煮1.5小时,合并煎煮液,离心,得提取液A;取太子参、石斛、白芍、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半枝莲、甘草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10倍重量水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8倍重量水煎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得提取液B;取三七粉碎成粗粒后,用70%乙醇回流三次,第一次6倍重量提取2小时,第二次5倍重量提取1.5小时,第三次4倍重量提取1小时,合并,滤过,回收乙醇,得提取液C;合并上述提取液A、B、C,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05~1.10(60℃),离心,得提取液D;取提取液D,干燥,得浸膏粉。取浸膏粉,用乳糖调至7000克,拌匀,干压成颗粒,加入莪术、郁金挥发油,混匀,整粒,包装,即得。
胶囊剂的制备按下述重量称取各原料太子参9000g、石斛4000g、三七400g、莪术3000g、郁金3000g、白芍3000g、白花蛇舌草5667g、蒲公英7333g、半枝莲4000g、甘草1000g;上述十味药材经洗净、净制处理;取莪术、郁金以水蒸气提取方法提取挥发油后,药渣加水煎煮,煎煮液离心,得提取液A;取太子参、石斛、白芍、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半枝莲、甘草加水煎煮,合并煎液,滤过,得提取液B;取三七粉碎成粗粒后,用乙醇回流三次,合并,滤过,回收乙醇,得提取液C;合并上述提取液A、B、C,减压浓缩相对密度1.05~1.10(60℃),离心,得提取液D;取提取液D,干燥,得浸膏粉。取浸膏粉,加辅料(如淀粉)适量调至5000克,拌匀,干压成颗粒,整粒,加入莪术、郁金挥发油,混匀,装胶囊,包装,即得。
片剂的制备按下述重量称取各原料太子参11000g、石斛6000g、三七600g、莪术5000g、郁金5000g、白芍5000g、白花蛇舌草7667g、蒲公英9333g、半枝莲6000g、甘草3000g;上述十味药材经洗净、净制处理;取莪术、郁金以水蒸气提取方法提取挥发油后,药渣加15倍重量水煎煮3小时,合并煎煮液,离心,得提取液A;取太子参、石斛、白芍、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半枝莲、甘草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15倍重量水煎煮3小时,第二次加15倍重量水煎3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得提取液B;取三七粉碎成粗粒后,用90%乙醇回流三次,第一次8倍重量提取3小时,第二次8倍重量提取3小时,第三次8倍重量提取3小时,合并,滤过,回收乙醇,得提取液C;合并上述提取液A、B、C,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05~1.10(60℃),离心,得提取液D;取提取液D,干燥,得浸膏粉。取浸膏粉,用辅料(如淀粉、糊精或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适量调至10000克,拌匀,干压成颗粒,整粒,加入莪术、郁金挥发油,加辅料适量,混匀,压片,包装,即得。
丸剂的制备按下述重量称取各原料太子参10500g、石斛4500g、三七450g、莪术4500g、郁金4500g、白芍3500g、白花蛇舌草6617g、蒲公英8000g、半枝莲5500g、甘草2500g;上述十味药材经洗净、净制处理;取莪术、郁金以水蒸气提取方法提取挥发油后,药渣加8倍重量水煎煮1小时,合并煎煮液,离心,得提取液A;取太子参、石斛、白芍、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半枝莲、甘草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8倍重量水煎煮1小时,第二次加8倍重量水煎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得提取液B;取三七粉碎成粗粒后,用50%乙醇回流三次,第一次4倍重量提取1小时,第二次4倍重量提取1小时,第三次4倍重量提取1小时,合并,滤过,回收乙醇,得提取液C;合并上述提取液A、B、C,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05~1.10(60℃),离心,得提取液D;取提取液D,干燥,得浸膏粉,粉碎过筛成细粉E。
泛丸用乙醇、水或炼蜜作粘合剂。将少量细粉E放入缸中,开动制丸缸,喷加小量粘合剂,不断搅拌至使细粉呈湿润的颗粒状,再加适量细粉E,搅拌使其均匀覆在颗粒上,再依次喷加粘合剂,以此方法使粉颗慢慢加大成细小丸粒,过1mm孔径的筛,取1mm孔径筛的小丸置于制丸缸中,继续喷加粘合剂并撒加细粉E,过2mm-2.5mm孔径的筛,取过筛的小丸作丸种;另在制丸缸中加入丸种,开动制丸缸,喷加适量粘合剂,搅拌使小丸润湿后再加适量细粉,以此方法泛丸至其成为直径为3.0mm~3.5mm大小的小丸,过筛;再取过筛的小丸投入制丸缸中,开动制丸机,再依次不断喷加适量的粘合剂并撒加细粉,使丸粒逐渐加大,至小丸直径为4.5mm~5.0mm大小为止。取出,过筛,取丸径4.5-5.0mm范围大小的湿丸进行干燥;干燥将湿丸摊盘,干燥,得丸胚;包衣将每缸丸胚置于制丸缸中滚动,并用喷雾形式喷入莪术、郁金挥发油,搅匀,取出,得包衣丸。
散剂的制备按下述重量称取各原料太子参10000g、石斛5000g、三七500g、莪术4000g、郁金4000g、白芍4000g、白花蛇舌草6667g、蒲公英8333g、半枝莲5000g、甘草2000g;上述十味药材经洗净、净制处理;取莪术、郁金以水蒸气提取方法提取挥发油后,药渣加12倍重量倍水煎煮1.5小时,合并煎煮液,离心,得提取液A;取太子参、石斛、白芍、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半枝莲、甘草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14倍重量水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12倍重量水煎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得提取液B;取三七粉碎成粗粒后,用70%乙醇回流三次,第一次8倍重量提取2小时,第二次8倍重量提取1.5小时,第三次6倍重量提取1小时,合并,滤过,回收乙醇,得提取液C;合并上述提取液A、B、C,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05~1.10(60℃),离心,得提取液D;取提取液D,干燥,得浸膏粉,加入适量辅料(如淀粉、乳糖),加入挥发油,混匀,分装,即得。
口服液的制备按下述重量称取各原料太子参10000g、石斛5000g、三七500g、莪术4000g、郁金4000g、白芍4000g、白花蛇舌草6667g、蒲公英8333g、半枝莲5000g、甘草2000g;上述十味药材经洗净、净制处理;取莪术、郁金以水蒸气提取方法提取挥发油后,药渣加8倍水重量煎煮1.5小时,合并煎煮液,离心,得提取液A;取太子参、石斛、白芍、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半枝莲、甘草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10倍重量水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8倍重量水煎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得提取液B;取三七粉碎成粗粒后,用70%乙醇回流三次,第一次6倍重量提取2小时,第二次5倍重量提取1.5小时,第三次4倍重量提取1小时,合并,滤过,回收乙醇,得提取液C;合并上述提取液A、B、C,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05~1.10(60℃),离心,得提取液D;取莪术、郁金挥发油及适量助溶剂(如聚山梨酯80),加入提取液D中,得提取液E;取提取液E,加矫味剂,灌装,封口,包装,即得。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慢性胃炎大鼠模型的试验治疗观察一、试验材料(一)实验动物SD大鼠,体重200-215g,普通级,由广东省卫生厅医用实验动物场提供,广东省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94022。
(二)试验药物1.供试药物本发明实施例1所制备的颗粒剂。2.阳性对照药物养胃冲剂,15g/包,批号940408,由中国杭州第二中药厂生产。以上药物实验时均用蒸馏水配制。
(三)主要试剂1.去氧胆酸钠盐。10g/瓶,批号920420.serva公司生产,上海生物化学试剂商店进口分装;2.95%,乙醇分析纯,批号940420-2,广州化学试剂厂生产。
(四)动物实验技术条件动物观察室,普通级,动物实验条件检测合格证书,检证字9435号。
二、试验方法(一)动物模型制备取大鼠80只,雌雄各半,在相同条件下按雌雄分笼饲养,每笼5只,常规喂养标准颗粒饲料。其中2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动物进行造模,具体方法是在第一个月每隔10天用60%乙醇灌服大鼠,具体剂量是每只大鼠一次灌服2ml 60%乙醇,期间以20mmol/L去氧胆酸钠溶液(蒸馏水配制)作饮料让大鼠随意饮用;在第二、三个月分别用30%乙醇及10mmol/L去氧胆酸钠溶液让大鼠饮用,每隔7天轮换一次。造模结束前随机抽取少数动物做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认造模成功后,于第90天结束造模进行分组实验治疗观察。
(二)实验动物分组及治疗将造模动物随机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供试药物大、小剂量治疗组,阳性对照药物治疗组,并同时设正常对照组。
供试药物按临床用量的5倍、10倍给药,相当生药量12.3g/kg,24.6g/kg;阳性对照药物按临床用量10倍给药(3.75g/Kg);将供试药物大、小剂量分别配成1.23g/ml和2.46g/ml的给药浓度;将阳性对照药物配制成0.375g/ml的给药浓度;治疗组动物均按1.0ml/100g体重灌胃上述药物,空白对照组灌等体积的蒸馏水,每日给药一次,连续40天,各动物常规喂养,给药结束后进行有关指标检测。
(三)观察指标及测试方法1.体重变化试验期间,每二周称体重一次,试验结束比较各组动物体重变化。
2.胃液分析药物治疗结束,各组动物禁食24小时(自由饮水),以颈椎脱臼法处死动物,摘取全胃,洗去表面血污,用滤纸吸干,沿胃大弯剖开胃腔,用5ml蒸馏水冲洗胃腔,并在上述洗液中浸洗3次,将胃液标本的上清液进行分析,用滴定法测定游离酸,用麦特氏法测胃蛋白酶活性。
3.病理组织学观察沿胃小弯自前胃至幽门取全层胃壁一块(3×10mm),用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作光镜观察。炎症程度分4级(1-4分)“1”无炎症;“2”在胃粘表层或底部有少量散在的炎细胞;“3”在胃粘膜各部分均有较多的炎细胞;“4”在粘膜内有聚集成堆的炎细胞浸润。在低倍镜下观察全层胃粘膜,每一切片取10个视野包括窦部4个,窦体交界处1个,体部4个,前胃与腺胃交界处1个。按每个视野的炎症分级,按窦部、窦体交界、体部、前胃与腺胃交界处四个部位,取其均值进行比较。用测微尺测量粘膜肌层厚度,以um为测量单位,每一切片取8个视野,窦部、体部各四个,分别求出窦部、体部的均值,以此反映结缔组织增生情况。
三、实验结果(一)对大鼠体重变化的影响造模大鼠从第2周至造模结束,其体重增长较正常对照组下降,且动物外观皮毛干燥,缺少光泽,活动减少,消瘦,经药物治疗,供试药物两个剂量组及阳性对照药物治疗组大鼠体重增长较空白对照组有所增加。
(二)对胃液中游离酸度及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1.空白对照组大鼠胃液滴定酸较正常对照组下降,供试药物治疗组、阳性对照药物治疗组大鼠较空白组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空白对照组大鼠胃液中胃蛋白酶活性较正常组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供试药物及阳性对照药物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慢性胃炎大鼠治疗后胃液滴定酸胃蛋白酶活性的变化

(三)胃粘膜病理组织学观察1.肉眼观察正常对照组大鼠胃粘膜呈粉红色,表面平整光滑,手感弹性较好。空白组动物胃粘颜色较浅或暗红色,表面缺少光泽,有的动物表面有苔状物,用手抹去,粘膜下血管易见,手感弹性较差,供试药物治疗组大鼠胃粘膜淡红色或暗红色,表面苔状物较少。
2.光镜观察(1)胃粘膜炎症变化正常对照组大鼠的胃粘膜上皮完整,固有膜内有密集排列的腺体,前胃与腺胃交界处的固有膜内可见散在的少量淋巴细胞,部分胃窦部、窦体交界部,在粘膜底部可见少量散在的淋巴细胞,胃体部无明显炎细胞浸润。
空白对照组大鼠胃窦部、胃体部、前胃与腺胃交界处以及窦体交界部的炎症程度均较明显,尤其以胃窦部、前胃与腺胃交界部的炎症程度较重,胃体部固有膜内有淋巴细胞及中性白细胞浸润,小血管扩张充血,粘膜厚度变薄,固有腺壁细胞数量轻度减少,部分动物的胃窦部固有膜内有较多的淋巴细胞及中性白细胞浸润,有的部位腺体变短或腺体间距变宽。
供试药物及阳性对照药物治疗组动物的胃窦部、胃体部、窦体交界部、前胃和腺胃交界部的炎症程度均比空白组减轻,以胃窦部、窦体交界部改善较为明显(见表2)。
表2慢性胃炎大鼠治疗后胃粘膜各部炎症的变化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胃粘膜结缔组织的变化正常对照组动物胃体部的粘膜肌层较薄,其厚度为粘膜厚度的1/10,在皱壁处较厚。窦部粘膜层则较厚,尤其以靠近幽门处为甚,有的部位可达粘膜厚度的1/4左右,粘膜肌层主要为肌纤维组织,仅有少量结缔组织。
空白对照组的粘膜肌层明显增厚,窦部、体部肌层厚度分别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01)有的部位粘膜肌层的肌纤维排列较紊乱,并向上增生分割包绕固有腺体。供试药物及阳性对照药物治疗组的胃窦部或胃体部的粘膜肌层厚度均比空白对照组薄,以供试药物大剂量和阳性对照药物治疗组的改变较为显著(见表3)。(P<0.01)表3慢性胃炎大鼠治疗后胃粘膜肌层厚度的变化

四、试验结论非治疗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大鼠胃窦部、窦体交界、胃体部、前胃与腺胃交界处粘膜的炎症程度较正常组加重,以胃窦部和前胃与腺胃交界处更为明显;胃窦部、胃体部粘肌层明显增厚;胃液滴定酸也较正常组下降。治疗组模型大鼠经供试药物(给药剂量分别为12.3g/kg,24.6g/kg)和阳性对照药物(给药剂量分别为3.75g/kg)治疗40天,其胃窦部、窦体交界、胃体、前胃与腺胃交界处胃粘膜的炎症程度均较空白对照组减轻,以胃窦部、窦体交界、前胃和腺胃交界处的作用更为明显;同时治疗组动物胃窦、胃体部粘肌层的厚度也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变薄;胃液滴定酸也恢复至接近正常。但各组动物胃液中胃蛋白酶活性无明显的差异。以上结果表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实验性慢性胃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的实验治疗观察一、试验材料(一)实验动物SD大鼠,体重200-213g,普通级,由广东省卫生厅医用实验动物场提供,广东省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94022号。
(二)药物1.供试药物本发明实施例1所制备的颗粒剂。2.阳性对照药物维酶素糖衣片,0.2g/片,批号940708,广东台山化学制药厂生产。以上药物实验时均用蒸馏水配制。维酶素在配制时先去掉包衣。
(三)主要试剂1.去氧胆酸钠盐。10g/瓶,批号920420.ser va公司生产,上海生物化学试剂商店进口分装。
(四)动物实验技术条件动物观察室为普通级,广东省动物实验条件检测合格证书,检证字9435号。
二、试验方法(一)模型制备取大鼠SD80只,雌雄各半,在相同条件下按雌雄分笼饲养,每笼5只,常规喂养标准颗粒饲料。其中2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动物进行造模。造模动物用0.2%去氧胆酸钠作饮料,每只大鼠每天用2ml 55℃的热开水进行灌胃刺激,并在造模的第1周及第5周在每只大鼠皮下注射佐剂抗原(同种大鼠胃粘膜的生理盐水组织匀浆与等量的完全弗氏佐剂配成的乳剂0.3ml)免疫一次。在造模期间,各组动物常规喂养。连续造模90天,造模结束前随机抽取少量进行胃粘膜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认模型成功后,于造模结束进行分组治疗。
(二)实验动物分组及治疗将造模动物随机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供试药物大小剂量治疗组,维酶素治疗组,并同时设正常对照组,供试药物颗粒按临床用量的5倍、10倍给药(相当生药量12.3g/kg,24.6g/kg),供试药物分别配成下述给药剂量1.23g/ml,2.46g/ml;维酶素按临床日用量5倍给药,相当于生药量0.25g/kg,配成0.025g/ml的给药剂量;治疗组动物均按1.0ml/100g体重灌胃上述药物,空白对照组灌等体积的蒸馏水,每日给药一次,连续60天,各组动物常规喂养,给药结束后进行胃液分析及病理组织学观察。
(三)观察指标及测试方法1.体重变化试验期间,每二周称体重一次,试验结束比较各组动物体重变化,并根据体重变化汇制曲线图。
2.胃液分析药物治疗结束,各组动物禁食24小时(自由饮水),以颈椎脱臼法处死动物,摘取全胃,洗去表面血污,用滤纸吸干,沿胃大弯剖开胃腔,用5ml蒸馏水冲洗胃腔,并在上述洗液中浸洗3次,将胃液标本的上清液进行分析,用滴定法测定游离酸,用麦特氏法测胃蛋白酶活性。
3.病理组织学观察沿胃小弯自前胃至幽门取全层胃壁一块(3×10mm),用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作光镜观察。炎症程度分4级(1-4分)“1”无炎症;“2”在胃粘表层或底部有少量散在的炎细胞;“3”在胃粘膜各部分均有较多的炎细胞;“4”在粘膜内有聚集成堆的炎细胞浸润。在低倍镜下观察全层胃粘膜,每一切片取10个视野包括窦部4个,窦体交界处1个,体部4个,前胃与腺胃交界处1个。根据每个视野的炎症分级数,按窦部、窦体交界、体部、前胃与腺胃交界处四个部位,取其均值进行比较。用测微尺测量胃粘膜厚度,粘膜肌层厚度,以um为测量单位,每一切片取8个视野,窦部、体部各四个,分别求窦部、体部的均值,以此反映结缔组织增生情况。并测量胃体部胃小凹深度及胃腺长度,取其比值进行比较。
三、试验结果(一)对大鼠体重变化的影响造模大鼠从第4周开始,其体重增长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逐渐降低,且外观毛色略显干燥,消瘦。动物经60天药物治疗期间,治疗组体重增长率较空白对照组有所提高,以维酶素组为明显,其次供试药物颗粒小剂量,大剂量组与空白组接近。
(二)对胃液中游离酸度及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表4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治疗后胃液滴定酸.胃蛋白酶活性的变化

与正常组比较#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1.空白对照组大鼠胃液滴定酸较正常组明显降低,供试药物颗粒治疗组、维酶素治疗组较空白对照组升高,以供试药物大剂量和维酶素治疗组的作用较为明显(表4)。
2.各组大鼠胃液中胃白酶活性无统计学差异(表4)。
(三)胃粘膜病理组织学观察1.肉眼观察正常对照组大鼠胃粘膜呈浅红色,表面平整光滑,全层胃壁较厚,手感弹性较好。空白组动物胃粘颜色较淡,有不呈浅灰色,表面附有疏松的苔状物,粘膜较薄粘膜下树枝状的血管易见。供试药物颗粒及维酶素治疗组胃粘膜暗红色或浅灰色,有的也附有少量苔状物。
2.光镜观察正常组镜下所见胃粘膜的形态结构与慢性胃炎正常对照组相同。空白组胃窦部固有膜内见散在性淋巴细胞及中性白细胞浸润,部分动物炎细胞浸润较为明显。间质小血管扩张充血。粘膜厚度较正常组明显变薄,腺体变短或较疏。粘膜肌层明显增厚,部分动物的粘膜肌层向上增生。胃体部胃小凹大小、形状不一致,长度增加,胃小凹与腺体长度的比值明显正常组。固有膜内有少量散在性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以粘膜底部明显。间质小血管扩张充血。部分动物的固有膜腺体扩张或形成囊状,囊壁细胞体积变小或较为扁平,壁细胞数轻度减少,粘膜肌层明显增厚,并有粘膜肌层向上增生、分割包绕固有膜现象。
供试药物颗粒、维酶素治疗组与空白组比较,窦部和体部的炎细胞浸润及小血管扩张充血程度减轻,以窦部较明显;胃小凹大小较为一致,长度减少,胃小凹与腺体长度比值较空白对照组有所减少,以维酶素组的作用较为明显,其次是供试药物颗粒小剂量组,供试药物颗粒大剂量组则变化不明显;胃粘膜厚度治疗组也较空白对照组增加,以大剂量组和维酶素组的增加较为明显;粘膜肌厚度也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变薄,结果见表5.6。
表5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治疗后胃粘膜各部炎症的变化

注1.*(#)P<0.05**(##)P<0.01(以下意义相同)表6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治疗后胃粘膜,粘膜肌厚度,胃小凹与腺体长度比值的变化

注###P<0.001非治疗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大鼠胃粘膜的炎症程度较正常组加重,以胃窦部和前胃与腺胃交界处较为明显;胃窦部粘膜厚度明显变薄,胃窦部、胃体部粘膜肌层则明显增厚;胃小凹与胃腺体长度比值明显增加;胃液滴定酸下降。胃体部粘肌层明显增厚;胃液滴定酸也较正常组下降。治疗组模型大鼠经供试药物和维酶素治疗60天,其胃粘膜炎症较非治疗组减轻,以胃窦部炎症改善较为明显;同时胃窦部粘膜厚度明显增加,胃窦部、胃体部粘膜肌层厚度也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变薄;胃小凹与腺体长度的比值较空白组有所减少;胃液滴定酸恢复至正常水平。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经本发明药物治疗60天后,胃粘膜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明显好转,表现为治疗组胃粘膜炎症较非治疗组减轻,胃粘膜厚度较非治疗组明显增加,粘膜肌层厚度则明显变薄,同时胃液滴定酸有所恢复,上述结果表明本发明药物对实验性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预防MNNG诱发大鼠腺胃癌癌前病变作用的实验一、大鼠腺胃癌癌前病变模型的建立(一)MNNG溶液配制试剂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Methl-N-nitro-N-nitrosofuanidine,MNNG),Fluka公司出品,批号327080\1493。淡黄色结晶品,4℃冰箱保存。
取MNNG2g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2000ml,置磁力搅拌器上搅拌,直至药物溶解(约3至4小时),即得含MNNG1g/L储存液(母液),4℃冰箱避光下保存,使用时以自来水稀释10倍,即为含MNNG100ug/ml的溶液(终液)。全部配制过程均需避光。母液5天配一次,终液每天配一次。
(二)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纯系Wistar大鼠120只,雄性,体重约100±g,购自第一军医大学动物房。分笼喂养,每笼5只,喂饲市售颗粒饲料。常规饲养一月后开始实验。以黑油漆涂饮水瓶以避光,将100mg/ml MNNG溶液倒入瓶中,供大鼠饮用。每天换新鲜MNNG液,室温控制在22-28℃。大鼠每周称体重一次,并保持笼具清洁。
(三)病理诊断及其观察从实验开始,所有死亡大鼠均作尸检。胃取材,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常规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粘膜病变。
从第14周末开始,每隔2周随机抽取大鼠7只,禁食不禁水24小时,乙醚浅麻醉后戊巴比妥钠20mg/kg肌注麻醉,腹部皮肤消毒,剖腹,取腺胃小弯一小块(窦部)全层做病理切片,显微镜下观察粘膜病变。术后大鼠再禁食不禁水24小时,然后常规饲养。即于第14、16、18、20、22、24周末共随机抽取大鼠42只(每次7只)作活检,观察其病理变化过程。
二、动物分组及用药(一)实验药物及其溶液的配制供试药物本发明实施例1所制备的干浸膏,1g干浸膏相当于7.14g克生药,成人每日服量相当于干浸膏19.2g。
阳性对照药维酶素,由广东台山化学制药厂出品,批号940702。维酶素糖衣片每片0.2g,临床成人每日4次,每次4片。
(二)实验动物分组、用药及饲养方法不同给药组大鼠分别称体重(每周1次),算出每天需药量,供试药物大剂量是4.8g干浸膏/kg/50ml/天(此剂量是每天给大鼠用药量,以大鼠体重计算,每kg给4.8g干浸膏,这些干浸膏全部溶于50ml水中,喂给大鼠),小剂量1.6g干浸膏/kg/50ml/天(分别相当临床用量的15倍、5倍),维酶素0.53g/kg/50ml/天(相当于临床用量10倍),将药物溶于一定量的水中。按每组每笼大鼠体重给药。每周随体重改变而调整用药量。
所有造模大鼠第25周第一天随机分组,分为空白对照组29只、供试药物大剂量组27只、供试药物小剂量组27只、维酶素组26只。每天下午5点至次日早上8点,各实验组分别给相应药液供自由饮用(空白对照组饮自来水),次日早上8点,确定瓶内药液已饮完后,换上自来水供自由饮用至下午5点。各组适当控制每日饮水量,以保证每日治疗药液全部饮完。治疗药物从25周起至36周末止。实验期间予市售颗粒饲料喂养。室温控制在22-28℃。
(三)观察方法和指标实验第25周至36周末期间死亡大鼠均作尸检,观察腹腔内病变情况,取全胃及可疑脏器组织以10%福尔马林固定,对可疑病变及肿瘤好发部位和其它可疑脏器取材,石蜡包埋切片,常规HE染色,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胃及其它脏器病变。
实验第33周每组随机处死大鼠4只,4组共16只。观察治疗期间动物胃的病理情况。
36周末将存活大鼠全部处死,剖腹探查胃、肠、肝及腹腔病变情况,测量、记录各组大鼠发生肿瘤的部位、数目、大小、大体类型及转移情况,对典型肿瘤和肿瘤引起的典型表现摄影记录。用上述方法作病理学检查,记录各组大鼠肿瘤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生长方式和浸润深度。
三、试验结果根据造模期间活检结果,MNNG自由喂饮大鼠,到20周至24周后能诱发大鼠发生腺胃癌癌前期病变。停饮MNNG后,继续喂饮自来水、供试药和阳性对照药至36周,肉眼观察及组织切片病理检查发现大鼠腺胃出现荷瘤,其中喂饮自来水组大鼠肿瘤浸润深度明显,有3只达到进展期或晚期癌,说明停饮MNNG后大鼠癌变进程仍在继续发展。大鼠停饮MNNG后,喂饮供试药物三个月,病理检查结果发现供试药物小剂量给药12周能有效地阻断腺胃癌癌前病变的继续发展。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具有防治大鼠腺胃癌前病变的作用。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III期临床疗效观察本发明药物II期临床试验表明将本发明药物颗粒以每次口服7g,每日3次,连续用药3月的剂量和疗程的基础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气阴两虚兼瘀热内结证),疗效确切,对患者的证候(包括主要症状胃脘痞满、胃脘疼痛和胃脘灼热以及次要症状胃脘嘈杂、痛有定处、神疲乏力、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和大便干结)均有显著改善,对胃镜检查以及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所提示的萎缩、炎症、肠化和不典型增生等均有明确改善,起效时间一般不超过1周,在3个月的疗程内呈一定的时效关系。II期临床试验中未见药物所致的任何毒副作用及严重不良事件,安全性好。II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药物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在II期临床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本发明药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III期临床疗效观察试验,具体观察方法及观察结果如下III期临床试验采用平行对照、随机、双盲、多中心试验的设计方法。整个试验由国内4个医院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协同完成。
一、一般资料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要求》III期临床试验试验组病例数不低于300例,同时考虑不超过20%的退出率,试验组与对照组按3∶1的比例随机入组。故本试验的样本量确定为480例,其中治疗组360例,对照组120例。两组治疗前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程度、中医证候、胃镜及病理检查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P均>O.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一)病例来源及各中心受试者分布情况如表7所示。
表7各中心受试者分布情况

注试验中心l指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指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3指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4指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二)两组病例剔除、脱落情况比较如表8所示。
表8两组脱落、剔除病例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脱落、剔除病例情况经统计学分析,P>O.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三)入选受试者中脱落、剔除的人次、时间、原因及其所进入的统计分析数据集如表9所示。
表9试验完成情况和统汁分析数据集

二、诊断辨证标准1.西医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胃肠病学》(潘国宗主编,1996年出版)及2000年5月井冈山《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有关内容制定。
2.中医气阴两虚兼瘀热内结证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新药治疗痞满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内容制定。
三、试验病例标准1、纳入病例标准(1)符合西医慢性萎缩性胃炎或伴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轻度、中度)诊断标准者。
(2)符合中医气阴两虚兼瘀热内结证辨证标准(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和9分以上)。
(3)年龄18-65岁。
(4)纳入试验前2周内经胃镜及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或伴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
(5)2周内未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6)已服用其它相关药物治疗但已停药2周以上。
(7)知情同意,志愿受试。获得知情同意书过程应符合GCP规定。
凡符合上述七项标准者,即可纳入试验病例。
2、排除病例标准(1)经胃镜及病理检查有溃疡、胃癌或非萎缩性胃炎者。
(2)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重度)者。
(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4)过敏体质或对本药组成成分有过敏史者。
(5)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胰腺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3、病例剔除和脱落(1)纳入后发现不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气阴两虚兼瘀热内结证)诊断辨证标准而被误纳入者。
(2)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3)对药组部分过敏者。观察中自然脱落、失访或死亡的病例。
(4)盲法试验中非正常破盲的个别病例。
(5)受试者依从性差、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并发症或特殊生理变化等不易继续接受试验者和自行退出者。
(6)非规定范围内联合用药,特别是合用对试验药物影响较大的药物,影响有效性或安全性判断者。
四、治疗方案1、试验药物(1)供试药物本发明实施例1所制备的颗粒剂。(2)阳性对照药物胃乐新颗粒(白求恩医科大学制药厂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2023628),标准编号为WS3-B-2183-96。主要成分为猴头菌浸膏。其功能主治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相近,是目前国内疗效较为肯定的同类药物,符合公认有效,同类可比原则,故本试验选用其作为阳性对照药2、观察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平行对照、多中心的试验方法,选择年龄18-65岁的男性或女性,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气阴两虚兼瘀热内结证的诊断、辨证标准的病患为观察对象,随机分配受试者进入试验组或对照组后,接受3个月(12周)的药物治疗。每例受试病人按照随机号服用一种药物,每次1袋,每日3次,口服。试验期间不合并使用其他同类药物。
试验通过观察病患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幽门螺旋菌检查(尿素酶法)、胃镜检查及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的变化,以及观察用药前、后患者的安全性检测指标的变化以及有否不良事件的发生,及其与试验药物的相关性,同时与对照品比较,评价胃炎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气阴两虚兼瘀热内结证)的疗效和安全性。
五、疗效判定标准(一)、胃镜观察疗效(1)临床痊愈胃镜证实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状况恢复正常或消失。
(2)显效胃镜证实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萎缩状况改善2度。
(3)有效胃镜证实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萎缩状况改善1度。
(4)无效胃镜所见无改善甚或加重。
(二)、活体组织病理疗效1、腺体萎缩的疗效(1)临床痊愈活检证实腺体萎缩恢复正常或消失。
(2)显效活检证实腺体萎缩改善2度。
(3)有效活检证实腺体萎缩改善1度。
(4)无效组织学所见无改善甚或加重。
2、对肠化的疗效(1)临床痊愈活检证实肠上皮化生恢复正常或消失。
(2)显效活检证实肠上皮化生改善2度。
(3)有效活检证实肠上皮化生有所改善,但未达2度。
(4)无效组织学所见无改善甚或加重。
3、对不典型增生的疗效(1)临床痊愈活检证实不典型增生恢复正常或消失。
(2)显效活检证实不典型增生改善2度。
(3)有效活检证实不典型增生改善1度。
(4)无效组织学所见无改善甚或加重。
4、对炎症的疗效(1)临床痊愈炎症消失。
(2)显效炎症程度好转2度。
(3)有效粘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程度好转1度。
(4)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甚或反而恶化者。
(三)、中医证候的疗效1、中医证候的疗效疗效指数=(疗前证候积分和-疗后证候积分和)/疗前证候积分和×100%(1)临床痊愈用药1个疗程后,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0%)。
(2)显效用药1个疗程后,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90%>疗效指数≥70%)。
(3)有效用药1个疗程后,症状和体征有改善(70%>疗效指数≥30%)。
(4)无效用药1个疗程后,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减轻(疗效指数<30%)。
2、单项症状疗效(1)临床控制症状消失。
(2)显效症状有明显好转(6分→2分或3分→1分)。
(3)有效症状有所好转(6分→4分、4分→2分或3分→2分、2分→1分)。
(4)无效症状无改变或加重者。
(四)安全性评价标准1级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
2级比较安全,如有不良反应,不需做任何处理可继续给药。
3级有安全性问题,有中等程度的不良反应,做处理后可继续给药。
4级因不良反应中止试验。
五、疗效观察结果
(一)胃镜观察疗效治疗后胃镜提示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疗效比较如表10(PP)所示表10治疗后两组胃镜观察疗效比较(pp)

*注指治疗前胃镜提示萎缩并按方案完成观察及检查的病例数。
两组患者胃镜提示疗效比较,经过秩和检验,Hc=33.9706,df=1,p=0.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二项分布的原理可知治疗组愈显率25.56%(95%的置信区间20.819%~30.769%),总有效率63.58%(95%的置信区间57.979%~68.918%);对照组愈显率6.73%(95%的置信区间2.749~13.377%),总有效率31.73%(95%的置信区间22.949%~41.584%)。
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表明治疗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气阴两虚兼瘀热内结证)患者的胃镜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二)病理疗效1、萎缩疗效两组患者病理检查提示的萎缩疗效如表11(PP)所示表11两组患者萎缩疗效(病理)比较(PP)

*注指治疗前病检提示萎缩并按方案完成观察及检查的病例数。
两组患者病理检查提示的萎缩疗效比较,经过秩和检验,Hc=24.7460,df=1,p=0.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愈显率23.00%(95%的置信区间18.456%~28.069%),总有效率66.13%(95%的置信区间60.598%~71.362%);对照组愈显率8.65%(95%的置信区间4.034%~15.793%),总有效率38.46%(95%的置信区间29.086%~48.512%)。
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表明治疗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气阴两虚兼瘀热内结证)患者的萎缩(病理)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2、炎症疗效两组患者病理检查提示的炎症疗效如表12(PP)所示表12治疗后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炎症疗效(病理)比较(PP)

两组患者病理提示炎症疗效比较,经过秩和检验,Hc=13.5340,df=1,p=0.000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二项分布的原理可知治疗组愈显率26.76%(95%的置信区间21.823%~32.156%),总有效率68.23%(95%的置信区间62.621%~73.468%);对照组愈显率15.63%(95%的置信区间9.017%~24.458%),总有效率45.83%(95%的置信区间35.617%~56.314%)。
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表明治疗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气阴两虚兼瘀热内结证)患者的炎症(病理)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3、肠化疗效两组患者病理检查提示的肠化疗效如表13(PP)所示
表13两组患者肠化疗效(病理)比较

*注指治疗前病检提示肠化的病例数。
两组患者病理提示肠化疗效比较,经过秩和检验,Hc=4.8649,df=1,p=0.027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愈显率43.04%(95%的置信区间35.198%~51.144%),总有效率57.59%(95%的置信区间49.491%~65.408%);对照组愈显率27.78%(95%的置信区间16.455%~41.644%),总有效率40.74%(95%的置信区间27.56%~54.966%)。
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表明治疗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气阴两虚兼瘀热内结证)患者的肠化(病理)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4、不典型增生疗效两组患者病理检查提示的不典型增生疗效如表14(PP)所示表14两组患者不典型增生疗效(病理)比较

*注指治疗前病检提示不典型增生的病例数两组患者病理提示不典型增生的疗效比较,经过秩和检验Hc=6.2005,df=1,p=0.01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愈显率64.52%(95%的置信区间45.370%~80.773),总有效率77.42%(95%的置信区间58.904%~90.406%);对照组愈显率30.77%(95%的置信区间9.092%~61.426%),总有效率30.77%(95%的置信区间9.092%~61.426%)。
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气阴两虚兼瘀热内结证)患者的不典型增生(病理)疗效优于对照组。
(三)证候疗效1、证候总疗效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如表15(ITT)、表16(PP)所示表1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ITT)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ITT)比较,经过秩和检验,Hc=16.9596,df=1,p=0.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愈显率73.01%(95%的置信区间67.839%~77.750%),总有效率96.01%(95%的置信区间93.277%~97.860%);对照组愈显率53.21%(95%的置信区间43.411%~62.832%),总有效率90.83%(95%的置信区间83.775%~95.51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6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PP)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PP)比较,经过秩和检验,Hc=16.5126,df=1,p=0.000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愈显率74.84%(95%的置信区间69.698%~79.518%),总有效率97.80%(95%的置信区间95.517%~99.111%);对照组愈显率55.24%(95%的置信区间45.220%~64.953%),总有效率94.29%(95%的置信区间87.977%~97.87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治疗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气阴两虚兼瘀热内结证)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
2、证候起效时间与疗效曲线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如表17、表18所示。
表l7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注表中“W”为“星期”的代称。
表18两组各治疗阶段证候积分统计结果

注表中“W”为“星期”的代称。
通过对治疗前、治疗1周后、3周后、5周后、7周后、11周后以及疗程结束时的中医证候评分的分析表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在治疗1周后有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每在治疗后一阶段的证候积分均比前一阶段下降了一个显著水平(P<0.01),表明本发明药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气阴两虚兼瘀热内结证)的证候起效时间不超过1周,且在3月的疗程中呈一定的时效关系。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的降低值为15.81±5.95(ITT15.49±6.22),对照组的降低值为14.59±5.35(ITT14.06±5.93),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和降低值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比较ITT数据集经t检验,两处理方差齐性(p=0.5617),其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t=2.1149,p=0.0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P数据集经t检验,两处理方差齐性(p=0.2019),其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t=1.8593,p=0.0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合上述数据,说明治疗组治疗前后对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大于对照组。
(四)症状疗效1、中医症状分级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中医症状分级治疗前、后经秩和检验,P值均小于0.05,治疗前、后间差异显著,说明用药后两组中医各症状均显著改善。
2、主要症状疗效(PP)A胃脘痞满疗效结果见表19。
表19两组患者胃脘痞满疗效

两组患者胃脘痞满疗效比较,Hc=0.1740,df=1,p=0.676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胃脘痞满疗效相似。
B胃脘疼痛疗效如表20所示。
表20两组患者胃脘疼痛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胃脘疼痛疗效比较,Hc=10.1293,df=1,p=0.001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胃脘疼痛疗效优于对照组。
C胃脘灼热疗效如表21所示。
表21治疗后两组患者胃脘灼热疗效比较(PP)

两组患者胃脘灼热疗效比较,Hc=8.8860,df=1,p=0.002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胃脘灼热疗效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本发明药物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气阴两虚兼瘀热内结证)患者的主要症状的疗效分别是胃脘痞满的愈显率52.82%、总有效率90.70%;胃脘疼痛的愈显率83.00%、总有效率93.00%;胃脘灼热的愈显率74.01%、总有效率92.42%。与对照组比较,本发明药物对胃脘疼痛和胃脘灼热的疗效优于阳性对照药物(P均<0.05),而对胃脘痞满的疗效与对照药相似(P>0.05)。
2、次要症状疗效(PP)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次症疗效如表22所示
表22治疗后两组忠者中医次症疗效比较(PP)

治疗后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各中医次要症状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表明治疗组对痛有定处、大便干结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均<0.05),而两组对胃脘嘈杂、神疲乏力、纳呆食少以及口干口苦的疗效相似(P均>0.05)。
本发明药物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气阴两虚兼瘀热内结证)的次要症状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分别是胃脘嘈杂70.49%、89.58%、痛有定处82.52%、82.52%、神疲乏力48.26%、80.56%、纳呆食少57.79%、90.31%、口干口苦75.08%、93.27%和大便干结80.72%、97.19%。与对照组比较,表明治疗组对痛有定处、大便干结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均<0.05),而两组对胃脘嘈杂、神疲乏力、纳呆食少以及口干口苦的疗效相似(P均>0.05)。
(五)舌象、脉象疗效两组患者舌、脉象疗效如表23所示表23两组患者舌象、脉象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舌象、脉象疗效比较,经配对设计卡方检验,两组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气阴两虚兼瘀热内结证)患者的异常舌象、脉象均有显著疗效。
两组的舌、脉象疗效经列联表卡方检验,P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气阴两虚兼瘀热内结证)患者舌象、脉象疗效相似。
通过对用药前、后患者的舌、脉象的分析,表明胃炎消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气阴两虚兼瘀热内结证)患者的异常舌象舌淡胖嫩或有齿印,苔薄白;或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或舌红苔黄;或舌红少津,苔少、以及脉象脉细或脉沉细,或弦数或弦涩,均有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七)幽门螺旋菌疗效两组治疗前、后幽门螺旋菌检查结果比较如表24所示
表24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幽门螺旋菌检查结果比较

由表24可见,两组治疗前、后幽门螺旋菌检查比较,经配对设计卡方检验,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对幽门螺旋菌有显著清除的效果。
两组治疗前、后幽门螺旋菌检查结果经列联表卡方检验,卡方=16.0130,df=3,显着水平p=0.001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合疗效率说明治疗组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旋菌清除疗效优于对照组。
通过对治疗前、后幽门螺旋菌检查结果比较,表明两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气阴两虚兼瘀热内结证)患者幽门螺旋杆菌均有显著清除的效果(P均<0.05),治疗组的清除率为49.74%、对照组清除率为22.22%。两组比较,说明治疗组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旋菌清除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六、多中心疗效比较本发明药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气阴两虚兼瘀热内结证)III期临床试验多中心之间证疗效、胃镜疗效以及病理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各中心疗效相似。
七、安全性评价III期临床试验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供试药物安全性评价1级。
III期临床试验观察结论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和以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气阴两虚兼瘀热内结证)疗效确切,且总体疗效要优于阳性对照药物,临床试验中未见药物所致的毒副作用及不良事件,进一步证实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气阴两虚兼瘀热内结证)的安全而有效的药物。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预防胃前期癌变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太子参90-110份、石斛40-60份、三七4-6份、莪术30-50份、郁金30-50份、白芍30-50份、白花蛇舌草56.67-76.67份、蒲公英73.33-93.33份、半枝莲40-60份、甘草10-30份。
2.按照权利要求1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是各原料药的重量份是太子参100份、石斛50份、三七5份、莪术40份、郁金40份、白芍40份、白花蛇舌草66.67份、蒲公英83.33份、半枝莲50份、甘草20份。
3.按照权利要求1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是按照中药常规制剂方法制备成任何一种口服制剂。
4.按照权利要求3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是所述的口服制剂是丸剂、胶囊剂、片剂、散剂、颗粒剂或口服液。
5.按照权利要求4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是所述的口服制剂是颗粒剂。
6.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的中药组合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按下述重量份称取各原料太子参90-110份、石斛40-60份、三七4-6份、莪术30-50份、郁金30-50份、白芍30-50份、白花蛇舌草56.67-76.67份、蒲公英73.33-93.33份、半枝莲40-60份、甘草10-30份;(2)取莪术、郁金提取挥发油后,药渣加水煎煮,煎煮液离心,取上清液,得提取液A;(3)取太子参、石斛、白芍、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半枝莲、甘草加水煎煮,合并煎液、滤过,得提取液B;(4)将三七用乙醇回流提取,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得提取液C;(5)合并上述提取液A、B、C,减压浓缩,离心,取上清液,得提取液D;(6)取莪术、郁金挥发油,加入提取液D中,得药物制剂中间体,再经制剂成型工艺制成成品;或者提取液D经干燥后制得的干浸膏粉,再制成制剂中间体,加入莪术、郁金挥发油,混匀,干燥,经制剂成型工艺制成成品。
7.按照权利要求6的方法,其特征是步骤(2)中将莪术和郁金的药渣加8~15倍重量水煎煮1~3小时。
8.按照权利要求6的方法,其特征是步骤(3)中将太子参、石斛、白芍、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半枝莲、甘草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8~15倍重量水煎煮1~3小时,第二次加8~15倍重量水煎1~3小时。
9.按照权利要求6的方法,其特征是步骤(4)中将三七用50%~90%乙醇回流提取2~3次;第一次4~8倍重量50%~90%乙醇提取1~3小时,第二次4~8倍重量50%~90%乙醇提取1~3小时,第三次4~8倍重量50%~90%乙醇提取1~3小时。
10.权利要求1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预防胃前期癌变药物中的用途。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的治疗慢性胃炎及具有预防胃癌癌前病变作用的中药组合物,该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太子参90-110份、石斛40-60份、三七4-6份、莪术30-50份、郁金30-50份、白芍30-50份、白花蛇舌草56.67-76.67份、蒲公英73.33-93.33份、半枝莲40-60份、甘草10-30份。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按照中药常规制剂方法制备成任何一种临床上适宜的口服制剂,优选为颗粒剂。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和以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证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且总体疗效要优于阳性对照药物,临床试验中未见药物所致的任何毒副作用及不良事件,说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是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安全而有效的药物。
文档编号A61K9/20GK1981860SQ200510132129
公开日2007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16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16日
发明者劳绍贤 申请人:佛山德众药业有限公司, 广州中医药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