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使用蛛网膜下腔注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0476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次性使用蛛网膜下腔注药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临床医疗用器械,特别是涉及一种注药操作简便、注药速度均匀且安全可靠的一次性使用蛛网膜下腔注药器。
背景技术
在目前公知的蛛网膜下腔阻滞操作中,当医护人员观察到患者脑脊液流出后,确认穿刺针尖在蛛网膜下腔内时,医护人员均采用传统的指力推注,即需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握住穿刺针针尾以及注射器的接头,由右手推注药液。此时注药速度以每5秒钟1ml为宜,一般配制药液为3ml左右,故注药过程需要15秒钟,由于该操作技术为人工操作,因此不能可靠的掌握注药速度和注药时间,若注药速度过快可以造成患者的麻醉平面过广,从而导致患者发生危险,若注药速度过慢可导致患者麻醉平面达不到手术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注药操作简便、注药速度均匀且安全可靠的一次性使用蛛网膜下腔注药器。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次性使用蛛网膜下腔注药器,包括贮药管和穿刺针,其特征在于在贮药管的管壁上设有一出液孔,贮药管外包裹有一高弹性胶囊,在贮药管出口端固定连接有其内装有单向阀的注药器连接口,所述注药器还包括有一流量调节器。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措施所述的高弹性胶囊两端与贮药管密封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本实用新型采取上述技术方案,在操作时通过贮液管的出液孔在调节阀的作用下能够在设定的时间内流出定量的药液,同时还可通过高弹性胶囊的弹性回缩力自动、匀速地将药液泵入患者体内,从而保证了注药过程速度均匀、时间可靠,这样不仅可避免患者在注药过程中由于注药速度过快而发生危险,而且还可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本实用新型还具有注药操作简便、制作成本低以及易于临床推广的优点。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弹性胶囊处于充起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中1贮药管、2弹性胶囊、3单向阀、4出液孔、5注药器连接口、6流量调节器、6-1调节阀、7穿刺针。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请参阅图1和图2,一次性使用蛛网膜下腔注药器,包括贮药管1、穿刺针7和一流量调节器6,在贮药管1的管壁上设有一出液孔4,贮液管外包裹有一高弹性胶囊2,所述的高弹性胶囊两端与贮药管密封连接,使注入胶囊内的药液通过自身的弹性回缩力自动并匀速的将药液泵入人体。在贮药管出口端固定连接有其内装有单向阀3的注药器连接口5,单向阀中心设有一微孔,当拟将药液注入时,用注射器顶入单向阀,液体可进入弹性胶囊内,注入完毕时,药液不能流出。所述流量调节器的调节阀6-1内部设有一经过测算的预留微孔,通过该微孔使其能够在15秒钟左右流出3ml药液。当穿刺完成后,需要经穿刺针注入药液时,只需将流量调节器和注药器连接口连接,药液即可被注入患者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操作流程为首先用普通注射器配制药液,并将注射器顶住该注药器连接口5,将药液缓慢注入注药器的弹性胶囊2内,待用;常规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当有脑脊液从穿刺针流出,使穿刺针7尾部连接流量调节器6,此时流量调节器的调节阀6-1处于关闭状态,防止脑脊液过度流出;然后将注有药液的注药器与流量调节器6连接,打开调节阀6-1至开启状态,药液即可缓慢匀速在设定的时间内注入患者体内。
权利要求1.一种一次性使用蛛网膜下腔注药器,包括贮药管和穿刺针,其特征在于在贮药管的管壁上设有一出液孔,贮药管外包裹有一高弹性胶囊,在贮药管出口端固定连接有其内装有单向阀的注药器连接口,所述注药器还包括有一流量调节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使用蛛网膜下腔注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弹性胶囊两端与贮药管呈密封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一次性使用蛛网膜下腔注药器,包括贮药管和穿刺针,其特征在于在贮药管的管壁上设有一出液孔,贮药管外包裹有一高弹性胶囊,在贮药管出口端固定连接有其内装有单向阀的注药器连接口,该注药器还包括一其内设有微孔的流量调节器。其优点在于操作时通过流量调节器内的微孔能够在设定的时间内流出定量的药液,并通过高弹性胶囊的弹性回缩力自动、匀速地将药液泵入患者体内,不仅保证匀速注药、时间可靠,还可避免患者在注药过程中由于注药速度过快而发生危险。注药操作简便、制作成本低且易于临床推广。
文档编号A61M5/00GK2801188SQ20052002682
公开日2006年8月2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29日
发明者马浩南, 崔跃强, 尹华, 张俊琴, 王震, 崔斌斌 申请人:马浩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