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治疗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3050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颈椎治疗仪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治疗用医疗器械,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治疗颈椎病的颈椎治疗仪。
背景技术
颈椎病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牵引疗法、电疗、理疗、磁疗和手术治疗。其中牵引疗法和电疗中的中短波、微波治疗技术被广泛应用,疗效显著,但是,现有采用上述治疗方法的医疗设备大都为医院使用,不仅治疗费用高,而且治疗受环境限制;现有采用上述治疗方法的家用医疗设备均存在结构不合理,使用技术单一,疗效不稳定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治疗效果明显且能长时间保持良好治疗效果的颈椎治疗仪。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颈椎治疗仪,其特征在于它由与相应部位脊柱生理曲线一致的项背托板2和头枕托板1两部分组成,项背托板2顶部与头枕托板1之间设置有连接轴7,连接轴7与设置在项背托板2内部的电机6转轴配合,头枕托板1绕连接轴7的运动倾角为前屈15度、后伸45度,项背托板2上部内和头枕托板1内部设置有颈项部电极3,项背托板2中部内设置有两侧肩胛区电极5和肩胛间区电极4以及控制板8。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在项背托板和头枕托板所形成的自体牵引以及各部位电极的协同作用下,达到牵引寰枢关节和颈椎,恢复颈椎椎间的正常排列,松弛颈部肌肉,缓解椎动脉第二、三段的折曲,不仅对颈椎病有治疗作用,而且对正常人有保健作用。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颈椎治疗仪,它由与脊柱生理曲线一致的项背托板2和头枕托板1两部分组成,项背托板2顶部与头枕托板1之间设置有连接轴7,连接轴7与设置在项背托板2内部的电机6转轴配合,头枕托板1在电机6的带动下,可绕项背托板2顶部连接轴7作15度前屈45度后伸动作,从而带动枕后隆突及颈部同步运动,在过度伸展状态,颈部可以第二颈椎和第三颈椎为轴作过度后仰运动,借助头部自体重量达到牵引寰枢关节和颈椎,恢复颈椎椎间的正常排列,松弛颈部肌肉,缓解椎动脉第二、三段的折曲。
如图3所示,项背托板2正面各断面上设置有与颈背部结构相一致的凹凸面,使项背部各脊突、肌肉、肩胛骨均能无压力状态与其接触;如图1所示,项背托板2上部内和头枕托板1内部设置有颈项部电极3,项背托板2中部内设置有两侧肩胛区电极5和肩胛间区电极4以及控制板8,这些电极可输出各种中短波和微波,使肌肉痉挛和神经根受压所引起的疼痛进一步缓解;如图2所示,项背托板2背面设置有固定及升降调节杆9,便于将颈椎治疗仪固定在床头和调节颈椎治疗仪与人体接触的角度。
权利要求1.一种颈椎治疗仪,其特征在于它由与相应部位脊柱生理曲线一致的项背托板(2)和头枕托板(1)两部分组成,项背托板(2)顶部与头枕托板(1)之间设置有连接轴(7),连接轴(7)与设置在项背托板(2)内部的电机(6)转轴配合,头枕托板(1)绕连接轴(7)的运动倾角为前屈15度、后伸45度,项背托板(2)上部内和头枕托板(1)内部设置有颈项部电极(3),项背托板(2)中部内设置有两侧肩胛区电极(5)和肩胛间区电极(4)以及控制板(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项背托板(2)正面各断面上设置有与颈背部结构相一致的凹凸面,项背托板(2)背面设置有固定及升降调节杆(9)。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颈椎治疗仪,它由与脊柱生理曲线一致的项背托板和头枕托板两部分组成,项背托板顶部与头枕托板之间设置有连接轴,连接轴与设置在项背托板内部的电机转轴配合,头枕托板可绕连接轴作前屈后伸动作,项背托板上部内和头枕托板内部设置有颈项部电极,项背托板中部内设置有两侧肩胛区电极和肩胛间区电极以及控制板。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在项背托板和头枕托板以及各部位电极的协同作用下,达到牵引寰枢关节和颈椎,恢复颈椎椎间的正常排列,松弛颈部肌肉,缓解椎动脉第二、三段的折曲,不仅对颈椎病有治疗作用,而且对正常人有保健作用。
文档编号A61N5/02GK2850574SQ20052007967
公开日2006年12月27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9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9日
发明者王云亭 申请人:王云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