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椅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124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按摩椅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按摩椅结构改良,尤指一种适用于按摩椅背部的按摩椅结构改良。
背景技术
社会进步带来了现代化和机械化的文明生活,虽然使得人们的生活舒适与便捷许多,但相对的活动、运动的机会也减少了许多,于是身体便容易产生病痛,因此各式各样的按摩器材便应运而生。
按摩椅是常见的按摩器材,现有的按摩椅为了达到按摩的功效,在椅背的部分会安装按摩组,对背部进行敲打、揉捏等动作。而为了让按摩组能准确的与使用者的身体接触,通常于按摩椅的椅背设计有支撑结构,使得使用者坐上按摩椅时,身体两侧自然受到支撑结构的支撑,稳固的与按摩椅接触,达到较佳的按摩效果。
请参阅图1、图2所示,其是现有按摩椅的侧视图与按摩椅的气囊膨胀示意图。现有按摩椅由按摩椅背部10a与按摩椅座部20a所组成,采枢接方式结合;在按摩椅背部10a内的下方两侧各设有一气囊40a,在按摩椅作动时气囊40a会充气膨胀,在使用者身体两侧形成支撑,进而稳固的定位在按摩椅上,另外,考虑使用者的安全,在按摩椅背部10a上另安装一层软垫30a,可防止按摩组在长时间使用后破坏按摩椅背部10a,直接造成使用者的伤害。同时软垫30a也可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
但是,由于按摩椅形状固定,将气囊装设于按摩椅背部内,限制了气囊膨胀范围,因此,其膨胀程度无法使各种体型的使用者稳固定位于按摩椅上,且由于气囊设置于按摩椅背部内,占用按摩椅内部空间,降低按摩椅的扩充性,于实际使用上,显然具有不便与缺点存在,而可待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按摩椅结构改良,其可让各种体型的使用者稳固定位于按摩椅上,使按摩组准确按摩到使用者背部,达到较佳的按摩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按摩椅结构改良,其包括按摩椅背部与按摩椅座部,采用枢接方式结合,按摩椅背部上设有一软垫,软垫内部至少具有一对以上的第一容置空间,在第一容置空间内分别设置一气囊,在气囊上设置有一第一输气管,气囊内部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间。其通过一个以上的供气装置与一条以上的第二输气管,将气体经由第一输气管送至气囊的第二容置空间内,使气囊膨胀收缩。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图1是现有按摩椅的侧视图。
图2是现有按摩椅的气囊膨胀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按摩椅结构改良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按摩椅结构改良的软垫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按摩椅结构改良的气囊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按摩椅结构改良的气囊膨胀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现有技术10a 按摩椅背部20a 按摩椅座部30a 软垫40a 气囊本实用新型10 按摩椅背部20 按摩椅座部30 软垫
31 第一容置空间32 气囊321 上表面322 下表面323 侧表面324 第二容置空间325 第一输气管33 肩部支撑结构34 头部支撑结构35 枕头36 开口40 第二输气管50 供气装置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图4及图5,其是本实用新型按摩椅结构改良的侧视图及按摩椅结构改良的软垫与气囊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按摩椅结构改良,通过膨胀软垫内的气囊,让使用者的身体得以稳固与按摩椅接触,达到较佳的按摩效果。
按摩椅结构改良包括有按摩椅背部10与按摩椅座部20,采用枢接方式结合。另外,在按摩椅背部10上设有一软垫30,其利用魔鬼粘(图略)固定于按摩椅背部10上。
软垫30包括有一对第一容置空间31、一对气囊32、一对肩部支撑结构33、一对头部支撑结构34、一枕头35与一对开口36,该对开口36分别设置于第一容置空间31与按摩椅背部10的接触面上,第一容置空间31的位置是在软垫30的内部下方左右对称的两侧,在使用者坐上按摩椅后,相当于其腰部两侧的位置。
该对气囊32分别位于软垫30的第一容置空间31内,其包括有一上表面321、一下表面322、一侧表面323、一第二容置空间324与一第一输气管325,侧表面323与上表面321、下表面322相结合形成位于内部的第二容置空间324,上表面321为一平滑面,且安装方向朝向使用者,下表面322固定于第一容置空间31内面对按摩椅背部10的方向。第一输气管325与上表面321(或下表面322)相连接且与第二容置空间324相通,第一输气管325穿过开口36突出于软垫30,通过连接第二输气管40与供气装置50,使气体得以进出第二容置空间324,达到气囊32膨胀收缩的功能。
肩部支撑结构33与头部支撑结构34位于软垫30内突起的柔软支撑物,其是以左右对称方式分布于软垫30上,当使用者坐上按摩椅时,相当于其肩部与头部两侧的位置。
枕头35为一头部支撑物,位于软垫30的上方,且位于两对称的头部支撑结构34中间,其通过魔鬼粘与软垫30结合。
请参阅图6,其是本实用新型按摩椅结构改良的气囊膨胀示意图。当使用者坐上按摩椅后,打开电源,则按摩椅供气装置50会经由第二输气管40与第一输气管325将空气送入气囊32的第二容置空间324内,使气囊32膨胀,达到稳固使用者身体的目的。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特殊设计,可使装设于软垫内的气囊具有更大的膨胀范围,形成稳固支撑,再辅以头、肩部支撑结构与一枕头,不仅有效增加使用者于使用按摩椅时的舒适程度,更可让各种体型的使用者稳固定位在按摩椅上,使按摩组准确按摩到使用者的背部,达到较佳的按摩效果。
但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即拘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按摩椅结构改良,包括按摩椅背部与按摩椅座部,采枢接方式结合,其特征在于,按摩椅背部上设有一软垫,软垫内部至少具有一对以上的第一容置空间,在第一容置空间内分别设置一气囊,在气囊上设置有一第一输气管,气囊内部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椅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垫的第一容置空间位于软垫内部下方左右对称的两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椅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垫具有至少一对左右对称的肩部支撑结构与头部支撑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椅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垫上设置有一枕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摩椅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枕头以一个以上的魔鬼粘固定于软垫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椅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垫以一个以上的魔鬼粘固定于按摩椅背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椅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具有一上表面、一下表面及一侧表面,侧表面结合上表面与下表面形成第二容置空间,第一输气管与下表面相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摩椅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的下表面固定于第一容置空间内。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椅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的第一输气管通过一条以上的第二输气管与一个以上的供气装置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按摩椅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装置为一空气泵浦。
专利摘要一种按摩椅结构改良,尤指一种适用于按摩椅背部的按摩椅结构改良,其包括按摩椅背部与按摩椅座部,采用枢接方式结合,按摩椅背部上设有一软垫,软垫内部至少具有一对以上的第一容置空间,在第一容置空间内分别设置一气囊,在气囊上设置有一第一输气管,气囊内部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间。其通过一个以上的供气装置将气体经由第一输气管送至气囊的第二容置空间内,使气囊膨胀同时形成支撑与固定的功能,让使用者能稳固的定位在按摩椅上,达到较佳的按摩效果。
文档编号A61H9/00GK2847979SQ20052010515
公开日2006年12月20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15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15日
发明者杨鸿麟 申请人:台湾好家庭实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