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复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734阅读:4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颈椎复位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是一种颈椎复位器,主要用于颈椎小关 节脱位的手术复位。
背景技术
颈椎小关节脱位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颈椎损伤,将其恢复为正常的关节位 置是主要的治疗目标。颈椎小关节一旦脱位绞索,同时周围软组织弹性回縮 造成牵拉,便会给治疗过程也带来了许多困难。
现有的颈椎复位手术一般为传统的后路切开复位固定或前路、后路以及 再前路翻转式手术,以恢复颈椎正常的解剖位置并加以内固定维持其位置。 然而,以上所提及的术式对患者损伤大,手术后恢复时间长,且花费大,给 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采用前路复位的手术方式确实有其优势所在, 但往往因为复位方法或复位器械运用的不十分恰当,常常不能达到良好的治 疗效果。
目前国外文献报道关于前路复位的手术较少,国内未见报道,国外所采 用的器械多不可靠。在临床实践中脱位颈椎的复位并非如文献报道的那样轻 而易举,由于复位阻力非常大,很难将脱位受损的椎体快速有效的恢复至正 确的关节位置。而现有的颈椎复位器械在使用时常常会出现椎体不能被充分 撑开、发生断钉或椎体骨折等问题,不但造成了医疗器械资源的消耗与浪费, 也由于器械使用不当给患者造成了进一步的损伤,以至于颈椎复位失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颈椎复位器械操作复杂,复位矫正效果不理想,容易给 患者造成损伤的问题,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省时省力并且患者治疗效果理想 的颈椎复位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颈椎复位器,采用金属为主要材料制
成,包括手柄以及固定板,所述手柄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分
成两个托板,所述两托板的一端呈v字形连接,所述托板表面设有圆孔,所
述托板通过螺丝钉与颈椎椎体固定,所述颈椎椎体内置于所述固定板托板的 夹角处。将螺丝钉的一端嵌入螺丝刀的一端内部,螺丝刀以旋转的方式将螺 丝钉带有螺纹的一端,穿过上托板的圆孔进入颈椎椎体的内部,螺丝钉另一 端卡固于圆孔的表面,使颈椎椎体可以与固定板托板两侧边完全贴合,从而 将颈椎椎体紧固于固定板的内部。
所述手柄以焊接方式与所述固定板连接。
所述固定板夹角角度的范围在65 ° ~75 °之间。 所述托板两端点之间的长度为lcm 1.5cm。 所述固定板托板分成上托板与下托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一种颈椎复位器,特别是一种可置于受损颈椎体间,将受损 的颈椎矫正复位的颈椎复位器。包括固定板与手柄,固定板分为两个托板, 上托板设有圆孔,将需要矫正的颈椎骨置入固定板内部表面,在螺丝钉套入 螺丝刀后,穿过固定板托板的圆孔以旋转方式植入颈椎椎体的内部,另外, 固定板托板的长度和固定板的夹角角度,与椎体的两侧边及一端角度吻合, 使椎体可以与固定板托板两侧边贴合。颈椎复位器采用逆转录的治疗方法, 给患者减轻了手术创伤和縮短了手术后恢复时间,并可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本发明提供的颈椎复位器与螺丝钉以金属材料制成,螺丝钉的螺纹端在颈椎 椎体内部不会发生断裂,在手柄下压或抬起过程中,螺丝钉依然会紧固于托 板的圆孔表面位置,不会因力的使用从而发生松动,从而将颈椎椎体固定于 固定板的内部。颈椎复位器通过手柄直接对椎体进行操作,不但使用方便, 而且省时省力,在解决患者病痛的同时也达到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图l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及图3为本发明的使用状态示意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5至图8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连续复位操作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1颈椎骨 2固定板
3上托板 4下托板
5圆孔 6手柄
7螺丝钉 8螺丝刀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所揭露的颈椎复位器,可以将脱位受损的颈椎小关节通过复位器 进行矫正复位。图l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主要包括颈椎骨l、固定板2、 上托板3、下托板4、圆孔5以及手柄6。本发明的颈椎复位器主由固定板2 与手柄6两部分组成,手柄6与固定板2以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固定板2 分为上托板3与下托板4,该上托板3的表面还设有两个圆孔5,上托板3与 下托板4两端点之间的长度为lcm 1.5cm,并且两端点呈的V字形角度相连, 该V字形夹角的角度以70°为的基础可上下浮动5°。固定板的两托板长度与 两板间的夹角角度,经过对多具尸体的颈椎椎体测量后获取和参考相关文献 所定,使椎体可以与固定板两侧边贴合。
图2及图3为本发明的使用状态示意图。本发明的复位器固定板夹角角 度与上下两板的长度经过对多具尸体的颈椎椎体测量后获取和参考相关文献 所定,固定板夹角角度以70°为的基础可上下浮动5°,因此夹角角度范围在 65°~75°之间。颈椎椎体的下表面与侧表面分别与固定板的下托板及上托板内 表面接触,颈椎椎体的一端角度与固定板夹角角度相同,并且内置于固定板 内侧夹角处。固定板上托板设有两个圆孔5,螺丝钉7的长度范围为lcm 1.5 cm,该螺丝钉的一端内嵌于螺丝刀8的一端,由上托板3表面的圆孔5处, 通过螺丝刀8的另一端以旋转的方式,使螺丝钉7的螺纹端穿过圆孔5进入 颈椎椎体内部,经过螺丝刀8另一端的多次旋转,使螺丝钉7的前端完全进 入颈椎椎体内部,螺丝钉7的另一端与圆孔5的表面完全接触,使颈椎椎体
进一步固定于固定板的内部。颈椎椎体固定完毕后可以选择将螺丝刀由螺丝
钉的一端取下,如不取下,螺丝刀还可以作为辅助手柄与固定板焊接的手柄6 共同使用。
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在固定板的上托板只设有一个圆孔, 通过将螺丝钉的一端套入螺丝刀的一端后,经过上托板的圆孔使螺丝刀的另 一端以旋转的方式,将螺丝钉的带有螺纹的一端完全进入颈椎椎体内部,而 螺丝钉的另一端完全卡固于圆孔的一侧,如果不将螺丝刀取下,该螺丝刀也 可以作为辅助手柄与固定板焊接的手柄共同使用。
图5至图8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连续复位操作示意图。本发明针 对受伤的颈椎椎体进行复位矫正。如图5所示,先将受损的颈椎椎体内置于 固定板内部的夹角处,使椎体的两个表面与固定板内侧的两个内表面充分接 触,螺丝钉以螺丝刀为辅助工具,将螺丝钉带有螺纹的一端以旋转的方式通 过上托板表面的圆孔进入椎体内部,而螺丝钉的另一端则卡固于圆孔的表面, 进而将受损的颈椎椎体一端固定于固定板内部的夹角位置。图5选择将辅助 工具螺丝刀内置的螺丝钉在旋紧后取下,不将其作为辅助手柄。如图6及图8
所示,将需要复位矫正的颈椎椎位固定好后,采用逆转录的治疗方法对受损 的椎体进行复位操作。
逆转录的治疗方法是将复位器固定于脱位椎体前方,下压手柄时不仅上 托板对椎体前方有一个牵拉力,同时下托板对椎体下方有一个上推力,二力 同时作用,易于使绞索小关节解锁,后推使椎体复位。其具体操作步骤为 将复位器固定于脱位的颈椎椎体前方,向下压动复位器的手柄,固定板的上 托板通过螺丝钉对椎体前方产生牵引力,与此同时,在手柄下压过程中,固 定板的下托板也对受损椎体的下方产生上推力,从而使受损椎体的整体随复 位器前端的固定板被抬起。牵引力与上推力同时对受损的椎体产生作用,使 脱位绞索的颈椎椎体以较容易的方式被解索,向上抬起手柄使固定板带动受 损椎体前倾,然后向前推动手柄,使受损的颈椎椎体恢复到正常的关节位置, 最后通过螺丝刀逆时针旋转将嵌入椎体内部的螺丝钉取出,使复位器固定板 与椎体脱离,从而完成将受损颈椎矫正复位的目的。在达到良好治愈效果的
同时,也解除了患者病痛困扰。
本发明提供的颈椎复位器,特别是一种可置于受损的颈椎椎体间,将受 损的颈椎矫正复位的颈椎复位器。把需要矫正的颈椎椎体置于固定板内部, 将螺丝钉的一端套入螺丝刀后,穿过固定板的圆孔以旋转方式使带有螺纹的 一端植入颈椎椎体的内部,采用逆转录的手术方法,既减轻了手术给患者带 来的创伤,也縮短了患者手术后的恢复时间,还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本发 明提供的颈椎复位器整体以金属材料制成,通过手柄直接对受损颈椎进行操 作,不但使用方便,而且省时省力,在解决患者病痛的同时也达到令人满意 的治疗效果。
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凡熟悉此项技艺的专业 人士.在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之后,自然能依据实际的需要,在本发明的 教导下加以变化。因此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同等变化与修饰,曾 应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颈椎复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柄以及固定板,所述手柄与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分成两个托板,所述两托板的一端呈V字形连接,所述托板表面设有圆孔,所述托板通过螺丝钉与颈椎椎体固定,所述颈椎椎体内置于所述固定板托板的夹角处。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颈椎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以焊接方 式与所述固定板连接。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颈椎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夹角角 度的范围在65°~75°之间。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颈椎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两端点之 间的长度为lcm 1.5cm。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颈椎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丝钉的长度 为lcm 1.5cm。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颈椎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托板分 成上托板与下托板。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颈椎复位器,包括固定板与手柄,固定板分上下两个托板,上托板设有圆孔,把需要矫正的颈椎骨置入固定板内部,通过螺丝钉穿过圆孔,以旋转方式植入颈椎骨的内部并加以固定,另外,固定板上下两托板的长度和固定板的夹角角度,与椎体的两侧边及一端角度吻合,使椎体完全贴合于固定板两侧边。本发明提供的颈椎复位器整体以金属为材料制成,并采用逆转录的方法,通过手柄对椎体进行操作,因前路手术对患者创伤相对较小,所以这种术式既减轻患者痛苦,也缩短了患者手术后的恢复时间。不但使用方便,而且省时省力,在解决患者病痛的同时也达到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文档编号A61B17/56GK101194851SQ200710193769
公开日2008年6月11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27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27日
发明者李正维 申请人:李正维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