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直接加药配置和注射的特种注射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3919阅读:6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直接加药配置和注射的特种注射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直接加药配置和注射的特种注射器,具体地说,属于 医用注射器的创新。
技术背景目前,临床普遍使用医用塑料制成的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是通过推或拉动注 射筒内活塞以达到吸取和注射药物的目的,主要应用于静脉输液加药混合配置和 肌肉注射。其操作流程都是通过吸取注射液先稀释药物,然后转移稀释后的药物 到输液中或用于注射(水剂药物在划破折断或击碎安瓿后,吸取转移至输液中或 注射)。这种操作方法的缺陷是首先,药物在注射器转移过程中被暴露在空气 中造成污染和配伍禁忌问题;其次是反复穿刺橡胶塞及涤纶薄膜,导致碎屑脱落, 胶塞中的锌、钙等溶出与药液反应沉淀,其中锌还可能因引起过敏反应;第三, 操作不方便、劳动强度大、配制时间长,给门诊、急诊工作带来影响。针对以上弊端,目前公知的技术中,在作为注射功能方面,有多种方案都是 在注射器筒腔内分隔或内置腔体储存药物,将注射器改变为可直接注射的特种安 瓿。中国专利95117044.9为注射筒内安装由安瓿口外棱带动的活塞,使用时籍活 塞前负压开启单向活瓣及球形塞,达到储存药物混合,作为一次性直接注射安瓿。 中国专利ZL97203253.3是在玻璃注射针管后端填入丁基胶质的可螺接的推进杆 活塞,前端加盖堵塞,以此构成密闭的安瓿结构可储装药液,使用时去除堵塞, 螺装针头后注射,等等。这些方案有效地避免了药液暴露在空气中和多次穿刺所 造成的污染,但随着新、特药品种的不断增多,每个病人治疗用药方案的不同, 也带来了药品如何分类灌装,如何长期保存等等问题。而且,这些方案对注射器 作为静脉输液的配置工具的应用,仍然无能为力。在作为静脉输液加药混合配置 方面,中国专利200610019618.8 (申请日2006.7.13)提出了一种旨在封闭状态 下为静脉输液加药混合的技术方案,但遗憾的是不能作为注射使用。 本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可直接加药 配置和注射的特种注射器。该注射器利用负压平衡原理,通过对直接装载在注射器内安瓿控制性减压和 加压,使注射液在一定的压力下喷射稀释和混合药物,在全封闭状态下一次性完 成整个稀释和混合药物的过程,无转移地进入待输液中或直接用于注射。在确保 一次性使用,无污染、无配伍禁忌问题的同时,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实现了操作 快速、方便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是按以下技术方案设计的。(参照图1-6)可直接加药配置和注射的特种注射器,包括注射筒及其内前端固定有可旋式 或固定针座(2)、针头(4)、针头(5)、药瓶或预置的安瓿瓶(6)、筒腔一侧的气 体通道(7),后端的活塞(8)及活塞连杆(9)。所述的注射筒为内径2. 5cm-3. 0cm,长10cm-14cm的塑料圆柱体筒,由(A)、 (B)、 (C)三个部分构成,其中(A)与(B)通过可旋式螺结而成,(B)与(C) 通过直接插入结合。(B)内留有插入药瓶或预置的安瓿瓶(6)的筒腔,筒腔一侧 开有气体通道(7),气体通道(7)内设有滤膜(2. 1)。所述的可旋式或固定针座针座(2),后部固定有针头(4)和针头(5),其 中针头(4),长0.4cra-0.6cm,保证瓶内药液的完全吸收;针头(5),长3cm-6cm, 以保证在注射状态时,药瓶内药液的完全吸收。转动(A)将带动筒内可旋式针 座(2)的转动,在注射状态时,可旋式针座(2)内,针头(1)与气体通道(7)连通; 其他情况下,针头(4)与针头(1)相通,针头(5)与气体通道(7)相连通。本实用新型在作为静脉输液加药专用时,可将可旋式针座改为固定针座(2), 针头(1)移至注射器顶端中间部位,针头(5)长2cm-4cm,在注射筒(B)内加入 一定弹力的弹簧(IO)。本实用新型创造性地将注射器和注射安瓿药瓶完美的结合起来,有效到避免 了药物在转移过程中的诸多污染问题,同时实现了操作上的"一步到位",更方 便、快捷。按规定,临床静脉输液加药混合,禁止使用一支注射器反复抽取多种 药物配伍,所以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将会大大地节约资源的浪费,依据有关部门的 统计数据测算,每年会节省30-60个亿的注射器等医用材料的支出。本实用新型 这样的设计,经小规模的试用,己取得满意的效果。


图l一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本实用新型在药物配置混合状态下示意图。图3—本实用新型在注射状态下注射器前端示意图。图4一本实用新型注射前示意图。图5—预置的安瓿瓶示意图。图6—本实用新型在PIVAS配套使用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例l。参照图l。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1、 打开包装取出可直接加药配置和注射的特种注射器,拔出注射器(c) 部,将除去封口铝箔的药瓶或预置的安瓿瓶(6)垂直插入注射器(B)部筒腔内, 针头(4)、针头(5)穿过胶塞刺入药瓶(6)内。再插入注射器(C)部,(C)部顶端 出气口与注射筒(3. 2)的一侧边气体通道(7)相连通。此时注射器前端可旋式针座 (2)内(参照图2)处于针头(4)与针头(1)相通,针头(5)与气体通道(7)相连通。2、 拔去针帽(l.l),将针头(l)插入注射液或水剂安瓿内,拉动活塞连杆 (9),此时注射液或药液通过针头(4)进入药瓶内,达到喷射稀释和混合粉剂药物。3、 如用于静脉输液加药配置。推动活塞连杆(9),直接将稀释和混合后药 物注入待输液中。4、 如用于注射。参照图4,在抽取需要注射的一定量注射液后,拔出针头 (1),针尖朝上竖起注射器。此时可振荡注射器,使药物进一步混匀,然后继续 拉动活塞连杆(9),药液通过针头(4),经过滤膜(2.1),气体通道(7)进入注射筒 (3.3)内。然后转动注射筒(A)部,此时注射器前端可旋式针座(2)内(参照图3) 处于针头(1)与气体通道(7)连通状态,排气后直接用于注射。说明对需加、注的药物,全是水剂安瓿的特殊情况,可使用预置的安瓿瓶 (6)(参见图5)。将安瓿折断后,药液直接倒入预置的安瓿瓶(6)内,加上橡胶塞 后按例l中步骤操作,或将预置的安瓿瓶(6)先装上,然后吸取都可以。例2。参照图6。 2002年1月21日,卫生部颁布实施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 暂行规定》中第六章第28条规定"医疗机构要根据临床需要逐步建立静脉液体 配制中心(室),实行集中配制和供应"。'目前全国已经或在建的配置中心(简称 PIVAS)有100多家,但一般配制一瓶(袋)终端输液收费都很高,北京地区TPN 混合配制,每袋是15元。根据我国国情,这样的收费无疑加大了病人的负担。 所以在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同时,降低成本、节约资源是发展必然趋势。为此, 如果是作为PIVAS的配套使用,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作简单 的调整,将可旋式针座改为固定针座(2),针头(1)移至注射器顶端中间部位, 针头(5)适当减短,在注射筒(B)内加入一定弹力的弹簧(IO)。按例l,装入药 瓶后,将针头(l)插入待输液中,推动活塞连杆(9),对药瓶内加压,然后松手即 可。活塞(8)在弹簧(10)的回复弹力下,对药瓶内实施控制性减压,达到药 瓶内药液完全被输液瓶吸收的目的。本技术方案只能作为加药配置专用,其中将 可旋式针座改为固定针座,注射器的(B)部可以考虑反复使用,将大大的降低 成本。
权利要求1. 可直接加药配置和注射的特种注射器,包括注射筒及其内前端固定有可旋式或固定针座(2)、针头(4)、针头(5)、药瓶或预置的安瓿瓶(6)、筒腔一侧的气体通道(7),后端的活塞(8)及活塞连杆(9)。
2、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直接加药配置和注射的特种注射器,其特征在于 注射筒为内径2. 5cm-3. 0cm,长10cm-14cm的塑料圆柱体筒。
3、 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直接加药配置和注射的特种注射器,其特征在于 注射筒由(A)、 (B)、 (C)三个部分构成。
4、 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直接加药配置和注射的特种注射器,其特征在于 注射筒(A)与(B)通过可旋式螺结而成,(B)与(C)通过直接插入结合。
5、 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直接加药配置和注射的特种注射器,其特征 在于注射筒内留有插入药瓶或预置的安瓿瓶(6)的筒腔。
6、 按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可直接加药配置和注射的特种注射器,其特征 在于注射筒(B) —侧开有内设有滤膜(2.1)的气体通道(7)。
7、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直接加药配置和注射的特种注射器,其特征在于 可旋式或固定针座(2),后部固定有针头(4)和针头(5)。
8、 按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直接加药配置和注射的特种注射器,其特征在于 针头(4),长0. 4cm-0. 6cm;针头(5),长3cm-6cm。
9、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直接加药配置和注射的特种注射器,其特征在于 针头(1)可移至注射器顶端中间部位,此时针座为固定针座(2)。
10、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直接加药配置和注射的特种注射器,其特征在于注射筒(B)内加入一定弹力的弹簧(IO)。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直接加药配置和注射的特种注射器,包括注射筒及其内前端有可旋式或固定针座(2)、针头(4)、针头(5)、药瓶或预置的安瓿瓶(6)、筒腔一侧的气体通道(7),后端的活塞(8)及活塞连杆(9)。该注射器利用负压平衡原理,通过对直接装载在注射器内安瓿控制性减压和加压,使注射液在一定的压力下喷射稀释和混合药物,在全封闭状态下一次性完成整个稀释和混合药物的过程,无转移地进入待输液中或直接用于注射。在确保一次性使用,无污染、无配伍禁忌问题的同时,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实现了操作快速、方便的目的。
文档编号A61M5/178GK201079604SQ200720086120
公开日2008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25日
发明者徐双苗 申请人:徐双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