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体外受精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5933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体外受精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器具,确切地说是一种体外受精皿。二、 背景技术曰常使用的体外受精皿其上分布有若干只各自独立的孔。体外受精就是将精子和卵子直 接加入受精皿的孔中,盖上皿盖后培养,使精子和卵子结合。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精子是穿越子宫、输卵管,只有经过了长途跋涉或者是经过了激烈的 长距离赛跑顺利到达卵子周围的精子才有机会和卵子结合。而现有的体外受精皿的结构起不 到优胜劣汰的效果。三、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体外受精皿,旨在保证高质量的精子受精,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改进现有体外受精皿的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思路是模拟受孕的生理过程,将精子和卵子分别置于两只孔中,两孔之间 有通道连接,使精子经过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本实用新型所称的体外受精皿,包括受精皿1和皿盖2,与现有技术的区别是在受精皿 1上设置有先置放卵子、后培养受精卵的孔3 (培养孔)和置放精子的孔4,在孔3和孔4 之间有至少一条通道5相连通,在通道5的两侧有支道6连通贮孔7。在操作过程中需添加培养液,为防止操作不慎或意外导致培养液外溢污染操作台、培养 箱和皿盖等,这种培养液外溢也增加了孔内培养液被污染的机会,为保证操作的安全性,在 孔3和孔4的外周设置安全槽8。同时孔3、孔4、通道5、支道6和贮孔7的高度低于安全槽8的外沿高度, 一方面能 阻止外溢培养液的蔓延到培养皿的外周,另一方面能使得胚胎培养所需的C02等气体流通更 畅。在操作中需用解剖镜观察培养孔中卵子的情况,若培养孔的孔壁内表面与孔底表面之间 垂直连接,其交界处往往是观察的死角,为方便寻找、观察卵子并防止丢失,培养孔的孔壁 内表面与孔底表面之间弧线连接。如图2所示。将取出的的卵子经过洗涤后放入孔3中,经过上游洗涤的精子放入孔4中,经过一段时 间后, 一些快速直线行进的精子会通过通道5游到孔3中与卵子结合受精。本体外受精皿改变传统的受精方法,将精子和卵子单独分开,放精子的孔4和放卵子的 孔3之间建立通道5,有类似输卵管的功能,由于卵子及其周围颗粒细胞分泌的分子物质对精子有诱导作用,直线运动的而且速度较快的精子优先通过通道5和卵子结合,而速度慢的 特别是形态异常和不能直线运动的精子将沿着支道6流入贮孔7中被淘汰,从而达到对精子 进行优选的作用,增加了优质精子和卵子受精的机会。将精子直接加在放卵子的培养孔中,不可避免残存有精浆成分,而精浆的存在对精子和 卵子的结合以及胚胎的发育都有负面影响。本培养皿将精子和卵子分开放置,有效地避免了 此负面影响。四、
图1是本受精皿的结构示意图,皿中有两套体外受精用的孔3、孔4和通道5等。 图2是培养孔(孔3) A-A剖面图,示意孔壁内表面与孔底表面弧线连接。 图3是图1的立体效果图,立体展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使之更加清楚。 图4是皿盖2。五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非限定实施例叙述如下 用医学玻璃(塑料)加工受精皿1和皿盖2。如图l所示,在受精皿1上设置两套体外受精用的孔3、孔4和通道5等。即设置有两 只圆形的孔3 (培养孔)和两只矩形的孔4。在孔3和孔4之间有两条通道5,在每条通道5 的两侧各自有五条支道6连接忙孔7。在两只培养孔(孔3)中,孔壁内表面与孔底表面之 间弧线连接,如图2所示。沿着两只孔3、孔4的外周设置安全槽8。孔3、孔4、通道5、支道6和贮孔7的高度低于安全槽8的外沿高度, 一方面能阻止 外溢培养液的蔓延到培养皿的外周,另一方面能使得胚胎培养所需的C02等气体流通更畅。
权利要求1、一种体外受精皿,包括受精皿(1)和皿盖(2),其特征在于在受精皿(1)上设置有置放卵子的孔(3)和置放精子的孔(4),在孔(3)和孔(4)之间有至少一条通道(5),在通道(5)的两侧有支道(6)连接贮孔(7)。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受精皿,其特征在于在孔(3)和孔(4)的外周有安 全槽(8)。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体外受精皿,其特征在于置放卵子的孔(3)其孔壁内 表面与孔底表面之间弧线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体外受精皿,其特征在于孔(3)、 ?L (4)、通道(5)、支 道(6)和贮孔(7)的高度低于安全槽(8)的外沿高度。
专利摘要一种体外受精皿,包括受精皿(1)和皿盖(2),在受精皿(1)上设置有置放卵子的孔(3)和置放精子的孔(4),在孔(3)和孔(4)之间有至少一条通道(5),在通道(5)的两侧有支道(6)连接贮孔(7)。将取出的卵子洗涤后放入孔(3)中,经过上游洗涤的精子放入孔(4)中,一些快速直线行进的精子会通过通道(5)游到孔(3)中与卵子结合受精。通道(5)有类似输卵管的功能,可实现对精子的优选,从而增加了优质精子和卵子受精的机会。
文档编号A61B19/00GK201168020SQ20072013169
公开日2008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25日
发明者刘雨生, 童先宏 申请人:童先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