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的前端罩和带罩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397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窥镜的前端罩和带罩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窥镜的前端罩和带罩内窥镜,该内窥镜具有使物 镜光学系统的前端部接触对象物来观察该对象物的对象物接触型的观察 光学系统。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昭55—84141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内窥镜的 插入部的前端部设有罩的内窥镜。在此,构成为通过将所述罩的前端部 按压在活体组织上,从而使插入部的前端面与活体组织的表面之间的距 离保持一定。在所述专利文献l的内窥镜中,利用弹性体形成罩。由此, 在将罩的前端部按压在活体组织上时柔和地紧密接触,从而不会损伤活 体组织。
曰本特开2005—640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内窥镜, 其具有对象物接触型的观察光学系统和普通观察光学系统。所述对象物 接触型观察光学系统使物镜光学系统的前端部接触对象物来观察该对象 物。所述普通观察光学系统在使物镜光学系统不接触对象物的状态下观 察该对象物。在所述专利文献2的内窥镜中,在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 面设有朝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部,在该突出部的端面设有对象物接触型观 察光学系统。另外,在插入部的突出部的根部侧的端面设有普通观察光 学系统的观察窗、多个照明光学系统的照明窗、送气送水喷嘴、处置器 械贯穿插入通道的前端开口部等。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内窥镜中,公开了在内窥镜的前端部设有弹性 体的罩的结构。上述专利文献1的弹性体的罩构成为通过将罩的前端部 按压在活体组织上,从而使插入部的前端面与活体组织的表面之间的距 离保持一定。但是,在将上述专利文献1的罩组装在像专利文献2那样具有使物镜光学系统的前端部接触对象物来观察该对象物的对象物接触 型观察光学系统的内窥镜上时,罩成为障碍,难以使物镜光学系统的前 端部接触对象物。另外,上述专利文献1的弹性体的罩比较柔软,在将 罩的前端部按压在活体组织上时柔和地紧密接触,不会损伤活体组织, 因此很难弹性变形到使物镜光学系统的前端部接触对象物的位置。
并且,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内窥镜中没有公开罩,所以在利用普通 观察光学系统观察时,很难使普通观察光学系统的观察透镜的位置与活 体组织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保持一定。因此,很难在使普通观察光学系统 的观察透镜的位置与活体组织的表面之间的距离保持一定的状态下,放 大观察活体组织的表面。由此,存在很难利用普通观察光学系统稳定地 进行活体组织的表面的放大观察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窥镜 的前端罩和带罩内窥镜,即使是具有接触活体组织进行观察的对象物接 触型观察光学系统的内窥镜,也能够利用普通观察光学系统稳定地进行 活体组织的表面的观察,而且能够稳定地进行使对象物接触型观察光学 系统接触活体组织进行观察的对象物接触观察。
对于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内窥镜的前端罩,所述内窥镜在其用于插 入管腔内的插入部的前端部具有在使被检体和观察光学系统接触的状态 下进行观察的第1观察部、和在使所述被检体和观察光学系统不接触的 状态下进行观察的第2观察部,而且所述第2观察部能够切换为广角观 察用的普通观察状态和放大观察用的放大观察状态,所述前端罩具有装 配在所述内窥镜上的筒状的罩主体,所述罩主体的基端部装配在所述前 端部的外周面上,在所述罩主体的前端部配设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变
形部,其中,对于所述弹性变形部,在所述第2观察部的所述放大观察 时,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前端部抵接于所述被检体以对所述第2观察部的 观察位置进行定位,并且在所述第1观察部的接触观察时,所述弹性变 形部能够弹性变形到所述第1观察部与所述被检体抵接的位置。
8进而,在上述结构中,当利用在使观察光学系统不接触被检体的状 态下进行观察的第2观察部进行放大观察时,使罩主体的弹性变形部的 前端部抵接于被检体,对第2观察部的观察位置进行定位。并且,在第l 观察部的接触观察时,使弹性变形部变形到第1观察部与被检体抵接的 位置。
优选所述罩主体在所述第2观察部的放大观察时,所述弹性变形部 的前端部配置在所述第2观察部的远点侧的景深与近点侧的景深之间的 观察深度范围内。
进而,在上述结构中,当在使弹性变形部的前端部抵接于被检体而
定位了第2观察部的观察位置的状态下进行放大观察时,所述弹性变形 部的前端部被配置在所述第2观察部的远点侧的景深与近点侧的景深之
间的观察深度范围内。
优选所述罩主体的装配在所述前端部的外周面上的装配部和所述弹 性变形部分体形成。
进而,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罩主体的装配部和所述弹性变形部能够 利用不同材料形成。
优选所述弹性变形部利用比所述装配部柔软的材料形成。
进而,在上述结构中,通过利用比所述装配部柔软的材料形成所述 弹性变形部,从而在第1观察部的接触观察时,容易使弹性变形部弹性 变形到第1观察部与被检体抵接的位置。
优选所述罩主体的装配在所述前端部的外周面上的装配部和所述弹 性变形部利用相同材料形成,所述弹性变形部利用壁部的壁厚小于所述 装配部的薄壁部形成。
进而,在上述结构中,通过利用壁部的壁厚小于所述装配部的薄壁 部形成所述弹性变形部,从而能够利用相同材料形成所述罩主体的装配 部和所述弹性变形部。
优选所述罩主体的装配在所述前端部的外周面上的装配部和所述弹 性变形部利用相同材料形成,所述弹性变形部在所述罩主体的壁部的前 端部形成缺口部,以使壁部比所述装配部柔软。
9进而,在上述结构中,通过在所述罩主体的壁部的前端部形成缺口部,以使壁部比所述装配部柔软来形成所述弹性变形部,从而能够利用相同材料形成所述罩主体的装配部和所述弹性变形部。
优选所述罩主体的装配在所述前端部的外周面上的装配部和所述弹性变形部利用相同材料形成,所述弹性变形部在所述罩主体的壁部形成开口部,以使壁部比所述装配部柔软。
进而,在上述结构中,通过在所述罩主体的壁部形成开口部,以使壁部比所述装配部柔软来形成所述弹性变形部,从而能够利用相同材料形成所述罩主体的装配部和所述弹性变形部。
优选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基端部的位置配置为比所述第1观察部的前端位置更靠后部侧。
进而,在上述结构中,通过将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基端部的位置配置为比第1观察部的前端位置更靠后部侧,从而在第1观察部的接触观察时,使弹性变形部可靠地弹性变形到第1观察部与被检体抵接的位置。
优选所述弹性变形部的所述开口部的后端部的位置配置为比所述第1观察部的前端位置更靠后部侧。
进而,在上述结构中,通过将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开口部的后端部的位置配置为比第1观察部的前端位置更靠后部侧,从而在第1观察部的接触观察时,使弹性变形部可靠地弹性变形到第1观察部与被检体抵接的位置。
优选所述弹性变形部的所述薄壁部的基端部的位置配置为比所述第1观察部的前端位置更靠后部侧。
进而,在上述结构中,通过将所述弹性变形部的薄壁部的基端部的位置配置为比第1观察部的前端位置更靠后部侧,从而在第1观察部的接触观察时,使弹性变形部可靠地弹性变形到第1观察部与被检体抵接的位置。
优选所述弹性变形部的所述缺口部的基端部的位置配置为比所述第1观察部的前端位置更靠后部侧。
进而,在上述结构中,通过将所述弹性变形部的缺口部的基端部的位置配置为比第1观察部的前端位置更靠后部侧,从而在第1观察部的接触观察时,使弹性变形部可靠地弹性变形到第1观察部与被检体抵接的位置。
对于本发明的其他一个方式的内窥镜的前端罩,所述内窥镜在其用于插入管腔内的插入部的前端部能够切换为在使被检体和观察光学系统接触的状态下进行观察的接触观察状态、和在使所述被检体和所述观察光学系统不接触的状态下进行观察的不接触观察状态,而且在所述不接触观察状态时能够将所述观察光学系统切换为广角观察用的普通观察状态和放大观察用的放大观察状态,所述前端罩具有装配在所述内窥镜上的筒状的罩主体,所述罩主体的基端部装配在所述前端部的外周面上,在所述罩主体的前端部配设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部,其中,对于所述弹性变形部,在所述放大观察时,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前端部抵接于所述被检体以对所述观察光学系统的观察位置进行定位,并且在所述接触观察时,所述弹性变形部能够弹性变形到所述观察光学系统与所述被检体抵接的位置。
进而,在上述结构中,当在使观察光学系统不接触被检体的状态下进行观察的不接触观察状态下的放大观察时,使罩主体的弹性变形部的前端部抵接于被检体,来对观察光学系统的观察位置进行定位。并且,在接触观察状态下的接触观察时,使弹性变形部变形到观察光学系统与被检体抵接的位置。
本发明的其他一个方式的带罩内窥镜具有用于插入管腔内的插入部;在所述插入部的前端部突出设置的突出面;第1观察部,其配设于所述突出面,在使观察光学系统接触被检体的状态下进行观察;第2观察部,其配置于比所述突出面更靠后方的位置,在使观察光学系统不接触所述被检体的状态下进行观察,并且能够切换为广角观察用的普通观察状态和放大观察用的放大观察状态;以及前端罩,其具有基端部装配在所述前端部的外周面上的筒状的罩主体、和在所述罩主体的前端部以超过所述突出面的方式向前方延伸设置的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部,对于所述弹性变形部,在所述第2观察部的所述放大观察时,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前端部抵接于所述被检体以对所述第2观察部的观察位置进行定位,并且在所述第1观察部的接触观察时,所述弹性变形部能够弹性变形到所述第1观察部与所述被检体抵接的位置。
进而,在上述结构中,当利用在使观察光学系统不接触被检体的状态下进行观察的第2观察部进行放大观察时,使罩主体的弹性变形部的前端部抵接于被检体,来对第2观察部的观察位置进行定位。并且,在第1观察部的接触观察时,使弹性变形部弹性变形到第1观察部与被检体抵接的位置。
优选所述罩主体的装配在所述前端部的外周面上的基端部与覆盖所述前端部的外周面的前端罩形成为一体。
进而,在上述结构中,通过使所述罩主体与覆盖所述前端部的外周面的前端罩形成为一体,从而与在插入部的前端盖上组装分体的前端罩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装配工时,同时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优选所述罩主体在所述第2观察部的放大观察时,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前端部被配置在所述第2观察部的远点侧的景深与近点侧的景深之间
的观察深度范围内。
进而,在上述结构中,当在使弹性变形部的前端部抵接于被检体而
定位了第2观察部的观察位置的状态下进行放大观察时,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前端部被配置在所述第2观察部的远点侧的景深与近点侧的景深之间的观察深度范围内。
优选所述罩主体的装配在所述前端部的外周面上的装配部和所述弹性变形部分体形成。
进而,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罩主体的装配部和所述弹性变形部能够利用不同材料形成。
优选所述弹性变形部利用比所述装配部柔软的材料形成。
进而,在上述结构中,通过利用比所述装配部柔软的材料形成所述弹性变形部,从而在第1观察部的接触观察时,容易使弹性变形部弹性变形到第1观察部与被检体抵接的位置。
优选所述罩主体的装配在所述前端部的外周面上的装配部和所述弹
12性变形部利用相同材料形成,所述弹性变形部利用壁部的壁厚小于所述装配部的薄壁部形成。
进而,在上述结构中,通过利用壁部的壁厚小于所述装配部的薄壁部形成所述弹性变形部,从而能够利用相同材料形成所述罩主体的装配部和所述弹性变形部。
优选所述罩主体的装配在所述前端部的外周面上的装配部和所述弹性变形部利用相同材料形成,所述弹性变形部在所述罩主体的壁部的前端部形成缺口部,以使壁部比所述装配部柔软。
进而,在上述结构中,通过在所述罩主体的壁部的前端部形成缺口部,以使壁部比所述装配部柔软来形成所述弹性变形部,从而能够利用相同材料形成所述罩主体的装配部和所述弹性变形部。
优选所述罩主体的装配在所述前端部的外周面上的装配部和所述弹性变形部利用相同材料形成,所述弹性变形部在所述罩主体的壁部形成开口部,以使壁部比所述装配部柔软。
进而,在上述结构中,通过在所述罩主体的壁部形成开口部,以使壁部比所述装配部柔软来形成所述弹性变形部,从而能够利用相同材料形成所述罩主体的装配部和所述弹性变形部。
优选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基端部的位置配置为比所述第1观察部的前端位置更靠后部侧。
进而,在上述结构中,通过将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基端部的位置配置为比第1观察部的前端位置更靠后部侧,从而在第1观察部的接触观察时,使弹性变形部可靠地弹性变形到第1观察部与被检体抵接的位置。
优选所述弹性变形部的所述开口部的后端部的位置配置为比所述第1观察部的前端位置更靠后部侧。
进而,在上述结构中,通过将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开口部的后端部的位置配置为比第1观察部的前端位置更靠后部侧,从而在第1观察部的接触观察时,使弹性变形部可靠地弹性变形到第1观察部与被检体抵接的位置。
优选所述弹性变形部的所述薄壁部的基端部的位置配置为比所述第
131观察部的前端位置更靠后部侧。
进而,在上述结构中,通过将所述弹性变形部的薄壁部的基端部位置配置为比第1观察部的前端位置更靠后部侧,从而在第1观察部的接触观察时,使弹性变形部可靠地弹性变形到第1观察部与被检体抵接的位置。
优选所述弹性变形部的所述缺口部的基端部的位置配置为比所述第1观察部的前端位置更靠后部侧。
进而,在上述结构中,通过将所述弹性变形部的缺口部的基端部的位置配置为比第1观察部的前端位置更靠后部侧,从而在第1观察部的接触观察时,使弹性变形部可靠地弹性变形到第1观察部与被检体抵接的位置。
本发明的其他一个方式的带罩内窥镜具有用于插入管腔内的插入部;变焦光学系统,其配设于所述插入部的前端部,能够切换为在使观察光学系统接触被检体的状态下进行观察的接触观察状态、和在使所述观察光学系统不接触所述被检体的状态下进行观察的不接触观察状态,而且在所述不接触观察状态时能够将所述观察光学系统切换为广角观察用的普通观察状态和放大观察用的放大观察状态;以及前端罩,其具有基端部装配在所述前端部的外周面上的筒状的罩主体、和在所述罩主体的前端部以超过所述突出面的方式向前方延伸设置的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部,对于所述弹性变形部,在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的所述放大观察时,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前端部抵接于所述被检体以对所述放大观察时的观察位置进行定位,并且在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的接触观察时,所述弹性变形部能够弹性变形到所述变焦光学系统与所述被检体抵接的位置。
进而,在上述结构中,当在使观察光学系统不接触被检体的状态下进行观察的不接触观察状态下的放大观察时,使罩主体的弹性变形部的前端部抵接于被检体,来对变焦光学系统的观察位置进行定位。并且,在接触观察状态下的接触观察时,使弹性变形部弹性变形到变焦光学系统与被检体抵接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内窥镜的前端罩和带罩内窥镜,即使是具有接触活体组织进行观察的对象物接触型观察光学系统的内窥镜,也 能够利用普通观察光学系统稳定地进行活体组织的表面的观察,而且能 够稳定地进行使对象物接触型观察光学系统接触活体组织进行观察的对 象物接触观察。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系统整体的概要构成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前端部的内部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前端部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组装在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前端部中的普通观察用 的观察光学系统的纵剖视图。
图5是表示利用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对象物接触型观察光学系
统进行的细胞观察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6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普通观察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 剖视图。
图6B是表示变焦观察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6C是表示接触观察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前端部装配的前端 罩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利用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普通观察用的观察光学系 统进行的变焦观察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9是表示利用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接触观察用的观察光学系 统进行的接触观察状态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前端罩的变形例的U槽部与普 通观察用的第2摄像单元的普通观察时的视场范围的关系的、内窥镜的 前端部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图IO所示前端罩的变形例的U槽部与普通观察用的第 2摄像单元的视场范围的关系的、内窥镜的前端部的纵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前端部装配的前端
15罩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带罩内窥镜的前端部的纵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带罩内窥镜的前端部的纵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单眼式内窥镜的前端部的内部 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图1 图6C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图1表示本实 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1整体的概要构成。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内 窥镜系统l具有内窥镜2;对该内窥镜2提供照明光的作为照明单元的
光源装置3;对内窥镜2进行信号处理的作为信号处理装置的处理器4; 连接于该处理器4的监视器5;进行送气送水的送气送水装置6;和进行 前方送水的前方送水装置7。
内窥镜2具有插入体腔内的细长的插入部ll;连接于该插入部ll
的基端的操作部12;和从该操作部12的侧部延伸出来的通用线缆13。 设于该通用线缆13的端部的连接器14装卸自如地连接于光源装置3。另 外,连接器14经由镜体线缆8连接于处理器4。
并且,内窥镜2的插入部11具有:在其前端形成的硬质的前端部15;
在该前端部15的基端形成的弯曲部16;和从该弯曲部16的基端一直形 成到操作部12的具有挠性的挠性管部17。
在弯曲部16中沿着插入部11的轴方向转动自如地连续设置有圆环 状的多个弯曲块。在这些多个弯曲块上以覆盖它们的外周的方式包覆有 弯曲编织层,该弯曲编织层是将细的线等编织为筒状而形成的。在该弯 曲编织层上包覆有外皮21以保持水密。该外皮21遍及由前端部15、弯 曲部16和挠性管部17构成的插入部11的全长包覆成一体。
图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的插入部11的前端部分的内部构成。 在插入部11的前端部15内设有利用硬质金属构成的圆柱部件(前端硬性部件)15a;和外嵌在该圆柱部件15a的基端侧外周部上的圆环状的 加强环15b。在圆柱部件15a上形成有与插入部11的轴方向平行的多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个(第1 第8)孔部15al 15a8。加强环15b的基 端部分与弯曲部16的最前端的弯曲块连接。
另外,配置在插入部11的前端部15上的前端盖24以外嵌状态装配 在圆柱部件15a的前端面和圆柱部件15a的前端侧外周部上。如图3所 示,在该前端盖24中形成有具有如下部分的三层的阶梯部25、 26、 27: 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阶梯部25;比该突出阶梯部25低一层的中阶梯部26; 和比该中阶梯部26低一层的下阶梯部27。在此,突出阶梯部(突出部) 25的端面利用与插入部11的轴方向正交的平面25a形成。并且,利用该 突出阶梯部25的平面25a形成突出面。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阶梯部25的平面25a形成为前 端盖24的整个前表面的圆形状的1/4左右面积。即,形成为前端盖24 的圆形状的整个前表面的下部一半,而且相对于连接上下之间的中心线 形成于左侧部分。
在该突出阶梯部25的平面25a中设有后面叙述的对象物接触型的 第1摄像单元(第1观察部)28的观察透镜即第1透镜41a;和第1照 明窗(第1照明部)29。第1摄像单元28配置在前端部15的大致中央 位置。第1照明窗29配置在第1摄像单元28的附近位置。
中阶梯部26具有与突出阶梯部25的平面25a大致平行的平面26a。 在该中阶梯部26的平面26a中设有后面叙述的普通观察用的第2摄像 单元(第2观察部)30的观察透镜即第l透镜61a;和两个(第2、第3) 照明窗(照明部)31、 32。在此,第2、第3照明窗31、 32配置在第2 摄像单元30的两侧。
下阶梯部27具有与突出阶梯部25的平面25a大致平行的平面27a。 在该下阶梯部27的平面27a中设有设于插入部11内部的处置器械贯 穿插入通道(也称为钳子通道)33的前端开口部33a;和后面叙述的送 气送水喷嘴34。
另外,在下阶梯部27和中阶梯部26之间的壁部形成有倾斜角度例
17如约为45。的倾斜面26b、和倾斜角度小于该倾斜面26b的流体引导面 26c。该流体引导面26c配置在下阶梯部27的送气送水喷嘴34和中阶梯 部26的第2摄像单元30之间。该流体引导面26c利用倾斜角度例如约 为18。的平缓倾斜面形成。
并且,送气送水喷嘴34是大致弯曲成L字形状的管状部件。该送气 送水喷嘴34的前端部朝向第2摄像单元30的观察透镜即第1透镜61a 侧配置。另外,该送气送水喷嘴34的前端开口部的喷出口34a朝向流体 引导面26c对置配置。送气送水喷嘴34的前端开口部的喷出口 34a的前 端面与第2摄像单元30的观察透镜即第1透镜61a大致配置在同一面上。 由此,能够提高清洗时的除水性(水切扎性)。
另外,送气送水喷嘴34如后面所述,与前端侧合流成为1个的送气 送水管路106连接,送气送水管路106的基端侧分支成为送气管路106a 和送水管路106b。
并且,禾l」用除了突出阶梯部25的平面25a即突出面以外的部分,例 如中阶梯部26的平面26a、下阶梯部27的平面27a、中阶梯部26与突 出阶梯部25之间的壁部的倾斜面25b、下阶梯部27与中阶梯部26之间 的壁部的倾斜面26b和流体引导面26c、以及下阶梯部27与突出阶梯部 25之间的壁部的倾斜面25c来形成非突出面。该倾斜面25c的倾斜角度 形成为例如约45°。
另外,在插入部11的前端部15中,在非突出面、在本实施方式中 为下阶梯部27与突出阶梯部25之间的倾斜面25c上,设有前方送水用 的开口部35a。如图3所示,该前方送水用的开口部35a配置在普通观察 用的第2摄像单元30的垂直中心轴上附近。该开口部35a与贯穿插入于 插入部11的前方送水用管路(前方送水通道)35连通。
并且,前端部15的圆柱部件15a的8个(第1 第8)孔部15al 15a8分别设于与前端盖24的第1摄像单元28、第1照明窗29、第2摄 像单元30、第2照明窗31、第3照明窗32、处置器械贯穿插入通道33 的前端开口部33a、送气送水喷嘴34、前方送水用开口部35a对应的位 置。并且,按照后面所述,在第1孔部15al中组装第1摄像单元28的构成要素,在第2孔部15a2中组装第1照明窗29的构成要素,在第3 孔部15a3中组装第2摄像单元30的构成要素,在第4孔部15a4中组装 第2照明窗31的构成要素,在第5孔部15a5中组装第3照明窗32的构 成要素,在第6孔部15a6中组装处置器械贯穿插入通道33的管路的构 成要素,在第7孔部15a7中组装送气送水喷嘴34用的管路的构成要素, 在第8孔部15a8中组装与前方送水用开口部35a连通的管路的构成要素。
第1摄像单元28具有超高倍率的第1透镜单元36和第1电气部件 单元37。另外,第1透镜单元36的超高倍率是以细胞和腺管结构为代表 的组织学上的观察水平(level)的倍率(与普通光学显微镜大致相同的 例如200 1000倍左右的水平)。
在第1透镜单元36的后端部连续设有第1电气部件单元37。在此, 第1电气部件单元37具有例如CCD (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 器件)、CMOS (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型金属 氧化物半导体)等第1摄像元件51、和第1电路基板52。由此,形成第 1透镜单元36和第1电气部件单元37被一体化的超高倍率的观察光学单 元。
并且,从第1透镜单元36成像于第1摄像元件51的光学像由第1 摄像元件51光电转换为电图像信号,该图像信号输出给第1电路基板52。 另外,从第1电路基板52输出的光学像的电信号经由信号线缆54传输 给后面叙述的后续的电气设备。
并且,图4表示普通观察用的第2摄像单元30的结构。即,第2摄 像单元30具有第2透镜单元55和第2电气部件单元56,第2透镜单元 55具有能够使观察倍率从Tde (放大)位置连续地变更到Wide (广角) 位置的变焦光学系统(例如20 100倍左右的水平)。
第2透镜单元55还具有4个(第1 第4)单元构成体57 60。第 1单元构成体57具有第1透镜框57a和第1透镜组57b。如图4所示, 第l透镜组57b具有6个(第1 第6)物镜61a 61f。在此,作为观察 透镜的第1透镜61a配置在第1透镜框57a的前端部。第1物镜61a的前 端部以比第1透镜框57a的前端部更向前方突出的状态,例如粘接固定
19在第l透镜框57a上。
并且,第2单元构成体58是能够沿摄影光轴方向进退的变焦用的移 动光学单元。该第2单元构成体58具有第2透镜框(滑动透镜框)58a 和第2透镜组(变焦透镜)58b。第2透镜组58b具有2个(第1、第2) 透镜62a、 62b。
第3单元构成体59具有第3透镜框59a和第3透镜组59b。在第3 透镜框59a的内部,在前端侧具有将第2单元构成体58保持为能够沿摄 影光轴方向进退的引导空间59c。并且,在该引导空间59c的后方设有第 3透镜组59b。第3透镜组59b具有3个(第1 第3)透镜63a 63c。
第4单元构成体60具有第4透镜框60a和第4透镜组60b。第4透 镜组60b具有2个(第l、第2)透镜64a、 64b。
并且,在第2单元构成体58的第2透镜框58a的一侧部设有向侧方 突出的突出部65。在该突出部65上固定着用于沿摄影光轴方向操作第2 单元构成体58进退的操作线66的前端部。
在操作部12设有未图示的变焦用操作杆,该操作杆用于操作变焦光 学系统即第2单元构成体58在Wide (广角)位置和Tele (放大)位置之 间移动。
并且,通过由使用者操作设于操作部12的未图示的变焦用操作杆, 从而操作线66被驱动着沿摄影光轴方向进退。此时,伴随操作线66向 前端方向被推出的操作,作为变焦光学系统的第2单元构成体58朝向前 方(Wide (广角)位置方向)移动。另外,伴随操作线66向跟前侧方向 被牵拉的操作,作为变焦光学系统的第2单元构成体58朝向跟前侧(Tele (放大)位置方向)移动。
并且,在第3透镜框59a中形成有变焦引导用的引导空间67,该引 导空间67用于对第2透镜框58a的突出部65向变焦动作方向移动的动 作进行引导。在该引导空间67的前端部设有第2透镜框58a的突出部65 向Wide (广角)位置方向移动时的、移动端的定位用的定位部件68。在 该定位部件68形成有抵靠部68a,该抵靠部68a与第2透镜框58a的突 出部65的前端部65a抵接以限制Wide (广角)位置方向的极限位置。该
20定位部件68的抵靠部68a与突出部65的前端部65a的抵靠位置被配置 在第2透镜框58a的突出部65的力点65b附近,即突出部65与操作线 66的连接部的附近位置。
另外,在引导空间67的后端部设有止挡500,该止挡500用于限制 第2透镜框58a的突出部65相对于Tele (放大)侧方向的位置。该止挡 500被螺合固定在止挡支座501上,通过调节螺合的位置,能够调节Tde (放大)侧的最大倍率。
并且,在滑动的变焦用的第2单元构成体58的第2透镜框58a设有 孔径光阑70。该孔径光阑70配置在由第2透镜框58a保持的第1透镜 62a的前面侧。该孔径光阑70在遮光片的中央部分设有使光透过的开口 部。
另外,在第4单元构成体60的后端部连续设有第2电气部件单元 56。第2电气部件单元56与第1摄像单元28同样,具有CCD、 CMOS 等第2摄像元件73和第2电路基板74。另外,在第2摄像元件73前面 的受光面侧设有防护透镜(cover lens) 75。
并且,第2电气部件单元56的防护透镜75以与第2透镜单元55的 后端部的物镜、即第4单元构成体60的第2透镜64b并列设置的状态固 定。由此,形成第2透镜单元55和第2电气部件单元56被一体化的普 通观察用的观察光学单元。
第2电路基板74具有电气部件和布线图案,通过锡焊等手段连接有 信号线缆76的多根信号线的前端部。另外,防护透镜75、第2摄像元件 73、第2电路基板74和信号线缆76的前端部分各自的外周部被绝缘密 封树脂等一体地覆盖。
并且,从第2透镜单元55成像于第2摄像元件73的光学像由第2 摄像元件73光电转换为电图像信号,该图像信号输出给第2电路基板74。 另外,从第2电路基板74输出的光学像的电信号经由信号线缆76传输 给后面叙述的后续电气设备。
另外,观察光学单元的第2电气部件单元56向圆柱部件15a的第3 孔15a3后方突出且配置在不与圆柱部件15a接触的位置。由此,两个CCD(第1摄像单元28的第1摄像元件51和第2摄像单元30的第2摄像元 件73)的热互不干涉,所以能够抑制CCD的发热。因此,能够获得起因 于CCD发热的噪声较小的内窥镜2。
并且,如图1所示,第1摄像单元28的信号线缆54和第2摄像单 元30的信号线缆76依次经由插入部11、操作部12、通用线缆13的内 部延伸到连接器14内部。在连接器14中内置有中继基板86。在该中继 基板86连接着信号线缆54和76的基端部。进而,这些信号线缆54和 76通过连接器14内的中继基板86,以可选择性地切换的方式与共用的 信号线缆87连接。
另外,连接器14的中继基板86经由连接器14内的信号线缆87和 镜体线缆8内的切换信号线88,连接于处理器4内的后面叙述的控制电 路89。
并且,在设于插入部11的前端部15的3个照明窗、即第1照明窗 29、第2照明窗31、第3照明窗32中分别设有照明透镜单元90。如图2 所示,各个照明透镜单元90具有多个照明透镜91和保持这些照明透镜 91的保持框92。另外,在图2中示出了第1照明窗29和第2照明窗31。
另夕卜,在形成于前端部15的圆柱部件15a的8个孔部15al 15a8 中的3个孔部、即第2孔部15a2、第4孔部15a4和第5孔部15a5的前 端部,分别从前端侧嵌入插装着各个照明透镜单元90的照明透镜91。在 此,第1照明窗29的照明透镜91的前端部以比突出阶梯部25的平面25a 的位置更向前方突出的状态固定。另外,第1照明窗29的照明透镜91 的前端部比第1摄像单元28的第1透镜41a的前端部位置更向前方突出。
并且,在第2孔部15a2、第4孔部15a4和第5孔部15a5的后端部, 分别嵌入插装着用于传送照明光的光导管93的前端部分。光导管93在 前端部分包覆有圆筒部件94,并由集束多个光纤的外皮95和作为gore 原材料(-"7素材)的保护管502包覆。
并且,光导管93依次经由插入部11、操作部12、通用线缆13的内 部延伸到连接器14内。光导管93的基端部96侧连接于从连接器14突 出的未图示的光导管连接器。并且,该光导管连接器可装卸地连接于光
22源装置3。
光源装置3具有发出白色光的灯97;使该灯97的光成为平行光 束的准直透镜98;以及会聚该准直透镜98的透射光并使其射出到光导管 93的基端部96的聚光透镜100。另外,该光源装置3具有调节来自灯97 的照明光的亮度的未图示的调光功能。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导管93例如在操作部12内分支,以被 分割为3根的状态贯穿插入在插入部11中。进而,被分割为3根的各个 光导管93的前端部分别与设于前端盖24的3个照明窗、即第1照明窗 29、第2照明窗31和第3照明窗32的各个照明透镜91的背面附近对置 配置,例如通过螺钉固定在圆柱部件15a的第2孔部15a2、第4孔部15a4 和第5孔部15a5的后端部。
进而,来自光源装置3的灯97的照明光照射到光导管93的基端部 96,经由该光导管93被引导的照明光通过第1照明窗29、第2照明窗 31和第3照明窗32的各个照明透镜91射出到内窥镜2的前方。
并且,在形成于前端部15的圆柱部件15a的第6孔部15a6中,嵌 入插装着从基端部侧连通到处置器械贯穿插入通道33的连通管105的前 端部分。该连通管105的基端部向圆柱部件15a的后方突出,处置器械 贯穿插入通道33的前端部连接于该连通管105的基端部分。该处置器械 贯穿插入通道33的前端连通于前端盖24的前端开口部33a。
该处置器械贯穿插入通道33在插入部11的基端附近分支, 一方贯 穿插入到设于操作部12的未图示的处置器械插入口。另一方在插入部11 和通用线缆13内部通过并连通于吸引通道,其基端经由连接器14连接 于未图示的吸引单元。
并且,在形成于前端部15的圆柱部件15a的第7孔部15a7的前端 部,嵌入插装着送气送水喷嘴34的基端部分。另外,在第7孔部15a7 的后端部,嵌入插装着与送气送水喷嘴34用的送气送水管路106连通的 连通管107的前端部分。该连通管107的基端部向圆柱部件15a的后方 突出,在该连通管107的基端部分连接着送气送水管路106的前端部。 另外,连通管107和送气送水管路106通过绕线连接固定。
23送气送水管路106的基端部分连接于分支管108。在此,在分支管 108的分支端部108a、 108b分别连接着送气管路106a和送水管路106b 的前端部分。由此,送气送水管路106与送气管路106a和送水管路106b 连通。另外,各个管路106、 106a、 106b和分支管108通过绕线连接固 定,在各自的连接部分及整个分支管108的周围例如涂敷了粘接剂等, 将各个连接部分保持气密(水密)。
并且,连通于送气送水喷嘴34的送气管路106a和送水管路106b贯 穿插入到通用线缆13的连接器14,并连接于内置有进行送气和送水的未 图示的泵的送气送水装置6。
并且,在送气管路106a和送水管路106b的中途部夹装有设于操作 部12的送气送水按钮109。进而,通过操作该送气送水按钮109来进行 送气和送水。
由此,从送气送水喷嘴34的喷出口 34a沿喷出方向喷出空气等气体 或消毒水等液体。此时,从送气送水喷嘴34的喷出口34a喷出的消毒水 和空气等流体沿着流体引导面26c被引导到第2摄像单元30的第1透镜 61a侧,去除并清洗附着在第2摄像单元30的第1透镜61a的表面上的 体液、附着物等污物,能够确保清洁状态下的摄像和观察视场。
前方送水用管路35通过插入部11、操作部12和通用线缆13并贯穿 插入到连接器14,且连接于前方送水装置7。在该前方送水用管路35的 中途部,在操作部12中夹装有未图示的前方送水按钮。
当操作了该前方送水按钮时,从插入部ll的前端盖24的开口部35a 朝向插入体腔的插入方向吹出消毒水等液体。由此,能够清洗附着在体 腔内的被检部位上的体液等。另外,如图1所示,在从前方送水装置7 延伸出来的线缆上连接着脚踏开关7a,使用者也可以通过操作该脚踏开 关7a,从插入部11的前端面朝向插入体腔的插入方向吹出消毒水等液体。
并且,在处理器4内设有两个驱动电路110a、 110b、 一个信号处理 电路111和控制电路89。驱动电路110a、 110b分别驱动第1摄像单元28 的第1摄像元件51和第2摄像单元30的第2摄像元件73。信号处理电 路111对经由中继基板86从上述两个摄像元件51、 73分别输出的摄像信号进行信号处理。控制电路89控制信号处理电路111等的动作状态。
并且,在内窥镜2的操作部12设有控制开关112a和112b、送气送 水按钮109、未图示的弯曲操作旋钮、进行普通观察用的第2摄像单元 30的变焦操作的未图示的变焦杆、未图示的前方送水按钮和上述未图示 的处置器械贯穿插入口。
这些控制开关112a、 112b分别经由信号线113a、 113b与处理器4 的控制电路89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控制开关112a产生指示切 换的信号,控制开关112b产生例如定格指示的信号。
中继基板86例如根据控制开关112a的操作进行切换动作,从分别 连接在各个摄像元件51、 73上的信号线缆54、 76中的一方与共用的信 号线缆87连接的状态切换为另一方的信号线缆与上述信号线缆87连接。
具体地讲,例如通过操作控制开关112a,从控制电路89经由镜体线 缆8中的切换信号线88向中继基板86输出切换信号。对于中继基板86, 其来自控制电路89的信号的输入端通常为L (LOW:低)电平状态,下 拉切换控制端子。在该状态下,普通观察用的第2摄像单元30的信号线 缆54与共用的信号线缆87连接。并且,在起动开始状态下,切换控制 端子也是L电平。即,在没有进行切换指示的操作时,设定为普通观察 状态。
在该状态下,在使用者操作控制开关112a后,来自控制电路89的 信号经由切换信号线88对中继基板86的输入端施加使其成为H(fflGH-高)电平的控制信号,上拉切换控制端子。在该状态下,对象物接触型 的第1摄像单元28的信号线缆54与共用的信号线缆87连接。
另外,在操作控制开关112a后,切换控制端子被提供L电平的信号, 普通观察用的第2摄像单元30的信号线缆54与共用的信号线缆87连接。
并且,伴随控制开关112a的操作,控制电路89控制信号处理电路 111的动作状态,以使其对应于普通观察用的第2摄像单元30的摄像元 件51和对象物接触型第1摄像单元28的摄像元件73来进行动作。
通过被输入从该处理器4的信号处理电路111输出的影像信号,对 象物接触型的第1摄像单元28或普通观察用的第2摄像单元30的各个
25内窥镜图像显示在监视器5上。
并且,由这两个摄像单元28、 30拍摄的被摄体像显示在监视器5 (参 照图1)上,该监视器5的上下方向与各个摄像元件51、 73的CCD元件 或CMOS元件的垂直传送方向一致,左右方向与各个摄像元件51、 73 的CCD元件或CMOS元件的水平传送方向一致。即,由这两个摄像单 元28、 30拍摄的内窥镜图像的上下左右方向与监视器5的上下左右方向 一致。
确定插入部11的弯曲部16的上下左右方向,以使其对应于显示在 该监视器5上的内窥镜图像的上下左右方向。即,贯穿插入到弯曲部16 内的4根弯曲操作线如上所述通过设于操作部12的弯曲操作旋钮的预定 操作而牵引松弛,弯曲部16向与显示在监视器5上的图像的上下左右方 向对应的上下左右这4个方向弯曲自如。
艮P,两个摄像单元28、 30在前端部15内的设置方向被确定为,各 个摄像元件51、 73的水平传送方向和垂直传送方向分别一致,以使得即 使切换普通观察和对象物接触型的放大观察,显示于监视器5上的内窥 镜图像也始终等同于弯曲部16的弯曲操作方向的上下左右方向。
由此,使用者在将内窥镜图像切换为普通观察图像和放大观察图像 时不会感到显示在监视器5上的内窥镜图像的上下左右方向的不协调, 可进行弯曲部16的上下左右方向的弯曲操作。
如图2所示,在插入部11的前端盖24的外周面上装配有前端罩201 。 该前端罩201具有圆筒状的罩主体202。在罩主体202的基端部设有以外 嵌状态装配在前端盖24的外周面上的装配部203。在罩主体202的前端 部设有可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部204。在此,罩主体202利用比较硬的树 脂材料、例如透明的丙烯酸弹性体或黑色聚砜形成。并且,弹性变形部 204利用比罩主体202柔软的树脂材料、或橡胶材料例如硅酮橡胶形成。
罩主体202的前端部比与前端盖24的中阶梯部26的平面26a对应 的位置略微向前方侧延伸设置。弹性变形部204比与前端盖24的突出阶 梯部25的平面25a对应的位置略微向后方侧延伸设置。
并且,弹性变形部204在利用第2摄像单元30进行放大观察时,弹性变形部204的前端部抵接于活体组织等被检体H以定位第2摄像单元 30的观察位置。在此,如图2所示,在利用第2摄像单元30进行放大观 察时,弹性变形部204的前端部被设定为配置在第2摄像单元30的远点 侧景深Ll与近点侧景深L2之间的观察深度范围A内。另外,第2摄像 单元30的远点侧景深Ll例如被设定为2.5mm,近点侧景深L2例如被设 定为2.0mm。
另外,弹性变形部204被设定为在弹性变形部204的前端部抵接 于被检体H后,在按压于被检体H的按压力继续以大的按压力作用的情 况下,按照图5所示沿抵靠方向收縮变形。此时,弹性变形部204被设 定为在第1摄像单元28的接触观察时,使弹性变形部能够弹性变形到 第1摄像单元28抵接于被检体H的位置。另外,在弹性变形部204的弹 性变形时,弹性变形部204收縮变形为使罩主体202的外周面侧朝向外 侧大致鼓起成为U字状的状态,由此,弹性变形为退避到第1摄像单元 28的第1透镜41a的视场外侧。
下面,说明上述构成的内窥镜系统1的作用。在使用本实施方式的 内窥镜2时,按照图l所示设置内窥镜系统l。即,使用者将内窥镜2的 连接器14连接于光源装置3,然后将镜体线缆8的一端连接于该连接器 14,将镜体线缆8的另一端连接于处理器4。并且,将送气管路106a和 送水管路106b连接于送气送水装置6。
进而,使用者将光源装置3和处理器4等的电源开关设为0N,分别 设定为动作状态。此时,处理器4的控制电路89处于能够发送接收控制 信号等的状态。
并且,在起动状态下,中继基板86被设定为选择普通观察用的第2 摄像单元30侧。此时,控制电路89进行控制以驱动驱动电路110b,同 时将信号处理电路111的动作状态设定为普通观察用的观察模式。
在内窥镜系统1的设置结束后,开始将内窥镜2插入患者体内的作 业。在该内窥镜2的插入作业时,使用者将内窥镜2的插入部11插入体 腔内,并设定为能够观察诊断对象的患部等。此时,操作部12的未图示 的变焦用操作杆保持在Wide (广角)位置。由此,如图6A所示,作为
27变焦光学系统的第2单元构成体58被保持在朝向前方(Wide (广角)位 置方向)移动的状态。
并且,光源装置3处于照明光的供给状态,按照面次序向光导管93 提供例如RGB的照明光。与此同时,驱动电路110b输出CCD驱动信号, 经过第1照明窗29和第2、第3照明窗31、32照明患者体腔内的患部等。
被照明的患部等被摄体通过普通观察用的第2摄像单元30的第2透 镜单元55,成像于第2摄像元件73的受光面上并被光电转换。进而,该 第2摄像元件73通过被施加驱动信号,输出光电转换后的信号。该信号 经由信号线缆76和由中继基板86选择的共用的信号线缆87,输入到信 号处理电路111 。输入该信号处理电路111内的信号在内部进行A/D转换 后,被临时存储在R、 G、 B用存储器中。
然后,存储在R、 G、 B用存储器中的信号被同时读取而成为同步的 R、 G、 B信号,再经过D/A转换成为模拟的R、 G、 B信号,并彩色显 示在监视器5上。由此,使用普通观察用的第2摄像单元30进行广范围 地观察从第2摄像单元30的第1透镜61a离开的观察对象物的普通观察。
在该普通观察中,在第2摄像单元30的第1透镜61a的表面上附着 有体液、附着物等污物时,操作送气送水按钮109。通过操作该送气送水 按钮109,通过送气管路106a和送水管路106b进行送气和送水。进而, 从突出阶梯部25的下阶梯部27的送气送水喷嘴34的喷出口 34a沿喷出 方向喷出空气等气体或消毒水等液体。此时,从送气送水喷嘴34的喷出 口 34a喷出的消毒水和空气等的流体沿着突出阶梯部25的流体引导面 26c被引导到第2摄像单元30的第1透镜61a侧,去除并清洗附着在第 2摄像单元30的第l透镜61a的表面上的体液、附着物等污物,确保清 洁状态下的摄像及观察视场。
另外,在体腔内的被检部位附着有体液等而污浊的情况下,操作前 方送水按钮。在操作该前方送水按钮时,从插入部11的前端盖24的开 口部35a朝向插入体腔的插入方向吹出消毒水等液体。由此,能够清洗 附着在体腔内的被检部位上的体液等。
并且,在利用普通观察用的第2摄像单元30进行观察时,插入患者
28体内的内窥镜2的前端部继续被引导到目标观察对象部位。进而,在内
窥镜2的前端部接近目标观察对象部位的状态下,按照图6B所示,前端 罩201的前端部以包围目标观察对象部位周围的状态被按压在被检体H 上。由此,利用第2摄像单元30进行放大观察时的第2摄像单元30的 观察位置被定位。在该第2摄像单元30的放大观察时,弹性变形部204 的前端部被配置在第2摄像单元30的远点侧景深Ll与近点侧景深L2之 间的观察深度范围A内。
在该状态下,使用者向Tde (放大)位置方向操作操作部12的未图 示的变焦用操作杆。由此,操作线66向跟前侧方向被牵拉,作为变焦光 学系统的第2单元构成体58朝向跟前侧(Tde (放大)位置方向)移动。 在该状态下,进行基于第2摄像单元30的放大观察。
另外,在利用第2摄像单元30进行放大观察后切换为基于第1摄像 单元28的对象物接触观察时,将控制开关112a操作为0N。在将该控制 开关112a操作为ON时,控制电路89接受该切换指示信号,进行中继基 板86的切换控制。此时,控制电路89将驱动电路110b控制为动作状态, 同时将信号处理电路111设定为高倍率的观察模式。由此,从基于第2 摄像单元30的普通观察模式切换为使用对象物接触型第1摄像单元28 的高倍率观察模式。
在这样切换为高倍率观察模式的状态下,使第1摄像单元28的第1 透镜41a的前端部接触对象物,进行以高倍率观察观察对象的细胞组织 等的高倍率的对象物接触观察等。另外,在以高倍率进行放大观察时, 预先对关注部位散布例如色素,将关注部位染色,以能够鲜明地观察细 胞的轮廓。
并且,在利用对象物接触型的第1摄像单元28进行被检体H的活体 组织的观察时,与第2摄像单元30的放大观察时相比,进一步增大将前 端罩201的弹性变形部204的前端部按压在被检体H上的按压力。由此, 前端罩201的弹性变形部204沿抵靠方向收縮变形。此时,弹性变形部 204收縮变形为使罩主体202的外周面侧朝向外侧大致鼓起成为U字状 的状态,由此弹性变形为退避到第1摄像单元28的第1透镜41a的视场外侧。由此,如图6C所示,前端盖24的突出阶梯部25的部分主要按压 在被检体H的活体组织的表面上,除此以外的非突出面保持在不接触被 检体H的活体组织的表面的状态。因此,配置在突出阶梯部25中的第1 摄像单元28的前端的第1透镜41a和第1照明窗29的照明透镜91接触 观察对象的细胞组织等被检体H的活体组织的表面。另外,超高倍率的 第1摄像单元28的观察范围的观察深度比较浅,相距作为观察窗的第1 透镜41a为0 100^im,由于晃动或焦点偏移,容易成为不稳定的观察状 态。因此,在利用超高倍率的第1摄像单元28进行观察时,使作为观察 窗的第1透镜41a接触被检体,在将内窥镜前端部15保持为不晃动的状 态下进行观察。
在该状态下,照明光通过第1照明窗29的照明透镜91照射到细胞 组织等被检体H的活体组织。此时,照射到细胞组织等被检体H的活体 组织的照明光的一部分透射到细胞组织等被检体H的活体组织内部,也 扩散到第1照明窗29的照明透镜91的抵靠面周围。因此,第1摄像单 元28的第1透镜41a前方的细胞组织等被检体H的活体组织的周围部分 也被照射照明光。由此,按压在细胞组织等被检体H的活体组织的表面 上的被第1摄像单元28的第1透镜41a观察的部分也被照射照明光,从 而细胞组织等被检体H的活体组织的光通过第1摄像单元28的透镜单元 36成像于第1摄像元件51的受光面上并被光电转换。
并且,第1摄像元件51通过被施加来自驱动电路110b的驱动信号, 输出光电转换后的信号。该情况时,信号在第1摄像元件51内部被放大 后从第1摄像元件51输出。该信号经过信号线缆54和由中继基板86选 择的共用的信号线缆87输入信号处理电路111。
输入该信号处理电路lll内的信号在内部进行A/D转换后,例如被 同时存储在R、 G、 B用存储器中。然后,存储在R、 G、 B用存储器中 的信号被同时读取而成为同步的R、 G、 B信号,再经过D/A转换成为模 拟的R、 G、 B信号,并显示在监视器5上。由此,以使用对象物接触型 的第1摄像单元28的高倍率观察模式,进行第1摄像单元28的第1透 镜41a前方的细胞组织等被检体H的活体组织的观察。
30因此,根据上述构成可以发挥以下效果。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在
装配于插入部11的前端盖24的外周面上的前端罩201的罩主体202的 前端部设置弹性变形部204。进而,当在使第2摄像单元30不接触被检 体H的状态下放大观察被检体H的放大观察时,使罩主体202的弹性变 形部204的前端部抵接于被检体H,能够定位第2摄像单元30的观察位 置。由此,即使在第2摄像单元30的观察透镜即第l透镜61a的放大观 察(变焦)时的观察深度范围A较浅(约0.5mm)的状态下,也能够将 第2摄像单元30的观察位置定位在合适的位置,以便进行第2摄像单元 30的观察透镜即第1透镜61a的放大观察。因此,能够利用第2摄像单 元30的观察透镜即第1透镜61a稳定地进行放大观察(变焦),能够获 得合适的观察图像。
并且,在第1摄像单元28的接触观察时,能够使罩主体202的弹性 变形部204弹性变形到第1摄像单元28的观察透镜即第1透镜41a抵接 于被检体H的位置。由此,能够使第1摄像单元28的观察透镜即第1透 镜41a稳定地接触被检体H,所以能够以使用对象物接触型第1摄像单 元28的高倍率观察模式,稳定地进行第1摄像单元28的第1透镜41a 前方的细胞组织等被检体H的活体组织的接触观察,能够获得合适的接 触观察图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下述效果即使是具有接触 活体组织来进行观察的对象物接触型观察光学系统即第1摄像单元28的 内窥镜2,也能够利用普通观察光学系统即第2摄像单元30稳定地进行 活体组织的表面的放大(变焦)观察,而且,还能够稳定地进行使对象 物接触型第1摄像单元28接触活体组织来观察的对象物接触观察。
下面,图7 图9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按照 下面所述变更第1实施方式(参照图1 图6C)的内窥镜系统1的内窥 镜2的前端罩201的结构而得到的。
艮P,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的前端罩211中,罩主体212的装配 在前端部15的外周面上的装配部213和弹性变形部214利用相同材料形 成。另外,弹性变形部214在罩主体212的筒壁部的前端部形成大致被 切成U字状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U槽部(缺口部)215,以使壁部的柔软性大于装配部213。如图8所示,3个U槽部215的槽底部 延伸设置到与前端盖214的突出阶梯部25的平面25a对应的位置的后方 侧。另外,除此以外的部分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相同的结构, 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符号,在此省略说明。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利用普通观察用的第2摄像单元30进行 变焦光学系统的放大观察时,如图8所示,使弹性变形部214的前端部 抵接于被检体H,以对放大观察时的观察位置进行定位。在该第2摄像 单元30的放大观察时,弹性变形部214的前端部被配置在第2摄像单元 30的远点侧景深Ll与近点侧景深L2之间的观察深度范围A内。在该状 态下,利用第2摄像单元30进行放大观察。
并且,在利用对象物接触型的第1摄像单元28进行被检体H的活体 组织的观察时,与第2摄像单元30的放大观察时相比,进一步增大将前 端罩211的弹性变形部214的前端部按压在被检体H上的按压力。由此, 前端罩211的弹性变形部214沿抵靠方向收縮变形。此时,如图9所示, 弹性变形部214收縮变形为使罩主体212的外周面侧朝向外侧大致弯曲 成为L字状的状态,由此弹性变形为退避到第1摄像单元28的第1透镜 41a的视场外侧。由此,如图9所示,前端盖24的突出阶梯部25的部分 主要按压在被检体H的活体组织的表面上,除此以外的非突出面保持在 不接触被检体H的活体组织的表面的状态。因此,配置在突出阶梯部25 中的第1摄像单元28的前端的第1透镜41a和第1照明窗29的照明透 镜91接触观察对象的细胞组织等被检体H的活体组织的表面。由此,能 够进行下述的高倍率的对象物接触观察等使第1摄像单元28的第1透 镜41a的前端部接触对象物,以高倍率观察观察对象的细胞组织等。
因此,根据上述结构可以发挥以下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将 弹性变形部214设置成为,在罩主体212的筒壁部的前端部形成大致被 切成U字状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U槽部(缺口部)215,以 使壁部的柔软性大于装配部213。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前端罩211与第1 实施方式同样,具有下述效果即使是具有接触活体组织进行观察的对 象物接触型观察光学系统即第1摄像单元28的内窥镜2,也能够利用普
32通观察光学系统即第2摄像单元30稳定地进行活体组织的表面的放大 (变焦)观察,而且,还能够稳定地进行使对象物接触型第1摄像单元 28接触活体组织来观察的对象物接触观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前端罩211中,罩主体212的装配在前端部 15的外周面上的装配部213和弹性变形部214能够利用相同材料形成,
所以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前端罩211中,能够使滞留在前端罩211的 内部侧的水从罩主体212的U槽部215流出到外部。因此,能够降低由 滞留在罩主体212的内部侧的残留水给观察带来的不良影响。
另外,也可以在罩主体212的筒壁部的前端部形成壁部的壁厚小于 装配在前端部15的外周面上的装配部213的薄壁部,利用该薄壁部形成 弹性变形部214。
并且,图10和图11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前端罩211的变形例。本 变形例是按照下面所述变更前端罩211的弹性变形部214的结构而得到 的。
艮P,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中,如图10所示,在罩主体212的筒 壁部的前端部形成4个U槽部215,在与普通观察用的第2摄像单元30 的观察透镜即第1透镜61a的视场区域216对应的罩主体212的筒壁部 的部分配置这些U槽部215。另外,在图10中,Pl表示从第2摄像单元 30的第1透镜61a表面离幵距离L的位置(弹性变形部204的前端部的 位置)的、第l透镜61a的视场区域216中的视场角最大位置,P2表示
视场角最小位置。
并且,图11分别示出从普通观察用的第2摄像单元30的观察透镜 即第1透镜61a表面离开距离L的位置(弹性变形部204的前端部的位 置)的、视场区域216中的最大视场角ei和最小视场角e2。另外,该图 中,Al表示最大视场角方向的视场范围,A2表示最小视场角方向的视 场范围。
因此,根据上述结构的本变形例可以发挥以下效果。即,在本变形 例中,在与第2摄像单元30的观察透镜即第1透镜61a的视场区域216对应的罩主体212的筒壁部的部分配置U槽部215,所以能够防止第2 摄像单元30的观察透镜即第1透镜61a的视场被罩主体212的筒壁部遮 挡、即所谓视场缺角(視野少,^)。因此,在利用第2摄像单元30的 观察透镜即第1透镜61a进行普通观察时,也能够确保足够广的视场区 域216。
并且,图12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按照下面所 述变更第l实施方式(参照图1 图6C)的内窥镜系统l的内窥镜2的 前端罩201的结构而得到的。
艮P,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的前端罩221中,罩主体222的装配 在前端部15的外周面上的装配部223和弹性变形部224利用相同材料形 成。另外,弹性变形部224在罩主体222的筒壁部的前端部形成大致矩 形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开口部225,以使壁部的柔软性大于装 配部213。另外,除此以外的部分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相同的结 构,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符号,在此省略 说明。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利用普通观察用的第2摄像单元30进行 变焦光学系统的放大观察时,弹性变形部224的前端部抵接于被检体H, 以对放大观察时的观察位置进行定位。在该第2摄像单元30的放大观察 时,弹性变形部224的前端部被配置在第2摄像单元30的远点侧景深Ll 与近点侧景深L2之间的观察深度范围A内。在该状态下,利用第2摄像 单元30进行放大观察。
并且,在利用对象物接触型第1摄像单元28进行被检体H的活体组 织的观察时,与第2摄像单元30的放大观察时相比,进一步增大将前端 罩221的弹性变形部224的前端部按压在被检体H上的按压力。由此, 前端罩221的弹性变形部224沿抵靠方向收縮变形。此时,弹性变形部 224沿轴方向收縮变形为使罩主体222的外周面侧朝向外侧大致鼓起成为 山状的状态,从而弹性变形为退避到第1摄像单元28的第1透镜41a的 视场外侧。由此,前端盖24的突出阶梯部25的部分主要按压在被检体H 的活体组织的表面上,除此以外的非突出面保持在不接触被检体H的活
34体组织的表面的状态。因此,配置在突出阶梯部25中的第1摄像单元28 的前端的第1透镜41a和第1照明窗29的照明透镜91接触观察对象的 细胞组织等被检体H的活体组织的表面。由此,能够进行下述的高倍率 的对象物接触观察等使第1摄像单元28的第1透镜41a的前端部接触 对象物,以高倍率观察观察对象的细胞组织等。
因此,根据上述结构可以发挥以下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将 弹性变形部224设置成为,在罩主体222的筒壁部的前端部形成大致矩 形的4个开口部225,以使壁部的柔软性大于装配部223。由此,本实施 方式的前端罩221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具有下述效果即使是具有 接触活体组织进行观察的对象物接触型观察光学系统即第1摄像单元28 的内窥镜2,也能够利用普通观察光学系统即第2摄像单元30稳定地进 行活体组织的表面的放大(变焦)观察,而且,还能够稳定地进行使对 象物接触型第1摄像单元28接触活体组织来观察的对象物接触观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前端罩221中,罩主体222的装配在前端部 15的外周面上的装配部223和弹性变形部224能够利用相同材料形成,
所以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前端罩221中,能够使滞留在前端罩221的 内部侧的水从罩主体222的4个开口部225流出到外部。因此,能够降 低由滞留在前端罩221的内部侧的残留水给观察带来的不良影响。
并且,图13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按照下面所 述变更第1实施方式(参照图1 图6C)的内窥镜系统1的内窥镜2的 结构而得到的。
艮口,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中,插入部11的前端盖24与前端罩 231形成为一体。在此,前端罩231具有与前端盖24形成为一体的利 用比较硬的树脂材料形成的罩主体232;和设于该罩主体232的前端部的 可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部233。弹性变形部233利用比罩主体232柔软的 树脂材料或橡胶材料例如硅酮橡胶形成。弹性变形部233延伸设置到与 前端盖24的突出阶梯部25的平面25a对应的位置的后方侧。另外,除 此以外的部分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相同的结构,对与第1实施
35方式的内窥镜2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符号,在此省略说明。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也与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同样使 用。在利用普通观察用的第2摄像单元30进行变焦光学系统的放大观察 时,弹性变形部233的前端部抵接于被检体H,以对放大观察时的观察 位置进行定位。在该第2摄像单元30的放大观察时,弹性变形部233的 前端部被配置在第2摄像单元30的远点侧景深Ll与近点侧景深L2之间 的观察深度范围A内。在该状态下,利用第2摄像单元30进行放大观察。
并且,在利用对象物接触型的第1摄像单元28进行被检体H的活体 组织的观察时,与第2摄像单元30的放大观察时相比,进一步增大将前 端罩231的弹性变形部233的前端部按压在被检体H上的按压力。由此, 前端罩231的弹性变形部233沿抵靠方向收縮变形。此时,弹性变形部 233收縮变形为使罩主体232的外周面侧朝向外侧大致鼓起成为U字状 的状态,由此弹性变形为退避到第1摄像单元28的第1透镜41a的视场 外侧。由此,前端盖24的突出阶梯部25的部分主要按压在被检体H的 活体组织的表面上,除此以外的非突出面保持在不接触被检体H的活体 组织的表面的状态。因此,配置在突出阶梯部25中的第1摄像单元28 的前端的第1透镜41a和第1照明窗29的照明透镜91接触观察对象的 细胞组织等被检体H的活体组织的表面。由此,能够进行下述的高倍率 的对象物接触观察等使第1摄像单元28的第1透镜41a的前端部接触 对象物,以高倍率观察观察对象的细胞组织等。
因此,根据上述结构可以发挥以下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使 插入部11的前端盖24与前端罩231形成为一体,在前端罩231设置 与前端盖24形成为一体的利用比较硬的树脂材料形成的罩主体232;和 设于该罩主体232的前端部的可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部233。由此,本实 施方式的前端罩231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具有下述效果即使是具有 接触活体组织进行观察的对象物接触型观察光学系统即第1摄像单元28 的内窥镜2,也能够利用普通观察光学系统即第2摄像单元30稳定地进 行活体组织的表面的放大(变焦)观察,而且,还能够稳定地进行使对 象物接触型第1摄像单元28接触活体组织来观察的对象物接触观察。
3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插入部ll的前端盖24与前端罩231 形成为一体,所以与在插入部11的前端盖24上组装分体的前端罩的情 况相比,能够削减装配工时,并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并且,图14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按照下面所 述变更第4实施方式(参照图13)的内窥镜系统l的内窥镜2的前端罩 231的结构而得到的。
艮P,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的前端罩231中,在罩主体232的前 端部利用壁部的壁厚小于其他部分的薄壁部形成弹性变形部234。该弹性 变形部234利用与罩主体232相同的材料形成。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 该弹性变形部234形成图7所示的U槽部215或图12所示的开口部225 等,以便进一步提高柔软性。另外,除此以外的部分是与第4实施方式 的内窥镜2相同的结构,对与第4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相同的部分赋予 相同符号,在此省略说明。
因此,根据上述结构可以发挥以下效果。即,本实施方式也与第4 实施方式同样,具有下述效果即使是具有接触活体组织进行观察的对 象物接触型观察光学系统即第1摄像单元28的内窥镜2,也能够利用普 通观察光学系统即第2摄像单元30稳定地进行活体组织的表面的放大 (变焦)观察,而且,还能够稳定地进行使对象物接触型第1摄像单元 28接触活体组织来观察的对象物接触观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罩主体232的前端部利用壁部的壁厚小 于其他部分的薄壁部形成弹性变形部234,所以能够利用与罩主体232相 同的材料形成弹性变形部234。因此,与在罩主体232的前端部上组装与 罩主体232分体的弹性变形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装配工时,并且能 够降低制造成本。
并且,图15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按照下面所 述变更第1实施方式(参照图1 图6C)的内窥镜系统1的内窥镜2的 结构而得到的。另外,在图15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相同的部 分赋予相同符号,在此省略说明。
艮P,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具有接触分离兼用型的单眼式摄像单元401。该接触分离兼用型的摄像单元401使作为观察光学系统的、在接触 被检体的状态下对被检体进行观察的对象物接触型第1观察部(第1实 施方式中示出的对象物接触型第1摄像单元28)和在不接触被检体的状 态下对被检体进行观察的第2观察部(普通观察用的第2摄像单元30) 一体化而成。
接触分离兼用型的摄像单元401具有变焦透镜单元402和电气部件 单元403,变焦透镜单元402具有变焦光学系统,该变焦光学系统能够切 换为监视器观察倍率约为200 1000倍的对象物接触观察状态和在不接 触被检体的状态下对被检体进行观察的普通观察状态,而且在普通观察 状态下,能够使观察倍率从Tele (放大)位置连续地变更到Wide (广角) 位置。
变焦透镜单元402还具有4个(第1 第4)单元构成体402a 402d。 第1单元构成体402a具有第1透镜框402al和构成物镜的第1透镜组 402a2。
第2单元构成体402b是能够沿摄影光轴方向进退的变焦用的移动光 学单元。该第2单元构成体402b具有第2透镜框(滑动透镜框)402bl 和第2透镜组(变焦透镜)402b2。
第3单元构成体402c具有第3透镜框402cl和第3透镜组402c2。 在第3透镜框402cl的内部,在前端侧具有用于将第2单元构成体402b 保持为能够沿摄影光轴方向进退的引导空间402c3。并且,在该引导空间 402c3的后方设有第3透镜组402c2。并且,第4单元构成体402d具有 第4透镜402dl和第4透镜402d2。
并且,在第2单元构成体402b的第2透镜框402bl上,固定着用于 操作第2单元构成体402b使其沿摄影光轴方向进退的变焦线404的前端 部。进而,通过由使用者操作设于内窥镜的操作部的未图示的变焦用操 作杆,从而变焦线404被驱动着沿摄影光轴方向进退。此时,伴随变焦 线404向前端方向被推出的操作,作为变焦光学系统的第2单元构成体 402b朝向前方(Wide (广角)位置方向)移动。另外,伴随变焦线404 向跟前侧方向被牵拉的操作,作为变焦光学系统的第2单元构成体402b朝向跟前侧(Tele (放大)位置方向)移动。在此,第2单元构成体402b 移动到第3单元构成体402c的引导空间402c3的最后端位置之外的位置 时的状态被设定为在不接触被检体的状态下对被检体进行观察的普通观 察状态的观察范围。进而,第2单元构成体402b移动到引导空间402c3 的最后端位置时的状态被设定为在接触被检体的状态下对被检体进行观 察的对象物接触观察位置(监视器观察倍率约为200 1000倍的对象物 接触观察)。
由此,根据未图示的变焦用操作杆的操作,第2单元构成体402b能 够切换为在不接触被检体的状态下对被检体进行观察的普通观察状态的 观察范围、和在接触被检体的状态下对被检体进行观察的对象物接触观 察位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的插入部11的前端部15没有设置 第1实施方式的突出阶梯部25,在前端部15的整个前端面形成有平滑的 平面15p。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2的插入部11的前端部15,在前端盖 24的外周面上装配有前端罩405。该前端罩405具有圆筒状的罩主体406。 在罩主体406的基端部设有以外嵌状态装配在前端盖24的外周面上的装 配部407。在罩主体406的前端部设有可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部408。
罩主体406的装配在前端部15的外周面上的装配部407和弹性变形 部408利用相同材料形成。另夕卜,弹性变形部408形成壁部的壁厚小于 装配在前端部15的外周面上的装配部407的薄壁部409,在该薄壁部上 形成被切成大致U字状的多个U槽部(缺口部)410,以使壁部的柔软 性大于装配部407。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普通的内窥镜观察时,变焦线404向前 端方向被推出,接触分离兼用型的摄像单元401的变焦光学系统即第2 单元构成体402b被保持在朝向前方(Wide (广角)位置方向)移动的状 态。在该第2单元构成体402b被保持在Wide (广角)位置的状态下,利 用接触分离兼用型的摄像单元401进行普通的内窥镜观察。
并且,在内窥镜2的前端部接近目标观察对象部位的状态下,前端罩405的前端部以包围目标观察对象部位周围的状态按压在被检体H上。 由此,接触分离兼用型的摄像单元401的放大观察时的观察位置被定位。 此时,伴随变焦线404向跟前侧方向被牵拉的操作,作为变焦光学系统 的第2单元构成体402b朝向跟前侧(Tele (放大)位置方向)移动。进 而,设定为所期望的放大倍率。在利用该接触分离兼用型的摄像单元401 进行放大观察时,弹性变形部408的前端部被配置在摄像单元401的远 点侧景深Ll与近点侧景深L2之间的观察深度范围A内。在该状态下, 利用摄像单元401进行放大观察。
并且,在利用接触分离兼用型的摄像单元401进行被检体H的活体 组织的接触观察时,与基于摄像单元401的放大观察时相比,进一步增 大将前端罩405的弹性变形部408的前端部按压在被检体H上的按压力。 由此,前端罩405的弹性变形部408沿抵靠方向收縮变形。此时,弹性 变形部408沿轴方向收縮变形为使罩主体406的外周面侧朝向外侧大致 弯曲成为L字状的状态,由此弹性变形为退避到接触分离兼用型的摄像 单元401的视场外侧。由此,接触分离兼用型的摄像单元401和第1照 明窗29的照明透镜91接触观察对象的细胞组织等被检体H的活体组织 的表面。由此,能够进行下述的高倍率的对象物接触观察等使接触分 离兼用型的摄像单元401的前端部接触对象物,以高倍率观察观察对象 的细胞组织等。
因此,根据上述结构可以发挥以下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设 置接触分离兼用型的单眼式摄像单元401 ,使用具有变焦光学系统的接触 分离兼用型的摄像单元401 ,该变焦光学系统能够切换为监视器观察倍率 约为200 1000倍的对象物接触观察状态、和在不接触被检体的状态下 对被检体进行观察的普通观察状态,而且在普通观察状态下,能够使观 察倍率从Tele (放大)位置连续地变更到Wide (广角)位置,所以与分 体设置对象物接触观察用的摄像单元和在不接触被检体的状态下对被检 体进行观察的普通观察用的摄像单元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摄像单元的设 置空间整体小型化。因此,能够实现内窥镜2的前端部15的小型化、细 径化。
40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前端罩201的弹性变形 部204也可以构成为折叠成波纹状。并且,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关 于超高倍率的摄像单元,示出组装了使用CCD和C-MOS等固体摄像元 件的普通光学系统的内窥镜,但也可以取代组装了这种普通光学系统的 内窥镜,将本发明适用于在内窥镜的前端部使用共焦点显微镜检査的原 理的共焦点内窥镜。另外,当然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 实施其他各种变形方式。
下面,将本申请的其他特征的技术事项附记如下。
附记
(附记项1) 一种前端罩,其是相对于内窥镜前端面具有朝向前端 侧突出的突出面的内窥镜的前端罩,其特征在于,该前端罩具有在普通 观察的近点侧的观察深度位置保持第1接触状态的面,同时具有在所述 突出面的位置保持第2接触状态的面。
(附记项1的效果)在变焦时的观察深度浅(0.5mm左右)的状态 下,能够保持第l接触状态,在活体接触观察时,能够以第2接触状态 稳定地接触活体。因此,能够在变焦观察和活体接触观察这两种状态下 稳定地进行观察。
(附记项2) —种前端罩,其是相对于内窥镜前端面具有朝向前端
侧突出的突出面的内窥镜的前端罩,其特征在于,在前端罩的长度方向 上具有至少两种树脂硬度。
(附记项2的效果)在变焦时的观察深度浅(0.5mm左右)的状态 下能够接触前端罩的端面,所以能够稳定地进行观察,并且在进行活体 接触观察时,前端罩弹性变形,所以能够容易接触内窥镜前端突出部。 因此,能够在变焦观察和活体接触观察这两种状态下稳定地进行观察。
(附记项3)根据附记项2所述的前端罩,其特征在于,前端罩的 前端部分的树脂硬度小于前端罩的根部部分的树脂硬度。
(附记项4) 一种内窥镜的罩,其特征在于,该内窥镜的罩具有 装配在内窥镜前端部上的装配部;和变形部,其在最前面具有抵靠面, 并且,通过从所述抵靠面抵靠于抵靠对象的状态继续赋予抵靠力,从而沿抵靠方向收縮变形。
(附记项5)根据附记项4所述的内窥镜的罩,其特征在于,所述 变形部通过收縮变形,使设于第一抵靠面后方的第二抵靠面抵靠于抵靠 对象。
(附记项6)根据附记项4或5所述的内窥镜的罩,其特征在于, 变形部收縮变形以使第一抵靠面退避到外侧。
(附记项7) —种带罩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在其前端面具有前端 硬质部和前端罩,所述前端硬质部具有第一观察光学系统、和设于比该 第一观察光学系统向前方突出的位置的第二观察光学系统,所述前端罩 被设置成为从所述前端硬质部超过第二观察光学系统向前方延伸,并能 够针对朝向后方的作用力縮小变形到第二观察光学系统附近。
本发明例如对使用内窥镜的技术领域和制造该内窥镜的技术领域有 效,该内窥镜具有将内窥镜插入体腔内的普通观察用的观察光学系统; 和使物镜光学系统的前端部接触对象物来观察该对象物的对象物接触型 观察光学系统。
权利要求
1. 一种内窥镜的前端罩,所述内窥镜在其用于插入管腔内的插入部的前端部具有在使被检体和观察光学系统接触的状态下进行观察的第1观察部、和在使所述被检体和观察光学系统不接触的状态下进行观察的第2观察部,而且所述第2观察部能够切换为广角观察用的普通观察状态和放大观察用的放大观察状态,所述前端罩具有装配在所述内窥镜上的筒状的罩主体,所述罩主体的基端部装配在所述前端部的外周面上,在所述罩主体的前端部配设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部,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弹性变形部,在所述第2观察部的所述放大观察时,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前端部抵接于所述被检体以对所述第2观察部的观察位置进行定位,并且在所述第1观察部的接触观察时,所述弹性变形部能够弹性变形到所述第1观察部与所述被检体抵接的位置。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内窥镜的前端罩,其中, 对于所述罩主体,在所述第2观察部的放大观察时,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前端部配置在所述第2观察部的远点侧的景深与近点侧的景深之间 的观察深度范围内。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内窥镜的前端罩,其中, 所述罩主体的装配在所述前端部的外周面上的装配部和所述弹性变形部分体形成。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内窥镜的前端罩,其中, 所述弹性变形部利用比所述装配部柔软的材料形成。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内窥镜的前端罩,其中, 所述罩主体的装配在所述前端部的外周面上的装配部和所述弹性变形部利用相同材料形成,所述弹性变形部利用壁部的壁厚小于所述装配部的薄壁部形成。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内窥镜的前端罩,其中, 所述罩主体的装配在所述前端部的外周面上的装配部和所述弹性变形部利用相同材料形成,所述弹性变形部在所述罩主体的壁部的前端部形成缺口部,以使壁 部比所述装配部柔软。
7.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内窥镜的前端罩,其中,所述罩主体的装配在所述前端部的外周面上的装配部和所述弹性变 形部利用相同材料形成,所述弹性变形部在所述罩主体的壁部形成开口部,以使壁部比所述 装配部柔软。
8.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内窥镜的前端罩,其中,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基端部的位置配置为比所述第1观察部的前端位 置更靠后部侧。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窥镜的前端罩,其中, 所述弹性变形部的所述开口部的后端部的位置配置为比所述第1观察部的前端位置更靠后部侧。
10.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窥镜的前端罩,其中, 所述弹性变形部的所述薄壁部的基端部的位置配置为比所述第1观察部的前端位置更靠后部侧。
11.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窥镜的前端罩,其中, 所述弹性变形部的所述缺口部的基端部的位置配置为比所述第1观察部的前端位置更靠后部侧。
12. —种内窥镜的前端罩,所述内窥镜在其用于插入管腔内的插入 部的前端部能够切换为在使被检体和观察光学系统接触的状态下进行观 察的接触观察状态、和在使所述被检体和所述观察光学系统不接触的状 态下进行观察的不接触观察状态,而且在所述不接触观察状态时能够将 所述观察光学系统切换为广角观察用的普通观察状态和放大观察用的放 大观察状态,所述前端罩具有装配在所述内窥镜上的筒状的罩主体,所 述罩主体的基端部装配在所述前端部的外周面上,在所述罩主体的前端 部配设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部,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弹性变形部,在所述放大观察时,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前端 部抵接于所述被检体以对所述观察光学系统的观察位置进行定位,并且在所述接触观察时,所述弹性变形部能够弹性变形到所述观察光学系统 与所述被检体抵接的位置。
13. —种带罩内窥镜,该带罩内窥镜具有 用于插入管腔内的插入部; 在所述插入部的前端部突出设置的突出面;第1观察部,其配设于所述突出面,在使观察光学系统接触被检体 的状态下进行观察;第2观察部,其配置于比所述突出面更靠后方的位置,在使观察光 学系统不接触所述被检体的状态下进行观察,并且能够切换为广角观察 用的普通观察状态和放大观察用的放大观察状态;以及前端罩,其具有基端部装配在所述前端部的外周面上的筒状的罩主体、和在所述罩主体的前端部以超过所述突出面的方式向前方延伸设置 的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部,对于所述弹性变形部,在所述第2观察部的所述放大观察时,所述 弹性变形部的前端部抵接于所述被检体以对所述第2观察部的观察位置 进行定位,并且在所述第1观察部的接触观察时,所述弹性变形部能够 弹性变形到所述第1观察部与所述被检体抵接的位置。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带罩内窥镜,其中, 所述罩主体的装配在所述前端部的外周面上的基端部与覆盖所述前端部的外周面的前端盖形成为一体。
15.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带罩内窥镜,其中, 对于所述罩主体,在所述第2观察部的放大观察时,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前端部配置在所述第2观察部的远点侧的景深与近点侧的景深之间 的观察深度范围内。
16.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带罩内窥镜,其中, 所述罩主体的装配在所述前端部的外周面上的装配部和所述弹性变形部分体形成。
17.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带罩内窥镜,其中, 所述弹性变形部利用比所述装配部柔软的材料形成。
18.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带罩内窥镜,其中,所述罩主体的装配在所述前端部的外周面上的装配部和所述弹性变形部利用相同材料形成,所述弹性变形部利用壁部的壁厚小于所述装配部的薄壁部形成。
19.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带罩内窥镜,其中,所述罩主体的装配在所述前端部的外周面上的装配部和所述弹性变形部利用相同材料形成,所述弹性变形部在所述罩主体的壁部的前端部形成缺口部,以使壁部比所述装配部柔软。
20.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带罩内窥镜,其中,所述罩主体的装配在所述前端部的外周面上的装配部和所述弹性变形部利用相同材料形成,所述弹性变形部在所述罩主体的壁部形成开口部,以使壁部比所述装配部柔软。'
21.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带罩内窥镜,其中,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基端部的位置配置为比所述第1观察部的前端位置更靠后部侧。
22.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带罩内窥镜,其中,所述弹性变形部的所述开口部的后端部的位置配置为比所述第1观察部的前端位置更靠后部侧。
23.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带罩内窥镜,其中,所述弹性变形部的所述薄壁部的基端部的位置配置为比所述第1观察部的前端位置更靠后部侧。
24.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带罩内窥镜,其中,所述弹性变形部的所述缺口部的基端部的位置配置为比所述第1观察部的前端位置更靠后部侧。
25. —种带罩内窥镜,该带罩内窥镜具有-用于插入管腔内的插入部;变焦光学系统,其配设于所述插入部的前端部,能够切换为在使观察光学系统接触被检体的状态下进行观察的接触观察状态、和在使所述观察光学系统不接触所述被检体的状态下进行观察的不接触观察状态,而且在所述不接触观察状态时能够将所述观察光学系统切换为广角观察用的普通观察状态和放大观察用的放大观察状态;以及前端罩,其具有基端部装配在所述前端部的外周面上的筒状的罩主体、和在所述罩主体的前端部以超过所述突出面的方式向前方延伸设置的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部,对于所述弹性变形部,在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的所述放大观察时,所述弹性变形部的前端部抵接于所述被检体以对所述放大观察时的观察位置进行定位,并且在所述变焦光学系统的接触观察时,所述弹性变形部能够弹性变形到所述变焦光学系统与所述被检体抵接的位置。
全文摘要
筒状的罩主体(202)的基端部装配在内窥镜(2)的前端部(15)的外周面上,在罩主体(202)的前端部配设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部(204),弹性变形部(204)在第2摄像单元(30)的放大观察时,弹性变形部(204)的前端部抵接于被检体以对第2摄像单元(30)的观察位置进行定位,并且在第1摄像单元(28)的接触观察时,弹性变形部(204)能够弹性变形到第1摄像单元(28)与被检体抵接的位置。由此,提供一种内窥镜的前端罩和带罩内窥镜,即使是具有接触活体组织进行观察的对象物接触型观察光学系统的内窥镜,也能够利用普通观察光学系统稳定地进行活体组织的表面的观察,而且能够稳定地进行使对象物接触型观察光学系统接触活体组织进行观察的对象物接触观察。
文档编号A61B1/00GK101511256SQ20078003229
公开日2009年8月19日 申请日期2007年8月14日 优先权日2006年8月30日
发明者一村博信 申请人: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