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原及尿激酶原变体在急性心肌梗塞易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394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尿激酶原及尿激酶原变体在急性心肌梗塞易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领域,涉及一种纤溶蛋白酶原激活剂(plasminogenactivator)尿激酶原(proUK)及尿激酶原变体在急性心肌梗塞易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尽快开通梗死相关的冠状动脉(IRA),重新建立起有效的前向血流,使缺血心肌得到再灌注是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治疗的最重要策略。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和经静脉给药溶栓是开通IRA、进行再灌注,从而降低死亡率的两种主要方法。
再灌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时间是胸痛症状发作开始后1小时之内,縮短从胸痛发作到缺血心肌得到有效再灌注的时间是降低死亡率与致残率的关键。若能在患者就诊90分钟内进行直接PCI,其疗效优于溶栓疗法[1'2'3]。但是,由于患者当地医疗机构的PCI设备、是否有及时到位的技术熟练的操作人员等条件及转运患者难免时间延迟的限制,即使在医疗服务非常发达的美国,只有4%被转诊的患者能达到在就诊后90分钟内接受直接PCI再灌注的治疗目标,约有60—70%患者不能得到及时的直接PCI治疗[4]。
研究发现,在胸痛发作开始后3小时内到达医院就诊的患者,接受溶栓疗法组的30天死亡率近似甚至低于直接PCI组口气直接PCI延迟的时间达到62分钟后,与溶栓疗法比较,两者的4一6周死亡率无显著差别[7。
易化PCI (facilitated PCI)是指在PCI之前先用溶栓药对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进行治疗,然后再实施PCI的急性心肌梗塞治疗方案。美国心脏协会(AHA) /美国心脏学会(ACC)关于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治指南建议,若首诊医院不能在90分钟内实施直接PCI,对于无溶栓治疗禁忌证的患者应立即进行溶栓治疗;对于发病3小时内患者,若无条件接受直接PCI或直接PCI较溶栓延迟超过1小时以上,也应首选溶栓疗法[1]。鉴于溶栓疗法的易行性和有效性,其仍然是大多数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接受的再灌注治疗。这意味着易化PCI在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然而,利用目前批准使用的链激酶和TPA类等溶栓药(包括替奈普酶/TNK、瑞替普酶/reteplase、阿替普酶/alteplase等)进行易化P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却显著差于直接PCI[8'9]。这可能与TPA类等溶栓药在使用是会激活凝血系统而具有较高的再闭塞发生率有关。因此我们急需发现一种可在易化PCI使用的新溶栓药。
尿激酶原(尿激酶原含411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6393.65道尔顿,其氨基酸序列见
SEQIDNO.l)是具有酶和酶原双重特性的丝氨酸蛋白水解酶原。经静脉进入血液循环
后,作为酶原,不引起系统性纤溶激活;作为酶,它能够高度选择性地溶解栓塞血栓,
而几乎不作用于组织、器官伤口处的止血性血栓,因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溶栓治疗时的
出血性并发症。由于其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减少溶栓成功后再闭塞的发生
率。研究结果显示,用rh-PRO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给药开始后卯分钟的梗死
相关动脉的开通率与TPA相当,24小时再闭塞率低于TPA和链激酶,30天的患者死亡
率低于TPA、链激酶和尿激酶[1()'11]。目前没有文献将尿激酶原或尿激酶原变体用于急性
心肌梗塞易化PCI的报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尿激酶原及尿激酶原变体在急性心肌梗塞易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实现的
尿激酶原及尿激酶原变体在急性心肌梗塞易化PCI中的应用。
所述的应用,其方法是当病人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后的6小时以内,首先采用尿激酶原或尿激酶原变体进行溶栓治疗,然后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以尽快开
通梗死相关的冠状动脉(IRA),重新建立起有效的前向血流,使缺血心肌得到再灌注。所述的应用,其中尿激酶原是天然尿激酶原或重组人尿激酶原,其氨基酸序列如SEQIDNO.l所示。
所述的应用,其中尿激酶原变体是尿激酶原氨基酸序列经过取代、缺失或添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且具有尿激酶原活性的蛋白质或多肽;或者是与天然尿激酶原蛋白质全序列有40%以上同源性的蛋白质;或者是与天然尿激酶原蛋白质B链序列有90%以上的同源性的蛋白质或多肽。
所述的应用,其中尿激酶原变体是尿激酶原氨基酸序列SEQIDNO.l的300位的赖氨酸(Lys)点突变为组氨酸(His)。
所述的应用,其中采用尿激酶原或尿激酶原变体进行溶栓治疗的方式及用量是静脉推注,剂量是每位病人50万单位 300万单位;或者是30 120分钟静脉点滴5万单位 20万单位/min/病人;或者是静脉推注与静脉点滴联合使用(每位病人首先静脉推注尿激酶原总剂量的20%,其余部分90分钟静脉点滴5万单位 20万单位/min),使 用的尿激酶原或尿激酶原变体的总剂量不超过600万单位。
所述的应用,其中采用尿激酶原或尿激酶原变体进行溶栓治疗,给药时间为5分 钟 120分钟。
所述的应用,其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时间是使用尿激酶原或尿激酶原变体进
行溶栓治疗后的半小时至24小时。
所述的应用,其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时间是使用尿激酶原或尿激酶原变体进
行溶栓治疗后的1天至7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在重组人尿激酶原II期临床试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研究批 件的批件号2003L03626)研究中,发现造影组38例患者中,28例在采用重组人尿激 酶原溶栓结束后立即施行了 PCI,其中1例接受了 PTCA,其余27例在PTCA后置入了 支架(即进行了 PCI), 30天与半年的死亡率均为零,再闭塞、脑卒中、中度出血与重 度出血的发生率也均为零,亦未见"无再流"发生。
临床观察结果证明,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后立即进行PCI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易 化PCI,具有优于直接PCI临床疗效。
本发明尿激酶原或尿激酶原变体与PCI联合使用效果较好的原因是尿激酶原或尿 激酶原变体是具有酶和酶原双重特性的丝氨酸蛋白水解酶原。经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后, 作为酶原,不引起系统性纤溶激活;作为酶,它能够高度选择性地溶解栓塞血栓,而几 乎不作用于组织、器官伤口处的止血性血栓,因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溶栓治疗时的出血 性并发症。由于其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减少溶栓成功后再闭塞的发生率。 尿激酶原或尿激酶原变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再栓塞率远远低于tPA,而使得PCI手术 时支架植入后出现再栓塞的几率下降,从而导致死亡率显著下降。


图1为实施例2中狗止血测验结果。狗(每组狗的数量见图中括号中数字)初始出 血时间(平均值土SD),分别了输注生理盐水、tPA、尿激酶原和M5 (60iig/kg/min)。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阐述。
实施例l:尿激酶原及其变体
尿激酶原可以采用提取的天然尿激酶原或重组人尿激酶原,其氨基酸序列为SEQIDNO.l)。
尿激酶原变体是尿激酶原氨基酸序列经过取代、缺失或添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且具 有尿激酶原活性的蛋白质或多肽;或者是与天然尿激酶原蛋白质全序列有40%以上同源 性的蛋白质;或者是与天然尿激酶原蛋白质B链序列有90%以上的同源性的蛋白质或多 肽。
尿激酶原变体的一个特例是尿激酶原氨基酸序列(SEQIDNO.l)的300位的赖氨 酸(Lys)点突变为组氨酸(His)。
尿激酶原及尿激酶原变体的制备方法可采用本领域公知的基因工程方法。
实施例2: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证明尿激酶原变体的一个特例(尿激酶原氨基酸序列
SEQIDNO.l的300位的赖氨酸点突变为组氨酸,Lys300->His , M5),具有至少与尿
激酶原相当或优于尿激酶原的溶栓活性,可用于易化PCI的治疗。 (1) M5的体外试验结果 1.1内在催化活性测验
对于生色底物S2444 (L-焦谷氨酸-L-甘氨酸-精氨酸对硝基苯胺盐酸盐)的水解, 1.0 mol/L的尿激酶原或10.0 mol/L的M5与一系列浓度(0到2.4 mmol/L)的S2444在 室温下于测试缓冲液(0.05 mol/LTris-HCl, 0.10mol/LNaCl, and 0.01% Tween 80, pH 7.4) 中共孵育,反应速率由410 nm处的光吸收增加值测定,并以Lineweaver-Burk图算得反 应常数。结果显示,M5的迟滞相是尿激酶原的两倍,但随后速率的增加更快,这分别 反映了 M5相对较低的内在活性与较高的双链催化活性。
1.2辅因子对于尿激酶原或M5导致的纤溶酶原激活作用的促进 我们通过纤溶酶耐受的尿激酶原及M5变体(Lysl58)来研究了纤维蛋白片段E对 于尿激酶原或M5导致的纤溶酶原激活的作用。室温下测定反应混合物中(含1.5 mmol/L S2251 (D-缬氨酸-L-亮氨酸-L-赖氨酸对硝基苯胺二盐酸盐),2.0mol/LGlu-纤维蛋白原, 1.0nmol/LAlal58-proUK或Alal58-M5,并且含或不含5.0mol/L的片段E2)410nm的 光吸收随时间的增加值。纤维蛋白原、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单体、D-二聚体等纤维蛋白类 似物对纤溶酶原激活作用也在被研究之列,因为它们不能促进尿激酶介导的纤溶酶原激 活。实验结果显示,纤维蛋白片段E能选择性地促进尿激酶原的纤溶酶原激活作用,它 对于M5也有着相似的作用,而D-二聚体和可溶性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对之几乎没有 促进。1.3 PAI-1的抑制作用
双链tc-M5可以被PAI-1抑制,K值约为1.3士0.3X107 mol/L-s,与尿激酶的相当 (1.7±0.4X107mol/L's)。
1.4 M5与尿激酶原在人血浆中的稳定性(惰性)
0-20 ^g/mL的M5或0-8 pg/mL的尿激酶原在lmL枸橼酸抗凝的混合血浆中37°C 孵育6小时后,加入0.2mL抑肽酶(每mL 10000激肽释放酶抑制单位)。以凝血酶可 凝蛋白法测得血桨中剩余的纤维蛋白原量,并与基线水平相较。
在混合血浆中,M5保持惰性,在8ng/mL以下的剂量并不导致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而在IO pg/mL的剂量下,仍有30.6 %的纤维蛋白原未降解。与之相反,尿激酶原在2 pg/mL的剂量下就可导致纤维蛋白原的降解,而在4pg/mL时,只有32.7%的纤维蛋白 原得以保持。
1.5人血浆尿激酶原与M5对于血凝块的体外溶解作用
1^标记的纤维蛋白原凝块由0.2mL血浆制得,并在4mL血浆中孵育。 一系列的 纤维蛋白特异性浓度的尿激酶原(0.5-1.5 i^g/mL)或M5 (0.5-5.0 pg/mL)被用来测试, 血凝块溶解以完全溶解值对时间的百分比表示,纤维蛋白原在完全血凝块溶解后测定; 若6小时时依然尚未完全溶解,则在6小时时测定.
在血浆环境中,M5在高达5 pg/mL的浓度下依然保持着纤维蛋白特异性(25%纤 维蛋白原降解),而尿激酶原对之的上限是1.5pg/mL。尿激酶原的血凝块溶解最大速率 是每小时41%,而M5为每小时64。/。。当M5 (2ng/mL)与少量tPA(30 ng/mL)联用时, 迟滞相縮短了一半,这与之前的tPA和尿激酶原联用的结果类似。 (2) M5的体内研究
2.1狗的血凝块溶解
10-15 kg的雄性杂种狗以戊巴比妥钠麻醉。血凝块由lmL加入以碘125标记的纤维 蛋白原(1.9 Ci, 0.75 mCi/mgprotein)与凝血酶(10单位)的狗全血制得。20分钟后, 将血凝块以生理盐水冲洗三次后切成lmm小块以16号针头注入股静脉。15分钟后, 经由另一侧股静脉外的插管取得血样,测定基线放射性。然后分别静脉给予生理盐水或 尿激酶原或tPA,尿激酶原和tPA的输入速率分别为20 ng/kg/min和10 pg/kg/min,这些 速度根据之前的文献报道在狗体内的溶栓有效且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tPA输入持续60 分钟,尿激酶原和M5的输注持续90分种。M5的输入速率分别为20、 40、 60 g/kg/min, 间隔一定时间,取血样测定放射度与纤维蛋白原。实验结果显示,M5导致的血凝块溶解是剂量依赖的。由于M5在血浆中的稳定性 比尿激酶原高4倍,在以60 pg/kg/min的速度输注时,M5引起了快速的血凝块溶解, 45分钟内就达到了 100%。 M5引起血凝块溶解也更为有效,因为达到50%溶解只需要 600吗/kg的M5,而此剂量对尿激酶原来说是1200 pg/kg。在更低的剂量下(40或20 吗/kg/min), M5引起的血凝块溶解相当或更少。这种低剂量下的相对低效反映了 M5 的更长的迟滞相。M5的最大输注剂量组的实验狗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在30、45、60min 分别是基线水平的72%, 65%和52%。
2.2狗止血测验
在剃去毛的腹部作一 lcm标准化切口,剥去表皮。将一暴露的浅表血管以手术刀割 开,出血点每三十秒以滤纸轻拍,直到血流停止。此即初始出血时间(BT),在相邻的 lcm切口处O、 20、 60分种时各测定一次。全出血也以吸收伤口渗血所需要的标准纱布 片(5X5cm)的数量记录,每张纱布垫吸足血后即行更换。这代表了二次出血,因为它主 要来自两个之前测定初始出血时间后已止血的出血点。此实验于每次输注前60分钟进 行。
实验结果(如图l)显示,在tPA输注组,初始出血时间从1.2分钟增加到输注20 分钟时的2.4分钟,并在60分钟后进一步达到5分钟;尿激酶原组也增加到4分钟。对 于M5剂量组,在20分钟时未见BT显著延长,在60分钟时BT增加为1.5分钟。反应 了二次出血的、以吸血所需纱布片数表示的总出血量,在tPA组增加了8倍,尿激酶原 组增加了5倍,而M5最大剂量组未见增加。
2.3恒河猴血凝块溶解与止血实验
恒河猴对于人尿激酶原/尿激酶有着与人相当的敏感度。5.8公斤至8.6公斤的六只 恒河猴(三雌三雄)静脉给戊巴比妥钠(30mg/kg)麻醉,每侧上肢静脉中插入一聚乙 烯导管分别用于取血与输注。2 mL全血样与放射性碘标记的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混合 后在37度孵育20分钟。全血凝块切成lmm的小块,以生理盐水冲洗六次。血凝块(3.3-10 cpm)悬于5mL生理盐水中,经由右上肢静脉注入。30分钟后,经对侧上肢静脉采得 血样测定基线放射度。与此同时,开始输注生理盐水(2猴)或M5 (4猴)。M5以60 吗/kg/min输注60分钟,在输注的一定时间间隔取血样进行放射度与纤维蛋白原的测定。 0、 30、 45、 60分钟时在下腹部以5mm长,1 mm深的切口测定初始出血时间;出血时 间的测定采用以滤纸每隔三十秒轻拍的标准方法进行。初始出血点止血后的再出血也予 以评价。实验结果显示,以60 ng/kg/min输注60min的M5在全部的四只实验猴中都引起了 100%的血凝块溶解(对照组仅为8%)。输注30、 45、 60分钟时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分别 为基线水平的78%、 66%和57%。初始出血时间(以基线水平百分比表示)在30分钟 时减少为85%, 45分钟时回到基线水平,而60分钟时显著增加到108%。 BT在生理盐 水对照组也显示了类似的结果。另外,与狗中的结果一致,给予M5的实验猴中再出血 并没有发生。
实施例3、尿激酶原在易化PCI中的应用
(1) 入选标准
1.1缺血性胸痛持续》30分钟,含服硝酸甘油无效; 1.2持续性缺血性胸痛发作《12小时;
1.3心电图至少2个或2个以上肢体导联ST段抬高》0.1mV,或在相邻2个或2 个以上胸导联ST段抬高》0.2mV; 1.4年龄《85岁,性别不限。
(2) 排除标准
2.1非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 2.2妊娠、哺乳期、月经期妇女;
2.3既往任何时间发生过出血性脑卒中,1年内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或脑血管事件。 2.4严重进展性疾病(如恶性肿瘤)或预后不良使患者极度衰竭的疾病; 2.5四周内有活动性的内脏出血(如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出血,但月经除外),或 有未治愈的消化道溃疡;
2.6颅内肿瘤、可疑主动脉夹层、动静脉畸形、动脉瘤;
2.7高血压患者经积极降压治疗后,血压仍》170/110mmHg,(收縮压、舒张压其中 一项达到此血压标准);
2.8目前正在使用治疗剂量的抗凝药,如华法林等; 2.9已知的出血倾向(止血或凝血功能障碍); 2.10新近(6个月内)颅脑或脊柱手术史;
2.11 二个月内创伤史,包括创伤性心肺复苏或较长时间OlOmin)的心肺复苏, 或接受过外科大手术;6个月内头部外伤史;
2.12 二周以内接受过在不能压迫部位的大血管穿刺;2.13高度怀疑左心腔内血栓(如二尖瓣狭窄并房颤); 2.14糖尿病或其它疾病引起的眼底出血病史;
2.15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史(ALT〉正常上限3倍;肌酐〉225pmol/L);
2.16休克;
2.17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心肌炎、急性心包炎、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严重感染
部位存在的动-静脉瘘; 2.18与以前部位相同的再梗死;
2.19正在参加其它同类药物临床试验。
2.20医师认为有不适合静脉溶栓的其它疾病、情况。
(3) 临床应用方法(用法、用量、给药时间)
尿激酶原的易化PCI:首先采用重组人尿激酶原进行溶栓治疗,可以是静脉推注,
剂量是每位病人50万单位 300万单位;可以是30 120分钟静脉点滴5万单位 20 万单位/min/病人;可以是静脉推注与静脉点滴联合使用(每位病人首先静脉推注尿激酶 原总剂量的20%,其余部分90分钟静脉点滴5万单位 20万单位/min),使用的尿激酶 原的总剂量不超过600万单位。尿激酶原进行溶栓治疗,给药时间为5分钟 90分钟。 接着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治疗的时间是使用尿激酶原进行溶栓治疗后的 半小时至24小时。在特殊情况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治疗的时间可以是使 用尿激酶原进行溶栓治疗后的1天至7天。
(4) 心血管造影
部分病人接受心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在静脉注射溶栓药物开始后卯分钟时和实施
PCI手术后冠状动脉造影所显示的梗死相关动脉的再通状况。 4.1冠状动脉造影
先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心电图梗死部位推测),首次造影应采用大视野 (小像),以便观察全部血管,曝光时间应一直持续到造影剂排空为止。左冠状动脉应 至少投照3个体位,右冠状动脉应至少投照2个体位,且应用大像。在作梗死相关动脉 造影前,不要经冠状动脉给硝酸甘油。造影结果依据TIMI血流灌注分级标准进行判定, 达到2、 3级者为血管再通。
TIMI血流灌注判定标准
TIMIO级闭塞冠状动脉无前向血流灌注;
TIMI1级冠脉狭窄病变远端血管有前向血流灌注,但不能充盈远端血管床;TIMI2级冠脉狭窄病变远端血管有前向血流灌注,但远端血管床需经过3个以上 心动周期才能缓慢基本充盈,且造影剂清除缓慢;
TIMI3级冠脉狭窄病变远端血管有前向血流灌注,远端血管床造影剂充盈完全、 迅速(小于3个心动周期),同时造影剂清除迅速。
4.2血管造影术后处理
冠状动脉造影完成后,若不需要PTCA和支架置入术等进一步治疗者,在APTT < 80秒时方可拔除动脉鞘管,局部压迫止血至少半小时以上。按溶栓结束后48小时停止 肝素静滴,以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共5天。 (5)临床和实验室观察指标
5.1临床症状和体征
5丄1胸痛有无减轻及减轻的程度;
按四级评定无改变、轻度缓解(50%)、明显缓解(75%)、完全缓解; 5丄2出血表现皮肤、粘膜、咳痰、呕吐物及大小便中有无出血征象; 按以下标准分为轻、中、重度三级
轻度轻度出血无需输血,不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包括皮下出血、小血肿、针 刺部位渗血等。
中度中度出血需要输血,但不会引起需要治疗的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包括大血 肿、操作引起的出血(如心导管检査)、或通过临床检查或超声检査证实的腹膜后出血, 未引起血液动力学的异常改变,但需要输血。
重度重度出血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并需要治疗及输血。包括急性胃肠道出血或腹 膜后出血。颅内出血均属重度出血。
5丄3血压、心率、心律、心音及心脏杂音的变化;
5.1.4其它并发症
5.2心电图记录溶栓前应记录18导联心电图,溶栓开始后2小时内每半小时复査 一次12导联心电图(正后壁、右室梗死仍记录18导联心电图)。3小时时复查全套标准 心电图。此后7天内每天复査1次心电图,出院前复查l次心电图。导联电极位置应严 格固定。
5.3血常规、尿常规、便潜血入选前、溶栓开始后2、 6、 12、 24、 48 (是否可以 减少检查次数,在2期试验中都达不到此要求)小时、7天(住院少于7天者出院前测 定),可视大小便情况调整便潜血检查时间点。5.4心肌酶入选前和发病后8、 10、 12、 14、 16、 18、小时各查CK和CK-MB — 次,以后根据情况而在必要时进行检査。
5.5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在入选前、溶栓开始后第7天测定。
(6) 疗效评定标准 .
以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开通率作为有效性的评定标准。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的诊断标
准为
6丄冠状动脉造影
溶栓开始后90分钟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达到TIMI 2级或者3级, 即判断为已再开通。
6.2. 临床再通指标
6.2.1抬高的ST段在输注溶栓剂开始后的2小时内迅速回降》50%; 6.2.2胸痛自输入溶栓剂开始后的2小时内明显减轻,减轻程度>75%; 6.2.3输入溶栓剂后2小时内,出现加速的室性自主心律、房室或束支阻滞突然改善 或消失、或者下壁梗死患者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慢、窦房阻滞伴有或不伴有低血压。 6.2.4血清CK-MB酶峰提前到发病14小时以内或CK酶峰在16小时以内。 具备以上4项指标中2项或以上者考虑再通,但第2项与第3项组合不能判定为再通。
6.3. 梗死相关动脉急性再闭塞的诊断标准
6.3.1溶栓成功后48小时内再度发生胸痛,原梗死部位对应的心电图导联ST段再 次抬高,胸痛持续时间》30分钟且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6.3.2血清CK-MB水平再度升高。
具备以上2项时,可临床诊断为梗死相关动脉急性再闭塞。 6.3.3急症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梗死相关动脉急性再闭塞。
(7) 随访
对每例受试病人随访30天内病死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
(8) 观察数据结果
在重组人尿激酶原II期临床试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研究批件的批
件号2003L03626)研究中,发现造影组38例患者中,28例在溶栓结束后立即施行了 PCI,其中1例接受了 PTCA,其余27例在PTCA后置入了支架(即进行了 PCI)。 30 天与半年的死亡率均为零,再闭塞、脑卒中、中度出血与重度出血的发生率也均为零,亦未见"无再流"发生。 参考文献
1、 Antman EM, Anbe DT, Amstrong TW, et al. ACC/AHA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executive summary: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Writing Committee to Rivise the 1999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irculation 2004;110:588-636.
2、 Global Use of Strategies to Open Occluded Coronary Arterie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 GUSTO lib ) Agioplasty Substudy Investigators. A clinical trial comparing primary coronary angioplasty with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N Engl J Med 1997;336:1621-8
3、 Keeley EC, Boura JA, Grines CL. Primary angioplasty versus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quantitative review of 23 randomised trials. Lancet 2003;361:13-20
4、 Nallamothu BK,Bates ER, Herrin J, et al. Times to treatment in transfer patients undergo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erven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Registr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NRMI)-3/4 analysis. Circulation 2005; 111:761-7
5、 Steg PQ Bonnefoy E, Chabaud S, et al. Impact of time to treatment on mortality after prehospital fibrinolysis or primary angioplasty: data from the CAPTIM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Circulation 2003;108:2851-6
6、 "NVidimsky P,Budesinsky T,Vorac D, et al. Long distance transport for primary angioplasty vs immediate thrombolysi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Final results of the randomezed national multicentre trial-PRAGUE-2. Eur Heart J 2003;24:94-104
7、 Nallamothu BK, Bates 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versus fibrinolytic therapy in acute myocardiial infarction: is timing (almost) everything Am J Cardiol 2003;92:824-6
8、 Primary versus tenecteplase-facilitate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 ASSENT-4 PCI ) : randomised trial. Lancet 2006; 367: 569-78
9、 Keeley EC, Boura JA, Grines CL. Comparison of primary and faciliate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for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quantitative review of randomised trials. Lancet 2006; 367 : 579-88
10、 \Veaver WD, Hartmann JR, Anderson JL, Reddy PS, Sobolski JC, Sasahara AA. New recombinant glycosylated prourokinase for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Am Coll Cardiol. 1994; 24:1242-8.
11、 Zarich SW, Kowalchuk GJ, Weaver WD, Loscalzo J, Sassower M, Manzo K, Byrnes C, Muller JE, Gurewich V. Sequential combination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sults of the Pro-Urokinase and t-PA Enhancement of Thrombolysis (PATENT) Trial. J Am Coll Cardiol. 1995; 26(2):374-9.〈110〉刘建宁
<120〉尿激酶原及尿激酶原变体在急性心肌梗塞易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中的应用 〈160〉 1
〈210〉 1 〈211〉 411 〈212〉 PRT
〈213〉天然序歹!j (homo sapiens) 〈220〉 〈223〉 〈400〉 1 Ser Asn 1
Gly Gly
Cys Asn Lys Ser Lys Als Ser Ala Ala Leu Asp Asn Pro Leu Lys Pro Lys Thr Thr lie Arg Gly Pro Cys Lys Lys
Glu Thr Cys Lys Ser Thr Gin Arg Val Ser Leu Glu Gly Trp Glu
Leu Cys Pro Thr Thr Val Leu Arg Gin Ser Arg Asn Ser Val Asp
His 5
Val 20 Lys 35 Cys 50 Asp 65 Leu 80 Gly 95 Arg 110 Glu 125 Pro 140 Pro 155 Gin 170 Val 185 lie 200 Tyr 215
Gin Ser Lys Tyr Thr Gin Leu Pro Cys Pro Arg Pro Thr Ser lie
Val Asn Phe Glu Met Gin Gly Trp Met Glu Phe Trp Tyr Ala Val
Pro Ser Lys Tyr Gly Gly Gly Asn Gly Arg Thr Tyr Lys His Cys Tyr Val His Glu Leu Lys lie Phe Ala Val Cys Thr His Tyr Leu
Asn 10 Phe 25 Gin 40 Gly 55 Pro 70 His 85 Asn 100 Val 115 Asp 130 Lys 145 lie 160 Ala 175 Gly 190 Cys 205 Gly 220
Cys Ser His His Cys Ala Tyr Gin Cys Phe Gly lie Gly Phe Arg
Asp Asn Cys Phe Leu His Cys Val Ala Gin Gly Tyr Ser lie Ser
Cys lie Glu Tyr Pro Arg Arg Gly Asp Cys Glu Arg Leu Asp
Leu His lie Arg Trp Ser Asn Leu Gly Gly Phe Arg' Met Tyr Leu
Asn 15 Trp 30 Asp 45 Gly 60 Asn 75 Asp 90 Pro 105 Lys 120 Lys 135 Gin 150 Thr 165 His 180 Ser 195 Pro 210 Asn 225Ser Asn Leu His lie Ala Pro Ser Asp Pro Glu Asn Val Val Tyr Gly Gin Trp Val Cys Trp Gly Arg Val Glu Asn
Thr Lys Leu Arg Gin Ser lys Ser Lys Ser Arg Ser Gly
Gin Asp Leu Thr Phe Thr Leu Glu Thr Leu Gly His Leu
Gly 230 Tyr 245 tys 260 lie 275 Gly 290 Asp 305 lie 320 Val 335 Asp 350 Gin 365 Cys 380 Phe 395 Ala
410
Glu Ser lie Gin Thr Tyr Ser Thr Ser Gly Ala Leu Leu
Met Ala Arg Thr Ser Leu His Thr Cys Arg Leu Pro
Lys Asp Ser lie Cys Tyr Arg Lys Gin Met Lys Trp
Phe
Thr
Lys
Cys
Glu
Pro
Glu
Met
Gly
Thr
Asp
lie
Glu 235 Leu 250 Glu 265 Leu 280 lie 295 Glu 310 Cys 325 Leu 340 Asp 355 Leu 370 Lys 385 Arg 400
Val Ala Gly Pro Thr Gin Gin Cys Ser Thr Pro Ser
Glu His Arg Ser Gly Leu Gin Ala Gly Gly Gly His
Asn His Cys Met Phe Lys Pro Ala Gly lie Val Thr
Leu
Asn
Ala
Tyr
Gly
Met
His
Asp
Pro
Val
Tyr
Lys
lie 240 Asp 255 Gin 270 Asn 285 Lys 300 Thr 315 Tyr 330 Pro 345 Leu 360 Ser 375 Thr 390 Glu 40权利要求
1、尿激酶原及尿激酶原变体在急性心肌梗塞易化PCI中的应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应用方法是当病人急性心肌梗塞发生 后的6小时以内,首先采用尿激酶原或尿激酶原变体进行溶栓治疗,然后采用经皮冠状 动脉介入手术,以尽快开通梗死相关的冠状动脉,重新建立起有效的前向血流,使缺血 心肌得到再灌注。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尿激酶原是天然尿激酶原或重组 人尿激酶原,其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l所示。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尿激酶原变体是尿激酶原氨基酸 序列经过取代、缺失或添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且具有尿激酶原活性的蛋白质或多肽;或 者是与天然尿激酶原蛋白质全序列有40%以上同源性的蛋白质;或者是与天然尿激酶原 蛋白质B链序列有90%以上的同源性的蛋白质或多肽。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尿激酶原变体是尿激酶原氨基酸序列 SEQ ID NO.l的300位的赖氨酸点突变为组氨酸。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采用尿激酶原或尿激酶原变体进行溶 栓治疗的方式及用量是静脉推注,剂量是每位病人50万单位 300万单位;或者是30 120分钟静脉点滴5万单位 20万单位/min/病人;或者是静脉推注与静脉点滴联合使 用,每位病人首先静脉推注尿激酶原总剂量的20%,其余部分90分钟静脉点滴5万单 位 20万单位/min,使用的尿激酶原或尿激酶原变体的总剂量不超过600万单位。
7、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采用尿激酶原或尿激酶原变体进行溶 栓治疗,给药时间为5分钟 120分钟。
8、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时间是使用 尿激酶原或尿激酶原变体进行溶栓治疗后的半小时至24小时。
9、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时间是使用 尿激酶原或尿激酶原变体进行溶栓治疗后的1天至7天。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公开了尿激酶原及尿激酶原变体在急性心肌梗塞易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中的应用。该应用方法是当病人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后的6小时以内,首先采用尿激酶原或尿激酶原变体进行溶栓治疗,然后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以尽快开通梗死相关的冠状动脉,重新建立起有效的前向血流,使缺血心肌得到再灌注。本发明将尿激酶原及尿激酶原变体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易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具有优于直接PCI的效果。
文档编号A61P9/10GK101549150SQ200810020100
公开日2009年10月7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31日
发明者刘建宁 申请人:刘建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