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7408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折叠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龄者或残疾者在浴室内淋浴时等使用的折叠椅。
背景技术
以往,上述这种折叠椅,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和靠背框架为一 体的前脚部枢轴连接有后脚部,再于后脚部枢轴连接有座部的后缘, 且在座部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和前脚部之间架设有连动杆。然后,如 用双手分别抓住靠背框架的座部的前缘来提起该座部的前缘,则该座 部转动,以使该座部的下面成为前侧,并与该座部的转动连动,使前 脚部和后脚部相互靠近,由此折叠椅被折叠。
专利文献日本特开2002 — 191523号公报
但是,上述以往这种折叠椅,必须用双手折叠。而且在折叠的状态 下搬动吋,因为要拿住靠背框架,所以要十分注意前脚部或后脚部是 否会碰到地面而必须提到一定的高度。
并且,以往的折叠椅,在折叠状态下使其自立时,因座部下面成为 前侧,而具有在折叠状态下使其自立的整体美观度不良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着眼于上述以往的技术问题,其目的是提供一种仅用一只手就可折叠,并可轻松搬动,以及在折叠状态下使座部的上面为前侧, 并使其自立时的整体美观度提高的折叠椅。本发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折叠椅的要点为 其具备左右一对的前脚部、左右一对的后脚部以及由这些前脚部及后 脚部以从下方支持的状态将上表面作为座面使用的座部,该座部中, 以后脚部侧为后方,抓住该座部的后缘提起,转动该座部,以使该座 部的上表面成为前侧,再使该前脚部和该后脚部相互靠近而来进行折 叠,在折叠状态下可自立。按照上述构成,由于能够在折叠状态下自立,因而折叠该折叠椅 后在其原地不用支撑等便可放置。其结果,以折叠状态搬动的停歇等 时,也无需靠墙等就可在其原地使其自立,从而可轻松搬动。并且转 动该座部,以使座部的上表面成为前侧,从而提高其整体美观度。技术方案2所述的折叠椅的要点为,在技术方案l所述的折叠椅 中,在该左右的一对前脚部的上端部之间架设有连接横杆,在该连接 横杆和该座部的前端之间架设有连动杆。技术方案3所述的折叠椅的要点为,在技术方案l所述的折叠椅 中,在该左右一对的前脚部的上部和该座部的前部之间架设有连动杆。按照上述构成,折叠该折叠椅时,如提起该座部的后缘,则通过 连动杆与座部连动,使前脚部和后脚部相互靠近,从而折叠椅被折叠。 因此不必用双手单凭一只手便可折叠该折叠椅。技术方案4所述的折叠椅的要点为,在技术方案1 3中任一项所 述的折叠椅中,从左右的一对该前脚部的上端分别向后方弯曲形成座 侧框架部,该座部被支持在左右的该座侧框架部之间,在左右一对的 该后脚部的上端分别向前方弯曲形成座支持架部,左右的该座支持架 部的前端分别枢轴连接在该座部的下表面,并且,左右的该座支持架部和该左右的座侧框架部分别相互枢轴连接。按照上述构成,因左右的座支持架和左右的座侧框架部各自相互 枢轴连接,折叠状态中的折叠椅因不同于以往这种前脚部和后脚部相 互靠近到几乎接触的程度并略在同一面上所配置的构成,而是前脚部 和后脚部之间空出一定间隔并以前后方向排列地进行配置,所以可确 保折叠状态的折叠椅自立。技术方案5所述的折叠椅的要点为,在技术方案1 4中任一项所 述的折叠椅中,在该座部的后端设置有把手。以往,如搬动折叠状态中的折叠椅时,因为要拿住靠背框架,所 以要十分注意前脚部或后脚部是否会碰到地面而必须提到一定的高 度。而按照上述技术方案5的构成,通过在座部设置把手,且只要抓 住该把手便可搬动折叠状态的折叠椅,所以不必担心前脚部或后脚部 是否会碰到地面,可轻松地搬动。技术方案6所述的折叠椅的要点为,在技术方案4或5所述的折 叠椅中,在该座侧框架部的后端以与左右的该座侧框架部连接的方式 向上方弯曲形成-字状的靠背框架。按照上述构成,通过设置靠背框架,可舒服地座在折叠椅上,同 时抓住该靠背框架便可搬动折叠状态的折叠椅。技术方案7所述的折叠椅的要点为,在技术方案4 6中任一项所 述的折叠椅中,在左右的该座侧框架部的后端之间、或在左右的该座 支持座支持架部的后端之间、或在靠背框架的下端之间,沿左右方向 架设有锁杆,在该座部的后缘下表面上配置有卡合爪,该卡合爪通过 弹簧的作用力卡合在该锁杆上,在解除该卡合爪与与该锁杆之间的卡 合后折叠。按照上述构成,通过弹簧可确保卡合爪与锁杆的卡合。技术方案8所述的折叠椅的要点为,在技术方案7所述的折叠椅 中,在该卡合爪的后端部或前端部设置操作部件,并且在该座部的下 表面上相对该座部可滑动地安装该卡合爪,通过向后方或前方拉动该 操作部件,使该卡合爪滑动而解除该卡合爪与该锁杆之间的卡合。按照上述构成,通过设置操作部件,便可容易地向前或向后移动 卡合爪。技术方案9所述的折叠椅的要点为,在技术方案7所述的折叠椅 中,在该卡合爪的后端部或前端部设置有操作部件,并且该卡合爪的 上端枢轴连接在该座部的下表面,通过拉起该操作部件,使该卡合爪 转动,从而解除该卡合爪与该锁杆之间的卡合。按照上述构成,通过设置操作部件,便可容易转动卡合爪。技术方案10所述的折叠椅的要点为,在技术方案9所述的折叠椅 中,在该座部的后缘或前缘设置把手,以成为与该锁杆对应的位置设 置关系,抓住该操作部件和该把手,并将该操作部件拉近该把手时, 该卡合爪转动,从而解除该卡合爪与该锁杆之间的卡合。按照上述构成,通过成为与锁杆对应的位置关系而设置把手,从 而可握住该把手的同时抓住该操作部件,因此,和仅通过手指用力操 纵操作杆部件时相比,可用整个手掌力量操纵操作部件。技术方案11所述的折叠椅的要点为,在技术方案10所述的折叠 椅中,将该锁杆及该把手配置在该座部的后缘,且将该卡合爪及该操 作部件配置在该座部的下表面的后部,并且,与折叠时转动该座部的 后缘的方向相同,将该操作部件拉近该把手的方向为上方,将该操作 部件拉近该把手时,解除该卡合爪与该锁杆之间的卡合,就这样拉起该操作部件及该把手,使该座部的后缘向上方转动。按照上述构成,与折叠时使该座部的后缘转动的方向相同,使该 操作部件拉近该把手时的方向为上方,用整个手掌的力量操纵操作部 件,便可将拉动该操作部件的动作向与原样操纵座部的动作连上。其 结果为从拉动操作部件到向上方转动座部的后缘的动作可简单地连贯 进行。而且,拿住座部的把手搬动折叠状态的折叠椅时,提起该折叠 状态的折叠椅的动作也包括在上述的连贯动作之内。技术方案12所述的折叠椅的要点为,在技术方案10或11所述的 折叠椅中,该操作部件形成为棒状,并与该把手平行地配置。按照上述构成,将操作部件做成棒状,并与该把手平行配置,握 紧该把手的同时便可容易抓住操作部件,由此更容易对该操作部件用 上整个手掌力量,所以即便是没有掌力的人,尤其是高龄者或残疾者 也可简单地操作该操作部件。发明的效果按照本发明,可使处于折叠状态下的折叠椅自立,并且折叠时座 部地下表面不成为前侧而提高折叠时的整体美观度,而且单凭一只手 便可折叠,并可轻松方便地搬动、保管折叠状态的折叠椅。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折叠椅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折叠椅的后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折叠椅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折叠椅的仰视图。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折叠椅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折叠椅的侧剖面图。图7(a) 图7(c)是表示折叠椅进行折叠操作时的剖面图。图8是表示处于折叠状态下的折叠椅的主视图。图9是表示处于折叠状态下的折叠椅的侧视图。图10(a)、图10(b)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折叠椅的侧视图。图ll(a)、图ll(b)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折叠椅的侧视图。图12(a)、图12(b)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折叠椅的侧视图。符号说明10折叠椅 11前脚部 12后脚部 13座部13B上表面 16座侧框架部 17靠背框架 18连结横杆 20锁杆 21座支持架部24连动杆 25把手27卡止爪 28连结棒29抓杆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将本发明的折叠椅具体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 图6按主视图、后视图、俯视图、仰视图、侧视图、侧剖面 图的顺序表示实施方式中的折叠椅。折叠椅IO,具备左右一对的前脚部11,和左右一对的后脚部12, 和通过该左右一对的前脚部11及该左右一对的后脚部12从下方所支 持的座部13。此外,该折叠椅10还具备靠背14,扶手15。分别从该左右一对的前脚部11的上端向后方延长形成座侧框架部 16(参照图4,图5)。从该左右一对的座侧框架部16的后端向上方延 长形成有连接该左右侧框架部的后端的-字形状的靠背框架17。这些 左右一对的前脚部11,该左右一对的座侧框架部16及靠背框架17由 一根管子弯曲而形成。并且,在上述左右的前脚部11的上端部之间,连结有連结横杆18。 在上述左右的座侧框架部16的前端部之间,连结有前侧支持杆19(参 照图4、图5)。上述的左右座侧框架部16的后端部之间连结有锁杆 20(参照图4、图5)。上述前脚部11具有前脚上部管IIA和可滑动地内插有该前脚上部 管11A的前脚下部管IIB(参照图5)。在该前脚上部管11A上具备插通 销IID。由于该插通销IID被从该前脚上部管11A的内部施力,所以其 被突出地设置在该前脚上部管11A的外周面上。另外,在该前脚下部 管11B上设置有多个卡合孔11C。调节该前脚部11的长度时,在该前 脚上部管11A内一边压入该插通销IID, 一边使该前脚下部管IIB相对 该前脚上部管11A移動,并使该插通销11D卡合在规定的卡合孔11C 中,且将该前脚下部管11B相对于该前脚上部管11A固定。通过这样 适当地改变卡合该插通销11D的卡合孔IIC,而构成长度可调节的该前 脚部11。再有,在该前脚下部管11B的下端安上橡胶制防滑套IIE, 以防止该前脚部11在地上打滑。该靠背14安裝在靠背框架17的上缘。该靠背14可相对该靠背框 架17的上缘固定,也可安装成自由转动。相对该靠背框架17的上缘转动自如地安装该靠背14时,起到可配合使用者的体型等来调整该靠 背14的角度的功效。并且,在该靠背14的上部设置有手提孔14A,利 用该手提孔14A就可移动或拿起折叠椅10。该扶手15分别安装在靠背框架17的左右两侧。该扶手15相对该 靠背框架17既可以安装成向上转动自如,也可固定。将该扶手15相 对该靠背框架17安装成可向上转动自如时,使用者座在该折叠椅10 上或折叠该折叠椅10时,可起到如下功效,S卩、使该扶手15向上方 转动而不会成为阻碍。该后脚部12如上所述被设置成左右一对,并从该左右一对的后脚 部12的各自的上端部向前方延长而形成有座支持架部21(参照图4、 图5)。这些左右一对的后脚部12和该左右一对的座支持架部21分别 由一根管子弯折而成。该座支持架部21的先端(前端)被枢轴连接在设于该座部13的下 面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的转动卡座13A中。因此,该后脚部12与该 座支持架部21 —起相对该座部13构成为可在上下方向上转动自如。 在前后方向的中间部该座支持架部21和在其外侧所配置的该左右座侧 框架部16通过转动轴23相互枢轴连接。其结果为该后脚部12及该座 支持架部21,和该前脚部11及该左右的座侧框架部16,构成为以转 动軸23为中心、可相对上下方向自由转动。并且,在该左右座支持架 21中的后端之间连结有后侧支持杆22(参照图4、图5)。该后脚部12具有后脚上部管12A和內插有该后脚上部管12A的后 脚下部管12B(参照图5)。在该后脚上部管12A,具备插通销12D,该 插通销12D被从该后脚上部管12A的内部施力,所以被突出地设置在 该后脚上部管12A的外周面上。另外,在该后脚下部管12B上设置有 多个卡合孔12C。调节该后脚部12的长度时,在该后脚上部管12A内一边压入该插通销12D, 一边使该后脚下部管12B相对该后脚上部管 12A移動,并在规定的卡合孔12C卡合该插通销12D,由此相对该后脚 上部管12A固定该前脚下部管12B。通过这样适当地改变卡合该插通销 12D的卡合孔12C而构成长度可调节的该后脚部12。再有,在后脚下 部管12B下端安上橡胶制的防滑套12E,以防止该后脚部12在地上打 滑。该座部13将其上表面13B作为座面而使用。在该座部13的下表 面的前部设置有连结卡座13C。在该连结卡座13C和该前脚部11的连 结橫杆18之間连结有连动杆24。该连动杆24在相对该座支持架部21 沿上下方向转动该座部13时,起到连动该座部13并相对该后脚部12 及该座支持架部21使该前脚部11及该座侧框架部16转动的作用。但是,在本发明的折叠椅10中,也可省去连结横杆18,在该座部 13的前部的连结卡座13C和该左右一对的前脚部11的上部之間连结连 动杆24。在该座部13下表面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的前侧设置有左右一对 的前侧支持座13D。该前侧支持座13D被置于该座侧架部16的该前側 支持杆19上。而且,通过将该前侧支持座13D置于该前侧支持杆19 上,该座部13经由该前侧支持杆19而被支持在该左右座侧架部16之 间。并且,在该座部13的下表面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后侧设置有左 右一对的后侧支持座13E。该后侧支持座13E被放置在该座支持架部 21的该后侧支持杆22上。而且,在该后支持杆22上放置该后侧支持 座13E,并在该座部13的下面通过该转动座13A枢轴连接该座支持架 部21的前端,由此,该座部13被支持在该左右支持架部21上。图7(a)将折叠椅的座部的后缘放大的侧剖面图。该座部13的后缘中,在该座部13的后缘部下面形成凹部13F,且 保留该凹部13F的底(顶)面部13G周缘部,而将该凹部13F的底(顶) 面部13G切除,而设置该底(顶)面部13G的后缘部,即把手25。在该 座部13的后缘部下面的凹部13F地內侧中的、把手的下方设置有操作 拉手26。该操作拉手26具有左右一对的卡合爪27、在该左右卡合爪27的 先端部(前端部)之间所连结的横剖面L形状的连结棒28、以及作为操 作部件的后端部之间所连结的圆棒状抓杆29。该操作拉手中,在每个 卡合爪27的侧面(外侧面)的前端部设置有轴30。该操作拉手26,通 过轴30枢轴连接在该座部13的后缘部下面的凹部13F地內侧,从而 以该轴30为中心,使该抓杆29接近或离开把手25而安装成可朝上下 方向转动(参照图7(a), (b))。而且,该抓杆29与该把手平行,且以 不突出于该座部13的后缘的后面而配置。再有,在该卡合爪27的后缘部上表面,和该座部13的后缘部下 表面的凹部13F的底(顶)面部13G之间设置有弹簧31。该弹簧31保持 对该操作拉手26施加该抓杆29从该把手25离开方向(下方向)的力。 而且,通过该弹簧31的作用力所作用的该操作拉手26使该卡合爪27 卡合在该锁杆20上。在此,因该抓杆29以不突出于该座部13后缘的后面而配置,所 以在折叠椅的使用时,可防止使用者的身体碰到或毛巾等钩到该抓杆 29,或防止使用时不小心解除该卡合爪27和该锁杆20的卡合。并且,因该卡合爪27设定为左右一对,并卡合在该锁杆20的左 右2处,所以能够通过卡合爪27可靠地固定该锁杆20。以下,说明该折叠椅的折叠方法。折叠本发明的折叠椅时,首先用一只手同时抓住座部13的后缘的把手25和抓杆29并解除座部的锁定。然后,保持抓住把手25和抓杆 29的状态提起座部13,则前脚部11和后脚部12相互靠近。此时,在 折叠椅10的前后方向,把手25的位置和折叠椅10的重心位置虽然若 干偏移,但因前脚部11和后脚部12分别着地并在地板上一边滑动一 边靠近,所以椅子10不会倾倒。若进一步提高座部13,则前脚部11 和后脚部12完全靠近,折叠椅离地,折叠程序由此完成。折叠椅10为折叠状态,且通过抓住座部13的把手25提起折叠椅 10的状态中,将在折叠椅10的前後方向中的把手25的位置和椅子10 的重心位置因设定为同一方向,所以椅子10不倾倒并保持垂直状态。 最后,只须再在地上静放处于折叠状态的椅子10,椅子10便可自立。如上所述的,该折叠椅10的折叠,是通过抓住并提起该座部13 的后缘,以使该座部13的上面成为前侧地转动该座部13,再使该前脚 部11和该后脚部12相互靠近而完成。图7(b)、图7 (C)表示在折叠时的座部的后缘部的放大侧剖面图。在该折叠椅10的折叠时中,抓住该座部13的后缘时,因该抓杆 29和该把手25平行配置,所以握紧该把手25便可同时抓住该把手25 和该抓杆29(参照图7(b))。其结果为握紧该把手25是自然动作,并 能够用整个手掌施力而移动该抓杆29,即便是无握力者,特别是高龄 者或残疾者也可轻松地操作该抓杆29。如上所述那样,如同时抓住该把手25和该抓杆29,随着该抓杆 29的移动,克服该弹簧31的作用力,整个该操作拉手26以轴30为中 心向上方转动,从而解除该卡合爪27与该锁杆20的卡合。此时,因 该抓杆29合连结棒28上连接有该左右卡合爪27,所以通过操纵该抓 杆29,左右卡合爪经连动而动,从而能够可靠地进行左右的卡合爪27 相对该锁杆20的一次性的卡合解除的操作。而且,将该卡合爪27和该锁杆20的卡合解除后,使用者只要保 持握紧该把手25的状态,抓住该座部13的后缘便可提起(参照图 7(c))。这样一来,通过连动杆24,与该座部13连动,前脚部ll便开 始靠近后脚部12进行移动,并且,后脚部12也同时靠近前脚部12进 行移动,从而该折叠椅10折叠。上述折叠方法中,对于抓住座部13的后缘进行提起,不用双手单 凭一只手便可进行。也就是,前脚部11及后脚部12的移动,是这些 前脚部11及后脚部12在抓住该座部13的后缘提起时,通过其各自的 重量,拎起该座部13便自然而然地进行。图8,表示折叠状态的折叠椅的主视图,图9表示其侧视图。折叠状态的折叠椅10中,因座侧框架部16和座支持架部21相互 在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别枢轴连接,所以前脚部11与后脚部12之间 空出一定间隔并配置在前后方向。因此,折叠状态的折叠椅10,通过 由前脚部11和后脚部12所支持,便可自立。并且,能够抓住该座部13的该把手25搬动折叠状态的折叠椅10, 也就是,折叠状态的折叠椅IO,和拿住靠背14时相比,从该座部13 的该把手25到前脚部11或后脚部12的下端的长度要短,因而前脚部 11或后脚部12不易着地。所以,即便是无力者,特別是高龄者、残疾 者,也能使前脚部11或后脚部12不着地便能轻易提起,由此排除拖 在地上拉动前脚部11或后脚部12的不良情况。而且,折叠椅10,是以该座部13的上表面13B为前侧的折叠状态。 該座部13中,将转动座13A、连结座13C、前侧側支持座13D、后侧支 持座13E、操作拉手26等影响其整体美观度的各种部件配置在其下面。 这些影响整体美观度的各种部件,以上表面为13B为前侧的折叠状态, 从而,当从前侧看折叠状态的折叠椅10时,因完全被遮住而使整体美观度更佳。但是,本发明的折叠椅,不只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锁杆20也可设置在靠背框架17的下端之间、或左右支持架部21的后端之 间。并且,也可省去靠背14及扶手15中的至少任一部件来构成折叠椅。并且,上述抓杆29,如实施方式所示并不仅限定于配置在座部13 的上表面13B(座面)的下方,例如,也可配置在图10(a)、图10(b)所 示的座面上方。采用这样的构成时,能起到容易看到作为操作部件的 抓杆29的作用,同时在座部13不设置把手25,只以该抓杆29作为把 手抓住便可搬动折叠状态的折叠椅10。再有,本发明的折叠椅中的操作部件,并不只限定于上述那样的 操作拉杆26的抓杆29,例如,也可将图ll(a)、图ll(b)所示的滑动 杆26A的拉杆29A作为操作部件。该滑杆26A的拉杆29A设置在卡合 爪27的后方。且該拉杆29A,通过将滑杆26A的两侧面所设置的轴 30a插入到座部13的后部下面所设置的滑槽30b中,从而构成可向折 叠椅10的后方滑动。并且,该滑杆26A的前端固定连接在由伸拉弹簧 构成的弹簧31的一端,该弹簧3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座部13的下面。 而且,如图ll(a)中的箭头所示,如向后拉动拉杆29A,便可解除卡合 爪27和锁杆20的卡合,由此折叠椅10便可折叠。如果采用这样的构 成时,在座部13上不设置把手25,只以该滑杆26A的拉杆29A作为把 手并抓住,便可搬动折叠状态的折叠椅10。并且,上述拉杆29A可以设置在卡合爪27的前方,也可在座部13 的前部下面安装成可向折叠椅10的前方滑动。像这样在座部13的前 部安装拉杆29A时,如向前方拉动拉杆29A,便可解除卡合爪27和锁杆20的卡合。并且操作部件并不只限于上述抓杆29那样的抓住方式和拉杆29A 那样的拉动方式,例如也可为旋钮等的旋转式部件,或转盘、旋杆等 的扭转式部件,或开关、按钮等的按压式部件。并且,该抓杆29也可省去拉杆29A等的操作部件,构成用手指按 卡合爪27等来解除相对锁杆20的卡合。并且,卡合爪27并不一定设置成左右一对,可在左右的任一侧或 只在折叠椅的左右方向中间设置1个,或除了左右一对以外再于左右 方向的中间设置1个的3个以上的设置等。并且,也可在座部13的下面设置可与卡合爪27卡合的凸部或凹 部来代替锁杆20。并且,弹簧31除了图示的螺旋弹簧状的部件以外,也可为板状部 件,或也可为以合成橡胶、弹性体等弹性材料作为弹簧来代替这种弹 簧31。并且,也可省去弹簧31。并且,在折叠椅10中,也可省去连结横杆18,而在该座部13的 前部的连结座13C和该左右一对的前脚部11的上部之间连结该连动杆 24。并且,也可如图12(a)所示,不切除凹部13F的顶部13G,而如形 成把手25那样地形成凹部13F。或也可如图12(b)所示,形成凹部13F, 且不留周缘部并切出该凹部13F的顶部13G,由此省去把手25。并且,也可构成为在座部13的前缘配置锁杆20及把手25,并在 座部13的前部配置卡合爪27及抓杆29,拉起座部13的前缘便可使该 座部13的前缘向上方转动。
权利要求
1、一种折叠椅,其具备左右一对的前脚部、左右一对的后脚部、以及由这些前脚部及后脚部以从下方支持的状态将上表面作为座面使用的座部,其特征在于,该座部中,以后脚部侧为后方,抓住该座部的后缘提起,转动该座部,以使该座部的上表面成为前侧,再使该前脚部和该后脚部相互靠近来进行折叠,在折叠状态下可自立。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椅,其中,在该左右一对的前脚部的 上端部之间架设有连接横杆,在该连接横杆和该座部的前部之间架设 有连动杆。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椅,其中,在该左右一对的前脚部的 上部和该座部的前部之间架设有连动杆。
4、 如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椅,其中,从该左右一 对的前脚部的上端分别向后方弯曲形成座侧框架部,该座部被支持在 左右的该座侧框架部之间,在左右一对的该后脚部的上端分别向前方 弯曲形成座支持架部,左右的该座支持架部的前端分别枢轴连接在该 座部的下表面上,并且,该左右的座支持架部和左右的该座侧框架部 分别相互枢轴连接。
5、 如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椅,其中,在该座部的 后端设置有把手。
6、 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折叠椅,其中,在该座侧框架部的后 端以与左右的该座侧框架部连接的方式向上方弯曲形成-字形状的靠 背框架。
7、 如权利要求4 6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椅,其中,在左右的该座侧框架部的后端之间、或者在左右的该座支持架部的后端之间、或 者在靠背框架的下端之间,沿左右方向连结有锁杆,在该座部的后缘下表面上配置有卡合爪,该卡合爪通过弹簧的作 用力卡合在该锁杆上,在解除该卡合爪与该锁杆之间的卡合后折叠。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椅,其中,在该卡合爪的后端部或前 端部设置操作部件,并且在该座部的下表面上、相对该座部可滑动地 安装该卡合爪,通过向后方或前方拉动该操作部件,使该卡合爪滑动,从而解除 该卡合爪与该锁杆之间的卡合。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椅,其中,在该卡合爪的后端部或前 端部设置有操作部件,并且该卡合爪的上端枢轴连接在该座部的下表 面,通过拉起该操作部件,使该卡合爪转动,从而解除该卡合爪与该 锁杆之间的卡合。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椅,其中,在该座部的后缘或前缘 设置把手,以成为与该锁杆对应的位置关系,抓住该操作部件和该把手,并将该操作部件拉近该把手时,该卡 合爪转动,从而解除该卡合爪与该锁杆之间的卡合。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折叠椅,其中,将该锁杆及该把手配 置在该座部的后缘,并将该卡合爪及该操作部件配置在该座部的下表 面的后部,并且,与折叠时转动该座部的后缘的方向相同,将该操作部件拉 近该把手的方向为上方,将该操作部件拉近该把手时,解除该卡合爪与该锁杆之间的卡合,就这样拉起该操作部件及该把手,使该座部的后缘向上方转动。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折叠椅,其中,该操作部件形成 为棒状,并与该把手平行地配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用一只手折叠、可轻松搬动、并可在折叠状态中以座部的上表面为前侧使其自立时的整体美观度提高的折叠椅。该折叠椅10具备左右一对的前脚部11、左右一对的后脚部12、以及由这些前脚部11和后脚部12从下方所支持的状态下将上表面13B作为座面而使用的座部13,该座部13中,以后脚部12侧为后面,抓住该座部13的后缘提起,转动该座部13,使该座部13的上表面13B成为前侧,再使该前脚部11和该后脚部12相互靠近而折叠,折叠状态中的该折叠椅10可自立。
文档编号A61G5/00GK101263992SQ200810083658
公开日2008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14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16日
发明者有明敏昌, 田中敬二 申请人:安隆化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