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胃炎及溃疡病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677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胃炎及溃疡病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剂领域,涉及一种中药,具体涉及一种治疗胃炎及溃疡病的中药,并且对其制作工艺做了相关研究。

背景技术
胃溃疡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其典型表现为饥饿不适、饱胀嗳气、泛酸或餐后定时的慢性中上腹疼痛,严重时可有黑便与呕血。比较明显的病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服用非甾体消炎药以及胃酸分泌过多;另外还可以由遗传因素和情绪波动、过度劳累、饮食失调、吸烟、酗酒等因素引起。胃溃疡由于病情延绵,病情复杂,又与精神情绪有关,病情加重或治疗不及时,还会导致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和癌变等恶劣后果,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所以应予以高度的重视。
胃溃疡是指发生于贲门与幽门之间的炎性坏死性病变。机体的应激状态、物理和化学因素的刺激、某些病原菌的感染都可引起胃溃疡病。消化性溃疡则泛指胃肠道粘膜在某种情况下被胃液所消化而造成的超过粘膜肌层的坏死糜烂面。胃溃疡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5-55岁最多见,在性别上,男性和女性基本相同,男性稍占优势。
胃炎是泛指胃粘摸的各种炎症,作为临床医生一种描述性术语,胃炎包括多种胃粘摸炎症,总体上可以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进一步可细分为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药物性胃炎、应激性胃炎、腐蚀性胃炎、胆汁回流性胃炎、胃溃疡相关性胃炎、特发性胃炎等等。
胃溃疡是消化性溃疡疾病的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亦为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胃小弯、胃窦部,具有典型的进食-疼痛-缓解的上腹部疼痛规律。但胃溃疡患者约有5%的几率会发生癌变,当溃疡病发生癌变时,患者的上腹痛规律性可消失,且进食或服制酸剂药物疼痛不能缓解,出现食欲减退、进行性消瘦、贫血、大便潜血持续阳性等症状。因此,临床上对年龄在45岁以上、疼痛节律发生改变或消失、经内科正规治疗4~6周症状无好转,病人表现有食欲缺乏、进行消瘦、大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贫血时,应高度疑有癌变的可能,应进一步做X线钡餐或胃镜检查确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胃炎及溃疡病的中药,包括其原料配方和制作工艺。该类药的问世,将深受广大胃病患者的喜爱,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发明的目地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1、本发明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草药原料制成的中药 当归17~51份 大黄12~40份 黄连10~35份 干姜5~15份 厚朴10~35份 板蓝根20~70份 五味子17~51份决明子12~40份沉香5~15份 没药20~70份 山楂20~70份 2、本发明的配方最佳各原料重量配比是 当归39份 大黄27份 黄连21份 干姜12份 厚朴21份 板蓝根58份 五味子39份决明子27份沉香12份 没药58份 山楂58份 3、该中药的制作工艺为 (1)取干姜,粉碎成细粉,过筛,备用; (2)取当归、大黄、黄连,各药的最粗粉,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IO),用60%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以每分钟1~3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15倍药材量的渗漉液,另器保存;用70%乙醇作溶剂,继续以每分钟1~3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10倍药材量的渗漉液,取两次渗漉液混匀,浓缩至稠膏状,备用; (3)取其余厚朴、板蓝根等共7味及上述渗漉后的残余药渣,加水煎煮四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成稠膏,备用; (4)取(2)、(3)中所得稠膏混合,60℃缓缓干燥,粉碎成细粉,与干姜细粉混合,和/或加入药剂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包括蔗糖、乳糖、淀粉、糊精、淀粉和糊精在不同比例下的混合物、磷酸氢钙等无机盐类填充剂及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硬脂酸镁、滑石粉等。混合均匀,制剂成型,包括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
本发明公开了的治疗胃炎及溃疡病的中药是由当归、大黄等共11味中草药为原料制成颗粒剂、胶囊剂、片剂。该药配方,共奏清热解毒、养阴益胃、镇痛解疼、疏肝和胃、收敛促活之功效,坚持服用可治疗胃炎及胃溃疡病症。
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的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例基于本发明上述主题范围,但不限于以下实例。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一种治疗胃炎及溃疡病的中药颗粒剂 采用以下中草药为原料配方 当归51g大黄40g黄连35g 干姜15g 厚朴35g 板蓝根70g 五味子51g决明子40g沉香15g 没药70g 山楂70g 该中药的制作工艺为 (1)取干姜15g,粉碎成细粉,过筛,备用; (2)取当归51g、大黄40g、黄连35g,各药的最粗粉,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IO),用60% 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以每分钟1~3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15倍药材量的渗漉液约2000ml,另器保存;用70%乙醇作溶剂,继续以每分钟1~3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10倍药材量的渗漉液约1300ml,取两次渗漉液混匀,浓缩至稠膏状,备用; (3)取其余厚朴、板蓝根等共7味及上述渗漉后的残余药渣,加水煎煮四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成稠膏,备用; (4)取(2)、(3)中所得稠膏混合,60℃缓缓干燥,粉碎成细粉,与干姜细粉混合,加入乳糖约63g、淀粉约128g,混合均匀,用90%醇制成颗粒,即得。
实施例2一种治疗胃炎及溃疡病的中药胶囊剂 采用以下中草药为原料配方 当归17g 大黄12g 黄连10g 干姜5g 厚朴10g 板蓝根20g 五味子17g决明子12g沉香5g 没药20g 山楂20g 该中药的制作工艺为 (1)取干姜5g,粉碎成细粉,过筛,备用; (2)取当归17g、大黄12g、黄连10g,各药的最粗粉,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IO),用60%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以每分钟1~3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15倍药材量的渗漉液约600ml,另器保存;用70%乙醇作溶剂,继续以每分钟1~3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10倍药材量的渗漉液约400ml,取两次渗漉液混匀,浓缩至稠膏状,备用; (3)取其余厚朴、板蓝根等共7味及上述渗漉后的残余药渣,加水煎煮四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成稠膏,备用; (4)取(2)、(3)中所得稠膏混合,60℃缓缓干燥,粉碎成细粉,与干姜细粉混合,加入淀粉约85g、滑石粉约10g,混合均匀,用70%乙醇制成颗粒,干燥,装胶囊,即得。
实施例3一种治疗胃炎及溃疡病的中药片剂 采用以下中草药为原料配方 当归39g 大黄27g 黄连21g 干姜12g 厚朴21g 板蓝根58g 五味子39g决明子27g沉香12g 没药58g 山楂58g 该中药的制作工艺为 (1)取干姜12g,粉碎成细粉,过筛,备用; (2)取当归39、大黄27、黄连21g,各药的最粗粉,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IO),用60%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以每分钟1~3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15倍药材量的渗漉液约1500ml,另器保存;用70%乙醇作溶剂,继续以每分钟1~3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10倍药材量的渗漉液约900ml,取两次渗漉液混匀,浓缩至稠膏状,备用; (3)取其余厚朴、板蓝根等共7味及上述渗漉后的残余药渣,加水煎煮四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成稠膏,备用; (4)取(2)、(3)中所得稠膏混合,60℃缓缓干燥,粉碎成细粉,与干姜细粉混合,加入乳糖-淀粉比例为2-5的混合物约105g,及加入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约14g,混合均匀,用80%乙醇制粒,压片,即得。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胃炎及溃疡病的中药,其特征在于该中药是由以下重量单位按份计的中草药为原料制成的。
当归17~51份 大黄12~40份 黄连10~35份
干姜5~15份 厚朴10~35份 板蓝根20~70份
五味子17~51份决明子12~40份沉香5~15份
没药20~70份 山楂20~70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胃炎及溃疡病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各原料的重量配比是。
当归39份 大黄27份 黄连21份
干姜12份 厚朴21份 板蓝根58份
五味子39份决明子27份沉香12份
没药58份 山楂58份
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治疗胃炎及溃疡病的中药,其特征在于该中药的制作工艺为
(1)取干姜,粉碎成细粉,过筛,备用;
(2)取当归、大黄、黄连,各药的最粗粉,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IO),用60%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以每分钟1~3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15倍药材量的渗漉液,另器保存;用70%乙醇作溶剂,继续以每分钟1~3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10倍药材量的渗漉液,取两次渗漉液混匀,浓缩至稠膏状,备用;
(3)取其余厚朴、板蓝根等共7味及上述渗漉后的残余药渣,加水煎煮四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成稠膏,备用;
(4)取(2)、(3)中所得稠膏混合,60℃缓缓干燥,粉碎成细粉,与干姜细粉混合,和/或加入药剂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混合均匀,制剂成型,即得。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治疗胃炎及溃疡病的中药,其特征在于药剂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包括蔗糖、乳糖、淀粉、糊精、淀粉和糊精在不同比例下的混合物、磷酸氢钙等无机盐类填充剂及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硬脂酸镁、滑石粉,但不限于此。
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治疗胃炎及溃疡病的中药,其特征在于该中药的剂型可以是颗粒剂、胶囊剂、片剂,但不限于此。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胃炎及溃疡病的中药。该中药是由当归、大黄、黄连、干姜、厚朴、板蓝根、五味子、决明子、沉香、没药、山楂共11味中草药为原料制成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该药配方,共奏清热解毒、养阴益胃、镇痛解疼、疏肝和胃、收敛促活之功效,坚持服用可治疗胃炎及胃溃疡病症。
文档编号A61P1/04GK101264313SQ20081010505
公开日2008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25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25日
发明者何俊保 申请人:北京中泰天和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