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术后固定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5490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颅脑术后固定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颅脑术后护理用品,具体地说是一种颅脑术后固定带, 适用于颅脑手术后的刀口包扎。
背景技术
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如急性脑溢血、脑瘤等,都需要进行颅脑手术,手术 后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包扎护理,目前,术后包扎护理一般是用棉纱绷带多层包 扎。这种用棉纱绷带多层包扎护理的不足是包扎的松紧度难以掌握,特别是 在围手术期,若包扎的过紧,手术区皮肤受压,可影响皮肤血运,不利于刀口 愈合;在颅窗减压术后,若包扎的过紧,则达不到减压作用,若包扎的过松, 刀口部位的包扎敷料容易移位、松动,而且操作费时费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而且省时省力、 松紧度容易控制掌握的颅脑术后固定带。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颅脑术后固定带, 由包扎敷料构成,包扎敷料由多层医用纱布叠合并缝制而成,其特征在于在包 扎敷料的外层四个边部缝合上左、右布条和上、下布条,横向包扎带穿过左、 右布条与包扎敷料外层之间的缝隙,纵向包扎带穿过上、下布条与包扎敷料外 层之间的缝隙,横向包扎带与纵向包扎带交叉构成"十"字形,在横向包扎带 和纵向包扎带的端部均设有呢绒扣,横向包扎带和纵向包扎带可在包扎敷料外 层上抽拉滑动,以方便在颅脑不同的切口部位包扎。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如下措
施实施所述的横向包扎带和纵向包扎带的长度均为30—50cm,宽度均为5—10cm,可用松紧布带制作;所述的包扎敷料为4一8层医用纱布缝合而成。使用
本实用新型时,将包扎敷料的内侧覆盖在手术刀口部位,用横向包扎带和纵向 包扎带固定绕在患者头上,使其松紧度适中,用呢绒扣粘结固定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目前用多层绷带包扎颅脑术后切口相比, 不仅结构简单,而且操作方便、省时省力、松紧度容易控制掌握。可广泛用于 颅脑术后切口包扎。


图1为本使用新型结构后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沿A-A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案
参照附图l、 2制作本实用新型。该颅脑术后固定带,由包扎敷料l构成, 包扎敷料1由多层医用纱布叠合并缝制而成,其特征在于在包扎敷料1的外层 四个边部缝合上左、右布条2、 2'和上、下布条3、 3',横向包扎带4穿过左、 右布条2、 2'与包扎敷料1外层之间的缝隙,纵向包扎带5穿过上、下布条3、 3'与包扎敷料1外层之间的缝隙,横向包扎带4与纵向包扎带5交叉构成"十" 字形,在横向包扎带4和纵向包扎带5的端部均设有呢绒扣6。所述的横向包扎 带4和纵向包扎带5的长度均为30—50cm,宽度均为5—10cm,可用松紧布带 制作;所述的包扎敷料1为4一8层医用纱布缝合而成。
权利要求1、一种颅脑术后固定带,由包扎敷料(1)构成,其特征在于在包扎敷料(1)的外层四个边部缝合上左、右布条(2、2′)和上、下布条(3、3′),横向包扎带(4)穿过左、右布条(2、2′)与包扎敷料(1)外层之间的缝隙,纵向包扎带(5)穿过上、下布条(3、3′)与包扎敷料(1)外层之间的缝隙,横向包扎带(4)与纵向包扎带(5)交叉构成“十”字形,在横向包扎带(4)和纵向包扎带(5)的端部均设有呢绒扣(6)。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颅脑术后固定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向包扎带 (4)和纵向包扎带(5)的长度均为30-50cm,宽度均为5-10cm;所述的包扎敷料(l)为4-8层医用纱布缝合而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颅脑术后固定带,由包扎敷料(1)构成,其特征在于在包扎敷料(1)的外层四个边部缝合上左、右布条(2、2′)和上、下布条(3、3′),横向包扎带(4)穿过左、右布条(2、2′)与包扎敷料(1)外层之间的缝隙,纵向包扎带(5)穿过上、下布条(3、3′)与包扎敷料(1)外层之间的缝隙,横向包扎带(4)与纵向包扎带(5)交叉构成“十”字形,在横向包扎带(4)和纵向包扎带(5)的端部均设有呢绒扣(6)。该颅脑术后固定带,不仅结构简单,而且操作方便、省时省力、松紧度容易控制掌握。可广泛用于颅脑术后切口包扎。
文档编号A61F13/12GK201230931SQ20082002568
公开日2009年5月6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18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18日
发明者张兰达, 栾贻玫 申请人:张兰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