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压力监测装置的骨髓内输液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6612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压力监测装置的骨髓内输液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骨髓内输液针,尤其涉及一种带压力监测装置的骨髓内输液针。
背景技术
在危重病人的抢救过程中,尤其是心跳骤停、严重烧伤和休克等情况时急 需用药却由于不能及时建立静脉通道而延误抢救时机,此时,骨髓内通路给药 应该是最佳选择。近年来,骨髓内通路给药日渐受到重视,骨髓腔内充满海棉 状静脉窦,经中央管滋养静脉等与血循环相通,因此输入骨髓腔内的药物、液 体可迅速进入全身循环。实验证明,药物从骨髓到动脉与从静脉到动脉的循环
时间一致,骨髓内输注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也与静脉用药相似。2005美 国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指出长骨内注射药物后经过静脉丛吸收与中 心静脉给药相似,两组成人和儿童前瞻性研究和其他6项研究表明在液体复苏、 给药、试验检查采血方面长骨内注射安全且任何年龄组均可实施,对于无法建 立静脉通道的病人均可实行。因而骨髓内不会塌瘪的髓静脉丛是一个快速、安 全、可靠的给药途径,即使是经验不足的医护人员也可操作,该通道通常可以 在30 60秒内建立。但是,在现有4支术中,骨髓内输液针主要由针管、针管座、 针芯和手柄组成,其不足之处在于1.针管上无刻度,不利于掌握进针深度; 2.无固定装置;3.只有一个接头,而抢救中往往要一面快速补液, 一面给予 相应药物,故一个通路很难满足抢救需要;4.无测压装置,不能监测骨髓腔内 压力变化。骨髓腔内压力一般在10 - 30mmHg之间;输液压力小于lOmmHg则液 体无法流入骨髓腔;由于骨髓内血管大都为毛细血管, 一般有的静脉也比较细, 补液速度过快、过多,造成骨髓内压过高,这样血管外压增加,回流受影响而 致补液失败;而且输液压力过大(如大于100mmHg )则导致骨髓内高压可引起疼痛不适和液体向骨膜下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压力监测装置的骨 髓内输液针,便于掌握进针深度、固定可靠、可以多管输液以及方便给药又能 监测骨髓腔内压力变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l一种带压力监测装置的骨 髓内输液针,它包括带刻度的针管身、针管座和针芯,它还包括带固定片的深 度调节螺母、辅助深度调节螺母、测压侧管、输液側管和肝素帽,针管座和针 管身构成主针管,针芯插入针管座后与输液侧管和测压侧管共同构成三叉状手 柄;针管由针管座和针管身构成主针管;针管身的上端与针管座相连,中间部 分外侧壁带有螺紋,与深度调节螺母和辅助深度调节螺母相合。
针芯的针体上带有退针标记,退针标记到针尖的距离等于主针管针芯入口 到两侧管与主针管相接处的长度。
输液侧管上端开口,与注射器或输液器紧密相连;其外侧壁"&有螺紋,与 肝素帽和三通管相"t妄。
测压侧管的管壁透明,管身标有压力刻度,管内设有浮标和压力调节弹簧。
深度调节螺母与辅助深度调节螺母协同调节进针深度;下端向两侧突出呈 翼状构成固定贴,两端设有侧翼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目前所用的带压力监测装置的骨髓内输液 针相比,1.带有测压侧管和输液侧管,并与针管座共同构成穿刺针的手柄,便 于操作时掌握力度。2.针管身带有刻度,便于掌握进针深度;穿刺针芯刻有退 针标记,与测压侧管和输液侧管相配合,不必完全退出穿刺针就可以判断是否 穿入骨髓腔,减少穿刺针反复拔出、插入所造成的感染增加机率。3.测压装置 能够监测骨髓腔压力变化,建立骨内输液通路时可以帮助判断穿刺针是否进入 骨髓腔,便于输液时掌控输液量和输液速度。避免骨髓内压力过高而致补液失败现象发生,同时也可以减少或避免骨髓内压力过高带来的疼痛、液体渗漏皮 下或骨膜下、脂肪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4.增加输液通路,便于抢救药物应用,
提高抢救效果。5.针管座的设计可方便地与肝素帽和三通管相连,而且肝素帽 中间为橡胶材料,输液针头可直接插入,因而操作方便。6.固定片带有侧翼孔, 通过固定带或缝合的方法使骨髓输液针可靠固定,便于转送病人。
以下结合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l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针芯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针管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辅助深度调节螺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深度调节螺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l,本实施例的带压力监测装置的骨髓内输液针包括针芯1、针管 座2、针管身3、输液侧管4、测压侧管5、辅助深度调节螺母6、深度调节螺母 7、固定贴8、大肝素帽9和小肝素帽IO构成。针管座2和针管身3构成主针管, 针管座2的材料为塑料,针管身3为不锈钢制作。针芯1插入针管座2后与输 液侧管4和测压侧管5共同构成三叉状手柄,便于骨髓穿刺时掌握力度。
请参阅图2,针芯1由针柄11、针体12和针尖14构成。针体12与针管座 2和针管身3相配合;针体12上带有退针标记13,退针标记13到针尖14的距 离等于主针管针芯入口到两側管与主针管相接处的长度;骨髓穿刺时,针芯退 至退针标记13处时,即可通过观察骨髓腔压力和/或注射器回抽骨髓来判断穿 刺针是否进入骨髓腔,而不必完全拔出针芯,从而避免1-针芯反复插入、拔出 的操作,减少感染机率。请参阅图3,针管由针管座2和针管身3构成,针管座2上端为针管座开口 20,与针芯l相配合,并能与注射器紧密连接,针管座开口 20的外侧壁带有螺 紋,可与大肝素帽9或三通管相接。针管身3的上端与针管座2相连,中间部 分外侧壁带有螺紋19,下端标有刻度15,便于掌握进针深度。针管座2带有输 液侧管4和测压侧管5,输液侧管4和测压侧管5的下端与针管座2斜面对称相 通,呈三叉状;输液侧管4的上端为侧管开口 21,能与注射器和输液器紧密相 连;侧管开口 21的外侧壁也带有螺紋,可与肝素帽和三通管相^l矣,^便于输液给 药。测压侧管5的管壁为透明塑料材料制作,管身带有压力刻度16,管内有浮 标17和压力调节弹簧18,压力调节弹簧18通过浮标17接受来自骨髓腔的压力 而伸缩并带动浮标17移动,根据浮标17的位置变化来监测骨髓腔的压力,调 控输液量和输液速度。
请参阅图4,辅助深度调节螺母6与针管身3的螺紋19相合,辅助深度调 节螺母7固定和调节深度。
请参阅图5,深度调节螺母7为筒状,孔壁上的螺母22与针管身3的螺紋 19相合,便于上下移动,调节进针深度;下端向两侧突出呈翼状构成固定贴8, 固定贴8的两端分别有侧翼孔23,便于使用固定带或缝合的方式固定骨髓内输 液针。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操作方法如下1.选择穿刺点,常规消毒、铺无菌洞 巾,局部浸润麻醉;2.将侧管与肝素帽连接,根据经验估计可能的穿刺深度, 参照针管上的刻度调整深度调节螺母和辅助深度调节螺母;3.左手固定穿刺点 皮肤,右手握住手柄,将骨髓穿刺针与骨面垂直刺入,当穿刺针进入骨髓腔后 有一种抵抗力突然消失感,此时,停止进针,将带有软管的针头插入输液侧管 的肝素帽并与注射器相连,后退穿刺针至退针标记处,观察测压管显示的压力, 若压力在10 35mmHg之间,则可以判断穿刺针在骨髓腔内,如果小于这个压力, 则需结合回抽注射器,看是否有骨髓抽出来判断穿刺针的位置;如穿刺针没进 入骨髓腔则需重新前进针芯,调节进针深度,重复上述操作直至输液针确定进
6入骨髓腔后将输液器与输液侧管相连进行输液治疗。退出穿刺针后,主管同样
连接肝素帽和/或输液管进行治疗。4.调整深度调节螺母,使固定片与皮肤贴 紧,局部覆盖无菌敷料,通过侧翼孔用固定带或缝合固定穿剌针。5.在输液治 疗过程中监测骨髓腔压力变化,调节输液速度和输液量。既可调节输液压力大 于初始的骨髓内压而保证输液的顺畅,又可以防治压力过高而引起并发症。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操作方便,固定可靠,能监测骨髓腔压力变化,便 于掌控输液量和输液速度,有利于减少或避免骨髓内输液相关的并发症,因而 值得推广应用。
权利要求1. 一种带压力监测装置的骨髓内输液针,它包括带刻度的针管身、针管座和针芯,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带固定片的深度调节螺母、辅助深度调节螺母、测压侧管、输液侧管和肝素帽,针管座和针管身构成主针管,针芯插入针管座后与输液侧管和测压侧管共同构成三叉状手柄;针管由针管座和针管身构成主针管;针管身的上端与针管座相连,中间部分外侧壁带有螺纹,与深度调节螺母和辅助深度调节螺母相合。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带压力监测装置的骨髓内输液针,其特征在于 针芯的针体上带有退针标记,退针标记到针尖的距离等于主针管针芯入口到两 侧管与主针管相接处的长度。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压力监测装置的骨髓内输液针,其特征在于 输液侧管上端开口,与注射器或输液器紧密相连;其外侧壁设有螺紋,与肝素 帽和三通管相接。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压力监测装置的骨髓内输液针,其特征在于 测压侧管的管壁透明,管身标有压力刻度,管内设有浮标和压力调节弹簧。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压力监测装置的骨髓内输液针,其特征在于 深度调节螺母与辅助深度调节螺母协同调节进针深度;下端向两侧突出呈翼状 构成固定贴,两端设有側翼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压力监测装置的骨髓内输液针,它包括带刻度的针管身、针管座和针芯,它还包括带固定片的深度调节螺母、辅助深度调节螺母、测压侧管、输液侧管和肝素帽,针管座和针管身构成主针管,针芯插入针管座后与输液侧管和测压侧管共同构成三叉状手柄;针管由针管座和针管身构成主针管;针管身的上端与针管座相连,中间部分外侧壁带有螺纹,与深度调节螺母和辅助深度调节螺母相合。使用本实用新型,能便于掌握进针深度、固定可靠、可以多管输液以及方便给药又能监测骨髓腔内压力变化。
文档编号A61M37/00GK201260840SQ20082004706
公开日2009年6月24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28日
发明者付清玲, 廖晓星, 欣 李, 艳 熊, 蔺际 申请人:李 欣;蔺际;付清玲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