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点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465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负压点穴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医理疗的装置,具体来说是一种负压点穴器。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类似产品构造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负压球体与磁宫为上下结 构(如五行针);第二种是由真空枪、磁宫等组成的(如康祝);第三种就是单一 的负压球体。
一个典型的五行针,如


图1所示,包括负压针囊101、梯形磁轭102、透明 磁宫103、极性标记104、永磁体105、保护圈106和针尖107,所述的透明磁宫 103设置在负压针囊101的下方,所述的针尖107、永磁体105和梯形磁轭102 依次连接形成组件后设置在所述的透明磁宫103内,所述的极性标体104帖在所 述的永磁体105表面用以指示永磁体105的极性。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负压将磁宫 103吸附在人需体理疗部位,使针尖107顶在相应穴位上来达到理疗的目的。这 种结构的五行针,由于负压针囊101和透明磁宫103采用了上下结构,且整体重 心在负压球的部位,该重心与人体表面的距离相比较大,很容易在使用过程中造 成产品脱落,从而影响使用效果。
第二种采用真空枪的结构,虽然避免了五行针存在的问题,但使用起来相对 较为复杂。而第三种结构为单一的负压球体,不具备针炙的功效。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产品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负压点穴器,该负压点穴器 不仅继承了上述产品的优点,同时避免了不足。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负压点穴器,包括负压球 体、磁宫、极性标体、永磁体和点穴针尖,所述的磁宫设置在所述的负压球体内, 磁宫上开设有与所述负压球体连通的通孔,所述的极性标体、永磁体和点穴针尖 构成组件后设置在所述的磁宫内。本实用新型的负压点穴器,充分利用负压球体内的空间,将磁宫镶嵌在球体 的内部,使负压球体与磁宫有机的结合成一体,其重心与人体表面的距离相对较 小,因而避免了磁宫外露容易摔碎的现象,达到了降低重心,操作简便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操作简单,吸附力强、不易脱落,携带方 便。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球体吸口处内径与磁宫轴向尺寸最大处到 负压球体吸口端面的深度之间的比例在1.95: l到2: l之间。所述的点穴针尖 与负压球体吸口端面齐平或略微向内。这样,形成的负压使点穴针尖作用于人体 的力恰到好处,即不会太小而达不到点穴效果,也不至于太大而使人产生不适。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现有的一个典型的五行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负压点穴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2,负压点穴器,包括负压球体l、磁宫2、极性标体3、永磁体4和 点穴针尖5,所述的磁宫2设置在所述的负压球体1内,磁宫上开设有与所述负 压球体1连通的通孔6,所述的极性标体3、永磁体4和点穴针尖5构成组件后 设置在所述的磁宫2内。
本实用新型的安装过程如下首先将点穴针尖5与永磁体4相吸在一起、再 将其装入极性标体3中;将装好的极性标体组件与磁宫2粘接;将组装好的磁宫 组件用专用工具压入负压球体1的固定槽内,使磁宫组件置于负压球体内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过程中,对内置磁宫的大小经过多次试验,最后确定在 保证吸力的同时又不易产生水泡现象的情况下,吸口处内径D与磁宫轴向深度 尺寸最大处到负压球体吸口端面的深度H比例在1.95: 1到2:1之间。所述的点 穴针尖5与负压球体吸口端面齐平或略微向内。
应该理解到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 型的限制,任何不超出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范围内的发明创造,均落入本实用新 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负压点穴器,包括负压球体(1)、磁宫(2)、极性标体(3)、永磁体(4)和点穴针尖(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磁宫(2)设置在所述的负压球体(1)内,磁宫上开设有与所述负压球体(1)连通的通孔(6),所述的极性标体(3)、永磁体(4)和点穴针尖(5)构成组件后设置在所述的磁宫(2)内。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点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球体吸口处内径(D) 与磁宫轴向深度尺寸最大处到负压球体吸口端面的深度(H)之间的比例在 1.95: 1至i」2: 1之间。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负压点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点穴针尖(5)与负压球 体吸口端面齐平或略微向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负压点穴器,包括负压球体、磁宫、极性标体、永磁体和点穴针尖,所述的磁宫设置在所述的负压球体内,所述的极性标体、永磁体和点穴针尖构成组件后设置在所述的磁宫内。本实用新型的负压点穴器,充分利用负压球体内的空间,将磁宫镶嵌在球体的内部,使负压球体与磁宫有机的结合成一体,其重心与人体表面的距离相对较小,因而避免了磁宫外露容易摔碎的现象,达到了降低重心,操作简便的目的。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操作简单,吸附力强、不易脱落,携带方便。
文档编号A61H39/04GK201260776SQ200820121630
公开日2009年6月24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24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24日
发明者潘洪涛 申请人:潘洪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