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尿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3875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次性尿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次性尿布。
背景技术
通常的短裤型纸尿布具有外装片,其通过分别接合前身部分的两 侧部和后身部分的两侧部而在两侧形成接合部,并且形成腰部开口部和 左右一对腿部开口部;以及内装体,其沿着外装片的内表面的宽度方向 中央固定在从腹侧通过裆间直到背侧的范围内,通过使穿戴者的两脚穿 过腰部开口部并插入腿部开口部来进行穿戴。内装体具有透液性表面 片;以及配置在透液性表面片的外表面侧的由纤维集合体形成的吸收芯 (absorbent core)。作为纤维集合体,广泛使用通过对纸浆纤维积纤(積 繊)而形成的纤维集合体。
相对于这种使用一体的外装片的种类,近年来提出了将外装片分割 成腹侧和背侧两部分的也称为一分为二型的一次性尿布(例如参照专利 文献7)。在一分为二型的一次性尿布中,具有如下的优点在制造时冲 裁腿部开口部时的下脚料(多余的废弃部分)少,以及能够单独选择腹 侧外装片和背侧外装片各自的原材料,穿戴时脚部容易穿过因此便于穿 戴(便于穿着),穿戴过程中便于脚部活动。
专利文献1:特开2001-34038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2-159528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5-065729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2002-291799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2004-081369号公报
专利文献6:特开2000-005230号公报
专利文献7:特开2005-027839号公报在一分为二型的一次性尿布中,由于吸收芯的形状会给腿部的自由 度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对腿部周围的合身性,优选使吸收芯 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尽可能在较长范围内收紧。
但是, 一分为二型的一次性尿布中,由于内装体与腹侧外装片和背 侧外装片的粘接部分的面积非常小,施加在内装体上的力集中于粘接部 分,因此如果仅考虑合身性而使吸收芯收紧,会导致吸收芯的刚性下降, 则如图12所示,有可能由于吸收芯变形而导致内装体与腹侧外装片或背 侧外装片的粘接相剥离、或者露出屁股等造成外观和穿着感变差。
另外, 一分为二型的一次性尿布中,由于压住腿部周围的外装片的 面积变窄,腿部周围的自由度增大,因此在腿部周围容易产生间隙。
另一方面,在一次性尿布中,为了防止所谓的横向泄漏,设置沿着
宽度方向两侧部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带状的阻挡边(barrier cuffs)的做法 固定了下来,并且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阻挡边以获得优异的合身性和防漏 效果的同时,使裆间部看起来整洁。
特别是被称为"整洁形状"的阻挡边(参照专利文件1、 2)结构在以 下这方面是种优异的腿部周围结构通过去除配置于外装片上的以往就 存在的阻挡边(立体褶皱)而使裆间部两侧边缘不存在外装片,并且将 从内装体的背面侧立起的阻挡边立起以抬起内装体的侧部,从而能够同 时兼顾整洁感和防漏效果。
另外,为了获得更加显著的防漏效果,作为其它技术也提出了将阻 挡边设置成双层(参照专利文献6)。并且,作为同类技术还提出了除双 层阻挡边之外还具有平面褶皱的结构(参照专利文件4、 5)。
但是,如专利文件6所示,即使将阻挡边设置成双层,由于双层的 褶皱几乎以重叠状态立起,因此实际上也未能获得两倍的防漏效果。另 外,如专利文件4、 5所示,即使以在内装体的表面侧立起的方式设置内 侧阻挡边,并使立起起点位于比内装体侧缘更靠近宽度方向中央侧的位 置,以使比立起起点更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内装体的侧部作为外侧褶 皱发挥作用,由于该外侧褶皱原本为内装体,因此也难以确保充分的立 起尺寸,并且即使强行加大立起尺寸,内侧和外侧的阻挡边也容易重叠,不管怎样都不能够充分地提高防漏效果。为此,外装片也需要腿部周围 褶皱(平面褶铍),有损于整洁的外观。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课题在于获得一种穿戴时脚部容易穿过、穿着 时看起来整洁、并且在脚部周围不易产生间隙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特 别在于解决一分为二型的一次性尿布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另外,本发明的课题还在于为了解决短裤型一次性尿布中存在的上 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既看起来整洁又可以发挥优异的防漏效果的双层阻 挡边结构。
解决了上述课题的本发明如下所述。
<第一方案所述的发明>
一种短裤型一次性尿布,所述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具备 筒状的腰身部,其由覆盖穿戴者的腰身中的腹侧的腹侧外装片和覆 盖背侧的背侧外装片构成,所述筒状的腰身部在腹侧外装片的上端边缘 和背侧外装片的上端边缘对齐的状态下,通过将腹侧外装片的宽度方向 两侧边缘的接合部和背侧外装片的宽度方向两侧边缘的接合部接合而形 成;以及
内装体,其前端部连接于所述腹侧外装片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内表面, 且该内装体的后端部连接于所述背侧外装片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内表面, 并且该内装体从背侧通过裆间部覆盖至腹侧,
所述内装体具有透液性表面片;以及配设于该透液性表面片的外 表面侧的由纤维集合体形成的吸收芯,
所述腹侧外装片和背侧外装片在裆间侧离开而不连续, 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性尿布的构成为,
所述吸收芯具有前端部;后端部;以及位于前端部和后端部之间 且与前端部和后端部相比宽度窄的收紧部,
当设所述吸收芯前端部的前后方向长度为Ll、所述吸收芯和所述腹 侧外装片重叠的重叠部分的前后方向长度为L2、所述吸收芯后端部的前说明书第4/36页
后方向长度为L3、所述吸收芯和所述背侧外装片重叠的重叠部分的前后 方向长度为L4、所述收紧部的最小宽度为Wl、所述吸收芯前端部的宽 度和吸收芯后端部的宽度为W2时,满足下式(1) (3): 70mm ^ Wl < W2 S 190mm…(l)
0腿S LI-L2 S 70mm…(2)
Omm ^ L3-L4 S 50讓…(3)
<作用效果>
对于本方案所述的发明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通过满足上式(1)的 条件,可以充分地确保吸收芯的宽度,并且通过满足上式(2)和(3), 宽度更宽的吸收芯前端部和后端部充分地延伸至比腹侧外装片和背侧外 装片的下边缘更靠裆间侧的位置。其结果是,吸收芯的高刚性部分充分 地延伸至比腹侧外装片和背侧外装片的下边缘更靠裆间侧的位置,即使 力集中于内装体与腹侧外装片和背侧外装片相粘接的粘接部分,吸收芯 也不易变形,从而降低了内装体与腹侧外装片或背侧外装片的粘接的脱 落、或者漏出屁股等外观和穿戴感变差的危险。
<第二方案所述的发明>
根据第一方案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
在所述内装体中,至少在内装体的宽度方向两侧边缘与腹侧外装片 的下端边缘的交点附近、以及内装体的宽度方向两侧边缘与背侧外装片 的下端边缘的交点附近,刚性为15 50cN/50mm。
<作用效果>
如果内装体中至少本方案所述部分的刚性在本方案所述的范围之 内,则前述各方案所述的发明的效果更加显著。 <第三方案所述的发明>
根据第一方案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
在所述内装体的宽度方向两侧部,沿前后方向在从内装体的前端至 后端的范围内设有朝身体侧立起的带状的阻挡边,
在该阻挡边的前侧部分、后侧部分以及前侧部分与后侧部分之间的 中间部分中,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在以不立起的方式折叠的状态下相对于所述表面片被固定,且中间部分未被固定,并且至少在该中间部分以 沿着前后方向伸长的状态固定有细长状弹性伸縮部件,
当设所述阻挡边的前侧部分的前后方向长度为L5、所述阻挡边的后 侧部分的前后方向长度为L6时,满足下式(4)和(5): L2 < L5…(4)
L4 < L6…(5) <作用效果>
本方案所述的发明利用为了使阻挡边立起而在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 通过必要的粘接等所形成的固定来提高内装体的两侧部的刚性。特征在 于,通过满足上述式(4)和(5)的条件,利用阻挡边的固定部分来提 高力容易集中的、位于腹侧外装片和背侧外装片的下边缘附近的内装体 两侧部的刚性。因此,前述各方案所述的发明的效果更加显著。
<第四方案所述的发明>
根据第一方案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 所述吸收芯的所述吸收芯前端部和吸收芯后端部各自的宽度方向两 侧部的纤维密度大于宽度方向中间部的纤维密度。 <作用效果>
本方案所述的发明具有以下特征在吸收芯的至少前端部和后端部,
仅对宽度方向两侧部进行高密度化。通过进行这种高密度化,不会损害 吸收芯所要求的各种特性,并且力容易集中的、位于腹侧外装片和背侧 外装片的下边缘附近的内装体两侧部的刚性得以提高。因此,前述各方 案所述的发明的效果更加显著。 <第五方案所述的发明>
根据第一方案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
分别设有沿着所述内装体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带状 的内侧阻挡边,并且在所述内侧阻挡边的外侧分别设有沿着所述内装体 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带状的外侧阻挡边,
所述内侧阻挡边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端部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内装体的 宽度方向端部被固定的内侧安装部分,该内侧安装部分以外的部分形成
12为从内侧安装部分突出的内侧突出部分,该内侧突出部分中的前后方向 两端部固定于所述表面片的表面,前后方向中间部形成为未固定的内侧 自由部分,在该内侧自由部分的至少前端部以伸长状态固定有沿着前后 方向的细长状弹性部件,
所述外侧阻挡边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端部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内装体的 宽度方向端部的背面侧部位被固定的外侧安装部分,该外侧安装部分以 外的部分形成为从外侧安装部分突出的外侧突出部分,该外侧突出部分 中的前后方向两端部由根侧部分和前端侧部分构成,所述根侧部分从所 述外侧安装部分通过所述内装体的侧部而延伸至所述内侧阻挡边中的内 侧突出部分的前后方向两端部的表面,且固定于所述内侧突出部分的前 后方向两端部的表面,所述前端侧部分从该根侧部分的前端向宽度方向 外侧折返,且固定于所述根侧部分,前后方向中间部为未固定的外侧自 由部分,在该外侧自由部分的至少前端部以伸长状态固定有沿着前后方 向的细长状弹性部件。
<作用效果>
本方案所述的发明具有以下特征将阻挡边形成为内外双重结构, 并且内侧阻挡边的内侧突出部分中的位于前后方向两端部的固定部未折 返,而是将外侧阻挡边的外侧突出部分中的前后方向两端部向宽度方向 外侧折返,并且将外侧阻挡边的外侧安装部分配置于内装体的背面侧部 位。如果外侧阻挡边的外侧安装部分位于内装体背面侧,则由于外侧阻 挡边在前后方向中间部以向宽度方向外侧张开的方式立起,进而以面抵 接腿部周围,因此合身性得到提高。并且,由于内侧突出部分中的前后 方向两端部的固定部未折返,而是将外侧突出部分中的前后方向两端部 的固定部在宽度方向上向外折返,所以内侧和外侧阻挡边中的内侧和外 侧自由部分之间的离开状态得以维持,并且内侧和外侧阻挡边以较宽的 间隔可靠地立起,进而分别贴合在腿部周围,因此防漏性优异。即,由 于具有立起性优异且便于以面接触皮肤的形状的阻挡边在离开的位置双 重地贴合在腿部周围,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排泄物泄漏。
<第六方案所述的发明>根据第五方案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
所述内侧安装部分的位于所述内侧阻挡边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端部, 相对于包含所述内装体的宽度方向端部的表面侧部位的部位被固定。 <作用效果>
本方案所述的发明具有以下特征将内侧阻挡边的内侧安装部分配 置在包含内装体的表面侧部位的部位。由于内侧阻挡边的内侧安装部分 位于内装体的表面两侧部,因此成为立起起点的内侧安装部分与内侧突 出部分的边界从内装体的侧缘向宽度方向中央侧离开,通过内侧和外侧 阻挡边的弹性部件的收縮力,不仅使内侧和外侧阻挡边朝身体侧立起, 且内装体中的比内侧突出部分更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也朝身体侧立 起,该内装体的侧部在内侧和外侧阻挡边之间作为中间的屏障发挥作用, 并且还发挥作为将内侧和外侧阻挡边维持在离开状态的间隔物的作用。
其结果是,在本方案所述的发明中,内侧和外侧阻挡边以更宽的间 隔立起,并分别在适当的位置贴合在腿部周围。
<第七方案所述的发明>
根据第六方案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
所述内侧安装部分和所述内侧突出部分的边界配置成沿着前后方向 纵贯所述收紧部。 <作用效果>
在吸收体具有收紧部的情况时,由于腿部周围的自由度进一步增大, 因此在腿部周围容易产生间隙。前述的阻挡边对于腿部周围的合身性优 异,但是特别是在吸收芯上设置收紧部的情况下,通过如本方案所述那 样构成,内侧阻挡边会在纵贯收紧部的线上立起,因此合身性会得到更 加显著的提高。
<第八方案所述的发明>
根据第七方案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
在尿布展开的状态下,所述内侧安装部分和所述内侧突出部分的边
界位于从所述内装体表面侧的侧缘向宽度方向中央侧3 20mm的部位, 所述外侧安装部分和所述外侧突出部分的边界位于从所述内装体背面侧的侧缘向宽度方向中央侧5 30mm的部位。 <作用效果>
如果用于固定内侧安装部分的内装体的表面侧部位的宽度在本方案 所述的范围之内,则前述的效果更加显著。 <第九方案所述的发明> 根据第八方案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
所述内装体的所述吸收芯的外表面侧由不透液性片所覆盖,该不透 液性片绕过所述吸收芯的宽度方向两侧,并延伸至与位于所述吸收芯的 表面片侧的所述内侧安装部分和所述内侧突出部分的边界相对应的位 置。
<作用效果〉
在本方案所述的发明中,能够通过在内侧和外侧阻挡边之间抬起的 内装体两侧部来阻止越过内侧阻挡边的少量的排泄物,因此如本方案所 述,可以通过在内装体的侧部表面侧内置不透液性片,从而能够有效地 阻止越过内侧阻挡边的少量排泄物尿或软便的水分渗出。并且,利用作 为内装体的背面侧部件所使用的不透液性片,因此材料成本增加较少, 还能够避免生产工序复杂化。
<第十方案所述的发明>
根据第九方案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
所述内侧突出部分的宽度大于固定有所述内侧安装部分的内装体表 面侧部位的宽度,
所述外侧突出部分的根侧部分中的、在尿布展开状态下位于所述内 装体表面侧的部分的宽度、与所述外侧突出部分的前端侧部分的宽度之 和大于固定有所述内侧安装部分的内装体表面侧部位的宽度,
所述内侧阻挡边和外侧阻挡边中未内置不透液性片。
<作用效果〉
如前述那样,在使不透液性片延伸至内装体的侧缘的情况下,如果 内装体的侧部高高立起则会损害腿部周围的透气性,有可能在排泄后给 穿戴者造成不适感。对此,通过釆用本方案那样的结构,由于不透液性片的内置而导致透气性变低的仅是内装体的高度较低且不易妨碍透气性 的侧部,而高度较高且成为透气障碍的内侧和外侧阻挡边则能够维持较 高的透气性。因此,不损害前述的防渗效果就能够维持较高的透气性。
<第十一方案所述的发明>
一种一次性尿布,所述一次性尿布具备
内装体,所述内装体具有透液性表面片和配置于该透液性表面片的 外表面侧的吸收芯,并且该内装体从背侧通过裆间部覆盖至腹侧;以及 安装于该内装体的外表面侧的片状的外装体, 其特征在于,
分别设有沿着所述内装体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带状 的内侧阻挡边,并且.在所述内侧阻挡边的外侧分别设有沿着所述内装体 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带状的外侧阻挡边,
所述内侧阻挡边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端部形成为相对于包含所述内装 体的宽度方向端部的表面侧部位的部位被固定的内侧安装部分,该内侧 安装部分以外的部分形成为从内侧安装部分突出的内侧突出部分,该内 侧突出部分中的前后方向两端部固定于所述表面片的表面,前后方向中 间部形成为未固定的内侧自由部分,在该内侧自由部分的至少前端部以 伸长状态固定有沿着前后方向的细长状弹性部件,
所述外侧阻挡边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端部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内装体的 宽度方向端部的背面侧部位被固定的外侧安装部分,该外侧安装部分以 外的部分形成为从外侧安装部分突出的外侧突出部分,该外侧突出部分 中的前后方向两端部由根侧部分和前端侧部分构成,所述根侧部分从所 述外侧安装部分通过所述内装体的侧部而延伸至所述内侧阻挡边中的内 侧突出部分的前后方向两端部的表面,且固定于所述内侧突出部分的前 后方向两端部的表面,所述前端侧部分从该根侧部分的前端向宽度方向 外侧折返,且固定于所述根侧部分,前后方向中间部形成为未固定的外 侧自由部分,在该外侧自由部分的至少前端部以伸长状态固定有沿着前 后方向的细长状弹性部件。
<作用效果〉
16本方案所述的发明具有以下特征将阻挡边形成为内外双重结构, 并且内侧阻挡边的内侧突出部分中的位于前后方向两端部的固定部未折 返,而是将外侧阻挡边的外侧突出部分中的前后方向两端部向宽度方向 外侧折返,并且将内侧阻挡边的内侧安装部分配置在包含内装体的表面 侧部位的部位,将外侧阻挡边的外侧安装部分配置在内装体的背面侧部 位。
如果外侧阻挡边的外侧安装部分位于内装体的背面侧,则由于外侧 阻挡边在前后方向中间部以向宽度方向外侧张开的方式立起,进而以面 抵接腿部周围,因此合身性得到提高。
而且,特征在于,由于内侧阻挡边的内侧安装部分位于内装体的表 面两侧部,所以成为立起起点的内侧安装部分与内侧突出部分的边界从 内装体的侧缘向宽度方向中央侧离开,通过内侧和外侧阻挡边的弹性部 件的收縮力,不仅使内侧和外侧阻挡边朝身体侧立起,且内装体中的比 内侧突出部分更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也朝身体侧立起,从而该内装体 的侧部在内侧和外侧阻挡边之间作为中间的阻挡发挥作用,并且还发挥 作为将内侧和外侧阻挡边维持在离开状态的间隔物的作用。
其结果是,在本方案所述的发明中,内侧和外侧阻挡边互不重叠而 以较宽的间隔立起,从而分别在适当的位置贴合在腿部周围。即,由于 具有立起性优异且便于以面接触皮肤的形状的阻挡边在离开的位置双重 地贴合在腿部周围,因此既可以使外观整洁又可以发挥优异的防漏效果。
<第十二方案所述的发明>
根据第十一方案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
在尿布展开的状态下,所述内侧安装部分和所述内侧突出部分的边
界位于从所述内装体表面侧的侧缘向宽度方向中央侧3 20mm的部位, 所述外侧安装部分和所述外侧突出部分的边界位于从所述内装体背面侧 的侧缘向宽度方向中央侧5 30mm的部位。 <作用效果〉
如果用于固定内侧安装部分的内装体表面侧部位的宽度在本方案所 述的范围之内,则前述的效果更加显著。<第十三方案所述的发明>
根据第十二方案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
在尿布展开的状态下,所述内侧安装部分与所述内侧突出部分的边
界位于从所述内装体表面侧的侧缘向宽度方向中央侧3 20mm的部位, 所述外侧安装部分与所述外侧突出部分的边界位于从所述内装体背面侧 的侧缘向宽度方向中央侧5 30mm的部位。 <作用效果〉
在一次性尿布中,为了防止液体成分从阻挡边渗出,也有在阻挡边 内部层叠不透液性片的提案。阻挡边内部的不透液性片一般是使内装体 中的覆盖吸收芯背面侧的不透液性片延伸直至阻挡边内部,或者是在阻 挡边内层叠另一个片(参照专利文件3)。但是,如果将不透液性片内置 在阻挡边内部,存在材料成本增加、制造工序复杂化的问题。
在本方案所述的发明中,对于越过内侧阻挡边的少量排泄物,能够 利用在内侧和外侧阻挡边之间抬起的内装体两侧部来阻止,因此如本方 案所述,通过在内装体的侧部表面侧内置不透液性片,从而能够有效地 阻止越过内侧阻挡边的少量排泄物尿或软便的水分渗出。并且,由于利 用了作为内装体的背面侧部件所使用的不透液性片,因此材料成本的增 加较少,还能够避免生产工序复杂化。
<第十四方案所述的发明>
根据第十三方案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
所述内侧突出部分的宽度大于固定有所述内侧安装部分的内装体表 面侧部位的宽度,
所述外侧突出部分的根侧部分中的、在尿布展开状态下位于所述内 装体表面侧的部分的宽度、与所述外侧突出部分的前端侧部分的宽度之 和大于固定有所述内侧安装部分的内装体表面侧部位的宽度,
所述内侧阻挡边和外侧阻挡边中未内置不透液性片。
<作用效果>
如前述那样,在使不透液性片延伸至内装体的侧缘的情况时,如果 内装体的侧部高高立起则会损害腿部周围的透气性,有可能在排泄后给穿戴者造成不适感。对此,通过采用本方案那样的结构,由于不透液性 片的内置而导致透气性变低的仅是内装体的高度较低且不易成为透气障 碍的侧部,而高度较高且成为透气障碍的内侧和外侧阻挡边则能够维持 较高的透气性。因此,不损害前述的防渗效果就能够维持较高的透气性。 <第十五方案所述的发明>
根据第十一方案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
所述外装体为筒状的腰身部,所述筒状的腰身部由覆盖穿戴者的腰 身中的腹侧的腹侧外装片和覆盖背侧的背侧外装片构成,所述筒状的腰 身部在腹侧外装片的上端边缘和背侧外装片的上端边缘对齐的状态下, 通过将腹侧外装片的宽度方向两侧边缘的接合部和背侧外装片的宽度方 向两侧边缘的接合部接合而形成,
所述内装体的前端部连接于所述腹侧外装片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内表 面,并且该内装体的后端部连接于所述背侧外装片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内 表面。
<作用效果>
通常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具有外装片,其通过将前身部分的两侧 部和后身部分的两侧部分别接合而在两侧形成有接合部,并且形成腰部 开口部和左右一对腿部开口部;以及内装体,其沿着所述外装片的内表 面的宽度方向中央被固定在从腹侧通过裆间而直到背侧的范围内,通过 使穿戴者的两脚穿过腰部开口部并插入腿部开口部中来进行穿戴。内装 体具有透液性表面片;以及配置于该透液性表面片的外表面侧且由纤 维集合体形成的吸收芯。作为纤维集合体,广泛使用通过对纸浆纤维进 行积纤而形成的纤维集合体。
相对于这种使用一体的外装片的种类,近年来提出了将外装片分割 成腹侧和背侧两部分的也称为一分为二型的一次性尿布(例如参照专利 文献7)。在这种一分为二型的一次性尿布中,具有如下的优点在制造 时冲裁腿部开口部时的下脚料(多余的废弃部分)少,以及能够单独选 择腹侧外装片和背侧外装片的各原材料,穿戴时腿部容易穿过因此便于 穿戴(便于穿着),穿着过程中便于腿部活动。但是,在外装一分为二型的一次性尿布中,由于压住腿部周围的外 装片的面积变窄而腿部周围的自由度增大,因此存在腿部周围容易产生 间隙的问题。因此,如本方案所述,优选以外装一分为二型的短裤型一 次性尿布作为对象。
<第十六方案所述的发明〉 .根据第十五方案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
所述吸收芯具有前端部;后端部;以及位于前端部和后端部之间 且与前端部和后端部相比宽度窄的收紧部,
所述收紧部的前端和后端位于比所述腰身部的下端更靠近裆间侧的 位置,
所述收紧部的最小宽度为所述吸收芯前端部的宽度和吸收芯后端部 的宽度的50% 85%,
所述内侧安装部分和所述内侧突出部分的边界配置成沿着前后方向 纵贯所述收紧部。
<作用效果>
在外装一分为二型的一次性尿布中,由于吸收芯的形状会给腿部的 自由度带来很大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对腿部周围的合身性,优选使吸收 芯的前后方向中间部收紧。
但是,如果设置这种收紧部,则腿部周围的自由度会进一步增大, 在腿部周围容易产生间隙。前述的阻挡边对腿部周围的合身性优异,但 是特别是在吸收芯处设置收紧部的情况时,通过如本方案所述那样来构 成,内侧阻挡边会在纵贯收紧部的线上立起,因此合身性会得到更加显 著的提高。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带来以下优点吸收芯不易变形,降低内 装体与腹侧外装片或背侧外装片的粘接的脱落、或者露出屁股等造成外 观和穿着感变差的危险等。


20图1是示出一次性尿布的内表面的、在展开尿布的状态下的平面图。 图2是示出一次性尿布的外表面的、在展开尿布的状态下的平面图。
图3是沿着图1的3—3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1的4一4线的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1的5 — 5线的剖视图。
图6是仅将一次性尿布的主要部分与尺寸一同示出的、在展开尿布 状态下的平面图。
图7是仅将一次性尿布的主要部分与尺寸一同示出的剖视图。
图8是产品状态的主视图。
图9是产品状态的后视图。
图IO是仅将另一一次性尿布的主要部分与尺寸一同示出的、在展开 尿布状态下的平面图。
图11是穿戴状态下的裆间部的剖视图。 图12是现有例的照片。
标号说明
10:内装体;12:外装片;12F:腹侧外装片;12B:背侧外装片; 13:背侧主体部;14:背侧延伸部;15:第一细长状弹性伸縮部件;16: 第二细长状弹性伸縮部件;20:内装体;56:吸收芯;56F:吸收芯前端 部;56B:吸收芯后端部;56N:收紧部(括^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 图9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一例。在图1 的标号中,"前后方向"表示连接腹侧和背侧的方向,"宽度方向"表示与前 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表示与腰身方向正交的方向,换言之,
表示连结腰部开口部wo侧和裆间部侧的方向。
该短裤型一次性尿布10即所谓的短裤型的一次性尿布,具有用于覆 盖穿戴者的腰身中的腹侧的腹侧外装片12F和用于覆盖腰身中的背侧的背侧外装片12B,并且腹侧外装片12F的宽度方向两侧边缘的接合部12A和背侧外装片12B的宽度方向两侧边缘的接合部12A通过热封或超声波熔接等接合而形成筒状的腰身部12。如图示方式那样,在背侧外装片12B比接合部12A更向下侧延伸的情况下,能够在甚至包含该部分的上下方向范围内一体地实施热封等加工,从而能够在背侧延伸部14设置延伸熔接部12E。通过设置延伸熔接部12E,能够防止背侧延伸部14的后述的第二细长状弹性伸縮部件16回拉。在该情况下,考虑到侧部的破损容易度,通常接合部12A由较小熔接部的集合构成,并形成接合部12A中熔接面积的比率低的接合图案,但是由于在延伸熔接部12E不需要考虑破损容易度,因此,也可通过使熔接图案的熔接面积的比率比接合部12A的高,从而可靠地熔接固定第二细长状弹性伸縮部件16。并且,延伸熔接部12E也可以利用弯曲的线熔接臀部罩部14C的边缘部,来防止臀部罩部14C的第二细长状弹性伸縮部件16回拉。
并且,内装体20的前端部通过热熔粘接剂等连接在腰身部12中的腹侧外装片12F的宽度方向中央内表面上,且内装体20的后端部通过热熔粘接剂等连接在背侧外装片12B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内表面上,腹侧外装片12F和背侧外装片12B在裆间侧离开而不连续。该离开距离Y能够形成为约150 250mm。
从图7和图8可知,腰身部12的上部开口成为供穿戴者的腰部穿过的腰部开口部WO,在内装体20的宽度方向两侧分别由腰身部12的下边缘和内装体20的侧缘包围的部分成为供腿部穿过的腿部开口部LO。在将各接合部12A剥离并展开的状态下,如图l所示呈沙漏形状。内装体20以从背侧通过裆间部一直覆盖到腹侧的方式延伸,是接住排泄物并吸收保持液体成分的部分,腰身部12是相对于穿戴者支承内装体20的部分。
(外装片)
也如图4和图5所示,腹侧外装片12F和背侧外装片12B通过将无纺布等的两个片S1、 S2粘贴在一起而形成,为了提高相对于腰身的合身性,在两个片S1、 S2之间以预定的伸长率设有橡胶线等细长状弹性伸縮选其基重为约10 30g/m2。对于无纺布,其原料纤维是什么并无特殊限定。例如,可以例示出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类、聚酯类、聚酰胺类等合成纤维,人造纤维或铜氨纤维等再生纤维、棉等天然纤维等,或者使用这些纤维中的两种以上的混合纤维、复合纤维等。另外,无纺布可以是通过任何加工而制造的无纺布。作为加工方法,例如可例示出水刺(spunlace)法、纺粘(spunbond)法、热轧(thermalbond)法、熔喷(meltblown)法、针刺(needle-punched)法、热风(airthrough)法、点粘(pointbond)法等公知方法。并且,作为细长状弹性伸縮部件15 18、 19T、 19U,可以使用合成橡胶,也可以使用天然橡胶。对于各外装片12F、 12B的两个片S1、 S2的粘贴、或被夹在两个片Sl、 S2之间的细长状弹性伸縮部件15 19的固定,可以使用热熔粘接、或者热封或超声波粘接。如果将外装片12F、 12B整个面牢固地固定则会损害片的手感,因此不是优选的。优选将这些部分组合,对细长状弹性伸縮部件15 19进行牢固的粘接,而对细长状弹性伸縮部件以外的部分不进行粘接、或者较轻地粘接。
更详细地说,背侧外装片12B具有占据与接合部12A相同的上下方向范围的背侧主体部13;以及向该背侧主体部13的下侧延伸的背侧延伸部14。背侧延伸部14具有与吸收性主体20重叠的宽度方向中央部14M;以及向该宽度方向中央部14M的两侧延伸的臀部罩部14C。
背侧延伸部14的形状可以适当确定,在图示例中,背侧延伸部14的上端部以与背侧主体部13相同的宽度向背侧主体部13的下侧延伸,且其下侧随着接近裆间侧宽度变窄。与背侧主体部13宽度相同的部分也能够省略。如果以这种方式构成,则臀部罩部14C的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缘14e形成随着接近裆间侧而接近吸收性主体20侧的直线状或者曲线状,形成易于覆盖臀部的形状。 一
背侧延伸部14的尺寸可以适当确定,但如图6所示,更优选臀部罩部14C的宽度方向长度14x (臀部罩部14C的宽度方向外侧的边缘14e和吸收性主体20的侧缘在宽度方向上的最大离开距离)为80 160mm、臀部罩部14C的上下方向的长度14y (延伸长度)为30 80mm。并且,在将由在背侧延伸部14的宽度方向上最宽的部位和在上下方向上最宽的
部位所确定的四边形的面积设为S时,如果背侧延伸部14的面积相对于S为约20% 80%、特别是约40% 60%时,则臀部的外观和穿戴感优异,因此是优选的。
背侧主体部13在上下方向在概念上能够分为上端部分(腰部)W和比上端部分靠下侧的下侧部分U,其范围根据产品的大小而不同, 一般能够设上端部分W的上下方向长度为15 80mm、设下侧部分U的上下方向长度为35 220mm。
在背侧主体部13的上端部分(腰部)W中,以在整个宽度方向上连续的方式固定有多根背侧腰部弹性伸縮部件17,所述多根背侧腰部弹性伸縮部件17在沿着上下方向隔开间隔且以预定伸长率沿着宽度方向伸长的状态下被固定。并且,背侧腰部弹性伸縮部件17中的配设于与背侧主体部13的下侧部分U邻接的区域的一根或多根背侧腰部弹性伸縮部件17可以与吸收芯20重叠,且也可以分别设置在除了与吸收性主体20重叠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之外的宽度方向两侧。作为该背侧腰部弹性伸縮部件17,优选将粗细为约155 1880dtex(分特)、特别是约470 1240dtex
(合成橡胶的情况。在天然橡胶的情况下,截面积为约0.05 1.5mm2、特别是约0.1 1.0mm"的橡胶线,以4 12mm的间隔,分别以约150% 400%的伸长率、特别是约220% 320%的伸长率固定大约3 22根。并且,背侧腰部弹性伸縮部件17并不需要全部都是相同的粗细和伸长率,例如也可以使弹性伸縮部件的粗细和伸长率在背侧腰部的上部和下部不同。该背侧腰部弹性伸縮部件17的粗细或伸长率的大小与第一和第二细长状弹性伸縮部件15、 16的无关,能够自由确定。
并且,在背侧主体部13的下侧部分U中,除了与吸收性主体20重叠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之外,在其上侧和宽度方向两侧的各个部位,以在整个宽度方向上连续的方式固定有多根第一细长状弹性伸縮部件15,所述多根第一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5在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且以预定伸长率沿宽度方向伸长的状态下被固定。
作为第一细长状弹性伸縮部件15,优选将粗细为约155 1880dtex、特别是约470 1240dtex (合成橡胶的情况。在天然橡胶的情况下,截面积为约0.05 1.5mm2、特别是约0.1 1.0mm2)的橡胶线,以1 15mm的间隔、特别是以3 8mm的间隔,分别以约200% 350%的伸长率、特别是约240% 300%的伸长率固定大约5 30根。
另外,在背侧延伸部14中,除了与吸收性主体20重叠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之外,在其宽度方向两侧的各个部位,以在整个宽度方向(至少整个臀部罩部14C)上连续的方式固定有多根第二细长状弹性伸縮部件16,所述多根第二细长状弹性伸縮部件16在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且以预定伸长率沿宽度方向伸长的状态下被固定。
作为第二细长状弹性伸縮部件16,优选将粗细为约155 1880dtex、特别是约470 1240dtex左右(合成橡胶的情况。在天然橡胶的情况下,截面积为约0.05 1.5mm2、特别是约0.1 1.0mm2)的橡胶线,以5 40mm的间隔、特别是5 30mm的间隔,更好的是5 20mm的间隔,分别以150% 300%的伸长率、特别是180% 260%的伸长率固定大约2 10根。
另一方面,腹侧外装片12F仅由与背侧外装片12B的背侧主体部13基本相同的腹侧主体部(占据与接合部12A相同的上下方向范围的部分)构成,呈沿着腰身方向延伸的矩形状,不具有背侧外装片12B那样的背侧延伸部14。
艮P,在腹侧外装片(腹侧主体部)12F的上端部分(腰部)W和下侧部分U中,在上端部分W中,以在整个宽度方向上连续的方式固定有多根腹侧腰部弹性伸縮部件18,所述多根腹侧腰部弹性伸縮部件18在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且以预定伸长率沿宽度方向伸长的状态下被固定。对于该腹侧腰部弹性伸縮部件18,优选使其根数、粗细、伸长率、间隔以及上下方向配置尽量接近背侧腰部弹性伸縮部件17,但是也可以与其不同,在与其不同的情况下,根数之差为10根以下、优选为5根以下,粗细之差为1880dtex以下、优选为470dtex以下,伸长率之差为100%以下、优选为40%以下,间隔之差为10mm以下、优选为5mm以下。
并且,在腹侧外装片12F (腹侧主体部)的下侧部分U中,除了与吸收性主体20重叠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之外,在其上侧和宽度方向两侧的各个部位,以在整个宽度方向上连续的方式固定有多根第三细长状弹性
伸縮部件19,所述多根第三细长状弹性伸縮部件19在沿上下方向隔开间 隔且以预定伸长率沿宽度方向伸长的状态下被固定。第三细长状弹性伸 縮部件19的上下方向配设范围可以是下侧部分的一部分,但实质上优选 为整个下侧部分(对整个下侧部分作用伸縮力的范围)。
作为第三细长状弹性伸縮部件19,优选使其根数、粗细、伸长率、 间隔以及上下方向配置尽量接近第一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15,但是也能 够与其不同,在与其不同的情况下,根数之差为10根以下、优选为5根 以下,粗细之差为1880dtex以下、优选为470dtex以下,伸长率之差为 100%以下、优选为40%以下,间隔之差为10mm以下、优选为5mm以 下。
图示实施方式中的腹侧外装片12F虽然仅由占据与接合部12A相同 的上下方向范围的部分构成,但是也能够与背侧外装片同样,由占据与 接合部12A相同的上下方向范围的腹侧主体部和向该腹侧主体部的下侧 延伸的腹侧延伸部构成。由此,可以将腹侧外装片12F的腿部周围形状 形成为沿着腹股沟部的合身的形状。在这情况下,腹侧延伸部的面积优 选为背侧延伸部的面积的10% 80%、更加优选为20% 50%。如果腹侧 延伸部过大,反而有损于合身性,因此不是优选的。
另一方面,如图所示,如果除了与吸收性主体20重叠的宽度方向中 央部之外,在宽度方向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第二和第三细长状弹性伸 縮部件15、 16和19,则内装体和外装片不易剥离,因此是优选的,但是 在该方式中除了弹性伸縮部件仅存在于宽度方向两侧的方式之外,还包 括以下方式该方式的构成为,弹性伸縮部件横穿吸收性主体20而存在 于从其宽度方向一侧到另一侧,但是在与吸收性主体20重叠的宽度方向 中央部弹性伸縮部件被切断,从而使伸縮力不起作用(实质上等同于不 设置弹性伸縮部件)。并且,也可以以伸縮力在背侧主体部13和背侧延 伸部14的整个宽度方向上都发挥作用的方式,将第一、第二和第三细长 状弹性伸縮部件15、 16和19的一部分或全部横穿吸收性主体20而从其 宽度方向一侧设置到另一侧。(内装体)
内装体20能够采用任意的形状,但在图示的方式中为长方形。如图
3所示,内装体20包括:身体侧的表面片30;不透液性片70;以及夹设
于表面片30与不透液性片70之间的吸收单元50。在不透液性片70的背 面侧也可以以覆盖内装体20的整个背面、或者以覆盖在腹侧外装片12F 和背侧外装片12B之间露出来的整个部分的方式对裆间部外装片12M进 行固定。并且,为了使透过表面30的液体迅速地向吸收单元50转移, 能够在表面片30和吸收单元50之间设置中间片(第二片)40。另外, 为了防止排泄物在吸收部20的两侧泄漏,能够在内装体20的两侧设置 朝身体侧立起的阻挡边60、 61。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内装体20的各 构成部件可以通过热瑢粘接剂等的整面(《夕)涂敷、线状(匕'一 卜') 涂敷或者螺旋涂敷等相互固定。并且,内装体20也能够使用机械紧固件 或粘接材料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外装片20。
另外,在内装体20的宽度方向两侧部、特别是内装体20的宽度方 向两侧边缘与腹侧外装片12F的下端边缘的交点附近以及内装体20的宽 度方向两侧边缘与背侧外装片的下端边缘的交点附近,如果内装体20的 刚性(刚度)为15 50cN/'50mm、优选为10 35cN/50mm,则后述那样 的阻挡边60、 61的整体立起形状会进一步稳定,因此效果更加显著。另 一方面,对于其余部分,例如宽度方向中间部,考虑到柔软性,刚性降 低为5 35cN/50mm、优选降低为20 25cN/50mm。另外,对于提高刚 性的范围,在宽度方向上优选从内装体20的宽度方向两侧缘向中央侧5 30mm的范围内,在前后方向上优选从内装体20与腹侧外装片12F、背 侧外装片12B的交点向前后方向各自50mm以内(不包括与吸收芯56的 收紧部56N重复的部分)。 (刚性试验)
刚性(刚度)基于JIS K 7171标准(塑料一抗弯刚性的试验方法) 利用以下的方法测定。测定中,使用拉力试验机(Tensilon tester)(压头 前端部的曲率半径Rl=5.0±0.1mm ,支撑板前端部的曲率半径 R2=5.0±0.2mm),对内装体20的产品前后方向的抗弯刚性进行测定。通过以下方法制作试验片从内装体20中除去影响测定的弹性伸縮部件,
并将该内装体20切成尿布长度方向80mm、尿布宽度方向50mm的长方 形。抗弯刚性值的单位中的50mm为试验片的短边的长度,是试验时的 压头压弯的试验片的宽度。 一对支撑片,分别具有圆弧形截面的前端部, 两前端部的前端(上端)间的间隔设为50mm,并设置成相互平行且两前 端部的高度位置对齐,将上述的试验片以搭设方式载置在所述一对支撑 片上,且该试验片的长度方向朝向与各支撑板正交的方向,并以与该试 验片稍微接触的方式配置压头前端部。在荷重为5kg (范围为196cN)、 速度为30mm/min的条件下使压头下降,从而得出载荷一变形曲线。将 所得到的抗弯应力的最大值作为抗弯刚性值(cN/50mm)。另外,在作为 测定对象的部位的尺寸小于上述样品的情况下,用小规格的试验片进行 测定,并根据尺寸比例通过比例计算进行换算。 (表面片)
表面片30具有使液体透过的性质。因此,表面片30的原材料只要 是呈现该液体透过性的材料即可,例如可以例示出有孔或者无孔的无纺 布、多孔性塑料片等。并且,其中无纺布的原料纤维是什么并无特殊限 定。例如,能够例示出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类、聚酯类、聚酰胺类等 合成纤维、人造纤维或铜氨(cupra)纤维等再生纤维、棉等天然纤维等 或者使用它们之中的两种以上而成的混合纤维、复合纤维等。另外,无 纺布可以是通过任何加工而制造的无纺布。作为加工方法,能够例示出 例如水刺法、纺粘法、热轧法、熔喷法、针刺法、热风法、点粘法等公 知方法。例如如果谋求柔软性、悬垂性,则优选纺粘法、水刺法,如果 谋求体积变大、柔软性,则优选热风法、点粘法、热轧法。
并且,表面片30可以由一个片构成,也可以由通过粘贴两个以上的 片得到的层叠片构成。同样,表面片30关于平面方向可以由一个片构成, 也可以由两个以上的片构成。
在设置阻挡边60、 61的情况下,表面片30的两侧部优选穿过不透 液性片70和阻挡边60、 61之间而绕至吸收单元50的背侧,且为了防止 液体渗透,优选通过热熔粘接剂将表面片30粘接于不透液性片70和阻挡边60、 61。由此,也可以得到提高内装体20的两侧部的刚性的效果。 (中间片)
为了使透过表面片30后的液体迅速地向吸收芯转移,能够设置液体 的透过速度比表面片30快的、通常被称为"第二片"的中间片40。该中间 片40不仅能够使液体迅速地向吸收芯转移而提高基于吸收芯的吸收性 能,而且能够防止所吸收的液体从吸收芯"倒流出(backflow)"的现象, 使表面片30上始终处于干燥的状态。中间片40也能够省略。
作为中间片40,可以例示出与表面片30相同的原材料、或水刺无 纺布、纺粘无纺布、SMS无纺布、纸桨无纺布、纸浆与人造纤维的混合 片、点粘无纺布或绉纸。特别是热风无纺布,由于体积大,因此是优选 的。优选在热风无纺布中使用芯鞘结构(core sheath structure)的复合纤 维,该情况下芯所采用的树脂可以是聚丙烯(PP),但优选刚性高的聚酯 (PET)。单位面积上纤维的重量优选为20 80g/m2、更优选为25 60 g/m2。无纺布的原料纤维的粗细优选为2.2 10dtex。为了使无纺布体积 大,作为原料纤维的全部或一部分的混合纤维,优选使用芯不在中央的 偏芯型纤维、中空纤维、偏芯且中空的纤维。
图示方式的中间片40比吸收芯56的宽度窄且配置在中央,但也可 以在整个宽度范围进行设置。中间片40的长度方向长度可以与吸收芯56 的长度相同,也可以在以接收液体的区域为中心的较短的长度范围内。 如果将中间片40从宽度方向侧部绕入至吸收芯56的背面侧,并通过热 熔粘接剂等粘接固定,则内装体20的两侧部的刚性提高。中间片40的 代表性的原材料是液体的渗透性优异的无纺布。 (不透液性片)
不透液性片70的原材料没有特殊限制,例如能够例示出聚乙烯或 者聚丙烯等烯烃类树脂;将无纺布层叠在聚乙烯片等上而成的层叠无纺 布;以及夹设有防水薄膜从而实质上确保了不透液性的无纺布(在该情 况下,利用防水薄膜和无纺布构成不透液性片)等。当然,除此之外, 还能够例示出近年来从防止闷湿的观点出发而优选使用的具有不透液性 和透湿性的原材料。作为该具有不透液性和透湿性的原材料的片,例如能够例示出通过下述方法获得的微多孔性片在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 类树脂中混炼无机填充剂而形成片之后,通过沿单轴或双轴方向拉伸而 获得。另外,作为不透液性片70,还能够采用不使用防水薄膜的具有不
透液性的片,这种片采用如下方法而制成使用微纤度(micro denier) 纤维的无纺布材料;通过施加热或压力来縮小纤维的间隙的防漏性强化 处理;涂敷高吸水性树脂或疏水性树脂;或者涂敷防水剂。
为了提高防漏性,不透液性片70优选绕过吸收单元50的两侧并延 伸至吸收单元50的表面片30侧面的两侧部。由此,也可以得到提高内 装体20的两侧部的刚性的效果。对于该延伸部,适当的宽度为左右分别 大约5 20mm。
并且,也可以在不透液性片70的内表面或者外表面上实施通过印刷 和着色而形成的图案。另外,也可以在不透液性片70的外侧粘贴与裆间 部外装片12M为分体部件的、实施了印刷或者着色的图案片。另外,也 可以在不透液性片70的内侧设置由于吸收液体成分使得颜色发生变化的 排泄指示器80。 (吸收单元)
吸收单元具有吸收芯56;以及包覆该吸收芯56的至少背面和侧
面的包覆片58。包覆片58也能够省略。 (吸收芯)
吸收芯56能够由纤维的集合体构成。作为该纤维集合体,除了对绵 状纸浆或者合成纤维等短纤维进行积纤而成的集合体之外,也能够使用 根据需要而对醋酸纤维素等合成纤维的丝束(纤维束)进行开纤而得到 的长丝(filament)集合体。作为单位面积上纤维的重量,在对绵状纸浆 或短纤维进行积纤的情况下,例如能够为约100 300g/m2,在长丝集合 体的情况下,例如能够为约30 120g/m2。合成纤维的情况下的细度 (fineness)例如为1 16dtex,优选为1 10dtex,更加优选为1 5dtex。 在长丝集合体的情况下,长丝可以是非巻曲纤维,但是优选为巻曲纤维。 巻曲纤维的巻曲度例如为每英寸约5 75个,优选为约10 50个,更加 优选为约15 50个。并且,大多情况下使用均匀地巻曲的巻曲纤维。优选在吸收芯56中分散保持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 (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
所谓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除了"粒子"以外还包括"粉体"。关于高 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粒径,能够直接使用在这种吸收性物品中使用的粒 径,但是期望为1000nm以下,特别是150 400pm。作为高吸收性聚合 物粒子的材料,可以无特殊限定地使用,但是优选为吸水量在40g/g以上 的材料。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具有淀粉类、纤维素类和合成聚合 物类等,可以使用淀粉一丙烯酸(盐)接枝共聚物、淀粉一丙烯腈共聚 物的皂化物、羧甲基纤维素钠交联物或丙烯酸(盐)聚合物等高吸收性 聚合物粒子。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形状,优选为通常使用的粉粒 体状,但是也可以使用其它形状。
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可以使用与抗菌物质一体化后的高吸收性聚 合物。特别优选通过以下方法形成的抗菌除臭性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 使高吸收性聚合物中含有沸石粒子(以下称之为抗菌除臭性沸石),该沸 石粒子通过利用银离子置换沸石中能够进行离子交换的离子的一部分或 全部而形成;或者通过静电使抗菌除臭性沸石粒子附着在高吸收性聚合 物粒子的表面。
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优选使用吸水速度为40秒以下的高吸收 性聚合物粒子。如果吸水速度超过40秒,则容易产生供给至吸收芯56 内的液体返回吸收芯56外部的所谓"倒流出"。
并且,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优选使用凝胶强度为1000Pa以上 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由此,即使是在形成为体积大的吸收芯56的情 况下,也能够有效地抑制吸收液体后的发粘感。
单位面积上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重量可以根据该吸收芯56的 用途所要求的吸收量而适当地确定。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可以使其为50 350g/m2。如果单位面积上聚合物的重量为50g/n^以下,则变得难以确保 吸收量。如果超过350g/m2,则效果会饱和。
如果需要,能够对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在吸收芯56的平面方向上的 散布密度或者散布量进行调节。例如,能够使液体的排泄部位的散布量比其它部位的散布量多。在考虑男女差异的情况下,对于男用纸尿布, 能够提高前侧的散布密度(量),对于女用纸尿布,能够提高中央部的散
布密度(量)。并且,也能够在吸收芯56的平面方向上局部地(例如呈 点状)设置不存在聚合物的部分。 (包覆片)
在使用包覆片58的情况下,作为该包覆片58的原材料能够使用薄 页纸(tissue paper),特别是绉纸、无纺布、聚乙烯层压(水U , $ )无 纺布、开有小孔的片等。但是,期望是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不会脱出的 片。在使用无纺布代替绉纸的情况下,特别优选亲水性的SMMS (纺粘/ 熔喷/熔喷/纺粘)无纺布,其材质可以使用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期 望单位面积的重量为5 40g/m2、特别是10 30g/m2。
对于该包覆片58,如图2所示,除了包覆整个吸收芯56的方式之 外,也可以仅包覆这层的背面和侧面。并且,虽然没有图示,但也可以 是下述方式等利用绉纸或无纺布仅覆盖吸收芯56的上表面和侧面,并 利用聚乙烯等不透液性片覆盖下表面的方式;以及用绉纸或无纺布覆盖 吸收芯56的上表面,并利用聚乙烯等不透液性片覆盖侧面和下表面的方 式(所述各种原W料成为包覆片的构成单元)。如果需要,也可以是利用 上下两层片夹着吸收芯56的方式、或者将吸收芯56仅配置在下表面的 方式,但是由于难以防止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移动,因此不是期望的方 式。
(裆间部外装片)
在内装体20的背面侧设有露出至产品外面的裆间部外装片12M。作 为该裆间部外装片12M的原材料,可以使用与腹侧外装片12F和背侧外 装片12B同样的原材料,.但是也可以使用更高强度的原材料或者含有除 臭剂的原材料等不同于腹侧外装片12F和背侧外装片12B的原材料。具 体而言,可以使用由PP、 PP/PE、 PP/PET等纤维构成的纺粘无纺布、熔 喷无纺布、点粘无纺布、热风无纺布、气点无纺布、水剌无纺布、SMS 无纺布等各种无纺布,或者在这些无纺布中添加了除臭剂等而成的材料 等。当坐着时会对裆间部外装片12M施加较大的身体压力。因此,优选 具有耐磨度高(不起毛)的特性的原材料,特别是优选使用在以下的耐
磨度试验中得到"O)"或者"o"的评价的原材料。
具体而言,纤维的粗细优选为1.1 5.5dtex,优选纤维通过热压(hot embossing)粘接在一起的紡粘无纺布、SMS无纺布和点粘无纺布,或者 纤维通过热风(heated air)粘接在一起的热风无纺布等,.如果使用这些 无纺布,纤维相互之间的粘接牢固,因此通常可以得到"O)"或者"o"的评 价。另一方面,对于构成纤维较细的熔喷无纺布或者纤维相互之间未粘 接的水刺无纺布,评价则多为"A"或者"x"。为了避免无纺布起毛,在无 纺布的制造工序中,通过平滑的压辊按压无纺布表面,或者提高热压的 温度和压力,或者提高热风的温度即可。 (耐磨度试验)
耐磨度基于JIS L 0849利用以下方法进行测定。S卩,制作 250mmx25mm的耐磨度测定用片,并对测定用片的外表面侧(内装体的 外表面侧)的耐磨度进行测定。在耐磨度的测定中可以使用例如COLOR FASTNESS RUBBING TESTER (TESTER产业株式会社制造的AB—301
型)。测定是使用摩擦试验机n型施加so次振动来进行的。用肉眼观察
由试验结果得到的测定用片并将其与极限样本进行比较,在{ :不起球 (J:扎玉)、不起毛;O:不起球但起毛;△:起球并起毛;x:无纺布断 裂)这四个阶段进行评价。
裆间部外装片12M也可以是进行了印刷或着色并具有图案单元的 片。在与上述的图案片同时使用的情况下,优选以各自的图案不重叠的 方式进行配置。
如果使用伸縮无纺布作为裆间部外装片12M,并使其沿着内装体20 的长度方向伸长进行粘贴,则裆间部的合身性提高,因此是优选的。
如果将裆间部外装片12M从宽度方向侧部绕至身体侧面,并通过热 熔粘接剂等将其粘接固定在阻挡边62的外表面上,则内装体20的两侧 部的刚性提高。在这种方式中,优选在裆间部外装片12M中使用刚度(硬 挺度)高的片。具体而言,可以使用通过克拉克测试法(JISL 1096C法)测定的抗弯度在片的MD方向(纵向)和CD方向(横向)的和为100mm 以上、优选为150mm以上的片。
在图示例中,在腹侧和背侧外装片12F、 12B与内装体20重叠的部 分,裆间部外装片12M夹在内装体20与腹侧及背侧外装片12F、 12B之 间,但是也可以粘贴在腹侧及背侧外装片12F、 12B的外侧。裆间部外装 片12M通过热熔粘接剂等粘贴在内装体20的背面、以及腹侧和背侧外 装片12F、 12B的内表面或者外表面上。 (阻挡边)
阻挡边60、 61是沿着内装体20的两侧部在整个前后方向上延伸的 带状部件,并且是为了阻止顺着表面片30上横向移动的尿或软便并防止 横向泄漏而设置的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在内装体20的左右各侧以双 层方式设置有阻挡边60、 61。在展开尿布的状态下,如图所示,内侧阻 挡边61是从内装体20的侧部向宽度方向中央侧倾斜地立起的部件,外 侧阻挡边60设置成在内侧阻挡边61的宽度方向外侧从内装体20的侧部 立起,其根侧的部分朝向宽度方向中央侧倾斜地立起,并且其前端侧的 部分比中间部更加朝宽度方向外侧倾斜地立起。另外,也可以与图示方 式不同,仅设置外侧和内侧阻挡边60、 61中的任一种。
更详细地说,内侧阻挡边61通过以下方法形成将具有与内装体 20的前后方向长度相等的长度的带状阻挡片62沿着宽度方向折返从而折 叠成两部分,并且在折返部分与其附近的片之间,沿着宽度方向隔开间 隔且以沿着长度方向伸长的状态固定多个细长状弹性伸縮部件63。细长 状弹性伸縮部件63相对于阻挡片62在前后端部未被固定,而在中间部 以阻挡边前后伸縮的方式被固定。作为阻挡片62,能够优选使用纺粘无 纺布(SS、 SSS等)或者SMS无纺布(SMS、 SSMMS等)、熔喷无纺布 等柔软且均匀性和隐蔽性优异的无纺布等,根据需要对这些无纺布利用 硅等实施防水处理,单位面积上的纤维的重量优选为约10 30g/m2。作 为细长状弹性伸縮部件63,可以使用橡胶线等。在使用氨纶橡胶线 (spandex rubber threads)的情况下,橡胶线的粗细优选为420 1120dtex、更优选为620 940dtex。固定时的伸长率优选为150% 350%、更优选 为200% 300%。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是也可以在折叠成两部分的 阻挡片62之间夹设防水薄膜、或者通过热熔粘接剂的整面涂敷(狭缝涂 敷(slotcoatnig))将折叠成两部分的阻挡片62的重叠部分粘合,从而防 止液体成分渗出。在该请况下,热熔粘接剂的涂敷量优选为5g/n^以上。 另外,为了杜绝透过阻挡边可以看到保持在阻挡边内侧的排泄物,阻挡 边(层叠体)优选构成为基于JISL1096测定的透气度在50cc/cm、ec 以上、特别是优选在100cc/cm、sec以上、基于JIS P 8138测定的不透明 度在40%以上、特别是优选在50%以上、基于JIS L 1192 A法而测定的 耐水压在150mmH2O以上、特别是优选在200mmH2O以上。
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优选在内侧阻挡边61的前端部配置1 2 根,如果在前端部与基端部之间的中间部也配置1 2根细长状弹性伸縮 部件63,则更加优选。如果在中间部具有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则在 以此为支点从中间部遍及前端部的范围内容易以面接触皮肤。中间部的 细长状弹性伸縮部件63的配置位置优选在内侧阻挡边61的高度(突出 部分的宽度方向长度)的30% 70%的范围。对于婴幼儿用纸尿布,内 侧阻挡边61的高度优选为约15 35mm,因此细长状弹性伸縮部件63 的配置范围优选为从前端向基端侧5 25mm的位置、更优选为12 18mm的位置。在内侧阻挡边61的前端部和/或中间部分别平行地设置细 长状弹性伸縮部件63的情况下,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的配置间隔61d 优选为2 10mm、更优选为2 6mm。
并且,内侧阻挡边61中的在宽度方向上与折回部分相反侧的端部形 成为被固定在内装体20侧部的从表面到背面的范围内的安装部分(内侧 安装部分)65,该安装部分65以外的部分形成为从安装部分65突出的 突出部分66 (折回部分侧的部分,相当于内侧突出部分),其中,该突出 部分66中的前后方向两端部利用热熔粘接剂或热封方式通过前后固定部 67被固定在表面片30的表面上,前后方向中间部形成为未固定的自由部 分(内侧自由部分),在该自由部分以伸长状态固定有沿着前后方向的细 长状弹性伸縮部件63。外侧阻挡边60也具有与内侧阻挡边61基本相同的结构,但是其安装部分(外侧安装部分)68在以下方面与内侧阻挡边61'不同在内装体20背面侧的、位于比内侧阻挡边61的安装部分65靠宽度方向中央侧,该安装部分68固定于内侧阻挡边61的外表面;突出部分(外侧突出部分)69中的前后方向两端部由根侧部分和前端侧部分构成,所述根侧部分从安装部分68通过内装体20的侧部而延伸至内侧阻挡边61中的内侧突出部分66的前后方向两端部的表面,且固定于内侧突出部分66的前后方向两端部的表面,所述前端侧部分从该根侧部分的前端向宽度方向外侧折返,且固定在根侧部分上;以及细长状弹性伸縮部件63的配置和根数等。
然而,对于内侧阻挡边61,也可以采用将内侧突出部分的前端部折向宽度方向外侧的结构,具体而言,如果在内侧阻挡边61的高度(突出部分的宽度方向长度)的1/2以下、优选在1/3以下,则也可以与外侧阻挡边一样,采用将前端侧部折向宽度方向外侧并固定于根侧部分。
设置于外侧阻挡边60的自由部分(外侧自由部分)的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的根数优选为2 6根、更优选为3 5根。配置间隔60d为3 10mm较为适合。如果像这样构成,则在配置了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的范围容易以面接触皮肤。不仅是前端侧,在根侧也可以配置细长状弹性伸縮部件63。配置在外侧阻挡边60的细长状弹性伸缩部件63的粗细和伸长率以内侧阻挡边61为准,但是粗细优选为与内侧阻挡边61的相同或者比内侧阻挡边61的粗,伸长率优选为与内侧阻挡边61的相同或者比内侧阻挡边61的低。
并且,突出部分66、 69的前后固定部67的前后方向长度优选形成为内侧阻挡边61与外侧阻挡边60相同,或者比外侧阻挡边60短,阻挡边60、 61中的细长状弹性伸縮部件63的前后方向固定长度优选形成为内侧阻挡边61与外侧阻挡边60相同,或者比外侧阻挡边60长。安装部分65和突出部分66的边界也可以位于外侧阻挡边60和内侧阻挡边61上相同的位置,但是优选外侧阻挡边60的边界比内侧阻挡边61的边界更加离开宽度方向中央侧,其离开距离优选在 以内。优选在外侧阻挡边60和内侧阻挡边61的安装部分68、 65中的突出部分66、 69侧的边缘部通过热熔粘接剂或热封形成线状的根固定部。并且,其他固定部能够使用热熔粘接剂等以合适的图案进行固定。内侧安装部分65中的线状的根固定部优选位于从内装体20的表面侧的侧缘向宽度方向中央侧3 20mm、特别优选为5 10mm的范围。并且,内侧安装部分65中的线上的根固定部优选以纵贯阻挡边61和收紧部50N的方式配置。另外,外侧安装部分68中的线上的根固定部优选位于从内装体20的背面侧的侧缘向宽度方向中央侧5 30mm、特别优选为10 20mm的范围。在该情况下,将阻挡边向表面侧折返并固定,这实质上仅是固定前后方向两端部,因此在由前后固定部67对宽度方向中央侧的限制并未充分发挥作用的裆间部中,外侧阻挡边60和内侧阻挡边61均朝向宽度方向外侧立起,从而内侧阻挡边61所形成的兜部(pocket)变宽。另外,如果外侧阻挡边60和内侧阻挡边61的根固定部的配置尺寸脱离上述范围,例如如果固定有内侧阻挡边61的安装部分65的内装体20的表面侧部位的宽度W7过短,则内侧和外侧阻挡边61、 60间的从内装体20两侧部立起的立起高度会变低,因此不是优选的。如果过长,则在内侧阻挡边61中,表面片30中的用于吸收的部分的宽度会变窄,因此不是优选的,但是在外侧阻挡边60中,却具有在内装体20的背面侧所形成的兜部变宽的优点,因此在不损害立起的稳定性的程度下也可以是30mm以上。
根据情况,内侧安装部分65中的线状的根固定部优选位于内装体20的表面侧的侧部附近(具体而言,从侧缘沿着宽度方向0 5mm、优选为0 3mm的位置)或者背面侧。如果线状的根固定部位于在表面侧从侧缘沿着宽度方向超过5mm的位置,则在裆间部中阻挡边也朝向宽度方向中央侧立起,从而内侧阻挡边61所形成的兜部会变窄,因此不是优选的。在位于背面侧的情况下,从内装体20的侧缘起0 20mm的位置是适当的,但是也可以位于超过20mm的位置。
外侧和内侧阻挡边60、 61的安装部分68、 65的固定对象可以是内装体20中的表面片30、液不透性片70、吸收单元50等适当的部件,还可以经由任意一方的阻挡边将另一方的阻挡边固定在内装体20上。
在这样构成的外侧和内侧阻挡边60、 61中,细长状弹性伸縮部件63的伸縮力以使前后方向两端部接近的方式进行作用,但是由于突出部分66、 69中的前后方向两端部以不立起的方式被固定,而这些两端部之间却形成为未固定的自由部分,因此如图ll所示,仅自由部分朝身体侧以抵接的方式立起。特别是在安装部分68、 65位于内装体20的背面侧的外侧阻挡边60中,在裆间部及其附近以朝宽度方向外侧张开的方式立起,因此外侧阻挡边60会以面抵接腿部周围。另一方面,在裆间部的前后两侧(腹部和背部)中,利用前后固定部67来限制外侧和内侧阻挡边60、 61不朝宽度方向外侧张开,所以内侧阻挡边61高高立起,并且外侧阻挡边60的下半部分也同样立起,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从腹部和背部的内装体20两侧部泄漏。另外,由于内侧阻挡边61的突出部分66中的前后固定部67未折返,而外侧阻挡边60的突出部分68中的前后固定部67向外折返,因此外侧和内侧阻挡边60、 61各自的自由部分之间会以离开的状态立起。
并且,特征在于,内侧阻挡边61的内侧安装部分65位于内装体20的表面两侧部,成为立起起点的内侧安装部分65和内侧突出部分66的边界从内装体20的侧缘向宽度方向中央侧离开,因此通过外侧和内侧阻挡边60、 61的弹性部件63的收縮力,不仅外侧和内侧阻挡边60、 61朝身体侧立起,且内装体20中的比内侧突出部分66更靠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20s也朝身体侧立起,从而该内装体20的侧部20s在外侧和内侧阻挡边60、 61之间作为中间的阻挡来发挥作用,并且还发挥作为将外侧和内侧阻挡边60、 61维持在离开状态的间隔物(spacer)的作用。其结果是,外侧和内侧阻挡边60、 61互不重叠而以较宽的间隔立起,分别贴合在腿部周围,防漏性优异。
也可以与外侧和内侧阻挡边60、 61 —样,通过沿着内装体20的侧缘以伸长状态固定细长状弹性部件,也能够使内装体20的两侧部20s作为在前端部形成细的襞(褶皱)并立起的第3阻挡边而立起,但是与其相比,不设置这样的弹性部件而利用外侧和内侧阻挡边60、 61的立起作用,则两侧部20s会更自然地抬起,并且襞变大进而作为使外侧和内侧阻挡边60、 61互不重叠的间隔物容易发挥作用,因此是优选的。
阻挡边60、 61的尺寸能够适当地确定,但是在婴幼儿用纸尿布的情况下,例如图7所示,内侧阻挡边61的立起高度(展开状态下的突出部分66的宽度方向长度)W5为10 50mm、优选为10 45mm、特别优选为15 35mm,外侧阻挡边60的立起高度(展开状态下的突出部分69的宽度方向长度)W6为15 60mm、特别优选为20 40mm。并且,在将内侧阻挡边61放平在表面片30表面的状态下的前端间的离开距离W4为60 170mm、特别优选为70 120mm。另外,在使外侧阻挡边60与表面片30的表面平行且平坦地折叠后的状态下,位于最内侧的折线间的离开距离W3为60 190mm、特别优选为70 140mm。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在使不透液性片70从吸收单元50的两侧绕过的情况下,优选不透液性片70绕过吸收单元50的宽度方向两侧并延伸至与位于吸收单元50的表面片30侧的内侧安装部分65和内侧突出部分66的边界相对应的位置。对于越过内侧阻挡边61的少量排泄物,能够通过在内侧和外侧阻挡边61、 60之间抬起的内装体20的两侧部20s进行阻止,因此如上所述,通过在内装体侧部20s的表面侧内置不透液性片70,从而能够有效地阻止越过内侧阻挡边61的少量排泄物尿或者软便的水分渗出。并且,利用了作为内装体20的背面侧部件所使用的不透液性片70,因此材料成本的增加较少,还能够避免生产工序复杂化。
并且,在该请况下,更加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内侧突出部分66的宽度W5大于内装体20的固定有内侧安装部分65的表面侧部位的宽度W7,外li突出部分69的根侧部分中的、在尿布展开状态下位于内装体20的表面侧的部分的宽度W8、与外侧突出部分69的前端侧部分的宽度W9之和,大于内装体20的固定有内侧安装部分65的表面侧部位的宽度W7,并且在内侧阻挡边61和外侧阻挡边60中未内置不透液性片70。在这种结构中,由于内置了不透液性片70而导致透气性低的仅是内装体20的、高度较低且不易妨碍透气性的侧部20s,而高度较高且成为透气的障碍的内侧和外侧阻挡边61、 60则能够维持较高的透气性。因此,可以不损害上述防渗效果,就能够维持较高的透气性。
另一方面,也如图6所示,吸收芯56具有前端部56F;后端部56B; 以及收紧部56N,该收紧部56N位于前端部56F和后端部56B之间,且 比前端部56F和后端部56B窄,当设吸收芯前端部56F的前后方向长度 为Ll、吸收芯56和腹侧外装片12F重叠的重叠部分的前后方向长度为 L2、吸收芯后端部56B的前后方向长度为L3、吸收芯56和背侧外装片 12B重叠的重叠部分的前后方向长度为L4、收紧部56N的最小宽度为 Wl、吸收芯前端部56F的宽度和吸收芯后端部56B的宽度为W2时,吸 收芯56优选构成为满足以下各式(1) (4): 70腿S Wl < W2 S 190mm…(l)
0. 5 ^ Wl/W2 ^ 0. 85…(2)
0醒S L1—L2 S 70画…(3)
0讓S L3 —L4 S 50mm…(4)
更优选以下范围 90mm S Wl ^ 120mm…(1')
100mm S W2 S 190mm…(l")
0. 6 ^ Wl/W2 S 0. 75…(2')
30mm < L1—L2 S 60mm…(3')
5画< L3—L4 S 30謹…(4')
这些条件的理由如前所述。如果Wl和W2过窄,则阻挡边的立起 变得不稳定,并且吸收芯的刚性提高得不充分,如果过宽,则由于合身 性的降低而导致穿戴感变差。另外,在前述的外装片12F、 12B仅由占据 与接合部12A相同的上下方向范围的部分构成的情况下,内装体20和外 装片12F、 12B大致垂直相交,在内装体20和外装片12F、 12B接合的 接合部分会集中有很大的力,因此Ll-L2和L3-L4的数值优选为5mm以 上、更优选为10mm以上。另一方面,在下侧具备延伸部14的情况下, Ll-L2和L3-L4如上所述为Omm以上就足可以了。
并且,在上述数值范围内时,在裆间部中,阻挡边60、 61的安装部分65附近不存在吸收芯56,因此阻挡边60、 61的动作的自由度增加, 阻挡边60、 61容易朝宽度方向外侧张开,容易以面接触皮肤,提高了贴 合面对腿部动作的依从性。在前后两侧中,由于内装体20侧部的吸收芯 56存在于足够范围内,因此以此为基点(支点)能够使阻挡边60、 61的 立起稳定。从前后两侧一直至裆间部的部分是阻挡边60、 61以内装体20 的宽度方向两侧缘为基准从朝宽度方向内侧立起的姿势朝宽度方向外侧 张开的变位部,该阻挡边60、 61的姿势变化由存在于直至内装体20侧 部为止的吸收芯56所支持,从而阻挡边60、 61的整体立起形状得到稳 定。如果脱离上述数值范围,收紧部变得过大,则在裆间部中阻挡边60、 61的自由度会变得过高,反而存在在腿部周围容易形成间隙的危险,并 且由于在裆间部的前后两侧没有基点(支点),因此存在阻挡边60、 61 的立起不稳定的危险。相反地如果收紧部变得过小,则阻挡边60、 61的 自由度降低,因此不是优选的。
另外,吸收芯56特别优选构成为满足下式(6)和(7)的结构。 90mm S Ll < L3 S 180腿…(6)
40mm S L2 < L4 Sl80mm…(7)
并且,整个收紧部56N的前后方向长度L7优选为80mm以上、特 别优选为120 260mm。如果收紧部56N的前后方向长度L7过短,则对 腿部周围的合身性降低,吸收芯56会妨碍腿部的动作,如果过长则难以 确保吸收芯56的刚性。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位于腹侧外装片12F和背侧外装片12B的下边 缘附近的内装体20两侧部的刚性,如图10所示,优选确保外侧和内侧 阻挡边60、 61的突出部分69、 66的、位于前侧的固定部67的前后方向
长度L5和位于后侧的固定部的前后方向长度L6满足于下式(4)和(5)。 L2 < L5…(4)
L4 < L6…(5)
如上所述构成的话,则能够利用为了使阻挡边60、 61立起而在它们 的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通过必要的粘接等所形成的固定67,提高内装体 20的两侧部的刚性,从而力容易集中的、位于腹侧外装片12F和背侧外
41装片12B的下边缘附近的内装体20两侧部的刚性得到提高。因此,更加 有效地防止了吸收芯56的变形。优选外侧和内侧阻挡边60、 61中的任 一方都满足该关系,但是一方满足也可以。另外,更优选满足下式(4') 和(5')。
5咖< L5 < 210mm…(4')
5mm 〈 L6 < 210腿…(5')
并且,如果前后固定部67延伸至收紧部56N并与收紧部56N重复 0 10mm,则在提高位于腹侧外装片12F和背侧外装片12B的下边缘附 近的内装体20两侧部的刚性方面是优选的,但是在以阻挡边60、 61的 稳定立起优先的情况下,优选前后固定部67不延伸至收紧部56N。
并且,在具有上述内侧和外侧阻挡边61、 60的情况下,如下配置 使收紧部50N的前端和后端位于比腰身部的下端更靠近裆间侧的位置, 收紧部56N的最小宽度Wl为吸收芯前端部56F的宽度和吸收芯后端部 56B的宽度W2的50% 85%、优选为60% 75%,各内侧阻挡边61中 的内侧安装部分和内侧突出部分的边界沿着前后方向纵贯收紧部56N, 像这样配置的话,内侧阻挡边61会在纵贯收紧部50N,的线上立起,所以 阻挡边相对于腿部周围的合身性更加显著,因此是优选的。
另外,为了使效果更加显著,优选使吸收芯前端部56F和吸收芯后 端部56B各自的宽度方向两侧部的纤维密度高于宽度方向中间部的纤维 密度。具体而言,优选使吸收芯56的厚度均匀,并增大吸收芯前端部56F 和吸收芯后端部56B各自的宽度方向两侧部的纤维集合体的基重,在该 情况下,吸收芯56的厚度优选为1 15mm,从宽度方向两侧边缘向中央 侧5 30mm的范围56x内的基重优选为350 700g/m2,所述两侧部之间 的中间部56m的基重优选为300 600g/m2,宽度方向两侧部的基重优选 为宽度方向中间部的1.2 2.0倍。另外,在该情况下,吸收芯56中的高 吸收性聚合物的混合比例为约40% 70%。
另外,由于本方式的吸收芯56具有收紧部56N,因此即使吸收芯56 的宽度方向两侧部的整个上述范围都为高基重部,也不会影响内装体20 的裆间部的柔软性。当然,高基重部位于吸收芯56的宽度方向两侧部,特别是也可以在吸收芯56的宽度方向两侧边缘与外装片12F、 12B的下 端边缘的交点附近间断地形成。在该情况下,高基重部优选形成于前后 方向约10 80mm、特别是约20 50mm的整个范围内。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预先形成为短裤型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另外,
本发明的阻挡边优选以下结构如上述例示的外装一分为二型的短裤型
一次性尿布或者专利文献2中所示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那样,在裆间部 的至少两侧缘不存在外装片,阻挡边(双层的情况时,为外侧阻挡边) 形成裆间部的两侧缘。在该情况下,在裆间部的两侧缘不存在外装片的 区域优选为尿布全长的1/4以上、更优选为1/3以上。但是,本发明的阻 挡边并不仅限于这样的结构,也能够应用于其它方式的短裤型一次性尿 布或者带式一次性尿布。
权利要求
1.一种一次性尿布,该一次性尿布是短裤型一次性尿布,该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具备筒状的腰身部,其由覆盖穿戴者的腰身中的腹侧的腹侧外装片和覆盖背侧的背侧外装片构成,所述筒状的腰身部在腹侧外装片的上端边缘和背侧外装片的上端边缘对齐的状态下,通过将腹侧外装片的宽度方向两侧边缘的接合部和背侧外装片的宽度方向两侧边缘的接合部接合而形成;以及内装体,其前端部连接于所述腹侧外装片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内表面,且该内装体的后端部连接于所述背侧外装片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内表面,并且该内装体从背侧通过裆间部覆盖至腹侧,所述内装体具有透液性表面片;以及配设于该透液性表面片的外表面侧的由纤维集合体形成的吸收芯,所述腹侧外装片和背侧外装片在裆间侧离开而不连续,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性尿布的构成为,所述吸收芯具有前端部;后端部;以及位于所述前端部和后端部之间且与前端部和后端部相比宽度窄的收紧部,当设所述吸收芯前端部的前后方向长度为L1、所述吸收芯和所述腹侧外装片重叠的重叠部分的前后方向长度为L2、所述吸收芯后端部的前后方向长度为L3、所述吸收芯和所述背侧外装片重叠的重叠部分的前后方向长度为L4、所述收紧部的最小宽度为W1、所述吸收芯前端部的宽度和吸收芯后端部的宽度为W2时,满足下式(1)~(3)70mm≤W1<W2≤190mm…(1)0mm≤L1-L2≤70mm…(2)0mm≤L3-L4≤50mm…(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在所述内装体中,至少在内装体的宽度方向两侧边缘与腹侧外装片的下端边缘的交点附近、以及内装体的宽度方向两侧边缘与背侧外装片的下端边缘的交点附近,刚性为15 50cN/50mm。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在所述内装体的宽度方向两侧部,沿前后方向在从内装体的前端至 后端的范围内设有朝身体侧立起的带状的阻挡边,在该阻挡边的前侧部分、后侧部分以及前侧部分与后侧部分之间的 中间部分中,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在以不立起的方式折叠的状态下相对 于所述表面片被固定,且中间部分未被固定,并且至少在该中间部分以 沿着前后方向伸长的状态固定有细长状弹性伸縮部件,当设所述阻挡边的前侧部分的前后方向长度为L5、所述阻挡边的后 侧部分的前后方向长度为L6时,满足下式(4)和(5):<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3</formula>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吸收芯的所述吸收芯前端部和吸收芯后端部各自的宽度方向两 侧部的纤维密度大于宽度方向中间部的纤维密度。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其中, 分别设有沿着所述内装体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带状的内侧阻挡边,并且在所述内侧阻挡边的外侧分别设有沿着所述内装体 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带状的外侧阻挡边,所述内侧阻挡边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端部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内装体的 宽度方向端部被固定的内侧安装部分,该内侧安装部分以外的部分形成 为从内侧安装部分突出的内侧突出部分,该内侧突出部分中的前后方向 两端部固定于所述表面片的表面,前后方向中间部形成为未固定的内侧 自由部分,在该内侧自由部分的至少前端部以伸长状态固定有沿着前后 方向的细长状弹性部件,所述外侧阻挡边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端部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内装体的 宽度方向端部的背面侧部位被固定的外侧安装部分,该外侧安装部分以 外的部分形成为从外侧安装部分突出的外侧突出部分,该外侧突出部分中的前后方向两端部由根侧部分和前端侧部分构成,所述根侧部分从所 述外侧安装部分通过所述内装体的侧部而延伸至所述内侧阻挡边中的内 侧突出部分的前后方向两端部的表面,且固定于所述内侧突出部分的前 后方向两端部的表面,所述前端侧部分从该根侧部分的前端向宽度方向 外侧折返,且固定于所述根侧部分,前后方向中间部为未固定的外侧自 由部分,在该外侧自由部分的至少前端部以伸长状态固定有沿着前后方 向的细长状弹性部件。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 所述内侧安装部分的位于所述内侧阻挡边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端部相 对于包含所述内装体的宽度方向端部的表面侧部位的部位被固定。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内侧安装部分和所述内侧突出部分的边界配置成沿着前后方向 纵贯所述收紧部。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在尿布展开的状态下,所述内侧安装部分和所述内侧突出部分的边 界位于从所述内装体表面侧j的侧缘向宽度方向中央侧3 20mm的部位, 所述外侧安装部分和所述外侧突出部分的边界位于从所述内装体背面侧 的侧缘向宽度方向中央侧5 30mm的部位。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内装体的所述吸收芯的外表面侧由不透液性片所覆盖,该不透 液性片绕过所述吸收芯的宽度方向两侧,并延伸至与位于所述吸收芯的 表面片侧的所述内侧安装部分和所述内侧突出部分的边界相对应的位 置。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内侧突出部分的宽度大于固定有所述内侧安装部分的内装体表 面侧部位的宽度,所述外侧突出部分的根侧部分中的、在尿布展开状态下位于所述内 装体表面侧的部分的宽度、与所述外侧突出部分的前端侧部分的宽度之 和大于固定有所述内侧安装部分的内装体的表面侧部位的宽度,所述内侧阻挡边和外侧阻挡边中未内置不透液性片。
11. 一种一次性尿布,所述一次性尿布具备内装体,所述内装体具有透液性表面片和配置于该透液性表面片的 外表面侧的吸收芯,并且该内装体从背侧通过裆间部覆盖至腹侧;以及安装于该内装体的外表面侧的片状的外装体, 其特征在于,分别设有沿着所述内装体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带状 的内侧阻挡边,并且在所述内侧阻挡边的外侧分别设有沿着所述内装体 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带状的外侧阻挡边,所述内侧阻挡边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端部形成为相对于包含所述内装 体的宽度方向端部的表面侧部位的部位被固定的内侧安装部分,该内侧 安装部分以外的部分形成为从内侧安装部分突出的内侧突出部分,该内 侧突出部分中的前后方向两端部固定于所述表面片的表面,前后方向中 间部形成为未固定的内侧自由部分,在该内侧自由部分的至少前端部以 伸长状态固定有沿着前后方向的细长状弹性部件,所述外侧阻挡边的宽度方向一侧的端部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内装体的 宽度方向端部的背面侧部位被固定的外侧安装部分,该外侧安装部分以 外的部分形成为从外侧安装部分突出的外侧突出部分,该外侧突出部分 中的前后方向两端部由根侧部分和前端侧部分构成,所述根侧部分从所 述外侧安装部分通过所述内装体的侧部而延伸至所述内侧阻挡边中的内 侧突出部分的前后方向两端部的表面,且固定于所述内侧突出部分的前 后方向两端部的表面,所述前端侧部分从该根侧部分的前端向宽度方向 外侧折返,且固定于所述根侧部分,前后方向中间部形成为未固定的外 侧自由部分,在该外侧自由部分的至少前端部以伸长状态固定有沿着前 后方向的细长状弹性部件。
12. 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 在尿布展开的状态下,所述内侧安装部分和所述内侧突出部分的边界位于从所述内装体表面侧的侧缘向宽度方向中央侧3 20mm的部位, 所述外侧安装部分和所述外侧突出部分的边界位于从所述内装体背面侧的侧缘向宽度方向中央侧5 30mrn的部位。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 所述内装体的所述吸收芯的外表面侧由不透液性片所覆盖,该不透液性片绕过所述吸收芯的宽度方向两侧,并延伸至与位于所述吸收芯的 表面片侧的所述内侧安装部分和所述内侧突出部分的边界相对应的位 置。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 所述内侧突出部分的宽度大于固定有所述内侧安装部分的内装体表面侧部位的宽度,所述外侧突出部分的根侧部分中的、在尿布展开状态下位于所述内 装体表面侧的部分的宽度、与所述外侧突出部分的前端侧部分的宽度之 和大于固定有所述内侧安装部分的内装体表面侧部位的宽度,所述内侧阻挡边和外侧阻挡边中未内置有不透液性片。
15.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 所述外装体为筒状的腰身部,所述筒状的腰身部由覆盖穿戴者的腰身中的腹侧的腹侧外装片和覆盖背侧的背侧外装片构成,所述筒状的腰 身部在腹侧外装片的上端边缘和背侧外装片的上端边缘对齐的状态下, 通过将腹侧外装片的宽度方向两侧边缘的接合部和背侧外装片的宽度方 向两侧边缘的接合部接合而形成,所述内装体的前端部连接于所述腹侧外装片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内表 面,并且该内装体的后端部连接于所述背侧外装片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内 表面。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次性尿布,其中,所述吸收芯具有前端部;后端部;以及位于前端部和后端部之间 且与前端部和后端部相比宽度窄的收紧部,所述收紧部的前端和后端位于比所述腰身部的下端更靠近裆间侧的 位置, 、所述收紧部的最小宽度为所述吸收芯前端部的宽度和吸收芯后端部 的宽度的50% 85%,所述内侧安装部分和所述内侧突出部分的边界配置成沿着前后方向 纵贯所述收紧部。
全文摘要
一种一次性尿布,防止由于吸收芯的变形而导致内装体与腹侧或背侧外装片的粘接脱落、外观和穿着感变差。该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在其内装体(20)的前端部连接于腹侧外装片(12F)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内表面,并且该内装体(20)的后端部连接于背侧外装片(12B)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内表面上,腹侧外装片(12F)与背侧外装片(12B)在裆间侧未连接,其中,当设吸收芯前端部(56F)的长度为L1、吸收芯(56)和腹侧外装片(12F)重叠的重叠部分的长度为L2、吸收芯后端部(56B)的长度为L3、吸收芯(56)和背侧外装片(12B)重叠的重叠部分的长度为L4、收紧部(56N)的宽度为W1、吸收芯前端部的宽度和吸收芯后端部的宽度为W2时,构成为90mm≤W1<W2≤190mm、0mm≤L1-L2≤70mm、及0mm≤L3-L4≤50mm。
文档编号A61F13/15GK101677898SQ20088002028
公开日2010年3月24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13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15日
发明者堀江结城, 深江晃礼, 真锅贞直, 金田正浩 申请人:大王制纸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