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双腔减压式一次性人工流产吸引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4047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孔双腔减压式一次性人工流产吸引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多孔双腔减压式一次性人工流产吸引管 技术领域本发明是一种妇产科医疗器械,人工流产手术使用的流产吸引管。
技术背景现有的人工流产的吸引管只有一个负压通道,使用时,通过可控 电动人工流产吸引器产生的负压,将胚胎组织吸出。在吸宫时子宫受到刺激,宫 内压力增加(正压)易发生宫腔内血液逆流进入腹腔,造成人流并发症(出血多、 人流综合反应、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加重受术者的痛苦,严重影响患 者的生殖健康。 发明内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在人工流产手术中能够降低宫内压力的 多孔双腔减压式一次性人工流产吸引管。 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人工流产减压式吸引管,在原有吸引管的内侧壁装置一个微细空气导管(简 称副管),形成主管与副管。吸引管管身前段为圆弧形顶,圆弧形顶的一侧具有 主管的吸引窗口,末端为主管的出口;副管有进入孔和排出孔,其进入孔有两个 开口,前后排列于吸引管背部的前段,其排出孔有一个开口,位于吸引管背部的 后段。上述的人工流产减压式吸引管,所述的吸引管管身为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1. 人工流产手术中采用本发明,可使吸宫时宫腔内增高的压力,通过副管向 外排气排液',以降低宫腔压力,从而避免了宫血逆流,预防了人工流产综合反应, 减轻了疼痛,减少了出血。2. 减压式吸引管的主、副管为一体形成管身,外观为圆形,前部圆弧,对肌 体组织没有磨损和划伤,使用方便。3. 经哈尔滨市妇产医院、国家计生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二 院、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等医院先后近千例的临床观察结果证明,使用本品由 于降低了术中的宫腔压力,从而杜绝了宫血逆流,明显降低了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病率;同时由于宫腔压力的减小,有利于子宫的收縮,促进了血窦的闭合,减少了出血(减少出血量5-15毫升)。


附图l是本产品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产品的正面示意图。 附图3时本产品的背面示意图。 附图4是图1的A-A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人工流产减压式吸引管其组成包括吸管l,其上部为弧形顶2,弧形顶2 的一侧具有吸管窗口 3;所述的吸管1内设有两个管腔,大腔是吸管主管11,小 腔是空气导管(副管)4,主管与副管互不相通,主管11利用吸管窗口 3吸引胚 胎组织,由吸管l的末端开口吸出,副管4的双进入孔5和排出孔6开口于吸管 l背部的侧壁上,使宫腔与大气相通。上述的人工流产减压式吸引管,副管4的双进入孔5位于吸管窗口 3的对应 位置前后排列,使吸管窗口3进入子宫后副管4可以调节宫腔内压,并通过吸管 1后段的排出孔6完成泄压工作。上述的吸管l为弧形,以适应人体的生理曲线。本实施例由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主管与副管一次性成型。在所述吸引管后部设有便于手术者操作的手柄7。
权利要求1、一种多孔双腔减压式一次性人工流产吸引管,包括主管和副管;其特征是所述的吸管管身前段为圆弧形顶,圆弧形顶的一侧设有主管的吸引窗口,末端为主管的出口,所述的主管中设有用于减压的副管,所述副管的进出口在吸管管身背部的侧壁上,主管与副管互不相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流产吸引管,其特征是所述的吸引管的主管、 副管为一体形成管身,管身为圆形。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人工流产吸引管,其特征是所述的副管的进入 孔的双开口位于吸引窗口的对应位置顺序排列;其排出孔开口位于主管的后段。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工流产吸引管,其特征是所述吸引管管是用医用 高分子材料制成的。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工流产吸引管,其特征是在所述吸引管后部设有 便于手术者操作的手柄。
专利摘要一种多孔双腔减压式一次性人工流产吸引管,包括主管和副管;所述的吸管管身前段为圆弧形顶,圆弧形顶的一侧设有主管的吸引窗口,末端为主管的出口,所述的主管中设有用于减压的副管,所述副管的进出口在吸管管身背部的侧壁上,主管与副管互不相通。本实用新型可使吸宫时宫腔内增高的压力,通过副管向外排气排液,以降低宫腔压力,从而避免了宫血逆流,预防了人工流产综合反应,减轻了疼痛,减少了出血。减压式吸引管的主、副管为一体形成管身,外观为圆形,前部圆弧,对肌体组织没有磨损和划伤,使用方便。
文档编号A61M1/00GK201361088SQ20092013007
公开日2009年12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19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19日
发明者王世元, 王未鲁, 贾福华 申请人:王世元;贾福华;王未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