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慢性结肠炎疾病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8576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慢性结肠炎疾病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结肠炎疾病的药物,尤其一种治疗慢性结肠炎疾病的中药。
背景技术
目前,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疾病,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 病部位,症状多为左下腹疼、腹泻、里急后重、时便下沾液、便秘或泄泻交替性发生、时好时 坏,发作反复,治疗该疾病的药物一般治疗时间长,会对肝、胃、肾造成毒副作用,且病患自 身易产生抗药性,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慢性结肠炎疾病的治疗过程存在一些不理想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 治疗慢性结肠炎疾病的中药,该治疗慢性结肠炎疾病的中药主治因各种病因导致肠道的炎 性水肿、溃疡、出血病变疗效显著,治愈无反复,药效安全稳定,无任何副作用。本发明的具体配比是木鳖子30克、三七粉30克、人参30克、茯苓30克、白术30 克、海螵蛸30克、儿茶30克、地榆30克、白芨30克、甘草30克、海藻30克,该中药的药量 的精确度为各药的士 10%。本发明的药理是木鳖子消肿散结、祛毒;海螵蛸除湿、制酸、止血、敛疮;三七 粉止血、散瘀、定痛;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茯苓利尿、抗菌抗 肿瘤;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白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儿茶清热、生津、止 血;地榆抗菌、抗炎、止血、促进伤口愈合;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 痛;海藻清热消肿。本发明的配制工艺将木鳖子和白术分别入锅炒熟备用,将地榆入锅,用松树叶混 合炒,直至地榆被炒黑即可,将炒熟的木鳖子、白术及炒黑的地榆与三七粉、人参、茯苓、海 螵蛸、儿茶、白芨、甘草一起放入筛中,用清水筛冲,捞出烘干后,再与海藻一起研磨成细粉, 机制成丸粒即可。本发明的用药方法是每日两次,每次5-6克。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种治疗慢性结肠炎疾病的中药主治因各种病因导致肠道 的炎性水肿、溃疡、出血病变疗效显著,治愈无反复,药效安全稳定,无任何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例经过4年来,对100例治疗慢性结肠炎疾病的患者的临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疗 效,总有效率达95 %,有关临床治疗情况详述如下1.病人概况选择病史、病情、年龄、性别及原始治疗方法等项目。2.病人来源以综合医院患者和专业门诊医院患者。3.病例入组标准,依照治疗慢性结肠炎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分,性别、年龄 不限,治疗前停用其它各种治疗药物和治疗方式。
4.配制工艺将木鳖子和白术分别入锅炒熟备用,将地榆入锅,用松树叶混合炒, 直至地榆被炒黑即可,将炒熟的木鳖子、白术及炒黑的地榆与三七粉、人参、茯苓、海螵蛸、 儿茶、白芨、甘草用清水筛冲,捞出烘干后,再与海藻一起研磨成细粉,机制成丸粒即可。5.用药方法口服每日两次,每次5-6克。6.疗效评定①痊愈症状消失,彻底痊愈。②显著治愈后1年以上未有复发。③有效腹部绞痛、恶心呕吐、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四肢乏力等症状显著减少。④无效治疗前后变化不大,或一度好转,后又恢复至治疗前症状。7.疗效分析①性别按照入组标准,我们共治疗慢性结肠炎疾病患者100例,其中男性60例 (60% ),女性 40 例(40% ) ο②病程1 2年为30例,2年 3年为40例,3年以上为30例。③年龄组,27 30岁5例,31 40岁5例,41 50岁20例,51 60岁30例, 60岁以上40例。④第一种配制药量方案木鳖子33克、三七粉33克、人参33克、茯苓33克、白术 33克、海螵蛸33克、儿茶33克、地榆33克、白芨33克、甘草33克、海藻33克。该方案的疗效分析,用药时间为1 2个疗程。
权利要求
一种治疗慢性结肠炎疾病的中药,其特征是本发明的具体配比在于选取木鳖子30克、三七粉30克、人参30克、茯苓30克、白术30克、海螵蛸30克、儿茶30克、地榆30克、白芨30克、甘草30克、海藻30克,该中药的药量的精确度为各药的±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慢性结肠炎疾病的中药,其配制工艺特征是将木 鳖子和白术分别入锅炒熟备用,将地榆入锅,用松树叶混合炒,直至地榆被炒黑即可,将炒 熟的木鳖子、白术及炒黑的地榆与三七粉、人参、茯苓、海螵蛸、儿茶、白芨、甘草一起放入筛 中,用清水筛冲,捞出烘干后,再与海藻一起研磨成细粉,机制成丸粒即可。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慢性结肠炎疾病的中药。本发明的具体配比是木鳖子30克、三七粉30克、人参30克、茯苓30克、白术30克、海螵蛸30克、儿茶30克、地榆30克、白芨30克、甘草30克、海藻30克,该中药的药量的精确度为各药的±10%。该种治疗慢性结肠炎疾病的中药主治因各种病因导致肠道的炎性水肿、溃疡、出血等病变疗效显著,治愈无反复,药效安全稳定,无任何毒副作用。
文档编号A61K35/56GK101961455SQ201010291099
公开日2011年2月2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21日
发明者王兴启 申请人:王兴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