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椎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6497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人工椎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作椎体间修复替代结构的人工椎间融合体,尤其涉及一种 用于胸腰椎的人工椎体。
背景技术
人工椎体在脊柱手术中应用十分广泛,其可替代手术中切除的椎体和/或椎间盘 组织,以保持脊柱的即刻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但是,既往的人工椎体注重的多是其材料学 和力学特性,而在形态学上关注较少。专利号为Z1200620101636. 6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 人工椎体,该专利的人工椎体呈空心柱状结构,其空心内腔作为人体植骨空间,在人工椎体 的上、下端面具有齿形突出条。将上、下端具有齿形突出条的侧面称为人工椎体的矢状面, 将另一设有夹持结构的侧面称为人工椎体的冠状面,由于胸腰段脊柱手术经由身体侧方进 行,因此冠状面的夹持结构利于手术时对人工椎体进行夹持。现有人工椎体矢状面的上、下 端面均呈水平形,与人体自身椎体的终板表面形态无法完全匹配,因此人体自身椎体的终 板与人工椎体之间仅能达到有限的点接触,而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接触,这将势必影 响椎体终板-人工椎体界面的力学传导性能以及稳定性,并可能导致局部应力过大而产生 塌陷,最终造成骨性融合的延迟或失败。而对胸腰段人工椎体通常采用空心圆柱结构,矢状 面的上下端面均为平面。事实上,由于各部分椎体间形态学的差异,基于腰段椎体终板形态 而设计出的人工椎体用于胸腰段手术时,其与胸腰椎的终板表面形态的匹配不佳,势必无 法良好地应用于胸腰段脊柱。同时,人工椎体的横截面积亦是影响其抗压能力的重要指标 之一,其至少应能覆盖30%以上的人自身椎体终板才能提供较理想的生物力学效果。由于 女性椎体终板矢状径及横径数值均仅为男性的88%左右,所设计的人工椎体应在不超过女 性自身椎体终板矢状径和横径值的同时,尽可能使用于人骨成长的空腔拥有较大的口径, 用于尽可能多的填充自体骨,而现有的人工椎体冠状面的横向长度小于矢状面的横向长 度,难以扩大用于人骨成长的空腔的口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人工椎体,能够与人体自身椎体的终板 表面完全匹配,并扩大用于人骨成长的空腔的口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人工椎体,包括一本体,一用于人骨成长的空腔穿 过所述本体的上、下端面,所述本体的两对称侧面的上、下端面分别设有齿形突出条,该具 有齿形突出条的两侧面构成本体的两个相同的矢状面;位于两矢状面之间的一侧面沿厚度 方向向外呈圆弧状突出,该呈圆弧状突出的侧面构成本体的前缘冠状面,位于两矢状面之 间的另一侧面构成本体的后缘平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矢状面的上下端面、所述前缘冠 状面的上下端面和所述后缘平面的上下端面分别沿纵向高度方向呈圆弧状突出,所述齿形 突出条设置在所述矢状面的圆弧状突出部边缘;所述前缘冠状面的横向长度大于所述矢状 面的横向长度。[0005]由于胸腰段椎体终板最凹陷处并非位于其中央,而是位于中央稍偏后的位置,因 此所述矢状面的上、下端面的弧顶偏离矢状面的纵向中心线,所述前缘冠状面的上、下端面 的弧顶位于前缘冠状面的纵向中心线上。所述矢状面的上、下端面的圆弧状突出部相互对称于所述矢状面的横向中心线。前缘冠状面的横向长度为30mm,矢状面的横向长度为25mm。所述矢状面的弧顶与所述后缘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1mm。所述矢状面的圆弧状突出部的弧高大于所述前缘冠状面的圆弧状突出部的弧高。所述矢状面1的上、下端面的圆弧状突出部的弧高均为1. 8mm,所述前缘冠状面的 上、下端面的圆弧状突出部的弧高分别为0. 8mm、1. 1mm。所述本体的壁厚为7. 5mm,本体1的高度为5mm 72mm。所述两个矢状面的中心位置分别设有一沉孔,该沉孔的两侧各设有一个三角形的 槽口,所述沉孔和所述槽口共同构成所述本体1的夹持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矢状面的上、下端面和所述前缘冠状面的上、下端面分 别沿纵向呈圆弧状突出,齿形突出条设置在矢状面的圆弧状突出部边缘,使得人工椎体能 够与人体自身椎体的终板表面完全匹配;前缘冠状面的横向长度大于所述矢状面的横向长 度,在矢状面长度不增大的情况下,扩大了用于人骨成长的空腔的口径。因此,本实用新型 能够与人体自身椎体的终板表面完全匹配,并扩大了用于人骨成长的空腔的口径,提高了 人工椎体的力学传导性能和骨融合效果。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C向视图;图3为图1的D向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参见图1 图4,一种人工椎体,包括一本体1,本体1的材料为纳米羟基磷灰石/ 聚酰胺66复合材料,一用于人骨植入的空腔2穿过本体1的上端面下端面。本体的两个对 称侧面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分别设有齿形突出条3,该具有齿形突出条3的两侧面构成本体1 的两个相同的矢状面11 ;位于两矢状面11之间的一侧面沿厚度方向向外呈圆弧状突出,该 呈圆弧状突出的侧面构成本体1的前缘冠状面12,位于两矢状面11之间的另一侧面构成本 体1的后缘平面13,两个矢状面11的上下端面、前缘冠状面12的上下端面和后缘平面13 的上下端面分别沿纵向高度方向呈圆弧状突出,齿形突出条3设置在矢状面11的圆弧状突 出部边缘;前缘冠状面12的横向长度大于矢状面11的横向长度。矢状面11的上端面的弧顶A和下端面的弧顶A均偏离矢状面11的纵向中心线,前 缘冠状面12的上端面的弧顶B和下端面的弧顶B均位于前缘冠状面12的纵向中心线上。 矢状面11的上端面的圆弧状突出部和下端面的圆弧状突出部相互对称于矢状面11的横向 中心线。前缘冠状面12的横向长度为30mm,矢状面11的横向长度为25mm。矢状面11的弧顶与后缘平面13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1mm。矢状面11的圆弧状突出部的弧高大于前缘 冠状面12的圆弧状突出部的弧高。矢状面11的上端面的圆弧状突出部的弧高和下端面的 圆弧状突出部的弧高均为1. 8mm,前缘冠状面12的上端面的圆弧状突出部的弧高为0. 8mm, 前缘冠状面12的下端面的圆弧状突出部的弧高为1. 1mm。两个矢状面11的中心位置分别 设有一沉孔11a,该沉孔Ila的两侧各设有一个三角形的槽口 11b,沉孔Ila和槽口 lib共 同构成本体1的夹持结构。本体1的壁厚为7. 5mm,本体1的高度为32mm,本体1的高度还 可以根据其所替换的椎体节段数目不同而有所不同仅替换单个椎间隙者,其高度分别有 5mm、6mm、7mm三个不同规格;替换一个椎体者,高度则有32mm、35mm、38mm、41mm四个不同规 格;替换两个椎体者,高度规格分别为62mm、67mm、72mm。
权利要求1.一种人工椎体,包括一本体(1),一用于人骨成长的空腔(2)穿过所述本体1的上、 下端面,所述本体的两对称侧面的上、下端面分别设有齿形突出条(3),该具有齿形突出条 (3)的两侧面构成本体(1)的两个相同的矢状面(11);位于两矢状面(11)之间的一侧面沿 厚度方向向外呈圆弧状突出,该呈圆弧状突出的侧面构成本体(1)的前缘冠状面(12),位 于两矢状面(11)之间的另一侧面构成本体(1)的后缘平面(13),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矢 状面(11)的上下端面、所述前缘冠状面(12)的上下端面和所述后缘平面(13)的上下端面 分别沿纵向高度方向呈圆弧状突出,所述齿形突出条(3)设置在所述矢状面(11)的圆弧状 突出部边缘;所述前缘冠状面(12)的横向长度大于所述矢状面(11)的横向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椎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矢状面(11)的上、下端面的弧 顶(A)偏离矢状面(11)的纵向中心线,所述前缘冠状面(12)的上、下端面的弧顶(B)位于 前缘冠状面(12)的纵向中心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椎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矢状面(11)的上、下端面的圆弧 状突出部相互对称于所述矢状面(11)的横向中心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工椎体,其特征在于前缘冠状面(12)的横向长度为 30mm,矢状面(11)的横向长度为25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人工椎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矢状面(11)的弧顶与所述后缘 平面(13)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1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椎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矢状面(11)的圆弧状突出部的 弧高大于所述前缘冠状面(12)的圆弧状突出部的弧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人工椎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矢状面(11)的上、下端面的圆弧 状突出部的弧高均为1.8mm,所述前缘冠状面(12)的上、下端面的圆弧状突出部的弧高分 别为 0. 8mmλ 1. Imm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椎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的壁厚为7.5mm,本体 (1)的高度为5mm 72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椎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矢状面(11)的中心位置分 别设有一沉孔(11a),该沉孔(Ila)的两侧各设有一个三角形的槽口(11b),所述沉孔(Ila) 和所述槽口(1让)共同构成所述本体(1)的夹持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人工椎体,包括一本体,一用于人骨成长的空腔穿过本体的上、下端面,本体的两对称侧面的上、下端面分别设有齿形突出条,该具有齿形突出条的两侧面构成本体的两个相同的矢状面;位于两矢状面之间的一侧面沿厚度方向向外呈圆弧状突出,该呈圆弧状突出的侧面构成本体的前缘冠状面,位于两矢状面之间的另一侧面构成本体的后缘平面,其特征在于两个矢状面的上下端面、前缘冠状面的上下端面和后缘平面的上下端面分别沿纵向高度方向呈圆弧状突出;前缘冠状面的横向长度大于矢状面的横向长度。本实用新型能够与人体自身椎体的终板表面完全匹配,并扩大了用于人骨成长的空腔的口径,提高了人工椎体的力学传导性能和骨融合效果。
文档编号A61F2/44GK201906036SQ20102067203
公开日2011年7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1日
发明者李鸿, 蒋电明, 赵增辉, 钟健, 陈虹 申请人:重庆医科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