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809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按摩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按摩机,其包括结合有按摩机构的靠背。
背景技术
椅式的按摩机可 包括例如,结合入按摩机构的靠背,而所述按摩机构具有摩擦辊。按摩机对着激痛点或经络按压摩擦辊,并且产生预定的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并舒缓肩部或背部的僵硬。此类按摩机业已在家庭或公共设施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使按摩接近于人工按摩的效果,新式按摩机的按摩机构包括热源。这样,随着摩擦辊的按摩运动,按摩会带有人体温度(例如参考专利公开I)。专利公开I的按摩机中,抵靠着使用者身体按压的摩擦辊包括两个将容纳热源的导热机构(碟)保持于其间的半圆形弹性部件。热从热源经由导热机构传导至使用者身体。现有技术文献专利公开I :第2008-284338号日本专利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上述按摩机中,导热机构部件保持在两个大致半圆形的弹性部件之间。换言之,摩擦辊具有由两个弹性部件形成的可拆分结构。由此,就摩擦辊的刚性和耐用性而言,还有改进的空间。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将热传导至使用者并同时增大摩擦辊的刚性和耐用性。解决问题的手段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为一种按摩机。所述按摩机包括座部和靠背。按摩机构设于所述靠背中。按摩件设在所述按摩机构中。臂连接至所述按摩机构。导热单元连接至所述臂。所述导热件容纳热源并且能够从所述热源将热传导至使用者。由所述臂上的所述导热单元对摩擦辊进行支撑。这一结构中,并不拆分摩擦辊以将导热机构保持于其间。由此,摩擦辊可由单个元件形成。因此,可在利用导热单元将热传导至使用者的同时提高摩擦辊的刚性和耐用性。此为,可减少摩擦辊中的元件数量。这便于制造过程中的装配。


图I为示出按摩机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为设在图I按摩机中的按摩件的前视图;图3为示出图2按摩件的分散立体图;图4为示出图2按摩件的部分剖视图;图5为设在图I按摩机中的温度控制机构的示意方块图;图6为由图5温度控制机构所执行之温度控制的示意图7(a)和7(b)为示出由图I按摩机在颈部附近产生的按摩运动的示意图;图8(a)和8(b)为示出由图I按摩机在背部附近产生的按摩运动的示意图;图9为示出设在图I按摩机中的加热器的另一例子的示意图;图10为示出设在图I按摩机中的加热器的又一例子的示意图;图11为示出设在图I按摩机中的加热器的再一例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参考

按摩机10的一实施例。
图I示意性地示出了按摩机10的结构。如图I所示,按摩机10包括放置在地面(未示)的腿部11。使用者可坐在上面的座部12固定至腿部11的上部。可倾斜的靠背13设在座部12的后部以供使用者的后背搁置。可倾斜的脚垫14设在座部12的前部以供使用者的足部搁置。此外,扶手15设在座部12的相对两侧,并且从靠背13延伸至座部12的前方,以供使用者的手臂搁置。靠背13包括靠背本体13a和覆盖靠背本体13a之前表面的外罩13b。靠背本体13a包括设在本体壳体(body case)(未示)中的按摩机构20,所述壳体具有开口的前部并且由硬树脂材料制成。在壳体中沿靠背13的竖向设置有导轨(未示)。按摩机构20以竖向可移动的方式联接至导轨。按摩机构20包括多种类型的驱动电机(未示),以使得按摩机构20竖向移动。按摩机构20包括两个由驱动电机驱动的按摩件21,并且利用两个按摩件21产生预定的按摩运动。现描述按摩件21的结构。两个按摩件21的结构相同。由此,仅描述其中一个按摩件21的结构。如图2所示,按摩件21包括连接至按摩机构20的臂22、设在臂22上且用作导热单元的加热器单元23、摩擦辊24、及连接至加热器单元23的固定部件25。本实施例中,摩擦辊24保持在加热器单元23与固定部件25之间。固定部件25由高导热率的铝制成。如图3和4所示,各加热器单元23包括用作热源的正温度系数(PTC)加热器30,以及容纳PTC加热器30的第一壳体部件31和第二壳体部件32。在横向上,即,两个按摩件21之间的方向,加热器单元23设在臂22的内侧。壳体部件31和32使用铝作为具有高导热率和刚性的材料。第一壳体部件31沿所述横向设在第二壳体部件32的外侧,并且由螺钉33a和33b固定至臂22。第一壳体部件31包括沿所述横向位于外侧的外表面。沿所述横向向外凸出的凸部31a(参考图4)形成在外表面上。包括第一螺纹孔31b的凸部31a插入沿所述横向穿透臂22的大直径通孔22a。第一壳体部件31的外表面上与沿所述横向穿透臂22的小直径通孔22b对齐的位置上设有第二螺纹孔(未示)。螺钉33a和33b分别紧固至第一螺纹孔31b和第二螺纹孔,以将第一壳体部件31固定至臂22。第一壳体部件31包括沿所述横向位于内侧的内表面。如图3和4所不,第一壳体部件31的内表面上形成有沿所述横向向内凸出的与PTC加热器30接靠的接靠部3lc。此夕卜,第一壳体部件31的内表面还包括三个沿所述横向向内凸出的凸部31d。如图5所示,PTC加热器30电气连接至对供入PTC加热器30的电流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40。如图3所示,用于供电的电源线35连接至PTC加热器30。由紧固部件36将电源线35紧固至臂22,以使其与PTC加热器30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此外,电源线35通过接头37连接至不同于电源线35的电源线38。电源线38连接至例如控制单元40。控制单元40控制供入PTC加热器30的电流并且调节温度。第二壳体部件包括沿所述横向位于外侧的内表面。所述内表面的与PTC加热器30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高导热率和高弹性的硅橡胶形成的橡胶垫41。此外,第二部件32包括三个与形成在第一壳体部件31的三个凸部31d中的螺纹孔相对应的通孔32a。三个凸部31d和三个通孔32a用作使得第一壳体部件31与第二壳体部件32对齐的对齐部。螺钉32b插入通孔32a并且紧固至第一壳体部件31的凸部31d螺纹孔,以连接第一壳体部件31和第二壳体部件32。如图4所示,这将PTC加热器30保持在第一壳体部件31的接靠部31c与设在第二壳体部件32中的橡胶垫41之间并藉此限制PTC加热器30的移动。由此,因PTC加热器30的移动而造成的振颤得以抑制。橡胶垫41可根据第二壳体部件32与PTC加热器30施加的夹紧压力而弹性变形。换言之,PTC加热器30在受压状态下与第二壳体 部件接触,可高效地将热传导至第二壳体部件32。如图2所示,第二壳体部件32包括通过外罩13b接靠使用者身体的接靠部32d(即,与使用者身体相对的相对部)。所述接靠部32d具有弯曲的形状。还有,沿所述横向向外延伸并且延伸的量约等于第一壳体部件31的厚度(沿所述横向的长度)的接靠部32d集中第二壳体部件32中的PTC加热器30的热量并且使得向接靠部32d外部的热扩散为最小。第一壳体部件31和第二壳体部件32的形状,除接靠部32d之外的部分外,最好与PTC加热器30相适应。第二壳体部件32包括沿所述横向的内侧处的外表面。如图3所示,通过螺钉32e将温度传感器42固定至第二壳体部件32的外表面。温度传感器42电气连接至控制单元40。PTC加热器30的热传导至作为加热器单元23的外壳的第二壳体部件32,并且温度传感器42监视该热的温度。如图4所示,第二壳体部件32的外表面上形成沿所述横向向内凸出的延伸部32f。延伸部32f的沿所述延伸方向的末端形成有大致四边形的接合凸部32g。固定部件25配合至第二壳体部件32的延伸部32f。在固定部件25配合至延伸部32f的情况下,螺钉46紧固至形成在延伸部32f中的螺纹孔32以防止固定部件25的分离。固定部件25为大致的圆筒状。固定部件25包括具有外形大致不变的圆筒部25a以及直径增大部25b,所述直径增大部25b形成在圆筒部25a的一个轴向末端并且其直径大于圆筒部25a。圆筒部25a的一端的内表面界定出接合孔25c,其为大致的四边形并且与第二壳体部件32的延伸部32f的接合凸部32g接合。接合凸部32g与接合孔25c的沿旋转方向的接合防止固定部件25的旋转。固定部件25的圆筒部25a的外圆周面上设有摩擦辊24,其由两个轴承24a和24b可旋转地支撑着。摩擦辊24由单个弹性部件形成。由此,较之由如现有技术那样的多个部件形成的可拆分型摩擦辊,可增大摩擦辊的刚性和耐用性。此外,摩擦辊24的半径形成为稍大于(约3mm)第二壳体部件32的延伸部32f的轴线与第二壳体部件32的接靠部32d之间的距离。由此,当摩擦辊24通过外罩13b接靠使用者身体并且因接触压力而变形时,第二壳体部件32的由刚性体形成的接靠部32d与使用者稍稍接触而以较佳的方式传导些许热量。此外,第二壳体部件32将由弹性部件形成的摩擦辊24的变形量保持在理想的范围内,并藉此延长摩擦辊24的寿命。轴承24a与24b由隔热材料形成。由此,抑制将热传导至由弹性材料形成的摩擦辊24。现描述同时进行加热器单元23的温度控制和利用摩擦辊24进行按摩。当接通按摩机10的电源开关(未示)时,并且,举例来说,利用操作面板选择包括加热按摩的按摩程序时,控制单元40驱动按摩机构20的电机,并且将预定电流Al供给至PTC加热器30 (参考图6)。PTC加热器30的最大输出温度为Tmax。控制单元40使用温度传感器42来监视PTC加热器30的热传导至其上的第二壳 体部件32的温度。当温度超过上限温度Tl时,控制单元40将电流值小于电流Al的预定电流A2供给至PTC加热器30。控制单元40将由PTC加热器30与第一壳体部件31和第二壳体部件32形成的加热器单元23的温度控制在上限温度Tl与下限温度T2之间(参考图6和7)。同时,当利用摩擦辊24进行按摩时,例如,主要对颈部进行按摩时,如图7(a)和(b)所示,控制单元40控制按摩机构20的电机并且将按摩机构20移动至使用者颈部的位置。然后,控制单元40利用电机沿所述横向移动各臂22,以利用两个摩擦辊24产生挤压运动并且对使用者的颈部进行按摩。此处,沿所述横向从摩擦辊24向内凸出的固定部件25经由外罩13b接靠使用者颈部,并且将来自PTC加热器30的热传导至使用者颈部。当利用摩擦辊24主要对背部进行按摩并且同时进行加热器单元23的温度控制时,如图8(a)和(b)所示,控制单元40控制按摩机构20的电机并且将按摩机构20移动至使用者背部的位置。控制单元40利用电机沿上下、左右(横向)、前后移动臂22,以利用两个摩擦辊24产生按压运动等并且对使用者的背部进行按摩。此处,摩擦辊24弹性变形以使加热器单元23 (如图2和3所示的第二壳体部件32的接靠部32d)经由外罩13b接靠使用者背部,并且将来自PTC加热器30的热传导至使用者背部。如前所述,加热器单元23和固定部件25允许将热传导至使用者身体。较之现有技术的按摩机,这增大了向使用者导热的区域。由此,可以较佳方式传导来自作为热源的PTC加热器30的热。此外,固定部件25沿所述横向从摩擦辊24向内凸出。由此,当摩擦辊24从相对两侧对使用者颈部或背部进行按摩时,固定部件25经由外罩13b接触使用者。这以更佳的方式将来自PTC加热器30的热传导至使用者。此外,电源线35固定至臂22。由此,当利用电机移动按摩机构20和按摩件21 (臂22)时,电源线35与按摩机构20和按摩件21的缠绕得以抑制。此外,电源线35的弯折和拉紧得以抑制。这减小了电源线35发生线破损等的可能性。此外,摩擦辊24由单个弹性部件形成,因此其刚性和耐用性大于现有的可拆分型摩擦辊。此外,臂22固定至第二壳体部件31和第二壳体部件32。由此,臂22与各壳体部件31和32之间的距离减小。这抑制了臂22移动时壳体部件部件31和32生成振动。从而,容纳在壳体部件部件31和32中的PTC加热器30的损坏得以抑制。本实施例的按摩机10具有如下优点。(I)按摩件21包括加热器单元23和摩擦辊24,加热器单元23连接至按摩机构20的臂22、容纳PTC加热器30、且能够将热从PTC加热器30传导至使用者,而摩擦辊24按压使用者身体。摩擦辊24由臂22上的加热器单元23支撑。这一结构中,无需像现有技术那样拆分摩擦摩擦辊来保持导热机构。换言之,摩擦辊24不必对加热器单元23进行保持。由此,可由单个部件形成摩擦辊24。这改进了摩擦辊24的刚性和耐用性,同时对与摩擦辊24分开的加热器单元23导热。此外,可减小摩擦辊24的元件数量,并且方便制造过程中的装配。(2)由壁22和加热器单元23对摩擦辊24进行支撑。因此,加热器单元23不仅用作导热单元,还用作支撑摩擦辊24的支撑单元。由此,在不增加按摩件21的元件数量的情况下,改进了摩擦辊24的刚性和耐用性。现有技术中,导热机构保持在两个分开的摩擦辊部件之间。由此,需要额外的支撑单元来支撑摩擦辊。(3)PTC加热器30连接至向其供电的电源线35,并且电源线35固定至臂22。按摩件21的臂22与按摩机构20 —起移动,此时摩擦辊24按压身体。这样,连接至臂22的第一壳体部件31和第二壳体部件32跟随臂22的移动而移动。由此,通过将PTC加热器30的电源线紧固至臂22,电源线35也可一体移动。因此,臂22移动时电源线35的弯折和拉紧得以抑制。这减小了电源线35发生线损坏等的可能性。
(4)加热器单元23包括第一和第二壳体部件31和32,PTC加热器30容纳在第一壳体部件31和第二壳体部件32之间以将热传导至第一壳体部件31和第二壳体部件32这两者。因此,加热器30的热直接传导至第二壳体部件32,并且也从第一壳体部件31传导至第二壳体部件32。由此,较之仅将热传导至第二壳体部件32的情况,导热损耗得以减小,并且可使用小容量热源。(5) PTC加热器30与第一壳体部件31形成接触。这保证了来自PTC加热器30的热被传导第一壳体部件31,并且,较之第一壳体部件31不与PTC加热器30接靠的结构,导热损耗得以减小。由此,可使用更小容量的热源。(6)两个按摩件21沿靠背13的所述横向设置。加热器单元23沿所述横向从加热器单元23向内连接至固定部件25。加热器单元23以可拆卸方式连接至固定部件25,并且由固定部件25和加热器单元23支撑摩擦辊24。固定部件25是导热性的,并且可将加热器单元23的热传导至使用者。这样,由两个不同的部件沿所述横向支撑摩擦辊,即,加热器单元23和固定部件25以更大的区域将热从加热器单元30传导至使用者以将热传导至使用者身体。例如,当摩擦辊24从相对两侧按摩使用者颈部等部位时,颈部沿所述横向位于摩擦辊24的内侧。由此,当对使用者颈部进行按摩时,可通过固定部件25同时将热传导至使用者颈部。此外,加热器单元23沿所述横向设在所述摩擦辊的外侧。由此,当利用摩擦辊24从相对两侧对使用者颈部等部位进行按摩时,防止比固定部件25大的加热器单元23对使用者造成的感觉不同于摩擦辊24(不舒适)。(7)第一壳体部件31和第二壳体部件32容纳PTC加热器30。这样,通过用多个部件形成PTC加热器30的容纳部件,PTC加热器30可容易地容纳在加热器单元23中。(8)用作减振部件的橡胶垫41设在加热器单元23和加热器23中的PTC加热器30之间。这减小了第一壳体部件31和第二壳体部件32与PTC加热器30之间生成的负载(振颤等),从而抑制对PTC加热器30造成损伤等。(9)用作高导热率部件的橡胶垫41设在加热器单元23与设在加热器单元23中的PTC加热器30之间。橡胶垫41减小PTC加热器30与加热器单元(本实施例中为第二壳体部件部件32)之间的空气间隙,可增大从PTC加热器30到第二壳体部件32的热传导。由此,可高效地将热从PTC加热器30传导至使用者。
可对上述实施例作如下修改。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壳体部件31和第二壳体部件32中,仅第二壳体部件32可由导热材料形成,而第一壳体部件31由隔热材料形成。然而,当第一壳体部件31也如上述实施例导热时,除了加热器30之外,还可从第一壳体部件31向第二壳体部件32导热。这改进了导热率(参考优点(4))。上述实施例中,PTC加热器30保持在第一壳体部件31的接靠部31c与设在第二壳体部件34中的橡胶垫41之间,以防止PTC加热器30的振颤。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这一结构,也可使用其他部件防止的PTC加热器30振颤。
上述实施例中,用作吸振部件和高导热率部件的橡胶垫41设在第二壳体部件32与PTC加热器30之间。除了橡胶垫41之外,或者其代替,可使用导热油脂或贝氏弹簧之类的其它部件。第二壳体部件32与PTC加热器30之间可形成直接接触。换言之,可不设置橡胶垫41。与设置间隙或者设置另一部件不同,PTC加热器30与第二壳体部件32的直接接触防止导热率的减小,并且高效地将热传导至接靠部32c和固定部件25。上述实施例中,PTC加热器30与第一壳体部件31的接靠部31c进行接靠。然而,第一壳体部件31的接靠并非必需,只要PTC加热器30直接与第二壳体部件32接靠,或者经由橡胶垫41与第二壳体部件32间接接触。即,加热器30仅需至少与包括与使用者身体相对的接靠部32d(相对部)的第二壳体部件32进行接靠。上述实施例中,PTC加热器30容纳在第一壳体部件31和第二壳体部件32中。然而,可改变容纳热源的导热单元的结构。例如,如图9所示,作为第一壳体部件31和第二壳体部件32的代替,PTC加热器30可容纳在第一容纳部件50和第二容纳部件51中。这一结构也在将PTC加热器30的热传导至第二容纳部件51的延伸部32f的同时,防止第一容纳部件50和第二容纳部件51中的振颤。第一容纳部件50包括朝向第二容纳部51的内表面50a,并且内表面51a包括凹部50b。第二容纳部件51包括朝向第一容纳部50的内表面51a,并且内表面51a的与凹部50b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凸部51b。此外,内表面51a包括保持PTC加热器30的容纳凹槽。凸部51b与凹部50b用作使得第一容纳部件50和第二容纳部件51中对齐的对齐部。这一结构中,使得容纳PTC加热器30的第一容纳部件50和第二容纳部件51的对齐较为方便。这使得制造过程中的装配较为方便。尽管未予以图示,第一容纳部件50和第二容纳部件51中至少一个的外表面用作类似于图3的与使用者身体相对的接靠部32d(相对部)。作为第一壳体部件31和第二壳体部件32的代替,容纳热源的导热单元的结构也可改为如图10所示。图10的导热单元包括两个平面的容纳部55 (它们将PTC加热器30容纳于之间),以及大致圆形的碟部56,两个容纳部55可插入碟部56。保持加热器30的两个容纳部56从形成在碟部56的周面中的插入孔56a插入碟部56。尽管未予以图示,碟部56的周面(或容纳部55的从碟部56暴露的周面)以与接靠部32d相同的方式用作接靠部(与使用者身体相对的相对部)。即使是这一结构,也可防止碟部56中的加热器30的振颤,并且可通过容纳部55将加热器30的热传导至碟部56的延伸部32f。图10中,作为使得容纳部55与碟部56对齐的定位部,例如,可在容纳部55的预定位置形成两个通孔55a,并且在对容纳部55进行容纳的碟部56的沿轴向与通孔55a相对应的位置形成通孔56b。这一结构中,将对齐销57插入通孔55a和56b便于容纳部55与碟部56对齐。图10中使得容纳部55与碟部56对齐的定位部的结构可改为如图11所示。图11中,图10的容纳部55可变为容纳部58,并且碟部56的插入孔56a为锥形。插入孔56a形成为其宽度沿径向朝向碟部56的中心减小,所述中心位于沿容纳部58的插入方向的下游侦U。保持加热器30的两个容纳部58根据碟部56中的插入孔56a的宽度形成。即,两个容纳部58包括厚部和薄部。这一结构中,容纳部58插进插入孔56a使得容纳部58与插入孔56a相互配合并且对齐。尽管上述实施例中并未具体提及,作为与使用者身体相对的接靠部32d可由导热 率高于其它部件(例如,第一壳体部件31和第二壳体部件32的主体部分)的高导热率材料形成。例如,接靠部32d可由铝形成,并且第一壳体部件31和第二壳体部件32的主体可由导热树脂形成。这一结构中,可将来自PTC加热器30的热从第二壳体部件32的主体部集中到接靠部32d。由此,可高效地将热传导至使用者身体。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壳体部件31和第二壳体部件32由高导热率的铝形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一壳体部件31和第二壳体部件32可由高导热率的其它金属部件形成,诸如金或铜。上述实施例中,连接至PTC加热器30的电源线35固定至臂22。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PTC加热器30不必固定至臂22。上述实施例中,向作为电源的PTC加热器30供电的电源线35和38电气使用接头37作为继电器连接至控制单元40和PTC加热器30。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不使用接头,并且可通过单根电源线电气连接控制单元40和PTC加热器。上述实施例中,固定部件25由高导热率的铝形成。然而,可以使用其它材料。此夕卜,固定部件25可由隔热材料形成。上述实施例中,固定部件25的直径稍大于摩擦辊24的直径。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上述实施例中,容纳PTC加热器30的第一壳体部件31和第二壳体部件32沿所述横向位于摩擦辊24的外侧。然而,第一壳体部件31和第二壳体部件32可沿所述横向设在摩擦辊24的内侧。这种情况下,固定部件25沿所述横向设在摩擦辊24的外侧。此处,本发明中,“由臂上的导热单元支撑的摩擦辊24”并不是具体说明加热器单元23 (导热单元)、摩擦辊24、及臂22之间的简单位置关系,而是具体说明利用加热器单元23 (导热单元)通过臂22对摩擦辊24进行支撑。上述实施例中,加热器单元23和固定部件25保持摩擦辊24。然而,用于支撑摩擦辊24的方法不限于“保持”摩擦辊24。例如,可仅通过连接至臂22的加热器单元23对摩擦辊24进行支撑,或者仅通过连接至加热器单元23的固定部件25对摩擦辊24进行支撑。上述实施例中,铝用作第一壳体部件31和第二壳体部件32的材料。然而,也可使用其它材料来形成第一壳体部件31和第二壳体部件32。沿所述横向设在第一壳体部件31内侧的第二壳体部件32的材料的导热率可大于第一壳体部件31的材料的导热率,从而高效地将加热器30的热传导至第二壳体部件32。上述实施例中,固定部件25沿所述靠背13的横向从摩擦辊24向内凸出。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
尽管上述实施例中并未具体提及,延伸部32f和圆筒部25a设计为具有高尺寸精度,以增大加热器单元23到固定部件25的附接性和导热率。此外,可在延伸部32f和圆柱形部25a之间设置固定间隙(空气层),并且可用导热油脂之类的导热体填充所述间隙。上述实施例中,PTC加热器30用作加热器单元23的热源。然而,可使用其它热源。
上述实施例中,摩擦辊24因为轴承24a和24b而可绕圆筒部25a旋转,但可将对摩擦辊24的支撑设为无法旋转。尽管上述实施例中并未具体提及,可在摩擦辊24的与外罩13b接触的接触面上涂有油脂之类的润滑剂。这抑制了摩擦辊24与外罩之间的摩擦,并且摩擦辊24与外罩13b的耐用性得以增进。尽管上述实施例中并未具体提及,可在脚垫14或座部12的上表面设置气囊之类的按摩机构。上述实施例中,靠背13是可倾斜的。然而,靠背13可为不可倾斜的。上述实施例中,脚垫14设在座部12的前部。然而,可不设置脚垫14。
权利要求
1.一种包括座部和靠背的按摩机,所述靠背包括设于其中的按摩机构,所述按摩机包括 设在所述按摩机构中的按摩件,其中所述按摩件包括 连接于所述按摩机构的臂; 连接至所述臂的导热单元,其中所述导热单元容纳热源并且能从 所述热源将热传导至使用者;及 由所述臂上的所述导热单元支撑的摩擦辊。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按摩机,还包括电源线,其连接至所述热源并且能够向所述热源供电,其中所述电源线固定至所述臂。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按摩机,其中所述按摩件为沿所述靠背的横向设置的两个按摩件中的一个,所述按摩机还包括固定部件,其以可拆除方式从所述导热单元连接至所述导热单元的沿所述靠背的横向的内侧,其中 所述摩擦辊由所述导热单元和所述固定部件支撑;并且 所述固定部件是导热性的,且能从所述导热单元将热传导至使用者。
4.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按摩机,其中 所述导热单元包括 连接至所述臂的第一壳体部件;及 连接至所述第一壳体部件的第二壳体部件,并且 所述热源容纳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壳体部件之间并且能够将热传导至所述第一和第二壳体部件这两者。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按摩机,其中所述导热单元包括多个容纳所述热源的部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按摩机,其中 所述多个部件包括配置了与所述使用者身体相对的相对部的部件;并且 所述热源设置为至少与所述配置了相对部的部件接靠。
7.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按摩机,其中 所述按摩件系沿所述靠背的横向设置的两个按摩件中的一个; 所述导热单元包括沿所述靠背的横向设在所述热源外侧的第一容纳部件,以及沿所述靠背的横向设在所述热源内侧的第二容纳部件; 所述第二容纳部件包括与所述使用者身体相对的相对部;并且 所述热源设置为至少与所述第二容纳部件接靠。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按摩机,其中 所述多个部件包括配置了与所述使用者身体相对的相对部的部件;并且所述相对部由高导热部件形成,该高导热部件的导热率大于所述设有相对部之部件的其他部分的导热率。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按摩机,其中所述导热单元还包括使得所述多个部件对齐的对齐部。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按摩机,其中所述导热单元包括设在所述导热单元与所述热源之间的吸振部。
11.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按摩机,其中所述导热单元包括设在所述导热单元与所述热源之间的高导热部件
全文摘要
一种按摩机(10),包括座部(12)和靠背部(13),并且包括处理元件(21)的按摩机构(20)设在所述靠背部内。处理元件(21)连接至所述按摩机构的臂(22),并且包括导热部(23),导热部(23)中容纳有热源(30)并且能够将热从所述热源传导至使用者。所述臂(22)利用设于其间的导热部(23)对按摩球(24)进行支撑。
文档编号A61F7/08GK102665640SQ20108003961
公开日2012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3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18日
发明者池部宗清, 汤川隆志, 长野正树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