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药物输送方法

文档序号:1201805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药物输送方法
一种药物输送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药物输送方法中,最常见的是向生物体内直接注射或口服片剂、口服液体。这些方法都是非选择性的、外部的、不可控的,而且在药物到达治疗靶位之前极易与生物系统内部生物和化学成分发生反应。这种非选择性的方法意味着在某种治疗情况下 (比如癌症治疗),健康细胞和非健康细胞(比如癌细胞)一样处在相同种类和相同剂量的药物环境下。这种外部的不可控的方法使药物进入生物体到实际发挥作用要经过较长的路径。同时,药物剂量也不能精确控制,因为药物的浓度会受新陈代谢以及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会随着引入点与治疗靶位的距离的变化而变化。事实上,目前还没有办法实时确定微观层面上药物在活体生物系统靶位中的吸附或吸收程度。传统的药物输送方法局限于液体注射和口服(片剂或胶囊形式)。最近几年,人们引入了纳米颗粒,通过纳米颗粒的表面或内部携带药物实现生物给药。[参见S. D. Smedt, J. Am. Chem. Soc. 130,第 14480-14482 页(2008) ;A. L. Z. Lee,等,生物材料,30,第 919-927 页(2009) ;T. Desai, Nano Lett. 9,第 716-720 页(2009) ;R. 0. Esenaliev,美国专利号 6,165,440 ;P. S. Kumar,等,美国专利号 7,182,894 ;C. J. 0,Conner,等,美国专利申请号 20020068187 ;S. A. Herweck,等,美国专利申请号 20040236278 ;H. Hirata,等,美国专利申请号 20070243401 ;G. S. Yi,等,美国专利申请号 2009008146]。例如,A. Chauhan等人提出了一种带有接触镜头的给药系统,利用这个系统将药物封装在纳米颗粒中。(见美国专利申请号20040096477)。多数使用纳米颗粒的方法具有如下局限性(a)药物到达靶位的路径和方式不可控,(b)缺乏到达预定靶位(如癌细胞)的选择性和特异性,(c)在到达靶位的过程中缺乏对环境的抗干扰能力,(d)在微观层面缺乏可控的释放机制(例如,只对特定的细胞,而不是其周边地区释放药物),(e)纳米颗粒缺乏使用后的生物降解能力。很少有选择治疗靶位的方法。J. S. Minor,等人提出利用生物“关键”分子来识别靶位(见美国专利申请号20060040390)。A. Manganaro,等人提出一种方法, (见美国专利申请号20080279764)利用纳米载体表面的抗坏血酸与细胞产生的超级氧化物作用,以增强载体中抗癌药物与癌细胞的反应。虽然上面提到的现有技术试图进行靶向治疗,但是适用性相对较窄,缺乏定靶细胞、组织、器官和疾病的能力。而且,上文提到的纳米颗粒表面的“关键”分子或抗坏血酸很可能会随着生物体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其难以保持原本的形式到达靶位。除了上述的限制外,现有的药物输送方法也缺乏普遍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本发明提出的新颖的药物输送方法克服了上述的限制和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方法拥有多项明确和强烈的差异化创新,应用于综合给药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在微观上可控的进行定位、探测(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微观特性),分析,逻辑决策,存储以及释放药物。通过微观参数的测量,能够实现靶向治疗,这些参数包括但不局限于表面电荷、表面电压、静息电位、吸收和吸附性能、局部酸碱度、局部化学组分,局部生物学组分和细胞成分。用于药物输送的集成微型载体是应用微电子制造技术将用于定位、传感、分析、逻辑决策、药物存储和释放的各单元集成到一块芯片上而制成的。
上文中讨论的现有药物输送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应是造成实验室药物测试与临床试验之间存在相对较大差异的的原因,其中许多在实验室测试(动物如老鼠)中显示有效的有希望的药物,在人类临床试验中显示是无效的。而且,对于疾病如癌症,几乎所有药物对人体是无效和/或有毒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技术可以直接在生物体内选择性的靶向给药。在现在的应用技术中,很有可能大多数药物都会和生物体内的各种生物和化学成分发生不同程度的反应,从而影响药物疗效。就治疗癌症的药物来说,即使药物能够到达靶位,但是它的强度(浓度)和化学组成可能已经改变,降低了药物疗效。而且,并没有能够在细胞水平进行药物运输的可控并可选择的药物输送方法(例如将药物通过细胞膜注入到细胞内部)。最后,在活的生物体中,药物和药靶的具体的反应机制以及吸附与吸收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虽然许多治疗癌症的药物在实验室用动物试验证明是成功的,但是在人体试验上没有收到预期效果。本方法的发明者认为,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不能够成功有效的向癌细胞给药。因为这些药物通常是通过口服片剂、胶囊或液体注射的方式进入生物体的,以可控的和有效的方式到达需治疗的癌细胞还是个严重的问题。在现代医学中,不论是对疾病的预防还是治疗,显著的改善现有的药物输送方法和途径是重要而紧迫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颖的药物输送方法,通过微型载体将药物输送至生物活体内部靶位,以增强药物疗效,降低药物与生物系统中其他成分的反应。利用这种方法的一种实施方式,将某种药物高度选择性的输送至靶位,比如某个细胞,DNA,细菌或器官。特别的,药物仅被选择性的用于需要治疗的部位(例如治疗癌症时可直接靶向肿瘤细胞)而不会向非需治疗部位释放(比如在治疗癌症时药物不会向正常细胞释放)。本发明涉及的方法中有另一个独有的方面,就是在药物释放之前有一步预处理过程,它能够增强靶位和非靶位的差异性。因此,这步预处理增加了药物作用在靶位和非靶位的选择性和精确性。这步预处理将增强和/或测量靶位和非靶位特性的差异(比如表面电荷、表面电势、表面浸润性等),从而进一步增加药物的选择性和精确性。优选的药物输送方法依赖于多个作业步骤,使用集成多个组件的微型载体,所述微型载体采用微电子技术和最小特征尺寸小至0.1微米的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制成。最后,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微型载体选择性地吸附健康细胞和非健康细胞(比如癌细胞)以达到选择性的向靶细胞(比如癌症治疗中的癌细胞)施药的目的。


通过下述具体实施方式
和附图,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特征,方面和优势。附图信息如下图1是利用微器件向靶细胞给药的优选方法的流程图;图2是经过同一步预处理的两种细胞表现出不同的电荷状态的示意图;图3是一个带有传感单元、逻辑单元和微量进样器(微型注射器)的微型载体的透视图4是一个带有多个进样器(注射器)的微型载体透视图;图5是健康细胞和非健康细胞(癌细胞)的近距离透视图;图6是一组健康细胞和吸附(或吸收)了微型载体的非健康细胞(例如癌细胞) 的近距离透视图;图7是健康细胞和非健康细胞(癌细胞)的近距离透视图;图8是以电压做为比较参数的健康细胞和带有微型载体的癌细胞的近距离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介绍一种全新的药物输送方法。该方法使用微型载体封装药物,并输送至活体生物系统中的指定位置,增加了药物输送效率并减少其与生物系统中其他成分间的相互作用。该药物输送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的,药物可以选择性地投向指定的靶向位置,诸如细胞,DNA,细菌和器官。具体来说,药物仅选择性地投向需要治疗的位置(如癌症治疗中的病变细胞)而非未指定位置(如癌症治疗中的正常细胞)。如图1所示,优选的药物输送过程中,微型载体作用于一定区域,检验该区域并识别确认治疗目标。如果受检细胞是靶向治疗细胞,微型载体会选择性地吸附该细胞而发挥作用。如果受检细胞是非靶向治疗细胞,微型载体不吸附该细胞。使用该方法可选择性地吸附细胞,因此只作用于靶向治疗细胞。本发明中,微型载体可附加额外的微型马达与位置探测部件以投放到指定位置。 可选择地,所述微型载体本身由多个部件构成,其功能包括但不局限于定位、传感、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发出指令、选择性投放药物至靶向细胞、组织或器官,和自身分解。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在药物释放前,预处理过程3用来强化靶向处与非靶向处细胞的差异。该方法增加了靶向治疗处投放药物的选择性与准确性。如图 2所示,a组细胞1各自带有电荷“彻”(可为0),b组细胞2也各自带电荷为“b/ (也可为 0)。经预处理过程3,考虑到两组细胞的带电情况不同,a细胞4所带电荷记为“aa”,b细胞 5带电荷记为“bb”。预处理之后,细胞“a”与细胞“b”间的表面电位gaa_bb较预处理之前的电位差acrh增强了。因而细胞类型的区分变得更容易,靶向治疗变得更准确有效。除了表面电荷,该预处理过程还可加强靶向处与非靶向处下述至少一项性质的差异表面电荷, 表面静息电位,电导率,面电流,体电流,表面吸附性,表面吸收性,表面张力,光学性质,PH 值,化学成分,生物特性,生物成分,密度,摩擦力及声学性质。本发明指出,药物输送过程伴随着微型载体的使用,微型载体的尺寸在2埃至5毫米之间,优选尺寸在100埃到500微米之间。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微型载体包括传感器,携带特定药物的微容器,和微型注射器。如图3所示,一种微型载体10,它包括传感单元 8,逻辑单元9和微注射器7。如图4所示,微型载体19包括提高投放效率的多个药物单元 15,传感器14,多个微型注射器12,外部隔膜16,底端17与顶端11。优选的药物输送方法依靠微型载体的多步操作来实现。微型载体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部件微型传感器,微型容器,微型针,微型注射器及可选择部件如逻辑处理单元,存储单元,信号传送器,信号接收器,位置探测单元和微型马达以执行多步操作,使用到了各部件在微观尺度上的功能整合及微电子领域的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微型载体整合了至少一种药物容器,传感器,逻辑处理单元及与药物容器相连的注射器。该微型载体可用于活体生物,并将药物释放于指定细胞,组织或器官。如前所述,传感器首先检验周围区域并收集附近的细胞,组织,器官的至少一种信息。信息包括表面电荷,表面静息电位,电导率,面电流,体电流,表面吸附特性,表面吸收特性,表面张力,光学特性,化学成分,生物性质,生物成分,密度,摩擦力,局部PH值(局部酸碱度),局部化学特性,局部化学成分的产生及存在,局部生物成分的产生及存在,以及声学特性。然后,逻辑处理单元处理收集到的信息与数据并判定是否为药物释放的靶向处(例如癌细胞)。靶向细胞,组织或器官一旦确定后,微型载体的注射器部分会移动至目标的表面并将药物注入目标。该专利申请中的一个实例如下微型载体到达指定治疗位置后,其集成的电压比较器测量细胞表面的静息电位,从而确定受测细胞是否为癌症细胞。最先进的电压比较器测试技术可以测量低至ImV的电压(参见文献“CMOS Voltage Comparator Touts 50,000 ; 1 Improvement in Sensor Input Signal etection,,, Bettyann Liotta, ee Product Center (Oct. 25,2004)),而人体细胞的静息电位在IOmV水平。近来,有报导称细胞的极化性似乎可以表征细胞的状态,包括细胞的分裂状态。正常细胞通常处于超极化状态而癌症细胞处于去极化状态。细胞的膜电位也与细胞分裂状态有关(参见文献 G. A. M. Smith, et al. , J. Biol. Chem. , Vol. 277, Issue 21,18528-18534, (May 2002))。因此,该专利申请中的微型载体整合了高级的电压比较器,可以测量细胞水平的静息电位,同时也能区分癌变细胞与正常细胞,因为正常细胞具有较高的静息电位。该发明的另一个方案是利用微型载体吸收或吸附健康细胞(如正常细胞)与非健康细胞(如癌细胞)时的选择性来实现携带药物的靶向释放。“吸收”这个词意思是指物体表面与接触材料的一种物理的结合(本申请中,吸在它之上);另一方面,“吸附”一词通常指的是两者间的一种更强的化学结合。这两个性质在本发明中都非常重要,因为它们都有效地用于靶向治疗。就所述微型载体选择性地吸收或吸附于靶向表面而言,首先,微型载体置于药物释放区域(可选择的,微型载体通过自身的微型马达,位置探测器,逻辑单元及传感器的作用,运动至指定位置)。然后,微型载体可以通过向治疗位置释放设计好的溶液来完成预处理,从而强化正常细胞与病变细胞表面性质的差异。总体而言,与病变细胞相比较,正常细胞有不同的表面性质。例如,正常细胞通常比癌细胞具有更高的静息电位(膜电位)。因此,通过设计好的预处理方法,在细胞表面加上负电荷,可以将癌细胞表面较低的电位调至零电位甚至负电位而正常细胞仍保持正电位。通过这种方法,表面带正电的微型载体(通过设计的微型载体来控制)可以选择性地接触癌细胞而不接触正常细胞(基于同性电荷相斥原理)。又例如,正常细胞与病变细胞有不同的表面化学性质,设计好表面化学性质的微型载体可以选择性地吸附于病变细胞表面。该专明申请所述的方法利用的微型载体具有多种设计,结构和功能。微型载体使用但不局限于集成电路制造领域的微电子制造工艺,并整合了多个部件,其最小的特征尺寸小至0. 1微米。微型载体的核心部件包括了微传感器,微容器(用于放置药物),微注射器,微处理单元,存储单元及微型针。此外,微型载体还包括但不局限于电压比较器,四点探针,运算器,位置检测器,微型马达,逻辑电路,存储单元,微型切割器,微型锤子,微型盾,微型染料,微型针,微型刀,微型持线钳,微型镊子,微型光吸收器,微型镜,微型轮,微型过滤器,微型切割器,微型粉碎机,微型泵,微型吸收器,微型信号探测器,微型钻头,微型吸管, 信号传送器,信号发生器,摩擦传感器,电荷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硬度检测器,声波发生器, 光波发生器,热发生器,微型制冷器及电荷发生器。值得注意的是,先进的制造技术使制造一系列微型器件例如本申请所述的微型载体和向同一器件上整合多种功能变得可操作且成本合理。例如,人体细胞特征尺寸是大约 10微米,使用最先进的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制造微型器件的最小特征尺寸可小至0. 1微米。 应用广泛的微机电系统(MEMS)的设计与制造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至于微器件的材料,通常的原则是该材料须与进入并接触的生物体相适应。其次,用几个例子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图5,图6所示,在特定的药物输送过程中,微型器件23包括了传感单元,带有特定药物的微容器,微注射器及可选择的逻辑处理单元,存储单元,信号传送及接受器。这类微型器件设计成只易于吸收(或吸附) 癌细胞“a”22而不易于吸收(或吸附)健康细胞“b”21。微型器件23—旦接触到癌细胞 “a”22,即向癌细胞“a” 22注入杀死癌细胞的药剂。为保证不误杀健康细胞“b” 21,逻辑单元会根据感应到的所接触的细胞的数据做出正确的判断。由于该方法是靶向治疗方法,将杀灭癌细胞的药物直接投向癌细胞,所以要求尽可能提高杀灭癌细胞的效率,而保持健康细胞不受损害。本方法适用于靶向药物治疗,以杀灭非正常细胞或组织并将对正常细胞或组织的伤害最小化。与现有的药物输送方法相比,该发明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高效率。并且,其是微观尺寸,具有非侵入性和高可控性。鉴于靶向治疗对区分健康与非健康细胞(例如癌细胞)至关重要,包含微传感器的微型载体可通过非侵入式的方法探测到生物活体中的癌症细胞。微型载体中的电压比较器首先通过测量已知的健康细胞的表面电荷(或电压)以自身校准。然后,如图7所示,在细胞区域24内含有健康细胞"a" 25和非健康细胞"b" 26。如图8所示,在相同的细胞区域24中,健康细胞〃 a" 25和非健康细胞〃 b〃 26,电压比较器27通过探针28与健康细胞和非健康细胞相连并扫描该区域。通过比较细胞表面的电压或电荷,非健康细胞诸如癌症细胞可以容易地从健康细胞中区分开来。之后,微型载体接受指令将自身附着于确认的、靶向位置的细胞。之后,微型载体通过微注射器将药物注入靶向目标。需要指出的是, 微型载体可整合电压比较器,逻辑电路,微容器及微注射器(或微型针)。本申请公布的内容包括与本说明书同时提交的所有文献及文件。所有引用的文献及文件在此作为参考。本申请(包括所附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摘要和附图的内容)中披露的所有特征,除非另有说明,可以用相同、等同或相似的特征替代,以达到相同,等同或类似的目的。因此,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公布的每个特征都是一类等同或相似特征中的一个实施例。任何不能明确表示执行某一特定功能的“方法”或“步骤”的要素均不能理解为 35U.S.C. § 112para.6条款中规定的“方法”与“步骤”。特别地,“步骤”的说法并不针对 35U. S. C. § 112para. 6 条款。
权利要求
1.一种药物输送方法,包括向生物活体内引入至少一种微型载体的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型载体含有一个可将多种药物封存于内的容器,以防止内置的药物在到达指定的释放位置之前,与生物活体内的成分发生作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型载体包含至少两个独立容器,且各个容器含有不同的药物。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型载体包含至少一个子单元,所述子单元能够实现的功能包括下述功能中的至少两项药物封装,药物运输,探测, 分析,逻辑运算处理,表面处理,药物释放,信号接收与传送,微型载体定位,微型载体移动, 切割,移除及生物降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器件对于药物释放目标区域有着高度的选择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的选择性是通过在药物释放之前预处理生物系统体内的总区域而提高,从而使得至少一种细胞和器官成为靶向治疗的目标对象。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过程使得治疗靶与非治疗靶的性质差异更加显著,从而使得微型载体对靶向治疗目标的检测与选取的选择性与精度提高;微型载体对靶向治疗目标的性质检测包含至少一种下列的性质表面电荷,表面静息电位,电导率,表面电流,体电流,表面吸附特性,表面吸收特性,表面张力,光学特性,化学组分,生物学性质,生物学组分,密度,摩擦力,局部酸碱度,局部化学特性,局部化学释放与存续,局部生物种类与存续,以及声学性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处理使得癌细胞与非癌细胞的性质差异更加显著。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处理过程使得治疗靶与非治疗靶的性质差异更加显著,从而提高了微型载体接近和吸附于治疗目标的选择性与精确度;微型载体对靶向目标的性质检测包含至少一种下列的性质表面电荷,表面静息电位,电导率,表面电流,体电流,表面吸附特性,表面吸收特性,表面张力,光学特性,化学组分,生物学性质,生物学组分,密度,摩擦力,局部酸碱度,局部化学特性,局部化学释放与存续,局部生物种类与存续,以及声学性质。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处理方法使得癌细胞与非癌细胞的性质差异更加显著。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型载体的几何尺寸为2 埃至5毫米。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型载体的几何尺寸为 100埃至500微米。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输送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将带有所需药物的微型载体放置在待治疗的生物体内的普通区域,幻将相应的药物从微型载体中释放到待治疗的生物体区域。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输送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将带有所需药物的微型载体放置在待治疗的生物体区域,2)扫描待治疗的区域,3) 识别并确认应被治疗的局部,4)微型载体选择性地附着在被确认的治疗局部,5)释放所述药物在该局部。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输送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将微型载体放置于待治疗的区域,2)微型载体预处理该区域,并增强健康局部与非健康局部的特性差异,3)扫描待治疗的区域,4)识别并确认应被治疗的局部,5)微型载体选择性地附着在被确认的治疗局部,6)释放药物在该需治疗局部。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输送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将微型载体放置于待治疗的区域,2)微型载体预处理该区域,并增强健康局部与非健康局部的特性差异,3)将带有至少一种所需药物的微型载体放置于待治疗的区域,4)扫描待治疗的区域,5)识别并确认应被治疗的局部,6)微型载体选择性地附着在被确认的治疗局部,7)释放药物在该需治疗局部。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输送方法包括下列步骤1)微型载体经由自身携带的微马达,位置检测传感器以及逻辑运算电路传送至待治疗的区域;2)经由微型载体所携带的传感器扫描待治疗的区域,并收集下列至少一种的数据物理参数,化学参数,生物参数,机械参数,光学参数以及声学参数,3)分析收集到的数据,4)识别并确认应被治疗的局部,5)微型载体选择性地附着在被确认的治疗局部,6)释放药物在该需治疗局部,并且,7)按需要,该微型载体解体为较小碎片,且每个碎片小于1 微米。
18.如权利要求14、15、16或17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待治疗区域包括细胞,DNA结构,细菌,以及组织或其组合。
19.如权利要求14、15、16或17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比较不同区域的测量到的性质,识别并确认应被治疗的局部。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用于癌症治疗。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用于糖尿病治疗。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用于治疗血液相关疾病。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载体包含微针。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包括由微型载体完成的在需治疗区域的检测步骤,检测的性质种类包括下列中的至少一种表面电荷, 表面静息电位,电导率,表面电流,体电流,表面吸附特性,表面吸收特性,表面张力,声学特性,电压,局部压力,密度,硬度,摩擦力,光学性质,局部酸碱度,局部化学物质释放,局部生物种类与存续,化学成分以及生物学成分。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中,抗癌药物被释放在目标细胞膜受体蛋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型受体,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2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包括多个药物容器的微型载体包含不同种类的药物,不同的药物按照可控的速率和指定的时间间隔持续或断续地释放,以增强释放药物的效用。
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型载体通过一系列整合的子单元实现多种功能,子单元包括下列单元或其组合药物携带容器,传感器,逻辑处理器,记忆单元,注射器,针,信号传输器,信号接收器,位置侦测器,微马达,微型刀,以及微型钳。
2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型载体的组成材料包括下列材料生物兼容无机材料,生物兼容半导体材料,以及生物降解材料,所述生物降解材料包括天然生物材料,合成生物材料,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以及有机材料。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物降解的,合成的聚合物材料,其主干结构由水解性的不稳定连接构成,所述聚合物材料通过使用化学官能团来实现,所述化学官能团包括氨基化合物,酸酐,以及酯。
30.如权利要求1、14、15、16或17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型载体具有解体功能,在使用后能够解体为小于1微米的碎片。
3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型载体能够利用其携带的微马达到达治疗靶点。
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型载体能够利用其携带的微马达,定位器件和逻辑处理单元,到达治疗靶点;所述定位器件与逻辑处理单元用来指导并导航微马达的运动。
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型载体能利用其携带的微马达,定位器件,传感器和逻辑处理单元,到达治疗靶点;所述定位器件,传感器与逻辑处理单元用来提供信息,基于(a)由定位器件提供的载体位置信息,以及(b)传感器检测到的局部环境信息,以指导微马达的运动。
3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输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型载体由用于集成电路制造的工艺包括微电子生产技术制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披露了一种药物输送方法。在此方法中,微型载体将封装好的特定药物直接输送投递到指定的靶向治疗点,在输送途中药物不与生物系统中的其他组分发生明显的反应。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微型载体首先投放到需治疗的总区域;然后扫描该区域并选择性的附着在需要治疗的细胞或组织上;最后,微型载体所携带的药物释放到其吸附的所需要治疗的细胞或组织中。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微器件首先处理需要治疗的总区域,从而增强健康细胞与非健康细胞的特性差异;其次,封装于微型载体的药物吸附在需治疗的靶点;最终,药物由微型载体中释放到了需治疗靶点。此种微型载体实现多种功能,包括下组中的至少两种传感,分析,逻辑处理,表面处理,定位,移动,注射,输送,剪切,移除,生物降解以及解体。
文档编号A61K9/52GK102481259SQ201080039571
公开日2012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3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7日
发明者俞和, 俞昌 申请人:安派科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